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在平时门诊中每天会遇到因结肠息肉就诊的患者,但是在门诊的交谈中,发现患者从不同的医生之中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建议进行内镜治疗,有的人建议手术,使患者莫衷一是,不知所措。其实对于结肠息肉的患者其治疗方案是一致的,大家都应该遵守。 1.对于1cm以下的结肠息肉,不管是否有蒂,都应该进行内镜切除:内镜切除方法,一般来讲0.5cm电凝电切就可以了;0.5-1cm的需要进行圈套切除或者进行内镜下粘膜切除(EMR)。 2.对于1cm以上但是有蒂或亚蒂的息肉,首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其风险不是很大,但是术后应该住院观察。 3.对于1-3cm的无蒂或扁平息肉,选择内镜下分次EMR手术或者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手术,术后应该住院观察,ESD手术风险较大,应充分评估获益和风险。 4.对于巨大的直肠息肉或T1直肠癌,如果无法以EMR切除者,可以使用TAMIS 手术或TEM手术。 5.对于超过3cm结肠息肉或者术前检查有恶变的结肠息肉(T2+),应进行腹腔镜结肠切除。 另外,对于一般患者,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结肠息肉者,尽量给患者同时给予切除(除非医疗制度不允许),以免患者受再次肠镜之苦。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影响健康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越来越重视,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下面就科学“如厕”向广大读者提个醒。 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讲,一般人对于排便这个环节并不重视,尽管现代厕所的卫生、洁具在不知不觉中较上世纪70年代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开放式的蹲式排便,进入了较为隐藏的座式排便,有些高档洁具引入肛门冲洗烘干,可以认为是文明程度的提高,但是,不同的如厕方式,也带来了不同的问题和结果,因此有必要对如厕的姿势进行分析探讨。 蹲式排便 适应于30—40岁以下人群,因为这个年龄段身体健康,心血管疾患和活动障碍较少。蹲式排便时,腹压增大,重心向下,排便快,排便时间短,腿部弯曲,有利于盆腔血液循环,同时,蹲式排便还需要腿部肌肉的有力支撑,所以对腹部和腿部肌肉的锻炼非常有益,尤其是对儿童、青少年,一蹲一立,有益于下肢血液循环以及盆腔肌肉的发育锻炼,这个年龄段养成一个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次排便时间不超过3-5分钟,杜绝久蹲厕所的习惯,为进入中老年后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可以说蹲式排进化后的一种习惯姿势,对于大多数人群来讲都是适宜的 座式排便 是人类追求舒适如厕的重大进步,这种体位更适合于老年人,有活动障碍,严重心脑血管疾患和排便功能障碍者,优点是可自主控制,排便时间不限,便后可冲洗,不会因为久蹲不适而影响排便。座式排便对于有心脑血管疾患的病人和老年人应特别注意不能心急硬努劲,应当慢慢顺气而给力排便。便秘干燥者则需要灌肠或使用润肠剂。据报道,有些老年人甚至是某些名人是坐在马桶上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死亡,却很少听说蹲着大便而死亡,没有人探究其原因,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蹲式排便是腹式呼吸,腹部肌肉收缩用力而促进排便,由于腹肌收缩,肌力直接作用在肠壁上,对于循环血液向心回流影响不大。而座式排便用力时是由于胸式呼吸,肺部吸入气体,肺内小血管,毛细血管扩张,同时膈肌下移充血,推动肠道蠕动,因此,回心血量相对减少,对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对心肌梗死、心肌供血不足的患者十分不利,这就是心肌梗死患者坐在马桶上发生死亡的原因。 为什么专门提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心脏病,便秘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排便障碍的发生逐渐增加,对心脏病患者伴有便秘者,排便这个看似简单的方式里仍有学问,仍有预防道理可言。民间有句流行语,对于老年人“吃得下,排得畅,两头通,不和大夫搞沟通。”(也就是不用找医生) 总之,对于采用蹲式排便还是座式排便,要因人而异。身体状况好的老年人也可用蹲式排便,身体差、生病的年轻人也可用座式排便,因为不同方式排便,腹式呼吸用力和胸式呼吸用力生理过程不同造成的后果也可能不同。如厕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身体不好的人却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冬季气候干燥,加上室内温度增高,空气中湿度下降,传统习惯有“贴秋膘”,入冬之后吃厚味的习俗,因此是便秘的高发季节。60岁以上老年人和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尤其明显,重视和预防便秘不可忽视。 便秘为何更青睐老年人 便秘患者之所以在老年人中常见,首先和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减退,活动量和饮食摄入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消化功能、运动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很多老年人又由于牙齿原因等,食物多以软食、细食为主,粗纤维少,导致肠蠕动缓慢,直肠肌和上腹肌收缩力减弱,腹部脂肪沉积,致腹肌收缩无力或萎缩,以致排便无力。直肠排便感受器对肠内容物的刺激反应下降,造成便意减轻,甚至将消退。 此外,老年人活动量相对少,久坐每天超过六小时或长期卧床、坐长途飞机、气温变化,对摄入的食物在肠道的传输均有影响,造成排便不规律,排便间期延长,导致稀干大便交替,甚至形成便秘。 便秘非小事 可危及生命 由于老年人或多或少均有一些慢性病,为治疗原发病而长期服用一些药物,这也是造成便秘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类药物常常会抑制肠道蠕动,减少肠内水分的吸收,或者破坏及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成而导致便秘,如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抗帕金森药苄托品、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胃肠解痉药阿托品等。 便秘不仅仅是个排便费力的问题,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老年人便秘若不谨慎对待,常可危及生命。对于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尤以高血压不稳定期、心绞痛发作期,长期劳累体力透支,大便排出不畅,过度用力屏气、腹压增加,会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急性猝死等。 走出误区 解决便秘困扰 很多老年人都有这样的困惑,钱花了不少,药吃了很多,看了很多专家,电视节目也没少看,效果却不太理想。有的便秘越治越难治,甚至被一些中老年人看成是顽症。现在分析,大多是因为陷入了治疗误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相信药物 很多人为了图一时之快,使用番泻叶、大黄一类中药和乳果糖等西药,效果不明显了,就用硫酸镁一类的重金属盐类药物促进排便。虽然暂时缓解了便秘,但由于长期使用此类药物造成了结肠神经细胞损伤,使肠蠕动力降低,自由运动能力减弱,对药物形成了依赖,反而加重了便秘,我们将这样的便秘又称为泻药性便秘。 2.饮食结构误区 老年人新陈代谢减弱,身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相对减弱。尤其是一日三餐以蔬菜为主,不吃主食,这样大便形成较少,加上听信绝对的定时排便,越少越干越着急。有些人认为体虚应多补,一味地进补,不但不会帮助排便,反而造成消化不良,产生肠易激综合征,致便秘、腹痛、腹泻,男性老年人前列腺病患者症状还可因此加重。 3.排便方式误区 许多老年人排不出便,干脆用手去抠,或者借助如筷子、棉签一类强掏。由于用法不当,极易造成直肠黏膜和肛门皮肤的损伤,形成局部发炎感染,甚至肛门大出血。在掏便过程中,有些老年人因紧张不适出现昏迷休克也不少见。 4.迷信宣传误区 一些所谓的排毒养颜茶等,大多数含有刺激性泻药,长期服用导致继发性便秘和肠黏膜色素病变(黑变病)。 便秘并非顽症。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由于暖气的供应湿度相对下降,空气干燥,应该适当饮水,而不是等渴了再喝。淡茶水、白开水一天中不间断地喝,一天的总量不低于1000毫升(不包括食物中的水分)。此外,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自行调整,有针对性地进食瓜果蔬菜和富含纤维素食物,副食占1/3,主食占2/3。适当活动促进肠道蠕动,保持愉快心情。不轻信各种说教,减少对便秘如厕的恐惧,恐惧的心理会给人带来不良的心理暗示,造成恶性循环。 老年便秘者不妨放松心情或者听些舒缓的音乐,在坐便器上排便时上身稍向前倾斜,腹部大者可外力按压腹部以促进排便。要合理使用排便药物,如在治疗原发病时要尽量避免选择导致便秘的药物。物理性治疗便秘也是选项之一,如灌肠,与药物相比副作用会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