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之一,随时随地都离不开手机,你可以不吃饭,但不能不用手机。当你使用手机时,你的颈椎也会随着手机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当你持续玩手机久了,颈椎必然会不舒服。那么,什么姿势状态下使用手机,才会对颈椎损伤最小呢。 一、首先了解一下自然状态下不同姿势对颈椎伸肌的影响(Ergonomics. 2009 Feb;52(2):204-21.): 计算机模拟提示随着颈椎屈曲的增加颈部伸肌的损伤是逐步增加的。 二、在不同颈椎屈曲角度情况下,颈椎所承受的压力是不一样的,随着颈椎屈曲增加,颈椎所承受的压力增加,颈椎伸肌损伤几率就大(.Surg Technol Int. 2014 Nov;25:277-9) 三、那末怎么玩手机才能降低颈部损伤,减少颈痛呢? 一)当坐位使用手机时: 随着颈椎曲度的增加,颈椎的疼痛也增加 结论:坐位使用手机编辑工作,颈部肌肉的活动随前屈的角度变化。颈部疼痛的患者尤其明显。 最佳方式:坐位手术使用手机时建议前屈0-15度,减少颈部肌肉的活动。 二)站立位使用手机时(2021,Ergonomics, DOI: 10.1080/00140139.2021.1873423) 结论: 三、 单手VS双手?(. Ergonomics. 2016;59(1):61-72.) 结论:单手使用手机并编辑主要是肩部、前臂及拇指肌肉活动增加,双手编辑可以减轻近端和远端的肌肉负载,从而降低骨骼肌肉的疼痛的发生; 最终结果:不管站立位还是坐位使用手机,减少颈痛的方式:头部尽量直立,屈曲范围0-15度,双手持握手机并编辑。手机与双眼距离30-45厘米,手机倾斜角度76加减5度,注视角度14+/-5度
Roussouly教授于2005年建立了正常人脊柱矢状位分型系统,被业界公认为脊柱矢状面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 一、Roussouly将正常人站立位脊柱矢状面平衡归纳为四种形态: 1型:SS<35°,LL较小,前凸顶点位于L5中点,下腰弯角度很小趋于水平,呈现一条不协调的较长胸腰椎后凸和较短的腰椎前凸曲线,拐点偏低,位于L3。 2型:SS<35°,腰椎前凸顶点在L4,LL较小,下腰弯趋于水平,胸弯及腰弯均偏小,呈现协调的平背外观,拐点偏高,位于L1前方。 3型:SS值35~45°,LL前凸顶点在L4,平均有4个椎体参与腰椎前凸,LL的平衡性很好。呈现一条协调的几乎等长的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曲线,曲线拐点在胸腰段。是最常见的类型。 4型:SS>45°,PI也相对较大。LL前凸顶点在L3或更高位椎体,胸弯偏大,呈现一条协调的较长的腰椎前凸和较短较大的胸椎后凸曲线。 四种分型比较 二、脊柱矢状位序列的分割 传统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 LL)定义为矢状面L1-S1Cobb角,Roussouly将LL重新定义为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 TK)与LL交界区拐点与S1之间的矢状面角度。进一步根据前凸和后凸的顶点将LL和TK分割为上弧和下弧,LL下弧角度等于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LL上弧等同于于TK的下弧,在正常人群中约为20°。因此,LL是由SS和TK共同决定的,LL约等于SS+20°。该矢状面分割理念有助于临床医生重新认识脊柱生理曲度,重视各曲度之间的比例协调,尤其是腰椎下弧对LL的重要性。 三、不同分型演化 1.1 1型的演化:如果发生后凸,则通过增加LL来进行代偿。如果由于僵硬/退行性变而无法进行代偿,脊柱前凸就消失了,如果脊柱在胸腰交界区代偿不够,那么就会出现低PI“整体后凸”。 1.2。 2型的演化:代偿能力较小。因此,发生增加胸腰交界后凸的事件时,将会演变为1型,或脊柱前凸消失生成一个“胸腰段后凸”类型(如果胸椎可以代偿)或“整体后凸”。然而,最严重的情况可能是2型脊柱前凸与退变性胸椎后凸的结合,如果需要手术治疗,则需要整体治疗。 1.3。 3型的演化:当脊柱前凸减少时,代偿作用发生在上方活动的脊柱上,并演变为脊柱变直,SS减少,从而产生伪2型。但在老年人中,胸外扩张和后凸畸形的平衡代偿可能受到肌无力的限制。如果胸椎过于僵硬,就不会发生胸椎后凸畸形,从而造成2型假胸,TK导致骨盆倾斜(PT)增加(骨盆后倾),这是惟一可能的代偿机制。3型的最终演变为整体后凸(高PI)和最大限度的骨盆后倾。 1.4 4型的演化:脊柱前凸下降导致伪3型,骨盆向后。随后演变是3型。在此型中,骨盆后倾更大,PT超过35°。 四,脊柱矢状面机械应力:腰椎接触应力由重力+椎旁肌肉张力-腹部纵向压力组成,不同的矢状面腰椎形态应力情况均不相同。在腰椎前凸较小的1型和2型人群中,腰椎接触应力主要集中于前柱和中柱,此类人群更易出现早期椎间盘退变;而在腰椎前凸较大的4型人群中,腰椎应力主要集中于后柱,此类人群腰椎小关节和峡部应力负荷较大,易出现小关节增生、腰椎滑脱和侧方滑移。3型人群腰椎前凸比例最为和谐,腰椎矢状面应力分布更加均衡,有利于减缓椎间盘和小关节退变。 五、矢状位代偿的机制 当患者出现胸椎后凸畸形时,脊柱将如何代偿呢?Roussouly教授指出,若脊柱矢状面柔韧性好,胸椎后凸将向上、下邻近节段逐渐延伸,更多的颈椎和腰椎节段将纳入整体后凸序列中。若脊柱矢状面是僵硬的,随着后凸进展,脊柱重力线将逐渐前移,骨盆后倾,骶骨倾斜减小,髋关节后伸。在严重后凸畸形患者中出现膝关节屈曲。当患者出现腰椎前凸过大时,其代偿机制为胸椎后凸增大和骨盆前倾。 六、矢状位失平衡的手术策略 1型脊柱因腰椎前凸小而短,胸椎后凸较长,在退变历程中倾向于出现整体后凸,矢状面出现向前失平衡状态。在手术治疗中若患者无冠状面侧凸畸形,则建议维持为1型序列;若患者存在冠状面侧凸,则建议可增加一定腰椎前凸矫正至2型序列。不建议将其矫正为3型腰椎前凸,此时将发生骨盆过度前倾,导致矢状面失衡。 2型患者的自然演变结果可能性多样,如:维持为2型,出现胸椎后凸、胸腰椎或整体后凸畸形,更严重者可发生腰椎后凸畸形。在手术治疗2型患者时建议行短节段固定将腰椎矢状面序列维持为2型。若2型患者合并胸椎后凸畸形,建议在L4行PSO截骨矫正至1型序列;若仍维持为2型则有胸椎后凸减小的可能;若矫正至腰椎前凸较大的3型,术后发生PJK的风险较高。 在骨盆后倾的2型患者合并平背畸形中,建议手术增加腰椎前凸将序列,将其矫形至3或4型,但是无法预测术后胸椎后凸的代偿和近端交界区后凸(PJK)的风险。 若骨盆后倾的2型患者合并整体后凸畸形时,建议在L3或L4行较大的PSO截骨,并行长节段融合,将脊柱矫正至3型或4型。 PI较大的2型患者合并整体后凸畸形,将脊柱矫正至3型或4型 3型和4型脊柱的自然演变可能性如下:维持为3,4型,骨盆后倾转归为2型伴胸椎后凸,整体平背畸形或整体后凸畸形。在手术矫形时,仅需维持或稍增加腰椎前凸,保持为3型或4型,往往无需截骨即可达到目标。4型腰椎因其腰椎前凸较大,往往容易出现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和退变性腰椎滑脱。 刘兰涛综合整理
以往您因腰腿痛来医院看病,当大夫经过询问病史、查体、看片子,和您说:“你得腰椎间盘突出症了!也就是咱们老百姓常说的腰突!需要注意并且需要治疗了!”,此时你内心可能会想,我平时工作规律,生活佛系,怎么就会得腰突了呢?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平时医生工作繁忙,很难在门诊几分钟内向您解释。接下来我就带您看一看哪些因素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知道了这些因素,我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降低腰突再发或加重的可能。1.脊柱结构改变。腰椎侧弯、腰骶移行椎等因素导致椎间盘受力不均匀,容易引起椎间盘退变,最终导致突出。2.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3.生理因素30-50岁为高发年龄,肥胖会相对增加发病率,发病率男性:女性=2:14.职业因素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如长期弯腰提举重物的工人、农民、护士。汽车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及震动颠簸状态,使椎间盘承受压力增高加速其退变。5.外伤因素急性腰扭伤,剧烈运动如体操、举重等增加腰突风险,一般运动如游泳、慢跑、骑自行车并不是引起腰突的危险因素。6.吸烟因素吸烟会影响椎间盘周围的血液供应、改变椎间盘局部的微环境,通过多种机制加速椎间盘退变,使腰突的危险性增加。甚至被动吸烟也会使腰突风险增加。7.妊娠妊娠期间子宫增大,腰椎代偿性前凸增加椎间盘的应力,使得大约50-70%的孕妇可能会产生腰背痛,其中约40%可产生下肢放射痛。发生多在妊娠5-7个月,分娩后症状大部分可自行缓解。以上我们了解了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因素。相信如果您患有该种疾病,通过我的讲述,可以更好的理解究竟为什么会得腰突,并且初步了解如何预防以及经过腰椎间盘突出的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如何防止复发。关于预防及防止复发,简单的说:控制体重,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戒烟,相关高危职业、妊娠时注意腰部保护都是我们能够做的。而遗传和脊柱侧弯等因素是我们自己无法控制的,就顺其自然吧。当然以上仅仅是腰突预防及防止再发的部分内容,详细的内容我们之后再展开讨论。本文系商澜镨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颈椎疾病手术后的康复及注意事项 一、颈托佩戴时间: 1、椎间盘切除融合固定手术。由于人体正常的骨性结构破坏不多,融合器和钢板固定比较牢靠,对于1-2个节段的短节段手术,一般情况下严格佩戴颈托的时间是2-3周,3周到6周这段时间内在家中或者办公室室内活动时可以不戴颈托,在外出和乘坐交通工具时需要佩戴颈托,6周以后即可不用戴颈托了。对于3-4个节段的长节段手术,需要4-6周较为严格的佩戴颈托时间,8周后可以去除颈托。 2、椎体次全切除手术。一个椎体的次全切除一般情况下颈托的佩戴时间是严格佩戴颈托3-4周,4周到6周在家中或者办公室室内活动时可以不戴颈托,在外出和乘坐交通工具时需要佩戴颈托,6周以后即可不用戴颈托了。对于2个椎体甚至3个椎体的次全切除手术,一般4-6周的严格佩戴颈托时间,6-12周在家中或者办公室室内活动时可以不戴颈托,在外出和乘坐交通工具时需要佩戴颈托,12周以后到医院复查后即可不用戴颈托。 二、枕头的应用 颈椎手术后睡眠时的枕头的应用非常重要。手术后患者卧床体息时的体位一般情况下没有严格的要求,一般不需一直的平卧位,患者可以侧卧,以舒适为主。一般情况下平卧位时枕头要用舒适的软枕,根据患者的身高和胖瘦不同枕头的高度一般为15-20厘米高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的拳头的高度为宜,枕头应该放到肩部,使头稍有后仰舒适为宜。对于侧卧位枕头的高度要与一侧肩部同高为宜。 三、颈部肌肉等长肌力训练 对于颈椎手术后患者的颈部肌肉训练都是必需的,一般情况下手术后2-3周即可开始肌肉的等长训练,训练的方法主要是保持头颈部稳定在非运动情况下的颈部肌肉收缩用力训练。训练时间为3个月到半年。 四、四肢肌力训练 手术后的的第二天可以开始进行双上肢的肌力和活动度的训练。包括 1、用握力球(圈)训练双手的力量和灵活性; 2、双上肢的伸缩、拉力训练 3.术后第二天就可以锻炼双下肢的力量,如支腿抬高等; 4.拔管后下床活动。 5.减少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等不良姿势。 如对您有帮助,感谢您的投票、评价及点赞,让更多患者受益!
1. 拔管前(1-3天):床上翻身,双下肢功能锻炼。如直腿抬高锻炼、双下肢屈伸、踝背伸等。 2. 拔管后至2周:腰围保护下适当站立、助行器下行走。目标:2周内达到行走10分钟,坐姿20分钟。注意:避免所有的腰部活动(严禁腰部俯屈、伸展、侧弯或旋转);坐位不得超过20分钟;不要举起超过3kg的重量; 3. 术后2周至6周:腰围保护下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以及户外活动。目标:坐位时间到达30-45分钟;行走大于10分钟。注意:避免所有的腰部活动(严禁腰部俯屈、伸展、侧弯或旋转);不要举起超过3kg的重量;不要手足同时着地;不要进行逐渐性抗阻练习,不要上肢负重。锻炼方式如下: 4. 7-12周:在这个阶段,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返回工作岗位,腰围根据具体情况使用。目标: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向医师咨询和解决重返工作岗位问题。注意:避免所有的腰部活动(严禁腰部俯屈、伸展、侧弯或旋转);逐步提高坐姿耐受性,这是今后完成其本职工作所必需的;不要举起超过3kg的重量;不要进行渐进性抗阻训练。训练方式:轻柔的腹肌练习、全身伸展等长练习;可以开始手足着地练习法;进行脊椎处于安全中立位的直立位负重抗阻练习; 5. 13周-24周:逐渐开展部分体育活动如慢跑、阻抗训练等。目标:户外时间可达1小时;行走无障碍。注意:适当增加腰部活动(如腰部俯屈、伸展、侧弯或旋转);逐步提高坐位耐受性,这是今后完成其本职工作所必需的;根据外科医生的意见增加举起物品的重量; 6. 25周以后,根据医生建议开始正常生活。 祝您早日康复!如感觉对您有用,感谢给予投票、评价、点赞,让更多的人受益!
椎间孔镜技术是目前最为微创的手术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选择。其主要优点:1,局麻手术,无需插尿管,自身感觉舒服;2,安全:术中无障碍交流,随时监测患者情况变化;3,切口小:不到1厘米切口,对身体损伤极小;4,对骨质破坏微乎其微,几乎不影响腰椎稳定性;5,术后恢复快,术后当天即可下床。虽然这一类技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多数可采取局麻等优势,但仍属外科手术范畴,因此仍需遵循脊柱外科治疗及术后康复治疗的原则。 1. 要熟知的理论知识:由于绝大多数脊柱内镜手术都会涉及椎间盘处理,因此就涉及到椎间盘纤维环破口修复的问题。研究表明椎间盘纤维环在损伤后,所形成的纤维环破口无法自我愈合。外层纤维环将由局部瘢痕组织长入并形成瘢痕修复,3周左右瘢痕修复区开始硬化,抗拉力强度在瘢痕修复3月左右达峰值。而内层纤维环则无法自行修复,而是形成一种不规则增生型的病理表现,这一结构不具有胶原纤维层环状结构,从而形成椎间盘的薄弱区。由此可以看出,椎间盘术后的修复仅为一种机体非特异性的瘢痕修复,其生物力学强度远低于正常纤维化组织,因此椎间盘突出极易再次发生在这一位置。椎间盘破口处瘢痕修复所能达到的最大强度需在术后3月才能够实现,因此椎间盘术后恢复正常工作、生活和运动的起始时间也应在术后3月开始。 2. 术后第1天:患者术后卧床休息3小时,待伤口无明显出血,即可自由翻身及起床活动。如活动时出现切口及深部疼痛感或下肢放射性疼痛,应适当减少活动量,并佩戴硬腰围保护。 体位及起床姿势:因腰部承担上半身重量,因此椎间盘负荷较大,在术后康复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增加椎间盘的垂直压应力及旋转剪切力。最佳的下床方式俯卧位于床边,健侧肢体放于床下着地,双侧上肢用力撑起身体,然后将另一侧下肢放于床下着地,双上肢用力完全站立即可。在整个过程当中,脊柱不要扭转,保持一体同轴运动。如厕时采取有扶手装置坐便器。因临床多见患者如厕及腹压增加后出现局部复发情况。 3. 术后第2天 因腰椎神经根活动度较大,可随下肢运动在椎管及神经根管内滑动,范围可达4mm左右,而术后早期在减压范围内会有血肿及肉芽逐渐形成,在3周时会慢慢变为较坚韧的瘢痕组织,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应保持神经根经常性活动,才能避免局部瘢痕粘连和固定。可在术后第2天就开始进手术侧下肢的仰卧位直腿抬高训练、踝关节背伸趾屈、下肢屈伸训练以及日常行走训练,其原则为避免长时间下肢静止不动或只进行等长收缩训练。 主、被动卧位直腿抬高训练:卧位,患肢伸直并逐渐抬高,开始时可由他人辅助进行被动运动,后逐渐采取主动运动。每天3-4组,每组20次,抬高角度30-60°,每次时间5-10秒; 4. 术后2周内 切口12-14天拆线。术后行走锻炼时建议佩戴硬质腰围,如出门及坐车时也建议佩戴,佩戴时间4-6周。术后两周即可逐渐恢复正常办公室工作。因腰部活动度大,在术后早期尤其是1月以内应避免弯腰、负重及久坐等,相对于坐姿,直立行走对椎间盘的压力反而更小。 康复训练 下肢锻炼为主,减少腰部负重及扭转。 5. 2-3周内:加强腰背肌及腹部肌肉的锻炼。 腹肌等长收缩训练:仰卧位,保持身体不动情况下腹肌紧缩做要将上身抬起向上坐起的动作,但身体不动,可达到腹肌的训练有不会因动作导致腰椎屈曲或旋转;每天3组,每组30次,每次5秒。 腰背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俯卧、仰卧位均可,控制腰背肌紧张手术,仰卧位时可使腰部轻度离开床面,俯卧位时可使下肢或上躯干轻度离开床面,以达到增强肌肉力量的效果。动作需缓慢进行,每天3组,每组30次,每次5秒。 6. 3周-3月 手术区肌肉及软组织修复一般需3-4周完成,因此在3周后可逐渐增加腰背肌训练幅度和强度,其原则为不增加腰椎屈曲及旋转。因椎间盘切口处瘢痕修复需3月左右才能达到最高强度,因此建议正常运动需在术后3月后再逐渐进行,而3月内尽量以不增加腰椎垂直负荷、屈曲和旋转的运动为主。 腰背肌训练:5点支撑法、飞燕式、平板支撑等; 7. 3月以后逐步恢复常规活动。 祝您早日康复,如对您有益,感谢您的投票、评价及点赞,让更多患者受益!
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根治吗? 每次门诊都有患者问我:“医生,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根治吗?”这是一个很辩证的问题,说白了,就是看你怎么理解 “根治”的意义。如果你把“根治”理解为这一个或者几个突出的椎间盘经过治疗后永远不会再“突出”来。那么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可以根治。因为手术可以把椎间盘完全切除,没有椎间盘以后就不可能再突出来了。如果你把“根治”理解为这一个或者几个突出的椎间盘经过治疗后永远不会再发生“椎间盘突出症”,那么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不能根治。为什么“椎间盘突出症”没有一劳永逸的根治方法呢? 腰椎间盘突出=汤圆的皮破了,馅流出来了。在人体,每两个相邻椎体之间都有一个有弹性的垫子,叫做椎间盘,主要起到缓冲的作用。结构上类似于汤圆。汤圆是由皮和馅构成的,椎间盘也是由外面的皮(纤维环)和馅(髓核)构成。所谓椎间盘突出即使外面的皮(纤维环)破了,里面的馅(髓核)流出来了。椎间盘周围就是神经,要是流出来的馅不多,一般没什莫感觉;要是突出来的比较多,就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腰腿疼痛麻木等。这也就是由“腰椎间盘突出”演变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了。出现症状了就需要治疗了。 首先,保守治疗无法根治。80%的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休息、制动、抗炎药以及理疗等。但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再发生。原因很简单:1.突出的椎间盘依旧是突出的,保守治疗不可能让它消失。破损的纤维环依旧是破损的,保守治疗不可能使之修复。2.完全正常的椎间盘都会突出,更别说不正常后的椎间盘了。破损的椎间盘对抗旋转、承重的能力明显降低,轻微的损伤都可能再次突出。因此保守治疗无法根治。 其次,手术治疗无法根治。手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微创治疗,把突出的椎间盘取出来;另一种是开放治疗,把整个椎间盘都切掉,然后再把相邻的椎体打上钉子固定起来。微创手术并没有把所有椎间盘切除,所以有复发的几率(小于5%)。开放手术虽然把病变节段彻底解决了,不会复发了,但是相邻节段分担的应力明显增大,所以相邻节段的椎间盘也会突出。如腰5骶1椎间盘切除融合后,腰45节段椎间盘就容易突出。所以做了手术也不是一劳永逸。 最后,不管是保守还是手术治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防护及保养都是需要终生坚持的。我们需要耐心的、坚持不懈的进行腰背肌锻炼,注意腰椎运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终生不复发。 参考久久骨科相关文章。
椎间孔镜常识 椎间孔镜技术是目前最为微创的手术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选择。其主要优点:1,局麻手术,无需查尿管,自身感觉舒服;2,安全:术中无障碍交流,随时监测患者情况变化;3,切口小:不到1厘米切口,对身体损伤极小;4,对骨质破坏微乎其微,几乎不影响腰椎稳定性。但是患者也需要熟知相关知识,以利于更好的恢复。 1. 何时下床?椎间孔镜术后当晚即可下床,或者进行20分钟左右的行走。如患者辅助静脉麻醉,可于第二天下床。 2. 如何下床?最佳的下床方式俯卧位于床边,健侧肢体下放于床下着地,双侧上肢用力撑起身体,然后将另一侧下肢放于床下着地,双上肢用力完全站立即可。在整个过程当中,脊柱不要扭转,保持一体同轴运动。 3. 腰围佩戴时间?一般瘢痕形成的时间大约是3周左右,而且术后4周到6周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约为正常椎间盘的50%-75%,因此腰围佩戴时间一般是4-6周,不建议超过8周,容易导致腰背肌萎缩。 4. 早期如何锻炼?为了防止术后神经根黏连,建议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直腿抬高锻炼,锻炼方式为每天三组,每组20次,均匀抬高放下。3个月以后进行腰背肌锻炼,如平板支撑、小飞燕锻炼等。 5. 术后常见现象有什么?第一,腰部疼痛。椎间孔镜手术虽然创伤很小,但是对腰部结构有破坏,几乎所有术后病人都有一定程度腰部疼痛,一般在术后3天比较明显,大多数疼痛会逐渐减轻,少数病人持续时间较长,甚至有时与天气变化相关。一般术后常规口服消炎镇痛药物。一般炎症因子在4-6周消除到正常水平,故术后常规口服镇痛药物4周(如塞来昔布胶囊)。第二,局部麻木感。神经根长期受压就会导致缺血,严重者部分神经纤维就会坏死。因此,即使手术解除压迫,但是坏死的神经纤维无法恢复正常,其支配的区域就会有麻木、无力感等;再者,术前疼痛掩盖了无力和麻木感,术后疼痛消失后,麻木无力才显现出来。对于麻木感,一般使用神经根营养药物,3月-半年可以恢复,有的甚至更长时间。第三,下肢疼痛。术后第3天再次发生如术前一样位置的疼痛。考虑术中刺激神经根,导致神经根水肿引发疼痛。一般水肿消失疼痛即可消失。大概时间月7天左右。 6. 如何减少复发?椎间孔镜手术复发率大概5%,即使复发还可以再继续做椎间孔镜手术。预防复发几个要点:早期正确佩戴腰围;睡硬板床;避免久坐、过度弯腰及负重;控制体重。 祝您早日康复、如文章对您帮助较大,感谢给予投票、评价、点赞,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门诊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因为腰痛、膝关节痛或足底疼痛就诊,给予拍片检查,患者自己一看报告单上写着“骨质增生”就断定自己的症状是由增生的骨质(骨刺)引起的,此后视骨质增生为大敌,总想除之而后快。到处寻找消除骨刺药物。 骨质增生是病吗? 其实啊,骨质增生不是病,是一种影像学表现,不是所有的骨质增生都会引起症状。引起症状的骨质增生称为骨质增生症,这才是病!这就像椎间盘突出与椎间盘突症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是人体骨骼的一种自然退变的衰老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人的脊柱和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肌肉力量下降,关节韧带松弛,使脊柱或关节失去原有的稳定保护,人体为了恢复新的平衡状态,就会通过骨质增生的方式来代偿,使脊柱或关节相对稳定。骨质增生现象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45-65岁的中老年人,X光片检查大约20%会出现骨质增生的表现;65岁以上的老年人,X光片检查大约80%会出现骨质增生。 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或就诊拍片时才发现骨质增生。骨质增生就像脸上的皱纹一样,是一种自然衰老现像,估计没人会认为脸上的皱纹是病吧! 骨质增生会引起症状吗? 一些在特殊的部位骨质增生,到一定程度后确实引起的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给我们带来了痛苦,此时称之为骨质增生症。在脊柱前方且增生较大者有时会对脊柱前方的食管、血管、神经等组织造成压迫引起临床症状;在后方者可能会压迫脊髓、神经根等引起临床症状;在关节内者可能会造成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特别是以膝关节骨质增生多见;跟骨骨质增生即跟骨骨刺有时会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生活。骨质增生症是病,得治。 如何治疗? 对症治疗:减轻或消除相应的临床症状,并不能去除骨刺。目前尚物特殊效药物能直接消除骨刺。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理疗、内服外用中药、外贴膏药等等。当然还有一些“祖传秘方”,如果您特别相信,可以试一下。用一段时间拍张X光片,真假可辨。 手术治疗:如果症状很重不能缓解,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甚到生活难以自理,应考虑及时手术干预,具体手术方式需要听从专业正规医生安排
1.1991年Eastell根据骨折形态分三型2级(:EastellR,CedelSL,WahnerHW,RiggsBL,MeltonLJ3rd.Classificationofvertebralfractures.JBoneMinerRes.1991Mar;6(3):207-15. )2.1993,Genant半定量法,按压缩15%分成四级3.1999,Ismail根据形态分成四级,简单实用(IsmailAA.Numberandtypeofvertebraldeformities: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relationtobackpainandheightloss.EuropeanVertebralOsteoporosisStudyGroup.OsteoporosInt.1999;9(3):206-13.)4.2003,Kanchiku根据MR-T1分成六型,可以区分新鲜与陈旧骨折(KanchikuT,TaguchiT,KawaiS.Magneticresonanceimagingdiagnosisandnewclassificationoftheosteoporoticvertebralfracture.JOrthopSci.2003;8(4):463-6.)5.2004,Heini提出MRI+临床特点,分为4型,提供了治疗方式(HeiniPF.Thecurrenttreatment--asurveyofosteoporoticfracturetreatment.Osteoporoticspinefractures:thespinesurgeon'sperspective.OsteoporosInt.2005Mar;16Suppl2:S85-92)(a)acuteandsubacutesingle-levelfractures,(b)fractureswithpersistentinstability,(c)(multiple)fractureswithprogressive/creepingvertebralcollapseandlossofsagittalbalanceandposture,and(d)vertebralfractureswithsubsequentspinalstenosis/neuralcompression6.2005,Sugita根据侧位X片提出5型,对预后具有指导意义(SugitaM,WatanabeN,MikamiY,HaseH,KuboT.Classificationof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intheosteoporoticspine.JSpinalDisordTech.2005Aug;18(4):376-81.)7.2020,郝定钧提出慢性症状性胸腰段骨松性骨折分5型,并提出治疗方案(Reliabilityandapplicationofthenewmorphologicalclassificationsystemforchronicsymptomaticosteoporoticthoracolumbarfracture.JOrthopSurgRes.2020Aug24;15(1):348. )8.2018,DGOU提出5种分型并提出评分系统(GlobalSpineJ.2018Sep;8(2Suppl):46S-49S.GlobalSpineJ.2018Sep;8(2Suppl):50S-55S.)9.最权威的分型AO-DGOU(www.aofoundation.org/spine)版权归青岛市立医院脊柱外科刘兰涛所解释,转载须经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