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是指拇趾向外偏斜超过正常生理范围的一种足部畸形,是前足最常见的病变之一。民间俗称为大脚骨。拇外翻的病因:1、不好的穿鞋习惯,经常穿束紧前足的鞋子(例如尖头高跟鞋)似乎是导致拇外翻畸形的重要外部因素。2、家族遗传因素,遗传是拇外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中报道了拇外翻患者具有阳性的家族史。3、足部结构异常,先天性足部结构异常如扁平足等可能导致拇外翻。严重扁平足患者由于存在广泛的韧带松弛,缺少韧带稳定性,而易产生拇外翻。4、年龄,随着年龄增加,足底部肌肉、筋膜的稳定性降低,容易诱发拇外翻。5、系统性疾病和创伤,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可能导致拇外翻畸形。另外,痛风和关节创伤也可致拇外翻。拇外翻的危害:我们了解了踇外翻的病因,那么它有哪些危害呢?下面我们来看看。1、穿鞋受限 :穿鞋受限指的是由于足趾变形,不能穿某些类型的鞋子。比如患者需要穿宽大一点的鞋子才会舒服,或者只能穿软鞋。而穿着高跟鞋或窄而尖的硬皮鞋会使前足感受到挤压疼痛。2、疼痛:由于拇囊炎等的影响,患者表现为像被针刺痛般的疼痛,行走时疼痛,穿某些类型鞋子(如尖头窄鞋)可能会加重前足疼痛。拇外翻引起拇囊炎:大拇趾根部侧方出现了骨性凸起,在行走时皮肤经常和鞋子摩擦,出现变厚、发红甚至出现疼痛。3、第2,3跖骨头下方疼痛。据调查,有40%的患者都有第2,3跖骨头下方疼痛的症状。这是由于拇外翻后出现拇趾旋前,其余足趾承担的身体重量较前明显增加多导致。4、出现交叉趾畸形,小趾畸形。5、出现Morton神经瘤,它属于良性肿瘤,是由于趾间挤压造成,生长缓慢。6、足底鸡眼,因大拇趾不能活动并向一侧挤压,在足底形成圆锥状角质增生,俗称「肉刺」。7、焦虑 。由于外观的影响,拇外翻也会带来另外不良的影响——焦虑。由于拇外翻会使前足大拇趾变形变歪,和普通人的脚趾不一样,患者可能会感到自卑焦虑。有调查显示,60%的患者会因拇外翻影响外观而焦虑。拇外翻的易患人群:这种疾病“青睐”哪些主要的人群呢?我们一起往下了解吧!1、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尤其是5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因长期拇趾向外畸形的挤压,引发第2趾疼痛、脱位或第5趾畸形疼痛、脱位来就诊。另外,穿鞋是踇外翻的重要外因,长期穿高跟鞋这种尖头窄鞋的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踇外翻。2、青少年:这类青少年拇外翻发病多在18岁以下,在青春期前或青少年时期可发生拇囊肿。拇外翻畸形的青少年(在儿童时期发病)通常与遗传因素相关。3、系统性疾病或足部结构异常等患者:这类患者由于疾病引发了足部肌肉力量不平衡,形成拇外翻畸形。拇外翻的严重程度:我的拇外翻严重吗?拇外翻的程度可以通过参考自测图有一个大体的了解:A为正常,B图中拇外翻角约15°,C、D、E的拇外翻角以15°递增。那么,得了拇外翻怎么办,是保守治疗呢?还是手术?术后如何康复?我们接下来为您介绍。拇外翻的保守治疗:具体可以翻看我写的文章拇外翻的保守治疗拇外翻的手术治疗:拇外翻什么时候需要手术?其实并非所有拇外翻都会出现疼痛,没有症状的拇外翻是可以继续观察的,无需手术。拇趾的疼痛早期常常与穿着不合脚的鞋子有关,因此,早期减轻疼痛并远离手术的办法就是日常穿着前部宽敞的鞋子,并进行康复锻炼。但是经过保守治疗,仍然有一些患者会出现长期的拇趾疼痛,把商场里所有品牌的鞋子都试遍,也难找到合脚的鞋,严重影响生活的质量。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考虑手术治疗了。拇外翻手术怎么做?拇外翻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足部的外形及行走时正常的应力分布,消除疼痛,改善行走功能。拇外翻手术怎么做?打个比方,拇外翻就是拇趾骨骼出现畸形,如同长歪的树枝。截骨手术的原理就是在歪的地方将骨头打断,然后把两截断骨拼好,用钢钉固定,断骨在术后三个月会愈合,这样原本长歪的地方就能变直了。拇外翻的手术发展至今,总共有130多种手术方式,国内外通常采用的手术方式有十几种,大多以截骨手术为主。以前,骨科医师做拇外翻不做截骨手术,主要通过平衡软组织肌腱进行拇外翻矫正。但这种矫正手术成功率大约为60%。而现在采用截骨手术后,拇外翻手术的优良率高达90%以上,也就是说,截骨手术让拇外翻手术效果明显提升。因此,现在国内知名医院的足踝外科已经把拇外翻软组织矫正手术转换成跟国际接轨的截骨手术。拇外翻的手术矫形是小手术么?拇外翻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有其特殊性,需要考虑很多,比如患者有无跖楔关节不稳,第一跖骨是否旋转,是否拇外翻合并平足,是否拇外翻合并跖内收,是否有转移性跖骨痛,跖趾关节属于匹配性关节还是不匹配型关节,…不是每一个骨科医师都能做好这种手术,只有经过正规的足踝外科培训,全面掌握足踝疾病的理论知识与手术技术的足踝外科专科医师才能得心应手地对付各种病人情况。拇外翻手术能做微创么?现在很多广告都在宣传小切口的微创截骨手术,我们认为,小切口的截骨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并不是每个拇外翻患者都适用的。虽然,小切口截骨手术有很明确的优势,例如创伤小,切口只有半公分,外观比较美观等。但这种手术也有一定问题,例如①该手术术后没有钢针或螺钉对断骨进行有效的内固定,导致截骨面不稳定;②该手术使用小型磨钻进行截骨,会造成骨量丢失,使得骨头畸形愈合和短缩,出现拇趾变短,使得其它脚趾出现转移性疼痛等并发症;③对于年轻患者的拇外翻,多属于关节匹配型拇外翻,小切口手术单纯推移跖骨,会造成关节的不匹配,术后出现跖趾关节炎等并发症。因此,建议患者慎重选择小切口截骨手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治疗拇外翻的截骨手术并不是微创手术。这种手术外观上造成的切口相对比较大,但是在体内,这种手术造成的创伤与微创手术是一样的。而且相较于小切口截骨手术,这种常用的截骨手术固定更加牢靠,手术效果更确定。所以,建议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拇外翻手术的术后康复锻炼:具体可以翻看我写的文章拇外翻术后的注意事项和康复治疗 拇外翻畸形十分常见,除了导致外观畸形影响美观,还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疼痛症状,影响生活。改穿宽敞合脚的鞋子是最最简单有效的保守治疗手段,而当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时候,就有必要考虑手术了。 手术前全面的检查评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精心细致的手术实施,以及术后的阶段性康复,对于成功治疗、减少复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你被拇外翻困扰时,向专业的足踝外科医生求助是非常明智的决定。
一、学会正确选择鞋子,以及养成良好的穿鞋习惯,对于减少疼痛非常重要。 国内的制鞋业鞋型缺少多样性,对于脚型宽的女性,选择空间极小。穿鞋不注意或是穿鞋没选择,会加重鞋对足部的挤压,加重疼痛,引发新的畸形出现。正确选择鞋子的码。不要为了美而选择更小一号的鞋子。买鞋时应当光脚在纸上描出自己的脚轮廓,再与鞋子内的鞋垫进行比较,来判断鞋的长度和宽度是否合适。正确选择鞋子的码。不要为了美而选择更小一号的鞋子。买鞋时应当光脚在纸上描出自己的脚轮廓,再与鞋子内的鞋垫进行比较,来判断鞋的长度和宽度是否合适。二、应用合适的拇外翻矫形器。 首先要确定足趾的畸形是僵硬固定,还是柔软可复。僵硬性的足趾畸形,不能使用矫形器,只能手术治疗。对于柔软可复的拇外翻,可以考虑采用足部的足趾垫、足底垫、拇外翻夹板、锤状趾垫、小趾顺趾垫、趾间垫等进行治疗,减轻拇囊、跖骨头下方和畸形的外侧足趾造成的疼痛。拇外翻足趾垫拇外翻分趾垫拇外翻跖骨痛垫拇外翻锤状趾垫 矫形器的效果与设计的原理有关。市面可见的各种矫形器主要是为了减少鞋和皮肤的摩擦,或是卡在趾间纠正拇外翻力线。效果好的应该是用来纠正力线,减少肌肉挛缩的夹板类以及有向内牵拉作用的矫形器。三、可以通过康复性的活动,放松足部紧张的肌肉,拉伸挛缩的关节囊与韧带,减缓畸形加重,恢复足部力线。1、锻炼足趾的外侧肌群 把皮筋或弹力带放到两个大拇指根部套起来,左右脚分别向两边撑开,就会让外侧的肌肉得到拉伸,从而缓解肌肉的痉挛,减缓拇外翻的发展。一天做3次,每次50个左右比较合适。2、锻炼足趾的内在肌 将毛巾铺在地上,把脚放在毛巾上,然后用脚趾把毛巾抓起来,然后放松,然后再抓起来,从而锻炼脚的内在肌肉的力量。一般需要持续的抓起和放下,一次5到10分钟,每天3次左右。3、足趾肌肉的力量锻炼 用脚趾抓乒乓球,放到一个指定地点,这种练习主要是锻炼脚趾头肌肉的力量。四、而对于已经出现关节受损、严重跖骨痛、僵硬性畸形、关节脱位的患者,只有手术可以解决足部的畸形和疼痛问题。 由于不同患者个体情况的不同、对治疗效果的预期不同,足踝外科的专业医师会在检查和评估后确定是否可以保守治疗、并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因此,建议拇外翻患者及时向足踝专业医师进行咨询和评估,以免耽误最佳的最佳的治疗时机。
治疗前 患儿12岁,发现扁平足1年,加重8月,双侧跟骨明显外翻,左侧较重,查体属于可复性扁平足 治疗中 双足微创跗骨窦螺钉固定 治疗后 治疗后2天 术后第一天,患儿可进行踝关节活动训练,第二天,即可下地进行站立及行走练习!
大家在日常的生活和运动中,也许都有过崴脚的经历,有些患者恢复的很好,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但是更多的患者对崴脚并不重视,待局部肿胀消失后就恢复了行走和运动,殊不知给自己埋下了隐患。过一段时间(可能是几月或几年)后发现踝关节疼痛,运动后加重,遂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距骨骨软骨损伤。那么距骨骨软骨损伤是怎么样的一种疾病,该如何治疗呢?听我细细道来!一、定义: 距骨骨软骨损伤是指距骨关节软骨和邻近骨骼的损伤或异常,包括:骨软骨骨折,剥脱性骨软骨炎,骨软骨缺损等。二、病因:形成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主要病因是创伤,可能是一次的严重创伤,也可能是崴脚后踝关节不稳导致多次反复的小损伤的积累。1、外伤:踝关节背伸内翻时,距骨前外侧与外踝撞击,导致骨软骨损伤;踝关节跖屈内翻时,距骨前内侧与胫骨关节面撞击,导致骨软骨损伤;2、血运障碍:距骨受到外力的撞击出现软骨下骨骨折,而相应的供应软骨下骨的血管出现损伤,导致出现缺血性改变。三、临床表现:1、患者踝关节负重行走时疼痛,重者即使走平路也会感到胀痛难忍,行走超不过1公里。部分患者表现为走平路时疼痛不明显,但是跑跳等运动后疼痛明显加重。2、患者久坐后或晨起后站起走路时,踝关节疼痛加重,不能正常行走,继续行走1分钟后,方能有所缓解。3、踝关节疼痛为弥漫性,常不能明确定位。部分患者因软骨片卡在关节间隙因此有卡住的感觉(关节交锁)。4、严重患者踝关节肿胀,活动度减小,因关节滑膜炎增生导致内侧或外侧关节间隙有压痛。四、辅助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检查和磁共振(MRI)检查,其中MRI检查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为最佳检查方式。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五期,如图。五、治疗1、保守治疗:包括石膏固定,避免患肢负重行走等。对于急性期MRI显示距骨骨髓明显水肿和距骨骨软骨切线骨折,骨折块分离不明显的患者,可以采取石膏固定8周,让患肢充分休息,8周后开始部分负重,满12周方能完全负重行走,通常适用于骨骼未闭合的青少年,但文献报导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成年患者保守治疗的成功率为45%2、手术治疗:①微创踝关节镜治疗:包括镜下单纯病灶清理术和镜下病灶清理术加微骨折术。适应症:1、有症状的距骨软骨损伤Ⅰ期和Ⅱ期患者,损伤面积在15mm²以下;2、距骨骨软骨损伤Ⅲ期和Ⅳ期患者,根据病损的大小和是否合并骨囊肿决定手术方式。对于较大的Ⅳ期病损,可行Herbert螺钉或可吸收螺钉行内固定。对于活动或碎裂的Ⅳ期病损可仅行病灶清理手术。3、距骨骨软骨损伤Ⅴ期患者,软骨下骨囊肿深度<6mm,结构稳定,界限明确,可行微骨折或逆行钻孔手术。②自体骨软骨移植或自体骨膜骨移植:将膝关节外侧骨软骨或带骨膜的髂骨移植于距骨病损区域。适应症:1、距骨骨软骨损伤面积≥15mm²;2、关节镜微骨折手术后效果较差;3、患者年龄女性≥45,男性≥50岁;4、距骨软骨下骨囊肿深度>7mm3、术后康复:①踝关节镜术后康复:术后踝关节可进行主动背伸、跖屈活动,6周内可部分负重,6周后可完全负重,12周后可逐步恢复运动。②骨移植术后康复:术后石膏固定2周,然后开始主被动屈伸踝关节,每日2次,每次20分钟。活动后应冰水混合物冰敷30分钟/次,冰敷2次,间隔30分钟。术后6-8周内禁止负重行走,第9周开始部分负重(25%-50%-75%),直到第13周方可完全负重(100%)。术后8-12周,加强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术后13周后控制活动量,避免过度负重活动。术后3月,6月,12月复查X线片术后6月,复查MRI,观察植骨部位的愈合情况。此时可以进行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但应禁止跑、跳等运动。术后12月后,复查MRI,取出内固定,(二次关节镜观察)。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小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晚期可发生关节强直和畸形,功能严重受损。发病年龄大多在16-55岁,男女比例为1:4;15%-17%的患者足部受限受累,拇趾跖趾关节是最常受累位置。多种病原体感染遗传免疫紊乱生活环境与身体状况影响此疾病的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炎,血管炎和类风湿结节。一般症状:RA常缓慢起病,有乏力,食欲缺乏,体重减轻及发低烧等症状。关节表现:①最常见双手近端之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出现症状②其次为足跖趾关节与后足的关节出现症状,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小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指关节呈梭形肿胀,晚期可畸形。③晨僵,早晨起床后出现关节僵硬,持续时间常与病情活动程度一致。足部类风湿导致前足发生拇外翻、跖趾关节脱位和半脱位并发爪形趾,突出的跖骨头形成痛性胼胝甚至溃疡,趾间关节屈曲挛缩,形成背侧痛性鸡眼和趾端鸡眼,穿鞋困难,行走后足部肿胀。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表现为踝关节肿胀、疼痛和功能受限,晚期表现为关节破坏,僵硬,难以行走。RA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疼痛,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阻止不可逆的骨损害,尽可能的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严重者可功能位石膏固定;在固定期间,坚持进行肌肉的收缩训练,并定期拆去固定物,做关节的功能锻炼。药物治疗:抗风湿药物联合非甾体药物抗炎治疗。理疗:促进局部血循环,促进代谢,消肿止痛。前足RA的手术治疗:前足重建术(拇趾跖趾关节融合,其余趾关节切除成形术)中足RA的手术治疗:第一跖楔关节受累最常见,可选择跖楔关节融合手术治疗。后足RA的手术治疗:主要表现为跟骨外翻,中足足弓塌陷。常合并踝关节破坏。可选择截骨融合等骨性稳定手术,即可矫正畸形和减轻症状。
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以局部性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关节边缘骨赘形成以及关节畸形和软骨下骨质硬化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率低于髋、膝关节,它的发生通常是因为创伤性因素。临床表现:晨僵:疾病早期,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站起常感关节僵硬,稍加活动后,僵硬感随之消失。随着病情的发展,晨僵伴有疼痛,持续时间延长,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出现关节畸形。疼痛:骨性关节炎的最突出的症状。其疼痛的规律是运动后痛→运动痛→休息痛。早期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轻微疼痛,劳累,活动量增加,受凉,天气变化等都可使疼痛加剧,经休息后疼痛可缓解。疼痛多位于踝关节的前面,少数位于内外侧,晚期疼痛可呈持续性。关节肿胀:是骨性关节炎的另一突出症状。早期患者常诉说每天久走或结束一天工作后足踝关节周围肿胀,第二天晨起后肿胀可消退,晚期踝关节肿胀呈持续性。踝关节周围压痛,小腿肌肉萎缩,关节活动时伴有滑膜摩擦音。发病原因: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退变,容易受损伤是发生骨性关节炎的直接原因。过度活动劳损:足踝关节的过度使用,长期的细微损伤是引发足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因素。踝关节创伤:①踝关节急性扭伤后处理不当或未行治疗,可造成踝关节韧带松弛,关节不稳,出现踝关节反复扭伤(最常见病因)②过度运动导致关节软骨受损③踝关节损伤时受到的暴力较大,造成踝韧带断裂,关节松弛,急性关节软骨损伤。慢性劳损:多见于运动员(足球运动员最常见),重体力劳动者(搬运工人常见)。这类人群的踝关节经常超范围的过度活动,关节面反复撞击、挤压、磨损致关节软骨损伤,再激发骨、滑膜、韧带、肌腱等组织病变。继发于踝关节骨折:踝关节骨折脱位复位不满意,关节面不平整,踝穴位置改变,创伤过重等,后期均可发生骨关节炎。体重过大:人体过度肥胖,踝关节超常负重,长期致使关节软骨磨损而发生退变。继发于因伤后踝关节固定过久或功能练习不够,以致关节软骨缺乏生理性压力刺激,软骨缺乏营养而退变。下肢骨折畸形愈合或发育畸形,使踝关节力线改变,负重不均匀,磨损关节软骨。原因不明的原发性关节炎。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疾病分期:(Takakura分期)Ⅰ期:踝关节平行,软骨下骨硬化或骨赘形成Ⅱ期:胫距倾斜,踝内翻,无软骨下骨接触Ⅲa期:出现踝内侧关节间隙闭塞,软骨下骨接触局限在内侧Ⅲb期:软骨下骨接触延伸至距骨穹隆Ⅳ期:踝关节全部关节间隙闭塞,踝关节骨性接触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Ⅰ期患者:休息,避免过度活动支具固定药物治疗:①抗炎止痛药:布洛芬,西乐葆等②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可抗炎减轻水肿,但1年不超过2次,每次之间不少于3周,如果1次见效则不再2次注射,否则可引起关节软骨的损害③保护关节软骨,刺激软骨修复的药物:玻璃酸钠,1次注射1支,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1年1个疗程。氨基葡萄糖,1个疗程5周,疗效可维持4-6个月。手术治疗:1、关节清理术2、骨赘切除术3、关节软骨修整术4、关节牵开术,主要适用于青少年或年轻患者的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其关节间隙狭窄,甚至几乎全部消失5、改变踝关节负荷的截骨矫形手术:适用于Ⅱ期,Ⅲa期及部分Ⅲb期的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它可以延缓关节融合或关节置换的时间6、人工关节置换术7、踝关节融合固定: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终极治疗的金标准。
很多成人扁平足患者出现内踝下疼痛,经常被诊断为内踝部扭伤。那么事实果真如此么?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成人扁平足这个常见的疾病。成人获得性平足症是指有症状的成年人继发性扁平足,无症状扁平足患者不称为平足症。平足症的常见病因:1、胫后肌腱的创伤或慢性损伤引起的胫后肌腱功能减退,导致足弓塌陷而产生平足(最常见的病因);、骨与韧带的损伤,比如足舟骨骨折,足第1跖骨骨折,跖跗关节骨折脱位,跟骨骨折,胫后肌腱断裂等,可导致平足症的发生;3、足骨与关节的病理性破坏,如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平足;4、神经肌肉病变,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瘫,下肢神经损伤等引起的足内、外肌群肌力失衡,导致平足症发生;5、医源性平足,如高弓足的过度纠正;6、继发于糖尿病或者外周神经病变的神经性骨关节疾病(夏科氏关节炎)平足症的常见症状:1、疼痛:最初为踝关节后内侧疼痛,主要症状为步行时疼痛伴随无力或者容易疲劳。随着时间推移,内侧足弓逐渐减小,跟骨逐渐外翻,许多患者因出现距下关节炎或者跟骨与腓骨的撞击,出现足后外侧的疼痛。2、肿胀:尤其是踝关节内踝的后下方及胫后肌腱走行部位。3、足弓减低,舟骨结节突出,跟骨外翻,前足外展。平足症的疾病分期:Ⅰ期:胫后肌腱出现炎症,肌腱长度无改变。内踝下肿胀,疼痛,足内翻轻度无力,后足或者正常,无明显畸形。Ⅱ期:胫后肌腱拉长,内踝肿胀,疼痛加重,内侧足弓减小,后足出现外翻畸形,足内翻无力,不能独立抬起足跟,出现跟腓骨撞击,外踝前下方出现疼痛,足弓踩地时扁平,非负重时后足仍然正常。Ⅲ期:后足出现僵硬性跟骨外翻,前足外展,踝外侧疼痛加重。Ⅳ期:距骨外翻,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撕裂,最后导致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平足症的治疗:非手术治疗:1、控制活动休息,必要时石膏固定4-6周;2、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如西乐葆,布洛芬等;3、理疗;4、应用正规矫形中心订制的足弓支持垫或脚后跟内侧垫高足垫,用以纠正松弛性的前足和后足畸形,支撑内侧足弓。手术治疗:Ⅰ期及部分Ⅱ期患者经过半年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较快,应行手术治疗。Ⅲ期和Ⅳ期患者可直接手术治疗。Ⅰ期患者:手术切除发炎的肌腱组织后,直接缝合或行趾长屈肌肌腱转位加强胫后肌腱。Ⅱ期患者:手术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保持功能,矫正足的力线,纠正足的畸形,包括骨性手术如跟骨截骨纠正后足外翻,跟骨外侧延长纠正前足外展,内侧楔骨截骨植骨术纠正第一跖列抬高。软组织手术如弹簧韧带修复,趾长屈肌转位,松解挛缩的腓肠肌或跟腱。Ⅲ期患者:足的畸形已固定,需行距舟外侧关节囊松解及后足融合术(距舟关节融合、距下关节融合、跟骰关节融合)Ⅳ期患者:需行足三关节融合术或者踝关节融合术+足三关节融合术平足症的术后康复:1、对于单纯软组织肌腱手术患者,术后需要石膏固定足部于轻度跖屈内翻位,4周后去除石膏,开始踝关节活动度练习,8周后可完全负重,继续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完全的恢复一般需要6-8个月。2、对于行骨性手术或关节融合患者,需要石膏固定6周,如果骨愈合满意,可穿充气式行走靴部分负重行走,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逐渐增加足活动度及肌肉力量的练习,术后3-6月复查,骨完全愈合后,可以穿运动鞋行走。(摇椅状鞋底适合距骨周围融合术后患者)3、关节融合术后患者须知:术后只保留患者的行走功能,不会有任何形式的跑步等运动功能,在崎岖路面行走或长时间行走后也会有所改变。
控制血糖每天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坚持体育锻炼,定期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每天检查足部情况仔细查看足部有无裂口、疼痛、水疱、红点、溃疡或趾间湿疹等。每天使用温水清洗足部清洗前用温度计或肘关节探测水温,防止烫伤。洗完后一定要擦干足部,尤其是足趾间隙。可应用滑石粉保持足趾间皮肤干燥。在足趾和足底凃薄薄一层护肤膏,保持皮肤柔软光滑。但不要将护肤膏涂在足趾间,以免发生感染。如果足部存在鸡眼或茧子,不要自行去除,更不要应用剃须刀、鸡眼膏或液态的鸡眼去除剂,这些均会损伤皮肤。需要找医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定期修剪趾甲,避免擦伤皮肤。任何时候行走都要穿着袜子和鞋子,一定不要赤脚行走,否则容易踩上东西损伤足部。不要用热地毯、热水瓶或其他热物质来暖脚,避免瞬间发生灼伤。不要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减少足部的血流。当坐着的时候可以抬高双脚。每天活动足趾2~3次,每次5分钟,促进足和小腿的血液循环。不要长时间交叉腿部。不要穿太紧和有弹力口的袜子,不要用吊袜带吊住腿。要确保穿着的鞋子足够长、足够宽,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脚趾,特别是有足趾畸形的患者。鞋子材质要舒适、通气性好。绝不要穿塑料鞋子,因为塑料鞋子没有弹性而且不能透气。当穿上新鞋时,应仔细检查足部的情况。第一天穿新鞋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如果没有异常,次日可延长至4小时,如果仍无异常可正常穿着;如有问题应及时调换。如果患者有糖尿病神经病变或严重的足部问题,如踇外翻、溃疡等,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足踝医生,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常常又被称为踝扭伤。它是骨科门急诊中最常见损伤之一。据统计:踝关节损伤占整个运动损伤的15%,而其中85%为外侧韧带损伤。不正确的处理踝关节扭伤,就会造成踝关节不稳。长期的踝关节不稳,导致习惯性崴脚。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一次扭伤后出现反复的扭伤,伴有踝关节肿胀疼痛,有一些患者还会有踝关节松或晃动感觉,甚至对一些不平坦的路恐惧,不敢走。这些都是踝关节不稳的表现。 >>这些症状持续1年以上,称为慢性踝关节不稳。 慢性踝关节不稳可分为功能性不稳定和机械性不稳定。 功能性不稳定 功能性不稳定是指主观感觉关节不稳或由于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缺陷而导致的反复发作的症状性踝关节扭伤。 机械性不稳定 机械性不稳定指关节活动度超过生理活动范围,即关节松弛。功能性不稳与机械性不稳并非是各自独立的,它们长期、持续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踝关节的慢性不稳定。在首次踝关节扭伤后大约有40%的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会遗留慢性不稳定的症状,包括踝足部疼痛、肿胀、打软腿、反复扭伤、踝关节撞击、骨软骨损伤并进一步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危害:关节松弛:可能造成拉伤或是断裂的韧带不能修复,或是变长,从而失去了稳定关节的作用。 关节撞击:踝关节松弛后会造成周围关节的撞击。 关节内软骨损伤:如果伤后没有及时制动,再次进行活动,容易造成关节异常活动,造成关节内的软骨损伤,关节周围其他关节损伤,引发长期的疼痛。 关节炎:长期的慢性踝关节不稳会造成内翻性踝关节炎。 踝关节不稳的康复治疗:踝关节不稳的保守治疗很重要,也很必要,特别是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主要的功能障碍是:疼痛、关节肿胀、本体感觉功能障碍、肌肉力量减弱及部分患者关节活动受限。 踝关节不稳的保守治疗并不是一味的吃消肿药和休息,踝关节的保守治疗即是康复治疗,由于没有对踝关节不稳的康复治疗的统一认识,临床治疗千姿百态,患者的依从性较差。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阶段性治疗: 第一阶段(时间约3周) 患者从初次就诊,评估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包括踝关节活动度、疼痛部位和评分(VAS)、肿胀程度、小腿肌力、维度、平衡功能(单腿站立、星偏移试验)、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试验。 在此期患者踝关节的疼痛、肿胀等症状较重,所以在第一阶段主要以理疗为主,患者在非负重状态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应用PNF手法训练患者的控制能力。时间3周,再次评估如果患者的疼痛及肿胀较前明显好转,即可转入下一阶段治疗。如果症状不见好转继续第一阶段治疗。 第二阶段(时间约3周) 先针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更换治疗项目。此期开始患者在部分负重状态下(佩戴关节保护支具)开始踝关节控制能力、本体感觉训练、肌力训练。治疗持续3周,当患者疼痛及关节肿胀基本消退可以进入下一阶段治疗。 本体感觉的恢复对于踝关节的康复性训练非常重要,踝关节自我调节避免受伤的机制会因扭伤而被破坏。因此进行平衡性本体感觉的康复,也是康复治疗的关键。 有研究证实反复踝关节扭伤患者与伤后本体感觉功能损伤有关,此时踝关节有功能性不稳定,治疗主要是腓骨肌力量训练,跟腱牵拉,踝的平衡板和平衡盘练习等康复锻炼组成。 手术治疗:对于I、II 度损伤,非手术治疗都可获得满意疗效。 III 度损伤,一些医生认为早期手术修复可使关节达到机械性稳定,从而获得好的临床疗效;而另一些医生则认为非手术也可使大部分病人得到满意疗效,即使少部分病人以后成为慢性不稳定,再行手术修复也可获得较好疗效。 对反复扭伤后严重的III度损伤,外踝较大撕脱骨折,合并较严重踝内侧损伤或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病人需一期手术治疗。 当你被崴脚困扰时,向专业的足踝外科医生求助是非常明智的决定。
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常常又被称为踝扭伤。它是骨科门急诊中最常见损伤之一。据统计:踝关节损伤占整个运动损伤的15%,而其中85%为外侧韧带损伤。 受伤机制:踝关节外侧的韧带主要有三条,由前向后分别是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 踝关节扭伤时最容易受伤的是距腓前韧带,当足在跖屈、内翻位时,距腓前韧带最先受到应力作用而发生撕裂,外力的继续作用,跟腓韧带继之撕裂,最后可导致距腓后韧带的损伤。 临床表现踝关节扭伤后出现以下表现: 外踝肿胀 青紫瘀血 局部伴有疼痛、压痛 踝关节前后方向不稳定 急性损伤后患者局部肿胀疼痛,不能行走,严重时患足不能站立负重。 在急性损伤后,约有20-40%病人会出现长期反复的踝关节无力,扭伤,尤其是地面不平时,常会踝关节失去控制,发生内翻。 扭伤后可伴有或不伴有疼痛肿胀。部分患者可感到踝关节僵硬。此时即进入慢性不稳定阶段。患者可是机械性不稳定,也可是功能性不稳定。 诊断:1)一般扭伤后都应由骨科医生检查损伤的范围与程度,有无并发损伤的出现。 2)如果不能排除其他损伤和骨折,还应拍摄足与踝关节的正、侧位X线。 3)医师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受伤原因(注意有无引起中足、下胫腓联合损伤、跟骨骨折、腓骨肌腱脱位的致伤因素),患者是否是第一次受伤,有无反复受伤的经历或者足踝部位的疾病史。 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踝关节韧带损伤分类法是美国医学会(AMA)的标准分类法,根据韧带损伤程度分为: I 度:韧带拉伤 即韧带受到牵拉,但无明显的撕裂。踝关节稳定,轻度肿胀,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II 度:韧带部分撕裂 踝关节中度肿胀和压痛,可有轻度到中度不稳定,踝关节功能受到影响。 III 度:韧带完全断裂 有较明显的肿胀、瘀癍以及不稳定。 距腓前韧带 踝扭伤后,距腓前韧带最容易损伤,此韧带损伤时在外踝的前内侧可以有明显的肿胀、压痛,有时伴有局部的淤斑。肿胀不只限于外踝,还可能延伸至踝关节前侧、后侧及内侧。 距腓前韧带断裂时,查体可见前抽屉试验阳性。但是在急性损伤、伴有肿胀的患者检查不便进行。 前抽屉试验检查时,一手握患者的小腿,一手握住跟骨结节,向前方抽拉足部,查看有无距骨的不稳定或脱位,如果有距骨的活动超过2cm,或与对侧相比,活动度明显增加,则试验为阳性。 跟腓韧带 跟腓韧带很少有撕裂与断裂,作为踝外侧最强大的韧带,跟腓韧带损伤时常常可在踝关节正位X线片上看到腓骨尖远端的撕脱骨折。如果跟腓韧带造成了撕脱骨折,有手术治疗的可能。 急性腓骨肌腱脱位 伴有脱位的患者,疼痛位于踝关节的后方,当腓骨长肌对抗外力进行背伸、外展足部时可引起疼痛加剧。 骨折 有距骨三角骨的患者,扭伤可能造成三角骨骨折,引发长期的踝部不适,甚至后期导致胫后肌腱无力。有跟距联合的患者,可能因扭伤造成跟距联合骨折、疼痛长期不缓解。 治疗:急诊处理 急性损伤后主要问题是踝关节的肿胀、疼痛。扭伤后急诊的治疗方法是“POLICE”原则: protest:保护 optimal loading:适当负重 ice:冰敷 compression:加压包扎 elevation:抬高患肢 休息的时间为1周,关节护具佩带的时间为6至12周。伤后需要进行关节康复性训练,恢复肌肉力量,以及关节的本体感觉。一方面稳定关节,一方面要避免再次损伤。 制动: 1. 踝关节急性扭伤后,最重要的是制动,避免进一步活动。如果扭伤后不能行走,一定要到医院进行检查,以确定有无骨折。如可以行走,可根据肿胀的情况进行自我护理。 2. 通常急性损伤1周至2周后可恢复无痛状态,此时可以先进行轻体力运动,如果没有疼痛,踝关节没有失控感,可以再恢复以前的体育运动。但是在此过程中建议在6周之内佩带支具。 固定: 目前有很多成熟的专业的踝关节固定支具,可以代替传统的石膏。具有穿戴方便、重量轻、美观的优点,但是费用高。 1. 扭伤后如没有石膏,或患者不接受。在患者仅为前距腓韧带损伤的前提下,可以全粘弹力绷带8字固定。固定时注意不要刻意加压,否则随肿胀加重,容易固定过紧。 2. 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需石膏固定,或使用专门的支具固定。 踝关节扭伤的危害:关节扭伤后可能因为治疗不彻底,可引发包括: 关节松弛:可能造成拉伤或是断裂的韧带不能修复,或是变长,从而失去了稳定关节的作用。 关节撞击:踝关节松弛后会造成周围关节的撞击。 关节内软骨损伤:如果伤后没有及时制动,再次进行活动,容易造成关节异常活动,造成关节内的软骨损伤,关节周围其他关节损伤,引发长期的疼痛。 关节炎:长期的慢性踝关节不稳会造成内翻性踝关节炎。 当你被崴脚困扰时,向专业的足踝外科医生求助是非常明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