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和阿立哌唑都是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它们的治疗效果相仿,起效较快,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这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副作用、停药率、阴性症状的改善等方面,以及临床上非常重要的个体差异性。利培酮和阿立哌唑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疗效方面:二者治疗有效率很高,研究发现,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分别达到78.7%和81.7%,两组无显著差异;临床治愈率方面,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分别达到56.9%和56.1%,两组同样无显著差异。然而,在量表减分方面,两种药物的疗效呈现出一定差异,利培酮优于阿立哌唑。例如,利培酮组自基线至第6周的BPRS平均总分下降较阿立哌唑组更显著,紊乱症状在治疗后也更轻。此外,阿立哌唑组患者阴性症状的改善并不显著优于利培酮组。由此可见,利培酮和阿立哌唑的疗效水平相当,但是在控制紊乱、量表减分率等方面,利培酮要优于阿立哌唑。2、副作用或安全性方面:两个药物都较为安全,副作用少。其中,疲乏感增加(32.1%)及困倦(22.8%)是治疗过程中发生率最高的不良事件,且多发生于治疗第1周,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体重增加、帕金森征及静坐不能方面,两组同样无显著差异。然而,在性相关不良事件方面,利培酮组的发生率全面高于阿立哌唑,包括女性的闭经,男性的勃起障碍及射精障碍,以及男性及女性的性欲下降。3、治疗依从性或停药率方面:利培酮和阿立哌唑的停药率无显著差异。二者治疗精神分裂症大约有19.5%的总体停药率,与既往研究接近。其中53.8%的停药与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有关,而阿立哌唑组患者因这一原因停药的可能性为利培酮组的2倍。换句话说,利培酮与阿立哌唑的停药率或治疗依从性大致相当、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服用阿立哌唑的患者因治疗效果不满意而停药的可能性是利培酮的2倍。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结论,因为二者治疗效果大致相当、起效时间接近、副作用都较小,但是服用阿立哌唑的患者因疗效欠佳而停药的概率是利培酮的2倍,笔者推测可能的原因是:1.利培酮在治疗紊乱症状、量表减分率方面优于阿立哌唑,所以,尽管两个药物的疗效相当,但是利培酮可以控制精神紊乱的优势提高了服药依从性。2.服药的过程需要家属的参与或监督,可能在治疗依从性、停药或换药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结合利培酮在控制紊乱症状方面优于阿立哌唑的表现,提示服用阿立哌唑的患者或家属对治疗效果欠佳的抱怨可能要高于利培酮。3.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欠佳的判断标准,不同于精神科医师等专业人员,这也可能会引起停药的差异。所以,无论是利培酮还是阿立哌唑都是非常好的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但是服用精神科药物一定要听从医师的指导和安排,从而做到个性化用药、科学用药。参考文献:M.Gómez-Revuelta,J.M.Pelayo-Terán,J.Vázquez-Bourgonetal.,AripiprazolevsRisperidonefortheacutephasetreatmentoffirst-episodepsychosis:A6-weekrandomized,flexible-dose,open-labelclinicaltrial,EuropeanNeuropsychopharmacology,https://doi.org/10.1016/j.euroneuro.2021.02.009
精神疾病可不可以接种新冠疫苗?最近仍然有很多病人咨询:“作为精神疾病患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目前还在服药期间,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这是一个精神病人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很多人已经病情稳定,正在工作,所以不仅要应对是社区,有些人还需要面对工作单位/公司方面的询问。很多病人和家属也担心接种疫苗会有一些刺激,甚至让自己或家人犯病。之前关于新冠疫苗并没有统一的指南和规范,好在国家卫健委于3月29日发布了首版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最新明确了5类不宜接种疫苗的人群,也对既往新冠患者或感染者、育龄期和哺乳期妇女、免疫功能受损人群等特定人群接种注意事宜,作了进一步明确和说明。国家卫健委3月29日发布的《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最新明确,5类人群不宜接种疫苗:(1)对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2)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3)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症、脱髓鞘疾病等);(4)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5)妊娠期妇女。由《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可以看到,其中“患有精神疾病”并不是接种新冠疫苗的禁忌症,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精神疾病都是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当然并不是说严重的精神疾病,尤其是行为紊乱、具有冲动暴力和自伤自杀行为的精神病人也应该接种新冠疫苗。——这一类的需要紧急治疗和干预的病人,最迫切地是及时入住医院、接受治疗。这个指南非常地及时,至少可以让绝大部分病情稳定的精神病人都可以放心地去接种新冠疫苗。此外,有精神疾病病史但现在已经正常的人,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但自己没有精神疾病的人,正在服药并且病情稳定的精神病人,按照《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的规定,也都是可以接种的!更为明确地说,也就是包括病情稳定的精神分裂症在内,以及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惊恐障碍、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适应障碍等精神病人,都是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只要不是《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在内的五种情况,绝大部分的精神病人都是可以接种的!同时需要指出很多精神病人及家属的担心——担心接种新冠疫苗有什么刺激、不好的作用或带来犯病的可能性,这是完全没必要的!首先,接种疫苗并不是什么重大压力事件,根据霍尔姆斯生活事件压力量表来看,接种疫苗肯定不是丧偶、离异、夫妻分居、坐牢、直系亲属离世之类的重大生活事件,顶多会带来轻微的饮食结构和睡眠的改变(接种疫苗后可能需要饮食清淡、早睡早起、注意休息),所以这种压力实际是非常低的。其次,接种疫苗不会带来身体伤害和危险,实际是一件非常安全的行为。而且,我有评估过不少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变得极度紧张焦虑、强迫行为加重的病人,这些人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可以有效地降低对死亡、感染新冠肺炎的焦虑。最后,我也在前些日子接种了新冠疫苗,除去排队所花的数小时外,整个接种过程不超过2分钟,实际上还是非常便捷、快速的。接种了疫苗以后也没有任何不适感觉,非要说有什么副作用,也就是接种部分有点疼,非常轻微,没到半天左右那种疼痛就消失了。所以按照现身说法,接种新冠疫苗并没有想象地那么紧张——或者是什么了不起地大事!综上所述,绝大部分的精神病人都是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而且这是一个非常安全的行为,并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或带来什么应激,一定要以平常心对待,轻松点就好了!2021年3月30日15:54:51
精神疾病可不可以打新冠疫苗?1.碰到的问题天津市安定医院普通精神病科罗国帅最近很多精神病患者朋友咨询,他们能不能打新冠疫苗。随着新冠疫苗的接种越来越普及,这个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很多人对此不懂,而新冠疫苗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又不太明了,所以就会出现很多问题:1.抑郁症患者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2.焦虑症患者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3.精神分裂症患者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4.失眠症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5.躯体化障碍正在吃药,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6.十几年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目前坚持吃药,病情稳定,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还有一些人会问到:1.我的妈妈有抑郁症,算不算精神病家族史?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2.我的奶奶有精神分裂症,我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3.我的爷爷又精神病,但是具体什么病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4.我的爸爸酗酒,算不算精神病家族史?我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5.我的外公有想法偏激、行为怪异,算不算精神病家族史?我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6.我的姥姥有老年痴呆症,算不算精神病家族史?我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2.一些经验、建议对此我也好好认真地研究了一下,给大家分享一下。当然这只是个人经验之谈,不是最终、最权威的意见。 首先先看一下新冠疫苗的禁忌症,事实上目前无法完全找到所有的禁忌症信息,网上以及各地实际操作时候的禁忌症包括十个左右:1、对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急性过敏反应、荨麻疹、皮肤湿疹、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腹痛)者。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病期和发热者。3、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接种3个月内有生育计划者。4、有惊厥、癫痫、脑病或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有格林巴利综合症病史者。5、已被诊断为患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HIV感染、淋巴瘤、白血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疾病者。6、已知或怀疑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恶性肿瘤者。7、使用抗肿瘤药物等免疫抑制剂者。8、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或出血性疾病者。9、新冠病毒感染史者。10、临床医师或接种工作人员认为不适合接种者。虽然这里面已经明确提到了“惊厥、癫痫、脑病或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但是很明显,其中“精神疾病”范围很广,尤其是实际临床工作中,精神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区别连医务工作者都很难分清,更别提普通人了。如果按照“精神疾病”广义的定义,包括了所有的精神心理疾病,比如精神疾病: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惊恐障碍、失眠、人格障碍、物质滥用与依赖、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疾病、失眠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等等。还有一些心理障碍,比如:适应障碍、性心理异常、社交恐惧症,等等。这样来算的话,有“广义上的精神疾病及家族史”的人将是人群的大多数。——我们已经接种了8000多万新冠疫苗,事实上里面肯定有一些会符合“广义上的精神疾病及家族史”的人群。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考虑,这里的“精神疾病”是狭义的定义,也就是一些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严重抑郁症、癫痫(及癫痫所致精神疾病)等。而不应该包括强迫症、失眠症、焦虑症、适应障碍等疾病类型。由此可以大致分为几个情况——1.如果是这一些严重精神疾病,而且是在发病急性期,病人冲动、伤人、外走、自杀、自伤、行为紊乱,尤其是丧失了民事行为能力,肯定是无法完成接种的。2.至于说这一些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目前已经长期服药,病情比较稳定,具有行为能力,实际上还是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和各地要求,决定是否接种新冠疫苗。3.如果有此类严重精神疾病的家族史,自己没有精神疾病,他们可以正常的结婚、生孩子、工作和生活,所以应该是可以打疫苗的。他们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这时候可以自己做决定是否接种。4.如果是强迫症、失眠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酗酒(甚至抽烟)、适应障碍等比较轻微的精神心理疾病,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是完全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其中有个特殊的情况,如果是对针头、血液有惊恐发作的病人,可能无法接种。当然,这一类特定恐惧症的病人比较少见。5.如果是家族史里有的是比较轻的精神疾病问题的,自己没有精神疾病,是完全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3.未来未来肯定会有更大范围的人群接种,包括老人和孩子,这样就会面临新的问题,比如老年痴呆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也许随着新冠疫苗的普及,安全性得以证明,使用的经验和科研数据都可以迅速积累,最终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目前这个阶段,仍然需要专家或者更多人来一起探索一下,更为细致地应对“精神疾病到底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的问题,甚至做出一些权威的指南、方案来。2021年3月25日星期四21时13分36秒(重要声明:以上为个人经验之谈,都是一些初步的设想和考虑,有些地方可能还有重大疏漏和严重缺陷,并不是权威意见)
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 1 很多人会担心我的工作总是和精神病人一起会有问题。尤其是第一次得知我是精神科医生时。 这个时候我会给他们解释很多,大概的意思就是我这是工作,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工作内容就对这个人产生怀疑。担心跟疯子打交道的医生会疯,不是与担心跟罪犯打交道的警察会变成罪犯是一样的可笑吗? 这时候我特别希望自己成为像大刘(刘慈欣)一样给听者描述一个宏大的宇宙观:精神病人的世界是一个独立的宇宙,精神科医生则生活在与他们遥遥相对的平行空间。这两个世界可能会有交叉,但是很难融合——否则就是两个星体发生碰撞,结局只能是轰然爆炸。 当然也有一些人会觉得医生工作很差,比如说总与血液打交道很脏,总与疾病和死亡打交道很不吉祥,甚至觉得护士就是服务人的行业。 对此我只会翻翻白眼,不去理会。 2 前一段时间我心情压抑,后来想想原因,真的跟直面有些精神病人的生存状态有一些窘迫有关。 当然也有下社区时天气很冷,每次冻得头疼。加上要去一整天的话,真的很辛苦,所以每次下社区回来我都早早倒在床上。 毫无疑问这一些精神病人的境遇激发了我内在的同情心:这种同情是人类共有的极为宝贵的一种情感。 有时候我会想一想他们该如何生存,病人及家属该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每一次的结论都是无法改变。 虽然人类都是生而平等,无高低贫贱之分。但是这都是理论上的精神追求。实际上有些人被命运加在身上太多的负担,甚至一出生就注定悲剧的一生,却根本无法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坚持所改变。 也许有些人会拼命。但是拼了命以后还是会被命运打败——我看到了的很多都是这样被命运打败以后的人或家庭。因为精神疾病对他们来说,都是命运加在身上不可承受之重。 我感到压抑和痛苦,不仅仅是因为同情。因为我也感受到了那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我甚至不敢绞尽脑汁给他们想方法,害怕进一步卷入太多的情感后与他们发生命运的纠缠,更担心所有的方法和希望都破灭以后,自己也会跟着变得无助和绝望。 甚至跟他们一样变得不再生机勃勃。 而是死气沉沉。 所以为什么看到他们以后我会变得心情压抑,兴趣缺缺,十分沉闷。因为他们的处境激发了我很多挫败的人生经验。——曾经在实验室里我做过实验,大鼠经过两周的刺激后就会变得无助、萎靡和抑郁;这一些人就好像是命运所豢养的一群大鼠,经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连续不断的打击以后,他们也已经变得抑郁,甚至是麻木。 这就叫:习得性无助。 3 我所试图去做的就是和他们做情感上的隔离。 在工作中我可能会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但是真正去理解和接纳精神病人的世界却很难。大部分时候我会和我的病人们坦诚相告:我会试图理解你的一些感受和想法,但是很可能我无法真的理解到你;但我会努力地试图理解你,并且肯定能够感受到你在其中的痛苦、焦虑的情绪。 实际上以前我对精神病人的情感隔离做得很好。比如病人就是病人,工作就是工作;比如心理治疗的原则就是原则,我肯定会遵守,并且深刻理解心理治疗中的设置对心理治疗工作者的保护。 但我现在虽然付出万千努力,还是对精神病人卷入了太多的情感,甚至让自己有些心情压抑了。 4 所以我想表达。 当我看到科室同事C哥,我忍不住跟他吐槽说:“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喜欢下社区工作的。这工作多累啊,每次我去了都累够呛。” 他说:“我也不喜欢去啊。” 我问他:“你下社区有看到过家庭特别惨的吗?” 他说:“有啊,那是当然啦。津南区那样的家庭有很多,毕竟有好多病人是农村的。之前我在河北区下社区......” 我问:“河北区会好一些吗?” 他回答:“也一样,市区也有很多病人家庭特别不行的。” 我说:“我很好奇,你是怎么消化掉看到那些家境特别惨的病人以后产生的情绪的。” 他说:“那怎么呢?” 我就简单给他介绍了一下我看到的情况。 他听了以后说:“那有什么啊。我之前下社区,前一次去的时候病人情况还挺好,病情还挺稳定,再去的时候社区大夫说不用去啦。我一问,社区大夫说,那病人没过多久就死啦!” 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一时间觉得那些还活着的病人好像没那么不幸了。
最近我们收治了一位强迫症患者,她作为一位妈妈,总觉得自己的孩子的脸不对称,为此反复检查,反复思考,反复确认,目前严重到每天询问家人朋友数十遍。住院后每天找主任询问她孩子的脸是不是对称,我们查房时她会不停地问,我们查完房要走了她还跟在后面追着主任问,甚至看不见主任的时候打办公室电话或者要求护士来帮她找主任来询问。 这种病人肯定是痛苦的。 但是她自己好像已经丧失了痛苦的感觉,甚至无法体会到别人对她的询问的反感。这件事带来的痛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反复迫切的寻求别人给她保证。如果是别人不给她回应,或者回应的方式不是她想要的结果,她就感到十分痛苦。 她甚至会强迫主任按照她想要的结果一个字不差的复述给她,比如:你不能跟我说是或不是,你得跟我说“你孩子的脸没问题”。 理论上强迫症并不是最严重的精神疾病的类型之一,但是为什么强迫症会如此严重可怕,甚至让病人逐渐丧失了人际交往和共情的能力呢? 对此,儿童精神科的雷主任认为(私人讨论,2020.08.12),强迫症患者可能跟自闭症属于孤独谱系的障碍,病人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区别在于自闭症是早期发病,人际交往能力的障碍影响了儿童包括语言在内的的全面的智力发育;而强迫症是成年期发病,病人语言能力和智力发育已经相对成熟。相同的地方在于自闭症和强迫症的行为都特别的刻板。 王主任认为(私人讨论,2020.08.13),强迫症其实是重性精神疾病的一种类型,更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相同点是强迫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样,丧失了现实检验能力,情感反应实际上是不协调的。区别在于,强迫症患者的现实检验能力下降和情感反应不协调,主要集中在他强迫的症状上面,而精神分裂症的现实检验能力和情感反应则是全面性的损害。也就是说,强迫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的差别只是在于疾病严重程度的高低和功能损害范围大小。强迫症在其强迫的点上,可能会严重到超价观念,甚至形成妄想。 同样的观点曾经出现过,我们医院一位王博士也认为强迫症实际上是重性精神病的一种,所以在治疗上,他提出并开展了激进的临床实验,那就是对强迫症使用大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临床经验,某科),按照治疗重性精神病的指南来治疗强迫症。据说一开始效果很好,患者病情快速控制,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减少,焦虑烦躁情绪缓解。但是后来这种疗法无法得以延续,终止的原因是疗效无法持久,症状特别容易复发,而参与治疗的某位强迫症因为事先得到过于乐观的康复保证,无法接受复发的事实,将他的“强迫热情”转移到对这位主任的缠讼上,导致这一种治疗方法被迫停止。 最近在看一本书,其介绍厌恶情绪和反感心理的神经机制方面,提到了与强迫症的神经机制一致(《这太恶心了》)。但是,这本书虽然写的很好,却并没有将人类的厌恶心理的神经机制和心理机制介绍的详细,深入,清楚,并且提到了强迫症的神经机制,却没有顺势将强迫症的神经机制说的明明白白。实际上这是我最关心的部分,却被作者写的模模糊糊,所以真令我感到失望遗憾。 不过这毕竟是一本通俗读物,并不是我们中国人写的科技论文或医学教科书,所以其中的发病机制不可能要求它写的像《沈渔邨精神病学》(这书重的像十几块砖头)一样清晰明了。 有一点被介绍的很清楚,那就是强迫症患者真的存在情绪识别的障碍,主要是无法准确识别厌恶表情,而且这种损害随着病情的加重而越来越严重。 所以这一点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强迫症患者很难共情到别人的厌恶。 去年参加了一次ICD11的培训(河北保定,2019),在新的诊断体系里,强迫症要被重视起来,主要原因是国际精神病学家们发现,强迫症的致残率很高,治疗有效率很差,但是既往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在中国,很多强迫症已经丧失了劳动的能力,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但是强迫症却不是严重精神病的类型,更不是可以鉴定精神残疾的疾病类型。 雷主任和王主任等专家的意见很有意义,他们从临床经验上敏锐的发现了强迫症与其他疾病的共性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其准确性,尤其是从基因遗传的角度,或者是更广阔的角度,来全面分析强迫症的发病机制问题。 而且既往的成功经验也有很多,比如双相障碍、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既往曾是那么的复杂纠缠,但是目前通过遗传学的角度已经进行了非常全面透彻的研究,所以DSM和ICD的诊断体系都对此有所变化。以后说不准哪天,强迫症真的会被证明跟孤独症或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联系呢?
患者老年女性,已婚,退休。 主诉: 情绪低落,夜眠差与易怒、烦躁交替发作23年年,再发半年。 现病史: 患者于1997年母亲去世后逐渐出现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不愿接触人,夜眠差,入睡困难,心烦,觉得全身不适。曾多次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故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具体诊断不详,予“利培酮”、“帕罗西汀”等药物治疗,效果尚可。患者病情间断发 作,间期恢复如初。患者于2013年首次来我院就诊,诊断为“复发性抑郁”,曾服用过“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等药物治疗,效果尚可。患者于2016年春节期间,出现入睡困难,易怒、烦躁,语速快,爱管闲事,活动增多、乱花钱等症状,但家人未予重视。患者于2017年因情绪低落再次来我院门诊就诊,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继续予“西酞普兰”、“劳拉西泮”、“佐匹克隆”等药物治疗。患者于今年1月份再次出现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愉快感缺失,紧张、害怕,心烦等症状,就诊于中医一附属医院,并住院治疗,诊断及治疗同前。患者病情时好时坏,未见完全缓解,故于1周前再次来我院门诊就诊,予“帕罗西汀”、“丙戊酸钠缓释片”、“劳拉西泮”等药物治疗,效果一般。今日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再次来我院门诊就诊,并要求住院治疗。患者糖尿病病史18年,目前规律服用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治疗。高血压病史5年,目前规律服用降压药治疗。 该患者发病前性格外向,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好,年轻时没有生育,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此次住院后,每次查房都会说到自己没有孩子,随即痛哭流涕。异常焦虑紧张,上午还可控制,每到下午四点左右就开始恐惧害怕,没有原因的陷入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伴随出汗,坐立不安,神情紧张,同时特别痛苦,觉得活着没意思,容易哭泣。入院的开始几天需要打地西泮注射液来安静下来。
最近又看到了此类新闻,有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父亲忍受不了孩子病痛的折磨,最后自杀了。我已经不知道了,这是第几次看到类似的新闻,所以内心还是有一些特别悲哀,这样的消息真的是令人比较伤心。 综合来看呢,自闭症还是一个没有办法治好的一种疾病,它又会耗时耗力,耗费心血,最终治疗效果也不是特别满意特别理想,所以很多家庭都会背负很多的这种负担,尤其是这种情感上面的耗竭是比较严重的。它并不是像别的疾病,不像身体的疾病,我们还能有效地去治疗。这样的孩子智商也有一些问题,同时最严重的就是伴随有一些精神和行为的问题,特别不好管理,也不好教育,最后这样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办法正常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所以这样的父母肯定是特别特别的痛苦的,有的人甚至抑郁了,这一点我是特别可以理解。 最近这几年也碰到了很多自闭症的孩子,也碰到了自闭症孩子的父母,真的是对他们的遭遇抱有最大的同情,嗯,关键的问题就是,这个病治不好,而且呢,真的是,花费不菲,很多这样的家长跟我说,跟我去交流,自闭症去做一些康复训练,一个月几万十几万的都有。唉,简直就是属于让人倾家荡产的一种问题。嗯,如果要是真的还有效果,我们这样去做的话,还可以去接受,但是呢,你花了这么多钱花了这么多时间花了这么多精力,付出了这么多的情感,最后还是没有效果,孩子反而会越来越严重,这就是很让人失望和沮丧的。 因为有了自闭症的孩子,结果父母之间感情也不好了,或者说是家破人亡了,这个问题我都是见过的。 这真的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所以有时候真的是,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社会问题,也是目前来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困境。 这一类的话题肯定每一次一谈到的话都会觉得很压抑很沉重。 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现在,自闭症的发病率是越来越高,随着我们的重视,我们的检测更加的普及,我们的知识更加的提高,检测更加的系统,然后我们的医生的水平更加的提高,然后我们这一些最新的诊断技术更加的成熟,我们会发现更多的自闭症的孩子。所以呢就会导致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然而另一方面呢,我们自闭症,以及我们所有的整个的儿童精神病,在更进一步来说的话,整个的精神病都是非常被忽视的,至少在当前社会,在我们的医疗系统,以及保险系统,都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所以每个家庭的负担就会特别特别的沉重。 举一个特别特别简单的例子,那就是儿童在治疗这种精神问题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保险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医疗保险可以报销。儿科也一样,儿童有疾病,很多也都是没有办法报销的。很多疾病都是这样的,必须要自费。所以,有时候,我们一方面在说儿童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祖国的花朵,对嘛,我们要呵护她,我们要去给她温暖,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对她的忽视对她的那种漠然对吧?也是非常触目惊心的。 所以,前一些日子,刚刚同事和朋友聊过儿科的问题,对吧?儿科,这是特别悲惨的对吧?儿科的大夫儿科的护士收入又低,工作又累,每个人都是草上飞,非常非常忙,停不下来,连轴转24小时上班,上班就一直在跑,甚至有时候挨打挨骂都是家常便饭!就是咱们这些特别宝贵的儿科大夫这些资源对吗?还咱们社会还不够重视,还不保护还不支持,天天都是在挥霍我们自己的资源。搞的以后都没有儿科医生的,自己才幸福了,作到死才搞笑。 但是如果要是说医生的鄙视链的话,那儿科医生比精神科医生更幸福一点,精神科医生比儿童精神科医生更幸福一点。也就是说,目前在中国当医生真tm已经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了,医生当中做儿科医生那是更痛苦的一件事情,但是比儿科医生更痛苦的是当了精神科医生,那比精神科医生更痛苦的呢,是tmd当了儿童精神科医生。 儿科医生很痛苦,精神科医生也很痛苦,儿科和精神科加在一起就是儿童精神科。儿童精神科那肯定是最痛苦的了。 一方面咱们中国目前缺乏儿童精神科的医生,另一方面我们又缺乏医疗保险的支撑,同时我们又缺少这样足够的康复设施和老师,最后又没有社会整个的保障体系,也没有场所,也没有空间,也没有机构,最终,所有的自闭症都是自己一个家庭来负担,你想想这多恐怖。 所以当我们这种公立的,低廉的或者是免费的,可以值得信赖的,系统的,而且是科学规范的,这么一些优良的资源,如此的匮乏,乃至于极度的缺乏。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边,再听到类似悲伤的新闻,也是可以预见的了。 有好几个自闭症的孩子的父母,给我表达过类似的这种绝望的念头,这我都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啊,他们然后跟我讲,他们有自闭症的微信群,有他们的这样的一些松散的一些组织,孩子的父母在里边一起进行,嗯咨询,沟通,鼓励,扶持,唉,但是这都是一些特别特别,怎么说呢?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不规范,也不科学,也缺乏有效性的一种,无奈的办法。 哎,我真的是,非常想呼吁一下我们整个国家重视一下这个病,呼吁整个社会,尤其是一些慈善的组织和机构,重视一下这个病,然后我们能够在儿童精神病学,在康复训练,有更好的一个发展,能够有非常非常快速的进步。让疾病的治疗更倾向于公益性,而不是说总是在为了挣钱,为了去怎么样。。。。。。
据两位综合医院的心身科主任介绍,他们在门诊的时候有很大的局限,因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及抗焦虑抑郁药物时,很容易因为起效太慢,病人脱落。 简单说就是,病人认为没有效果,不治了。 这就牵涉到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为什么精神科的药物起效那么慢? 更准确的说,是一些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抗强迫药物,起效比较慢。 为了防止病人出现等不及治疗效果出现就放弃治疗的情况,提前沟通,及时告知,就是特别重要的事了。只有病人充分了解药物治疗的规律,才能大大提高患者的服药和治疗的依从性。 要说精神科的药物为什么起效慢,原因还不是特别明了。但不能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解释,因为药物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半衰期,主要还是血液里的药物浓度问题。 而精神疾病的病根,主要还在大脑里。药物从血液到大脑,突破血脑屏障是一个重要问题。进入大脑以后,还必须要继续抵达异常脑区,并且精细化调整神经细胞活动,以及调节神经递质分泌过程。 所有的精神疾病都牵涉到大脑内部极为精细的功能紊乱,所以无论是打针还是吃药,都属于大水漫灌,很难一时间精准作用于大脑内部复发的神经系统。 除非来一针安定,差不多一下子整个大脑皮层抑制掉,病人很快睡着了。或者是电休克,直接影响大脑电生理,给大脑来一次死机重启。 只有这两类方法效果会比较快一些。 但是这两种方法也太粗糙了,给敌人以饱和式全覆盖打击。又有点像心理治疗中的冲击疗法。 所以作用也很有限。 精神科还是需要更加精准,更加直接,更加高效的药物。就像是六脉神剑,哪里不快打哪里。 我也在思考,未来的精神科药物,要么是大脑给药?各个脑区插管扎针,那可是高度精尖的细致活。 现在已经有的是一些物理疗法,比如经颅磁刺激,比如直流电。只不过效果还是比较差。 tips:大部分精神科药物起效比较慢,一般情况下,需要四个周左右才能有明显的效果,一定要坚持治疗,尤其是刚开始服药的时候,发现没有效果,千万不要放弃。同时,一开始没有出现治疗效果,但是副作用却出来了,比如头晕,恶心,呕吐,心慌,乏力,嗜睡,行走不稳,等,也一定要密切观察。 有以上的问题不要紧张,千万不要自己停药减药。任何时候都要跟自己的医生保持良好沟通,所以一定要及时复诊。
孤独症(自闭症)患者福利:天津安定免费招募患者 天津市安定医院正在全国招募孤独症患者,使用阿立哌唑口服液治疗儿童青少年孤独症,研究阿立哌唑口服液对孤独症患者的易激惹,情绪不稳,自伤行为等的疗效。 如果有患者需要,可与我联系,也可自行联系天津市安定医院儿童科。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 图片加载失败图片加载失败
最近回答患者提问,有几个问题具有代表意义,整理如下。1.问:我原本是个乐观开朗的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呢?答:抑郁症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发病与性格没有必然联系,只能说内向的人容易得抑郁症,但并不是说外向的人,活泼开朗的人就绝对不会得抑郁症。相反,很多乐观开朗风趣幽默的人都是重度抑郁症患者。2.问:我也没碰到什么不开心的事,生活压力经济压力也不大,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呢?答:抑郁症与诱发事件没有必然联系,诱发因素或发病前事件只是一个诱因,不是抑郁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抑郁症的发病可以有明确的诱因,但也完全可以没有任何诱因,因为抑郁症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很多生活幸福、家庭美满、工作稳定的人患有抑郁症,这是很常见的,可能的原因一是所谓的“幸福美满”都是外人评价,与实际情况或许不相符合;二是抑郁症确实是“富贵病”“高文化病”,抑郁症确实有这样的特点:在大城市发病率更高、越高文化人群中发病率越高、越高收入群体发病率越高、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但这跟发达地区精神病学发展较好、抑郁症知识普及好、抑郁症识别率高、富裕人群对心理健康更为重视且更加积极求治有很大关系。三是,抑郁症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事情导致的,比如负性事件、疾病,另一种是无上述原因出现的抑郁症。狭义的抑郁症指的是后一种,它的出现跟碰到不开心的事、压力大等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3.抑郁症到底是怎么出现的?答: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不明,至今我们知道的只是一些影响因素,比如遗传、环境、童年精力、教育背景、父母关系、性格类型、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等,当然孕产妇及女性患者还有月经周期、激素分泌、孕产期内外变化等因素,都可以造成抑郁症的发生。最新的研究发现,比如炎症因子、肠道菌群、行为遗传学等,也都对抑郁症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4.抑郁症会遗传吗?我的妻子的母亲有抑郁症,她没有,目前怀孕了,能要这个孩子吗?答:抑郁症具有遗传性,但并不是遗传疾病,这个是要明确区分的!也就是说,抑郁症是个多基因影响,但并不是一个遗传性疾病;虽然遗传对抑郁症的发病有影响,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的环境、教育的影响。与其担心抑郁症的遗传,不如树立信心,家庭和谐,共同给孩子打造一个幸福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另外,如果您的爱人没有抑郁症,那么就大可不必担心抑郁症的遗传问题,生出来抑郁症以及其他任何精神障碍的概率,是低于其他先天性遗传疾病的;与其担心孩子生出来有抑郁症(这个会在孩子十几岁以后乃至成年后才会出现),不如担心和筛查排除其他先天性遗传病!5.抑郁症用吃药吗?答:轻度抑郁症可以选择不吃药,中度抑郁症最好吃药,重度抑郁症必须吃药,有自杀念头建议开放病房住院,有自杀行为建议封闭病房住院,有自杀行为并且伴随精神症状必须封闭病房住院。6.很多专家建议抑郁症不要吃药,您认为呢?答:我碰到几个其他科室医生,如中医科神经内科骨外科甚至心理科等同仁,坚持认为抑郁症不用吃药。这只能说隔行如隔山,如果坚持认为抑郁症是活该,抑郁症是性格有缺陷,抑郁症就是不够坚强,抑郁症不用吃药自己调整调整就好了,那么这样的人,毫不客气地说,可能是行业内的巨人,但却是行业外的侏儒。抑郁症的服药必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7.抑郁症需要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吗?答:轻中度抑郁症是可以配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这是很好的治疗方式。重度抑郁症深陷病态思维和认知模式中,恐怕很难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来解决问题。而且行业规则也建议重度抑郁症最好药物治疗,不能心理咨询。当然了,重度抑郁症在治疗稳定病情减轻后,是可以继续参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8.抑郁症除了吃药,还有别的治疗方法吗?答:有的!比如安定医院的电休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经颅磁刺激、音乐疗法等物理疗法,认知心理治疗、团体心理咨询等心理治疗方法,沙盘、工娱等康复疗法,等等。其中对于重度抑郁症,尤其是难治性抑郁症,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电休克。电休克对于治疗抑郁症有着神奇的效果。9.抑郁症服药之后好了,能够自己停药吗?答:不能!一定要维持治疗,并且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减药,病情稳定6个月到1年以上才能考虑停药。10.中药,针灸等能够治疗抑郁症吗?答:目前还没有可靠而且疗效肯定的中医治疗抑郁症方法,中药及针灸等中医方法,只能对症辅助抗抑郁药物治疗,但不可替代抗抑郁药物的关键作用!所以,“中医粉”可以在服用抗抑郁时适当服用中成药物调整身体,针灸按摩推拿等强身健体,甚至练习太极拳等来增加活动量,从而达到缓解抑郁的效果。11.保健品可以治疗抑郁症吗?答:目前所有的保健品都不能治疗抑郁症,凡是打着“治疗抑郁症”为旗帜的保健品,肯定是骗子,千万不要相信。本文系罗国帅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