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在平时门诊中每天会遇到因结肠息肉就诊的患者,但是在门诊的交谈中,发现患者从不同的医生之中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建议进行内镜治疗,有的人建议手术,使患者莫衷一是,不知所措。其实对于结肠息肉的患者其治疗方案是一致的,大家都应该遵守。 1.对于1cm以下的结肠息肉,不管是否有蒂,都应该进行内镜切除:内镜切除方法,一般来讲0.5cm电凝电切就可以了;0.5-1cm的需要进行圈套切除或者进行内镜下粘膜切除(EMR)。 2.对于1cm以上但是有蒂或亚蒂的息肉,首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其风险不是很大,但是术后应该住院观察。 3.对于1-3cm的无蒂或扁平息肉,选择内镜下分次EMR手术或者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手术,术后应该住院观察,ESD手术风险较大,应充分评估获益和风险。 4.对于巨大的直肠息肉或T1直肠癌,如果无法以EMR切除者,可以使用TAMIS 手术或TEM手术。 5.对于超过3cm结肠息肉或者术前检查有恶变的结肠息肉(T2+),应进行腹腔镜结肠切除。 另外,对于一般患者,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结肠息肉者,尽量给患者同时给予切除(除非医疗制度不允许),以免患者受再次肠镜之苦。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影响健康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越来越重视,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下面就科学“如厕”向广大读者提个醒。 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讲,一般人对于排便这个环节并不重视,尽管现代厕所的卫生、洁具在不知不觉中较上世纪70年代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开放式的蹲式排便,进入了较为隐藏的座式排便,有些高档洁具引入肛门冲洗烘干,可以认为是文明程度的提高,但是,不同的如厕方式,也带来了不同的问题和结果,因此有必要对如厕的姿势进行分析探讨。 蹲式排便 适应于30—40岁以下人群,因为这个年龄段身体健康,心血管疾患和活动障碍较少。蹲式排便时,腹压增大,重心向下,排便快,排便时间短,腿部弯曲,有利于盆腔血液循环,同时,蹲式排便还需要腿部肌肉的有力支撑,所以对腹部和腿部肌肉的锻炼非常有益,尤其是对儿童、青少年,一蹲一立,有益于下肢血液循环以及盆腔肌肉的发育锻炼,这个年龄段养成一个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次排便时间不超过3-5分钟,杜绝久蹲厕所的习惯,为进入中老年后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可以说蹲式排进化后的一种习惯姿势,对于大多数人群来讲都是适宜的 座式排便 是人类追求舒适如厕的重大进步,这种体位更适合于老年人,有活动障碍,严重心脑血管疾患和排便功能障碍者,优点是可自主控制,排便时间不限,便后可冲洗,不会因为久蹲不适而影响排便。座式排便对于有心脑血管疾患的病人和老年人应特别注意不能心急硬努劲,应当慢慢顺气而给力排便。便秘干燥者则需要灌肠或使用润肠剂。据报道,有些老年人甚至是某些名人是坐在马桶上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死亡,却很少听说蹲着大便而死亡,没有人探究其原因,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蹲式排便是腹式呼吸,腹部肌肉收缩用力而促进排便,由于腹肌收缩,肌力直接作用在肠壁上,对于循环血液向心回流影响不大。而座式排便用力时是由于胸式呼吸,肺部吸入气体,肺内小血管,毛细血管扩张,同时膈肌下移充血,推动肠道蠕动,因此,回心血量相对减少,对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对心肌梗死、心肌供血不足的患者十分不利,这就是心肌梗死患者坐在马桶上发生死亡的原因。 为什么专门提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心脏病,便秘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排便障碍的发生逐渐增加,对心脏病患者伴有便秘者,排便这个看似简单的方式里仍有学问,仍有预防道理可言。民间有句流行语,对于老年人“吃得下,排得畅,两头通,不和大夫搞沟通。”(也就是不用找医生) 总之,对于采用蹲式排便还是座式排便,要因人而异。身体状况好的老年人也可用蹲式排便,身体差、生病的年轻人也可用座式排便,因为不同方式排便,腹式呼吸用力和胸式呼吸用力生理过程不同造成的后果也可能不同。如厕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身体不好的人却要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