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房颤?心房颤动简称为房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健康人的心脏跳动整齐,由心房里面的窦房结来控制,大约每分钟60~100次,窦房结激动后传导至心房激动心房,然后再将激动传导至心室从而激动心室,引起心脏的跳动。而房颤时心房出现不规则、紊乱的电活动,心房频率高达350~600次/分,这时心房就表现为高速的颤动,因此称为房颤。我们平时说的心脏跳动主要指心室的跳动,房颤时如果心房激动都传导至心室,则会引起心室一分钟跳动数百次,然而人类心脏根本承受不了每分钟数百次的跳动,造物主为了避免该情况的发生,专门给我们设计了过滤保护装置,使心房数百次的激动仅能传导至心室一部分,但是心室跳动的频率仍然可以达到每分钟一两百次,而且节律不规整。 房颤与卒中目前中国至少有800万房颤患者,房颤最主要的的并发症是脑卒中;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较非房颤患者高5倍 房颤相关的卒中第一年死亡率高达50% 第一年严重致残率高达73% 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 房颤的病因有哪些?目前房颤发生的确切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房颤的发生往往由多种因素、综合病因所致。(1)临床上可见少部分房颤患者呈家族性发病,这类患者可以查出明确的基因异常。携带该种异常基因的人往往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发病。因此,部分房颤可能与基因异常有关系。(2)一半以上的患者往往可以找到相关病因,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见于二尖瓣脱垂、肺心病、心包炎、心脏肿瘤、心衰等。(3)接近1/3的房颤患者找不到相关的病因,临床检查均正常,这部分房颤被称为“特发性房颤”。(4)房颤也可见于心胸或其他外科手术后,可能与心肌炎症、水肿以及手术刺激有关。(5)房颤也可见于大量饮酒、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心肌/心包炎等。(6)房颤可与某些心律失常一同存在,比如预激综合征,此类房颤与预激综合征有一定关系,往往预激综合征治愈后房颤可能就会消失。总之,房颤发病机制及病因相对比较复杂,一旦发作房颤,均应积极查找相关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房颤有哪些症状?房颤相关症状因人而异。有些人可无任何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发现。而绝大多数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其强烈程度往往取决于发作房颤时心跳快慢、自身合并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自身的敏感程度。房颤发作时一般会有以下几种相关症状:(1)心悸,患者往往感觉到心跳很快,而且不整齐;(2)胸闷、气短,尤其在活动时可有明显胸闷症状;(3)乏力,部分房颤患者会有乏力或劳累症状,快走、上楼、干重活时症状更明显;(4)胸部不适,胸部疼痛、压迫感等;(5)小便增多;(6)头晕,多见于老年人,可表现为头晕、眼花甚至晕倒。(7)合并疾病相关症状加重,如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房颤发作时心绞痛会加重,如有心衰,房颤发作时会进一步加重心衰症状。 如何诊断房颤?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基本上可初步诊断房颤,但确诊还需要心电图检查。部分房颤发作短暂,可进一步完善24小时或长程动态心电图检查来捕获症状发作时的心电图,从而来确诊房颤。 房颤有哪些危害?房颤是一种非常常见、多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危害较大,一旦发现自身有房颤发作,应高度重视,积极治疗。房颤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容易引起血栓栓塞,这也是房颤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有研究显示,在所有脑中风的患者中,其中1/5以上是由于房颤形成的血栓脱落栓塞所致。(2)诱发或者加重心衰,由于房颤发作时心跳非常快,会影响心脏功能,诱发或加重心衰。(3)心脏增大,长期的房颤会导致心脏扩大,进而引起心衰。 房颤如何治疗?房颤是临床多发、常见疾病之一,已经受到该领域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房颤的治疗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包括药物治疗以及导管消融等非药物治疗。 房颤的药物治疗房颤的药物治疗包括对引发房颤的原发病药物治疗和针对房颤本身的药物治疗。而针对房颤的药物治疗必须建立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之上。 药物转复治疗 部分房颤患者可以考虑用药物将房颤转为正常窦性心律,临床上最常用而效果最好的药物是胺碘酮,其次是普罗帕酮(心律平)等。 控制心室率 还有一部分房颤患者不适合进行转复,这时往往需要进行减慢心率治疗。一般使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使心跳控制在休息状态下每分钟70次左右,活动状态下每分钟90~110次左右。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洋地黄类药物等。 抗凝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来讲,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进行抗凝治疗,有一部分血栓风险小的患者可以不使用抗凝药物。为了区分血栓风险高低,目前我们专门制定了相应的预测公式,将患者的具体情况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然后再根据计算出的数值来判断每个患者的血栓发生风险,再决定每个患者的抗凝方案。总体来讲,只要年龄在75岁以上的房颤患者,基本都得进行抗凝治疗;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血栓;年龄越大越应该服用抗凝药物,而不像我们认为的年龄越大越不需要抗凝以免出血,当然具体抗凝方案还需要专科医生结合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充分评估出血风险后酌情加用抗凝药物。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有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 华法林是一种经典的、临床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可预防房颤等患者的血栓形成。服用合适剂量的华法林一般比较安全,但如果计(剂)量不达标,往往预防血栓效果就差,如果超剂量,则会引起出血。因此,服用华法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根据凝血功能中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华法林剂量,通常情况INR指标需要达到2~3(2.0~3.0),但具体指标需要医生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酌情考虑。 近几年逐渐研发出一些不用监测抗凝指标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目前我国国内主要有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药物。在预防房颤血栓形成方面都与华法林做了相应对照研究,疗效非常肯定。他们的抗凝效果不差于华法林,而且相关的出血风险明显减少。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而且疗效确切,但是价格相对华法林较贵,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选用。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直流电转复:通过直流电电击的方法,将房颤心律转复为正常的窦性心律。 房颤的射频消融术和冷冻消融术:射频消融术是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送入消融导管至心脏,放电后通过消融导管产生热量,使局部心肌组织发生坏死,通过逐点消融连接成线,将心脏里面的特殊部位(肺静脉等)分隔开来,从而起到阻止房颤发作的目的。而冷冻消融术是将一种特殊球囊送至左房肺静脉,然后通过低温冷冻方法将肺静脉进行电学上的隔离。这两种方法异曲同工,通过不同能量使局部心肌组织发生坏死,将心房里特殊部位进行隔离,从而起到阻止房颤发作的目的。目前这两种手术技术已非常成熟,通常情况手术需要2小时左右,总体成功率在60%~80%,复发患者还可以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消融, 经过2~3(2~3)次消融后成功率会更高。目前两种手术策略费用均较高,两种手术各有利弊,冷冻消融只能消融肺静脉口周围,如果需要消融其他部位,仍需射频消融来补救。 外科迷宫手术 目前专门通过外科迷宫手术来治疗房颤临床已经很少使用,但是当患者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时候,可以同时行迷宫手术来治疗房颤,部分患者手术有效,但复发率相对较高。 左心耳切除术和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耳是心脏里面一个特殊部位,房颤患者左心耳很容易形成附壁血栓,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左心耳能大幅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和左心耳切除术有异曲同工之处,左心耳封堵术通过微创介入方法将左心耳进行封堵,同样可以大大减少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 哪些房颤患者适合做射频消融术?(1)房颤发作频繁,药物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如没有严重的基础心脏疾病,可进行射频消融;(2)如果有器质性心脏疾病,但无法根治,房颤又会加重患者病情,此时也可以考虑行射频消融治疗;(3)心脏重构不宜过严重,如心房过大,手术难度就会增加,术后复发可能就越大;(3)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也可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持续时间越长,术后复发率就越高;(4)房颤射频消融手术费用昂贵,需要7~8万元左右,患者需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医疗保险,最好能保证至少2次手术费用。(5)没有手术禁忌证,如甲亢、酒精或药物等原因诱发的房颤、心房血栓、近期脑梗塞、脑出血、急性心梗、感染、发热等。 手术前还需要进一步做那些检查?房颤患者在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之前需要进一步完善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心脏彩超、胸片、动态心电图等常规检查。除此以外,还需要完善以下检查。(1)经食道超声心电图,目的是排除心房血栓。如果发现心房有血栓,则属于射频消融禁忌,需要暂时抗凝治疗,等血栓溶解以后方可进行射频消融术。(2)左心房CTA检查,目的是了解心房-肺静脉解剖结构,供手术参考。此外,也可以观察心房有无血栓情况,部分不能完成经食道超声检查的患者,可通过左心房CTA来判断有无血栓。 房颤射频消融术是如何进行的?国内房颤射频消融术绝大多数患者是在局麻下完成的,部分清醒状态下不能配合的患者也可考虑全麻下进行。手术属于微创介入手术,创伤小,痛苦不大,多数患者在导管放电消融时有胸痛症状,术中通常会给予镇痛药物,所以整体来讲,该手术没有太大痛苦。 射频消融术是在导管室实施完成,患者平卧,穿刺部位注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然后穿刺双侧股静脉(或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置入鞘管,经房间隔穿刺后,将导管送入左心房(手术操作的主要部位),经标测、定位然后进行放电消融治疗,手术通常2小时左右。术后拔除鞘管,局部加压包扎,卧床12小时。整个过程患者通常处于清醒状态,术中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镇静、镇痛药物以减少患者痛苦。目前该技术非常成熟,风险很小。 术后药物如何服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建议继续服用一段时间抗心律失常药物。一般来讲,术后3个月内,消融对心房造成的损伤可导致心肌组织炎症、水肿,从而引起相应的心律失常。据统计,术后一半以上的患者会出现房性早搏、房速、房扑甚至房颤。再加上房颤所导致的心脏组织结构的改变,在消融术后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在恢复阶段仍然可能会引起包括房颤在内的心律失常,所以在术后短期内仍然建议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然后根据患者具体的心律恢复情况,再决定是否长期服用。 此外,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建议短期内继续服用抗凝药物。术后心房内膜面存在创伤、炎症水肿等情况,使得局部容易形成血栓;再加上房颤转复后心房肌恢复正常的收缩功能需要一定时间,在恢复阶段仍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此建议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继续服用3个月左右的抗凝药物。 术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术后1周内尽量避免盆浴,可采用淋浴等方法沐浴,以避免穿刺部位感染。如无特殊情况,术后24小时后即可下床活动,尽量避免下肢用力,以免穿刺部位出血。术后3个月内,由于心房组织往往存在组织水肿、瘢痕修复、结构功能恢复,因此术后早期可能会有心律失常发生,患者会有相应的心悸症状,待心脏组织修复、功能恢复后上述症状有望缓解。 房颤复发了怎么办?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多在3个月内,目前国内外关于房颤复发再次消融建议应在3个月后进行,这样可以减少20%~30%房颤患者的二次消融,这部分患者属于延迟成功(由于心肌炎症、水肿、瘢痕修复、功能恢复等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外,间隔3个月,再次消融手术并发症也会大大减少。对于术后发作不频繁的患者,也可以继续尝试药物控制,如效果不佳者再考虑二次行射频消融。
1.室性早搏病因检查有哪些?室性早搏病因较为复杂,电解质紊乱、心肌受损、心脏结构功能异常等均可以引起室性早搏。对于早搏患者,除了动态心电图检查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电解质、心肌酶等化验、心脏超声、心脏磁共振等检查,以查找相关病因。此外,少部分早搏还会与其他疾病相关,如反流性食管炎、甲亢、甲减等,因此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针对性进行相应检查。 2.室性早搏如何治疗?2.1室性早搏的治疗原则首先需要明确相关病因,明确病因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相当一部分室性早搏,往往查询不出相应的病因,这种早搏只能对症治疗。对于早搏数量不多,无明显症状,没有合并相应的器质性心脏疾病的患者,可暂时观察;对于早搏数量多,有明显症状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尤其是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目前室性早搏治疗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两种方案。 2.2室性早搏的药物治疗治疗室性早搏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美西律、心律平、胺碘酮,以及部分中成药物如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 2.3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除药物治疗外,部分室性早搏还可以通过射频消融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成功率较高的室早有流出道室性早搏、流入道室性早搏,这些部位来源的早搏,消融导管容易到达,易于标测。另外,还有其他部位来源的室性早搏,如乳头肌来源室性早搏,也可考虑行射频消融治疗,但复发率相对较高。除此以外,其他类型的室性早搏如果药物治疗效果差,也可尝试导管消融治疗。
1. 什么是早搏?早搏有哪些类型?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全称为“过早搏动”,医学上称为“期前收缩”。简单理解就是心脏在正常跳动之前提前跳动了一下。产生早搏的原因主要是由窦房结之外的心肌组织发放异常电活动所致,按照起源的位置不同,早搏主要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其中室性早搏最常见。顾名思义,房性早搏是由于窦房结之外的心房肌组织产生了异常的电活动所致,室性早搏是由于心室肌组织产生异常电活动所引起,而交界性早搏是由于心房和心室连接处的心肌组织产生异常电活动所引起。 2.早搏的症状有哪些?早搏非常常见,每个人一生中基本上都发生过早搏,只不过有些人症状明显,在就医检查时发现,而有些人症状不明显,没有就医,也就没有发现而已。 部分早搏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多数往往伴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繁发作的早搏可引起乏力、头晕、咳嗽、胸闷等相关症状。此外,早搏也可诱发或加重原有心脏相关疾病,如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3.什么原因会引起早搏?早搏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激动、紧张、过度疲劳、消化不良、过量吸烟、大量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诱发,但也可无明显诱因。此外,部分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抗肿瘤药物、拟交感神经类药物、环丙烷麻醉药等心肌毒性药物、电解质紊乱(尤其是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等都可引起早搏。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也常常可引发早搏。 4.发现了早搏,需要做哪些检查?一般来说,有早搏现象的患者往往需要进一步完善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常规检查,根据情况必要时可进一步行冠脉造影、冠状动脉CT成像或心脏磁共振等检查。 5.早搏有哪些危害?对于早搏的好坏或严重与否,医生主要根据以下两个方面来判断:(1)早搏是发生在已有心脏疾病基础上还是正常心脏上,如果是前者应引起重视,需要进一步评估相关疾病情况综合判断,以制定治疗方案。如果是后者,则治疗主要以改善症状为主。(2)早搏引起的直接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如何。如症状明显,对患者生活影响大,应积极予以治疗;如症状不明显,也要评估早搏的潜在风险和危害,以综合制定治疗方案。 6.早搏如何治疗?即使检查出有早搏情况,也不要过度紧张,绝大多数早搏可以通过治疗而得以好转,甚至部分早搏可以完全治愈。对于所有的早搏患者都要先明确相关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一般正常成年人,休息时心率通常低于100次/分,运动、激动或紧张时心率往往会超过100次/分,这均属于人体正常的调节功能。部分正常人在体检时往往会伴有紧张,心电图也会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这种情况往往不需进行特殊处理。有些人,心率一直偏快,也不存在相应的紧张、激动等情况,针对这类人群,往往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寻找原因。常见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的原因有贫血、甲亢、肺部疾病、心脏本身疾病等,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心动过速,一般通过针对病因治疗,心动过速多可得到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