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 儿童常见的纵隔肿瘤(mediastina tumor)包括:前纵隔:淋巴瘤,畸胎瘤,生殖细胞肿瘤,淋巴管瘤,胸腺瘤等;中纵隔: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等;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等。 纵隔肿瘤多病因不明,可能与环境、基因等因素有关。组织来源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各种各样。 纵隔肿瘤多无明显临床症状,行胸部X线或CT检查时偶然发现。肿瘤体积增大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压迫症状,如咳嗽、喘鸣、呼吸困难,胸痛等;压迫上腔静脉可引起颈部静脉怒张,以及面颈和上胸部水肿;交感神经受压时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同侧颜面部少汗或无汗);肿瘤侵袭椎管,脊髓受压,可出现下肢麻木或瘫痪;食管受压发生吞咽困难等。 纵隔肿瘤的治疗原则包括:纵隔肿瘤确诊后,原则上应手术治疗。部分估计难以直接完整切除的患儿,可考虑先取肿瘤组织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应用化疗或放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切除后,应按其病理种类,加用化疗或放疗。
? ? 气胸(pneumothorax)是指胸廓内的脏胸膜和壁胸膜之间有气体积聚,可分为自发性和创伤性。创伤性气胸可由胸部钝挫伤、挤压伤或穿透伤等引起;自发性气胸可进一步分为原发性(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PSP)和继发性(second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SSP)。儿童自发性气胸多由于肺大疱(病因不明的肺尖囊泡)破裂引起。 ? ? 文献统计美国儿童和青少年PSP的发病率估计为男孩4/100,000、女孩1.1/100,000,发病高峰见于16-24岁。 ? ? 气胸的临床表现为剧烈运动、咳嗽或Valsalva等使跨肺压急剧增高的动作后突发呼吸困难及胸痛(多为尖锐或刀刺样疼痛),疼痛在患侧通常呈弥漫性,并放射到同侧肩部,偶尔伴干咳。少量气胸可能无症状,因其他原因行胸片检查时偶然发现。 ? ? 气胸常进行胸部X线检查,特征性表现为:患侧胸膜腔可见气胸线(脏层胸膜线),肺野过度透亮且血管和肺纹理减少,患侧膈肌可变平或向下弯曲,纵隔和气管可能移向气胸对侧,也可因胸膜腔内气体的压迫而发生肺不张。PSP成人和儿科患者都以左侧发病为主。胸高分辨CT检查可了解有无胸膜下囊泡。 ? ? ?气胸治疗一般取决于气胸的量、呼吸窘迫的程度以及有无基础肺部疾病,目标是清除胸膜腔中的气体并防止复发。对于初次气胸的患儿,保守治疗为主:气胸量少(气胸量<30%)且一般情况稳定的患儿可以严密监测气胸量变化;气胸量大的患儿需要进行处理,可以进行胸腔穿刺术或胸腔闭式引流术。对于保守治疗气胸仍持续存在或者反复发作气胸的患儿,推荐手术治疗,降低复发率,目前多采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胸膜腔闭锁术。
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PE)是部分胸骨、肋软骨及肋骨向脊柱呈漏斗状凹陷的一种畸形,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胸壁畸形之一。 漏斗胸的发病率国外报道在1/300~1/400,男女比约4:1,86%的漏斗胸1岁以内就被发现,37%有家族遗传史。漏斗胸的病因至今尚不十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下部肋软骨发育过快,胸骨慢而被向下挤压形成漏斗胸。畸形有家族性倾向。 绝大多数漏斗胸患儿出生时或生后不久胸部便出现浅的凹陷,且多以剑突处明显。随年龄增长,一般在婴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凹陷进行性加深。学龄期时基本趋于稳定。但也有部分儿童胸廓凹陷出现较晚,学龄期甚至青春期随身体的快速发育而进行性加重。由于凹陷的胸壁对心肺造成挤压,气体交换受限,肺内易发生分泌物滞留,故常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有时活动后出现心慌气短、食量减少、消瘦等。大多数的漏斗胸的病人体型瘦长,最为常见的是胸骨下段出现凹陷,绝大多数伴有:前胸凹、后背弓、双肩收、腹膨隆的表现。约30%的患者是不对称的。 漏斗胸治疗的目的是解除心肺受压,改善心肺功能,改善外观,解除患者消极的自卑心理,防止“漏斗胸体征”继续发展和脊柱侧弯。婴儿期因用力呼吸及哭闹会导致暂时的畸形,3岁以内小儿由于体弱、骨质较软、肋软骨易变形(佝偻病活动期),应先观察有无自行矫正的希望,若无自行矫正可能的可先试行负压吸盘等保守治疗。3岁以上如症状、体征显著,凹陷非常严重的可选择行手术矫正,轻到中度的、范围比较局限的漏斗胸仍可以选择观察或保守治疗。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矫治比较好的年龄为3~12岁。因为此年龄段患者有一定的配合能力,畸形范围相对局限,导致脊柱侧弯的胸源性应力未发生,手术塑形较容易,效果也好。
鸡胸(pectus carinatum)是指胸部突出的畸形。早在希波克拉底时代就有人描述过此畸形。鸡胸的发病率排在漏斗胸之后,为胸壁畸形中第二常见病。与漏斗胸一样鸡胸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下部肋软骨发育过快,胸骨慢而被向上挤压形成鸡胸。部分小儿的鸡胸是先天性的,而后天性鸡胸多是佝偻病造成的。佝偻病患儿除了鸡胸外,往往还伴有其它畸形,如方颅,“X”形腿,“O”形腿等。 多数患儿在幼儿期常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体质较同龄儿差。部分患者出现气促、乏力,甚至影响心肺功能。 手术矫形是改善外观,解除患儿消极的自卑心理简单有效的方法。鸡胸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后天者多为营养障碍所致,多见于幼儿期,系佝偻病的一种表现。鸡胸过早手术由于骨质较软,有复发可能,而且后天性鸡胸在发育过程中偶有自行纠正的能力。对轻度后天性鸡胸可观察至学龄期,若症状无改善且对心肺有影响时,也应考虑手术纠正。大年龄患儿常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影响心理健康,同时行走、坐立为掩盖凸起的胸部,造成驼背,不愿游泳和参加户外活动。异常的姿势及缺乏锻练反而会加重畸形。而且小儿可塑性强、手术操作简单、对手术耐受力、术后恢复及效果均较青少年、成人好。 对于小儿鸡胸的治疗,3~10岁的可以用支具治疗,9岁以上可以手术治疗,如鸡胸外观畸形较重,对心肺有影响者,3岁以上均可手术治疗。10~16岁的青少年胸、肋骨的弹性好,所需要的压力小,手术操作简单、对手术耐受力、术后恢复及效果均较青春后期及成人好。另外,微创胸骨沉降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因此支具治疗无效者均应考虑手术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