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有两颗肾脏,每个肾脏中有10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的作用是产生尿液,代谢废物溶解在尿液中排出体外。当任何原因导致肾单位不断丢失时,肾功能就逐渐下降。慢性肾病不断进展的原因可归结为两种,一种可以总结为导致慢性肾病的原因还没有去除,还在持续作用于肾脏;另一种是肾脏本身的工作单位在自发的丢失。当有损害因素作用于肾脏时,会导致肾单位不断丢失。举几个经常遇到的例子:(1)高血压:动脉血流入肾脏,肾脏才能发挥滤过和排泄代谢废物的作用。血压太低时,流入肾脏的血液不够多,称为肾脏灌注不足,肾脏滤过和排泄代谢废物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会导致代谢废物在体内堆积;而血压太高时,肾脏灌注压力太高,称为肾脏高灌注,导致肾单位损伤,久之肾单位会不断丢失。高血压可以引起肾脏病,肾脏病也可以引起高血压,高血压和肾脏病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慢性肾病患者控制血压十分重要。(2)高血糖:肾脏病合并糖尿病,不论这个肾脏病是糖尿病引起来的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如果控制不良和血糖升高,会增加肾脏的滤过负担,久之导致肾单位逐渐丢失。所以控制血糖在合适范围十分重要。(3)蛋白尿:蛋白尿本身即是肾脏损伤的标志,也是导致肾脏损伤的物质。要尽量采取办法,使尿蛋白尽量降低。但是,受当前医疗技术的限制,慢性肾病患者尿蛋白很难消退,那种寻求治愈慢性肾病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慢性肾病患者也不应相信一些不科学的宣传。(4)药物:大多数药物是经肾脏排泄的,因此,只要吃药或者输液,就会加重肾脏负担。经常有人宣称他们正在服用保肾的保健药物,这实际上是不可取的。有的保健药甚至可直接损伤肾脏,导致急性肾衰竭,或在数年后才出现肾衰竭表现。例如前些年使用很多的含有马兜铃酸成份的龙胆泻肝丸,服用后并不马上出现肾功能下降,很多患者是在停药数年甚至10几年后才逐渐出现肾衰竭。另一个引起慢性肾病的药物是止痛药,因疼痛症状而长期使用止痛药可出现慢性肾病。所以,肾病患者要尽量减少使用的药物的种类和数量,只使用必要的药物。(5)感染:当发生任何感染时,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虽然这些感染并没有发生在肾脏,但这些感染会导致系统性的炎症状况,炎症因子可作用于肾脏加重本来已经损伤的肾脏,导致肾单位丢失;也可能因为感染时用的药物导致肾脏损伤;或者感染导致免疫机制紊乱,加重原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损伤肾脏。(6)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加重肾脏负担。所以,慢性肾病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这并不是说慢性肾病患者不需要运动,而是要适度。正常情况下,并不是全部肾单位都已经充分发挥了其排泄代谢废物的作用,只要保证代谢废物能充分排泄就行了。健康青年的肾脏大小跟其拳头大小相当,随着年龄增长,受多种因素影响,肾单位会不断减少,肾脏体积也会逐渐变小。慢性肾病患者肾单位减少和肾脏萎缩速度比普通人快。这一方面是因为导致肾脏病的因素没有控制住,还在损伤肾脏;另一方面,即使慢性肾病患者已经充分控制了上面提到的导致肾脏肾单位丢失的因素,其肾单位丢失的速度也要比普通人快。这是因为慢性肾病患者的肾单位变少了,每一个肾单位都得努力工作才能保证代谢废物的充分排泄,久之肾单位就“累坏了”;随着肾单位的不断丢失,总有一天即使全部肾单位都满负荷工作也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血里面的代谢废物就超出了正常范围,称为氮质血症;如果肾单位进一步丢失,氮质血症就变得越来越严重,最后到达尿毒症,不得不开始透析治疗。所以,要延缓肾病进展速度,根本是要减慢肾单位丢失的速度。要减慢肾单位丢失速度,就要治疗前面提到的导致肾单位丢失的因素。患者慢性肾病患者还要配合饮食治疗,目的是降低因为不合理饮食带来的肾脏负担,原则是在保证营养全面且够用的基础上尽量减少食物摄入量。关于如何通过饮食控制来延缓肾病进展,患者需要与医师交流。
我门诊发现很多腰痛病人,是我们肾脏科每天看得最多的病人之一,根据我几十年的经验,每次门诊跟病人讲得最多的就是腰痛和水肿。水肿的问题我们另外写文章,现在就腰痛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不好意思,先前我写过一篇腰痛的文章,可能有的患友已经读过了,误删的时候我看到有10人已读,可惜不小心删了,很是心痛,因为那是我几十年的心血,我想今天一定要补上。1、腰痛的原因:腰背部结构不复杂,脊柱、软组织、肾脏输尿管。这些结构出现疾病,都可以引起腰痛,所以腰痛不一定是肾脏疾病。第一类腰痛原因是脊柱及周围软组织:腰椎的创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腰椎压缩性骨折、腰椎弧度変直、腰椎骨质疏松、退化(退行性变)、骨质增生、骶髂关节炎、骶裂、腰肌慢性劳损等很多脊柱的问题是腰痛的主要原因,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肾脏疾病。要特别注意,很多病人认为腰椎的问题不会引起周围的软组织痛,其实不然,脊柱的问题会导致周围软组织损伤、软组织炎,腰背很多软组织都会发生疼痛。第二类腰痛原因是泌尿系统包括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的上尿路包括肾脏和输尿管,如果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积水、肾脏肿瘤、多囊肾、巨大肾囊肿、急性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脏增大的肾实质疾病(如急性肾衰、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多半是病理表现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的新月体表现、狼疮性肾炎的增生性改变等)也可以引起腰痛。2、腰痛的检查:腰痛检查很简单,超声检查肾脏输尿管、腰椎正侧位X片,尿检三项基本可以判断。如果怀疑脊柱的问题为主,可能还需要腰椎的CT或磁共振检查,如果怀疑泌尿性疾病为主,需要肾脏CT、静脉肾盂造影和肾显像检查来确诊。3、如何识别肾脏疾病所引起的腰痛?如果腰腹部绞痛伴有血尿,通常是肾脏或输尿管结石梗阻,需要尿检、肾脏CT、静脉肾盂造影、肾显像(ECT)来确诊。如果腰部一侧叩痛明显,伴有发烧、血白细胞升高,那可能是急性肾盂肾炎、肾积脓或肾脓肿,需要化验血和尿、肾脏超声和CT来确诊。如果是慢性的一侧腰部胀痛,有可能是多囊肾、巨大肾囊肿、肾脏肿瘤、肾积水等引起,需要行肾脏超声和CT来确诊。如果双侧肾区均有固定的酸胀感或胀痛,有可能是肾脏内科疾病,比如急性肾炎、急进型肾炎(新月体肾炎)、急性肾损害(急性肾衰)、狼疮性肾炎第4型、紫癜性肾炎的新月体改变,需要进行肾活检、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和自身抗体检查才能确诊。很多病人纠结慢性肾炎、肾萎缩跟腰痛是否有关,通常来讲,肾脏缩小的慢性肾改变,是不会引起腰痛的,如果确有腰痛,应该更多考虑是脊柱问题。至此,病友应该清楚,腰痛不只是肾脏疾病所致。肾脏疾病也不一定引起腰痛。如果腰痛不是肾脏疾病所致,治疗好了肾脏疾病腰痛依然不会缓解。虽然如此,如果有腰痛仍然不能放弃肾脏的检查,至少需要排除肾脏疾病。本文系吴雄飞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心脏收缩时血压最高,称为收缩压(俗称高压);心脏舒张时,血压较低,称为舒张压(俗称低压)。血压有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夜间血压较低,早晨随着苏醒血压开始升高,白天处于较高状态。血压也会随周围环境温度而变化,冬天寒冷,血压高于夏天。运动、洗澡、大便等活动以及兴奋、紧张、愤怒等情绪变化都会使血压升高。那么高血压患者自己应该如何测量血压呢?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哪个更可靠?1.选择合适的血压计目前,市场上可以购买的电子血压计分为三类,分别是上臂式血压计、腕式血压计和手指式血压计。自己在家测量血压,首先要使用合适的血压仪,水银血压计操作复杂,而且,由于汞污染的问题,将逐步被限制、淘汰。建议应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上臂式自动血压计,并应该定期校准验证。需要注意的是,自己在家测定的血压一般低于医院诊室血压,在家自测血压时,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135/85mmHg,治疗的目标值是<135/85 mmHg[1]。1.做好准备工作,开始自测血压首先准备好高度合适的桌椅、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血压值记录本,然后按照以下步骤测量血压[1,2]:⑴测量血压前30分钟不吸烟、饮酒或喝茶、咖啡,排空膀胱,至少休息5分钟;⑵坐位,双脚自然平放;上臂置于桌上;测压时患者务必保持安静,不讲话;⑶用手触摸肘窝,找到肱动脉跳动处;将袖带的胶皮袋中心置于肱动脉上,裸臂绑好袖带,袖带必须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袖带下缘距肘线2~3厘米,松紧以能插入1~2指为宜。袖带型号要合适,袖带过窄或缠得过松测的血压会偏高,袖带过宽或缠得过紧测的血压会偏低。⑷每次连续测量血压2~3遍,每遍间隔1 分钟,取后两遍血压的平均值,因为第一遍测量的血压值往往因突然加压刺激而偏高。1.多长时间测量一次血压[1]·血压未达标及血压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每日早晚各测1次,早上在起床排尿后、服药前;晚上临睡前,连续测量7天,取后6天的血压平均值作为治疗的参考,对少数无法连续测量7天者,至少连续测量3天。·血压达标且稳定者:每周自测1天,早晚各1次。·血压长期控制不理想者或评估降压药治疗效果者:增加血压测量的次数。根据以上知识,您是否学会自己测量血压了呢?参考文献:1.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科普读本2.张纤纹. 在家里如何测量血压[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1, 1: 34.
误区一:过分关注血压数值,精神紧张无论是健康人,还是高血压患者,血压都有昼夜节律的变化,而且还受气候、环境、活动、情绪变化的影响,不同时间段测量的血压值有所不同。对此,不能认为是血压不稳而频繁加减药量,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有的患者对自己的血压过分关注,频繁测血压,精神紧张,不利于血压控制;频繁调整降压药,反而影响降压效果。误区二:凭症状估计血压水平,凭感觉用药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关系,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有的患者头晕时服降压药,头不晕就不服降压药。凭感觉用药的害处大。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每周自测一天血压,早晚各1次,每次连续测量血压2~3遍,每遍间隔1 分钟[2],取后两遍血压的平均值,因为第一遍测量的血压值往往因突然加压刺激而偏高。不能“跟着感觉走”来估计血压。误区三:长期自行购药,不测血压有的患者长期在药店买降压药,从不测血压。以为只要吃药就能降压,殊不知有些药物并不适合你,有些降压药并不能降低你的血压。目前,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种类很多,每种药物的降压机制不同,都有其适应证,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降压药物的选择一定要经医生根据病情,作必要的化验检查,兼顾到血压水平、相关的危险因素、重要器官损害和并发症,量体裁衣,选择能有效降压,又能保护重要器官,且不良影响最小的药物,才能达到最佳疗效。误区四:只要吃药就万事大吉 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 吸烟、饮酒、大吃大喝、熬夜等不良习惯不加以控制,继续损害血管,药物再好也难有良效,很多人血压难以控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误区五:用药太早,会产生耐药性 除了早期的轻度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降压达标,暂时不需要服降压药外,其他患者都是越早服药获益越大。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降低心脑肾疾病发病的风险,远期后果越好 误区六:血压降得越快越好强调降压达标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一般高血压患者经过2-4周的治疗后使血压达标[3],而老年患者、冠脉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血压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器官供血不足,甚至并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增加危险,尤其是老年人。误区七:某些“灵丹妙药”可根治高血压高血压病一经确诊,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终生坚持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不少广告宣称,某种“药物”、“高科技产品”是根治高血压的灵丹妙药,这些都是伪科学宣传,全世界尚没有哪一种药物能够根治高血压。误区八:迷信保健品、保健仪器的降压疗效有些患者担心西药有副作用,不愿意长期服用西药。某些企业就利用患者的这种心理,宣传鼓吹某些保健品、保健器具的“降压疗效”,可使高血压患者摆脱西药副作用的困扰。实际上,保健食品、饮品及降压器具大多不具备明确的降压作用,即使有,降压作用也很轻微,仅起到辅助作用,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参考文献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2.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科普读本3.Go AS, et al. Disease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High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 Science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nd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Hypertension. 2013;00:000-000.
优质低蛋白饮食1.优质蛋白:当血肌酐、尿素氮、肌酐清除率接近正常时,无论有无蛋白尿,蛋白质应每天保证0.8克每公斤体重每天,以利于肾功能的恢复。蛋白质来源保证一定量(50%左右或更高些)动物蛋白,如牛奶、鸡蛋及各种肉类。尽可能少给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如花生、大豆及其制品。 2.限制钠及水分:根据尿量及水肿情况,选择低盐(2-3克)、无盐或少钠饮食。少钠饮食除不加食盐或酱油外,还要避免用含钠高的食物。不食用咸菜、腐乳、咸蛋等。其他含钠高的食物如加碱或苏打粉的馒头、挂面、苏打饼干等都不宜食用。当水肿严重或者少尿时,每天液体量应该控制在1000毫升以下。 3.控制钾的摄入:避免食用含钾高的蔬菜和水果等,如鲜蘑菇、香菇、红枣、贝类、豆类、香蕉等。并限制磷的摄入,每天600-800毫克为宜。 4.保证足够的淀粉类主食:宜保证足够的淀粉含量高的主食如麦淀粉、马蹄粉、藕粉、凉粉、粉皮、红薯、芋头、马铃薯、淮山、甜点心等,以减少蛋白质的消耗。 5.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应适当控制每日胆固醇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因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超过一半的患者不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持续的高血压在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的动脉,从而造成心肌梗死、脑中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后果,轻则影响生活质量,重则危及生命,所以高血压的危害不可轻视[1,2]。那么,高血压到底会引起哪些危害呢?危害之一:高血压引起的脑损害高血压可引起脑损害包括脑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性痴呆等。中国人脑中风高发,高血压患者中发生脑中风的人数是心肌梗死的5倍[3]。中风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手脚不利、半身不遂、行走困难、不能说话、失明、智力障碍等。部分脑中风患者在第一次发病时就被夺去了生命,大部分患者遗留失语、偏瘫等残疾。危害之二: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高血压可引起多种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冠心病:为心脏供血的动脉叫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易发生病变之后,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心力衰竭: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血压高,心脏负担加重,久而久之发生心力衰竭。患者劳累或饱食时会发生胸闷、气促、心慌;随病情加重,出现夜间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尿少、水肿等。·心律失常:高血压患者常发生心律失常,其中房颤最常见,有的患者会感觉心慌,心跳有停顿,也有的患者没有任何感觉。发作时做心电图可确诊。房颤最终可导致脑中风。危害之三:高血压引起肾损害高血压可损害肾功能。早期可有夜尿增多、尿泡沫多、眼睑水肿等症状,严重者进展为肾功能衰竭,即尿毒症,需要透析治疗或换肾,丧失劳动力,并且花费巨大。控制血压能保护肾功能。危害之四:高血压引起的其他血管病·外周血管病:下肢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走几百米路就出现腿部沉重、麻木、疼痛,严重者可在休息时下肢也发冷、疼痛、甚至溃烂。·主动脉夹层:高血压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动脉壁形成血肿,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胸腹部撕裂样剧痛。甚至血管破裂大出血,病情凶险,多数危及生命。·眼底病:高血压损害眼底动脉、视网膜、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失明。可以通过眼底动脉检查了解全身小动脉的硬化程度。高血压虽然危害大,却是可防可治的。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应该尽早进行治疗,才能有效的降低对人体其他器官造成的伤害。参考文献:1.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科普读本2.李虹伟. 高血压危害心脑肾[J]. 老年健康, 2011, 12: 18-19.3.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编委会. 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6(12):1123-1149.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尿中泡沫的形成原因 尿液中泡沫的形成,主要与尿液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当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发生变化。 如蛋白、粘液和有机或无机物质增多,尿液的表面张力就会增加,易出现泡沫。简单来说,泡沫尿的严重程度反映了尿中成分的异常情况。 Q1:那是不是尿中有泡沫就是不正常的? A1 答案当然是NO! 正常人也会出现尿中有泡沫的情况,其泡沫常较大或大小不一,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晨起时第一泼尿 我们在夜间入睡时间较长,睡觉过程中新陈代谢在体内仍然继续,产生了很多的代谢废物,尿中溶质增加,加上夜间进水少,尿液浓缩,表面张力增加,在晨起排尿时往往就会形成泡沫尿。 2.尿道中分泌物增多 这种情况较常见,如男性排尿时泡沫尿增多可能是因为尿道中存在精液,随着尿液一同排出所致。 3.排尿用力/过急 排尿过程过于用力/过急会对已经排除的尿液产生大的冲击力,此时表现为泡沫增多,但静置后泡沫可逐渐消失。 4.尿中结晶形成 正常人在饮水较少的情况下,尿液中往往会形成结晶,也可以导致泡沫尿。 5.饮食与生活作息,情绪状态都与尿中泡沫的产生有关。 Q2 那有没有提示疾病的泡沫尿呢? A2 有的,这种情况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 尿中含有大量蛋白:这就是常说的蛋白尿,是引起尿中泡沫的常见原因,提示肾脏功能的损伤,其泡沫常呈细小状,不随长时间静置而消失。 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导致尿糖:尿液中尿糖或酮体增多,导致尿液黏稠度增加,酸碱程度发生改变,表面张力增大,也可出现泡沫尿的症状,但这种类型的泡沫往往较大,可随静置逐渐消失。 3. 泌尿系统感染:当出现膀胱炎,肾盂肾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炎症时,由于炎性分泌物和定植在泌尿道的细菌增多,随尿液排出,导致表面张力增加,产生泡沫尿。更有甚者如产气类的细菌,也会使尿液带有气泡。 Q3:那怎么判断自己是哪种情况啊? A3:想要判断是哪种原因导致的泡沫尿光凭“肉眼凡胎”的观察可不行,还是要尽快到附近医院就诊化验,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全身症状伴随泡沫尿出现,如水肿,血尿,夜尿增多,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千万不要在是否是泡沫尿的问题上纠结而耽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