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乳房发育也称之为男子女性乳房,主要表现为男性一侧或双侧乳房呈女性样外观。其发生与体内性激素平衡稳态有重要相关性,文献报道其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为30-40%,实际情况可能远高于此。1,基于成份结构的划分:如果单纯的从肥大乳房的构成出发,大致可以简单的分为脂肪型(主要由于肥胖引起),腺体型(实性腺体结节,减肥无效,甚至越减肥越明显),腺体/脂肪混合型(此类患者最多)。其具体判定可以通过医生的触诊、影像学检查(超声,核磁,CT等)明确。2,基于皮肤冗余程度的划分,大致可分为不需要去除皮肤的患者(占绝大多数)和需要手术去除皮肤的患者(此类患者占比很少,尤其随着治疗理念的进步,现已多不进行同期皮肤切除)男性乳房发育的治疗方式大体分为乳腺科医生和整形外科医生两大类别。一些乳腺科医生会采用比如针对乳腺癌手术的乳房切除术、借助内镜/腔镜的“微创手术”等方式,手术切口较长。而整形外科医生更多的是选择抽脂联合腺体切除的方式,切口一般为单纯侧胸壁抽脂切口联合或者不联合乳晕下半环切口。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确实有极小一部分的“男乳”患者是病态的,比如乳腺/睾丸/肾上腺肿瘤相关或者药物相关,因此建议患者前往权威综合医院就诊。除此之外,“男乳”更多的不应该称之为疾病,而就是一个改善形态的美容治疗,需要的不是彻底切除腺体,而是维持外观满意。本团队选择乳晕下半环4-7mm极小切口去除部分腺体(单纯脂肪型不需要),同时选择隐蔽部位抽脂切口行脂肪抽吸,不放置引流管(乳房非常大的患者,为了安全,会酌情考虑留置1-2天引流管),24小时内出院,术后5天拆线,3周后佩戴紧身衣逐渐恢复体育锻炼,紧身衣建议佩戴1-2个月。
在门诊我们会遇到大量的类似的患者:前胸后背本来就是一个小痘痘,谁知道慢慢的长得越来越大,最后成了个大疙瘩;就去打了个耳洞,结果耳垂长了个大疙瘩。不知道您是否也受到这样的困扰,如同下图的情况。 皮肤的大疙瘩是什么?上述的病情我们称之为“瘢痕疙瘩”。瘢痕疙瘩是整形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本质是人体皮肤组织在修复创伤过程中胶原基质过度增生产生的体表肿块。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皮肤损伤愈合后形成的一种过度增生的异常瘢痕组织,当然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不断长大的疤痕”。瘢痕疙瘩患者一般伴随瘙痒、疼痛、破溃流脓等不适,不仅影响外观,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瘢痕疙瘩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那就是超越原有伤口界限并向局部正常组织浸润生长。这也就是为什么原本就是一个小小的粉刺,打了耳洞的一个小针眼,却能长出这么大一个“疙瘩”。正常情况下,我们皮肤受损造成的“疤痕”是不会超过原有创伤的边界,更不会向正常皮肤组织不断扩张的。所以,假如您发生了这种“小”损伤导致的“大”疙瘩,那这很可能就是瘢痕疙瘩了。 为什么有些人会长大疙瘩,有些人不会?目前报道关于瘢痕疙瘩的致病原因主要和遗传、局部感染与否、皮肤张力大小等因素有关,常见的好发部位包括背部、胸前区、耳廓、阴阜区等区域。 首先,瘢痕疙瘩是有遗传倾向的,假如家族中的直系亲属有这种情况的发生,那您也很有可能在正常情况下长出瘢痕疙瘩。其次,背部、胸前区这些发生瘢痕疙瘩最多的部位恰恰是皮肤张力最大的地方,而皮肤松软处如眼睑,黏膜区域如阴唇少见瘢痕疙瘩发病。最重要的是,局部的感染和瘢痕疙瘩发生密切相关,尤其皮肤真皮网状层的异常炎性反应。所以面对前胸后背的痘痘,打耳洞时,一定要正确消毒,避免感染,尤其不要用手去反复触摸。 瘢痕疙瘩应该怎么治疗绝对不能怎么治? 瘢痕疙瘩有一个非常讨厌的地方就是单纯的手术切除复发概率是近乎100%的,并且再长出来的瘢痕疙瘩通常会更大。我们在临床见了太多太多去皮肤科、普外科、小诊所随便切了而后悔不已的患者,所以在这里务必提醒大家不能仅仅是手术切除。 应该怎么治疗? 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了注射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冷冻,局部压迫等,这种一般适用于体积不是很大,位于发病初期的小瘢痕疙瘩。而对于体积较大,反复发作的瘢痕疙瘩,建议进行手术+局部放射治疗,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采用的方案是手术切除,术后第一天、第八天联合6Mev正电子加速器辅助放射治疗,放射剂量为每次9Gy,共18Gy。 注意,这里的放射治疗不是肿瘤患者的放疗。基本上所有的患者初次听到我们的治疗方案时都会非常排斥到“什么,我这个还要放疗,我是不是得了肿瘤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哈,虽然此处的放射治疗和肿瘤患者的放疗都在放疗科这同一个科室进行,但是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用到的就是浅表放射治疗,仅仅局限于皮肤组织不会深达内脏,一方面不会造成什么特别损伤,另一方面目前也没有因为这种浅表放射而导致新的肿瘤发生的报道。
我们在医院工作中,经常会听到患者说“医生,我是疤痕体质,我手术以后会不会遗留很明显的疤痕?”一开始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作为一名整形外科专业医生的我也很迷茫,因为我压根不知道什么是疤痕体质。查阅了专业资料之后也发现真的没有“疤痕体质”的说法。 那这么多年来,所谓的“疤痕体质”到底是从哪冒出来的? 什么是疤痕从专业上来说,咱们老百姓说的“疤痕”也就是学术上称之为“瘢痕”的东西。 疤痕的本质是一种纤维结缔组织,是人类修复自身创伤所产生的一种自然产物,可以简单认为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打的“补丁”。从组织修复层面上讲疤痕绝对是有益的,要不然您试想您的伤口一直裂开不愈合的话,疤痕是没有了,就剩一个永久敞着的口子了。看到这里您也应该稍微轻松一些,因为你我众生都会长疤痕!不信的话您看看大臂上儿时接种疫苗的地方,那就是疤痕。 什么是体质“体质”其实是一个中医学的概念,中医体质学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个性特征。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智慧,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但中医上的体质也只包括了9种:血瘀体质、特禀体质、气郁体质、平和体质、湿热体质、痰湿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并没有所谓的疤痕体质。 西医层面上是没有“体质”这个概念的,西医谈到更多的是基因,就是遗传性。比如,一些肿瘤患者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疤痕是你我都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并非完全是一种病态,也就不好去归类什么易感基因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疤痕确实存在人种差异,整体看来,白种人的疤痕最不明显,黄种人次之,而黑种人则最为明显。 至此,大家应该很明确“疤痕体质”是学术界不存在的一个名词,是一个非常不科学的叫法,以后如果有人用“疤痕体质”来忽悠您,我们应当毫不犹豫的怼回去:“你来告诉我什么是疤痕体质!” 怎样避免留下疤痕回过头来,大家关心的也并不是所谓“疤痕体质“的事情,而是这次手术,或者意外会不会给自己留下明显的疤痕,影响外观。 影响疤痕明显与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创伤的严重程度,有无感染,伤口的部位、愈合时间,修复方式等。面对这么多的干扰因素,您无需头痛,只要在第一时间(头面部创伤后24小时内,躯干四肢创伤后8小时内)选择到整形外科门诊或者急诊对伤口进行精细的清创缝合就可以了,也就是大家平常讲的“美容缝合”。后续我们还要定期换药,清洁伤口,拆线后外用祛疤药(口服祛疤药不推荐),局部适当的加压包扎,3-4个月内忌辛辣食物,如此一来绝大部分的疤痕都会很不明显。 所以,并没有什么疤痕体质的说法,不要轻易给自己扣上这样的帽子。 面对自己身体上的伤口,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有没有得到最正确的处理,再去考虑疤痕明不明显。做好我们可以做的一切,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只要妥善的处理,疤痕都会降到最低程度。 愿每个疤痕背后您不愿提起的故事都能被岁月抹去!
今天的话题我们先从10年前的一部电影《非诚勿扰2》谈起。 电影中,孙红雷扮演的角色李香山,从小足背部就有一个色素痣,但是最终发展为了黑色素瘤,无奈的感叹,“无药可治”,“这不是病,这是命”,在活着的时候开了一场自己的人生告别会。电影中一句台词,现在我还记忆犹新——“长了黑痣赶紧点去,千万别以为那代表了好运和性感”。 电影播出以后,整形科门诊色素痣患者的就诊量激增,大家都担心自己的色素痣出现恶变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什么是“痣”?“痣”真的会丧命吗?应该“点痣”还是“切痣”? “痣”是什么?黑痣,又名黑色素细胞痣,是一种由痣细胞构成的良性皮肤肿物。正常人体表平均存在10-20颗黑痣,绝大多数都是在皮肤上,少数也可在口腔、阴道黏膜上,所以我们都是有“痣”青年。 “痣”都会恶变吗?色素痣可以分为交界痣、皮内痣和混合痣。 交界痣:分布在表皮和真皮之间,成斑块或轻度隆起皮面的丘疹,无毛发,有潜在恶变机会。 皮内痣:分布于真皮内,呈隆起皮面的肿物,可有毛发,未见皮内痣恶变的报道。 混合痣:兼有交界痣和皮内痣的特点,可以看做交界痣向皮内痣演变的中间过程,表现为隆起皮面的丘疹或斑丘疹,常有毛发,有潜在恶变机会。 由此看来,色素痣上有无毛发附着其实和恶变与否关系不大。 所谓的恶变就是演变为了恶性黑色素瘤,其本质上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皮肤肿瘤,早期便可发生转移。不过,大家无需恐慌,据统计在白色人种中,黑痣发生恶变的概率在1:100万-1:25万之间,恶变的概率是极低的,而我们黄种人则更低。为了让大家形象的认识一下这个数字的具体意义,以2000年的数据为基础,现在世界范围内飞机失事的概率大概为117.65万次飞行才发生一次死亡性空难。 什么“痣”需要治疗?什么时候我们需要去医院对身体上的“痣”进行医疗干预呢?以下三点要注意哦: 1、相对高风险部位的色素痣和易摩擦部位: 首先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部位大多在手掌、脚掌、甲床,这些地方的色素痣我们应该严密监视;其次,位于经常摩擦,受到外界刺激的部位,也应该及时处理,比如足底(走路)、手掌(持物)、颈部、腰部、背部(等由于穿着衣物会反复摩擦)、头部(梳头)、龟头、会阴部; 2、近期变化明显的色素痣: 包括以下几点:大小(有无逐渐变大)、颜色(色素痣颜色加深,或者颜色分布不均)、周围有无卫星病灶出现(在原有母病灶周围散发的小病灶)、疼痛、反复破溃、结痂等等; 3、一些身体暴露部位影响我们外观的色素痣,也建议大家尽早的去医院处理,处理越早,手术难度会越小,术后外观更加满意。 我该点“痣”还是切“痣”?“点”,就是非手术治疗,比如激光、冷冻、化学烧灼;“切”,就是手术切除。 点“痣”比较方便,尤其对于1-2mm的痣,治疗的“成本”会更低一些,大家更容易接受。但是需要提醒一下,点“痣”并不能100%保证一次性切除“痣”,其本质也是对色素痣的一种激惹,一种外界刺激,尤其是第一次治疗不彻底,复发的情况,反而增加了恶变的概率。同时,点痣遗留的凹陷性疤痕也是相对明显的。 切“痣”可将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几乎可以说是100%切除干净。同时,切除下来的组织可以做病理切片检查,进一步明确“痣”是良性还是恶性。切除以后经过精细缝合遗留的疤痕也不会十分明显。切“痣”是要完胜于点“痣”的,但是由于需要预约手术,在手术室操作,整个过程会麻烦一些,费用要贵很多,也会增加患者的抗拒程度。 因此,结合现实情况和疾病特点,点“痣”比较适合于1-2mm的,浅表的,诊断明确的黑痣,而直径3mm以上的黑痣则建议进行切除治疗。不要因为对手术切除怀有畏惧,而选择了非最佳方案,割以永治。 总结“痣”恶变的概率极低,大家无需过度担心;手掌、脚掌、甲床及易摩擦部位的,近期出现变化的,影响外观的“痣”建议大家去皮肤科或整形科就诊咨询;1-2mm的“痣”适合点,而直径3mm以上的黑痣均建议行切除治疗。
治疗前患者下唇意外全层裂开,不单影响外观,也严重影响功能,这样的外伤普通缝合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治疗后治疗后180天通过整形外科仔细处理,这样的外观已然非常满意
治疗前剖宫产术后瘢痕增生,突出体表,伴瘙痒、刺痛不适,影响外观,担心继续增大,为行手术改善就诊治疗后治疗后13月切除瘢痕组织,行局部“微笑”缝合(改良减张缝合),消除局部切口张力,精细对合皮肤组织,术后嘱咐抗瘢痕治疗。术后13个月,局部瘢痕无增生趋势,恢复满意,腹部平整,近乎无痕
治疗前左侧耳垂瘢痕疙瘩,无耳洞穿刺史,逐渐增大,伴瘙痒不适,贯穿正常耳廓结构,影响外观治疗中于耳廓隐蔽处设计切口,行瘢痕疙瘩核心去除手术,尽可能保留正常皮肤组织,局部塑形。治疗后治疗后7天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七天行两次正电子照射治疗,共计治疗量18Gy,术后第七天切口愈合良好,拆除手术缝线,外耳形态满意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多好发于30-50岁区间的人群,男性的患病率稍高,但各年龄段人群均有相关病历报道。该疾病最常见于躯干(42%)和四肢(40%),次见于头颈部(18%),全身均可发病。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表现也存在一定区别。比如腹部躯干部位,肿物一般和深层组织不存在致密的黏连,因此多可推动。而头部的病变,由于局部软组织较薄,肿物可和深层骨膜黏连,临床则表现为肿物较难推动。世界范围已经报道了多达几十例先天性发病的案例,多位于躯干,四肢,患儿出生时身体相应部位出现包块,肿物,结节等。儿童患者的治疗更为复杂,需要考虑手术时长以及术后恢复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下方为我们团队接诊的一例先天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手术扩大切除明确病理阴性后,选择游离皮片移植修复,患儿术后近3年随访肿物无复发,生长发育无受限。背部植皮瘢痕可待成年后选择软组织扩张器植入行后续修复。多个报道介绍了女性患者中存在生育后皮肤肿瘤进行性增大的情况,术后病理提示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这可能是和病变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分布和敏感性相关。这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孕产妇遇到相关情况需警惕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可能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局部呈浸润性生长,局部复发率高,术后需严格规范随访,争取对于复发的情况早发现,早处理,可以极大降低手术难度和创伤。对于术后的患者,建议术后三年内每半年随访一次,此后可每年随访一次。首先最经济的就是医生门诊的查体,触诊手术区域明确有无硬结,包块等形成。其次可根据情况,完善局部的超声、核磁检查,对于比如头颅部位的病变可完善CT明确有无骨质损害。做到规范诊断,全面治疗,规律随访,绝大部分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完全可以达到完全治愈目的的。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获得阴性切缘,但是临床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我们尝试除手术治疗外的其他治疗。1,术前肿瘤较大,直接切除风险高或者难以完整切除此类患者术前可以进行肿物切取活检,明确病理诊断,肿瘤内科医生评估是否可行术前靶向药物治疗,如伊马替尼。术前药物治疗可缩小肿瘤范围,便于下次手术完整切除。2,手术难以切除干净。由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呈浸润性生长,局部可反复复发,侵犯深层结构,如多次扩大切除病理均证实依然存在肿瘤残留,可术后予以靶向药物治疗或局部放疗,降低术后复发概率。3,远处转移患者。对于有肺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同样可在明确病理诊断、基因检查后,肿瘤内科医生评估是否可行靶向药物辅助治疗,控制病变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