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铭涵简介:脾胃病专家,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在医院平时的门诊工作中,已是口碑相传“口臭”门诊量最大的临床专业医师。口臭,指的是从口腔里散发出来的、令自己尴尬的难闻口气。口臭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社交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也因此背负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不敢社交。那么,该怎么全面了解口臭呢?口臭产生原因复杂多样,找到口臭的真正病因,不仅有利于消除口臭,更有助于相关疾病的治疗。首先,还是要谈一谈口臭的产生原因:㈠单纯性口臭:多由口腔问题或不良生活习惯引起。口腔问题,如菌斑结石、龋齿、牙周炎、牙龈炎等,或不坚持刷牙、漱口。此外,抽烟者的口、鼻中会有烟臭味。㈡继发性口臭:原因很多,具体有:(1)鼻咽类、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鼻窦炎、鼻炎、扁桃体炎、慢性咽炎等。(2)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具体包含:①胃源性口臭:消化不良、胃酸返流、胃溃疡、慢性胃炎等均可引起胃源性口臭。食物在胃潴留时间延长,可发酵产生硫化氢,从而出现臭鸡蛋味。胃内容物反流,反流物可通过食管的上括约肌溢入口腔,造成口咽部黏膜的破坏,引起口咽部炎症感染,造成口腔中有害菌滋生,腐败反流物发酵导致口臭。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是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的诱发因素,也是引发口臭的潜在病因之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产生硫化物相关。②肠源性口臭: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肠源性口臭的最重要原因。肠道功能正常时,肠道中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酵解膳食纤维(寡糖、非淀粉多糖)等产生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己酸、异己酸),降低肠道内pH值,抑制致病菌繁殖,维持益生菌代谢,保持肠道菌群稳态。肠道菌群紊乱,可使益生菌的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减少,经循环到达口腔的量也随之发生显著改变,进一步导致口腔内菌群紊乱,有害菌大量滋生,发酵分解食物残渣产生大量挥发性硫化物,从而引起口腔异味。部分患者平时爱进食高脂、辛辣油腻饮食,易导致肠道菌群的营养成分失调,肠道中的益生菌尤其是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致病菌数量明显增加,同时短链脂肪酸的合成底物减少,造成口腔短链脂肪酸的量降低,引起严重口臭。(3)特殊的疾病,如尿毒症患者或者肾功能下降的患者口腔会有氨气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口腔会有烂苹果味。(4)心理性因素。有的患者平时并无口臭,但遇考试等精神紧张时可发作口臭。那么,了解了上述口臭的产生原因,是不是口臭的治疗就迎刃而解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也曾经想积极治疗口臭,或上网了解病因及相应治疗方法,或到医院口腔科等科室就诊,但往往疗效并不理想。口腔科看了,牙周炎牙龈炎等积极根治了,并无改善;消化科看了,幽门螺杆菌检查也查,相应的根治幽门螺杆菌药物也积极治疗了,但杀菌后口臭还是没有好转;该查的其它相关检查也都查了,也未能查到导致口臭的具体疾病。因此,在口臭的治疗上,因为专门研究口臭的临床医生少之又少,患者往往陷入“求治无门”的尴尬困境。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科,是中医药大学直属医院的最亮眼名片。科室在全国虽仅居东南一隅,但目前是全国医院脾胃科规模居前、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中医脾胃医学中心,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在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的带领下,在脾胃湿热证的研究方面,位居国内前列。作为科室骨干,黄铭涵研究团队以口腔异味作为脾胃湿热证的重点研究病种,进行临床深入研究。团队研究认为,口臭病位虽在口腔,但与脾胃失调密切相关,病机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脾胃湿热,运化失常,积热熏蒸,浊气上泛所致,治疗上采用芳香化浊、清热除湿、调肝理脾的中药为主,并注重结合病人体质、气候节气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取得了异常显著疗效。
在前面一篇文章中,重点介绍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概念。那么,为了让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如期痊愈,我们该做哪些细节工作去规范防治?下面的文字,建议咬文嚼字反复阅读、执行,对疾病的痊愈一定有巨大帮助!一、树立信心,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能治疗、应治疗、可治愈的疾病对与年龄相关的老年人生理性胃粘膜萎缩,如果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无癌前病变的相关病理学改变,并不需要药物治疗,如果有合并胃胀、胃痛等不适,则需对应治疗干预。对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应及时住院行胃镜下胃ESD手术。对普通患者,当胃镜和病理报告提示萎缩性胃炎后,应及时就诊于消化专科医师,参考临床指南评估是否有合并癌前病变,以及需采取的治疗方案。但强调一点,无论是炎症引起或早癌,均可以通过积极内科治疗或微创治疗治愈。二、治疗的疗程需多久在《中国整合胃癌前病变临床管理指南》中,说明的很清楚:考虑胃粘膜再生、重建和功能恢复所需的时间,慢性萎缩性胃炎(英文简称CAG)疗程应不少于3个月,对萎缩、肠化生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治疗至少需6个月。同时,应加强跟踪胃镜随访,及时评估治疗效果。三、幽门螺杆菌的根治需重视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发病原因中,幽门螺杆菌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个病因,也是萎缩性胃炎病情进展很重要的原因。根治幽门螺杆菌,对萎缩性胃炎的好转有积极作用,等于“定点清除”了会促进病情进展、恶化的重要“敌人”。目前的国家临床医学指南中,推荐的治疗方案是四联疗法。务必要进行规范的杀菌治疗,这点很重要,可尽量减少清除不干净复发的概率。这里要强调一点,杀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方案,哪些药餐前口服,哪些药餐后口服,要很认真执行,务必不能漏吃药。此外还有其它细节,在抗幽门螺杆菌的专门文章中会详细交代。对已经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最好的措施,就是及时做一个13-碳呼气试验,明确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有就第一时间杀菌。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胃镜活检时检测的幽门螺杆菌尿素酶试验,这个结果由于人为目测评估偶然性大,并不是一定准确的,建议重新做一个13-碳呼气试验再次验证。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病情痊愈的最好途径在《中国整合胃癌前病变临床管理指南》中,明确指出,中医中药治疗的疗效优于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最好的治疗途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指南中只说明“具有一定疗效”,是因为采用的文献,只是应用中成药摩罗丹和叶酸的疗效对比。还有一个药物虽未写入指南,就是“羔羊胃提取物B12胶囊”,这个药曾经做过多中心的双盲临床研究,在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综合治疗中疗效还不错,可自行购买、配合治疗。本人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目前采用结合患者体质的个体化中药方剂辨证治疗,以及酌情配合西药,对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有非常肯定和显著的临床疗效,远远高于之前的文献报道。五、饮食方面要把握的注意点饮食方面,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把握:①平时笋地瓜米粉,糯米做的食物(汤圆棕子米糕等),还有坚果类食品(如板栗),粗粮(如玉米、黑米等)不要吃,这些食物会引起胃痛加剧,或反酸、烧心不舒服。②生冷水果,比如柚子桔子橙子葡萄等,还有西兰花这个蔬菜不要碰。萎缩性胃炎和癌前病变按中医辨证,肯定有合并脾虚,生冷水果、西兰花会造成脾虚加重,出现腹胀等不适。③注意进食新鲜食品,调料“鱼露”“虾油”、咸菜、腌制品、烟熏制品、过多摄入食盐,均容易产生亚硝胺,增加胃癌的风险,要坚决杜绝。④避免过热、过冷的食物,比如刚煮出来的热汤,直接入口进食会加重胃肠粘膜的损害。同时也要避免进食生冷的饭菜,特别是冬天,冷了就微波炉加温一下,虽是小动作,但对脾胃的保养是很重要的。⑤在进食时,注意细嚼慢咽,少食多餐,进食八分饱即可,不给胃肠道一次过多的负荷量。⑥没养成日常喝茶习惯是好事,特别要避免浓茶,这一点需注意。⑦抽烟、饮酒就不必累赘去反复提及了,要戒!六、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养成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忌不按时吃饭、暴饮暴食、熬夜等不良现象发生。晚上按时睡觉,白天保持适度运动,有氧散步是非常好的活动方式,每天活动量在6000步以上,但避免过于剧烈运动。还有一点容易忽略,平时乐观的心态,对疾病康复太重要了。日常人情交往,凡事学会包容,不去强争谁对谁错,避免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的产生。另每1-2年定期体检,严格按医生嘱托按时复查,有问题早发现、早治疗、早痊愈!附:某患者治疗前后改善的经典病理图片黄铭涵简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届“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师从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唐旭东教授等国内消化病学领域泰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福建省科技厅、教育厅、福州市科技局课题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常委。本人所在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中医脾胃医学中心,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培育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在脾胃湿热证及胃癌前病变等研究方面,在全国享有盛誉。在科室支持下,近年来本人全身心钻研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以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逆转为主攻方向,特别增设“胃癌前病变”专病门诊,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13项,参与(限第一参与人)1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年门诊量居医院脾胃病国家重点专科排名前列。【临床擅长】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难治性口臭的逆转治疗。腹痛、腹胀、反酸、便秘、泄泻等慢性脾胃病及亚健康体质的中医综合治疗。
现实中的医院诊病过程,医生太忙,经常交待事项聊聊数语,只能抓重点难以全面;患者心情太沉重,心态多聚焦于开的药是否“强效特效”上,却往往忽视疾病能否痊愈最重要的生活饮食细节;以及“伤疤好了忘了疼”,症状改善就忘了按时服药及饮食等注意事项。慢性脾胃疾患需靠治,更需靠养!下面是自己门诊诊病过程中,想向每一个患者都强调的饮食、生活习惯等细节内容。被脾胃病折磨得苦不堪言的患者,更建议咬文嚼字反复阅读,反思自己平时生活中是否忽视这些细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①忌食食物:胃食管疾患:过硬的干饭;笋(划重点)、地瓜、米粉、糯米类食品(如年糕、汤圆及糯米团等);玉米、绿豆、板栗等粗粮坚果;萝卜、韭菜、洋葱、芹菜等蔬菜;浓茶、咖啡及碳酸饮料(特别是各类食管疾患)。胃酸多患者避免甜食及葡萄、香蕉、桃子等水果。腹胀患者注意避免过多食用豆类(如蚕豆),因不同人对应胀气的食物并不同,如有腹胀,需反思是否有牛奶、某些水果、玉米等进食后胀气不适,如有,应避免食用。②生活饮食习惯:注意戒烟禁酒,忌熬夜(特别是胃溃疡),少食腌制、烟熏、含亚硝酸盐食物 。胃食管疾患:避免过冷、过烫、过辛辣及坚硬、粗糙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到饭点因手头事情未完而拖延进餐时间。宜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少食多餐,急性发作期可每日进餐5-6次,间隔时间要合理,以减轻胃的负担。食管疾患患者,忌进食过饱,餐后半小时后方能卧床休息。肠道疾患:慢性腹泻患者,应进食相对清淡、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勿食生、冷、辛辣、高脂肪油腻及多纤维素的食物;同时反思有无海鲜虾蟹、禽蛋或牛奶乳制品等进食后即腹痛、腹泻不耐受现象,如有,则平时要避免相应食物,必要时可医院行食物不耐受检查。慢性便秘患者,宜增加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多食蔬菜及带皮水果,忌荔枝、龙眼等热性水果;同时要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平时家庭用马桶的大部分便秘患者,排便时在脚下垫一把板凳,往往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特别强调的是,市场上治疗便秘的广告药品鱼龙混杂,很多是含有大黄、番泻叶等鞣质成分的,长期服用反而会导致大肠黑病变及顽固性便秘。最稳妥的办法,还是公立医院就诊,明确便秘类型并针对性治疗。不同于西药的单纯导泻,中药对慢性便秘的根治性治疗和缓解有非常好的疗效,需要者可以联系我进行调理。③心理调摄:慢性胃肠疾患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要讲究心理卫生,平心静养,不与人争吵,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心理疾患的尴尬之处在于,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的状态,但因过于焦虑无法有效控制情绪,导致脾胃疾患的迁延反复。如果您自己感觉有焦虑抑郁情绪,可联系我帮您免费做个心理测评!④药物治疗需足疗程:治疗思路正确,短期内患者症状可明显改善,但胃肠疾病特点要求治疗时间需充足、逐渐减药,以利于疾病痊愈,避免疗程不足或突然停药(断崖式停药)致反复发作。如食管疾患(胃食管反流病、食管溃疡等)疗程均需8周以上,胃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需4-8周,慢性萎缩性胃炎需3个月以上,对萎缩、肠化生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治疗至少需6个月。⑤定期检查: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行2周规范抗菌治疗后一个月,需行13-C呼气试验了解是否根治成功;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肠息肉电切术后,特别是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更需定期行胃肠镜等相关检查。首届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医院唯一),师从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唐旭东教授等国内消化病学领域泰斗。福建省科技厅、教育厅、福州市科技局课题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常委。本人所在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中医脾胃医学中心,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培育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在脾胃湿热证及胃癌前病变、难治性便秘等研究方面,在全国享有盛誉。在科室支持下,近年来本人全身心钻研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以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逆转为主攻方向,特别增设“胃癌前病变”专病门诊,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12项,参与(限第一参与人)1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年门诊量居医院脾胃科国家重点专科排名第一。【临床擅长】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逆转治疗。腹痛、腹胀、反酸、便秘、泄泻等慢性脾胃病及亚健康体质、消化道肿瘤的中医综合治疗。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constipation,FC)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现代医学则认为,便秘等消化道动力异常,与人体肠道微生态及其代谢产物的失衡关系密切。当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致病菌异常滋生,可产生大量有害代谢产物,进一步导致肠道动力紊乱,日久可使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出现便秘症状。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大肠排泄糟粕的生理特点,与脾胃运化、小肠泌别清浊、肺气宣降、肾主气化、三焦通调水道等功能密切相关,其中肠道的津液代谢,直接关系到糟粕排泄的正常与否。而“大肠主津”,是大肠传导糟粕、吸收糟粕中的多余水分的过程。大肠通过“主津”的生理功能,参与了人体水液的代谢过程。黄铭涵团队基于中医“大肠主津”理论,深入探讨了功能性便秘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认为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与“大肠主津”存在一定的理论联系。通过“大肠主津”中医理论,论述功能性便秘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对完善慢性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体系,推进中医药防治慢性便秘的干预机制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该论文已获CSCD核心库期刊《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网络首发,可为国家重点专科的慢性便秘“证、治”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铺垫。
每次在门诊坐诊,都会碰到有患者拿着胃镜或13-C呼气试验报告单,在询问这方面同样的问题,特别是我们医院有着目前福建省规模最大和口碑最好的体检中心。所以,经常有体检后的患者在门诊提问这些问题。更经常碰到的是,本应该规范疗程治疗的患者,随访中发现,患者认为胃痛等症状明显缓解,就已自行停药,或老觉得胃又没有症状,口服胃药没有必要。总的问题概况,大致有以下几类:1、单位体检或个人体检发现问题,胃镜或病理报告提示有问题,如胃溃疡、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低级别瘤变、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名举例),但自己平时都没有任何症状,和正常人一样,需要治疗么?还是先观察再说?2、医生水平很好,我吃了一两次药,胃原来的难受就明显改善了,是否就可以不吃观察一下?或等胃不舒服有复发再说?3、幽门螺杆菌感染听说发病率很高,我又没有症状,杀菌后也可能再感染,有治疗的必要么?回答:1、没有症状≠胃没有问题!人体的主观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反酸等,并不能作为评判病情轻重的衡量标准。如果症状能作为评价标准,那定期体检就没有强调的必要了。在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这方面的惨痛教训。往重里举例,每年的单位体检,有几个单位没有通过体检筛查,发现个别恶性肿瘤病人?他们在体检发现之前,多数并没有主观症状。往轻里举例,每个医院的消化内科,平时都会收治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病人。经过胃镜检查,发现病因多数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在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前,很多病人并没有消化性溃疡典型的胃痛胃胀不适,或者仅为轻微症状。因此,消化道的症状轻重,并不能作为病情轻重的评判依据。体检发现这些疾病,应该是欣慰的事情,因为早发现、早规范治疗,可以尽早治愈或延缓疾病的进一步进展。人体的很多肿瘤,发病或进一步转移,都有一个从良性病变到恶性逐步进展,或恶化加重的过程。2、上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是否停药的依据,不能以症状缓解作为停药依据,而应根据疾病类别,参考相关的医学指南去规范治疗。比如对幽门螺杆菌的杀菌疗程为2周;胃十二指肠溃疡,不管症状轻重,规范的治疗疗程就是4-8周;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疗程不低于3个月,对胃癌前病变疗程不少于6个月,之后还应进行不短于6个月的随访。3、针对幽门螺杆菌,有一点需要强调:只要感染幽门螺杆菌,无论是否有症状,胃黏膜都肯定会存在炎性反应。没有症状并不代表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内没有问题。在病理学上,慢性炎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增生、淋巴滤泡形成,活动性炎症则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中性粒细胞的广泛浸润。在医学临床指南中强调:幽门螺杆菌是胃粘膜发生萎缩和肠化生的最重要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明显改善胃粘膜炎症反应,延缓、逆转胃粘膜萎缩,降低萎缩性胃炎等无症状感染者的胃癌发病率!事实上,对无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最佳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时机,就是在胃粘膜萎缩之前!黄铭涵简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共福建省委人才办“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届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医院唯一),师从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唐旭东教授等国内消化病学领域泰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福建省科技厅、教育厅、福州市科技局课题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常委。本人所在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中医脾胃医学中心,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培育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在脾胃湿热证及胃癌前病变、难治性便秘等研究方面,在全国享有盛誉。在科室支持下,近年来本人全身心钻研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以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逆转为主攻方向,特别增设“胃癌前病变”专病门诊,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12项,参与(限第一参与人)1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年门诊量居医院脾胃病国家重点专科排名第一。【临床擅长】脾胃疑难病的临床辨治。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口臭的逆转治疗。腹痛、腹胀、反酸、便秘、泄泻等慢性脾胃病及亚健康体质的中医综合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该如何理解与治疗?这是消化内科临床上非常常见的问题。很多患者在就诊前,已经通过互联网或百度搜索了相关文章,很多都提示会转化为胃癌,因此都非常恐慌。毕竟,我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全世界有一半病例发生在中国,而福建地区,特别是长乐、莆田等更是胃癌的高发地区。那么,该如何正确理解上面的概念?一、慢性萎缩性胃炎大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认识,首先来源于自己的胃镜检查报告单,其次是病理报告。正常的胃粘膜上皮,是由大量的胃腺上皮细胞构成,可以分泌胃酸,胃蛋白酶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的萎缩,可伴随肠化生与上皮内瘤变。在胃镜下,由于胃粘膜固有腺体的减少,故镜下表现为胃壁变薄,胃粘膜粗糙不平,白相增多,粘膜下血管透见。大家对萎缩性胃炎的解读,需结合年龄因素进行分析。胃粘膜萎缩可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萎缩。胃粘膜的生理性萎缩是人体在衰老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这个可以用骨质疏松来比喻,年轻人罕见骨质疏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人在五六十岁后,都伴随着或快或慢的骨质疏松,所以老年人易发生身高形体缩小、驼背、稍微跌一跤就容易骨折的现象。这个进程,是谁也避免不了的老化现象,但如果老年人及时规律补充钙剂,就可明显延缓骨质疏松的进程。对老年人的萎缩性胃炎的理解,也是同理。临床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很多应属于病理因素引起的粘膜萎缩。如因反复不规律饮食、遗传因素、感染幽门螺杆菌等,造成胃粘膜的反复炎症、癌前病变改变等,这种萎缩就需要积极控制和治疗。如一个患者年龄仅三四十来岁,胃镜或病理就提示粘膜中重度萎缩,或伴肠化生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等,这就不正常。如将其当做生理性萎缩不管不顾,病情逐渐进展,就会出现问题!有的病人会说,萎缩性胃炎不是应该胃酸分泌要减少么,为什么我得了萎缩性胃炎,还总是胃酸多的临床症状呢?这是因为,胃酸是由位于胃体的壁细胞分泌,除非全胃萎缩,否则胃酸分泌不会明显减少。此外,很多人认为反酸、烧心是胃里胃酸多了,其实这是由于胃内容反流到食管里而引起的症状,而不代表真的胃酸分泌增多了。二、肠化生肠化生是一种细胞转变,简单理解,就是肠道的上皮细胞长到胃上面了,这里面涉及很多复杂的发病机制。病理性胃酸、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反复刺激、损伤正常的胃粘膜上皮细胞,为了抵御这些损伤性因素,在胃粘膜损害修复过程中,就容易发生了一些细胞内在的转化。这里的问题关键,是有些肠上皮化生,特别是大肠型的肠化生,容易出现异型增生,而这种异型增生一定程度上较容易发生癌变。普通的肠化生不必要过于关注和紧张,这里强调一点,只有出现异型增生的肠化生,才是真正的癌前病变。有的病人会说,如果肠化生是萎缩进展的产物,那为什么我的病理报告中,只提示有肠化生,没有萎缩呢?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合并胆汁反流的患者中,由于长期胆汁反流,胃粘膜被胆汁反复刺激,就会被改造成肠道腺体特征,即出现肠化。所以,肠化的发生并不一定有萎缩。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上皮内瘤变又称为异型增生,是同一医学病理概念的不同说法,具体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原来医学指南的观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点是强调定期复查,此外西药也少有疗效满意的药物。但随着医学的进展,在最新颁布的《中国整合胃癌前病变临床管理指南》(由我的导师、欧亚科学院院士唐旭东教授牵头制定)中,特别强调:低级别异型增生需进行内科学干预,高级别异型增生以及部分有可见病变的低级别异型增生需进行内镜治疗。这里的内科学干预,很大程度上,就是需要中医中药的积极干预治疗。因此,如果出现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就需要积极住院治疗,在医院行内镜下ESD微创手术。如果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则需积极药物治疗,避免疾病的进展。同时,胃癌前病变临床管理指南中指出: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疗效,中西医结合具有优势。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指南中只说明“具有一定疗效”,是因为采用的文献,只是应用中成药摩罗丹和叶酸的疗效对比。本人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目前采用结合患者体质的个体化中药辨证方剂,以及配合叶酸、瑞巴派特、复方谷氨酰胺,对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是非常肯定和显著的,远高于之前的文献报道。黄铭涵简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共福建省委人才办“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届“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师从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唐旭东教授等国内消化病学领域泰斗。福建省科技厅、教育厅、福州市科技局课题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常委。本人所在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中医脾胃医学中心,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培育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在脾胃湿热证及胃癌前病变等研究方面,在全国享有盛誉。在科室支持下,近年来本人全身心钻研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以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逆转为主攻方向,特别增设“胃癌前病变”专病门诊,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13项,参与(限第一参与人)1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年门诊量居医院脾胃病国家重点专科排名前列。【临床擅长】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难治性口臭的逆转治疗。腹痛、腹胀、反酸、便秘、泄泻等慢性脾胃病及亚健康体质的中医综合治疗。
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通俗的讲,就是腹部的各种不舒服,上消化道症状如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剑突下灼热感、食后饱胀、上腹痛等,肠道症状如下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和便秘等。很多病人病情反反复复发作,在医院胃肠镜、腹部彩超等各种检查也都做了,都没查出个所以然,反复就诊吃了各种药效果并不见好。在日常消化科的门诊中,有相当部分的患者(占门诊量1/3以上)的病因,就属于胃肠功能紊乱。因此,胃肠功能紊乱是临床非常常见、又治疗棘手的一类消化道疾病。下面跟大家说说,什么是胃肠功能紊乱。一、胃肠功能紊乱的概念首先,胃肠功能紊乱,就是胃肠的运动与分泌机能失调,但无组织学器质性病理改变,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肿瘤等。通俗讲,就是胃肠道的运动不协调,过快过慢,或神经感觉紊乱过于敏感等等,没有什么大事,但老有各种难受的症状,就是不顺,有的患者老打嗝、嗳气、腹胀,有的患者老腹泻或便秘发作,或肚子容易疼,一疼就想上厕所。同时,除了消化道症状,很多患者伴有睡眠不好、神疲乏力等不舒服。二、胃肠功能紊乱的病因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总结,大致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1、情绪因素:平时经常焦虑、抑郁或压力大、睡眠不好的病人,特别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20年前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因为临床研究需要,曾经做过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抑郁、焦虑自评量表的评估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个判断。发病原因和中医所讲的“肝郁”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还有我们很多学生,一到考试就茶不思饭不香,有的肚子疼拉肚子,考完试了就啥都好了,这个也是很生动的典型反馈。2、内分泌失调:女性在更年期的时候,容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很重要的诱因就是自身内分泌的失调。因为卵巢功能发生退化,它的整个内分泌激素都会发生紊乱,除了肚子不舒服,所以很多病人还会有盗汗、月经失调、心烦意乱、胸闷气短等各种症状,就是这种表现。3、饮食生活习惯不规律:平时辛辣油腻饮食,或嗜烟爱喝酒,或进食过冷过热的食物,以及生活节奏的紊乱,如爱熬夜、三餐不定时等。门诊患者很多人经询问病史,都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不良习惯诱因。4、先天因素:每个人的基础体质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胃肠功能好坏,是有一定的先天因素的。这个和身高、近视、肿瘤是否会遗传,是同一个道理。三、如何防治胃肠功能紊乱1、心态调整。这个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平时要保持放松、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凡事看开,不与人没事争执。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把心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胃肠道不舒服上面。这里举个小例子,比如我们脸上手上被蚊虫叮咬后,如果有事情要忙着做没去注意,可能几分钟叮咬处就不痒了;但如果反复注意抓绕,可能越绕越痒,一天过去了局部痒痛没消还更严重了。另外,往往这类人群,都是平时智商、情商偏高的人群,平时有主见有个性,有自己想法,但在对待自身心态失调和疾病的时候,这反而成了弱项。所以对比普通人群,发病率却更高。因此,凡事学会退后三步,学会包容,不去争执谁对谁错,是避免自己心理上焦虑抑郁、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这一常见躯体症状发生的很重要心态调整办法。要相信,越是开明的心态,自身的内脏敏感性就会越低,效果会越好。心态调整好了,想开了,往往腹痛、腹泻、吃不下、反酸,这些自然而然就会好转很多。此外,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一点非常关键。2、饮食因素。民以食为天,胃肠道出问题,不管是器质性或功能性,都与进嘴的饮食关系密切。首先,要注意避免不该吃的食物坚决不吃。如有上腹痛、反酸、胃胀等症状患者,那么,平时笋地瓜米粉,糯米做的食物(汤圆棕子米糕等),还有坚果类食品(如板栗),粗粮(如玉米黑米绿豆等),生冷水果(如柚子桔子橙子葡萄)要坚决不能吃。腹胀患者,避免豆类(如黄豆蚕豆豆腐等)和兰花菜不吃(会产气)。对乳糖不耐受患者,注意牛奶等食物。如平时对虾、海蛎等食物吃完就易拉肚子,也要避免开。其次,注意细嚼慢咽,少食多餐,进食八分饱即可,不给胃肠道一次过多的负荷量。对有胃食管反流的患者,进食后半小时内不平躺,避免食物反流,同时避免进食时过多的汤汤水水。在这方面,大家就是把握一个总的原则:多对自己的身体花心思保养,根据自己的胃肠情况,摸索最适合自己的饮食食物、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这个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答案,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3、适量运动。保持适量运动,对人体机能的调整是非常有帮助的。除了可以协助调整胃肠道蠕动,对于一个人的整体状态、包括心态的调整,也是非常关键的。比如户外有氧散步等。这个需强调一点,不宜过于激烈的运动,比如跑步。剧烈运动对胃肠道疾病的康复,反而是适得其反的。4、药物治疗。在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时候,药物配合治疗是不可少的。究竟是选择西医还是中医,这个和就医习惯有密切关系。西药比如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莫沙必利等),抑酸药(如雷贝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黏膜保护剂(如复方谷氨酰胺颗粒、瑞巴派特等),益生菌(如金双歧、复合乳酸菌等),经过组合搭配口服,有一定的效果。中药对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是有明显优势的。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分型治疗,如疏肝解郁、清化湿热、健脾舒络等辨治。这个需要强调的一点,西医的治疗,主要针对的是症状的有效缓解;但中医治疗,每个人治疗的经验、侧重点不同,我更多的是基于“治未病”理念,从调理患者体质入手。很多患者就诊目的和诉求,简单说就是为了缓解消化道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不适,但其实认真询问病史,往往伴随有月经不调、心理异常、疲劳综合征等多重、各类亚健康问题。因此,临床的治疗,才更应该从宏观入手,基于整体观念进行调理,这也是中医治疗有优势的地方。体质调顺了,临床症状包括消化道的异常和不舒服,就自然跟着好转痊愈,也避免了日后无休止的反复再发。因此,治疗目的很重要,治疗的策略和高度更重要!【黄铭涵简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中共福建省委人才办“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师从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唐旭东教授等国内消化病学领域泰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福建省科技厅、教育厅、福州市科技局课题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内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常委。本人所在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中医脾胃医学中心,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培育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在脾胃湿热证及胃癌前病变等研究方面,在全国享有盛誉。在科室支持下,近年来本人全身心钻研消化道疾病的诊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12项,参与(限第一参与人)1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年门诊量居医院脾胃病国家重点专科排名前列。【临床擅长】胃肠功能紊乱、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难治性口臭等脾胃病的规范治疗。腹痛、腹胀、反酸、便秘、泄泻等慢性脾胃病及亚健康体质的中医综合治疗。
平时在门诊坐诊,询问病史时,经常有患者会提及有或轻或重口中发苦的症状。那么,口苦的病因是为什么?是不是身体的内部出了什么问题呢?一、口苦的病因①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运动减少,均可导致口苦。特别是当人长期处于极度焦虑或压抑的状态中时,会引起神经感觉异常,继发出现口苦不适。同时,吸烟、饮酒,张嘴睡觉,而散发水分过多,也可导致口苦。②慢性脾胃病,如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等,常伴随口苦症状。胆汁由肝脏产生,正常时应该注入十二指肠,再进入小肠和大肠。在胃食管反流时,或胃动力较差,胆汁、胃酸常逆行而上,从而导致口苦、烧心、嗳气,甚至胸骨后不适或疼痛。③肝脏、胆囊、胰腺疾病患者,晨起常伴有口苦,部分患者可合并小便或眼睛发黄。肝脏或胆囊有炎症或结石、肿瘤时,肝脏胆汁排泄不畅,可引起肝胆疾病性消化不良而出现口苦。④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病、部分癌症等,以及口腔局部的炎症,也是一些口苦症发作的诱因。中医学认为,口苦的病机与脾胃湿热、肝胆疏泄失常有关。我们团队的研究认为,口苦症与脾胃湿热病机关系密切。湿热之邪病及三焦,蒙上流下,上扰于心,中犯脾胃、肝胆,下损于肝肾,皆可引起口苦症。临床上结合患者全身证候、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从三焦分治、阴阳异治的角度进行辨治,可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此外,肝主疏泄,肝胆处于中焦,为全身气机之枢纽,故肝胆疏泄失常时,治疗上应以疏肝利胆为主。二、如何防治口苦①中医中药干预,如中医辨证考虑脾胃湿热、肝胆疏泄失常时,通过清化脾胃湿热、疏肝利胆治疗,对口苦症状的缓解有非常好的效果。②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保证睡眠,适当运动;保持饮食规律、少食辛辣刺激食物;积极戒烟,不酗酒,避免过度疲劳;平时注意口腔卫生。③如口苦症状经过积极调理无改善,应及时医院复诊,进一步进行病因鉴别,行血常规、血糖、胃、肝、胆、肾等相关检查,排除糖尿病、胆石症等病因。黄铭涵简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届“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师从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唐旭东教授等国内消化病学领域泰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福建省科技厅、教育厅、福州市科技局课题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常委。本人所在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中医脾胃医学中心,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培育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在脾胃湿热证等研究方面,在全国享有盛誉。在科室支持下,近年来本人全身心投身临床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13项,参与(限第一参与人)1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年门诊量居医院脾胃病国家重点专科排名前列。【临床擅长】口臭、腹痛、腹胀、反酸、便秘、泄泻等慢性脾胃病及亚健康体质的中医综合治疗。
论文摘要: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学说的理论总结,酌古斟今,本文分析了“治未病”理论的渊源及内涵,并结合慢性便秘共识意见具体条目,分别从饮食、情志、体质、针灸推拿及中药方剂,阐述慢性便秘诊疗过程中“治未病”理论的具体应用,探讨理论在慢性便秘共识意见中的实践价值,为慢性便秘的治疗提供经验借鉴。关键词:慢性便秘;共识意见;中医“治未病”理论首届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医院唯一),师从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唐旭东教授等国内消化病学领域泰斗。福建省科技厅、教育厅、福州市科技局课题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常委。本人所在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中医脾胃医学中心,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培育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在脾胃湿热证及胃癌前病变、难治性便秘等研究方面,在全国享有盛誉。在科室支持下,近年来本人全身心钻研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12项,参与(限第一参与人)1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年门诊量居医院脾胃病国家重点专科排名第一。【临床擅长】难治性便秘、腹泻等慢性脾胃病及亚健康体质的中医综合治疗。
论文摘要: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临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较高复发率及病死率,其在中医学中属“血证”范畴。唐容川“治血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对血证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本文基于“治血四法”探讨ANVUGIB的病因病机,提出“止血为第一要法、止血不忘消瘀、宁血必先求本、补虚需掌握时机”的治疗思路,为运用“治血四法”辨治ANVUGIB提供临床思路。关键词: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血四法;血证论首届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医院唯一),师从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唐旭东教授等国内消化病学领域泰斗。福建省科技厅、教育厅、福州市科技局课题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常委。本人所在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中医脾胃医学中心,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培育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在科室支持下,近年来本人全身心钻研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12项,参与(限第一参与人)1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年门诊量居医院脾胃病国家重点专科排名第一。【临床擅长】上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统急症的临床诊疗工作。腹痛、腹胀、反酸、便秘、泄泻等慢性脾胃病及亚健康体质的中医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