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遗传性肾癌诊疗中心第6版《VHL手册》中文版 《VHL手册》由国际VHL联盟组织VHL病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合作编写,旨在增进患者对该病的了解,通过积极监测、适时干预、早诊早治,对VHL病进行精准诊治。 该手册历经数载,不断完善,至今已有6版面世。北大医院龚侃教授团队早在2012年对第4版的《VHL手册》就进行了中文版编译,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及VHL病患群体的广泛关注与好评。2020年底,国际VHL联盟发布了最新第6版手册,本团队第一时间获得联盟官方授权,进行了第6版的中文译本编译工作,以飨国内读者。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推送,为大家陆续呈现该手册中所涵盖的VHL病新知识、新见解、新理论,使得VHL病患者群体对该病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及时。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往期推送:第1期积极监测适时干预早诊早治VHL病的发病机制图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示例 通常,每个细胞的基因都有两个拷贝:一个是从母亲遗传,另一个是从父亲遗传。VHL病是由常染色体显性突变引起的,这意味着只要有一种基因的拷贝改变就可以引起这种疾病。与VHL病相关的表型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其发生及严重程度与性别无关。VHL患者的每个孩子都有50%的遗传风险,这种遗传完全随机发生。VHL不会隔代遗传,除非存在从头突变,否则每个VHL病患者都必须有一个患有VHL病的父母(参见图1)。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突变基因的遗传是相当非常普遍的,每个人体内都有基因突变发生,但绝大多数突变都是良性的,它们并不会引起疾病或健康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VHL基因的突变是很久以前就发生的,最初的突变基因很可能已经经过了几代人的传递。关于VHL病的记录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初期,对德国和宾夕法尼亚州黑森林家系的记录。有约20%的VHL患者在其家系中第一个发生VHL基因的突变,其父母均未患此病。他们被认为是家系中的“先证者”,这种新发突变发生在受精后的细胞分裂早期的基因复制过程中。VHL基因的这种突变可以传给该患者未来的孩子,所以需要对这些孩子进行医学监测。图2.初始的嵌合体突变示例: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后期,且仅发生在部分细胞中。嵌合体遗传的患者具有两种不同的细胞群。 VHL病的先证者,根据突变发生的时间,可能会出现嵌合体现象。嵌合体VHL患者具有两种不同的细胞群,一种细胞群包含两个工作拷贝的VHL基因(这些细胞是正常的),而另一种细胞群包含一个工作和一个非工作VHL基因的拷贝(这些细胞已发生突变)。想知道嵌合个体的哪些以及多少细胞受到影响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表型的出现以及将突变的基因传递给未来孩子的风险是无法预测的。如果该突变存在于精子(父亲)或卵细胞(母亲)中,则父母有50%的机会将突变传递给孩子。这就是某些孩子的血液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而父母的血液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父母的血液基因检测未发现基因突变,那么可能是该孩子发生了从头开始的基因突变,或者VHL基因的突变是从“嵌合体”父母那里遗传来的。基因检测1 如果某人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姐妹和兄弟)或二级亲属(姨妈、叔叔、祖父母、孙子、孙女)患有VHL病,那么此人也有患VHL病的风险。VHL病患者的每个孩子都有50%的风险患VHL病,确定某人是否发生VHL基因突变的唯一方法是DNA或基因检测。在任何给定的家系中,对具有VHL病相关症状的人进行DNA检测是最有用的确诊手段。这是一项涉及血液的基因检测,必须在具有VHL基因检测能力的临床检测实验室中进行,该实验室应该通过认证,符合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 CLIA)或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AP)认证,或在其他国家/地区已达到同等的质量评估。2 如果DNA检测发现VHL基因发生了突变,那么该结果是阳性的:可以认为此人患有VHL病。如果DNA检测发现两个未改变拷贝的VHL基因,则该检测为阴性,这意味着此人不太可能患有VHL病。尽管总是有一定的误差余地,但是在具有VHL表现的患者中出现阴性测试结果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然而,如果此人是嵌合体,或者当前的基因检测技术无法检测到VHL基因所有可能的突变,则可能出现假阴性。在经CLIA或CAP认证的实验室中,错误的可能性低于1-2%,这种错误率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任何有VHL病患病风险,但尚未收到DNA检测阴性结果的人,都应严格遵循监测指南,以确保尽早发现任何VHL相关的问题。3 对于需要进行DNA检测的家系而言,与遗传学家或遗传咨询师进行积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家系中已临床诊断为VHL的成员应提供血液样本进行基因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将对此人的VHL基因进行完整的筛选来确定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该检测能以超过99%的成功率发现VHL基因的生殖系突变。一旦发现了VHL基因的某种突变,那么此家系将极可能遗传同一种形式的基因突变。根据这些信息,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该家系其他成员提供的血液样本,检测其DNA中是否存在相同的基因突变。早期诊断 VHL病的表现型差异很大,并没有适用于每个病人的一组症状,要发现各种可能的相关病变需要不同的检查手段。如果,您有VHL病的家族史,尽早告知您的医生或您孩子的医生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争取在症状出现之前尽早开始筛查,因为多数VHL相关病灶在体积较小时治疗起来相对容易得多,所以应该与您的医生商议决定开始筛查的最理想时间和随诊计划。我们建议向儿科医生告知该家族的VHL病史,并对高危儿童从1岁开始进行眼科检查。 几乎所有人都想知道,如果我们不进行体检,不知道自己患病,结局会不会更好。但VHL病的一些并发症是很隐匿的,有可能病情已经进展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也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这就好比您从不保养房子和汽车,它们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都没什么问题,但当它们出现问题时,您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如果您遵循我们推荐的VHL监测指南,您会生活地更健康,更长久。联系我们:课题组电话: 13366843303;010-58459904;17310583303课题组邮箱: gongkan_pku@126.com课题组微信号:vhl-china (北大医院VHL诊疗中心)或gong_urology (北大泌尿龚侃团队)课题组微信公众号:VHL诊疗中心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8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研楼二层东 100034微信号 : VHL诊疗中心本文译者:徐亚威责编:Jingcheng●扫码关注我们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度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出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前列腺癌是中老年男性好发的恶性肿瘤。早期前列腺癌可通过手术达到根治标准。手术方式、术中风险、术中损伤、术后功能等,都是广大患者们关心的问题。早在1985年,就已经出现了手术机器人的雏形,但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则开始于2000年,在这一年,大名鼎鼎的达芬奇手术系统获得了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自达芬奇系统问世以来,前列腺手术就一直占据着机器人手术的主导地位。2006年,达芬奇机器人引入我国,其对手术组织的精细操作,获得了国内广大泌尿外科专家们的认可。2022年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参会者中,泌尿科医生占据半壁江山,足见泌尿外科对手术机器人的重视程度。如今,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想要打破国外机器人技术垄断的企业,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图1.前列腺(橘红色)的位置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来源见水印,侵删)前列腺癌手术,为何如此适合手术机器人技术?前列腺位于男性盆腔底部(图1),上方紧邻膀胱,尿道从前列腺中穿行而过。前列腺位置很深,同时与膀胱颈、盆腔神经丛、直肠、尿道括约肌、盆底肌等结构关系密切,术中若不慎损伤上述结构,则很有可能造成患者术后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俗称“阳痿”)、围术期感染等问题。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对前列腺的暴露效果很差,导致手术创伤较大,时间较长,且年轻医生的学习曲线延长。而机器人前列腺手术就很好的规避了这些缺点。区别于传统手术方式,机器人手术系统有“人机分离”的特点。术中,主刀医生的手部有支撑,不会出现强迫体位,医生的动作会更稳定、更精细,生理疲劳度大大降低。同时,机器人手术系统采用3D立体成像的方式,对术野的观察更清晰、更仔细。而机器人机械臂的灵活性也远超传统的手术器械。由于动作精细、成像清晰、机械臂灵活等特点,使医生在术中可以更好的分辨组织层次,更好的保护重要结构,年轻医生的学习曲线也大大缩短。在各版本的前列腺癌指南中,机器人辅助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已成为前列腺癌手术的标准范式。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也已在国内很多三甲医院装机,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一项数据显示:前列腺增生,最初通常发生在40岁以后,到60岁发病率>50%,到80岁>83%,所以说男性的前列腺问题不容忽视。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频,还会影响睡眠。如何防治前列腺增生?咱们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龚侃给我们好好科普一下!本期专家▼前列腺就在后尿道连接膀胱颈的位置,正常前列腺形如栗子,约为4x3x2厘米大小,重约20克。前列腺可以增生两倍,甚至十倍!前列腺增生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疾病,其次也与雄性激素有关。1前列腺增生的症状和危害前列腺增生,专业术语叫良性前列腺增生症。1前列腺增生的症状当前列腺增生时,腺体向外和向中间增大、膨胀,挤压尿道,主要有两个症状:排尿期症状:尿频、尿急、尿等待,尿线变细、分叉;储尿期症状:排尿困难、排尿时间延长,夜尿增多。这些症状合并在一起,会使老年男性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降低,甚至带来病理性的损害。现场模拟👇,时长01:142前列腺增生的危害急性尿潴留:膀胱中大量尿液出不来心脑血管意外:排尿用力造成血压升高肾功能损害:血尿、反复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肾积水痔疮、疝气:病人因为排尿困难,排尿时需要反复的用力关爱前列腺,提高生活质量。2前列腺困扰多,专家一一解答问:我今年68岁,最近出现了尿频尿急,白天得去七八次,晚上得去四五次,有人说是前列腺炎,也有人说是前列腺增生,这到底是炎还是增生呢?1如何判断是否尿频如果白天排尿次数6-8次,晚上有1次左右的起夜,大可不必紧张;但如果一天的排尿次数在8-10次以上,就可以定义为尿频。2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的区别以下情况易患前列腺炎:对于一个青年男性,如果您存在饮酒,嗜辛辣刺激性食物,又因为工作原因久坐、性生活过频或长期没有,也会造成充血性的前列腺炎;而对于中老年男性,更多以增生为主,炎症为辅。考虑这位网友68岁了,前列腺增生的可能性是大于前列腺炎的。3如何检查前列腺?一“超”:B超检查,了解前列腺的大小、结构,以及排完尿后膀胱残余的尿液;二“测”:测试仪可以测出尿流率,了解排尿是否通畅,或存在严重的梗阻症状;三“抽”:抽血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四“摸”:肛门指检,可以了解前列腺大小、形态、质地。问:我爸今年体检时查出前列腺增生,但是他说好像也没什么症状,这种情况需要治疗吗?如果治疗的话要怎么治疗呢?有些患者虽然自己感觉症状很轻微,甚至没有症状,但是往往通过检查发现了严重的问题。因为有些老年患者,经过几十年的疾病过程,已经耐受了身体的不适。4前列腺增生药物治疗①“放松药”:前列腺增生后会造成局部的尿道狭窄,肌肉的紧张、痉挛,使用α受体阻滞剂,作用于局部,使尿道肌肉放松,尿液自然就通畅了。②“瘦身药”:也是现在常用的5α-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抑制雄激素,使增生的前列腺缩小。使用这种药物,经过6-9个月,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病人,前列腺能缩小30%-50%以上,起到“瘦身”作用。③其它药:在中医里前列腺增生叫癃闭,可以利用中药治疗前列腺增生。5手术治疗适应症药物治疗无效,病情继续进展,反复血尿,膀胱结石,残余尿量>60ml,有一次及以上急性尿潴留,肾积水造成肾功能不全等,这些因素都是手术适应症。随着科技水平发展,现在微创手术有绿激光、钬激光,以及更先进的各种能量器械,从而消除和切除前列腺增生的情况,同时出血少,并发症少,一般术后当天可以下地,第四天拔尿管就能出院了。3如何保护前列腺?1生活习惯方面①不要久坐②不要喝烈性酒③不要憋尿④性生活要规律⑤建议50岁以上的男性坐着排尿。利用坐姿产生的腹压帮助排尿,从而减少膀胱里的残余尿量,减少反复的泌尿系感染及膀胱结石的形成。2饮食方面番茄红素对前列腺有益,但它是脂溶性物质,需要经过加热和油脂烹调,才能更易于被人体吸收。建议日常可以吃西红柿炒鸡蛋、西红柿牛腩汤等食物。另外,石榴汁、南瓜子都是对前列腺有益的食物,平时不妨多吃一些。4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有关系吗?误区:得了前列腺增生,如果不治疗,慢慢就会转变成前列腺癌,所以一定要重视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现在在医学领域它们的关系还存在争议。但是当出现前列腺增生的症状时,或者是50岁以上男性,建议每年检查前列腺。如果出现了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增高,就要小心同时伴发有前列腺癌。
VHL病,又称希佩尔-林道综合征,是VHL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有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合并肾脏或胰腺囊肿、嗜铬细胞瘤、肾癌以及外皮囊腺瘤等疾病发生,本期将为大家介绍VHL病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等,且听我娓娓道来~人类大脑分区及其功能图中展示了大脑的分区及该区受累时可能出现的一些症状。一些脑区的功能是重叠的,且大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某个脑区受损后,其他脑区可能会代偿该脑区的部分功能。额叶:思考,说话,理性,解决问题;颞叶:记忆,听觉,行为,情感;脑干:呼吸,体温,心率,吞咽;小脑:共济,平衡,前庭功能,注意力枕叶:视觉;顶叶:阅读,运动,感觉,理解语言。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1VHL病患者的脑和脊髓可能会出现一种名为“血管母细胞瘤”的肿瘤。该肿瘤在颅内最常见的位置是患者的小脑与脑干。在脊髓上,最常见的位置是后颈(即颈椎,尤其是颈椎的背侧),也可以出现在马尾神经根上(“马尾”是脊髓在腰部以下的延续,由若干神经根组成)。早期的血管母细胞瘤症状隐匿,很难发现,大多数血管母细胞瘤都是在其产生症状以后才得到诊断和治疗,而个别生长过快的肿瘤,甚至在治疗前即导致患者丧失一部分神经功能。VHL病症状监测指南(vhl.org/surveillance-guidelines)指出,一些早期症状可提示患有血管母细胞瘤,如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眩晕、大小便失禁、腱反射亢进、共济失调,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2血管母细胞瘤产生症状的原因大多是肿瘤压迫了临近的脑区或神经,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受损。血管母细胞瘤应尽早就诊,无论是否出现相关症状。需要注意,较严重的或长期的症状很难被完全治愈;而短期内新出现的症状则有可能被治愈。但手术切除肿瘤的时机需要严格把握,因为手术具有一定风险,且有一部分血管母细胞瘤可能不产生症状,不需要被切除。因此治疗时要权衡利弊。更复杂的是,很多患者会同时患有多个血管母细胞瘤,各肿瘤的生长可能是相互独立的,每个都能产生各自的症状。应该做哪些影像学检查呢?1推荐用T1加权增强磁共振(MRI)来诊断血管母细胞瘤,并监测其体积变化。条件允许的话,可使用3D重建,方便不同医疗机构的检查之间进行比较。2如果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变化时,也推荐增强MRI检查。平扫MRI比较难以评价肿瘤的范围及体积变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耐受造影剂,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使用T2 MRI及MRI Flair序列来评估肿瘤情况。具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一般的说,有3种治疗可供选择:手术,放疗(主要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化疗,目前还在试验阶段)。2开放手术的目的在于完全切除肿瘤。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很多临床中心也开展了微创手术。但是手术时机仍然是一个难题,没有哪一种治疗方案永远是最佳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取决于肿瘤位置、大小、风险、病人的一般情况等。需要医生与患者充分的沟通来确定最终治疗方案。VHL病和血管母细胞瘤病都是罕见病种,很多医生对其治疗都没有经验。因此更要在治疗时注重医患沟通。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S) SRS亦称为伽马刀或射波刀,是一种无创的外科手术技术。被放疗的肿瘤组织并没有从身体里消失,但是肿瘤的DNA却被破坏(即肿瘤细胞死亡)。放疗可直接导致血管破坏,尤其是针对血管来源的血管母细胞瘤。放疗后一段时间内血管会出现血管壁增厚、闭塞,有时甚至这种变化在放疗2年后才会出现。因此,SRS并不像手术那样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SRS的治疗效果可能延迟出现,且早期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比如被放疗的肿瘤及邻近脑组织可能会出现水肿。 SRS并不适合所有患者,因其会出现副作用,而且放射后产生的瘢痕会给未来的开放性手术增加难度。因此治疗前需要咨询有经验的医生。 目前有3种主要的SRS方式:粒子束(少数医院配备),伽马刀(钴- 60),及射波刀(线性加速器)。 位于大脑的,直径小于1.7cm,没有伴发囊肿,没有引起症状的肿瘤是SRS的最佳适应症。引起症状或伴发囊肿的肿瘤通常需要手术切除。 SRS对小的肿瘤效果更好,但一些接受SRS治疗的小肿瘤可能根本不会继续增大。大多数医生更倾向于保守观察肿瘤,直到其产生症状且没有出现囊肿时,选择SRS治疗。SRS的长期效果还不清楚,但是一些医生反馈,SRS会导致瘢痕形成,为后来的手术增加难度。 VHL联盟的临床咨询委员会列出了下列关于使用SRS治疗脑或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意见和建议:1推荐使用SRS的情况:经有VHL治疗经验的外科医师判定难以切除的肿瘤;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耐受开放性手术的;2不推荐使用SRS的情况:肿瘤体积大于3cc(约合直径1.7cm),并发囊肿或已引起症状;3不推荐对脊髓或除大脑以外的中枢神经系统使用SRS,因为临床数据相对少,不能预测并发症的出现。那么,当你与医生讨论SR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时,下列的问题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融入与医生的讨论中,来评估SRS对患者是不是最佳的选择。1同时咨询手术与放疗:应向同时了解手术与放疗的医生咨询意见,而不是只咨询仅了解一种方法的医生。也可以向有VHL病诊治经验的医生咨询。应该组建一个综合的医疗团队,共同决定治疗方式。2肿瘤有多大:一般认为,直径大于1.7cm的肿瘤不推荐SRS治疗。因为体积较大的肿瘤需要更多的放疗剂量,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3体积效应的来源:体积效应(Mass effect)是指颅内肿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增高的现象。肿瘤本身、脑组织水肿、囊肿都可以导致肿物效应。对于已经出现体积效应的患者,往往不能接受SRS治疗,因为SRS会增加脑组织的水肿,加剧体积效应。4肿瘤在哪:一旦开始SRS治疗,势必会导致肿瘤周围脑组织水肿;通俗的讲,就是说治疗后,肿瘤会先“变大”,再“缩小”。因此患者的症状有可能在治疗后先加重,再缓解。因此肿瘤的位置显得很重要,这可以预测治疗后脑组织水肿的部位,以及可以预测因为脑水肿会出现的症状。治疗前需要确定减少脑水肿的措施,想好如何平稳的渡过水肿期。水肿期可能会持续数月。5对肿瘤周围的组织有什么损害:肿瘤周围的组织经常会被放疗的射线“误伤”。接受治疗前,需要了解肿瘤周围有哪些组织,放疗对其会造成什么程度的损伤,可能会引起哪些后果。6想要治疗几个肿瘤:患者要明确自己有几个肿瘤,本次想治疗哪几个肿瘤。是否应该同时治疗全部的,或者是按顺序一个个的治疗。7所就诊的医疗团队对于VHL病的诊疗经验:血管母细胞瘤相对少见,SRS对它的治疗效果并不像对其他实体瘤一样。因此,就诊于有经验的VHL中心对治疗是至关重要的。8需要什么样的护理:患者应与医生沟通,是否需要插入分流器来引流脑脊液呢?如果需要,是否需要后续相应的护理?
胰腺是什么,位置在哪里?胰腺位于上腹部偏左方,靠近背部。它位于胃肠后方,长约5-7英寸。胆囊和肝脏通过胆总管与胰腺连接在一起。胰腺从右至左分为胰头、胰体、胰尾三部分,胰腺内部有一条贯穿全长的管道,叫做胰腺管,这根管道在最后在胰头与胆总管汇合,一起汇入十二指肠。01胰腺都有哪些功能呢?一、产生消化液和消化酶:分解食物,帮助消化;消化液和消化酶通过胰管注入十二指肠。胰腺主要分泌3种消化酶: 蛋白酶:消化蛋白; 淀粉酶:消化糖类食物; 脂肪酶:消化脂类食物。二、产生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自身血糖水平。餐后胰腺分泌胰岛素,帮助血糖转移入细胞供生理过程使用。空腹状态下,胰腺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肝脏释放储备的糖,提高血糖浓度,维持血糖在较安全的水平。02VHL综合征的胰腺都有哪些表现呢?VHL相关的胰腺占位是VHL相关肿瘤中最少引起临床症状的。胰腺占位引起症状大多是因为其导致局部解剖改变。所就诊的医疗团队可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激素水平异常。胰腺占位可阻塞胰腺导管,引起黄疸、腹痛、炎症、感染、呕吐、便秘、脂肪泻、体重减轻等消化系统问题。如果胰腺占位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可造成糖尿病。1、胰腺囊肿: 很多VHL病人都会出现胰腺囊肿,家系间的差异性很大。约75%VHL病患者会出现胰腺囊肿。大多数胰腺囊肿不会有症状(除非囊肿体积很大),也就不需要特殊治疗。有时增大的囊肿压迫周围脏器,引起不适,这时可行手术或腔镜下囊肿引流,减小其体积。2、胰腺肿瘤: 约17%的VHL病患者会出现胰腺肿瘤,浆液性微囊腺瘤是最常见的一种。浆液性微囊腺瘤是良性的,呈蜂窝状簇状小囊肿,在影像上看起来是实性的。胰腺肿瘤一般不需要切除,除非他们导致了胰管的阻塞,引起了症状。3、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 虽然少见,但最严重的VHL病胰腺问题正是起源于胰腺胰岛细胞的实体瘤,即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大多数pNETs并不转移,少数pNETs有可能转移到肝脏、骨或其他器官。因此,及时发现pNETs并限期切除是必要的。pNETs大多是没有功能的,意思就是他们不会分泌激素,引起相关症状,因此血检和尿检也很难发现它们。推荐使用增强MRI或增强CT来检测pNETs。 研究者认为pNETs治疗的时机应取决于胰腺占位的体积和遗传基因型。 体积:体积是评价pNETs风险的主要考虑因素。3cm或以上的pNETs被认为是高危的,应该手术切除;直径1.2cm-3cm的pNETs被认为是中风险pNETs;直径1.2cm以下的pNETs被认为是低风险的。肿瘤在胰腺的位置也应被考虑,胰头部的肿瘤应该早期干预,无论其直径多少。 遗传:VHL基因有三个主要的区域,称为外显子。研究显示外显子3突变的VHL患者患有的pNETs会更危险。基因分型可协助决定中等风险的pNETs(直径在1.2-3cm)的治疗时机。 pNETs的治疗时机、治疗方法的确定是很复杂的问题,需要就诊于有经验的综合团队,共同讨论。03胰腺病变对胰腺功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虽然VHL病的胰腺占位大多是良性的,但他们会阻塞胰腺释放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导管。这导致胰腺产生的消化酶不能正常的释放入消化道。当大部分胰腺组织都被囊肿替代了,导致胰腺内分泌功能下降,会继发糖尿病。 临近胆管的胰腺占位可能会阻塞胆管,妨碍胆汁的正常引流,进而损害肝功能。这时可能会出现腹痛、黄疸、上腹不适等表现。若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与医生充分沟通。 当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时,会导致糖尿病。在非手术病人中,糖尿病很少出现。胰腺反复手术或胰腺囊肿过多的患者有可能出现糖尿病。当出现糖尿病时,应听从内分泌科大夫指导用药、饮食和锻炼。 如果胰腺导管被堵塞,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无法排入小肠,会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导致患者体重减轻、营养不良。伴随的症状如腹泻,腹胀,胃肠痉挛,腹痛,脂肪泻(大便后出现在马桶水上的泡沫和油,有强烈的气味),长久下去,还可能缺乏脂溶性维生素(A, D, K和E)。这需要专业的营养师来帮助补充饮食营养。04胰腺病变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一、对于有胰腺占位的VHL病患者,要避免酒精摄入。喝酒会导致身体脱水,诱发胰腺炎。因此要充分喝水,常备一瓶水在手边,随时补充水分。二、不吃固体食物:限制饮食摄入可让胰腺充分休息。对于胰腺炎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禁食几天,之后可恢复流食。三、适量的脂肪有益身体。脂肪是很难消化的食物,一个人每天需要摄入的脂肪量取决于他的身高、体重、活动水平。胰腺功能受损的患者应该保持低脂饮食,但具体的食谱应咨询营养师。当然,补充胰酶也是一种治疗手段,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低脂饮食会减少脂肪摄入,脂肪是身体必须的物质,治疗应注意增加脂肪的消化吸收,而不是仅仅减少脂肪摄入。四、无骨的鸡胸肉和大多数鱼属于低脂饮食,制作过程中要少放油,如果太干的话,可以加水。五、红肉、加工肉、乳酪脂肪含量很高。应只买牛肉和猪肉的瘦肉部分,应限制饮食中红肉的比例。避免油炸食物,对于蛋白质食物可以烘烤、烧烤,避免全脂食物。在食品店购买食品时,请注意食物的成分表。六、坚果、牛油果脂肪含量非常高,但是这些脂肪对身体损害并不大,因此可以适量摄入。水果和大多数蔬菜都不含脂肪,而且它们含有的维生素、纤维素对健康有益。七、因为胰腺功能不全的患者对脂肪的消化能力有限,因此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会受影响。向营养师咨询,适当摄入帮助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辅剂。05胰腺与营养“问与答”一、胰腺炎是什么?是胰腺癌的先兆吗?胰腺炎是胰腺的炎症。胰腺分泌消化酶,可消化蛋白、脂肪、淀粉等。正常情况下这些酶在分泌进入十二指肠以前是不会被激活的,如果它们在胰腺里即被激活,这些消化酶就会开始“消化”胰腺,引起胰腺的炎症和损伤。胰腺炎也分很多种类,遗传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的患者有更高的患胰腺癌的风险。二、新发胰腺炎的患者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新发胰腺炎的患者应知道,以后他们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更好的吸收营养,减少胰腺炎的复发风险。三、就饮食方面,对病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胰腺炎病人可能不能很好地消化食物,尤其是脂肪,因为胰腺是负责分泌消化酶的器官。胰腺炎时,胰腺不能分泌足够的消化酶,长此以往,这会导致营养不良。胰腺炎可能会导致体重下降、消化不良、餐后腹痛,尤其是进食含脂肪的食物时。四、遵医嘱调整饮食结构,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吗?低脂饮食可缓解慢性胰腺炎的症状,因为低脂饮食可减少胰腺分泌。如果调整饮食后腹痛等症状依然未缓解,甚至加重时,请尽快就医。五、有什么推荐和不推荐的食物吗?胰腺炎的患者应避免高脂饮食,包括油炸食物,甜品,全脂牛奶及相关奶制品、肥肉、坚果、干果、牛油果。食物中要少放含油的调料,比如黄油、沙拉酱、冰淇淋、食用油等等。糖分高的食物也应少吃。坚决不要喝酒。病人可以吃低脂饮食,比如谷物、水果和蔬菜、瘦肉(如鱼、去皮的家禽和鸡蛋)、豆类和低脂乳制品。
导言:2020年10月16日,国际知名医学遗传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杂志发表了一篇有关VHL综合征的病例报道,揭示了VHL综合征的一种新型致病机理——由1、3号染色体易位导致的VHL基因失活。目前,在VHL综合征的常规基因检测流程中,并不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此项报道提示我们,当患者临床症状满足VHL综合征诊断标准,但是常规手段并没有发现VHL基因突变时,应该考虑补充行染色体核型检测。这一发现对于VHL综合征的基因检测标准流程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可为散发性肾癌的发病机制及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全新的思路。VHL综合征是由VHL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多器官肿瘤综合征,临床特征为多发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肾细胞癌或肾囊肿、胰腺肿瘤或囊肿、嗜铬细胞瘤、内淋巴囊肿瘤、生殖系统肿瘤或囊肿等病变。目前导致VHL综合征发病的基因突变类型有多种,主要包括:单个碱基的替换,小片段插入/缺失突变,剪接突变和大片段缺失。同时,VHL基因的启动子高甲基化、嵌合体等也偶见报道。VHL基因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是错义突变(27%~38%)和无义突变(13%~27%),其次常见的类型包括大片段缺失(9%~20%)、小片段缺失(10%)和基因重排(25%),但插入或剪接位点突变等类型较为罕见。本研究所报道的患者为一名男性,患者在20岁开始出现了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双侧附睾囊肿、多发胰腺囊肿和双侧多发肾癌和肾囊肿,符合VHL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无相关疾病家族史,经过标准的VHL基因突变及嵌合体检测流程,未发现VHL基因的突变。考虑到肾癌中存在3号染色体易位的特殊病理类型,研究者进一步对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进行了染色体组核型分析分析,发现可能存在1号染色体和3号染色体的易位,即t(1;3)(p36.3;p25),并且预测到断裂位点可能发生在VHL基因内部,而这可能影响VHL蛋白的功能(图1)。图1:染色体核型分析随后,通过全基因组双端测序(Paired-end WGS)和Sanger测序技术明确了发生易位的位点。在衍生3号染色体(derivative chromosome 3)末端和1号染色体之间有2bp的碱基重合,而衍生1号染色体末端具有10bp的3号染色体碱基重复(图2)。1号染色体断点并没有发生在基因内部,且断点两端的LOC100288069和FAM87B基因目前没有影响肾癌发生的报道。而3号染色体断点刚好发生在VHL基因的第2号内含子区域,通过影响VHL基因正常的转录和表达,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图2:VHL基因内部易位胚系VHL基因破坏新机制的发现,强调了持续改进突变筛选方案的重要性。现有的VHL患者筛选方案不包括核型分析,当患者临床症状满足VHL综合征诊断标准,但是常规手段并没有发现VHL基因突变时,应该考虑补充行染色体核型检测。参考资料:1. Ricketts CJ, Vocke CD, Lang M, Chen X, Zhao Y, Tran B, Tandon M, Schmidt LS, Ball MW, Linehan WM: A germline 1;3 translocation disrupting the VHL gene: a novel genetic cause for von Hippel-Lindau. J Med Genet 2020.2. Gossage L, Eisen T, Maher ER: VHL, the story of a tumour suppressor gene. Nat Rev Cancer 2015, 15(1):55-64.
VHL病手册(第六版) 北大医院遗传性肾癌研究中心编译原创VHL诊疗中心VHL诊疗中心3天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龚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龚侃 希佩尔-林道病(von Hippel-Lindau Disease,VHL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多器官肿瘤综合征,人群发病率约1/36000。VHL病在临床中较为罕见,由于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诊断较为疑难,易出现误诊误治,从而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因此,正确地认识VHL病对于VHL病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 VHL手册是国际VHL联盟组织国际知名专家团队结合患者需求撰写的一本指南,它涵盖了VHL病最前沿的知识和学术进展,可以帮助VHL患者和VHL病领域临床工作者更加及时和深入地认识VHL病。历经6版修订,新版的手册内容更加完善。本次修订主要聚焦于对VHL病监测指南、最佳方案、临床表现、相关临床研究内容的更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遗传性肾癌研究中心紧贴国内外学术前沿,打造引领国内VHL病研究的主力军,在获得VHL国际联盟的许可后,率先将该手册编译为中文版,以供国内VHL病领域的专家、学者、病友们参考。 本手册旨在增加而不是取代病人和其诊疗团队之间的沟通对话。本手册的内容不应被视为关于如何治疗VHL患者的特定临床表现或医疗状况的医学建议。相反,通过提供相关背景和理解,本手册使患者能够更好地与其诊疗团队进行沟通和合作。本次推送为系列报道的第一期,内容主要是认识什么是VHL病?VHL病常见的表现形式?VHL病在各器官的发病风险及各器官病变的平均发病年龄等内容。全文大约3500字,阅读大概需要10~12分钟。 VHL病手册 第六版 前言 本手册旨在帮助VHL病患者、家属、护理员以及其他感兴趣的人更多地了解VHL。这里提供的信息旨在增加病人和他们的医疗团队之间的对话,而不是取代专业医疗人员的工作。 本手册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受VHL影响的病人及其家庭提供更大的信心。在早期发现和适当治疗的基础上,如今的VHL病患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治疗希望。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通过对VHL病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发现了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这些知识在世界各地的家庭、健康专业人士和研究团体之间公开共享。 第六版,2020年修订版,对监测指南、最佳方案、临床表现、相关研究和VHL联盟的资源进行了更新。很显然,管理VHL病最好的方法是及早发现问题并给予适当处理,对其进行监控,将侵袭和损害降到最低,注重长期健康。新冠肺炎带给VHL联盟临床顾问委员会的信息 新冠肺炎大流行使医疗保健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各地的医院都制定了治疗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策略,同时确保使现有患者的护理受到最小程度的干扰。 毫无疑问,定期检测是管理VHL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考虑到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必须权衡个人推迟监测的利弊,这是只有您和您的医疗团队才能决定的事情。因此,如果您计划进行常规随访或监测,请联系您的VHL医疗团队以决定是否更改时间。如果有条件的话,远程医疗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发生紧急情况或出现新的VHL相关症状,请毫不犹豫地寻求高级医疗服务。 请注意,目前并无证据显示VHL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较一般市民高。如果您对您的具体情况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您的VHL诊疗团队。第一部分什么是VHL病? VHL是 Von Hippel-Lindau的缩写,是已知的 7000余种遗传性疾病中的一种。这是一种由VHL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而这种基因通常会阻止肿瘤的生长。该基因的突变阻止了它的正常工作,导致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而后者可以扩散,成为转移性疾病。 在VHL病患者身体中,肿瘤可能在超过10个不同部位出现,包括:脑、视网膜、内耳、脊髓、肺、肝脏、胰腺、肾上腺、肾脏、附睾、阔韧带等。所有这些肿瘤都涉及血管的异常生长,这些肿瘤大多是良性的,这意味着它们不会扩散到附近的器官。然而,肾脏、肾上腺和胰腺的VHL相关肿瘤可以进展到恶性阶段,并可能扩散至身体的其他部位。VHL主动监测指南,作为患者和医生积极合作的一种方式,可预防VHL病相关病变产生的坏影响。 图1:VHL病的表现,病变可使多达十个区域的不同器官受累。 每个VHL病患者的表现都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家系中,患者之间也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由于无法准确地预测每个VHL病患者在什么年龄出现怎样的病变,对病人进行终身的全面体检是非常有必要的。 VHL病与大多数其他疾病的不同之处是,它并没有单一的主要症状,即该病往往并不只出现在一个器官,且没有特定的发病年龄段。到60岁时,约87%的VHL突变患者至少已表现出一种病变。他们表现出来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以至于有些人病情较轻,而另一些人则严重得多。由于其复杂性,VHL病患者可能历经很多年都未能被确诊。但是,通过严密的监视,早期发现并得到适当的干预,可以大大降低VHL相关的严重结局,甚至可以完全避免。VHL病的发现: VHL病以两位医生的名字命名,他们首先描述了他们在患者身上观察到的症状。德国眼科医生Eugen von Hippel博士在1893年至1911年间描述了眼睛中的血管母细胞瘤。他的名字最初仅与VHL相关视网膜病变结合使用。瑞典病理学家Arvid Lindau博士于1926年首次描述了大脑和脊柱的血管母细胞瘤。Lindau对VHL病的描述,包括对以前所发表的论文中的患者进行系统总结,包括von Hippel所报道的患者,并描述了不同腹部器官的病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两位医生都在描述同一疾病的不同方面。 虽然大约80%的VHL患者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但也有约20%的VHL患者是出生前随机的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但它强调了所有患者都必须进行仔细的鉴别诊断,而并不仅只针对那些已知有VHL发病风险的家系成员。什么是癌症? 癌症可能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词。它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100多种不同的疾病。尽管每种类型的癌症互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人体细胞的疾病。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的VHL相关肿瘤都有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或形成转移灶的潜力。因此,在决定治疗方案时必须采取个性化的方法。 通常,组成人体组织的健康细胞会以有序的方式生长,分裂和自我更新,这个过程可以使身体保持良好的自我修复。但是,有时正常细胞会失去限制和指导其生长的能力。他们分裂太快,没有秩序地成长,过多组织的产生,导致了肿瘤的形成。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 良性肿瘤不会出现扩散,VHL相关的脑、脊髓和视网膜肿瘤就是良性的肿瘤。恶性肿瘤可侵犯和破坏邻近的健康组织和器官。恶性肿瘤细胞也可以扩散或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肿瘤。VHL相关的肾脏和胰腺的肿瘤可能是恶性的。 我们的目标是及早发现肿瘤,注意肿瘤在其行为上变得具有侵略性的迹象,并在其侵袭其他组织之前将其去除或使其丧失功能。良性肿瘤的生长如果导致功能丧失或疼痛而影响了其他区域,则也可能需要对其进行治疗或切除。由于肿瘤位于体内,需要借助影像学手段发现和检测它们。 并非所有的VHL相关肿瘤患者都需要接收手术治疗。我们目前正在研究肿瘤进展到什么程度需要进行外科干预。您和您的家庭可以提供您家族的经验,以帮助研究者更好的分析观察肿瘤的安全时间。请与 VHL 病研究者联系,您可获得关于研究您家族的信息。VHL病常见的表现形式 如果你被诊断为VHL病,那么你生来就患有此病。然而,发病年龄在不同家系和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表1提供的是症状前诊断和有症状诊断的年龄。有症状和有症状的诊断之间的年龄差异反映了患者对VHL病监测的依从性。由于更好的诊断技术的应用,使得症状前诊断的时间越来越早。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对早期发现的肿瘤进行干预,但必须注意观察它们的进展,以便在适当的时刻采取干预。表1.VHL病的发生率和发病年龄:根据1976年至2004年的文献汇总,其中包括VHL联盟的数据嗜铬细胞瘤a:包括20%出现在肾上腺之外的肿瘤,也称之为副神经节瘤;10-20%b: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因基因型而差别较大;APMOc:adnexal papillary cystadenoma of probable mesonephric origin,可能起源于中肾盂的附件性乳头状腺瘤。 嗜铬细胞瘤在某些家系中非常普遍,而肾细胞癌在其他家系中更为普遍。同一家系的不同个体可能表达出不同类型的肿瘤。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在3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中可能更具侵袭性。 其他表现型,包括脑血管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肾上腺肿瘤,内淋巴囊肿瘤,以及少见的阔韧带和附睾囊腺瘤。肝脏、皮肤和肺部的罕见血管母细胞瘤也可以被检测到。值得注意的是,血管母细胞瘤是与肝脏或椎体的“血管瘤”不同的肿瘤。后者在普通人群中很普遍,与VHL病没有关系。 总之,管理VHL病最好的方法是及早发现问题并给予适当处理,对其进行监控,将侵袭和损害降到最低,注重长期健康。 由于该手册第一章节内容较多,剩余内容将在后期进行推送。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大家进行批评指正。References:1.Ammerman JM, et al., Long-term natural history of hemangioblastomas in patients with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J Neurosurg, 2006 Aug;105(2):248–55.2.Aronow, ME, et.al.,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Update on Pathogenesis and Systemic Aspects, Retina, 2019 Dec;39(12):2243-2253.3.Binderup MLM, et. al., Prevalence, birth incidence, and penetrance of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vHL) in Denmark, Eur J Hum Genet, 2017 Mar; 25(3): 301–307.
本次文献月评共检索了自2018.04.01至2018.04.30发表的VHL病相关文献,共8篇,大部分文章为个案报道,剔除意义一般的文献后,剩余5篇,其中中国学者1篇。本月文献的主要亮点为:利用计算机模型预测VHL相关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预后。其余几篇个案报道,供大家学习参考。本期月评是以VHL课题组推出的第6期,希望能得到各位前辈、同道的批评与指正!也许作为VHL病友,您无法理解这些科学研究的生涩难懂的结果,对其中的专业术语也视为天书。但我们想通过这些信息告诉您,对VHL病的研究,科学家们一直走在路上。相信终有一天,人类能战胜疾病。计算机VHL基因突变分析和von Hippel-Lindau病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预后作者:Tirosh A, El Lakis M, Green P, et al.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8 Apr 1;103(4):1631-1638. doi: 10.1210/jc.2017-02434. (IF=5.789)这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进行的一项前瞻性自然病程研究。目的是根据VHL基因型定义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侵袭性,拟纳入明确有VHL基因胚系突变且有胰腺病变的VHL病患者。通过五种计算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将所有模型中提示引起疾病的突变预测风险>80%(高预测风险(HPR))的患者与低预测风险(LPR)组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为转移比例、手术干预和疾病进展。最终,本研究纳入了69例患者,其中2例发生转移,12例需要手术,31例有疾病进展,中位随访60个月(13-84个月)。13名患者由于预测可靠性低被排除。在剩余的56名患者中(45名患有PNET,11名患有胰腺囊肿),HPR组(n = 13)在多变量分析中的疾病进展率高于LPR组(n = 43)(HR 3.6;95%CI 1.1-11.9;P = 0.037)。HPR组发生转移的风险也较高(P = 0.015)。在167号密码子热点突变(n = 26)的患者中,HPR组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P = 0.03)高于其他患者。结论:用于预测错义VHL基因突变影响的计算模型,可作为VHL病相关PNET患者的预后因素病例报道:一个无明显高血压的VHL病相关儿童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例作者:Igaki J, Nishi A, Sato T, et al.Clin Pediatr Endocrinol. 2018;27(2):87-93. doi: 10.1297/cpe.27.87.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分泌儿茶酚胺的肿瘤,这类肿瘤在儿童中很罕见,可能与遗传性综合征如von Hippel-Lindau(VHL)病有关。大多数患有嗜铬细胞瘤的儿童患者存在持续性高血压,而10%至69%的成年患者无症状。本例报道介绍了一个由于VHL基因胚系突变(Arg161Gln)而患有嗜铬细胞瘤的12岁日本女孩的病例。病人唯一的主诉是体重减轻。进一步检查发现发热、贫血和C-反应蛋白(CRP)和铁蛋白的增加,腹部超声检查显示右肾上腺肿瘤可能,血浆中的分馏儿茶酚胺和3’甲氧基肾上腺素以及24小时收集的尿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虽然通过常规体格检查发现高血压和心动过速不明显,但在行走和腹部压迫后可出现阵发性轻度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症状。手术期间,患者的阵发性高血压和心动过速非常严重。总之,嗜铬细胞瘤可作为体重减轻的鉴别诊断之一,且儿童患者和成人中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可能是不明显,呈现为阵发性。一例患有von Hippel-Lindau病的CNS血管母细胞瘤对Pazopanib的可变反应:病例报告作者:Taylor DG, Ilyas A, Mehta GU, et al.J Clin Neurosci. 2018 Apr;50:154-156. doi: 10.1016/j.jocn.2018.01.040. (IF=1.64)Von Hippel-Lindau(VHL)病是一种遗传性多器官疾病,其主要表现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CNS HB)、肾细胞癌(RCC)和嗜铬细胞瘤。RCC和CNS HB的发生与突变或缺失的VHL蛋白的下游作用因子有关。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如帕唑帕尼)是治疗RCC的一线用药,但这些药物对VHL相关CNS HB的作用仍然未知。本研究报道了帕唑帕尼治疗一例患有肾细胞癌的VHL病患者,该患者同时患有CNS HB。结果显示,在开始帕唑帕尼治疗后,位于颈椎和腰椎的血管母细胞瘤体积减小,而剩余部位的CNS HBs表现出稳定或进展。这些发现进一步凸显了导致血管母细胞瘤发展的多种因素,以及TKIs的潜在局限性。本例报告提示对无症状的脊柱血管母细胞瘤VHL患者,鉴于肿瘤对TKI治疗的反应可能减轻或推迟手术,可考虑采取保守治疗。一例海绵窦动脉瘤合并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VHL病作者:Zhou Hui, Sun Shuo, Shi Hui, et al.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 July 2018 - Volume 29 - Issue 5 - p e502–e506 (IF=0.772)本文介绍了一例患有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VHL病人。病人为60岁女性,患有小脑实体肿瘤,临床表现为头痛4个月、进行性呕吐和共济失调半月余。血管造影显示位于后颅窝的大实体肿瘤肿瘤,同时发现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动脉瘤,同侧前下小脑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分支是血管母细胞瘤的主要供血血管。患者接受了左侧枕下颅骨切除术以切除高度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在术后磁共振(MR)图像上证实了肿瘤的成功完全切除。由于未破裂的海绵窦动脉瘤不在供血动脉上且无症状,所以没有进一步治疗。患者在1年的随访过程中情况良好。“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HLRCC)中的血管母细胞瘤:VHL和HLRCC综合征之间的表型重叠作者:Eryn Dow, Ingrid M. Winship, et al.Familial Cancer (2018).https://doi.org/10.1007/s10689-018-0081-7(IF=1.943)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富血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可偶尔发生或与VHL综合征相关。由于缺乏VHL蛋白复合物介导的降解过程,VHL综合征中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由HIF-α失调所诱导的假性缺氧细胞内状态有关。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HLRCC)患者的胚系延胡索酸水化酶(一种三羧酸循环酶)基因发生突变进而失调,并且通过HIF-α的信号传导途径导致肿瘤发生。本文报道了一个HLRCC患者出现血管母细胞瘤的案例,并鉴于HIF-α的作用,提出本例可作为VHL病和HLRCC之间某些表型重叠的证据。编者补充知识:遗传性肌瘤病及肾细胞癌(hereditary leiomyomatosis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 HLRCC)综合征也称为Reed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疾病,由延胡索酸水化酶(fumarate hydratase, FH)基因致病性改变引发,在家族中以常染色体显性的方式遗传。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平滑肌瘤、女性早发子宫平滑肌瘤,且患肾细胞癌的危险显著增加,较为典型的是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1]。目前,世界上仅有数百个家庭被报道患有此综合征。FH双等位基因失活,是HLRCC相关肿瘤细胞的遗传学特征。(Jingcheng Zhou)欢迎大家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把时间交给阅读
VHL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患者患病的一生中,可能会有多器官的病变出现(如肾、中枢神经系统、胰腺、眼底等)。很多患者在疾病初始只有少数系统的症状,因此,积极的随访监测和适当的治疗,可以对VHL病进行更加合理的处治,最终使得患者受益。目前,国外学者相继提出了一些VHL病的随访监测建议。我们以国际VHL联盟提出的指南为蓝本,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监测建议,供大家参考。实际诊疗方案,请遵从医嘱!请注意:如果您已有相关系统病变出现,如肾透明细胞癌、中枢神经系统或眼底的血管母细胞瘤,则相应器官的随访监测应以接诊您的临床医生的建议为准。本建议只适用于未出现相应器官症状的VHL病患者。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为防盗版,以上内容已做特殊处理。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f:1. https://www.vhl.org/patients/clinical-care/screening/2. Binderup M, Bisgaard M L, Harbud V, et al.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vHL)[J]. National clinical guideline for diagnosis and surveillance in Denmark. 3rd edition. Dan Med J, 2013, 60(12): B4763.3. Hes F, Van Der Luijt R, Lips C. Clinical management of von Hippel–Lindau (VHL) disease[J].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medicine, 2001, 59(5): 22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