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宝妈在哺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乳糖不耐受“,那么什么是乳糖不耐受呢?对宝宝有什么影响吗?乳糖不耐受怎么解决呢?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患儿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乳糖酶缺乏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远东人群发生率高,大部分人群不出现症状,但在以母乳或普通配方奶为主要饮食的新生儿及婴幼儿中常发生腹泻等症状。 这个定义里面涉及两种重要的物质,一个是乳糖,一个是乳糖酶。 乳糖是母乳、牛乳、羊乳等哺乳动物乳汁中特有的一种营养物质。乳糖是乳汁中的双糖,因此而得名。乳糖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对婴幼儿大脑发育十分重要,特别是新生婴儿绝对不可缺少的。 乳糖酶是人体中的一种消化酶,是以母乳/奶粉为主要营养来源的婴幼儿体内最重要的消化酶,乳糖酶的主要功能是消化乳糖,乳糖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需要在乳糖作酶的作用下,把乳糖分解成小分子结构的物质(半乳糖和葡萄糖),人体才能吸收。如果人体分泌乳糖酶的量,不够分解正常饮食中奶里面的乳糖,从而未能被充分分解的过量乳糖在人体肠道内不能充分吸收,而出现的一系类症状和反应,我们称之为乳糖不耐受。所以乳糖不耐受是剂量依赖性的,乳糖摄入过多,超出了自身的消化能力或者乳糖酶因各种原因缺少了,消化不了正常摄入的乳糖都会引起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乳糖不耐受对宝宝会有什么危害呢? 1、早期乳糖不耐受的婴幼儿会产生吐奶、腹泻、便秘、肠鸣、腹胀、腹痛、排气等问题,易产生哭闹等现象。 2、乳糖不耐受得不到及时治疗,会造成婴幼儿厌奶,影响其生长发育。 3、乳类中含有人体骨骼、肌肉、器官、大脑等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因乳糖不耐无法吸收奶中营养和厌奶的婴幼儿一般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各种症状。 4、乳类在乳糖酶作用下形成的半乳糖是宝宝大脑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长期乳糖不耐受影响婴幼儿大脑智力发育。 5、同时,由于乳糖不耐受,喝奶后,奶在婴幼儿体内无法被完全分解、消化、吸收,滞留在肠腔内,在细菌的作用下形成各种有害物质,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肠胃问题;长期乳糖不耐易导致小儿难治愈的慢性腹泻;部分患儿会诱发尿布疹。 6、乳糖不耐影响奶中的各种矿物质,比如:钙、铁、磷的吸收,造成宝宝缺钙、缺锌、缺铁和贫血症状等。 7、乳糖不耐也会造成奶中维生素、蛋白质等婴幼儿生长发育必须物质难以被患儿消化、吸收,会导致患儿发育迟缓。 乳糖不耐受有什么表现呢? 主要症状是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大部分患儿肠道气体多,常带出少量粪便在尿布上。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泡沫多,有奶瓣,少数患儿有呕吐。患儿还会伴有腹胀和不同程度的不安、易哭闹,排便或经治疗后腹泻好转。 乳糖不耐受怎么解决呢? 乳糖不耐受的治疗目标是消除症状,同时避免营养缺乏。对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则应终身禁食乳糖;对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首要的治疗是针对原发病的医治。 一、与牛奶蛋白过敏所提倡的严格避免过敏原摄入不同,乳糖不耐受存在剂量依赖性,因此减少乳糖摄入即可,无需完全避免摄入乳糖。可以依据临床症状轻重酌情采用无乳糖或低乳糖牛奶(奶粉)。但是否需要更换建议咨询医生后决定,同时无乳糖奶粉喂养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长期喂养可导致各种营养元素的缺乏,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二、可以服用一些含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的益生菌制剂,益生菌制剂能促进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增生,迁移替代病损的绒毛上皮细胞,有利于乳糖酶的恢复及治疗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 三、乳糖不耐受最重要的病理改变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下,从理论上而言,补充乳糖酶是最佳选择。国内外已有一系列商品乳糖酶上市。宝妈可以自行选择适量补充,症状好转后可逐渐停服。 最后乳糖不耐受要注意与牛奶蛋白过敏区别
各位家长还在为孩子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红、咽痛、疱疹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着急上火吗?2021年2月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了最新的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指南。该指南邀请了国内中西医临床专家、指南研究方法学专家、药学专家成立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指南研究课题组,遵照GRADE方法,并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制定手册,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而制定。为各位宝爸宝妈在治疗孩子上呼吸道感染时候提供了选择。本人首先申明,下文介绍的各种中成药物均为指南推荐,与本人无任何利益关系。一、什么是“上感”?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亦常用“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等名词诊断,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有鼻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等。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都可发生,冬春季较多,门诊发病率在 61%,5 岁以下小儿平均每人每年发生 4~6 次。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临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剂、鼻充血减轻剂、抗组胺药、镇咳药、祛痰药等,欧美等国家建议除解热镇痛药物外,非处方类感冒咳嗽药不用于 2~6 岁以下儿童;且国内临床存在抗生素过度使用的情况。中药治疗本病独具特色,具有缩短病程及退热时间,改善咳嗽、鼻塞、流涕、咽红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功效,临床使用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二、具体药物推荐1、小儿上感伴腹胀、便秘推荐单独使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3~4天,可缓解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缩短退热时间,改善腹胀、便秘、食欲。2、小儿上感伴咽红肿痛、大便秘结推荐单独使用芩香清解口服液(或黄栀花口服液)治疗3天,可有效退热,改善鼻塞浊涕、咽痛、便秘症状。3、小儿急性咽—扁桃体炎或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或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推荐单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扁桃体炎或小儿疱疹性咽峡炎5~7天,或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可改善发热、咽痛、咽红肿等症状。4、小儿上感伴咽红、大便干结或有疱疹性咽峡炎推荐单独使用小儿双清颗粒治疗3~5天,可缩短退热时间,改善鼻塞、咽红、便干症状;联合应用利巴韦林气雾剂5~7天,可缩短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疱疹消失时间。5、以发热、鼻塞流涕、咳嗽为主的小儿上感推荐单独使用小儿解表颗粒治疗3天,可改善发热、鼻塞流涕症状。6、以发热、鼻塞清涕为主的小儿上感推荐单独使用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颗粒)治疗3天,可缓解鼻塞流涕,缩短退热时间。7、小儿上感咳嗽伴呕吐推荐单独使用健儿清解液治疗3天,可缩短退热时间,改善呕吐、腹泻、咳嗽、咽痛症状8、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或急性扁桃体炎推荐辅助使用儿童型开喉剑喷雾剂,治疗3~5天,可缩短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及扁桃体脓性分泌物消退时间,改善咽痛、流涎症状。9、小儿上感伴咳嗽、咳痰推荐联合使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5天,可改善发热、咳嗽、咳痰、鼻塞流涕症状。10、以发热、头痛、四肢酸痛、咽痛为主的小儿上感推荐单独使用连花清瘟胶囊,治疗3天,可缓解咽痛、头痛、四肢酸痛症状,缩短退热时间。对于服药困难患儿,可去掉胶囊,将药粉溶于水冲服。11、小儿上感伴发热、惊厥或有疱疹性咽峡炎推荐镇静止惊基础上联合使用儿童回春颗粒治疗3~7天,可减少高热惊厥发作;联合应用利巴韦林7天,可缩短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发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及流涎时间。12、以头昏、脘腹胀满、呕吐泄泻为主的小儿上感推荐单独使用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3~5天,可有效改善腹胀、呕吐症状(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上述推荐药物仅仅是根据目前所发表的文章、专家临床经验和共识等综合判断做出的,有些最新的或者一些院内制剂并没有纳入到指南中,但是在医生临床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效果较好的药物请遵照医生的具体医嘱使用。上述各种药物的具体用法、用量、疗程请参考说明书和医生的医嘱。上述推荐仅是参考建议而已,不构成具体的医疗诊治行为。各位家长在孩子有上述临床表现的时候可先尝试服用药物辅助治疗,如病情无缓解或者加重时请及时就医。参考文献: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指南(2020 年)
婴儿肠绞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儿科门诊几乎每天都能碰到。今天咱们就来讲一讲这个痛彻父母的心扉的痛。一、什么是婴儿“肠绞痛” 婴儿“肠绞痛”这个描述首先提出于1954年,认为该病首次多发生在3个月内发育良好的健康婴儿,以不明原因哭吵为主要表现,每次持续时间3小时,一周发生3次以上,病程多超过3周。也有观点提出:如果发育良好的健康婴儿在夜间相似时间点连续1周以下,发生不明原因持续性哭吵,也可认为发生婴儿“肠绞痛”。二、婴儿“肠绞痛”的症状 婴儿持续哭吵过程中,多伴随腹胀,四肢屈曲。此外,婴儿还会突然小脸涨得通红,手脚乱踢,有时还会出现尖叫,“角弓反张”等表现。上述症状一般在四个月龄后明显缓解,一般等到宝宝6个月大,基本就完全缓解了。因此,一般认为婴儿“肠绞痛”是一个自限性疾病,家长不要过度焦虑。 婴儿肠绞痛的症状有4个特点。 1)阵发性—肠绞痛发作通常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婴儿前1秒可能正处于开心、烦躁、进食,甚至睡觉的状态。这类哭闹会突然发作,并常集中于晚上。 2)性质差异—肠绞痛的哭闹与正常哭闹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与其他哭闹相比,肠绞痛的哭闹声音更大、音调更高且更富于变化。肠绞痛的哭闹可能听起来婴儿像是处于疼痛状态,或更像尖叫而非哭闹。 3)肌张力过高—肠绞痛发作可能伴有肌张力过高的身体特征,包括面部潮红、口周苍白、腹部紧张或膨隆、下肢屈曲向胸前靠拢、紧握双拳、上肢僵硬或和紧绷,或者弓背。 4)难以安抚—无论父母做什么都难以安抚肠绞痛的婴儿;可能哭闹已经减弱,但婴儿仍难以安抚。可能会在排气或排便后观察到哭闹缓解。三、婴儿“肠绞痛”的原因目前婴儿“肠绞痛”的原因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一定关系:(1)喂养不足、过度喂养、喂养后拍背不够及吞入空气等喂养技巧问题都被认为是肠绞痛的可能病因。(2)胃肠道功能不成熟,可能包括胃肠道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及消化道自身功能的不成熟。(3)牛奶蛋白过敏。母乳喂养的婴儿肠绞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低于普通配方奶喂养婴儿,提示牛奶中部分蛋白可能会诱导肠绞痛的发生。(4)胃肠道菌群发生变化。国外研究提示:发生肠绞痛婴儿消化道大肠杆菌的数量明显上升,乳酸杆菌的数量有所下降。上述菌群失调可能会一定程度影响肠道蠕动功能,引起肠道气体过多(肠胀气)。在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婴儿中比较罗伊氏乳杆菌和安慰剂的随机试验,支持粪便菌群在肠绞痛中的作用。试验发现,罗伊氏乳杆菌治疗可更多地减少婴儿每日哭闹、增加粪便中乳杆菌及减少粪便大肠埃希菌,这提示罗伊氏乳杆菌可能通过减少大肠杆菌定植来改善胃肠道健康状况。(5)父母因素,多种父母的心理社会因素被认为与婴儿肠绞痛相关,包括家庭压力、母亲焦虑及母亲将紧张情绪传递给婴儿。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潜在混杂因素(如,母亲年龄、婚姻状况、母亲受教育程度、产次、婴儿胎龄和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及性别)后,母亲的焦虑障碍与婴儿过度哭闹相关。另一项研究支持婴儿肠绞痛与母亲妊娠早期的情绪紧张或抑郁史之间具有相关性,此相关性之前已在观察性研究中被发现。妊娠期间父亲的抑郁症状也与婴儿的过度哭闹相关,即使在控制了母亲的症状后亦如此。四、婴儿“肠绞痛”的诊断”婴儿“肠绞痛”的诊断需要依靠对病史的询问和详细的体格检查,有的医生会进行尝试性治疗以帮助明确诊断。在做出婴儿“肠绞痛”诊断前,还是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疾病,特别是肠套叠等外科急腹症。因此,笔者还是建议家长进行专科检查。当婴儿“肠绞痛”诊断相对明确后,家长反而可以放宽心态。需要除外的特殊问题1)心动过速、呼吸过速、苍白、灌注不良,可能提示心力衰竭;2)瘀点或瘀斑可能提示感染或创伤;3)肌张力过低可能提示神经肌肉病、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或代谢性疾病;4)囟门饱满可能提示脑膜炎或其他与颅内压升高相关的疾病;5)体重增长不良可能提示营养摄入、吸收或利用不足,营养丢失增加,或者营养需求增加;6)胆汁性或喷射性呕吐可能提示消化道梗阻(如,幽门狭窄、肠扭转);7)血便可能提示牛乳或大豆诱发的结肠炎、肛裂、肠套叠;五、婴儿“肠绞痛”的治疗“发病机制越是不明确的,治疗的手段越是多样和没有针对性!”对于婴儿“肠绞痛”的治疗,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对父母给予支持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也就是治疗家长的心态。因此,家长一定要认识到这不一定疾病,可能只是一种“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一般不会持续很久,自己会消失的。对父母的教育支持●告知父母婴儿腹绞痛很常见,通常会在3-4月龄前自愈。●安慰他们婴儿没有生病。●告知父母婴儿腹绞痛不是因为他们做了或没做什么,这并不意味着婴儿在抗拒父母。●认同婴儿很难安抚,告诉父母你知道他们已经尽力了。这是预防父母产生挫败感的关键。●提供安抚婴儿的技巧。●鼓励父母在照顾哭闹婴儿期间抽空休息,例如轮流照顾腹绞痛期的婴儿、拜托亲戚朋友临时照看婴儿以换取休息时间、将哭闹的婴儿留在婴儿床上,并鼓励他们拟定“拯救方案”,即事先安排亲戚朋友能在父母承受不住时帮忙。●告诉父母感到受挫、愤怒、筋疲力尽、愧疚和无助都是正常的。 当然,对于一些非常焦虑的父母,目前推荐的干预措施有如下数种。(一)喂养技巧—改变喂养方式可能对因喂养不当而引起腹绞痛的婴儿有效(如,喂养不足、喂养过量、喂奶后没有充分拍嗝)。(二)安抚技巧—我们建议父母尝试以下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安抚婴儿和/或降低感觉刺激。坚持应用对他们有效的方法,停用无效的方法。可尝试以不同的顺序和/或组合来应用这些安抚方式。可以指导父母尝试某技巧几分钟,若无效,则换为另一种。腹绞痛发作时,各种安抚技巧不一定每次都有效。我们建议家长在尝试安抚技巧时持续数日至数周,再换为其他干预措施。●使用安抚奶嘴。●带宝宝开车出去逛逛,或推着婴儿车出去走走。●用手抱着宝宝或将其放在前置式婴儿背带里。●轻轻摇晃宝宝。●改变周围环境(或者尽量减少视觉刺激)。●给宝宝洗个温水澡。●抚触宝宝的腹部。●包裹婴儿时留足够的空间供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并使腿部可自由活动(三)饮食改变—若上述干预措施无效,则可尝试限时饮食干预,尤其是怀疑婴儿对乳蛋白过敏时。针对配方奶喂养与母乳喂养婴儿的饮食改变措施不同。●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对于配方奶喂养的腹绞痛婴儿,若一线干预措施无效,则可尝试使用1周的深度水解婴儿配方奶。●母乳喂养的婴儿—对于母乳喂养的腹绞痛婴儿,母亲可在一定时间内尝试减少对奶制品的摄入或选择低敏膳食,例如避免摄入奶、蛋、坚果、小麦等。部分腹绞痛婴儿可能对食物过敏或牛奶过敏,但过敏婴儿一般有相关的临床症状,例如皮疹、哮鸣等。如母亲有特应症或婴儿有牛奶过敏症状(如湿疹、哮鸣、腹泻或呕吐),改变母亲的饮食可能大有裨益。(四)益生菌—目前不推荐采用除罗伊乳杆菌之外的益生菌来常规治疗婴儿腹绞痛,无论喂养方式是母乳还是配方奶。(五)其他—其他诸如西甲硅油、推拿、针灸、按摩等目前是不推荐的。总之:婴儿“肠绞痛”对于宝宝和父母来说,可能都是一个相对痛苦的经历。但是,婴儿“肠绞痛“是自限性的。这也许就是家长与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种坎坷吧,家属一定不要焦虑自责,特别是宝宝母亲,一定要调整好心态。
我国疫苗分2类,第一类为免费疫苗,是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没有特殊情况必须接种的疫苗。推荐在宝宝到了对应的月龄时尽早安排接种。此类疫苗如果不接种,可能会影响宝宝入托、入园、入学甚至出国。第二类为自费疫苗,是儿童家长自愿选择、付费接种的疫苗,是对免费疫苗的有力补充,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加广泛的保护。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樊子川问题一免费疫苗和自费疫苗到底该怎么给宝宝选择?宝爸宝妈总希望能有一个最佳的接种方案,但现实往往会受到疫苗供应、接种门诊的管理规定、接种疫苗的时间点、宝宝生病等因素影响,几乎不太可能完全按照某一个方案接种,而是产生很多种不同的排列组合。所以,最佳方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掌握科学接种疫苗的知识和攻略,遇到特殊情况时能随机应变,给宝宝科学合理的接种方案。问题二二类疫苗(自费疫苗)有没有必要打?很多爸妈会误以为第二类疫苗没有必要接种,事实上,第二类疫苗也很重要哦!最大的区别只是在于二类疫苗需要我们自费,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是比较有必要接种的,特别是以下这几种疫苗,建议吃土也要给孩子接种:1、手足口病疫苗(共2针)推荐指数:★★★★接种理由: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我国每年4-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由于该病在儿童中普遍易感,且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接种安全、有效的针对性疫苗成为防控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我国CDC在《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中建议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易感儿童,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接种程序: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1个月。2、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疫苗)(共3针)推荐指数:★★★★★B型流感嗜血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ib已成为中国儿童呼吸道的首位致病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以肺炎为主,2岁以下幼儿感染率较高。Hib疫苗适合于两个月以上未曾患过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婴幼儿,其接种时间为月龄是2月、3月、5月,第2年需要加强一针。因为Hib疫苗是目前预防Hib感染最有效措施,因此适龄儿童有必要进行接种。具体接种方案是:①2~12月龄:于2月龄开始初免,连续注射3剂,间隔1~2个月,12~15月龄加强1剂;②13~18月龄:接种1剂,间隔2个月加强1剂;③19~59月龄:接种1剂。3、水痘疫苗(共2针)推荐指数:★★★★水痘是常见病,而且传染性极强,班级里有一个就会传染一大片。易感人群主要是12月龄-12周岁的健康儿童。据统计,水痘的传染率达到65%-100%。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感染的唯一手段。接种水痘疫苗不仅能预防水痘,还能预防因水痘带状疱疹而引起的并发症。水痘疫苗需要打两针,第一针建议在孩子一岁至一岁半之间打,第二针建议在三岁后打。4、肺炎球菌疫苗(共4针)推荐指数:★★★★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感染肺炎球菌而患病的比例高达50%,孩子抵抗力弱,容易被病毒侵袭,接种这类疫苗对抵御力会提升很多,不需要再大把大把的给孩子吃抗生素,避免了耐药性的产生。肺炎球菌不仅可以导致儿童肺炎,而且也是引发脑膜炎、中耳炎、鼻窦炎等疾病的主要病原菌。肺炎球菌疫苗是预防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菌血症和脑膜炎等最有效的手段,目前针对儿童的这类疫苗有三种:13价疫苗,适用于2周岁以下婴儿;7价适用于3个月-5岁的宝宝,23价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它的有效率达到了90%,是很理想的疫苗。5、轮状病毒疫苗(共3针)推荐指数:★★★★轮状病毒肠炎是危害孩子健康的一种严重疾病,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传染性很强,通过消化道密切接触,和呼吸道传播可以通过散发和爆发两种形式流行。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肠炎的疫苗,主要接种对象为2月龄至3岁的儿童,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使用的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其保护率能够达到73.72%,对重症腹泻的保护率达90%以上,保护时间为1年。6、联合疫苗:(根据家庭经济情况选择)联合疫苗是将多种病原微生物制备成为一种疫苗,达到接种一种疫苗就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目的。比如,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是将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3种疫苗联合起来;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是将百日咳菌体、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联合起来,从而实现了接种一种疫苗可以同时预防3种传染病的目的。五联疫苗(百白破+Hib+灭活脊髓灰质炎)就是最典型的一种联合疫苗,虽然含疫苗种类多,但也是单独疫苗,不是家长们所理解的注射前人为混合,因此,无须担心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实际上,联合疫苗可以提高疫苗的相对安全性。联合疫苗开发的目的在于减少疫苗注射次数的同时还能预防更多种类的疾病。其意义不仅可以提高疫苗覆盖率和接种率、减少多次注射给婴儿和父母所带来身体和心理的痛苦、减少疫苗管理上的困难、降低接种和管理费用;还可减少疫苗生产中必含的防腐剂及佐剂等剂量,降低疫苗的不良反应等。作为一种单独的疫苗,其中的防腐剂、添加剂只有一份。问题三推迟打疫苗会影响孩子健康吗?推迟接种疫苗只是推迟了接种疫苗产生保护效果的时间,而不会影响疫苗整体的、长久的保护效果(抗体水平和持久性)。但还是建议家长们按时带孩子前往接种点进行接种。早打早保护,在无特殊暂时不能接种疫苗的情况下要按时接种疫苗哦。问题四 孩子生病了,能接种疫苗吗?疫苗接种有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如果孩子存在出现下面几种情况,很多疫苗都不能打了,比如未控制的癫痫、脑病、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患病期间或慢性传染病急性发作期间,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过敏体质等是不能打疫苗的。还有一些情况是相对禁忌症,不是不能打,而是需要往后延缓,比如一些急性病发作期间,如感冒、发烧或者腹泻期间,严重的湿疹等,在治疗期间也不要着急打疫苗,等这些病好了以后才可以接种。孩子有病家长一定要和医生做沟通,看这个孩子是属于绝对还是相对禁忌症或者有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疫苗。问题五不同疫苗可以同时接种吗?在到达最早接种年龄后,多种疫苗可以同时接种,只要不在同一部位接种即可。具体安排请遵当地规范及医生医嘱。问题六减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怎么选?二者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没有本质差异。因工艺、储存、运输等特点不同而价格不同。如果孩子因疾病或者用药的缘故,只能接种某种工艺的疫苗(如灭活疫苗),不论免费自费,都应当选择接种。问题七联合疫苗和单独疫苗怎么选?推荐尽可能选择接种联合疫苗,减少孩子接种的总剂次,减少皮肉之苦。但如果联合疫苗缺货,不必无尽等待,应当及时使用单独疫苗完成接种。问题八单价疫苗和多价疫苗怎么选?多价代表了疫苗包含的菌株种类的数量,一般来说价越多越好,但具体要看制备工艺、覆盖的血清型在人群感染率和接种年龄来综合考虑。如:肺炎球菌疫苗,对于 2 周岁以下的孩子,更推荐接种 13 价而不是 23 价。问题九可以接种不同厂家的疫苗吗?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同一工艺、同一厂家的疫苗完成全程接种。只有遇到疫苗长时间断货、孩子异地接种等特殊情况,实在无法实现上述要求,才可以更换品牌。疫苗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接种疫苗期间,医生会和妈妈了解并沟通一些宝宝情况,比如①宝宝近期身体情况;②既往宝宝接种疫苗的反应情况;③宝宝近期身高体重、发育、活动、喂养等情况的评估;④向妈妈说明宝宝此次接种疫苗的情况介绍,比如说此次疫苗预防的疾病有哪些,接种程序是什么,以及接种后的注意事项,接种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等。疫苗接种前:①一般疫苗接种前一两天,不要给宝宝添加新的辅食,因为一旦添加新的辅食造成过敏等现象就不容易判断究竟是因为食物造成的过敏还是药物造成的过敏;② 宝宝如果当时身体不佳,最好延迟接种,保证宝宝在身体最佳情况下接种,因为生病时接种疫苗,有可能会导致原有疾病加重;③来医院接种当天,妈妈要给宝宝穿容易解开的衣服,方便医生检查,例如从中间打开的,从下面打开的;如果穿从上头整个脱下来才能检查或注射的衣服,容易让宝宝着凉。④接种当天,一定要携带宝宝的接种记录,一定哦,这是很多妈妈常常会忘记的事情。因为宝宝出门要准备的东西很多,有些家长早早的就把接种记录拿出来放在显眼的地方,但是出门时一忙乱还是会忘。最好提前放到宝宝出门要带的包包里。疫苗接种后:① 接种疫苗后,尽量让宝宝多休息多饮水,避免剧烈活动;② 注射疫苗后注射部位要保持干燥,防止感染;③ 多数疫苗种后三天内,也不建议添加新的辅食,因为宝宝若对新的辅食过敏,出现皮疹,则无法区分皮疹是辅食过敏引起的还是疫苗引起的;④ 需要特别提醒,接种疫苗后,3天内不建议让宝宝游泳。因为游泳对宝宝的体力消耗也比较大;⑤ 除麻风疫苗外,疫苗反应一般在1~2天内消失,不会超过三天;⑥ 宝宝注射部位有些红肿,一般24小时可消退,若24小时后还不见消退,妈妈可用干的温毛巾敷在宝宝注射部位上,但是注射卡介苗后的脓肿不要去敷哦。
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读起来感觉跟绕口令似的,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是,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你知道如何正确挑选吗?上面三种制剂统称为微生态制剂,其原理是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促微生物生长物质所制成的制剂,以维持宿主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健康水平,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先来说说益生菌益生菌是指定殖在肠道内有益于宿主健康的达到一定数量的活的微生物。益生菌主要包括:(1)原籍菌,如双歧杆菌类、乳酸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类(嗜热链球菌)等。(2)共生菌,如枯草杆菌、芽孢杆菌等。(3)真菌,如布拉酵母菌。在临床实践中益生菌最初被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随着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显示 出益生菌对肠外疾病的治疗及预防作用,特别是 “共同黏膜免疫系统”、肠-肝轴”“微生物-肠-脑轴” 等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在儿科领域,益生菌在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新生儿疾病、过敏性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乃至孤独症等疾病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疗效。2001年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益生菌有以下定义:益生菌是指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益生菌不是“东西”,通俗地说,它们就是对肠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主要存在于人体、动物的肠道、生殖系统内。我们肠道里数以万计的细菌存在,而那些好的对人类身体有益的就叫做益生菌。那些不好的,会导致我们拉肚子生病的细菌就叫做致病菌。只有他们同时存在并和平共处,我们才能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为此,才会在宝宝的食物中增加这些有益细菌的含量,以帮助宝宝体内菌群完整系统的建立。下表是国内目前成商品的益生菌制剂,是我们医生临床上常用的,其他比如某某菌饮料或者酸奶等,限于其饮料或者食品的身份,可能实际效果有限。这些产品先不谈其内含的益生菌的菌株和数量是否合适,其含有糖等额外添加剂的成分结构,如果您想给孩子使用来达到治疗效果,其可能是弊大于利的。益生菌对人类有这么多好处,那是不是有关于宝宝肠道的疾病它都能治疗,什么情况下才能补充这些微生态制剂呢?下面3个图表总结了目前我国益生菌推荐治疗的一些疾病和合适的益生菌,希望对各位家长有帮助。其中证据级别A级为最高级推荐,依此类推。再来说说益生元益生元是一类非消化性物质,可作为底物被肠道正常菌群所利用,是益生菌最喜欢的食物。能选择性刺激结肠内一种或几种细菌生长和提高其活性。主要包括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等),微藻(螺旋藻、节旋藻等)和天然植物等。益生元作为益生菌刺激物,具有促进益生菌增殖、改善肠道菌群、保健等功能,因此也被称为是一种功能性食品。最后,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制剂,它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活性,又能选择性地增加益生菌数量,使其作用更加显著和持久。目前合生元产品多见于保健食品。常用于补充婴儿的益生菌源不足、肠道菌膜不健全、体质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等症状中。合生元虽是“益生元和益生菌的混合制剂”,但并非是简单的相加。对合生元中添加的益生元有严格要求:必须能通过促进肠道中的生理性细菌定植和增殖来抑制条件致病菌的增殖,这样的制剂才可以称为合生元。常用的合生元制剂:乳酸菌+乳糖醇组合、双歧杆菌+低聚果糖或低聚半乳糖组合。合自然有合起来的意思,由此可以想象到,合生元其实就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相结合的产物。既能保证益生菌的成分又能保证食物---益生元的成分的摄入。其目的不过是起到彼此相辅相成的作用。益生元、合生元大部分是一类保健食品,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的发生,但并不能完全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当疾病发生时还是需要咨询有经验的医生,制订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控制病情,待病情得以控制时候,再搭配使用,令身体恢复平衡的状态。微生态制剂应用的注意事项1.服用方法(1)在服用微生态制剂时,如为活菌制剂,需用<40℃的温开水送服,以免制剂中有效成分受到破坏。对于不能耐受胃酸的微生态制剂如培菲康、丽珠肠乐、思连康等,建议饭后服用。肠溶制剂如美常安、聚克等应整片或整粒吞服,不可嚼碎。此外,活菌制剂不宜与收敛吸附剂(如铋剂、鞣酸、活性炭)、酊剂等同时服用,以免吸附或杀灭活菌,降低疗效。(2)与抗菌药物合用问题:大多数活菌制剂对抗菌药物敏感,抗菌药物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尽量避免同时服用。若需同时服用则应错开服药时间,以免影响微生态制剂发挥作用。当然也有例外,如乳杆菌LB(乐托尔)为灭活菌制剂,可与抗菌药物联用;复合乳酸菌(聚克)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可以合用;布拉氏酵母菌(亿活)是真菌微生物制剂,抗细菌药物不影响其作用,但注意不可与全身性或口服抗真菌药物同时使用;地衣芽孢杆菌(整肠生)药品说明书提示抗菌药物可减低其疗效,不应同服,而有研究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对阿奇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罗红霉素、氨曲南、甲硝唑等不敏感,可以同时应用,而对环丙沙星、头孢氨苄、多西环素、法罗培南等敏感,不应合用;因此,不同的微生态制剂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不同,在选用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2.特殊人群的使用很多益生菌制剂如乐托尔、亿活、思连康等含有乳糖,对于先天性半乳糖血症、葡糖糖和乳糖不耐症,以及乳糖酶缺乏症患者禁用。部分益生元或合生元的保健食品中添加了牛奶蛋白成分,对于牛奶过敏的患者可能会发生过敏样症状。一旦发生过敏发应应及时就医。3.贮存与保管微生态制剂中的活菌数与其疗效密切相关,因此在贮存期间应尽量保持其活菌数量。活菌一般怕热、怕光、怕湿,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活菌存活时间越短。因此在购买和使用时应注意详细阅读说明书。
1.新生儿出生后,什么时间开始补充维生素D3?之前的说法是生后2周开始补充,根据最近的指南推荐,目前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内即可以开始补充维生素D3。但是这个数天也没有明确的时间,一般生后1周左右即可。2.不同年龄段儿童补充维生素D3的剂量?从婴儿期到青春期都需要补充维生素D3至少400单位/天。包括从食物和维生素D3制剂的总量。3.母乳喂养和配方喂养婴儿都需要补充维生素D3吗?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20~60U/L)低,母乳喂养儿需要补充推荐摄入量的维生素D3。配方奶喂养儿也需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3。婴儿配方中维生素D3强化量是400单位/L。若婴儿每日摄入750ml配方奶,其摄入的维生素D量大约为300单位/天,不能达到婴儿维生素D适宜摄入量400单位/天。需要额外补充。4.补充维生素D时需要补充钙吗?建议补充维生素D同时保证膳食钙的摄入量。12月以内婴儿:因母乳平均钙浓度为291mg/L,配方奶中钙含量为405~650mg/L,故母乳与婴儿配方均能满足婴儿预防营养性佝偻病钙摄入量。基本不需要额外补钙。但是建议母乳喂养的母亲自己适量补充钙剂。纯母乳喂养婴儿可酌情适量补充钙剂。12月龄以上的幼儿:若12月龄以上的幼儿膳食钙摄入量≤300mg/d,则发生佝偻病的风险增加。各国儿童营养指南均建议儿童摄入牛奶500ml/d。牛奶含钙900~1200mg/L,这样可满足基本的钙营养摄入需要。
骨密度,全称“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主要指标。骨密度检测是通过仪器对受检查者骨矿物含量进行测定,通过数据来判断骨骼的生长发育状况和研究骨骼生理、病理及衰老程度,以及诊断全身各种疾病对骨代谢的影响。一般来说只有有骨质疏松症状的成人和有明显骨骼病症的人才需要做这个检查。儿童做骨密度检测是没有意义的。儿童和成人骨密度低的概念完全不同。如果成人骨密度低,那么代表缺钙,需要补钙。但是儿童骨密度低并不代表缺钙。儿童还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儿童骨密度低,正是因为儿童长得比较快,骨头在生长过程中必然有空隙,这样钙质才能被吸收进骨骼。因为孩子生长快,所以骨密度总是轻度、中度甚至重度偏低,这样才有更多的钙质沉着进去。所以,快速生长期的儿童出现骨密度低,其实也是一种生理现象,并不是需要额外补钙的指征。国际上没有儿童骨密度测量的标准数值。对于婴儿来说,如果骨密度检测达到成人的正常值,反而证明其钙的吸收力下降。孩子骨密度本来就较成人疏松,所以一般检测骨密度后,都能查出孩子骨密度偏低,因此给宝宝进行骨密度检查的意义并不大。
发生呛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奶水流速过快,宝宝来不及吞咽,或者宝宝吃奶过急过快。2、婴儿的喉软骨还不能够完全的遮住气管,不能够很好地协调呼吸和吞咽功能,所以吃奶时会有少量的乳汁进入到气管内,容易引发宝宝剧烈的咳嗽。3、婴儿的胃容量较小,并且呈水平位,已经进入到胃内的乳汁,会因为体位的不当、腹压增高等原因发生胃食道逆流情形。宝宝呼吸刺激了喉部,或者是奶水进入气管,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射,导致咳嗽。4、喂奶姿势不恰当引起。比如平躺着喂奶,容易导致呛奶。另外,宝宝生病也会导致呛奶,比如:宝宝感冒,因呼吸道有感染,使得鼻子呼吸状况不顺畅,吞咽不协调,从而导致呛奶。如果宝宝呛奶了,只是咳嗽(没有脸色青紫),那说明程度比较轻。少量奶液倒流入气管时,宝宝可以通过咳嗽几声将其排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不必紧张。家长只要将宝宝侧躺,轻轻地拍其背部,注意仔细观察宝宝的呼吸状况及肤色。如果宝宝咳嗽很快停止,呼吸平稳,面色红润,一般不会有太大风险。
首先,辐射肯定有的。但是这个辐射量是非常微弱的,辐射量大约为0.023mSv/秒,可能还不足一根烟燃烧时所产生的的辐射剂量大。我们人体每天生活在地球上接收周围的环境都有辐射,人均剂量约为2.3mSv/年。每三天的辐射量就相当于我们拍了一张x光片。如果你带孩子坐飞机的话,飞行5000公里相当于拍胸片1次,所以偶尔拍1次胸片的辐射根本微不足道。
一般6岁以下的孩子中枢神经发育尚不太成熟,高烧可能导致出现惊厥,此时家长首先一定要保持镇定,让孩子保持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避免分泌物误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解开孩子的衣领避免呼吸不畅,保证孩子周围的安全,避免让孩子在惊厥抽搐时坠落、锐物的伤害,不要强行控制孩子的肢体,也不要把任何物体包括大人的手指放到孩子的嘴里。拨打120,及时送到医院进行专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