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前面长一小孔,有人称为“耳仓”,据说是有福的表现。真是这样吗?事实上,长了“耳仓”终生不发炎,那才是真正的福气。“耳仓”医学上叫耳前瘘管,是一种先天畸形,具有遗传性。是耳廓在发育的过程中,不同部分没有完全融合,在组织内遗留的皮肤管道,我们见到的小孔便是它的开口。然而,这个“仓库”里并没有什么宝贝,而是皮肤分泌的皮脂及脱落的上皮等混合而成的豆渣样的污垢,还会有臭味。分泌物堆积,会引发感染。轻者局部红肿,抗炎后可消退,严重会形成脓肿,需要引流切开引流,局部换药。因为瘘管内有分泌物不能彻底清除,感染不易控制,局部换药可以持续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那么得了耳前瘘管应该怎么办呢?如果瘘管和我们和睦相处,从未感染,不用处理。如果一旦发生感染,应在感染控制后及时进行手术,彻底切除瘘管及感染灶。个别患者长期不愈合,只能在感染期手术,如果有皮肤缺损,可能还需植皮或皮瓣转移。由于瘘管有时会比较深,还会有分支,大多与耳软骨相连或穿过软骨,需要彻底切除才行,所以多需住院手术,儿童手术还需要全麻。对于耳前瘘管,平时不要过多刺激,不要用手去挤压,有感染病史的,建议及时手术治疗。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正常的外耳道。耳道有丰富的毛囊和皮脂腺,还有一个类似于汗腺的特殊的结构叫耵聍腺,它可以分泌耵聍。耵聍腺分泌的耵聍和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与外耳道脱落的上皮混合以后,就形成了蜡片状的耵聍。这些分泌物具有一定的粘附作用,还可以抑制耳道内的真菌和细菌,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这些耵聍及上皮碎屑可随着张闭口活动排除耳道外。所以说,外耳道有自身清洁和抑菌的能力。这些分泌物对我们的外耳道具有保护作用。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采耳的,也不需要将耳道内清理的特别干净。有的人经常用酒精棉签将耳道的油脂性分泌物擦除,这样会破坏外耳道的自我保护功能,使外耳道皮肤变得敏感,菲薄,容易受各种刺激,而诱发外耳道炎及外耳道湿疹等疾病。有的人可能因为耳道进水,工作环境原因,外耳道慢性炎症,分泌物排出不畅等原因,形成块状耵聍,堵塞外耳道。这时候,可以到医院直接取出,或先用耵聍水软化以后,通过外耳道冲洗或吸引清除。另外,有的人是油性耵聍,这样的耵聍比较稀,比较黏,不容易自行排出,需要定期到医院清理。最后,不推荐到卫生条件不好的采耳店去采耳,尤其是路边摆摊儿的采耳。因为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交叉感染,引起外耳道炎,尤其是真菌性外耳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