口干但大便溏稀是什么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口干缺少津液多半情况下会导致大便秘结。在中医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口干但大便溏稀的患者是什么原因呢?一般情况下,口干与阴虚内热有关,大便溏稀与脾虚有关。1、脾气虚: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可能是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饮食不洁以及身体过度劳累导致的,会出现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身体消瘦以及脉虚无力等,同时还会造成口干口苦口臭大便溏稀常放屁,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以及香砂养胃丸等药物治疗。2、脾阳虚:脾阳虚又名为脾虚寒证,主要是指的脾阳虚衰,通常是由于肾阳不足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长期吃生冷的食物导致的,通常表现为四肢怕冷、畏寒、腹部疼痛以及腹胀等症状,并且还会引起口干口苦口臭大便溏稀常放屁,需要尊重医嘱服用附子理中丸、六味地黄丸等药物治疗。3,脾虚湿热引起脾虚湿热一般表现为除了脾虚的症状,湿热症状比较明显,脾虚的症状包括饮食减少,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薄,容易汗出等,湿热的症状包括口臭,大便粘腻不爽,或者是大便不成形,气味酸臭,肛门灼热,身上容易起湿疹,颜色红,痒的比较重,脾虚湿热的人一般以上症状同时并存在。治疗上既要健脾胃又要化湿热,中成药可以口服参苓白术散加香连丸,还可以服用参苓白术散和葛根芩连汤加减。
腰椎管狭窄和梨状肌综合征都有间歇性跛行症状,如何鉴别? 腰椎管狭窄症 1、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体力劳动者,并且有慢性腰痛史,部分病人有外伤史。 2、下肢肌萎缩,腱反射减弱,腰背伸试验阳性。利用脊髓造影、CT和核磁共振可明确诊断。 3、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腰痛在前屈时减轻,在后伸时加重,腿痛多为双侧,可交替出现,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休息后好转。严重者可引起尿频或排尿困难。 椎管狭窄症分间歇性跛行型椎管狭窄和坐骨神经痛椎管狭窄症,前者不能久站和走长路,走久则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休息下蹲后好转;后者有长期下腰痛病史,临床症状有腿痛伴麻木,每在下蹲或躺卧后恢复,多为两侧,或左右交替出现,直腿抬高试验均为阴性, 梨状肌综合征在发病早期最明显症状就是疼痛,以臀部疼痛为主;还会伴随小腿外侧麻木、无力感,导致间歇性跛行;也会引起坐骨神经受损的症状。 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点: ◆腰部活动尚好,梨状肌在臀部的表面投影区(尾骨尖至髂后上棘连线的中点)有压痛,并向股后,小腿后、外侧,足底放射,初期患者会有以臀部疼痛向下肢放射。在大小便、打喷嚏、咳嗽时会腹压增加导致疼痛加重。 ◆有长期慢性反复发作病史,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青壮年男性多见,疼痛严重时可影响工作和劳动,常诉下肢后、外侧疼痛,小腿后、外侧麻木, 梨状肌综合征影响坐骨神经后会出现小腿外侧麻木、无力等不适感,影响正常走路。出现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受损,沿着坐骨神经分布的区域放射疼痛,坐骨神经所支配区域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双足并拢患肢外旋疼痛加剧,这主要是梨状肌紧张刺激坐骨神经所致,尤其是走路时疼痛加剧,需要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走路,患者常会出现间歇性跛行。 ◆肌电图提示潜伏期延长、震颤电位等神经受损表现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腰椎摄片一般无异常 很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会合并出现梨状肌综合征,临床上要注意鉴别诊断。 本文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
骨盆旋转为什么会导致长短腿和阴阳脚? 骨盆由骶骨、双侧髋骨(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是人体中轴的座基。人站立时,体重沿脊柱下传,经第5腰椎传至骶骨,经骶髂关节分力于左右髂骨达髋关节,再经双下肢而达地面。若在坐姿时,则经骶髂关节分传至两侧髂骨、耻骨和坐骨部。人体活动时,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成为脊柱与下肢联系的枢纽,是重力分配的主要环节。人在步行时,骨盆随左右下肢迈步而旋转扭动,以协调身体使之更灵活和省力。 骨盆旋转是指单侧或双侧髂骨在纵轴上相对脊柱发生向左(顺时针)或向右(逆时针)的旋转。人体自身为了寻求平衡,使脊柱出现与骨盆扭转相反的作用力。严重者会出现旋盆翘臀、旋腰挺胸体态的异常。多是由于两侧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力不平衡,关节发生位移所致。 骨盆旋转的发病原因: 男性以外伤为主因,多因滑倒时某侧臀部挫伤或骨盆受较重的撞击伤。其次为慢性劳损、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状态下,长时间的姿势不良或轻度外伤而发生本病。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除上述原因外,女性在更年期、妊娠、分娩后,骨盆韧带松,因轻度扭挫伤(例如踝关节扭伤)而诱发,或因长时间的坐卧姿势不良而引发骨盆旋移综合征。 骨盆旋转为什么会导致阴阳脚和长短腿? 什么是阴阳脚?病人仰卧床上,双下肢自然伸直略分开,放松双足,表现一侧外旋(称为阳脚),是髂骨后旋错位使髋关节后移所致,另侧相对内旋(称为阴脚),是髂骨前旋错位使髋关节前移所致(按中医定位法,内为阴,外为阳)。 什么是长短腿?病人仰卧,双下肢伸直并拢,双踝间中点与脐、鼻中点成一直线,术者将其足做背屈,如两足跟不等长,即为“长短脚”。是由骶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侧摆错位,致使骶髂关节上、下错位,或由腰骶关节的“侧摆式错位”,导致腰轴与骶轴侧弯引起的。脊柱侧弯亦会引起“长短脚”,故应进一步检查“腰三角”和“骶三角”。
疼痛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治疗疼痛病的方法很多,如吃药打针贴膏药等,在临床上骨科医生会选择打封闭针的方法治疗疼痛病,针灸科的医生会选择穴位注射治疗疼痛病,那么打封闭针和穴位注射有什么区别? 封闭针是将一定浓度和容量的强的松龙注射液或其它激素药和盐酸普鲁卡因(或同类药物)注射于痛点、椎管、肌腱、神经干等部位,以达到消炎止痛、解除痉挛等作用的治疗方式。 封闭针的作用机制: 强的松龙或其它激素药:改善神经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 普鲁卡因或其它同类药:局麻药,可用于缓解疼痛。 激素的副作用 强的松龙或其它激素类药物,长期大剂量反复应用可产生习惯性及依赖性。此外,可导致向心性肥胖,体型改变,皮肤多毛,女性患者长出胡须,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伤口愈合速度减慢,加重胃肠溃疡,诱发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 封闭针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封闭针在临床上多见于骨科医生对关节腔的注射,以达到止痛的目的,如膝关节、肘关节等。 有高血压、胃肠溃疡、糖尿病、精神病等患者不宜使用;每次间隔时间7-10天,不超过3-4次。 封”是堵口,“闭”是关闭的意思,封闭就是将一个局部疼痛兴奋点予以关闭,与周围绝隔,常用于痛点注射麻醉药,阻断疼痛刺激,切断疼痛的反射弧,是一种局部止痛的方法,作用比较局限,它不如穴位注射作用多。 穴位注射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将针刺刺激和药物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适应范围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 穴位注射的作用: (1)止痛作用 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进入中枢后,激发神经元的活动,释放神经介质,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均有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 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制有关。如足三里、气海、关元、膏肓等穴。 (3)调整作用 对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消化系统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 三、常用穴位的选择 结合经络、穴位按诊、经穴、痛点、阴性反应点(条索、结节) 如足三里、曲池可治疗痤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肺俞、血海可治疗鼻炎、急慢性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四、常用药物与剂量 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 中药:当归、丹参、红花、板蓝根、灯盏花、柴胡、川芎。 西药:25%硫酸镁、B1、B12、普鲁卡因、阿托品、安络血、麻黄素。 注射剂量:耳部0.1ml;头面部:0.3~0.5ml;四肢:1~2ml;胸背部:0.5~1ml;腰臀部2~5ml。 五、操作与疗程 a.选择适当体位,方便操作 b.选择适宜的注射针头,抽取药液 c.常规消毒 d.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回抽无回血,便可注入药液。 疗程:2~4穴/次;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疗程,穴位可交替使用。 六、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注射后局部酸胀感,一般不超过1天。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 4.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及药物有效期。凡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应做皮试,如普鲁卡因。 5.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6.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注射。 7.年老体弱患者选穴宜少,减少药量。 穴位注射药物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机制,不同于封闭。 是药物通过穴位、经络良性刺激以调控平衡、祛邪扶正,达到治病目的。穴位注射不仅用于治疗疼痛病,还可以治疗咳嗽哮喘、过敏性疾病、泌尿系疾病、消化系疾病、循环系疾病……等。
中医所说的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大类。如果细分,尚有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等等。相对而言,阴虚、阳虚比较容易分辨,阴阳两虚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与茫然。 阴阳两虚的症状表现,如夏天手足心发热、冬天又手脚冰凉;时而口干舌燥,时而口黏、不想喝水;时而大便干结、时而大便溏稀,可谓兼而有之。 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1. 温度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阳两旺者,既耐热,也耐寒;阴阳两虚者,既怕热,也怕冷。夏天比正常人怕热,虽热却不敢将空调开大,冬天比正常人怕冷,穿衣盖被稍多于常人。 2. 喝水 阴虚者,常口渴咽干而欲饮;阳虚者,多水湿不化而恶饮。阴阳两虚者,时常想喝水,但每次又不能多喝。 3. 精力 阴主静,阳主动;阴虚者易亢奋,阳虚者易萎靡。阴阳两虚者,常想睡却又睡不着,或者睡不安神。有时,精力似乎旺盛,但不持久,容易疲惫,耐力差。 4. 舌象、脉象 舌象、脉象出现反差,如:舌淡而苔黄脉数,或舌红苔白而脉沉,或脉沉细数等等。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5. 体征 既有内火,又有外寒;上实下虚,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上焦潮热多汗,下焦虚寒怕冷。既潮热心烦,又虚寒带下。
口干口苦喜热饮在中医中属于“阳虚不化”的范畴,一般是指体内阳气不足,导致水液不能正常代谢和利用,从而出现口干口渴喜热饮的症状。除了上述原因外,口干口苦喜热饮可能还有以下原因:胃阴虚:由于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体内阴液损耗,不能滋润胃腑,造成体内虚火旺盛,可耗伤津液,从而导致口干口渴、喜热饮,伴有胃脘隐痛不适、饥不欲食、大便干结等症状。肾阴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房事不节、久病等因素导致肾脏阴液不足,阴液滋润、濡养的功能下降,导致阴不制阳,体内阳热偏亢,可出现口干口渴、喜热饮、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夜热早凉等症状。胆囊功能差:胆囊疾病病人都有口苦的现象。尤其是老年人,由于胃动力差或者胆汁反流所引起口苦。肠胃疾病:当肠胃消化不良功能下降的时候也会出现口苦的现象。急性炎症:口苦也属于急性炎症的一种表现,而且这种急性炎症多以肝胆类疾病为主。口腔疾病:如果牙齿有龋齿、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口腔疾病的时候,也会导致口苦,出现异味。内分泌疾病:内分泌失调的女性,或进入更年期的女性,或会出现口苦的症状。精神情绪因素: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导致口苦。针对口干口苦喜热饮的症状,这里有几个中药验方可以参考:1.二至丸:由当归、桂枝、茯苓、甘草等多种中药组成,可调理气血,滋阴润燥,适用于口干舌燥、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症状。2.甘露消渴丸:由人参、黄芪、大枣、甘草、麦冬、玉竹、五味子等多种中药组成,可益气生津,滋阴降火,适用于口干舌燥、口渴、多汗、疲乏无力等症状。3.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口苦患者,特别是反复口苦、口干、咽干,不欲饮水的情况。处方为北柴胡24克,桂枝10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天花粉15克,牡蛎15克先煎,木香10克,砂仁6克后下,炒莱菔子10克,厚朴10克,山药30克,石菖蒲6克。4.金贵肾气丸: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作用,适用于肾阳虚衰、水湿内停所致的口渴喜热饮、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等症状。5.附子理中丸: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口淡不渴、四肢不温等症状。6.右归丸:具有温补肾阳、填精补髓的作用,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精神疲乏、口渴喜热饮等症状。7.桂附地黄丸: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作用,适用于肾阳虚衰、水湿内停所致的口渴喜热饮、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处方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病情和具体症状进行调配和使用,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同时,口渴喜热饮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
眼睛充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包括疲劳、感染、过敏、外伤、药物副作用等。疲劳是导致眼睛充血的常见原因之一,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阅读、驾驶等活动会导致眼睛疲劳,引起眼睛充血。感染也是导致眼睛充血的常见原因,如结膜炎、角膜炎等,感染会导致眼部炎症反应,引起眼睛充血、疼痛、畏光等症状。过敏也可能导致眼睛充血,如过敏性结膜炎,接触过敏原后,眼睛会出现充血、瘙痒、流泪等症状。外伤也可能导致眼睛充血,如眼睛受到外力撞击、异物进入眼睛等,会导致眼部充血、疼痛等症状。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导致眼睛充血,如某些眼药水、口服药物等可能会引起眼部不适和充血。如果眼睛充血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确定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眼,也有助于预防眼睛充血的发生。中医认为眼睛容易充血的原因主要是肝火旺、肝阴虚、风热等。肝火旺是指肝火旺盛,上扰头目,导致眼部充血、红肿、疼痛等症状。肝阴虚是指肝阴不足,不能滋养头目,导致眼部干涩、疼痛、充血等症状。风热是指外感风热之邪,侵犯头目,导致眼部红肿、疼痛、充血等症状。中医治疗眼睛充血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滋阴养肝、祛风清热等。具体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建议患者在寻求中医治疗时,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经常喝中药会导致身上的湿气重吗?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湿气。湿气是指人体内水分过多,无法及时排出,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的现象。而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治疗预防疾病的天然药物。关于经常喝中药是否会导致湿气重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中药的成分和作用:中药的成分复杂,主要由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组成。这些成分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因此,长期服用中药可能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包括湿气重。湿气与中药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湿气与脾胃功能有关。如果脾胃功能正常,湿气就不容易积聚。而如果脾胃功能受损,湿气就容易积聚并导致身体不适。因此,如果长期服用中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就可能会加重湿气。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反应都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或产生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导致身体湿气加重。综上所述,经常喝中药是否会导致湿气重取决于多个因素。如果长期服用中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就可能会加重湿气。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该注意合理使用,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对脾胃功能有损害的中药。同时,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湿气的产生。
有少数颈椎病患者针灸后反而觉得疼痛比以前更加厉害,因此会对自己的病情感到比较悲观或对医生的治疗表示怀疑,颈椎病针灸后出现疼痛加重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我们要具体分析,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针刺手法过重:施术者针刺时,由于手法过重,造成患者局部肌肉出现痉挛,从而引起疼痛,可能出现颈椎病患者做完针灸后更疼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休息几天会消失。-针感太强:由于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对针灸特别敏感,针刺后的针感特别强,患者会出现酸、麻、胀、痛或蚁行感等感觉,因此也会出现颈椎病患者做完针灸后更疼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休息几天也会消失。-剧烈运动:针灸后,颈肩部的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如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有可能加重颈椎局部的病变,从而引起头晕、头痛,使颈部胀痛不适的症状加重。所以针灸后不要过量运动。-姿势不当:针灸后长时间的伏案工作,或者是长时间的看电子产品,容易导致局部肌肉气血的凝滞不通而加重疼痛症状。针灸后要注意休息,尽量不要长时间伏案工作或看手机。-局部受凉:针灸治疗后不注意局部的保暖,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于局部肌肉经脉,引起局部肌肉经脉的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而使疼痛症状加重。针灸后要注意保暖。-有少数颈椎病患者针灸后反而更痛有可能是身体其他疾病造成的原因如肿瘤等。所以颈椎病患者在针灸前最好是做CT或核磁共振检查。如果疼痛持续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的病因,选择合理性的方案以缓解症状。
失眠中医验方精选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中医验方供参考:验方一夜交藤30g,熟枣仁20g,远志15g,柏子仁20g,茯苓15g,生地黄20g,玄参20g,生牡蛎25g,生赭石(研)30g,川连10g,生龙骨20g。功效:滋阴潜阳,清热宁心,益智安神。主治:心烦不寐,惊悸怔忡,口舌干燥,头晕耳鸣,手足烦热,舌红苔薄,脉象滑或弦数。验方二柴胡、木香各9克,白芍、丹参各12克,檀香、五味子各6克,玉竹、熟枣仁各20克,夜交藤、生龙骨、牡蛎各30克。心烦口苦加栀子、黄芩各8克。痰多胸闷者加陈皮、胆南星各9克,去玉竹、五味子。口干便秘加生地黄、玄参各12克。易惊醒加琥珀粉4克冲服。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为一疗程。主治肝气不舒、心神失养所致失眠。验方三竹茹10克,枳实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5克,茯神15克,黄连6克,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每日两次。主治虚热内扰之失眠。验方四太子参10克,炙远志10克,炙黄芪20克,当归12克,炒白术10克,茯神15克,枣仁30克,龙眼肉12克,夜交藤30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一片。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主治心脾亏损、心血失养之失眠。验方五当归12克,柴胡10克,生地黄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川牛膝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连5克,法半夏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每日两次。主治阴血不足、血行不畅之顽固性失眠。验方六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10g,山药10g,枸杞子10g,夜交藤10g,菟丝子10g,巴戟天10g,茯苓10g,柏子仁10g,龙眼肉10g,酸枣仁10g,炙甘草6g,白术10g。验方七加味归脾汤: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夜交藤10g,元胡10g,酸枣仁10g,枸杞子10g。验方八安神丸:酸枣仁10g,远志10g,炙甘草6g,龙骨10g,牡蛎10g,白术10g,茯苓10g,黄芪10g,红枣4枚。验方九柴胡泻肝汤加减:柴胡10g,黄芩6g,半夏10g,生姜6g,大枣6枚,人参3g,黄连3g,赤芍9g,丹参6g,炙甘草6g。验方十八珍汤加味: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黄芪10g,当归10g,川芎10g,熟地10g,龙眼肉10g,远志10g,夜交藤10g,酸枣仁10g,炙甘草6g,枸杞子10g。验方十一麦冬12g,甘草6g,柴胡6g,青皮6g,半夏6g,人参6g,白芍6g,炙甘草6g,大枣6枚。失眠的中医验方很多,只有辩证施治,对症开药才能取得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