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团队连续顺利完成4例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回肠造口术,患者均在术后第一天下床活动,进流质饮食,恢复良好。手术时间短,几乎很少出血。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在各类常规结直肠癌手术中,相对难度更大,空间狭小,暴露困难,以往此类病人都需要挖除肛门以保证根治效果,给病人带来巨大肉体和心理伤痛。肛肠科已经常规开展各类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以及肠梗阻,消化道穿孔,放射性肠损伤中重度并发症手术等结直肠外科疾病的治疗。 病例一:肿瘤距肛缘约4cm,直肠后壁,侵犯不深。 病例二:肿瘤距肛缘约5cm以内,曾行过经阴道子宫切除手术,腹盆腔粘连严重。 病例三:肿瘤距肛缘约5cm 病例四:肿瘤距肛缘约5cm多 肛肠科结直肠团队全心全意为肿瘤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得到患者及家属认可。
结直肠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早期肿瘤发生时候,约600天才能形成肿块,环腔生长一周约两年,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病期早晚,有无并发症相关。1、大便形状及排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黑便或脓血便2、腹痛:早期腹痛少见,多为便前隐痛,便后缓解,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发展至持续性钝痛,肠梗阻会阵发性腹痛,穿孔会出现剧烈腹痛。3、腹部包块或肠梗症状:包块常以右半结肠及消瘦老年人多见,肠梗阻以左半结肠多见4、全身症状:晚期有贫血,消瘦,乏力,发热,还有肿瘤压迫周围脏器血管引起的相应症状,恶病质等
放射性直肠炎是指因盆腔恶性肿瘤接受放疗后引起的直肠放射性损伤。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诊疗实践应从诊断、治疗及预防去充分考量。放疗是治疗盆腔恶性肿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有35%一61%的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过盆腔放疗。中国仅2015年1年的恶性盆腔肿瘤新发病例数超过50万。尽管放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其对正常组织所产生的物理性损伤作用,会导致盆腹腔脏器的损伤,其中以直肠损伤最为常见且顽固。放射性直肠炎(mdiation proctitis,RP)是指因盆腔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直肠癌、膀胱癌等患者接受放疗后引起的直肠放射性损伤。根据起病时间及病程变化情况,可分为急性放射性直肠炎(acute radiationpmctitis,ARP)和慢性放射性直肠炎(chronic radiation proctitis,CRP).通常以3个月为急慢性分界。超过75%的接受盆腔放疗的患者会发生ARP,5%~20%的患者会发展为CRP。实际上,CRP的发病率极有可能被低估,因为不是每位出现症状的患者都会及时就诊。CRP患者症状迁延反复,易出现晚期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大出血、穿孔、梗阻、肠瘘等,临床诊治难度大,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诊断:ARP常在放疗开始后较短时间内出现,高达75%的盆腔肿瘤患者放疗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ARP的临床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便血、便急、便频、腹泻、黏液粪便、里急后重和肛门疼痛,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急性症状多数在3个月内恢复,呈现一过性和自愈性的特点。但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迁延、反复超过3个月以上,或在放疗结束3个月之后新发上述症状,即CRP。保守估计,1%~5%的盆腔放疗患者会发生CRP,常见于放疗结束后6-18个月,亦可在放疗结束后的数年至数十年出现。便血通常是CRP患者就诊的首要原因,可同时合并便急、便频、便秘、黏液粪便、里急后重和肛门疼痛等症状。晚期严重并发症包括直肠狭窄、穿孔、瘘管形成和肛门失禁等,多见于放疗结束后2~5年。体格检查结肠镜检查盆腔磁共振和胸腹盆CT,钡剂或泛影葡胺灌肠造影、MR排粪造影病理学检查病情评估:临床症状评估:放疗后反应评分标准(RTOG/EORTC)内镜评估:维也纳直肠镜评分影像学评估:非手术治疗:心理治疗;饮食原则;营养治疗;药物治疗;保留灌肠;内镜治疗;高压氧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基本原则:目前认为,约1/3的CRP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适应证包括合并肠梗阻、肠穿孔、肠瘘、肠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或反复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症状如直肠出血、肛门疼痛等。围手术期的准备:营养支持,改善贫血,并发症的告知。RP手术治疗的风险主要包括(1)肠袢、腹壁或盆腔脏器之间容易形成致密粘连,致解剖间隙消失,剖腹手术中发生医源性肠道损伤的风险高;(2)经电离辐射后肠管缺血,愈合能力差,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率高;(3)纤维化导致肠管质脆、柔韧性差,钳夹肠管、吻合残端时难度大,常有肠液从钳齿内渗出。手术方案:RP手术方式包括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放疗导致的急性肠穿孔、消化道大出血、绞窄性肠梗阻需急诊手术。择期手术方式包括(1)粪便转流:结肠造口或小肠造口;(2)病变肠管切除吻合:Dixon术式、Park术式、Bacon术式等;(3)瘘口修补:单纯修补、带蒂皮瓣修补、生物材料修补等。
外痔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被肛管皮肤覆盖。分为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和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多为肛门损伤、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肛门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所形成的皮赘。切除组织病理检查可见皮下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当结缔组织外痔发生感染、充血或水肿时可发展成为炎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为排便、久蹲或腹压增高时肛缘皮下静脉扩张、扭曲形成淤血的静脉团,多呈半球形或不规则结节状突起,柔软,无痛,平卧或降低腹压后又可消失。切除组织病理检查可见皮下大量薄壁扩张的血管,血管内淤血。当曲张的静脉血管受损或炎症刺激其内可形成血栓,发展成为血栓性外痔。血栓外痔病理检查可见薄壁扩张血管,其内见血栓。外痔如果没有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可以不用处理,或使用痔疮栓剂或膏剂。若出现疼痛,出血等症状反复发作影响工作生活,可以手术治疗。并保持良好的饮食,排便习惯。
一、 症状结肠癌是一种生长比较缓慢的恶性肿瘤,从肿瘤发生到产生临床症状,需经历较长时间的生长和发展。早期肿瘤发生时,约需620天才能形成肿块,形成环腔生长一周约需1年半至2年的时间。早期可无症状或缺乏特异性,与常见消化道症状有时不容易区分,因而容易被患者及医生忽视。结肠癌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发生部位、病期的早晚、有无并发症等相关。常见的临床症状如下:(一) 大便性状及排便习惯改变早期大便性状无明显改变,当肿瘤生长至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腹泻或便秘,有时会有脓血便,血便的性状因出血部位和量有一定区别,右半结肠肿瘤出血时,特别量少时,会有黑便,极少有鲜血便,左半结肠肿瘤出血,特别是乙状结肠下段出血或出血量较大时,血液混在粪便或黏液中,以暗红色多见。左半结肠肿瘤发生梗阻时,排便习惯改变更加明显,如腹泻或便秘,或者两者交替出现,有时会有里急后重感。(二) 腹痛疾病早期腹痛少见,偶有腹部隐痛,多为便前隐痛,排便后缓解。随着疾病进展,隐痛会逐渐加重,有间歇性逐渐过渡到持续性钝痛;当肿瘤进展至肠梗阻时,会出现阵发性绞痛,根据梗阻的程度,疼痛持续或缓解时间不定;肿瘤穿孔后,腹痛剧烈程度和持续时间根据消化液和肠内容物流入腹腔的多少,会表现不同,轻则隐痛,重者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三) 腹部包块及肠梗阻症状肿瘤生长至一定程度后,会出现腹部肿块,多为瘤体本身,有时可能为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粪便。常以右半结肠多见,一般老年和消瘦患者,腹壁薄且较松弛,肿块易被触及。肿块一般质硬,边界模糊,初期有一定活动度,当肿瘤浸润周围组织或脏器时,则会固定。肠梗阻一般来说是肿瘤晚期表现,以左半结肠多见。随着肿瘤的生长导致肠腔开始狭窄,初期为不完全肠梗阻表现,出现腹胀、腹部不适及排便困难,排气、排便减少,随着梗阻加重,腹胀加重,会出现阵发性腹痛,肠鸣音亢进,有时会触及左下腹管状肿物。此外,值得注意是肿瘤引起的肠套叠,会出现急性肠梗阻表现。结肠肿瘤导致的肠梗阻,恶心、呕吐症状均不明显。(四) 全身症状结肠癌进展到晚期时,往往会有贫血、消瘦、乏力、发热等全身表现。由于肿瘤生长消耗体内营养,长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消瘦;肿瘤破溃继发感染,引起发热和中毒症状。肿瘤局部进展严重,如两侧的结肠癌侵犯或压迫肾、输尿管时,可出现血尿,排尿困难,出现肾或输尿管扩张;压迫肾脏,患者会有腰背部胀痛。结肠癌也常见血行转移,可经门脉系统首先到肝脏,因此肝脏也是结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器官,可出现肝大、腹水及黄疸表现;转移至肺,出现咳嗽、血痰;转移至脑,会出现精神改变,头痛甚至昏迷;转移至骨,出现骨痛,严重时出现病理性骨折。结肠癌也可直接浸润周围组织与脏器,结肠肝曲癌可侵犯或压迫胆道系统,出现梗阻性黄疸及肝功能异常,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需要与其他病因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相鉴别。癌肿突破浆膜后可播散至全腹,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导致腹腔积液等。肿瘤种植盆腔,可有直肠前凹包块。最后引起恶病质。(五) 结肠癌临床表现与解剖部位相关由于左、右结肠在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功能和病理基础上都有所不同,因而两者发生肿瘤后的临床表现也不同。右半结肠癌特点:右半结肠腔大,大便水分较多,为稀便,不易产生梗阻;右半结肠肿瘤病理类型多为隆起型,易在宽大的肠腔内生长形成临床体检可扪及的肿块,右侧腹部可出现隐痛,逐渐加重,后期呈持续性钝痛;右半结肠的吸收能力较强,当肿瘤生长至一定程度后,肿瘤远端供血不足,出现出血坏死,继发感染,伴有毒素吸收表现,多引起贫血、消瘦或恶病质。右侧结肠癌三大临床特点:腹部隐痛、腹部包块、贫血。左半结肠癌特点:左半结肠的肠内容物经右半结肠吸收水分后,形成固体状态的粪便;左半结肠管腔内径较右半结肠小,同时左半结肠癌常为浸润型,易引起环状狭窄,易导致急、慢性肠梗阻。左半结肠癌,较早期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频或腹泻或便秘或者交替出现;左半结肠癌出血,血液很快随大便一同排出,易被患者发现。罕见贫血、消瘦、恶病质等症状。 左侧结肠癌三大临床特点:便血、便频及肠梗阻表现。
电子纤维结肠镜是目前诊断结肠癌最直接、有效和可靠的检查手段。不仅能直接观察病灶全面、对病灶定位、浸润范围、发现多源发病灶,并且可进行细胞涂片和活体组织检查取得病理诊断。在镜检时,可照相、活检及刷检涂片做细胞学检查,取活检时注意多点取材和取材的深度,提高阳性率和准确率。(一) 结肠镜检查的适应证①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②原因不明的腹泻;③腹部肿块不能除外来自结肠;④钡灌肠发现病变不能确诊者;⑤钡灌肠检查正常,但不能解释结肠症状者;⑥治疗性内镜;⑦结肠手术后复查;⑧结直肠癌普查;⑨其他,如大肠腺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岁以上男性Lynch氏综合征患者等。(二) 结肠镜检查的禁忌证①严重心肺疾病患者,无法耐受结肠镜检查或处于休克危重状态;②妊娠患者,可导致流产或早产;③疑有肠穿孔和腹膜炎或多次腹部手术史腹腔广泛粘连者;④严重活动性结肠炎、坏死性肠炎,明显腹胀不配合者。随着全麻肠镜的开展,一些不配合患者可以在全麻下行结肠镜检查,此外,随着结肠镜检查操作熟练度和操作技能的提升,一些检查禁忌证变成了相对禁忌。(三) 结肠镜检查并发症结肠镜检查并发症较少见,主要有结肠穿孔、出血、结肠系膜撕裂、全麻下误吸及呼吸、心跳骤停等意外;主要原因是操作者技能不熟练,没有把握好适应证。结肠镜检查是一个由生疏到咸熟、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不断练习,提高技能,同时掌握好适应证,才能尽可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四) 镜下形态早期结肠癌内镜下表现:在染色放大内镜下正常和异常结肠黏膜有5种腺管开口类型,腺管开口类型主要依据Kudo氏腺管开口分类:Ⅰ型:规则圆形小窝;Ⅱ型:规则星状或乳头状小窝;Ⅲs型:小管状或小圆小窝;ⅢL型:大管状或大圆小窝;Ⅳ型:树枝状或脑回状;Ⅴ型:不规则窝状结构或无结构。认识这些腺管开口类型有助于早期诊断结肠癌。进展期结肠癌在镜下通常有三种形态:①肿块型:多为宽基底,呈菜花样不规则肿块突入肠腔,表面覆有黏液,散在糜烂、坏死和出血灶。②浸润型:肿瘤环周浸润性生长,导致管腔狭窄,内镜难以通过。此种情况下,内镜不能观察肿瘤全貌及整个肠腔情况,需要辅助钡灌肠检查。③溃疡型:肿瘤边缘结节状隆起形成围堤,呈火山口样。底部覆有污苔、表面糜烂,组织脆,触之易出血。
术后并发症和处理外科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对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很重要,在痔病的治疗中尤其如此,痔很少致命,但出现致命的重大并发症令人极其难堪。确实有部分患者可受益于手术切除,通过了解可能的手术风险,外科医师可权衡外科治疗的风险,可以指导患者接受适当的治疗,每例病人均须考虑以下并发症的可能。1. 出血术后大出血是源自手术时被切割、烧灼或结扎的黏膜下血管开放出血,这可能是由缝线脱落、吻合口裂开、创面感染或排便过程中局部损伤所致。术后出血(即刻、早期或延迟)的风险约为2% ,有时在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经保守治疗出血会停止,手法压迫或肛管填压止血是有效的。若保守治疗无效,需重返手术室缝扎止血。随着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华法林的使用,出血风险呈增加趋势,在围术期通常应避免使用这些药物。2. 尿潴留尿潴留是痔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报告其发生率高达34% 。支配膀胱的骨盆神经靠近直肠,在行痔手术时常被刺激,此外,骶神经根可受麻醉选择的影响,尤其是在脊髓或骶管阻滞麻醉的情况下,术后剧痛可导致括约肌痉挛,还有围术期补充液体过量也会加重病情。避免尿潴留的方法之一是在手术时应尽量减少液体输入,以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并预留出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时间。另外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坚持让患者排尿后方可出院,如果无法避免尿潴留,则可放置Foley导尿管,导尿管通常可在24~48h后顺利拔除。3. 感染创面污染、局部血供、常规细菌暴露及其对免疫力的影响可能与术后创口感染的发生率有关。排便后坐浴或温水盆浴有助于保持伤口清洁。盆腔或会阴脓毒症是痔切除术极为罕见的并发症。对于糖尿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等高危患者,包括服用免疫抑制剂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白血病、HIV等),外科医师须谨慎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及早发现,随后给予广谱抗生素、局部清创或行粪便转流术(很少用)。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仍有争议。4. 肛门失禁近年来人们对痔手术后肛门的控便功能比较关注,如前所述,痔组织作为“衬垫”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有助于维持肛门的精细控便能力。此外,由于长期的痔病,内括约肌可与痔核形成瘢痕,若采用适当的方法避免痔组织切除,患者术后的控便能力不大可能改变,但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受术前肛门功能的影响,因此术前肛门功能差的患者应避免手术干预,以免加重肛门失禁的症状。5. 肛门狭窄与外翻现在肛门狭窄和外翻的并发症已经很少见,这可能是现代外科技术进步的结果,因为外科医师从前辈们的远期结果中汲取了许多经验。虽然肛门狭窄是由于组织切除过多或感染,因此保留至少1cm的皮肤黏膜桥可使肛门狭窄降至最低,通过保留足够的肛缘皮肤组织并保持直肠黏膜固定在肛管内可避免外翻形成。治疗包括局部扩张及各种组织瓣推移成形术。
1.有便秘病史者,术后酌情应用麻仁滋脾丸、麻仁润肠丸、番泻叶等通便药物。2.中药辨证论治。3.经上述治疗大便仍不能排出者可用开塞露或液状石蜡40~60ml,或50%甘油40~60ml,或肥皂水100ml灌肠。4.若术后第4天仍无排便者,可以用温生理盐水500~1000ml灌肠。5.术后3~4天无排便者,应行直肠指诊检查,如发现有粪便嵌塞者,应及时将粪块捣碎,取出肛外,然后行灌肠处理。6.术后肛门下坠,便意频繁者应进行肛管直肠指诊检查,明确粪便嵌塞的程度。7.如大量质硬或黏滞粪便嵌塞,需戴手套后将大便捣碎掏出。然后应用开塞露或甘油灌肠剂灌肠,将残留粪便排出。8.对大便干燥者可口服润肠通便药物,或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应用中药治疗,如热结肠燥者可用大承气汤,气虚便秘者可应用补中益气汤。防止再次发生粪便嵌塞。
肛裂(anal fissure)是齿状线下肛管黏膜纵形全层裂开后形成的缺血性溃疡。以肛裂出现8~12周为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以排便时和排便后周期性剧烈锐痛、少量鲜红色便血为主要临床症状,常有便秘时用力过度努振或特发性腹泻病史。发生在侧方的肛裂应警惕为其他疾病所致,如克罗恩病、结核、梅毒、艾滋病、皮肤病(银屑病)或肛管癌等。 病因:干硬粪块的排出导致肛管裂伤被认为是肛裂的一种常见因素。经常吃水果、粗粮和蔬菜可以降低肛裂的发生率,而常吃肉食、精面及含油脂较多的酱料等可导致高肛裂的发生率升高。内括约肌张力增高导致肛管后正中区血流灌注不足,造成缺血性溃疡,是原发 性慢性肛裂的病因。内括约肌张力增高导致肛管后正中区血流灌注不足的诱因很多,情绪精神紧张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并非所有的肛裂都有内括约肌张力升高。肛裂伴有内括约肌张力降低的患者通常都伴有其他病理改变如艾滋病、肛交、性虐待、克罗恩病、结核感染、产伤、或与结直肠手术有关。也可能与高龄、糖尿病、周期性或慢性腹泻有关。 临床表现:肛裂主要有三大主要症状,即疼痛、便血、便秘。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伴有肛门潮湿、肛门瘙痒,甚至引起全身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等。1. 疼痛:开始排便时疼痛,排便后有一短暂疼痛减轻的间歇期,接着又出现更加剧烈的持续疼痛,形成所谓的“肛裂疼痛周期”,或“周期性疼痛”。2. 出血肛裂的出血时有时无,主要由于粪便损伤创面所致,一般出血量不多,粪便干硬时可见大便带血、或滴血、或手纸带血,血色鲜红。3便秘:,形成“疼痛→恐惧排便→久忍大便→粪便水分被重吸收→粪便愈加干燥→再次排便,裂口损伤更深→疼痛更加剧烈”,以致形成恶性循环。4. 瘙痒一般肛裂创面只有少量血清样分泌物,创面常可继发感染,形成肛缘脓肿或皮下瘘,肛裂创面和皮下瘘的分泌物多为脓性,可刺激肛缘皮肤引起肛门湿疹和肛门瘙痒,并污染内裤,自觉肛门潮湿,瘙痒不适等。5. 全身症状剧痛可影响患者休息,加重精神负担,甚至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的患者会因排便恐惧,有意减少进食量,长期下去,可引起轻度贫血和营养不良,妇女还可出现月经不调,腰骶部疼痛,肛裂感染期可有发热,肿痛和流脓血等。6. 肛裂的临床分类(1) 根据肛裂发病的缓急分类1) 急性肛裂:肛裂裂口新鲜,无肛乳头肥大、裂痔等并发症。2) 慢性肛裂:肛裂裂口陈旧,形成溃疡,合并有创口硬结、肛乳头肥大、裂痔。(2) 根据肛裂发病的病程分类1) 早期肛裂:裂口新鲜,尚未形成慢性溃疡,疼痛较轻者。2) 陈旧肛裂:裂口已呈棱形溃疡,同时有前哨痔、肛隐窝炎或肛乳头肥大,并有周期性疼痛者。(3) 根据肛裂创面的情况分类Ⅰ期肛裂:即新鲜肛裂或早期肛裂,肛管皮肤表浅损伤,创口周围组织基本正常。Ⅱ期肛裂:肛管已形成溃疡性裂口,但尚无合并症,无肛乳头肥大、前哨痔及皮下瘘。Ⅲ期肛裂:裂口呈陈旧性溃疡,合并肛乳头肥大、前哨痔。Ⅳ期肛裂:裂口呈陈旧性溃疡,合并肛乳头肥大、前哨痔、皮下瘘和肛隐窝炎。
结直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发生在这些部位的癌统称为结直肠癌,或者说是大肠癌。目前,结直肠癌在我国发病率位于第三位,而死亡率则位于第五位,发病率呈不断增高的态势,发病形势十分严峻。 结直肠癌在早期、中期甚至到晚期都不会造成患者明显不舒服,即无明显症状。当结直肠癌明显增大,甚至发生转移时,患者才会出现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贫血、体重减轻等症状。患者一般很难通过症状早期发现结直肠癌,不少患者因自觉不适而去就诊,但发现时已是结直肠癌晚期。 结直肠癌的预后情况是怎样的? 结直肠癌临床分为5个期,分别是癌前病变、I期、II期、III期和IV期,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随着病程的推进,患者的预后情况会急剧下降。 癌前病变严格意义上不算真正的肠癌,只要进行切除一般不影响患者的生存;据统计,I期5年生存率大约90%;II期5年生存率大约80%;III期5年生存率大约67%;IV期,即大众说的晚期,5年生存率仅剩11%左右。 哪些人容易患结直肠癌? 针对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一般把人群分为4个风险等级:低风险、一般风险、风险增高和高风险,其患结直肠癌的几率将依次增高。 低风险人群:50岁以下无相关病史和家族病史的人群,结直肠癌发病几率仅为3-5%。 一般风险人群:50岁以上的普通人士,结直肠癌发病几率仅为5%左右。 风险增高人群:有肠道息肉或炎症肠病病史、有结直肠癌病史、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符合任意一项即属于风险增高。 高风险人群:存在相关基因突变和遗传疾病的人群,这部分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极高。如经典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到50岁几乎100%都会患上结直肠癌。 如何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和预防? 结直肠癌的筛查方式主要有肠镜、肠道CT和粪便检测等。这些方式各有优劣,其中肠镜是筛查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它敏感性极高,还能同时进行息肉切除、取活检组织等操作。 针对高风险人群,建议20岁以前就要开始进行肠镜筛查,而且要与胃肠科医生保持联系;风险增高人群也建议定期进行肠镜筛查。 就其他人群而言,一般建议从40岁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的相关筛查,肠镜、肠道CT和粪便检测均可,但重在坚持,并根据筛查结果判断下一次筛查的时间和方式。 结直肠癌是可以预防的癌症,大部分的结直肠癌都是由肠道息肉在5-10年间发展而来的,我们只要在这时间窗口内发现并切除息肉,就可以对结直肠癌进行预防。 目前,肠镜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诊疗手段,其风险几率很低,对恐惧肠镜可能会带来不适的人群而言,也可选择麻醉肠镜。因此,针对能耐受肠镜的人群,较推荐将肠镜作为筛查和预防结直肠癌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