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聊肺癌 | 第六期:ALK突变的肺癌应该怎么治? 原创 @ 菠萝因子 2017-09-26 菠萝说 本篇是菠萝聊肺癌的第六期,关于这次科普连载的详情,大家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ALK突变肺癌的治疗。 菠萝聊肺癌——第6期 来自菠萝因子 00:0007:05 肺癌中最常见,并且有效果不错的靶向药物的两类基因突变,就是EGFR突变和ALK突变。加起来占了中国肺腺癌患者的一半以上。 在中国人的肺癌中,3%~8% 有ALK 突变。但是和EGFR 很类似,ALK 突变在不吸烟患者中比例要高很多,10%~15% 的不吸烟肺癌患者有ALK 突变。 如何确诊ALK 突变的肺癌? 需要取肿瘤样品进行基因检测。取样方法众多,主要是手术,穿刺,或是从胸水和血液中取样等等。 检测ALK 突变的3种最常见手段:包括荧光原位杂交 (FISH)、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和免疫组化(IHC)。这些名字不重要,大家只需要知道,不同肿瘤医院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技术来进行ALK 突变检测,而这3 种手段各有利弊,准确率都不是100%,最好能用两种以上方法确认。 ALK靶向药物疗效如何? 如果确定是ALK融合突变,那么就应该优先考虑使用ALK靶向药物,比如辉瑞的第一代药物“克唑替尼”。 ALK融合突变基因,相当于一条传递生长信号的高速路,持续推动着癌细胞的快速生长。而ALK靶向药物就像路障,专门封堵这条高速路。没了生长信号,癌细胞就被“饿死了”。 关于克唑替尼起效的机理,简单画个图比较好理解: 克唑替尼2011 年在美国上市,2013 年在中国上市,专门用于治疗有ALK突变的肺癌,效果很不错。我亲眼见过好几位患者在用药短短两三天后,症状就明显缓解。 在临床实验中,克唑替尼对75% 的ALK 突变肺癌患者有效,84% 的患者存活时间超过1年。更重要的是,在以前首先使用了化疗,现在肿瘤已经对化疗产生抗性的肺癌患者中,如果确认ALK突变,仍然有65% 的患者对克唑替尼响应。相反,如果这些患者继续使用化疗,只有20% 的患者获益。 所以毫无疑问,对于ALK突变患者,靶向药物是比化疗更好的选择。 出现耐药怎么办? 和其它靶向药物一样,克唑替尼面临耐药性问题,患者通常使用1年左右会出现。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是出现了新的基因突变。 其中大约1/3是ALK基因又出现了新的突变,药物无法抑制ALK了,而2/3的情况,是别的基因出现了突变,这时药物虽然依然对ALK突变有效,但是癌细胞不再需要ALK,而是找到了新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生长。 这时怎么办? 面对第一种ALK发生新突变而耐药的情况,药厂开发了针对性的新一代靶向药。二代ALK 药物已经在欧美上市,中国的临床试验也正在积极进行中。 其中,诺华的药物“色瑞替尼”于2014 年在美国上市。临床试验中,对克唑替尼耐药的患者里面,色瑞替尼能让50%~60%患者肿瘤再次缩小。另一个ALK 二代药物“艾乐替尼”,效果也不错。目前已经公布的结果表明,针对克唑替尼耐药的ALK 突变患者,这两个二代药物的效果是类似的,大家如果能用到其中一个,应该都可以。 最新临床数据还表明,这些二代靶向药物不仅能用于耐药患者,而且甚至可能取代克唑替尼,成为患者首选的一线药物,直接治疗ALK 突变的新发肺癌患者,这方面进展值得关注。 ALK患者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除了克唑替尼,色瑞替尼和艾乐替尼,还有其它至少4-5个2代和3代ALK靶向药物在后面。这些新一代药物对很多耐药突变有效,给患者带来了更多选择。下表是一个简单总结: 翻译自参考文献1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的新一代ALK靶向药,对不同ALK耐药突变效果是有差别的,因此,克唑替尼耐药后,对ALK基因进行“二次测序”,看是否出现了新突变,是哪种新突变,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成功几率最高的下一步药物。 刚才讲的这些新一代靶向药,都是用于由于ALK发生新突变而耐药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只占1/3。更多的时候,克唑替尼耐药患者的ALK本身并没有变化,耐药另有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癌细胞抛弃了ALK,而使用了新的信号通路。如下图所示: 癌细胞说,既然ALK高速路不通,那就再修一条别的高速路,绕道而行。3环堵车,咱们就走4环。 常见的替代高速路,包括EGFR,HER2,MET,PI3K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指望新一代的ALK靶向药物就不行了。这时候,需要的是针对替代通路的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轮换疗法”靠谱吗? 大家可能知道,网上盛传一种“靶向药物轮换疗法”,也就是轮流吃不同的靶向药物,据说能更好地控制肿瘤生长,避免耐药。 很多人问我怎么看。其实它有一定的道理,就是因为存在上面讲的这种“替代高速路”。当使用一种靶向药的时候,肿瘤细胞很可能会开发新的通路,这时候,如果正好换一个针对新通路的靶向药,确实可能有效果,可能延缓耐药发生。 但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人轮换靶向药物是盲目的。在ALK突变肺癌的例子中,EGFR,HER2,MET,MEK,PI3K都有可能被激活,选针对哪一个的靶向药物呢?很多人完全是盲试,有的有效,多数无效。这样很危险,因为一旦选错,堵错了高速路,那就是浪费钱和时间了。 所以,我支持靶向药物的组合使用,或者轮换使用,但不支持盲试。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多次检测,发现耐药的癌细胞到底用了哪一条替代高速路,从而对症下药。 附图:针对ALK突变肺癌治疗的参考流程图。(翻译自参考文献1) 针对新诊断或对第一代的克唑替尼耐药后 针对第二代ALK靶向药物耐药后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让我们一起努力,致敬生命!
文献速递:VATS是治疗首次自发性气胸的最佳方案 原创 CardiothoracicSurgery CardiothoracicSurgery 2019-12-17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在传统胸管引流后常会出现复发。通常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建议首次出现气胸的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当患者再次出现气胸时则建议手术治疗。但是,对于首次发生气胸的患者是否可以从手术中获益尚缺乏证据。鉴于此,来自丹麦的Winnie Hedevang Olesen教授等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EJCTS杂志上。研究者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入组首次发生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患者,并使用传统的胸腔引流管进行治疗。在肺部充分扩张后进行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并随机将患者分配到继续胸管保守治疗组或胸管+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组,切除大大疱/机械性胸膜固定术。根据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发现大于1cm的大疱,将患者分为2组。主要终点是同侧复发再入院。次要终点是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在2009年8月1日至2016年11月4日间,共筛查了457例患者,其中373例患者符合纳入标注,181例纳入研究:男女比例=5.0。88例大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