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的外用药物主要有痔疮栓和痔疮膏两种,那么这两种剂型的药物如何选择?痔疮栓:需要插入肛门内使用,作用于内痔或肛门内部。由于需要插入,使用时可能需要一些技巧,但可以确保药物直接作用于内痔患处。本品药物被肛门黏膜快速吸收,因此药效释放较快,可能更适合急性症状的缓解。对于痔疮便血较严重的患者可以选择栓剂。痔疮膏:通常用于外部应用,直接涂抹于肛门外部或轻轻挤入肛门内部。适用于外痔或轻微的内痔,易于操作,适合日常护理和即时缓解症状。通过皮肤或黏膜吸收,药效释放较缓和,持续时间较长。痔疮膏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对于外痔疼痛可选择痔疮膏,同时如果伴有肛裂,用痔疮膏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润肤升级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肛门潮湿瘙痒的患者用了痔疮膏加重瘙痒的感觉。
肛瘘是肛门直肠瘘的简称,是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之间的异常感染性瘘管,多为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脓肿破溃或引流后形成,是一类发病率较高的肛肠疾病。大部分肛瘘是由于肛腺感染形成肛周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的。少部分肛瘘是由于特殊原因导致,如克罗恩病、特殊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肛瘘主要表现为反复的肛旁肿痛和流脓水,长期肛瘘反复发作,有着癌变的风险,同时会逐渐形成高位复杂性肛瘘,进而影响肛门排便。而许多患者想着抗炎治疗,但也只是权宜之计,因为的原发病因:肛腺感染并没有解决,从而造成了它不流脓你就以为好了的假象,其实在肛门可以摸到硬结瘘管,因此肛瘘是非手术不可,基本没有自愈的可能性,而且肛瘘手术越早做,对肛门的损伤也越低,痛苦越小。
外痔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被肛管皮肤覆盖。分为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和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多为肛门损伤、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肛门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所形成的皮赘。切除组织病理检查可见皮下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当结缔组织外痔发生感染、充血或水肿时可发展成为炎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为排便、久蹲或腹压增高时肛缘皮下静脉扩张、扭曲形成淤血的静脉团,多呈半球形或不规则结节状突起,柔软,无痛,平卧或降低腹压后又可消失。切除组织病理检查可见皮下大量薄壁扩张的血管,血管内淤血。当曲张的静脉血管受损或炎症刺激其内可形成血栓,发展成为血栓性外痔。血栓外痔病理检查可见薄壁扩张血管,其内见血栓。外痔如果没有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可以不用处理,或使用痔疮栓剂或膏剂。若出现疼痛,出血等症状反复发作影响工作生活,可以手术治疗。并保持良好的饮食,排便习惯。
治疗前 患者属于环形混合痔,手术难点在于,既要切除痔核,又要保留肛周皮肤,避免肛门狭窄,还要避免术后水肿的出现。 治疗中 入院后行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症后,在腰麻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注射术。 治疗后 治疗后7天 患者恢复良好,结扎线基本脱落,患者出院回当地自行换药恢复。
研究表明,80%~95%的大肠癌是肠息肉慢慢演变而来,及时切除息肉就能有效预防肠癌的发生。 可是,临床上有很多病人,明明切除了息肉,却还是得了大肠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李女士,38岁,公司白领。六年前出现便血,开始很紧张,担心患了直肠癌。到医院做了结肠镜检查后发现有2枚乙状结肠息肉,其中较大的一颗2x3cm。 后经切除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当时医生叮嘱要定期复查结肠镜。然而,李女士术后再未出现便血症状,于是也将医生的嘱咐忘在了脑后。 没想到六年后再次出现便血、腹痛症状,到医院检查,结果息肉复发且已经癌变,万幸的是还不算太晚。 其实,这些人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定期复查! 95%的肠癌都是息肉惹的祸 近10年来,虽然我国癌症的整体发病率有所降低,但结直肠癌发病率却有升高趋势,而且已从几十年前的第六位上升至了第三位,甚至居于城市第二大癌症。有专家表示,在北深沪广等一线城市,有取代肺癌成为癌王的趋势。 一般认为,80%~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腺瘤性)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一般需5-15年,但个体差异不同。 虽然腺瘤的癌变程度很高,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所以,查出息肉也不必过度紧张。 因为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检查。 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 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 及时发现并切除它,就能有效避免肠癌的发生。 一旦发现肠息肉 都建议择机切除 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可能变成癌,一旦发现有肠息肉,最好尽早切除,以免带来其他疾病或发生癌变。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 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由于息肉有癌变可能,一般建议一旦发现肠息肉,都要切除并作病检,遵医嘱进行复查。 1)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2)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 3)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 4)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5)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6)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几乎100%。 大量研究证明:如果有一人得了结直肠癌,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常人的2~3倍。而没有经过治疗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10~20年的癌变几率是100%! 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和早癌最有效的手段 结直肠癌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可以有效预防的癌症,它大多由息肉演化而来,发展迟缓,一般需要5~15年,甚至更长,在此期间,发现并切除它,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般人群应从50岁开始筛查结直肠癌。也就是说,5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包括: 有肠炎性疾病史; 有长期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史; 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术后、胆道疾病、糖尿病; 有下腹部放疗史; 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这些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结直肠癌。 而遗传性高危人群指有结直肠癌家族 史者: 这些人应从40岁开始筛查。另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最新指南,如有1 名一级亲属在60 岁前诊断或 2 名 1 级亲属在任何年龄诊断结直肠癌,应从家族中最早诊断结直肠癌者的患病年龄减去 10岁开始筛查,或是最迟于 40 岁开始每年做结肠镜检查。 在此特别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因为“害羞”、怕麻烦、害怕等理由拒绝结肠镜检查,一时的不在意可能让你错失“自救”的机会! 息肉会复发切除之后要复查 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遗传因素不会改变,所以仍然有复发的可能,所以即使切除后,也要定期复查,这个很重要。 肠道腺瘤性息肉复发过程很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可以这么理解:肠息肉切除后,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或环境没有改变,这片“土壤”还是容易滋生息肉的。 一般认为要到80岁后肠道长息肉才会逐渐停止,尤其肥胖、高血脂和有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 因此,如果肠镜检查发现有息肉,虽然予以切除术,患者千万莫大意,仍要定期复查,尤其是息肉数目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复查! 肠镜下切除息肉创伤小恢复快,但息肉的残端可能会复发再长出息肉,局部复发率达10%~35%! 为期两年的一项监测发现:65%~75%息肉切除后又有了新生或复发的息肉。 术后第一年再发生息肉的危险性是正常同龄人的16倍,直到4~6年后才与一般人群相似; 复发瘤切除后,再次复发者仍占1/3,尤其是直径大于2cm息肉的复发率更高。 此外,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率高可能还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1)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不是很明确,手术只是去除了息肉,并未去除病因,所以容易复发; 2)大肠镜检查时,大肠息肉的漏诊率高。这是由于肠道准备情况,医生经验、手法以及大肠的生理结构等影响。 由于大肠走行迂曲,再加上大肠粘膜皱襞的遮挡,所以大肠息肉(特别是小的息肉)的漏诊率较高。第二次发现的大肠息肉不一定是新长出来的,也可能是第一次漏诊的。 何时复查?如何复查?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是3年; 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 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1)肠道准备欠佳,影响检查视野者; 2)因各种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 3)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者; 4)大于1 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 5)大于1 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6)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不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 同时,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也应该加大复查频度。 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最好的预防就是定期做个肠镜 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除了注意不要久坐、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戒除烟酒、适当运动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做个肠镜,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早点发现并尽早切除它,以绝后患。 现在的观点是,95%以上的大肠癌是大肠息肉中的腺瘤癌变而来的,因此,大肠腺瘤是应该尽早治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会癌变,因此无需盲目紧张。 内镜下治疗息肉最常用的就是电切,绝大部分大型医院都能够常规开展,一般而言很安全。 但是根据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等,操作难度不一样,切除方式各异,风险也不同。 息肉切除后应该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性质和是否完全切除。 总之,最有效的预防办法就是定期复查肠镜,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切除。 具体复查时间,各人情况不一样,需要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综合判断。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饮食术后患者的饮食主要是禁忌辛辣刺激食物、油炸烧烤等食物,禁止饮酒。如果没有息肉等特殊情况,一般是可以正常饮食的。术后前两天进食易消化的食物,之后正常饮食即可,蔬菜水果都可以吃,也可以适当吃点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肠胃蠕动,但须保证食物干净卫生,避免出现腹泻。主食一定要吃,因其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亦可适当食用肉类食物,禁忌大补。2.换药术后有创面,排便会使创面污染及残留部分粪渣,术后需及时清洗并换药。换药除了清洁伤口,更重要的是让医生检查伤口愈合情况,观察有无异常出血、水肿、肉芽组织、假愈合、肛门狭窄等情况。一般7天左右,医生会肛门指检检查肛门创面的愈合情况及肛门是否狭窄,必要时行人工扩肛治疗,都是为了促进伤口更好的愈合。3.清洁伤口术后每日便后用可用清水或药物洗剂(如肛门洗剂、高锰酸钾、康复新液等)清洗伤口,如果没有排便也要每天按时清洗伤口。水温大约在40摄氏度,就是给小孩洗澡的温度。洗后自然晾干或用干净纱布毛巾擦干,禁止使用卫生纸,会掉沫,粘在伤口处形成异物,影响伤口愈合。4.定期复诊患者出院后,一般需要复查3次,复查的意义在于医生及时观察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如有肉芽异常增生、肛门狭窄、假愈合等可以及时处理,一定要按时复查!5.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久坐久蹲,控制喝酒及食用辛辣刺激等食物,应多食瓜果蔬菜及多喝水,适量运动,蹲厕所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不要上厕所玩手机哦)。
1传统的外剥内扎术,适用于混合痔。 2注射术,适用于1—3度内痔。 3结扎、套扎术,适用于内痔。 4 PPH术,适用于环状内痔。 痔手术还有很多,传统手术未必落后,创新手术、时兴手术也有适应症和并发症,患者和医生应该适合病情的手术方式!
1.出血术后存在的伤口不能立即愈合,但肛门是人体的一个特殊组成,它负责排便,术后不可避免的需要排便,因此在排便或下蹲过程中伤口张力太大可能裂开以及大便的摩擦后表面渗血、大便时滴血等,常见的现象是纱布及裤子被鲜血染红,大家不用紧张。但需要注意的是术后出血不止,压迫肛门仍持续流鲜红色血液,裤子、床单被快速染红,须立即前往医院找医务人员检查。一般痔疮结扎线在术后7-10天脱落,伴随痔疮粘膜坏死脱落,这时患者的出血风险较前增加。为了预防大出血的发生,患者术后应多饮水,多食瓜果蔬菜,保证大便通畅,如出现大便难解时,切忌不要用力,可使用开塞露协助通便,术后前几天坐浴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术后不能久坐久蹲,也不能剧烈运动,但走路及日常轻微活动是可以的。2.疼痛痔疮术后疼痛是患者最痛苦的,也是我们最难攻克的,但只要有创面就一定会有疼痛。疼痛的感觉因人而异,大多数人都能耐受,而且术后我们会有相应的措施来缓解疼痛,如中药熏洗坐浴,换药时予以止痛栓塞肛,或口服或静脉止痛药等。患者需术前做好心理准备,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疼痛一定会减轻的。3.伤口分泌物伤口在没有完全愈合前多少都会有分泌物存在,一般分泌物为黄白色液体,看起来像是“脓液”,但是这种分泌物里含有促进表皮及肉芽生长的物质,并不是伤口感染化脓的表现,因此不用担心。伤口大小深浅的不同,分泌物的量也有所不同,大量分泌物可能导致皮肤瘙痒,需及时用清水冲洗,再自然晾干即可,也可用纱布自行覆盖创面并固定。分泌物的量随着伤口的愈合也会越来越少。4.术后排便异常理想的情况是术后2-3天排便,大便最好控制在1天1次,呈软条状,可以预防肛门狭窄。术后部分患者因为惧怕排便疼痛及担心引起伤口感染,而出现少饮水及少饮食,甚至有些患者一直卧床,进而出现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增加排便疼痛及出血的风险。排便不会引起创面感染,同时痔疮手术的创口是开放性创口,只要及时清洗,一般是不会引起感染的,如果您出现大便干结及难解的情况,请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必要时用开塞露等药物对症处理。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也要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明确原因并做相应处理。5.术后肛门感觉异常痔疮术后1个月左右,肛门发木,和手术前感觉不同,有时排大便无知觉,尤其是术后1-2周,是正常现象。也有患者术后1-2月出现肛门坠胀感,属正常现象。患者可进行适量的提肛运动来恢复肛门的肌肉功能,并减少久坐久蹲,过度劳累,慢慢患者的肛门坠胀感会减轻甚至消失。也有部分患者在伤口愈合后会出现疤痕处一阵钝痛,这种现象称为疤痕痛,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患者在6个月左右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