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与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控制程度有关,而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性别及类型对其影响不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呈进展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有两大发病机制:视网膜微血管闭塞和视网膜微血管渗漏。视网膜微血管闭塞始于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周细胞丧失,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损伤和增殖。此外,血液中红细胞变形降低氧输送,血小板改变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易聚合,微血管形成涡流导致视网膜微血管闭塞。荧光造影可见眼底视网膜广泛的无灌注区形成,视网膜缺血缺氧,导致血管形成因子释放,从而刺激视网膜生成新生血管,而新生血管破裂可导致玻璃体出血、增生,甚至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另外,血视网膜屏障损伤可导致视网膜水肿、破性渗出、视网膜出血。早期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可不引起视力下降,但视网膜小片出血,可引起局部视野缺失,如果黄斑部视网膜出血或水肿视力将明显下降。晚期形成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损害刺激新生血管生长,可引起纤维增生有时还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也可长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出血。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的危害性更大,可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明。很多危险因素可导致DR快速进展,包括年轻患者、I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差、肾功能不全、孕产期、白内障手术等。严格控制三高(而不仅仅是血糖)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血糖水平与DR发生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并非控制好血糖就能防止DR的发生,DCCT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第一年DR病情加重,至第18个月后才开始逆转。北京德胜糖尿病眼病研究显示,应用胰岛素与不应用胰岛素者相比,其DR的发生风险增加3.38倍。威斯康辛DR流行病学研究(WESDR)显示,应用胰岛素治疗组发生增殖性DR的4年和10年进展率均远远高于未使用胰岛素组。这同时恰恰说明,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是发生DR的高危人群,应早期进行干预。二、视力不是判断DR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我国DR发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率高,绝对数量大,增长迅速,就诊过晚,中青年发病,危害重。DR可长期不影响中心视力,不易被患者感知、发现,患者认识不到定期散瞳检查眼底的重要性;内科医生对DR了解不够,与眼科医生之间缺乏协调,即使明确诊断有眼底病变的患者,也未必转诊给眼科医生;眼科医生对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缺乏重视,治疗理念偏颇。上述因素使DR成为最常见的严重致盲性疾病,因此,应将DR作为糖尿病重要监测指标纳入糖尿病日常监控体系,以期对DR有效预防、早期发现,进行及时正确的治疗。DR需要如何合理防治:1,尽可能用饮食控制或联合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当口服药不能使高血糖降低,则需积极按照内分泌医师的指导注射胰岛素。2,药物保守治疗。早期(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除严格控制糖尿病外,可采用下列药物治疗:①二羟基苯磺酸钙类药物,如:导升明(羟苯磺酸钙)或递法明,其作用为减轻糖尿病时视网膜血管的高渗漏反应,降低血液的高粘稠性及减少血小板的高聚集性;②抗血小板聚集药,如:阿司匹林等;③抗凝药物。低脂肪高蛋白饮食,多用植物油可以减少眼底的硬性渗出。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及/或高血脂,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需同时兼顾对高血压及高血脂的治疗,力求将其降至正常水平。3,激光治疗。可阻止视网膜病变的发展。经过大量严格的临床对照研究,已证实激光光凝是当今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措施。4,玻璃体切除术。晚期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发生严重玻璃体出血,其来源可以是视网膜或视盘新生血管的出血,也可以是侵入玻璃体内的新生血管出血,日久未吸收者在玻璃体内形成机化膜或条索,牵拉引起黄斑水肿、黄斑异位,甚至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采用玻璃体切除术,使屈光间质清晰,移走积血及分解物质并将机化膜切断、咬碎,然后吸出碎片消除纤维组织赖以生长的支架,松解对视网膜的牵拉,并注入液体及/或气体,恢复正常的视网膜解剖关系,以便作激光光凝。三、激光治疗干预未必就能阻止病情进展激光治疗是DR治疗的重要里程碑,DR研究显示,及时的激光治疗可减少重度视力丧失达60%。激光治疗对不同阶段DR的治疗效果是不同的。对于非增生期DR,未形成新生血管时,良好、正确的激光治疗3~6个月后病情可完全稳定,而对于新生血管已经形成的患者,激光治疗可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对这类患者激光治疗的目的除尽可能完成PRP激光治疗外,还应为玻璃体手术治疗做准备。需注意,及时治疗并不等同于正确治疗。正确的治疗使病情稳定,治疗理念偏颇导致疾病快速恶化。不同程度DR的治疗建议:1、正常及轻度NPDR(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建议患者每年复诊。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此时期并非必要的检查;2、轻度及中度NPDR不伴有DME(糖尿病性黄斑囊样水肿):建议患者在6~12个月内必须复诊,因为此时期常可发现疾病的进展;3、轻度至中度NPDR伴有DME:建议患者每月复诊,必要时可行局灶性光凝及抗VEGF治疗。传统观念认为出现黄斑水肿应当予以光凝治疗,但目前的研究显示抗VEGF治疗对于累及中心凹的黄斑水肿比单独使用光凝治疗效果更好。对于DME未累及黄斑中心凹且视力良好的患者,密切的随访也是可行的选择;4、重度NPDR或非高危PDR的患者:全视网膜光凝被认为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抗VEGF治疗已逐步成为一种更好的治疗选择。如伴随黄斑水肿可考虑联合抗VEGF治疗及黄斑局灶或格栅光凝;5、高危PDR(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除建议尽快完成全视网膜光凝外,常联合抗VEGF治疗及黄斑局灶或格栅光凝。四、手术治疗的时机宜早不宜迟成功的早期手术操作简单、风险低、预后好;对于增殖性DR患者,完全的激光治疗后,患眼仍可能进展,需手术治疗,如果延误手术时机,尤其在不完全激光治疗后延误手术时机,对患眼破坏巨大,预后差。一次手术成功后长期稳定性良好,不成功的手术可导致疾病快速恶化。五、审视抗VEGF治疗时代的DR在抗VEGF时代,VEGF成为缺血区之外新的治疗靶点,抗VEGF是DR治疗史上的里程碑,其使DR第一次可能逆转,改变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模式,延迟激光治疗和(或)减少激光治疗的副作用,辅助手术和(或)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一)抗VEGF药物不能替代全视网膜光凝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在PDR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常PRP需要2次及以上的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还需要增加治疗的次数。PRP治疗后,有4.5%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后续的手术治疗,25%-43%患者出现黄斑水肿加重此外,PRP治疗还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疼痛、周边视力降低、夜盲症等)。但至今为止,PRP仍然是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失明,尤其是重度非增殖性病变和PDR患者的一个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抗VEGF药物在PDR的防治过程中虽然还不能完全取代PRP,但是也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PDR患者视网膜水肿和出血较为严重,难以实施PRP治疗或PRP治疗不完全,可以先行抗VEGF治疗,消退新生血管,消除视网膜水肿,让出血吸收,从而为PRP施行创造时机。患者如果合并DME,抗VEGF联合PRP治疗既能够消除发生新生血管的土壤,同时又能有效消退黄斑水肿,有助于视功能稳定与提高。(二)抗VEGF药物辅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妙处对于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增殖膜形成甚至已经造成视网膜脱离的PDR患者而言,尽快进行玻璃体手术是治疗这类PDR的首要任务。但玻璃体腔内高含量的VEGF及遍布的新生血管加大了玻璃体手术的难度,这些新生血管由于结构不完整极易破裂,术中可能稍被牵拉就造成出血。临床研究显示,相较于玻璃体切除术前未行抗VEGF治疗的PDR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行玻璃体腔内抗VEGF治疗的患者,术中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及玻璃体腔内使用硅油填充的机会显著降低。术前使用抗VEGF药物能减少术中出血风险,使视野清晰,并且降低玻璃体手术的难度,但对于预防术后出血的作用并不明显。另外,有研究观察了玻璃体切除术中注射抗VEGF药物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显示注药组术后1个月内发生玻璃体积血的概率显著降低,而玻璃体积血吸收的时间也明显较短。玻璃体手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不同阶段,抗VEGF都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在玻璃体手术前,新生血管充盈旺盛,并且增殖性糖网处于进展中,术中出血概率大,手术风险大,术前抗VEGF治疗可使新生血管消退,使新生血管膜纤维化,有助于手术安全进行,术中出血减少;在玻璃体手术中,如果发现明显的黄斑水肿,威胁到患者术后视力稳定;或者术中发现新生血管存在,术后有再出血的可能。可在术中行抗VEGF治疗,对术后视功能恢复、阻止术后出血有一定帮助;玻璃体手术结束后也并非一劳永逸,术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新生血管复发,或者黄斑水肿持续存在,这些患者仍然需要连续抗VEGF治疗。术前抗VEGF治疗的时机选择尚无定论,目前认为,玻璃体手术前3~ 7天是抗VEGF药物注射的最佳时机。如注药与手术时间间隔过短,抗VEGF药物可能尚未起到使新生血管退行的作用;注药与手术时间间隔过长,由于注药后纤维膜血管膜收缩,可能会加重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风险。目前,使用抗VEGF治疗辅助玻璃体手术治疗PDR已被世界范围内的眼底病医生广泛接受并使用。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第二位的高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全世界每年新增1600万RVO患者,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尽管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干预措施,但目前尚无确实的治疗方案被证实能重新开放阻塞的视网膜静脉。因此,RVO治疗主要针对影响视力的并发症,包括黄斑水肿(ME)、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及眼前节新生血管形成。RVO是仅次于DR的第二大引起ME的原因,尤其是缺血型CRVO/BRVO多伴有ME。RVO并发ME是影响患者视力的主要并发症,除了查找全身病因、治疗系统性疾病外,诊疗策略主要包括抗VEGF治疗、糖皮质激素眼内注射、格栅样光凝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多国临床指南/共识将抗VEGF治疗均作为RVO-ME的一线治疗选择。2015美国AAO指南中,BRVO伴黄斑水肿初始治疗首选抗VEGF药物,治疗失败或应答不足,考虑糖皮质激素和/或栅格激光。CRVO虹膜或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最佳治疗是PRP,如PRP不足以控制新生血管形成,考虑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在一项真实世界研究中,约30%RVO-ME患者对抗VEGF治疗反应欠佳。RVO-ME病情进展迅速,初期需要密切随访。在年轻CRVO患者发病中,炎症占有重要作用。最新的2019欧洲视网膜专家学会(EURETINA)RVO-ME治疗指南同样指出抗VEGF治疗是一线选择,方案为起始3-6针+PRN,个体化治疗方案为每月一次连续注射至视力稳定后PRN,视力稳定的标准定义为连续3次随访视力稳定。CRVO的黄斑水肿因何而起?研究中发现,所有CRVO的视网膜水肿均可被抗VEGF药物快速消除。也就是说,所有CRVO的黄斑水肿可能都是由VEGF等细胞因子所引起,而细胞因子的释放继发于缺血;只要CRVO合并了黄斑水肿,就代表缺血也存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ucoma,NVG)作为一种继发性眼病,是由多种眼部和全身性疾病引起,而其中视网膜缺血是主要的介导因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CRVO的严重并发症,伴随较差的视力结局。系统性高血压病史,较差的视力等可作为NVG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助于识别需要更频繁或更早随访的患者,同时此类患者也可能受益于进一步的干预措施,如PRP或抗VEGF治疗。对于抗VEGF来说,尽管可以有效改善水肿,延迟NVG的发生,但是不应视为CRVO患者的治愈性治疗方法。为何识别出“高风险”CRVO至关重要?Hayreh的自然病程研究发现:经过8个月,93%高风险CRVO患眼视力会下降至20/400以下,50%会发展成新生血管青光眼;经过抗VEGF治疗后,仅有39%的高风险眼视力低于20/400。尽管视力显著改善,但RAVE的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可能发生的新生血管并发症,单纯抗VEGF起到的作用不是减轻而是延缓,使得“90天青光眼”延长至“2年或者更久青光眼”。所以,如果没有及时辨别出“高风险眼”,当患者视力及临床表现在抗VEGF治疗后出现改善时,医生和患者会降低对新生血管并发症的警惕性;因而提高CRVO“高风险”眼的识别能力至关重要。2019欧洲视网膜专家学会(EURETINA)缺血性RVO的治疗策略:1.去除和控制可发现的致病危险因素;2.视网膜光凝是治疗RVO相关新生血管并发症的标准方法;3.预防性PRP无法降低新生血管发生率;4.如能密切随访(1周或2周),可以延迟到发现新生血管再进行光凝,否则需行预防性光凝;5.抗VEGF有利于视网膜无灌注修复,但单独应用并不能满足治疗需求;6.如果正积极用抗VEGF治疗黄斑水肿,可延迟预防性光凝;7.未发生新生血管时,如在严密观察或/和抗VEGF治疗黄斑水肿时,可延迟预防性光凝;8.缺血性CRVO更易发生前节新生血管,治疗应更为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