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支肺静脉有一支以上狭窄病情比较重,很容易肺动脉高压。尤其三支或四支肺静脉狭窄,无论手术治疗与否,预后都不理想。如果不干预,大部分患者一年内就可能危及生命。手术治疗后再狭窄概率也很高,即使采用sutureless技术也有很高的再狭窄率。尽管如此,如果有手术指征应该尽量手术去解除肺静脉狭窄。否则肺静脉狭窄大多会进行性进展。
“大夫,心律失常能自己好了么?”心律失常患者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心律失常能自行恢复么? 一般认为,除了个别的心律失常可能可以自愈,例如精神紧张、或者电解质缺乏时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可以通过相应的治疗后好转。 绝大部分心律失常很难自愈。心律失常形成的机制多与心脏里某部分心肌的电活动能力增强有关,而且在一些外界因素作用下可能加重。因此治疗是上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或者射频消融治疗进行,但一般药物治疗无法根治心律失常,如果有效,也需要长期服用。而射频消融治疗有可能根除心律失常,但需要评估手术的适应证、手术病灶的难易程度等。
门诊经常遇到因为心慌、做了心电图发现“早搏”的年轻患者前来就诊,“医生,我的这个早搏是不是要紧?”或者,“医生,我的早搏要命么?”非常焦虑不安。 --早搏是什么? --早搏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是由于心房或者心室提前搏动引起心慌、胸闷不适表现,心电图可以诊断。 --早搏有什么危害?--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早搏都是良性的,也就是说,没有生命危险,因此无需特别担心或者紧张。早搏最主要的危害是症状,表现为心慌、胸闷或者胸部不舒服感觉。极个别早搏过多、未能很好控制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还有极少数早搏是恶性的,可能引起晕倒或者猝死等不良反应;但发病率很低。 --发现了早搏,该怎么办? --应进一步检查,包括心脏超声、12导联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甲状腺功能、血液电解质等;主要在于评估早搏为房性或者室性来源,以及早搏的频繁程度。 --下一步治疗,临床上频发早搏,需要评估是否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或者导管手术治疗。药物包括β阻滞剂、普罗帕酮、钙拮抗剂等;导管手术治疗是指射频消融手术,是一种经过血管进入心脏的微创手术方法,一般适合发作频繁的室性早搏。而房性早搏一般选择药物治疗。
【答】冠心病患者常规需要服用的药物中绝大部分是不会引起心跳增快的,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类、他汀类降脂药都不会明显影响心率,个别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等药物,有可能会引起心跳反射性增快。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理想的静息心率是55-65次/分,对于基础心率偏快的患者,医生往往还需要加用一些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目的是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
【答】冠脉CTA是通过CT(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缩写)让冠状动脉显影的检查方法,而造影是一种通过介入导管直接向冠状动脉注射造影剂从而使其显影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使用造影剂(也叫对比剂),目的都是评价冠状动脉有没有狭窄及其严重程度。同时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在门诊就可以做,费用也比较低,但是CT的分辨率有限,对于病变狭窄程度的评价没有造影清楚,而且CT只是一种检查手段,如果发现有严重问题无法同时治疗;而造影示一种有创检查,相当于一次微创手术,需要住院在导管室完成,费用也比CT要贵,但是造影的分辨率比CT高的多,病变看的更清楚,如果术中发现有严重狭窄,也可以同时进行介入治疗。因此,临床上一般建议对于缺血症状不典型,疑诊冠心病的患者首选CTA检查,如果没问题或狭窄不严重就不需要做有创性的检查了,如果有严重的狭窄再进一步住院造影检查;相应的,如果症状很典型或者已经有其他的缺血证据,冠心病诊断明确了,就建议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没有必要再做CT检查了。
答:慢性稳定性冠心病主要是口服药物治疗,不需要输液;心肌梗死急性期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可以静脉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钙离子拮抗剂如地尔硫卓,静脉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或艾斯洛尔等,快速控制症状。当然如果有造影证实的严重血管狭窄,还需要尽快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包括介入或外科治疗)。冠心病患者的长期治疗目的是预防心肌梗死、心衰或猝死,指望依靠静脉输液就把冠心病治愈是不现实的,需要依靠长期规范的口服药物,控制危险因素,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形成,才能真正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
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气温可能忽高忽低,或者前几天持续高温,之后突然降温,温差明显增加。这时候需要注意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 为什么气温骤然变化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1. 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下降,气温下降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可能诱发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增高,诱发冠心病、心肌缺血,可能出现心律失常。2. 部分原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气温变化时大量喝水可能导致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加重心衰;大量的水会稀释血钾等电解质,导致缺钾,可能加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该如何避免?1. 建议平时喝水要慢慢饮水,尤其基础心功能不好的患者,应少量多次饮水。2. 适量运动,不宜剧烈运动,活动量量力而行,以自觉比较舒适为宜。3. 按医嘱要求定期服药,不舒服随时就诊。
相信大家可能都不陌生这一幕:一些电视剧中女主角总会在特定的场景下晕倒,然后被诊断为白血病。以至于门诊上,经常会有因晕到来就诊患者来问“医生,我是不是得了白血病?”。当然的确有得白血病的可能。但是这种突发的并且能够完全恢复正常的意识丧失,仅仅只能被诊断晕厥,而且以晕厥起病的白血病十分罕见。而实际上,引起晕倒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另有元凶。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临床上引起晕厥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急诊晕厥患者的70%。发病的机理是因为,患者的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出现异常,引起心率减慢、伴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并发生晕厥。晕厥反复发作、患者意识丧失时可能摔倒,引起外伤。数据显示,2/3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曾因晕厥发作出现不同程度的外伤,这一比例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更高。若患者在高空作业时或者驾驶时发生晕厥还可能引起生命危险。晕厥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多项研究表明,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其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不亚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晕厥的发作往往在特定的场景之下被诱发,如疼痛刺激、情绪激动、劳累、长时间站立、排尿、处于闷热环境等。对于血管迷走行晕厥的诊断主要通过患者发作时的症状及体征进行临床诊断,目前缺乏简单及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既往常通过直立倾斜实验来进行辅助诊断,但是该项检查手段的局限性,并非所有患者的晕厥状态都能被稳定诱发出来,此外直立倾斜实验检查过程繁琐,同时患者接受程度差。因此并没有被现有的血管迷走性晕厥相关的管理治疗指南所推崇,也没在国内各医院广泛推广。 由于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时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血压降低,因此近期一项研究试图通过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来辅助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此研究发现相比于正常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更容易被监测到日间血压的下降的情况。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下,出现一次或多次日间血压下降至<90mmHg的患者,其诊断血管迷走晕厥特异性高达91%,敏感性32%。此研究提在血压监测期间示出现血压下降的患者,其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可能性很大,但未监测到血压下降的患者则不能排除血管迷走晕厥的诊断。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尽管敏感性不高,但特异性很高,同时具有简便易行等优势,即便在基层医院也能顺利开展,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此外,即便被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也无需过于焦虑。首先,此疾病总体呈良性,猝死报道极为罕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晕厥的发作。其次,每个患者其诱发因素都相对固定,避免这些诱发因素亦能效减少晕厥的发作,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及倾倒训练也能对抗晕厥的发作。发作频发同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最后也可以考虑起搏器植入或者进行心脏神经消融来改善症状,针对特定的患者来说其有效率高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