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是癌症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可以导致患者焦虑,抑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很多患者认为吗啡会上瘾,选择“忍着”,这是不对的。根据WHO癌痛三阶梯原则,中度及以上疼痛就应该口服吗啡(即疼痛已经影响睡眠),在医生指导下规律应用吗啡不会成瘾,而且吗啡没有天花板效应,不会耐药。
当今社会,医疗是一个很大的负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矛盾。患者看病贵,看病难,对医生满腔怒火,伤医事件频有发生;医生也是以退为进,谨小慎微,搞得大家都很心力交瘁。其实,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病魔的,究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互相猜忌,互相提防呢?我总是在想,除去大环境下一些我们无法改变的因素之外,作为医生,我应该做些什么呢?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句话:“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种疾病,而是一个人”,我恍然大悟,在这个浮躁焦虑的社会,我们不应该仅仅做一个诊疗机器,而是应该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科技的进步为医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有更先进的设备仪器,有更先进的治疗理念,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就在我们疯狂追求这种科技主义,享受着冰冷的机器和数据带给我们刺激的同时,却离医学的初衷越来越远了,因为我们恰恰忽略了医学最本质的东西----人文关怀。 在20世纪初,协和医学院创建之初,实行的是本科八年制。在三年的医预科生涯中,除了学习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还要学习社会学,心理学。那时的教育理念就是把病人看做一个整体,不仅仅是治疗躯体的疾病,还要注意心理的健康。如今的很多医学院也是八年制,毕业的时候已经是博士了。他们可能有很高深的理论知识,有很先进的科研理念,但不一定知道什么叫做人文关怀。这是一种时代背景下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一种无可奈何,又无法改变,更无法抗拒的力量。在今后的行医生涯中,也只有指望人性中的善良和同情来弥补这种缺憾,期望能给患者带来温暖。 我们很多所谓的专家名医,其实只能算是一种诊疗机器,并不能称为医学名家。对于患者的疾病,他给出的建议或许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最正确的,但不一定是最适合患者的。比如,对于一个每年收入治疗几千块钱的农村患者,你告诉他应该用免疫治疗,每个月2万。我见过这种场景,当患者表示经济无法承受之后,教授就把患者晾在一边了。这是一个正确的医嘱,但不是一个有温度的医嘱。 我有很多外地的患者,需要定期来住院。他们通常天不亮就出发,自带干粮,搭汽车,改火车,坐公交,跋涉到医院基本要中午或者下午,只有看到自己的主治医生才算心里有了底。提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局促的站在办公室门口,焦急的寻找着自己的主治医生。当看到我时,我能感到他们眼神里瞬间散发出的光彩,我明白,我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很多。 有个结肠癌晚期患者,被别的医院宣布只能活三个月,夫妻俩每个月一共4000块钱的退休金,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我们积极治疗,现在三年过去了,她已经见到了一岁多的小孙子,还能给家里人做饭。有一次带来了一箱自家产的鸡蛋,因为路上颠簸,箱子外面已经可以看见流出的蛋液了,她和爱人都不善言辞,大意是为了表示感谢请我收下。我的第一反应是很生气!因为我知道路途遥远,多带一箱鸡蛋就会多出很多麻烦。而且,她自己是病人,更需要补充营养。我把她埋怨了一通,并且下意识的拒绝了。然后我看到她的双眼突然噙满泪水,就快要落下来了,我意识到不应该这样做,于是郑重的接过了这一箱鸡蛋,并告诉她这是最后一次。有一个淋巴瘤的低保患者,家里很困难,有一次复查给我带来了一袋鱼干。我说你自己留着补充营养吧,他说他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我,这是他花了一个夏天的时间在河边钓的小鱼儿,是专门给我准备的。我看着他,眼神清澈,皮肤红黑,咧开皲裂的嘴唇笑着。我想到他用简陋的鱼竿,顶着烈日,坐在河边,一条一条的钓起这些小鱼儿,我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 我没有学过心理学,不懂深奥的理论,但是我知道: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方案,就会让他们的治疗多一份可能;每天查房时,多和他们开个玩笑,就会让他们的生活里多一缕阳光;面对患者本人的询问时,偶尔一个善意的谎言,就会让他们多一份活下去的希望。在我理解,这就是人文关怀。 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为名医,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很多患者家属无论是咨询医生还是网上查询,一定听说过 PD-1/PD-L1,也就是传说中的免疫疗法。这是最近两年肿瘤学科的大事件,也是肿瘤治疗的一种流行趋势。但是很多人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效果怎么样?只知道这东西很贵,有的叫K药,有的叫O药,一个疗程要自费2-3万。高昂的价格,不确定的疗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今天就来谈谈免疫治疗到底是怎么回事。即便不是你不是学医出身,也会让你一目了然。 虽然是科普文章,但多少还是要从专业角度谈一谈。如果你没有时间或者心情看,可以跳过这一段直接看下一段。如果感兴趣,你还会回来看这一段的。简单来说, PD-1是一种表达在人体免疫细胞表面的分子,PD-L1是表达在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正常情况下,人体出现癌细胞时,免疫细胞会迅速出动,以雷霆万钧之势捕获癌细胞,并把它杀死,保证身体健康。但是当癌细胞表达PD-L1时,情况就发生变化了。PD-L1和PD-1结合后,会导致免疫细胞无法识别癌细胞,自然就无法杀死癌细胞了。癌细胞就此免疫逃逸,自由生长,最终导致肿瘤进展,发生转移。免疫疗法的作用就是通过单抗,与PD-L1或者PD-1结合,这样PD-L1和PD-1就无法结合了,免疫细胞又恢复了火眼金睛,实现了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这就是大概的免疫治疗理论,如果还不懂,没关系,下面举个例子。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国家,那么免疫细胞就是国家的军队了。军队的强弱决定了国力的强弱,也就是人体免疫力的强弱。当国家出现叛乱时(癌细胞出现),军队会迅速出击,奉命剿灭叛军。叛军也不是吃素的,立刻派出奸细(PD-L1),和军队内部的一个将军(PD-1)接上了头,双方互通消息,泄露情报。正规军总是多次扑空,有时候碰面了也没有认出来对面的就是叛军(将军给了叛军一批正规军服),战情非常不利。这时候军队上层很着急,又派了一个参谋(K药或者O药)当督军。参谋来到部队以后,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就明白了,这是有奸细传递消息了,奸细就是那个将军。于是参谋就每天都找借口和将军在一起,吃饭睡觉,拉屎尿尿,一时一刻也不分开,就好像沾到一起了一样,让将军没有机会向外传递情报。叛军失去了情报来源,自然不是正规军的对手,很快就被打败了。怎么样,这下是不是明白了? 再来说说临床的使用情况。使用免疫治疗前需要检测组织标本的PD-L1表达情况。以50%为分界线,表达越高,效果越好。大于50%,可以单用免疫治疗;1%-49%,可以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于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30%左右,要知道这一数据原来只有不足5%。所以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但也确实存在价格昂贵,有一定副作用的问题,使用前一定要详细咨询专科医生。另外要注意的是,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免疫疗法也并不能完全治愈,只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患者及家属应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衡量利弊,量力而行。如果经济压力比较大,也可以考虑参加临床试验,或许可以免费用药。
这遍文章告诉你治疗癌症的意义是什么。 我的以为老患者,她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在四十多岁时有了儿子,一切都在幸福的轨道上。然后命运开起了玩笑。 七年前,她被诊断出肺癌,做了手术和化疗,治疗的比较成功。以为总算可以松一口气,没想到丈夫此时又罹患白血病,上天留给她们夫妻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命运的捉弄却还没有停止,大姐还没能从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走出来时,发现她的肺癌复发了!因为照顾病重的丈夫,她没有定期复检,此时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她的大脑里!这意味着她的生命只剩下3-6个月的时间了。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看着眼前只有五岁,天真烂漫,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的儿子,大姐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活下去!尽可能的活下去!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旅途。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没完没了的抽血化验,复查CT……付出的精力和经历的痛苦都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这条路,一走就是6年。6年过去了,脑袋里的肿瘤还在,但她的儿子已经十一岁了,有一点小小的叛逆,甚至会因为作业的事儿和妈妈吵架。和我提到这些时,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眼眶微微泛红。 脑转移能存活6年,已是个不小的奇迹。但这条路大姐还要坚持走下去。能给孩子多一天陪伴,就能给他多一份回忆,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工作中总会遇到这种情况,很多患者家属在病床前问我:大夫,现在都癌症晚期了,治疗还有意义吗?其实,答案就在家属自己的心中。 多久的陪伴才算有意义呢?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要走,遵循内心的想法, 量力而行,尽心就好。 最近一次复查的头部核磁,肿瘤还是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