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困难学习困难最常见的情况是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患病率高达5%,学龄期儿童中,每20个孩子当中可能就有1个会遇到这样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等注意力缺陷症状或坐不住、活动多、做事急躁冲动等多动冲动症状,有的孩子只有注意力缺陷症状,没有多动冲动,有的孩子只有多动冲动症状,有的孩子两组症状均有。很多未就诊的患儿长期被疾病症状困扰,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均受到损害,自身内心反复受挫,自卑,家长、老师、同学容易把孩子的疾病症状误解为意志力和品质问题,给孩子带来更多心理压力。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王慧2.人际交往困难 随着学龄期孩子的年龄成长,同伴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如果在社交方面存在很多困难,比如:不会维持友谊;对好朋友的完美期待;无法处理和同伴的差异和不同意见;因为过度担心别人的评价出现的社交焦虑情绪等,孩子逐渐会出现学校适应不良甚至不愿上学。关于突出的社交困难还需要排除孩子是否存在高功能孤独症或阿斯伯格综合征。3.情绪问题 常见的情绪问题是焦虑抑郁,症状严重时会达到焦虑症、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这些疾病是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心理因素方面,除了学习困难、人际困难外,常见的情况还有家庭关系或不良的家庭教养模式,如父母关系不好,家庭冲突多,或者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或家长本身也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 当孩子厌学时,家长可以参考以上常见原因分析,寻求正规医院专业人员的帮助。厌学只是一个行为现象,找到背后的原因进行解决才能帮助孩子真正重返校园,健康成长。
原创王慧 北大六院慧心陪伴提到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大家都能想到的是避免让孩子受到心灵的创伤,比如说同伴霸凌、家庭暴力等,或者帮助孩子减轻压力,比如放宽对学习成绩的要求。这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最基础的方法帮助孩子预防抑郁症。那就是:吃好!睡好!运动好!怎么算吃好呢?这里主要强调多吃蔬菜水果,因为蔬菜水果中富含抗氧化剂,可以抑制氧化应激对精神健康的不良影响。研究发现,蔬菜摄入量每增加100g(2两),抑郁风险会降低3%-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餐餐有蔬菜,要保证每天摄入300-500g(6两-1斤)的蔬菜、200-350g(4-7两)的水果。调查发现,青少年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建议青少年饮食中要提高蔬菜比例,尤其是深色蔬菜的比例,而且水果不能代替蔬菜,果汁不能代替水果。关于睡眠《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倡导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9和8个小时。2020年调查发现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长为8.7个小时,初中生为7.6个小时,高中生为7.2个小时。这意味着我们的孩子每天都缺觉1小时。也许有人会说“噢,才缺一个小时,挺少的,我们成人更缺觉”,但孩子和成人不同,这1小时,牺牲掉的是孩子神经发育的黄金时间。睡眠不足影响孩子神经发育的同时,也给孩子的精神健康埋下了隐患,研究发现,睡眠减少会增加孩子2-3倍患焦虑抑郁的风险。关于运动研究显示,运动是防治抑郁的天然良药,可以增加快乐递质,调节消化、免疫、情绪系统,促进神经发育。建议孩子们1周至少3次户外运动,每次40-60分钟。《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还倡导中小学生每天要在户外接触自然光照时间1小时以上,慢走、快走、做一些拉伸运动和舒展运动都能有效改善情绪。我们可能无法帮助孩子消灭生活和学习中所有的压力,但至少要学会先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帮助孩子们预防心理疾病。
原创王慧 北大六院慧心陪伴很多家长觉得“青少年抑郁症和很多压力有关,心理治疗就好了,不需要用药。”这个想法有一部分道理,因为注意到了青少年抑郁症背后的心理因素,重视了心理治疗,但忽略了药物治疗,很可能会耽误孩子的病情!怎么讲?青少年抑郁症是否需要药物治疗主要根据抑郁症的程度来定:医生结合孩子的症状和社会功能受损情况可将抑郁症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注意:这里的轻中重是医生的综合判断,不是量表的显示结果)。目前,国内尚未形成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指南,医生治疗时主要参考国际上的循证依据。2018年美国儿科学会(AAP: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和2019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Excellence)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指南说明,青少年轻中度抑郁症可先进行心理治疗。但是对于青少年中重度抑郁症,如果症状严重,一开始就需要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如果症状不严重,规范的心理治疗进行6-8周后,若疗效欠佳,需要合并药物治疗。很多家长不能理解抑郁症为什么需要服药,上篇我们提到抑郁症和大脑中情绪相关神经递质的紊乱有关,而药物的作用就是调节这些神经递质的紊乱。其实,治疗开始是否需要用药,除了病情轻重外,还要看孩子是否能配合心理治疗,以及家长是否能找到正规的心理治疗资源。指南说明对青少年抑郁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是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另外,需根据个体情况结合家庭心理治疗。总的来说,医生会根据抑郁症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和家长协商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家长在重视心理治疗的同时,千万不要盲目排斥药物治疗。抑郁症是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青少年抑郁症一定要早期识别,早期治疗,不管选择何种治疗,家长都需要动态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警惕自伤自杀。参考文献:1.Guidelines for Adolescent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 (GLADPC): Part II. Treatment and Ongoing Management[J].Pediatrics, 2018.2.NICE guideline [NG134]: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dentificationand management. Published date: June 2019不喜
原创王慧 北大六院慧心陪伴首先是生物学因素,目前研究认为抑郁症和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失调、受体失调等有关,主要涉及的神经递质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另一方面,是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方面可以理解为素质—应激模型,素质指是个体容易患病的特质,与青少年相关的主要特质有:1.生活中缺乏快乐的时光和体验;2.消极的自我认识(如:我不够好);3.对人际关系、对世界消极或适应不良的观念、态度(如:没人喜欢我;世界是危险的、无序的);4.被动逃避或攻击性的解决问题方式。应激是指压力事件:可以是慢性压力,如家庭矛盾、虐待、学业压力、同伴矛盾,也可以是急性压力,如校园欺凌、亲人离世等。总体而言,青少年的应激源主要来自三方面: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关注孩子在这三方面遇到的困难,就是呵护孩子心理健康的开始。青少年抑郁症通常是生物学因素、素质加应激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为什么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陷入抑郁呢?简单理解,就是青少年大脑和身体发育未成熟,更容易神经递质紊乱。具体来说,由于青少年脑发育的特点和激素变化,使得同样的环境下,儿童青少年会比成人感受到更大更持久的压力,但是自我调节能力有限:1.大脑中负责感知情感的杏仁核15岁才发育成熟,慢性压力会让杏仁核变得更 大、更敏感,杏仁核更敏感,意味着孩子的情绪更容易波动,更容易感受到 强烈又复杂的压力情绪,更容易持续感到焦虑和抑郁;2.我们大脑负责控制情感的前额皮质25岁左右才会成熟,相比成年人,青少年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还没成熟;3.青春期是激素分泌明显发生变化的特殊时期,生长激素的快速分泌会增加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特殊的生理发育阶段,加上躲不开的慢性压力,导致青少年成为抑郁症的高发群体。那青少年抑郁症如何治疗?以及我们如何预防青少年抑郁症?后续文章会为您继续解读。不喜欢
这几年,大家对成人抑郁症都有了很多关注,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一半的成人抑郁症是从青春期开始的。2020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30%的初中生有抑郁情绪,重度抑郁症为7.6%-8.6%,意味着初中50人的班上有3-4个重度抑郁症,40%的高中生有抑郁情绪,其中重度抑郁症为10.9%-12.5%,意味着高中50人的班上有5-6个重度抑郁症。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告诉我们青少年真的会得抑郁症,而且青少年得抑郁症的风险和比例高于成人。在临床中,患抑郁症的青少年第一次就诊时通常已经抑郁半年甚至1年以上,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家庭的耻感、医疗资源的缺乏,但很多家长会提到不知道孩子的表现是抑郁。确实,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有自身的特点,家长会发现孩子变得经常顶嘴、发脾气、不想跟大人说话,或者觉得无聊、没意思,睡不好或睡得多,食欲不好或间断暴饮暴食,没精打采,或者不愿上学等,有的孩子还会沉迷上网或游戏来尝试让自己感觉好一些。还有很多孩子还常常伴有很多的身体不适,如频繁头痛或胃痛,但是却查不出身体的问题。孩子的这些表现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是在求关注或者叛逆,而不会让人想到疾病。直到这些抑郁情绪逐渐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人际交往,从而造成更多的压力,形成负性循环,甚至出现自伤、甚至自杀行为后才会来诊,而这时,通常已经是重度抑郁症,相比早期的抑郁情绪,重度抑郁症治疗的时间更长,难度更大。这提示我们,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警惕抑郁症,可以询问孩子心情如何,是否有困扰,如果孩子说经常发脾气、不快乐,做事打不起精神,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一定要警惕抑郁症,防范自伤自杀的风险,及时到正规医院求助。参考资料: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儿童精神科医生在做什么?很多人听到精神科医生这个词,会特别好奇,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我将一个案例为例,介绍下我们的工作。一个12岁的小男孩,小涛,上初一不到半年,经常闷闷不乐,说不想学习,老师也反映小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拖延作业,家长督促了几次,不仅没有效果,小涛干脆说不上学了,然后就是宅在家里打游戏,父母没辙,从口头教育到直接断网,不仅没达到目的,小涛竟然开始冲父母吼叫。小涛的父母迟疑后带着无奈来到了精神科,他们将在这里得到以下帮助: 1.确定小涛目前的状态是否存在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需要和小涛进行面谈,这个过程一方面通过共情、积极关注建立信任关系,让小涛愿意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同时要将专业的症状和疾病条目融在自然的对谈中,从而做出初步的医学评估和诊断;2.跟小涛父母梳理小涛从小的神经发育情况,包括语言、运动、智力、社交等,排除神经发育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多动症可能不多动,就是学习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如孤独症谱系障碍,可能智商正常,但社交困难……神经发育障碍会让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生活,逐渐出现厌学,甚至情绪问题;3.跟小涛父母梳理小涛成长的社会心理环境:出生后依恋的形成,从小家庭的养育模式,父母的关系,教育理念等,明确小涛是否存在容易致病的社会心理因素;3.根据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给予干预方案:生物学方面,进行药物治疗,心理方面,进行个体及家庭的心理干预,社会方面,和家庭甚至老师讨论对孩子的帮助计划;4.精神科大部分疾病的病理机制还在持续探索中,临床医生除了基于最多的医学证据科学诊治外,对于国际上还在探索的问题,还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做科研,从基因、脑核磁等生物学角度到临床治疗角度,探索更多的可能。以上内容可能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简单来讲就是一句话,就是从专业的角度和家长携手,解决孩子的困难,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正如院训“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儿童精神科工作范围: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儿童青少年焦虑症、抑郁症、情绪障碍、强迫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诊治,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行业困境与发展:2015年人口统计0-17岁的儿童大概有2.7亿,儿童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约10-15%,而我们国家现在儿童精神科医生只有500人左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们需要更多儿童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员,也需要建立高效的干预及预防模式,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作为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希望在工作之余,用最大的力量介绍相关知识,一方面减少社会对心理疾病的耻感,让遇到困难的孩子和家庭能够少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得到更多的勇气和支持去寻求专业帮助;另一方面,也希望让更多的人懂得早期识别相关疾病,让孩子的困难在早期得到解决,避免更多不良后果。呼吁各位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除了跟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更要关注孩子情绪状态、人际交往等心理成长,早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孩子的成长危机,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近期在郭延庆教授主导的应用行为分析沙龙中,经常展开亲子教育的讨论,关于如何让孩子完成任务方面,有以下要点,供各位家长参考: 1.给孩子布置能力范围内的任务;这里会考验到父母对任务难度和孩子能力的了解,有些家长在设置任务时习惯会以对孩子的理想期望来定目标,经常会说“他有这个能力,就是不做。”记住,建议的做法是依据孩子平时的客观表现来定,毕竟我们希望孩子完成这个任务,设置合理的目标有助于本次目标完成,给孩子和父母都带来信心后,目标不断升级也成为可能,我们不是用这个任务来考验孩子意志力,甚至是给孩子带来挫败感。2.这个任务孩子不光会做,且做起来不难;毕竟,相对容易完成又带来成功感的任务,孩子下次会愿意继续做,如果很难,即便本次成功了,可能在孩子心里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艰难挫败感会减少他再次尝试的动力。3.任务时间不要太长,避免枯燥;孩子的注意力比大人更容易转移,时间过长一方面影响专注度,不容易坚持完成任务,另外也会让孩子觉得枯燥,而枯燥感会削弱孩子的兴趣。记住原则:“我们喜欢他人帮助自己做事,讨厌他人要求自己做事,孩子也一样”,所以孩子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家长时刻需要防范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处在帮助者的立场,而不是要求别人的立场。这里的帮助体现在:如何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任务、分解目标,及时给予孩子积极反馈,让孩子更有动力去继续积极的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向尝试调整:a.学习换位思考,凡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体会他的感受和想法可以通过分析近期和孩子的沟通事例,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体会他的感受和想法,帮助自己调整方向,夫妻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孩子:如果是妈妈和儿子沟通冲突,妈妈扮演儿子,爸爸扮演妈妈,还原沟通场景。互相理解,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围可以同时满足家长和孩子的心理需求,真正促进孩子心智和情绪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持有谦虚真诚的心态,而不要想着通过技巧来操控孩子,孩子的行为不能满足自己需求时就情绪失控,避免成为“权威型”“控制型”或“焦虑型”父母。b.保持自身情绪稳定原则:同等重视你和孩子的需要,照顾好自己,才能关爱好孩子建议:日常练习觉察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每日安排出10分钟的时间独处,问自己3个问题“我现在身体感觉怎么样?”“我现在的情绪感受是什么?”“我现在脑子里的想法是什么?”如果状态不好,可以想出原因,并从不同层面自我梳理表达,如“我想起今天自己用那么大的嗓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我就觉得很伤心和沮丧(感受),因为我没有跟他们建立我想要的沟通氛围(需要)”,放松一下,带着你的感受和需要一起做深呼吸,帮助情绪逐渐舒缓。找出自己的能量加油站:思考“当我做什么(如:聊天,运动,听音乐等)的时候,我的感受是好的(如:轻松、快乐、开心、积极等)。”每日至少安排1-2项提升能量的活动,帮助自己逐渐恢复心理能量。c.增加练习因为平时家长和孩子都很忙,缺乏沟通的时间,疫情时期,大家要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进行沟通练习,如果父母之前沟通欠佳,建议先进行夫妻练习。方法:轮流说各自的近况和感受;轮流表扬、感激家人的3个方面;表达对彼此的1个需要和期待。通过练习,可以建立固定的家庭会议时间,家庭会议可以建立恰当的沟通渠道和时机,保持家庭的沟通处于流动和开放状态,从而促进家庭每个人的身心健康。d.建立积极的心态记住,关系是互动出来的,出现冲突不是谁的错,不要互相指责,通过分析冲突发现和解决问题,就能逐渐实现真诚的沟通和连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但父母的每一份真诚付出和努力都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所有亲子沟通方法的焦点不在于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期待成长,而在于让父母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把孩子当“懂事的人”看,这样,父母才能协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成长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当父母认为孩子“执拗”的时候,需要思考自己是否可以先变通一下,很多事情不一定非要怎样,也不一定非要不怎样。变通前是变通前的办法,变通后想变通后的办法。很多时候孩子并非要反抗他们的父母,他们只是要反抗某些有破坏性的教养方法,当父母学会使用新的方法来解决冲突时,家庭中的冲突反而会成为例外,而不是常态。
家长要明白,如果孩子在家长面前主动表达自己对于事件的观点,这是个很好的现象,一方面证明孩子关注实事,且自主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证明,孩子愿意和家长沟通。家长要把握机会,好好了解孩子,促进亲子沟通,引导孩子树立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比如,孩子说“这些事太严重了…”家长要通过不带任何意见的回答邀请对方多说一些,这也是沟通中打开心门的第一把钥匙,比如回应“噢”“真的呀?”“给我讲讲”“你怎么看?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传递尊重和接纳态度的同时,让孩子感受到“我有权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尊重我的想法和情绪”“父母真的想听我的观点”“我的想法很值得听,很重要”“父母看起来好像觉得可能会从我这里学到什么”“父母希望和我建立亲密的关系,希望更多的了解我”…….听的过程中,接纳孩子观点背后的感受,比如担心、愤怒、恐慌,认同接纳并积极化这些感受,理解孩子有这些感受是因为内心希望健康,内心善良,渴望公平、正义等,理解孩子消极感受背后积极的价值观并肯定鼓励孩子。
1.孤独症、高功能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都有哪些临床表现?孤独症的核心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局限的兴趣及刻板与重复的行为模式。约70%的孤独症患者伴有智力低下。社会交往障碍:体现在社交意愿和社交方法的缺陷。社交意愿:很多患者婴幼儿期即表现出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者抱起时身体僵直、往后打挺,与人眼神交流少,对于大人的引逗不感兴趣、缺乏反应。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似乎对与同伴玩耍不感兴趣,别人喊他常常不理睬,更喜欢一个人独处,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社交方法:他们不会与同龄儿童分享自己的玩具及食品等,不会向小伙伴表示友好(例如:通过打人或者咬人表示友好),不会玩过家家(角色扮演)的游戏。青少年或者成人阶段,很多患者会感觉到自己与人交往存在困难,并常常为此而痛苦,他们与人交往时往往听不懂别人的“言下之意”,看不懂别人的脸色,说话直接而不顾场合,常常让别人感觉难堪或者下不来台而自己却浑然不知,不懂幽默,把别人的玩笑话当真,因此常被同伴戏弄或者欺负,难以建立友谊。交流障碍:体现在言语交流及非言语交流方面的缺陷。言语交流:孤独症儿童言语发育常迟缓,表现为说话晚、言语表达能力差、很晚才分清人称代词“你、我、他”,严重的患者甚至终身无语言。言语形式及言语内容也有缺陷,患者表现出模仿言语,即重复别人说的话,或者重复言语,即一句话反复说,有时患者会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尽管已经知道答案或者家长已经反复作答,依然反复询问。有的患者有自言自语现象,所说的内容为动画片所看的内容或者别人说的话(如:幼儿园老师说的话)。对于别人的问话,患者常常答非所问,或者突然冒出与谈话主题无关的言语。有时孤独症患者会使用书面化的言语与别人交流,讲话引经据典或者成语堆砌或“学究样”的语言。在语音、语调、语速、节奏等方面也常存在问题,如用相同节奏、不变的音量与人交流。患者不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者内心感受,与别人交流时少主动性的言语,发起及维持谈话存在困难,与人交流时互动性差。非言语交流:孤独症患者不会用表情、动作及姿势辅助交流,常不会用手指,不会用点头、摇头以及各种手势等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时面部表情缺少变化,经常给人以“不苟言笑”、“古板”的感觉。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狭窄:孤独症患者常表现出兴趣范围狭窄,对于感兴趣的事物特别痴迷,甚至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对于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孤独症儿童常不感兴趣,但是对于一些单调或者有某种特征的事物却表现出痴迷,例如:天气预报、旋转的物体等,会穷尽极致地收集感兴趣事物的各种相关知识,例如:喜欢蛇,会搜集关于蛇的种类、习性、分布、毒性等相关的知识。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他们经常表现得固执、拒绝改变,例如:出门去某处只走固定的路线、物品放置在固定的地方、极端挑食,对于环境的变化,如:家具位置的变换,会特别敏感,难以接受。上学后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困难。在他们的书画等作品中,也可见刻板的特点,如:所画的动物都似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写字大小及笔画粗细都一样,画画也是画相同的物品或者相近的题材。孤独症患者还表现出对于无生命物品的特殊依恋,如:手中总是要握着一支笔或者攥着东西,长时间只枕一个枕头,换了别的枕头就无法入睡等。有些人还会表现出奇怪的动作,例如:垫着脚走路、反复玩手、反复拍手、凝视某处、反复转圈等。高功能孤独症是指孤独症中智力正常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尚可,很多时候他们的上述症状会被忽视,因此耽误了早期就诊和干预。相比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没有言语发育障碍,也没有智力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和局限的兴趣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有人际交往愿望的,但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不懂得如何和别人打交道,从而容易受同龄人排斥。一方面,他们与人交谈时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会喋喋不休向对方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容,但过程中无法识别对方的表情和感受,无法判断对方是否对话题感兴趣,无法与同龄人实现话题的互动和分享,更缺乏进一步的情感交流。他们常常会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且以“过分诚实”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会根据当时的社交场景,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常常使别人感觉难堪,例如:他们会当众指出同学胖,让同学去减肥。社交场合中,他们的行为反应经常依赖公式化和刻板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规则,而不能以直觉感受和人际规则的角度理解别人的意图,因此往往表现出反应脱节,这一表现导致了患者给人以社会行为幼稚可笑和行为刻板的强烈印象。很多患者社交中非言语性行为不恰当,如:一些孩子与人交谈时缺乏目光对视,身体姿势显僵硬,面部表情缺乏变化,或与人交谈间距过近但不自知等。2.如何早期识别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孤独症起病于3岁之前,大约2/3的患儿在出生后逐渐表现出异常,另外约1/3的儿童,早期有1~2年的正常发育期,之后才退化出现孤独症症状。大部分家长在患儿两岁前会发现其异常。言语发育迟缓常是家长带患儿就诊的主要原因,但也有很多家长受“贵人语迟”观念的影响,延误了早期就诊和干预。我国卫计委于2013年颁发了《儿童心理发展技术指南》,其中明确列举了不同年龄儿童中提示孤独症的预警征,详见表1。若孩子有以下征象,建议家长带其积极至正规医院就诊,排除孤独症。高功能孤独症或阿斯伯格综合征因智力发育水平正常,因此,尽管他们存在社交困难,但因幼年阶段外界环境对于儿童的社交技能要求较低,社交缺陷也未能造成患儿出现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并且部分患者存在某些能力的超常,超常的能力也掩盖了其存在的社交缺陷,所以患者的社交困难往往不易被家长和老师察觉,同时,家长和老师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可能认识不足,可能仅仅从性格内向角度看待儿童的社会交往困难,从而造成了较多的漏诊。到学龄期,因环境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患者有限的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难以应对日常的社会交往,患者的社会交往困难日益凸显出来,尤其到青春期后表现更加显著,很多孩子表现孤僻离群,我行我素,不理解和考虑别人的感受,人际关系差,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行为较同龄孩子幼稚,显得过于单纯,不懂迂回……老师和家长经常评价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行为幼稚、聪明古怪。若孩子有以上特征,建议尽快就诊评估,以防错过孩子的有效干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