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致脑卒中因为房颤的时候,心房里面容易长血栓。正常的心房收缩和舒张是非常规律的,一旦房颤,心脏就开始“打哆嗦”,这时血流就会变慢,左心耳里面“沟壑”很多,很容易淤积血液形成血栓。而这个血栓一旦脱落,它就会顺着血流的方向,有90%的概率进到大脑,还有10%的可能进到身体其他部位血栓。我们平时见到的患者忽然就半身不遂、说不出话或者晕厥等,很多都是这种原因导致的。卒中不仅容易导致偏瘫、半身不遂,甚至会导致直接死亡脑。卒中患者需要长期的家庭护理,社会成本也非常高昂。2、房颤导致心力衰竭房颤时,这种心房的有效收缩功能丧失,心房向心室的泵血减少因此心室泵向全身的血就减少了。此外,心房跳动得不规则时,会导致心室的跳动也变得乱了起来,时间一长就容易引起心肌重塑、心脏结构改变,进而引起心衰。尤其是当房颤急性发作,心室跳得非常快的时候,更容易快速诱发心衰。表现在原来可以爬三层楼梯,心衰后可能爬一层楼就必须要歇一会儿了,或者可能走一小段路就需要休息一下。还有些患者会出现水肿(尤其是下肢水肿)、憋气、食欲差、夜间不能平卧,甚至粉红色泡沫样痰的症状。当出现这样的症状时,已经是病情严重的表现了。3、其他危害患者会出现焦虑、认知功能下降等,可表现为经常忘事儿、记忆力下降或者很容易情绪紧张,对自己的病情过分担心等。
房颤不会自愈大部分情况下,房颤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房颤发作的程度越来越大,频率增多,时间也更长,阵发性房颤可能变成持续性房颤。所以,不要对自然好转抱太大希望,大概率会越来越严重。不手术,靠吃药可以治好房颤吗?靠吃药是不太可能治愈的,房颤的病灶是异常变化的心肌细胞或是平滑肌细胞,这种细胞是不太可能会恢复正常的,除非病灶自己凋亡。所有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它只能做到一个“火烧水效应”,就是你用上药以后相当于锅里浇冷水,暂时水温低了,但是没有达到灭火目的。当你停止用药,火还会继续烧,水温还会慢慢升高。我们也希望有某种药物能够破坏、杀死病灶,达到一个“灭火的效应”。但近来的研究并没有这种药物出现的可能性,所以唯一可能把房颤病灶根除的方法,就是用物理手段如微创介入、外科微创等,把房颤的病灶直接破坏,才能达到一个长治久安的效果。
了解什么是早搏?正常人的心率是每分钟60至100跳之间,其起源于心房某个特定位置,心脏会跳动由于心肌浅层埋了很多“电线”,从心房的最高点“电线”一直铺到心室里面,每一次心脏跳动都依赖电活动,这样的电活动沿着从心房的最高点到心室的“电线”传导,每分钟以这样的顺序放电60次,心脏就因此跳动60次。如果心脏有不正常的心肌取代心房最高的“电线”起点来发送电活动,那就会产生不正常的心跳,这就是早搏。 早搏有许多分类,从心脏位置从高到低,分为1.房性早搏;2.交界性早搏;3.室性早搏。一般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最多。按频率来分,一般小于每小时30次或小于每天720次的早搏属于偶发早搏,一般大于每小时30次货大于每天720次的早搏为频发早搏,偶发早搏正常来说无需治疗。 为什么会有早搏?其原因对患者不一定能解释清楚,能解释清楚的原因:1.内因(心脏本身),患有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2.外因(其他原因),比如血液中出现问题,甲状腺机能亢进、电解质紊乱、贫血、地高辛之类的药物作用等;如果既有心脏病又有其他原因就更容易发生早搏,这只占一部分患者,剩下更多的患者是特发性;3.特发性,找不到发病原因,目前的科学无法解释清楚,大部分人医学科学家认为是心脏内的某一块心肌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电学活动异常,大部分并不是刚生下来就发病,而是到二三十岁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什么样的早搏有危害?最常见的早搏症状就是心悸、胸闷、胸痛,如果早搏发生比较多,如果两到三个或十几个连成一串叫短暂性心动过速,超过30秒钟就叫持续性心动过速,可引起血压降低,可能出现眼前发黑、晕厥等甚至生命危险。少部分病人会出现心动过速心肌病,造成心脏过大和心肌功能减退,一天有10万次正常心跳,如果其一天早搏数量大于1万,即大于10%早搏负荷,并且持续5到6年的病史以上会发生这样的疾病。另外可能诱发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比如房性早搏发生比较多,连成一串就是房速,时间长就会诱发房颤。室性早搏发生多了,就会导致短暂性的心动过速,少数病人尤其是一些遗传性心脏病患者可能由于早搏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出现生命危险。 早搏严重程度评估,1.基础疾病,如果病人有基础疾病,比如发生过心肌梗死或者严重心力衰竭,这种病人发生早搏危险性高,需要干预治疗;2.频率,大于10%早搏负荷是频率比较高的早搏,对心脏有潜在危害;3.发作方式,逐渐严重程度加大,一串正常心跳有一个早搏为偶发早搏,每两个心跳就有一个早搏为频繁早搏,不仅早搏频繁且早搏形态不一样为多元性室早,早搏连续两个发生甚至连续三个,一连串早搏可能会导致病人晕厥。这几类患者需要及时就医。
饮食不健康、不爱运动,导致如今有“三高”问题的人是越来越多。 其中,不少高血脂患者,都会被要求长期服用降脂药。 最常见的就是他汀类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但据说,这类药物可能伤肝、伤肾,导致横纹肌溶解等,甚至传言可能增加癌症、老年痴呆风险。 患者难免忧虑,害怕把高血脂治好了,却又吃出一身病! 没那么可怕!不良反应率低 “有点危言耸听了” 我院心内科副主任曾伟杰副主任医师表示,虽然他汀药物说明书上罗列的副作用很多,但绝大多数人对其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其安全性的顾虑,主要包括肝脏、肌肉、肾脏与糖代谢异常大类。但即使是最常见的肝功能损害,其发生风险与未服用他汀者比较也仅增加3倍,有数据表明在所有接受他汀治疗患者中,约1-2%出血肝酶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大部分患者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诸如急性肝功能衰竭这种严重副作用发生率约为0.2/100万。 至于是否导致癌症和老年痴呆,曾伟杰说,目前缺乏明确的因果证据。 血脂正常了,能停药吗? “绝对不可以!” 曾伟杰指出,在防治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病上,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已经得到反复验证与充分肯定。 尤其是对于已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旦停药,血脂不受控制,会十分危险。 这类患者要定期随访复查,以确定服药后血脂水平是否达标,并注意有无副作用,以便医生能够及时调整。 部分他汀类药物半衰期较长,为隔天服用药物提供了可能性,但在做此调整前,要经过医生同意方可。 防副作用,四个要点记心间 虽然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有很高的保障,但仍需重视监测。曾医生就特别强调,患者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监测。 1、肝脏 – 须定时做肝功能监测 正常剂量下,少数患者会出现转氨酶升高,多为轻度的、无症状的和短暂的升高。 因此,在使用他汀类降脂药后 4~8 周内,应该要做肝功能检测,同时每隔6~12个月监测一次。服药期间,建议戒酒。 一定要定时检测,检测周期主要听从医生指导。 2、肌肉 – 须关注肌肉疼痛 目前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他汀相关肌病总体的发生率低,通常在服药前、服药初始常规监测肌酸激酶(CK)的水平,其他时候若无明显症状,无需常规监测。 所以,患者要留意自己是否会出现肌痛、肌无力等现象,如有,要及时做CK检测并就医。 尤其是高龄女性、体型瘦弱、身患多种肌病、合并应用多种药物或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既往曾有疾病史等人群,发生肌肉不良反应的风险会高一些。 3、肾脏 - 轻中度肾功能损害患者,放心用 我国专家在《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指出,他汀对中度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功能无不良影响。 轻度和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重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不建议使用瑞舒伐他汀。 4、糖尿病 - 加强生活方式干预 曾伟杰表示,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但其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远大于新增糖尿病的危险。 所以,患者们更应该做的是,加强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并控制体重,以降低新发糖尿病风险。 万一出现副作用怎么办? 应及时到医院就医,由医生来决定减少剂量,还是更换其他种类他汀继续服用。 “服用的过程中,有任何的问题都应该去咨询医生,千万不能轻信广告宣传停止继续服用他汀或用保健品来代替。”
什么是心衰?心衰是指任何原因造成心肌损伤后,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导致心室泵血功能降低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是活动后气促、疲乏和水肿。目前心衰发病率逐年升高,这与人口老龄化、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病增加等有关,心衰已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慢性心衰是指持续存在的心衰状态,目前相对稳定但中间可能发生恶化或自身无法完成心肌的正常代偿功能(失代偿)。主要引起慢性心衰的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和扩张型心肌病这三大病因。治疗心衰的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延缓和防止心肌重构,减少住院和延长寿命。 心衰不等于需要可救,首先要了解: 1.心衰诊断不难,专业的心血管医生根据病人体征、症状,结合超声心动图、胸片、验血等检查可以诊断心力衰竭; 2.病人自我管理非常重要,心衰服用药物所起作用占到50%,另外50%是由患者自我管理的好坏程度决定,如果管理不好,医生用药再好也没用; 3.治疗方案规范,改善症状如利尿、扩管、强心,并且改善预后如使用各种药物; 4.治疗手段及方法在不断进步 心衰如何自我管理呢? 1.限制饮水,指的是任何形式的水分摄入,包括水果、饭菜里的水分,推荐心衰患者每天液体摄入量小于2升,重度心衰患者每日最多可吃或喝1.5升水,真正做到不容易,努力坚持可以减少心衰发作; 2.限制盐的摄入,注意隐形盐的摄入,心衰急性发作伴有容量负荷过重的患者,要限制钠摄入小于每天2克,而轻度和稳定期的心衰患者不需要限制钠摄入,保持跟正常人一样小于每天6克即可; 3.运动,患了心衰并不是不能运动,运动锻炼对延缓心衰病人的病程有利,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但是在心衰的恶化期不建议运动,应该要卧床休息,待心衰恢复稳定期后,在运动后不会出现不舒服症状如气促,应该鼓励适度运动。运动一定要注意适度,不要过量过强,一般来说散步与慢走就是最好的活动方式; 4.吸氧,一般在急性发作期需要氧气治疗,但是对慢性心衰不需要吸氧; 5.测体重、血压、心率,体重加重是病情加重的敏感指标,如果3天内体重突然增加1公斤,应考虑隐性水肿可能引发心衰,每日监测血压、心率不仅对病情是否加重有提示作用,而且可作为整体治疗的依据。 6.注意随访,一般1-2个月进行一般性随访,检查基本情况如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等,每3-6个月进行重点随访,测心电图、生化检查等。
血脂是血液中脂质的总称,主要包括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一般在化验单中都能看到这两项结果。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根据上述两个物质升高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会造成管腔的狭窄,在心脏会引起冠心病,在中枢颅内动脉会引起中风等,有巨大的危害。然而高甘油三酯与动脉粥样硬化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跟胰腺炎发病有关,所以更应该关注胆固醇水平升高。 高胆固醇血症可以累积全身动脉系统,在颅内能引起脑梗;在心脏能引起冠心病如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在肾脏会引起肾梗死、明显的肾性高血压和肾功能衰竭;还有像糖尿病病人,会引起下肢动脉梗阻,甚至坏疽。由于高胆固醇血症累积的动脉比较广,有时会引起血管完全闭塞,因此其致残及致死率高,我国每年有2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12秒就有1人被心血管疾病夺去生命,另外,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200万,其中2/3致死或致残。很多熟知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像高秀敏、古月、梁左等,悲剧可能就在身边随时发生,因此预防及及时发现尤为重要。 高胆固醇血症是“无声杀手”,因为它没有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之前,没有任何症状,难以被发现,有些人体检发现了但没有当回事或者去医院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就停药了,因此其发现率低,而且有效控制率也低,常常被发现时已经引起心肌梗死、脑梗死和猝死等。 其实胆固醇也有好坏之分,“好”胆固醇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它可以将多余的胆固醇从动脉中清除,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减少冠心病和中风等事件发生,因此在体检中也需要关注它,如果低了就存在危害;“坏”胆固醇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其含量过多时会转入动脉壁,沉积成斑块,堵塞血管,引起冠心病、中风等事件。 如果您存在下列状况中一种,就应该去查血液胆固醇水平:1.已确诊冠心病或中风;2.有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3.有冠心病、高血脂家族史,比如父亲在55岁前或母亲在65岁前就有冠心病;4、绝经后的女性,女性没有雌激素保护后需要去注意;5.四十岁以上男性。
1.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趋势 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包括:高总胆固醇,超重肥胖,饮酒,不从事体力劳动婚减少运动,空气污染,吸烟,高血压,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其中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冠心病可改变的高危因素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糖尿病,缺乏运动,酗酒,吸烟,过度肥胖,高血压 3.冠心病健康饮食推荐 水果和蔬菜 全谷物(糙米,玉米,小麦,大麦,黑豆,薏米) 坚果和豆类 家禽和鱼 非热带植物油 低脂乳制品 4.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脂肪分为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饱和脂肪有害而不饱和脂肪对身体有益,所以我们要多摄入不饱和脂肪,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 饱和脂肪:牛肉,羊肉,猪肉,家禽,奶油,黄油,奶酪,烘焙食品,油炸食品 不饱和脂肪:大豆油,玉米汁,橄榄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等 5.多吃白肉,少吃红肉 白肉是指鸡肉和鱼肉,红肉指牛羊肉,猪肉。白肉中的饱和脂肪要比红肉少,更健康 6.盐和钠的摄入 钠对人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矿物质,但人体的钠过多时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力衰竭中风的风险。建议冠心病患者减少钠的摄入,每天盐的摄入药小于5克。 7.钾的摄入 钾是一种复合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能帮助人体控制血压,降低血压。水果和蔬菜,一般黄色水果含钾丰富 8.冠心病患者饮食的“五益” 一益:含植物蛋白,复合碳水化合物食物,前者指豆类,后者指淀粉类 二益:高纤维食物 三益:水产品,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 四益:含维生素C食物,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堆积 五益:食植物油,如大豆油,橄榄油花生油等,到每天要控制在25克以下 9.冠心病患者饮食的“五害” 一害: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大脑,蛋黄等 二害:单糖食物,如果糖,葡萄糖等 三害:烟酒,引发脂质代谢紊乱,使胆固醇升高 四害:高盐食物,增加盐的摄入,升高血压 五害:暴饮暴食
背景对2013年至2019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了以韩国人群为基础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联合治疗的患者与单一治疗的患者进行配对(1:1)。主要终点是心肌梗死、卒中和全因死亡率的综合。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估计了风险比(HR)和95%置信区间(CIs)。结果经过倾向评分匹配,最终选出10723对。男性占70%,37%年龄大于70岁。联合治疗组和单一治疗组各有1297例(12.1%)和426例(13.3%)主要终点事件,联合治疗组风险降低15%(HR0.85,P<0.001)联合组。
欧洲一项心内膜炎注册研究表明左心系统心内膜炎赘生物>1cm可预测栓塞事件和30天死亡率。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出血性卒中、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衰、就诊时栓塞事件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肌酐>177μmol/L、酗酒、既往心衰史及无左心手术史的复杂IE。其意义在于存在栓塞事件高危因素(包括赘生物>1cm),不要“先抗感染再手术”。尽早手术,越快越好。
一、血运重建策略1、如果病人不稳定或预期生存期>6个月,可以行侵入性策略,如果需要可以行PCI植入DES。2、对于癌症晚期、预期生存期<6个月或出血极高危的患者,有报道认为侵入性策略与保守治疗的死亡率差不多,因此建议行保守策略。3、如果冠脉解剖不适合PCI,对于生存期>12个月的患者可以多学科团队讨论后选择CABG。二、抗血小板药物选择1、癌症活动的患者等同于出血高危,ACS患者选择P2Y12抑制剂是优选氯吡格雷。2、由于有些肿瘤药物可能通过CYP450代谢,当使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时,需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三、抗血小板治疗禁忌关于抗血小板治疗的禁忌症似乎比我们想的宽松一些,这似乎和这些药物的说明书有些不一致。1、血小板<1万/uL,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2、血小板<3万/uL,不推荐使用氯吡格雷。3、ACS患者血小板<5万/uL,不推荐使用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四、肿瘤药物1、如果急性缺血因肿瘤治疗诱发,建议多学科讨论更改治疗方案。2、一些肿瘤药物有心血管毒性从而导致ACS,所以ACS处理后应该回顾一下肿瘤药物,与血栓形成和心梗相关的药物应予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