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痛经困扰的女性朋友可以试试“点穴拨筋”。取穴手掌根部压痛点、合谷、三阴交、太冲、承山。操作方法(1)用大拇指或示指指腹依次抵在上述穴位皮肤上。(2)指腹不离开皮肤通过按压、旋转、上下左右推动的方法,看看是否能找到明显疼痛的条索状或粟粒状的筋结点。(3)利用点穴拨筋棒的平头端固定在筋结点上,用拨离的手法上下左右拨离30~50次。(4)因点穴拨筋棒质硬,拨筋会比较痛,对消瘦、年纪偏大或痛阈较低的人,可能不耐受疼痛,或没有找到明显筋结点可改用手指指腹依次揉按上述穴位,每个穴位30~50下即可。温馨提醒除了掌握治疗痛经常用外治法,还要积极防治痛经的发生:(1)经期保暖,避免受寒及经期感冒。(2)经期禁食冷饮及寒凉食物,经期禁游泳、盆浴、冷水浴。(3)调畅情志,保持精神舒畅,消除恐惧心理。(4)多做有氧运动、弯腰、放松等动作松弛肌肉及神经,增强体质均有助改善经痛。
取穴手腕部(大陵、劳宫、内关、神门),足踝部(照海、申脉、涌泉)。操作方法1.用大拇指指腹依次抵在上述穴位皮肤上。2.指腹不离开皮肤,通过按压、旋转、上下左右推动的方法,看看是否能找到明显疼痛的条索状或粟粒状的筋结点。3.利用点穴拨筋棒的平头端固定在筋结点上,用拨离的手法上下左右拨离30~50次。4.因点穴拨筋棒质硬,拨筋会比较痛,对消瘦、年纪偏大或痛阈较低的人,可能不耐受疼痛,或没有找到明显筋结点可改用手指指腹依次揉按上述穴位,每个穴位30~50下即可。
1.心电图主要了解有无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可提供急性心衰病因诊断依据。2.X线胸片急性心衰患者可显示肺门血管影模糊、蝶形肺门、重者弥漫性肺内大片阴影等肺淤血征。3.超声心动图床边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室壁运动失调、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相关数据,了解心包填塞。4.脑钠肽检测检查血浆BNP和NT-proBNP,有助于急性心衰快速诊断与鉴别,阴性预测值可排除AHF,诊断急性心衰的参考值:NT-proBNP>300pg/ml,BNP>100pg/ml。5.心肌标志物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TnT或cTnl)和CK-MB异常有助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6.有创的导管检查安置SWAN-GANZ漂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指导急性心衰的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酌情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重建治疗。漂浮导管检查是心衰确诊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7.其他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气分析:急性心衰时常有低氧血症;酸中毒与组织灌注不足可有二氧化碳潴留。常规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
腹痛是很常见的疾病,也是急诊腹部疾病主诉最多的,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右上方痛,伴右侧熊背部憋痛伴恶心呕吐要考虑肝胆疾病,如胆囊炎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左上腹疼痛伴呕吐,呕吐后疼痛不缓解并伴有左侧后胸背憋痛,要想到胰腺炎,近剑突处要想到胃,十二指肠溃疡。当然整个上腹部都要想到心脏的问题,中腹部疼痛呈撕裂样要考虑腹主动脉夹层,疼痛剧烈而压痛较轻要考虑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右中下腹痛要考虑阑尾炎或者右侧泌尿系结石,左中下腹痛要考虑左侧泌尿系结石,左右侧腹痛女性还有考虑异位妊娠或者卵巢囊肿蒂扭转,主要为脐周痛且伴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要考虑梗阻,弥漫性腹痛腹部硬如板状要想到腹腔脏器穿孔。不管是哪一种腹痛都要足够重视,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疗。
1.急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发病急剧,患者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烦躁不安,呼吸频率达30~40次/分,频繁咳嗽,严重时咳白色泡沫状痰或粉红色泡沫痰,患者有恐惧和濒死感。2.急性心力衰竭的体征患者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皮肤湿冷。心率增快、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舒张期奔马律(S3)、P2亢进。开始肺部可无啰音,继之双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或有基础心脏病的相关体征。心源性休克时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压下降>30mmHg)、少尿(尿量17ml/h)、神志模糊。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在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和增殖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开始了针对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这些领域包括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断剂、针对某些与增殖相关受体的单克隆抗体、针对某些癌基因和癌的细胞遗传学标志的药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抗肿瘤疫苗、基因治疗等等,并在不到10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们在实际上超越了传统的细胞毒治疗,属于病理生理学治疗,也就是封闭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受体、阻断某些信号通路、纠正病理过程。它们在临床上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非细胞毒性和靶向性;起调节作用和细胞稳定性作用;临床研究中不一定非达到剂量限制性毒性和最大耐受剂量;不良反应的范围和临床表现与细胞毒性药物有很大区别;与常规治疗(化疗、放疗)合用有更好的效果等等。目前进入临床的有四种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信号转导抑制剂最主要的有选择地抑制酪氨酸激酶及BCR-ABL异常融合蛋白的表达并抑制有BCRABL表达的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伊马替尼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新生血管抑制剂包括血管内皮抑素(YH-16,恩度)和参一胶囊等。事实说明,靶向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医学"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观点,也是通向治疗个体化的重要途径。另外中药的蜂房,白花蛇舌草,雄蜂,斑蝥对肿瘤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发热对于我们好多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几乎我们所有人的一生都有过发热。陌生的是对发热的细节不一定了解。那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正常人体温是36-37℃,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可导致发热,发热分四度:低热37.3~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而且发热有好多热型,每一种热型都有可能与之相关的疾病或临床表现。弛张热:体温39℃以上,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温差大于2℃,但最低点仍高于正常水平的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等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日或数周,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过1℃。常见于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波状热:体温在数日内渐升至高峰热,经数日渐降至常温,不久又反复发作呈波浪状起伏。多见于布鲁氏杆菌病等。间歇热:骤起寒战高热39℃以上,持续几小时后降至正常,伴以大汗淋漓,经1天至数天后又出现高温,骤起骤降,反复发作。多见于疟疾,肾盂肾炎等。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到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不规则热是已用抗生素或解热镇痛药的炎症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