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冠心病的急性心脏事件,它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多变,能够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临床医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此类疾病。小编整理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01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会出现发作性胸痛,其胸部不适的性质与典型的稳定型心绞痛相似,其疼痛程度更严重,持续的时间也更长一些。胸痛放射至附近或新的部位,伴随出汗、恶心、呕吐、呕吐及呼吸困难等。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患者的症状,患病人群以老年女性和糖尿病患者多见。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静息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并且持续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佳,病程在1个月内; ②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发作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Ⅲ级以上; ③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病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心绞痛分级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表1)。 ④变异性心绞痛也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种,通常是自发性。其特点是一过性ST段抬高,多数自行缓解,不演变为心肌梗死,但少数可演变成心肌梗死。 02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辅助检查心电图 就不稳定型心绞痛而言,心电图能够帮助诊断,并且能够根据患者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和范围提供预后信息。患者胸痛症状发作时的心电图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患者之前的心电图进行对比,可提高临床医生诊断的准确性。 大部分不稳定型胸痛患者症状发作时,心电图会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可能会出现低平或倒置的改变,其中ST段的动态改变(≥0.1mv的抬高或压低)是严重冠状动脉疾病的表现,可能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在患者具有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史和(或)冠心病诊断明确的情况下,即使患者的心电图没有显著的异常,也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做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 连续心电图监护 一过性急性心肌缺血并不一定表现为胸痛,出现胸痛症状前就可发生心肌缺血。连续的心电监测可发现元症状或心绞痛发作时的ST段改变。在广泛应用阿司匹林和肝素之前,超过60%的患者曾有无症状的ST段压低;应用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后,短暂的ST段偏移的检出率下降至5%-20%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在长期稳定型心绞痛基础上出现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常有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而新发作的静息心绞痛患者可能仅有单支冠状动脉病变。一些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脉造影正常,也没有发现阻塞性病变,这部分患者当中,有些患者的心绞痛可能是被误诊的。 其他检查方法 冠脉内超声显像和光学相干断层显像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中也发挥一定优势,它们可以精确提供冠脉血管斑块分布位置、性质、大小、是否存在斑块破裂及血栓是否形成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信息。胸部X线、心脏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检查的结果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结果相似,但阳性发现率会更高。 03 不稳定心绞痛的诊断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应根据心绞痛发作的性质、特点、发作时体征和发作时心电图改变以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等,结合临床综合判断,以避免造成误诊和漏诊。 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的动态变化(ST段抬高和压低)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临床医生要及时记录和比对症状发作时和症状缓解后的心电图变化,动态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 mm或ST段抬高(肢体导联≥1 mm,胸导联≥2 mm)有诊断意义。 如果之前心电图结果没有异常,患者近期心电图检查出现心前区多导联T波深度倒置,在排除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之后,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应该考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当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0.5 mm但
注意休息,避免感冒、避免情绪激动,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并保持大便通畅;支架植入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至少联合使用12个月,阿司匹林建议长期服用,服用期间注意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牙龈有无出血点及大便有无带血,如有异常及时就诊;他汀类药物也建议长期服用,因他汀类药物有肝脏损害、肌溶解等副作用,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脏功能、肌酶,建议出院1个月、3个月、半年、1年复查肝功能、肌酶及血脂,如出现明显肌肉酸痛或者乏力及时就医;低密度脂蛋白(LDL)在1.8mml/L以下,才算达标;倍他乐克如无禁忌症也建议长期服用,减慢心率、减轻心肌耗氧,达标心率为55-60次/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在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复查心脏彩超,以了解心脏功能变化及心腔有无附壁血栓。本文系艾永飞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严格来讲不存在哪个更好,只是哪种治疗方式更适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合并症、血管病变情况、心功能状态等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建议,也就是目前最为提倡的个体化治疗。一般外科搭桥适用于左主干伴三支病变,合并糖尿病或心功能差的患者;支架适用于病变支数较少,解剖结构相对简单的病人,也适用于没有外科手术条件或外科风险更高的患者;而单纯药物治疗适用于两头的病人,一是病变不重不需要干预,二是病变太重支架搭桥都不适合的患者。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上述适应症也会不断变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微创的介入治疗解除了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