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长期不控制好,可以导致肾病。长期肾病,也可以导致高血压。谁先谁后,有时候分得清,有时候分不清。 高血压肾损害:是先有高血压,后有肾病。如果血压高长期不重视,没有控制好,那么,40%的人会逐渐出现蛋白尿。出现蛋白尿,意味着出现了高血压肾损害。大部分高血压导致的肾损害蛋白尿的量不多,只是轻微的白蛋白尿,尿常规一般不会超过2+,24小时定量一般小于0.5~1g,除非是血压急剧升高,罕见有蛋白尿会大于3.5g。血尿没有或者比较轻微。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损害其他脏器的表现,如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左心室肥厚、冠心病等。 肾性高血压:是先有肾病,后有高血压。它是由于肾脏实质性的病变和肾动脉病变引起的血压升高,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随着肾功能的减退,高血压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到了终末期肾病,高血压的发生率高达80~90%,而且血压比较难控制,通常需要联合几种降压药。 高血压和肾病如果发展到晚期,医生并不好确定是谁先谁后,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高血压肾损害和肾性高血压是完全不同的病生理过程,但发展到后来,两者互相狼狈为奸,互相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要打破恶性循环要趁早。 高血压患者,如果病史超过了5年,那么最好每年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以便早发现肾脏问题。不要靠有没有症状来判断是不是有肾脏问题,有时候症状是会“忽悠”人的。而肾病患者,要经常量血压。 高血压导致的肾损害进展比较缓慢,多数患者如果控制及时,不会发展到肾衰竭,仅仅是终生肾功能轻度损害和尿常规异常。 如果等到肌酐已经明显升高的时候才管,效果并不理想。
留24小时尿,是肾友们必备的一个技能,像24小时尿蛋白、24小时尿肌酐,都会用到。 留错了会影响检验结果。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多留尿或者是少留尿。如果多留尿,你的真实值会比化验结果小一些。比如你原本应该是0.8g尿蛋白,结果多留了,可能你查出来却是1.2g。这就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医生对药物疗效的判断。 因此,留24小时尿的小伙伴们请记住一句话:留尾不留头! 什么意思呢?用具体案例打比方。你打算留今天7点到明天7点这24小时尿,那么,今天7点的尿一定记住不要,这叫“不留头”;此后每一次尿全部都收集起来,直到明天早上7点那次,这叫“留尾”; 为什么是这样留的呢? 咱们一起来仔细琢磨一下,我们收集的是从今天7点开始算起,到明天7点结束,这期间24小时的尿液,对吧?而今天7点你尿的,其实是过去几个小时肾脏产生的尿液,不是这24小时内的。7点之后的下一次尿,才真正开始。后面每一次都留,留到明天7点,明天7点你尿的是在24小时内产生的,且是最后一次尿液。
人有两颗肾脏,左右各一位于我们脊柱的两侧。 肾脏正常大小:长约为10~12cm;宽5~6cm;厚3~4cm;实质厚度1.4~1.8cm,皮质厚度:0.8~1.0cm。左肾略大于右肾。 那么,我们结合一张超声报告来看,这个患者右肾11.9cm×4.8cm×3.6cm,也就是长11.9cm,宽4.8cm,厚3.6cm;实质厚度1.9cm,因此,他右肾大小基本是正常的。 而左肾长8.3cm,宽3.6cm,厚3.6cm,因此,左肾体积是明显减小的,超声提示:左肾萎缩。 但是,有些患者拿出自己的报告可能就会问了: 1、为什么不同医生做出来的大小不一样? 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超声测量的大小是用肉眼测量的,因此,不可避免的是,存在主观误差,也就是说测出来的大小跟患者肾脏实际大小有误差,同一个患者的肾脏,不同医生测量的结果有些不一样:比如一个人本来真实的肾脏长是10cm,结果这个医生测出来的是9.7cm,那个医生测出来10.2cm,有这种小的误差。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患者会发现B超报告的大小有时并不一样。 有些患者会问:我的医生做出来的结果不在你们说的这个标准范围里,为什么也没有报告异常呢?这是因为有些超声医生考虑到他们有这样的小的误差范围,因此根据经验判断,并不一定会给出异常报告结果。 2、B超结果差异很大怎么办? B超报告如果因为误差导致检验结果差异很大时,除了超声医生需要仔细耐心再重新核对以外,有些情况得借助CT检查确认一遍。 比如肾内科医生考虑给一个患者肾穿刺,结果超声A医生测他的大小正常,B医生测大小缩小,那么谨慎起见可能就需要CT确认一次。如果肾脏确实明显缩小,那么穿刺就不能做了,会有出血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