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功能锻炼(术后1~3天):早期应尽量平卧,手术一侧腿向外打开约30度,膝关节前面和足尖保持向上,双腿间置入三角枕,预防人工关节脱位。可以向健侧翻身,但要避免向手术侧翻身。 术后早期疼痛多因手术创伤所致,适当服用镇静止痛药或采用病人自控型止痛泵,能够减少疼痛刺激,以保证病人较好地休息。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急性疼痛容易导致慢性疼痛,不利于康复因此术后不要因惧怕镇痛药的副作用而隐瞒、忍受不必要的疼痛,实际上只要合理使用镇痛药,其副作用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术后早期主要以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和远端关节的运动为主,目的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预防血栓形成十分重要。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仰卧位,下肢伸直不离床,股四头肌主动收缩向近端牵拉髌骨,缓慢运动,每次持续5~10秒,然后休息5分钟,每天90次左右。②踝泵运动:仰卧位,主动地进行足趾伸屈运动,踝关节跖屈、背伸,每个动作保持10秒,再放松,每天90次左右。③臀肌收缩运动:患者仰卧位伸直腿,上肢舒适地放在身体的两侧,收缩臀部肌肉,保持10秒,放松,每天60次左右。④卧位伸膝运动:仰卧位,膝关节后方垫圆枕,高约15cm,主动收缩股四头肌并下压膝关节,使膝关节伸直,保持5-10秒,每天60次左右。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功能锻炼(术后4-10天):主要是加强肌肉的力量和增加关节运动。①直腿抬高运动:仰卧位,下肢伸直抬高,要求足跟离床20cm,在空中停顿2~3秒,以后停顿时间逐步增加,每天90次左右。②卧位屈髋屈膝运动:仰卧位,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行屈髋、屈膝运动,但屈髋角度不宜大,应小于45度,每天30次左右。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功能锻炼(术后11天至1个月):此时,患者疼痛已经减轻或消失,假体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开始修复,以离床训练为主。但非骨水泥型假体的患者训练应在15天以后进行。①卧位外展:仰卧位,下肢伸直外展,每天120次左右。②卧位到站立位训练:双手撑起,患肢外展,利用双手和健肢支撑力将患肢移至床边,每天3次左右,注意预防跌倒。站立位到卧位时相反。③坐位到站立训练:起立时健肢先着地,患肢后触地,拄双拐或助行器,利用健肢和双拐或助行器支撑力站立,开始训练站立2分钟即可,以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头晕、跌倒,以后逐渐增加。站立到坐位时则相反,洗澡时可采用此方法。④扶拐或助行器行走训练。行走时患肢负重程度需根据术后医师指导决定,扶拐行走时必须有陪护人员保护,以免发生意外,时间根据患者体力而定,一般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3-4次。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功能锻炼(术后1-2个月):①站立位屈髋练习:站立位,双手拄双拐或助行器或其它物品,健侧单腿站立,身体保持与地面垂直。患侧屈髋屈膝,屈髋以90度为限,加强髂腰肌肌力。②伸膝练习:坐位,身体保持与地面垂直。患侧下肢直腿抬高,加强股四头肌肌力,注意屈髋角度不超过90度。③站立位髋外展练习:体位与上面相同,患侧髋关节外展,以40度为限,保持5~10秒,以加强髋外展肌肌力,这一运动对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功能锻炼(术后2~3个月):可使用静止自行车锻炼:此方法有助于下肢肌肉和髋部活动协调性增强。开始踏脚踏板时,先向后踏,当觉得向后踏动作已很轻松、舒服时,再向前踏。当动作连贯后,再加大踏脚次数及频率,每日2次,每次15分钟,逐步增加到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第六阶段 第六阶段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后):此期患肢可逐渐负重,逐步由双拐——单拐——弃拐过渡(实际上随着手术技术的提升和关节材料的改良,脱拐时间也大大提前)。因为身体平衡已经建立,可扶双或单拐较熟练行走,每日3次,每次10~15分钟。当身体平衡调理到完全熟练,可弃拐每天用正常步伐走3~4次,每次20~30分钟,这样可最终恢复到正常步行状态。另外注意,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应该做到3个月内尽量平卧,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的体育活动。 注意:一定要做到“六不”,即:不用力屈患髋下蹲、不盘腿、不坐矮板凳、不跷“二郎腿”、身体不前倾,不弯腰拾物。上楼时一手抓扶手,健肢先上,患肢后上,最后拐杖;下楼时拐杖先下,然后患肢,健肢后下。站立时保持手术侧足尖朝前。6个月后可选择散步进行日常锻炼,不宜登山、高抬腿跑、快跑及长途跋涉。穿鞋袜时手术肢体置于健肢后侧,避免屈髋超过90度。上车时健肢在先,下车时相反,避免屈髋超过90度。
一、什么是人工髋关节 髋关节是"球窝关节",它是由股骨近端--股骨头(球)和骨盆的一部分--髋臼(窝)构成的。所谓人工关节置换术就是用人造关节代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病损关节,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和改善关节运动功能的手术)。 左图: 正常髋关节X片 中和右图: 人工髋关节 二、哪些患者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 当某些疾病导致髋关节疼痛、严重畸形、功能障碍而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且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则需要行人工关节置换,这些疾病主要有股骨头坏死、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退行性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肿瘤等。 三、我们能做什么 目前我院除可进行常规的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复杂初次髋关节置换及髋关节翻修术。近年来我院更是开展了源自美国的SuperPATH、DAA(直接前方入路)等微创髋关节置换,其以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好而深受广大患者青睐。同时我院关节假体种类多,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左侧为微创手术切口,右侧为传统手术切口 63岁男性,长期大量饮酒致双侧股骨头坏死,手术后恢复良好 25岁男性,双侧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同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满意 103岁超高龄转子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独立行走 50岁女性,双侧关节发育不良,术前双髋疼痛,下肢短缩、跛行,行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良好 54岁男性,左侧髋关节脱位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行人工髋关节置换 72岁男性,于外院行双侧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肢体短缩行翻修术
什么是关节腔注射治疗? 关节腔内注射疗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骨、关节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可用于缓解骨关节炎(关节退行性变)、创伤性关节炎、肩周炎和关节劳损等因素造成的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及活动障碍等。 关节腔注射的优点是什么?有副作用吗? 关节腔注射治疗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避免了口服或静脉用药所致关节腔内药物浓度不易达标的问题,而又避免了全身用药所致的副作用。因此具有起效快、局部作用强、全身副作用小、维持时间长的优点。在现有的注射技术和医疗卫生条件下,其副作用极少而且可控,所以说关节腔注射治疗非常安全。 哪些情况适合进行关节腔注射? 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等骨关节炎(关节退行性变)、创伤性关节炎、肩周炎(冻结肩、五十肩、粘连性关节囊炎)和关节劳损(运动、劳累后关节疼痛)所造成的关节肿痛、活动障碍等等均可进行关节腔注射治疗。 不同严重程度膝关节软骨外观和相应的X线表现(0级为正常,I-IV级逐渐加重) 哪些情况不适合进行关节腔注射? 感染性关节炎、急性创伤、严重出血性疾病,肩袖撕裂、严重骨关节炎等情况不适宜进行关节腔注射治疗。 注射的药物有哪些? 关节腔内注射的药物有玻璃酸钠、糖皮质激素、富血小板血浆(PRP)、非甾体类抗炎药、医用几丁糖、生长因子以及干细胞等。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是前三种。 膝关节腔注射 玻璃酸钠 (左) 富血小板血浆(右) 关节腔注射的疗程多长? 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一般为每周1次,根据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疗程一般为3~5次。为保证远期疗效,推荐注射5次。 富血小板血浆关节腔注射一般为每周1次,一个疗程3次,门诊治疗即可。
一、什么是人工膝关节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属于滑车关节(图1)。所谓人工关节置换术就是用人造关节代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病损关节,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和改善关节运动功能的手术,人工膝关节一般由股骨组件、胫骨组件及聚乙烯衬垫组成。按照手术方式又可分为全膝关节置换和微创单髁置换(图2)。 图1 正常膝关节 图2 人工膝关节 二、哪些人群需要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 当某些疾病导致膝关节疼痛、严重畸形、功能障碍而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且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则需要行人工关节置换(图3),这些疾病主要有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严重畸形、肿瘤、关节结核等。 图3 膝关节骨关节炎发展过程 三、我们能作什么? 我院是湘北地区最早开展人工关节置换的医院,也是关节置换量最多的医院。目前我院除可进行常规的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图4-5)、复杂初次膝关节置换及膝关节翻修术。近年来我院更是开展了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单间室(局限性)骨关节炎(图6),其以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好而深受广大患者青睐。同时我院关节假体种类众多,可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图4 66岁男性,双膝重度骨关节炎、内翻膝,双膝置换术后恢复良好 图5 64岁女性,双膝骨关节炎一期双侧人工膝关节置换 图6 62岁女性,微创单髁置换治疗局限性退行性骨关节炎 图7 股骨下段骨肿瘤行定制型肿瘤膝关节置换 图8 右膝关节骨关节炎,于外院单髁置换术后关节疼痛,于我院行全膝关节翻修术
骨性关节炎(OA),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皲裂、溃疡、脱失而导致的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弹响、活动受限,患者常伴有关节积液,是引起关节畸形、疼痛和运动障碍的常见原因,多发于膝、髋和手足远端小关节。 正常膝关节 不同严重程度膝关节软骨外观和相应的X线表现(0级为正常,I-IV级逐渐加重) 罹患骨关节炎者,应进行科学系统的治疗。人体好比是一辆汽车,关节就像汽车的一个重要零件,长时间的使用和磨损,会造成零件的老化,需要对其进行保养、修缮甚至更换。对于不同阶段的骨关节炎,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称之为阶梯化治疗。 膝关节骨关节炎后期可引起力线/外观改变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阶梯治疗 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适用于早期患者) 关节镜下微创治疗骨关节炎(适用于早中期膝关节炎) 截骨矫形治疗骨关节炎(适用于早中期合并明显力线异常的膝关节炎) 膝关节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治疗(适用于晚期骨关节炎患者)
踝关节是人体承重最大的关节,除骨性结构外,还有诸多韧带等软性结构维持关节的稳定性。韧带是连接骨骼的坚韧纤维组织。脚踝的韧带有助于骨骼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并稳定关节。 踝关节外面观 踝关节内面观 踝关节扭伤多发生在踝关节的外侧韧带。扭伤的范围可以从韧带纤维的微小撕裂到整个韧带的撕裂。踝关节韧带损伤分类方法很多,常有的有两种: 1)依据美国医学会(AMA)的标准分类法。根据韧带损伤程度把韧带损伤分类。是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分类方法。 I 度:韧带捩伤。即韧带受到牵拉,但无明显的撕裂。踝关节稳定,轻度肿胀,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II 度:韧带部分撕裂。踝关节中度肿胀和压痛,可有轻度到中度不稳定,踝关节功能受到影响。 III 度:韧带完全断裂。有较明显的肿胀、瘀癍以及不稳定。 2)按解剖分类法。根据损伤的韧带分类。 I 度:距腓前韧带损伤。 II 度: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损伤。 III 度:距腓前、跟腓和距腓后韧带损伤。,按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三级:。 大多数扭伤都是轻伤,在家治疗就可痊愈,比如休息和冰敷。然而,如果脚踝肿胀严重,难以行走,或者根本无法负重,一定要去看医生。 如果不经过适当的治疗和康复,严重的扭伤会减弱脚踝力量——使再次受伤的可能性增大。反复的脚踝扭伤会导致长期的问题,包括慢性脚踝疼痛、关节炎和持续的关节不稳。踝关节急性扭伤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如下三种: 一、保守治疗 目前诸多研究表明保守治疗为治疗的主流方式。针对发病机制提出的相对应的治疗原则,从早期的 ICE(冰敷、加压包扎、患肢抬高),发展到 RICE( 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患肢抬高 ),再进一步到 POLICE 原则。 1.RICE原则 Rest(休息):停止走动,让受伤部位静止休息,减少进一步损伤。 Ice(冰敷):让受伤部位温度降低,减轻炎症反应和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抑制肿胀。每次 20-30 分钟,2小时一次,注意不要直接将冰块敷在患处,可用毛巾包裹冰块,以免冻伤。冰敷仅限伤后48小时内。 Compression(加压):使用弹性绷带包裹受伤的踝关节,适当加压,以减轻肿胀。注意不要过度加压,否则会加重包裹处以远肢体的肿胀、缺血。 Elevation(抬高):将肢抬高,高于心脏位置,增加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促进恢复。 注:不推荐单独应用RICE(休息、冰敷、加压、抬高)原则;应咨询专业医生结合运动治疗获得更好的效果。 2.POLICE原则 Protest保护 Optimal Loading适当负重 Ice 冰敷 Compression加压包扎 Elevation抬高患肢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进行手法治疗前,首先要明确的是病因、病机、病证,有了正确的诊断以后,才能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使用合理的手法以纠正软组织翻转、痉挛、歪曲以及踝关节微小错缝、组织粘连等。 三、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修复松弛或撕裂甚至断裂的韧带,重建踝关节的机械稳定性,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有学者提出,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手术: 慢性的反复的踝关节扭伤以及“打软腿”(giving way)。 应力位 X 线片为阳性或者前抽屉试验、距骨倾斜试验为阳性。 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
无论是外伤,还是运动崴脚,或者是专业训练后,我们都能看到人们用冰块或冰水放在身体表面,以求缓解疼痛,减轻症状,加速恢复。 「冰敷嘛,不就是那些冰冷的东西敷在肿痛部位么?多简单,这还用说?」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冰敷作为“冷疗”的一种,有着非常多的细节讲究和注意事项的,甚至于还有风险。不正确的冰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甚至可能会加重之前的病情,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相信今天的这篇文章,一定会让你对「冰敷」刮目相看。 1、「冰敷」(冷疗)有什么用? 冰敷,主要是通过低温作用于皮肤和深层组织,以达到减少出血、减轻炎症,缓解肿胀和疼痛的目作用,因此最常用于外伤等引起的炎症急性期。此外,以上这些作用还可能会减少继发损伤、缺血和对其他结构的损伤。 2、如何正确冰敷? 尽管“冷疗”有很多种方法,这里咱们就以最常用的“冰袋冰敷”为例子,说说正确的冰敷,该如何做以及为什么。 (1)正确的自制冰袋 医院和医疗用具商店中一般有专门的医用冰袋出售,但绝大多数老百姓家里是没这些的,所以紧急情况下,咱们得自己制作。 需要注意的是:自制冰袋使用的是「冰水混合物」,而不是纯冰块。找一个没破损的熟塑料袋,按照冰和水比例大概在1:2~1:3左右,将冰水混合物装入塑料袋中。注意:这里塑料袋不要装得过满,一般装1/2~2/3左右,而后将塑料袋口扎紧,即制成冰敷冰袋。 自制袋装冰水水合物,经济实惠 当然如果有专门的冰敷带将会更方便,但效果是一样的。 商品冰敷袋 (2)正确的冰敷时机和位置 伤后立即开始冰敷,越早越好。冰敷位置就是红肿热痛部位的皮肤表面。如果范围较大,冰敷过程中可以缓慢移动冰袋,以确保全方位冰敷。此外,不要将冰袋甚至冰块直接接触皮肤冰敷,应在中间间隔毛巾类保护物体。 (3)正确的冰敷持续时间和频率 不是冰敷时间越长越好。比如,冬天刚出门受冷时脸冻的发白,这是面部血管收缩的原因。但是冻得时间长了,脸反而冻的红肿,这是我们身体怕面部皮肤缺血坏死而代偿性的让血管重新扩张了。 是的,短时间冰敷,可以让血管收缩减少炎症渗出。但是冰敷时间时间过长,反而会导致血管反射性扩张,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加重炎症反应,变的更肿了。 然而,时间太短又无法影响到深部肌肉组织,加之每个人的脂肪厚度也不一样。所以一般情况下会建议[3]: 每次冰敷20-30分钟左右。可以选择持续冰敷20-30分钟,也可以选择以10分钟为间隔分次冰敷,每次10分钟。每天冰敷3-4次即可起效,不过也可每小时进行一次冷疗。冰敷使用得越频繁,有效减轻炎性过程的可能性就越大。 (4)冰敷?还是热敷? 急性损伤(没有伤口),比如运动训练、磕碰拉伤,崴脚扭腰,在急性受伤的48~72小时内冰敷,切勿热敷,否则会让出血和肿胀加重。 慢性损伤,尤其是劳累性退变性损伤,比如腰肌劳损,肩周炎等,酌情选择热敷。 3、冰敷的不良反应和风险?哪些人不适合? (1)不良反应 1)冰敷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冻疮和神经损伤。所以,如前文所说,每次冰敷的时间应限制在20-30分钟,并经常行皮肤检查和感觉评估。 2)还有一些研究报道:冰敷可能会影响肌肉的功能和本体感觉,从而重返运动产生影响。但也有其他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所以目前业内对此尚有争议]。 (2)哪些人不适合冰敷 因为冰敷会收缩血管并对神经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对于下列情况应避免冰敷[1]: 1)有各类外周血管病,比如最常见的糖尿病。 2)对低温高敏感,以及严重的低温诱发性荨麻疹 3)有雷诺综合征(血管痉挛) 4)有感觉障碍或异常 5)冷球蛋白血症 6)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参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7)皮瓣手术后,以及手术后切口尚未愈合时,局部禁止冰敷 4、综上,冰敷,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拿个冰块放在皮肤上就完事儿了。用什么冰敷,冰敷多久,哪些人不能冰敷,都是,有很多讲究的。 如果不知道这些,想当然的冰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引起更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有任何疑问,冰敷前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切勿自行决定。 注:本文引自骨科医生路遥(笔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锻炼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再精细的手术也必须结合完美的康复锻炼,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因为,正确的康复锻炼可促使患者恢复体力,增强肌力,恢复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并可有效地减少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促进肢体功能早日恢复。 康复锻炼注意事项 避免摔倒。 避免剧烈跳跃、急转急停运动。 避免过多的负重,并且避免在负重的情况下反复屈伸膝关节。 避免进行剧烈的竞技体育运动。 保持标准体重,避免骨质疏松。 注意预防和控制全身各部位炎症的发生,防止造成人工关节感染,影响您的使用。 ◆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具体康复指导还需遵照您的经治医师医嘱进行。 根据术后身体恢复状况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 1.术后第1~3天 由于手术创伤和术中一定量的失血,因此术后第一天病人较虚弱,伤口疼痛也较明显 ,同时关节内的积血仍需要通过保留的引流管引出。因此,此期训练以恢复肌肉力量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为目的,防止血栓形成。但暂不活动膝关节。 足踝至膝关节以上用弹力绷带轻微加压包扎、冰袋冷敷以减少出血、消除肿胀。由于即使正常人在休息时膝关节也倾向于轻度屈曲,因此如膝关节后侧软组织较紧,则应将足跟垫高,使膝关节处于伸直位.以防日后膝关节屈曲挛缩。在训练间隙和夜间休息时,使用沙袋压迫或膝关节支具保护。 下肢肌肉的收缩犹如一个泵不断将血液挤回心脏,手术后患肢完全没有活动可使下肢血液淤积、肿胀,造成深静脉血栓,如果血栓脱落可造成肺、脑梗塞引起生命危险,同时完全没有活动可使肌肉和关节失去弹性,影响术后肢体和关节功能的恢复。所以手术后第1~3天应将下肢略抬高(与心脏平齐或略高于心脏)。同时做如下康复练习: 被动练习: (1)对患肢做由足及大腿的按摩.每2小时按摩10分钟。 (2)有条件者可使用下肢静脉泵。 主动练习: 与被动练习间隔进行 (1)屈伸踝关节:慢慢地将脚尖向上勾起,然后再向远伸使脚面绷直。每隔1小时5~10次,每个动作持续3秒左右。手术后立即开始直到您完全康复。 (2)转动踝关节:由内向外转动您的踝关节,每天3-4次,每次重复5遍。 (3)健侧肢体练习:屈髋、屈膝收缩健侧下肢肌肉。每两小时练习1组,每组30次。 通过本阶段锻炼应达到: ◆基本消除患肢肿胀。 患肢大腿、小腿肌肉能够协调用力做出肌肉舒缩动作本阶段暂避免CPM练习,因为可能增加关节内出血。 2.术后第4~7天 病人从第4天起体力逐渐恢复,伤口疼痛开始减轻,关节内积血已经引出,引流管已经拔除,患肢肿胀逐渐消除,可在床上坐起。 本阶段可继续前3天的练习,但逐渐过渡到完全主动练习。 被动练习: 术后4~7天使用关节被动活动器CPM):术后早期CPM的使用既可以使刚刚更换的人工关节提前进入角色,有效地防止周围软组织粘连,又可以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CPM开始活动度:30~40°,2次/日,每次30-60分钟,逐日加10°,达到90°止。 ◆注意:做CPM训练时要尽量放松,不要绷紧腿部肌肉以免受伤。 增加以下练习: 主动练习 (1)仰卧在床上屈伸膝关节保持脚在床上滑动尽量屈曲膝关节。在最大屈曲位保持5~10秒钟,然后伸直膝关节。重复数次直到您感觉有些疲劳或是您的膝关节已经能够完全屈曲了。 (2)侧身,患肢在上,做无重力屈伸膝关节的动作。每隔2小时5~10次。 (3)仰卧于床边将患侧小腿悬于床沿下,通过自我调节髋关节的位置及外展角度来调整膝关节屈曲度,以完成膝关节自我控制下的主动屈曲,角度逐渐增大。每隔2小时悬挂约10分钟。 (4)在陪护人员帮助下坐于床边,双侧小腿自然下垂于床边,如疼痛较剧烈可先在床边放一张凳子,足搁于凳子上。自然下垂习惯后,坐于床沿做如下锻炼:一侧足与小腿压于另一侧足踝上,做向下悠压的动作,两侧交替进行。 (5)健侧足勾于患侧足跟部,协助患侧小腿做上举的动作或用一根绷带一头绑于足部,另一头牵于病人手中,自行牵引使腿抬起,膝关节伸直。 几种练习可交替进行,因患肢下垂造成的小腿及足面肿胀或充血发紫不必担心,会随着术后恢复练习而逐渐消失。 通过本阶段锻炼应达到 ◆争取能完全伸直膝关节,并且被动屈曲达到90°能初步适应坐凳和站立状态。 3.术后第8~14天 根据恢复情况继续前一阶段练习,并可进一步增加以下练习。 (1)直腿抬高练习:半卧位膝关节伸直,脚面绷紧抬高患肢坚持5~7秒,每天练习3~4次,每次30遍。可先垫枕帮助,逐渐降低垫枕高度。避免侧卧外展抬腿。 (2)两只脚轮流进行膝运动。要让整个脚掌在地面上滑动,一定要用力压地板并要有绷紧肌肉的感觉。 (3)将患肢伸开,离开地面一段距离。尽量伸直膝关节,保持5-7秒钟,慢慢放下腿,让脚后跟着地。然后脚掌着地,慢慢拉回腿每天练习3~4组,每组30次。 (4)在陪护人员指导下扶助行器练习平路行走,每天练习3~4次,每次10-20分钟。 自行或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合理安排,交替进行上述练习。 (2)俯卧主动屈膝练习:每天3组,每组30次,每10次反手抱足下压一次。 (3)站立位屈膝练习:能够连续50次后可在踝部加重物,从0.5kg开始,直至2.5kg。每天3组,每组连续屈50次。 (4)在陪护人员保护下继续扶助行器做行走练习:膝关节负重约30~50公斤,3周后可去除助行器逐渐完全负重行走,每天练习3~4次,每次15~30分钟。 (5)弓步练习:两腿前后分开,交替弓步压膝,脚掌不离地后腿伸直,每天3组,每组30次。 被动练习 (1)下肢肌肉按摩放松练习:每次主动练习后均可做此放松,持续5~10分钟。 (2)病人俯卧位,由家人帮助扶小腿屈膝练习:尽量屈膝,可持续加压与悠压交替进行,每天3组,每组30次。 通过本阶段锻炼应达到 ◆能自主有力地屈伸膝关节,可自己穿鞋袜。 ◆完全负重行走。 5.术后第30~60天 (1)康复师指导下的器械练习水中行走练习、跑步机上行走练习、 静态自行车练习、负重伸膝练习。 (2)被动练习 同上一阶段。 (3)自主练习 无辅助平路行走练习,每天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 (4)垫高弓步练习:在前阶段弓步练习的基础上患侧足下垫高,而后进行弓步练习。每天3组,每组30次。 (5)伸直压膝练习:站立将患肢垫高,膝关节伸直双手扶膝关节,轻做压膝动作,每天3组,每组30次。可坐位练习。
骨关节炎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诊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罹患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据统计,65岁以上的人群50%以上为骨关节炎患者。累及部位包括膝、髋、踝、手和脊柱(颈椎、腰椎)等关节。其中以膝关节骨关节炎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弹响,有时伴有关节积液,最终导致运动功能丧失。在老百姓的观念中,往往只关注了药物或手术治疗,却忽视了康复锻炼。其实康复锻炼是骨关节炎的基础治疗,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的患者,康复锻炼应该贯穿始终。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来自澳大利亚Queenie医师的膝关节炎家庭康复锻炼指导。 第一部分:10分钟膝盖保健运动,缓解疼痛僵硬(初级版) 第二部分:10分钟膝盖保健运动,缓解疼痛僵硬(中级版)
髋部骨折是十分常见的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粗隆间)骨折,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 ▲不同类型的髋部骨折:A.股骨颈骨折。B股骨转子/粗隆间骨折 一、髋部骨折从何来? 髋部骨折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老年人肌肉力量减弱、平衡能力下降以及视听觉减退等改变,容易发生跌倒,加之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合并重度骨质疏松,常在跌倒等轻微外伤的基础上发生。 二、老年人髋部骨折有何难点? 老年人不仅生理年龄大,而且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支等基础疾病,恢复能力较差。老年人伤后若不及时手术,长期卧床极易并发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以致20%-46%的患者在伤后1年内死亡,90%遗留功能障碍,仅25%的患者能恢复到伤前生活状态。因此老年髋部骨折又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三、如何治疗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升和手术技术的发展,目前老年髋部骨折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方式主要为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而保守治疗主要用于年龄大、身体条件差、预期寿命不超过半年、无法耐受手术者。 ▲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A.股骨颈骨折(箭头)B.空心钉内固定C.人工股骨头置换(半髋关节置换)D.全髋关节置换)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A.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箭头)B.髓内钉内固定C.钢板内固定 D.髋关节置换) 目前我科针对不同的患者,开展了多种先进术式,每年我科手术的、70岁以上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均超过百余例,迄今为止,我院实施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最高年龄为103岁。微创手术配合我科无痛病房和快速康复管理模式,这些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 ▲患者术后康复训练 ▲岳阳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快速康复病房 经典案例 ▲典型病例1:90岁高龄女性,股骨颈骨折微创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胸9、胸11及腰1椎体经皮椎体成型术同期手术 ▲典型病例2:103岁超高龄转子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 ▲典型病例3:88岁高龄女性股骨颈骨折SuperPATH微创髋关节置换 ▲典型病例4:94岁高龄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效果满意 ▲典型病例5:62岁男性,高处坠落伤,导致左髋关节前下脱位并股骨颈骨折、右侧多发肋骨骨折、右侧腕关节骨折,行前方微创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 ▲典型病例6:65岁男性,骑摩托车致左股骨颈骨折,导致股骨头坏死,行前方微创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 尽管手术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式,但除此之外,老年性髋部骨折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改善膳食结构,补充维生素D、钙剂,合理适用降钙素、二磷酸盐等抗骨质疏松药物综合治疗,配合术后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方能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医护人员、患者本身及家属三方面密切协作、共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