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寒冷季节来临,也进入病毒性肠炎高发季节(寒冷季节婴幼儿急性呕吐腹泻80%有病毒感染引起)。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为儿童病毒性肠炎中最常见的两种病因,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1. 均为秋冬季节高发,好发于10月至次年3月2. 均经粪-口传播为主3. 均为病毒感染所致,主要引起急性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可伴随有发热、头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以及轻微呼吸道症状如:咳嗽。4. 大便均为次数明显增多,稀水或蛋花样,不含脓血。5. 均为自限性疾病,若无合并其他感染,无需使用抗生素。6. 治疗均为对症处理,注意补液,预防及纠正脱水,以及针对腹泻、发热等的相关处理不同之处:1. 轮状病毒大多发生在婴幼儿,也可在学校、医院等机构小流行,诺如病毒所有年龄均易感,常在幼托机构、学校、养老院等机构暴发流行2. 轮状病毒感染,小婴儿常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病初可伴有呕吐、发热、上呼吸道症状等;诺如病毒感染首发症状常为腹痛、恶心、呕吐等,部分患儿可以呕吐为主要表现,腹泻相对较轻。3. 轮状病毒大多自然病程在1周左右,诺如病毒约3天左右预防:轮状病毒及诺如病毒均已粪口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因此给做好手卫生非常重要,包括小婴儿、家庭成员、幼儿园小朋友及幼托机构教师、工作人员等。幼托机构应做好全面消毒工作,重点对小朋友的呕吐物、粪便等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轮状病毒可接种疫苗预防。
特医食品(即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屏障、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需求,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该类产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特医食品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营养支持,是进行临床营养支持的一种有效途径。特医食品的适用对象包括:1)正常生理状况下具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如孕产妇、老年人;2)病理状况下具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如: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慢性腹泻患儿、严重营养不良儿童、特殊遗传代谢性疾病、肿瘤等。对于牛奶蛋白过敏儿童,若为配方奶喂养,可选用的特医食品包括:适度水解奶粉、深度水解奶粉、氨基酸配方奶粉。特殊配方奶粉与普通配方奶粉最大区别就是制作工艺不同,普通配方奶粉全部为整蛋白质分子,而特殊配方奶粉则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式对蛋白分子进行不同程度地降解,便于宝宝吸收。适度水解配方主要用于食物蛋白过敏的预防,对于有食物蛋白过敏高危因素如有明确过敏家族史患儿,若生后配方奶喂养,可选用适度水解奶粉预防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一旦已经发生牛奶蛋白过敏,适度水解奶不再适用于过敏患儿的治疗。深度水解奶粉称为“低敏配方”,用于轻—中度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治疗,通过水解方式将牛乳中整蛋白切割为短肽链,降低致敏性,对约60-70%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有治疗效果良好,过敏症状(皮疹、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等)可明显缓解,生长发育正常,但仍有部分宝宝对深度水解奶粉过敏。氨基酸奶粉也称为“无敏配方”,用于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诊断(食物回避阶段)以及重度过敏患儿的治疗。通过水解技术将牛乳中整蛋白切割为完全游离氨基酸,最大程度上降低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也利于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①对于怀疑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若为配方奶喂养,为了明确诊断,医生可能会建议更换为氨基酸奶粉喂养2-4周,观察症状的缓解情况来判断宝宝是否存在牛奶过敏,②若已明确为牛奶蛋白过敏,专业儿科消化医生会根据患儿过敏的严重程度、病程、年龄等情况综合判断采用何种喂养方式,不管是氨基酸奶粉还是深度水解奶粉、适度水解奶粉,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含有或不含乳糖成分。但无论初步治疗方案如何制定,考虑食物蛋白过敏的宝宝均需要定期随访(面诊、互联网复诊等方式),评估宝宝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指导合理喂养。
无脱水征和轻度脱水征的患儿可在家庭治疗,家长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1.给予患儿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如正确使用口服补液盐);2.补锌治疗;3.尽早恢复饮食;4.对病情无好转以及出现下类症状,需及时就医:1)经对症处理,腹泻仍剧烈,大量腹泻2)不能恢复正常饮食3)频繁呕吐,无法口服给药4)高热不退5)脱水征明显6)便血7)年龄<6月龄、或有慢性病史,或有合并症8)家属缺乏基本医学及护理常识
目前国内儿童及青少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亦日益增高,但由于儿童在生长发育、免疫反应及药物代谢等方面与成人存在一定差异,在诊疗方案上与成人有一定差别。1. 不主张对儿童积极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考虑到儿童感染后发生严重疾病概率相对低,可选择的药物少,根除治疗后再感染率高等因素。2. 哪些患儿推荐幽门螺杆菌检测:1)消化性溃疡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3)慢性胃炎4)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的患儿5)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6)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3.儿童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否都需要根除治疗?:不一定,需遵循严格根除指征,若需根除治疗,家属应明白其重要性,并鼓励患儿提高依从性以保证疗效。同时建议家人进行幽门螺杆菌相关检查,必要时同时根除治疗,避免再次交叉感染。
婴幼儿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4岁儿童,至少符合以下2项条件,持续时间达1月:1)每周排便≤2次;2)大量粪便潴留史;3)有排便疼痛和排便费力史;4)排粗大粪便;5)直肠内存有大量粪块;6)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出现1次大便失禁;7)粗大粪便曾堵塞抽水马桶。上述症状经评估,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 治疗:早期干预可改善婴幼儿便秘症状,症状持续时间越短,治疗成功可能性越大。对于幼儿,只有缓解对排便疼痛的恐惧,便秘才有可能缓解。强制性排便训练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软化大便和确保无痛性排便是治疗的重要环节,维持治疗可能需要数月至数年。 儿童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便秘每周至少发生1次,时间持续1个月以上,且符合以下2项或多项条件,但IBS的诊断依据不足:1)>4岁以上儿童每周排便小于等于2次;2)每周至少出现1次大便失禁;3)有粪便潴留姿势或过度克制排便病史;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的病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粗大粪便曾堵塞抽水马桶。上述症状经适当评估,不能用其他疾病来完全解释。 治疗:教育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包括辅导家长正确认识克制排便行为的后果,以及使用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如定时入厕,设定奖励措施等。建议摄入正常纤维和液体,目前暂没有足够证据支持添加益生菌的疗效。药物治疗包括2个步骤:1)对粪便嵌塞患儿进行直肠给药或口服给药以达到通便的目的;2)使用各种药物进行维持治疗,以防止粪便再次嵌顿。系统评估表明,在随访便秘的儿童6-12月后,仅有50%已恢复正常排便并成功停用泻药,由此可见,维持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