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脑血管病发病情况及其危害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据卫生部统计中心发布的人群监测资料显示,无论是城市或农村,脑血管病近年在全死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据此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人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 脑血管病有四高特征;既发病率高,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人120~180/10万,死亡率高,脑卒中病人急性期有20%病人死亡,死亡率122/10万,致残率高。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40%重度致残,10%病人卧床不起,20%病人经治疗完全康复。复发率高;大约15%~30%患者复发。目前,全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防治脑卒中已经迫在眉睫,而降低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缺血性脑卒中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等。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约为1.3∶1~1.7∶13脑卒中的先兆症状有哪些,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①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③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④双眼向一侧凝视;⑤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⑥眩晕伴呕吐;⑦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昏迷。上述先兆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反复发作,甚至逐渐加重。如发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4 脑梗死如何诊断;如出现先兆症状,应尽快进行脑影像学(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确立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单纯靠临床经验诊断临床误诊率是30%,所以必须行颅脑CT检查防止误诊误治。5 为什么说对脑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及时采取溶栓治疗(即超早期溶栓治疗),肢体瘫痪就有可能完全恢复正常,避免终身的瘫痪,甚至死亡。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奇的治疗效果呢?这是因为大多数的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所致。因此,只有溶解血栓,再通闭塞的脑血管,抢在脑组织出现缺血坏死之前,及时恢复脑组织的供血,才有可能挽救脑组织,避免其缺血坏死。所以,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病例说明,若在发病6小时内立即去医院就诊,医生及时给予溶栓治疗,那么必然会有奇迹出现;病人起初不能行走,不能站立,2小时内即会站立行走,昏迷的患者治疗后神志转清。超早期溶栓治疗一般要求在6小时以内,最好在3小时内。这是因为脑组织对缺血非常的敏感,通常,在发病6小时之内大部分的缺血脑组织就都已经出现了坏死。因此,如果发病已经超过了6小时,那就已经失去了溶栓治疗的机会,由于脑组织大多已出现缺血性坏死,就是送到设备最好的医院,找到最有经验的大夫,恐怕也无能为力了。所以,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必须增分夺秒,在第一时间到有脑血管病专业科室就诊,得到最规范的诊断治疗,获得最佳疗效。有关溶栓时间窗,美国划定为3小时,中国定为发病6小时之内。也就是说,病人应在发病(出现走路不稳、一边倒,一侧肢体感觉迟钝,口齿不灵、发音不清等)6小时之内尽早到达有溶栓条件、溶栓设备的正规医院。一般这种医院的神经内科都设有脑血管病绿色通道,医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CT、MRI等诊疗措施。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决定肢体功能能否恢复。抓住这宝贵的6小时,也许会避免你后半生的遗憾。5 脑梗死病因有哪些1.高血压及降压过度:我们知道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一个公认的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血压越高脑卒中发病率越高。不适当降压过度也是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原因。2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是因为血糖造成血粘度增高导致的,那么老年人每年至少要做两次血糖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3过度肥胖:此类人大多存在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4血脂增高是引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硬化是老年人发生脑梗塞的直接原因。因此,体形较胖的老年人应积极减轻体重,并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来调节脂质代谢,防止发生脑梗塞疾病,早晨或者是傍晚的体育锻炼都会有效地降低血脂。5心脏病:包括房颤,近期心肌梗死、人工瓣膜、先天性瓣膜病、心内膜炎、附壁血栓、扩张性心肌炎;动脉源性是指血栓性、胆固醇性栓子,发展自动脉弓和颅外动脉(如颈内动脉和椎动脉)。6、嗜烟、酗酒,对血管有害无益。、吸烟和饮酒。吸烟是导致脑梗塞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会引起血液中的脂质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从而会致使血粘度增高。吸烟者(包括被动吸烟)比不吸烟者患脑血管病的几率高出2倍。而饮酒则会导致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酒精,酒精会使脑血管发生收缩、痉挛的作用。所以吸烟和饮酒是需要禁止的,尤其是老年人。7生活不规律、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易引起血压波动或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易引起脑血栓的形成。生活不规律:道理同劳累过度一样,是导致脑梗塞复发的诱因之一。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若连续长期进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导致脑梗塞复发。8、精神情绪不稳:情绪恶劣,尤其是暴怒或长期忧郁、焦虑,可引起血管神经调节失常,或导致脑血管收缩,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诱因。9 脑卒中家族史,年龄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6脑梗死可以有效预防预防为主是脑血管病防治的关键所在,等发生了脑梗塞再去解决问题,可能为时已晚。所以,必须从疾病的上游入手,解决源头问题,变被动为主动才是治疗脑血管病的根本。3.1改变生活方式。健康的投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从点滴小事开始的。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和良好的健康习惯,对预防脑血管病非常关键。肥胖者要降低体重;提倡戒酒或限制摄入;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提倡戒烟,吸烟者(包括被动吸烟)比不吸烟者患脑血管病的几率高出2倍;饮食也很重要,有危险因素者应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品。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病人更应该控制饮食。3.2心脏疾患的早期干预。与TIA有关的心脏疾病包括:心房纤颤、冠心病、充血性心衰、心肌梗塞、左室功能失常伴瓣膜血栓、二尖瓣狭窄、左室肥厚、卵圆孔未闭、房隔瘤、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条索、主动脉弓粥肿(Aorticarchatheroma)、椎动脉缩窄和二尖瓣脱垂等。其中心房纤颤最为重要,应将其进行危险度分层,对高危人群应当给予抗凝治疗。心房纤颤的高危人群包括: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既往有过卒中或TIA史;冠心病;充血性心衰。这部分病人每年脑卒中的发生率约6%(低、中危人群仅为1%~2%),应当在监测INR的前提下给予华发令或静脉肝素抗凝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方面,利大于弊。3.3控制高血压。许多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血压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卒中的预防效果。不论选择何种降压药物,降压目标是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在90mmHg以下。考虑到费用问题,对多数高血压病人的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上,噻嗪类利尿剂是首选的药物。伴有糖尿病或者慢性肾脏疾病的病人应将血压维持在130/80mmHg以下。长期高血压、有终末器官病变者,血压的调定点可能比较高,此时的降压是危险的,应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死板教条地追求降压目标。脑卒中急性期会出现短时间的高血压,其原因包括:卒中的应急;膀胱充盈;疼痛;既往有高血压史;低氧的生理反应;高颅压等。一般情况,一次卒中发作后的头2周内,不须治疗血压也可能会慢慢降下来。因此,合理的办法是等待2周之后再决定继续或开始抗高血压治疗。3.4控制血糖。高血脂。尚无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控制血糖能够减少卒中的危险性。验证控制血糖理论的几项大的随机试验表明缺血性卒中或任何其他的微血管病变后果的危险性都没有显著地减少。但一些相关指南还是推荐严格控制血糖,以期减少糖尿病病人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形成或进展。高血压、高脂血症和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经常同时存在,既所谓的代谢综合征,应早期进行全面干预,防止动脉硬化事件。3.5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功能亢进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也是最为广泛的预防心脑卒中主要手段之一。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抵克力得、氯吡格雷(波力维)和潘生丁等。考虑到价格等因素,小剂量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卒中的主要手段,氯吡格雷可以作为安全有效的二级用药。3.6抗凝治疗。只有心源性TIA或脑梗塞才是抗凝治疗的指征,3.7降低血脂水平。血脂增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病人,采用他汀类治疗,使卒中的危险性减少30%~32%。他汀类有多重的血管作用,可降低胆固醇,稳定斑块。7脑梗死如何治疗刚才说了脑梗死治疗必须增分夺秒。所以第一时间就诊最重要。第一是溶栓治疗,要求患者在3~6小时之内应用动脉或静脉溶栓使闭塞的血管迅速恢复血流,使缺血脑组织恢复正常功能。是治疗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第二是给予促进脑循环脑细胞代谢药物治疗。第三给予个体化治疗,比如说是低灌注性脑梗死给予扩溶治疗,给予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第四是介入治疗就是人们常说的脑血管支架治疗。
1我国脑血管病发病情况及其危害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据卫生部统计中心发布的人群监测资料显示,无论是城市或农村,脑血管病近年在全死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据此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人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 脑血管病有四高特征;既发病率高,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人120~180/10万,死亡率高,脑卒中病人急性期有20%病人死亡,死亡率122/10万,致残率高。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40%重度致残,10%病人卧床不起,20%病人经治疗完全康复。复发率高;大约15%~30%患者复发。目前,全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防治脑卒中已经迫在眉睫,而降低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缺血性脑卒中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等。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约为1.3∶1~1.7∶13脑卒中的先兆症状有哪些,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①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③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④双眼向一侧凝视;⑤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⑥眩晕伴呕吐;⑦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昏迷。上述先兆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反复发作,甚至逐渐加重。如发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4 脑梗死如何诊断;如出现先兆症状,应尽快进行脑影像学(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确立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单纯靠临床经验诊断临床误诊率是30%,所以必须行颅脑CT检查防止误诊误治。5 为什么说对脑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及时采取溶栓治疗(即超早期溶栓治疗),肢体瘫痪就有可能完全恢复正常,避免终身的瘫痪,甚至死亡。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奇的治疗效果呢?这是因为大多数的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所致。因此,只有溶解血栓,再通闭塞的脑血管,抢在脑组织出现缺血坏死之前,及时恢复脑组织的供血,才有可能挽救脑组织,避免其缺血坏死。所以,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病例说明,若在发病6小时内立即去医院就诊,医生及时给予溶栓治疗,那么必然会有奇迹出现;病人起初不能行走,不能站立,2小时内即会站立行走,昏迷的患者治疗后神志转清。超早期溶栓治疗一般要求在6小时以内,最好在3小时内。这是因为脑组织对缺血非常的敏感,通常,在发病6小时之内大部分的缺血脑组织就都已经出现了坏死。因此,如果发病已经超过了6小时,那就已经失去了溶栓治疗的机会,由于脑组织大多已出现缺血性坏死,就是送到设备最好的医院,找到最有经验的大夫,恐怕也无能为力了。所以,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必须增分夺秒,在第一时间到有脑血管病专业科室就诊,得到最规范的诊断治疗,获得最佳疗效。有关溶栓时间窗,美国划定为3小时,中国定为发病6小时之内。也就是说,病人应在发病(出现走路不稳、一边倒,一侧肢体感觉迟钝,口齿不灵、发音不清等)6小时之内尽早到达有溶栓条件、溶栓设备的正规医院。一般这种医院的神经内科都设有脑血管病绿色通道,医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CT、MRI等诊疗措施。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决定肢体功能能否恢复。抓住这宝贵的6小时,也许会避免你后半生的遗憾。5 脑梗死病因有哪些1.高血压及降压过度:我们知道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一个公认的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血压越高脑卒中发病率越高。不适当降压过度也是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原因。2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是因为血糖造成血粘度增高导致的,那么老年人每年至少要做两次血糖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3过度肥胖:此类人大多存在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4血脂增高是引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硬化是老年人发生脑梗塞的直接原因。因此,体形较胖的老年人应积极减轻体重,并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来调节脂质代谢,防止发生脑梗塞疾病,早晨或者是傍晚的体育锻炼都会有效地降低血脂。5心脏病:包括房颤,近期心肌梗死、人工瓣膜、先天性瓣膜病、心内膜炎、附壁血栓、扩张性心肌炎;动脉源性是指血栓性、胆固醇性栓子,发展自动脉弓和颅外动脉(如颈内动脉和椎动脉)。6、嗜烟、酗酒,对血管有害无益。、吸烟和饮酒。吸烟是导致脑梗塞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会引起血液中的脂质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从而会致使血粘度增高。吸烟者(包括被动吸烟)比不吸烟者患脑血管病的几率高出2倍。而饮酒则会导致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酒精,酒精会使脑血管发生收缩、痉挛的作用。所以吸烟和饮酒是需要禁止的,尤其是老年人。7生活不规律、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易引起血压波动或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易引起脑血栓的形成。生活不规律:道理同劳累过度一样,是导致脑梗塞复发的诱因之一。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若连续长期进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导致脑梗塞复发。8、精神情绪不稳:情绪恶劣,尤其是暴怒或长期忧郁、焦虑,可引起血管神经调节失常,或导致脑血管收缩,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诱因。9 脑卒中家族史,年龄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6脑梗死可以有效预防预防为主是脑血管病防治的关键所在,等发生了脑梗塞再去解决问题,可能为时已晚。所以,必须从疾病的上游入手,解决源头问题,变被动为主动才是治疗脑血管病的根本。3.1改变生活方式。健康的投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从点滴小事开始的。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和良好的健康习惯,对预防脑血管病非常关键。肥胖者要降低体重;提倡戒酒或限制摄入;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提倡戒烟,吸烟者(包括被动吸烟)比不吸烟者患脑血管病的几率高出2倍;饮食也很重要,有危险因素者应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品。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病人更应该控制饮食。3.2心脏疾患的早期干预。与TIA有关的心脏疾病包括:心房纤颤、冠心病、充血性心衰、心肌梗塞、左室功能失常伴瓣膜血栓、二尖瓣狭窄、左室肥厚、卵圆孔未闭、房隔瘤、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条索、主动脉弓粥肿(Aorticarchatheroma)、椎动脉缩窄和二尖瓣脱垂等。其中心房纤颤最为重要,应将其进行危险度分层,对高危人群应当给予抗凝治疗。心房纤颤的高危人群包括: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既往有过卒中或TIA史;冠心病;充血性心衰。这部分病人每年脑卒中的发生率约6%(低、中危人群仅为1%~2%),应当在监测INR的前提下给予华发令或静脉肝素抗凝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方面,利大于弊。3.3控制高血压。许多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血压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卒中的预防效果。不论选择何种降压药物,降压目标是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在90mmHg以下。考虑到费用问题,对多数高血压病人的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上,噻嗪类利尿剂是首选的药物。伴有糖尿病或者慢性肾脏疾病的病人应将血压维持在130/80mmHg以下。长期高血压、有终末器官病变者,血压的调定点可能比较高,此时的降压是危险的,应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死板教条地追求降压目标。脑卒中急性期会出现短时间的高血压,其原因包括:卒中的应急;膀胱充盈;疼痛;既往有高血压史;低氧的生理反应;高颅压等。一般情况,一次卒中发作后的头2周内,不须治疗血压也可能会慢慢降下来。因此,合理的办法是等待2周之后再决定继续或开始抗高血压治疗。3.4控制血糖。高血脂。尚无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控制血糖能够减少卒中的危险性。验证控制血糖理论的几项大的随机试验表明缺血性卒中或任何其他的微血管病变后果的危险性都没有显著地减少。但一些相关指南还是推荐严格控制血糖,以期减少糖尿病病人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形成或进展。高血压、高脂血症和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经常同时存在,既所谓的代谢综合征,应早期进行全面干预,防止动脉硬化事件。3.5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功能亢进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也是最为广泛的预防心脑卒中主要手段之一。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抵克力得、氯吡格雷(波力维)和潘生丁等。考虑到价格等因素,小剂量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卒中的主要手段,氯吡格雷可以作为安全有效的二级用药。3.6抗凝治疗。只有心源性TIA或脑梗塞才是抗凝治疗的指征,3.7降低血脂水平。血脂增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病人,采用他汀类治疗,使卒中的危险性减少30%~32%。他汀类有多重的血管作用,可降低胆固醇,稳定斑块。7脑梗死如何治疗刚才说了脑梗死治疗必须增分夺秒。所以第一时间就诊最重要。第一是溶栓治疗,要求患者在3~6小时之内应用动脉或静脉溶栓使闭塞的血管迅速恢复血流,使缺血脑组织恢复正常功能。是治疗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第二是给予促进脑循环脑细胞代谢药物治疗。第三给予个体化治疗,比如说是低灌注性脑梗死给予扩溶治疗,给予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第四是介入治疗就是人们常说的脑血管支架治疗。
高血压治疗必须重视的误区 高血压病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饮食结构变化和盐摄入量的增加,中国高血压病患者显著增加。2012年底调查,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达2亿,并且还在以每年300多万人的速度增多,也就是每三个家庭就有一个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不仅患病率高,其导致的心脑肾血管疾病是致残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目前在中国,高血压的防治出现一种“三低”现象,即知晓率低:高血压病人中只有35.6%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治疗率低:高血压病人中只有17.1%进行治疗;控制率低:高血压病人中只有4.1%坚持服药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治高血压,要在治疗中注意以下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没有症状不用药 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但其血压是长期慢性增高,病人已经完全耐受了这种状况,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短期内快速增高,虽然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个体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问题。另外,有无脏器损害以及脏器官损害程度与血压高低叠加在一起的综合因素,也会呈现不同的症状。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误区之二血压降低可停药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可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而不应断然停药。误区之三道听途说滥用药 研究表明,人体血压有节律性的变化,一般在上午和下午有两次高峰,夜间血压较白昼低。而高血压病人往往这种节律消失,血压变化大,清晨醒后变化最大,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卒。传统降压药多为短效制剂,需每日3次服用,维持作用时间短,无法使24小时的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目前多主张应用长效降压药物。由于高血压病人个体差异,药物的选择应该听取医师的建议,不要随便参照他人的治疗方法。误区之四降压过快过低 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平稳降压。误区之五降压不达标 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按现代高血压控制标准,凡合并糖尿病或并发糖尿病肾病时,目标血压水平应降得更低,应在130/80mmHg以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125/75mmHg,这样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但目前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积极措施达到目标水平,因而心脑血管事件仍居高不下。 误区之六单纯依赖降压药 高血压的病因较多,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同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原发性高血压在降压的同时,也要注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高脂高糖高盐饮食,不注意体育锻炼等等,这些因素也可促使体内一系列代谢变化,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或导致治疗效果减退。所以高血压必须重视综合性治疗。误区之七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长期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这也是一种误区。因为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要做许多实际工作的,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地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同时有利于医生更为准确指导患者用药。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可在家里自我测量每天1~2次,至少每周测量两次。每一季度尤其是季节变化时到医院做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使降压达标率得到提高和用药实现“个体化”。
高血压治疗必须重视的误区 高血压病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饮食结构变化和盐摄入量的增加,中国高血压病患者显著增加。2012年底调查,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达2亿,并且还在以每年300多万人的速度增多,也就是每三个家庭就有一个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不仅患病率高,其导致的心脑肾血管疾病是致残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目前在中国,高血压的防治出现一种“三低”现象,即知晓率低:高血压病人中只有35.6%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治疗率低:高血压病人中只有17.1%进行治疗;控制率低:高血压病人中只有4.1%坚持服药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治高血压,要在治疗中注意以下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没有症状不用药 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但其血压是长期慢性增高,病人已经完全耐受了这种状况,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短期内快速增高,虽然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个体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问题。另外,有无脏器损害以及脏器官损害程度与血压高低叠加在一起的综合因素,也会呈现不同的症状。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误区之二血压降低可停药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可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而不应断然停药。误区之三道听途说滥用药 研究表明,人体血压有节律性的变化,一般在上午和下午有两次高峰,夜间血压较白昼低。而高血压病人往往这种节律消失,血压变化大,清晨醒后变化最大,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卒。传统降压药多为短效制剂,需每日3次服用,维持作用时间短,无法使24小时的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目前多主张应用长效降压药物。由于高血压病人个体差异,药物的选择应该听取医师的建议,不要随便参照他人的治疗方法。误区之四降压过快过低 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平稳降压。误区之五降压不达标 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按现代高血压控制标准,凡合并糖尿病或并发糖尿病肾病时,目标血压水平应降得更低,应在130/80mmHg以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125/75mmHg,这样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但目前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积极措施达到目标水平,因而心脑血管事件仍居高不下。 误区之六单纯依赖降压药 高血压的病因较多,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同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原发性高血压在降压的同时,也要注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高脂高糖高盐饮食,不注意体育锻炼等等,这些因素也可促使体内一系列代谢变化,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或导致治疗效果减退。所以高血压必须重视综合性治疗。误区之七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长期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这也是一种误区。因为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要做许多实际工作的,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地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同时有利于医生更为准确指导患者用药。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可在家里自我测量每天1~2次,至少每周测量两次。每一季度尤其是季节变化时到医院做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使降压达标率得到提高和用药实现“个体化”。
高血压治疗必须重视的误区 高血压病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饮食结构变化和盐摄入量的增加,中国高血压病患者显著增加。2012年底调查,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达2亿,并且还在以每年300多万人的速度增多,也就是每三个家庭就有一个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不仅患病率高,其导致的心脑肾血管疾病是致残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目前在中国,高血压的防治出现一种“三低”现象,即知晓率低:高血压病人中只有35.6%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治疗率低:高血压病人中只有17.1%进行治疗;控制率低:高血压病人中只有4.1%坚持服药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治高血压,要在治疗中注意以下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没有症状不用药 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但其血压是长期慢性增高,病人已经完全耐受了这种状况,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短期内快速增高,虽然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个体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问题。另外,有无脏器损害以及脏器官损害程度与血压高低叠加在一起的综合因素,也会呈现不同的症状。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误区之二血压降低可停药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可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而不应断然停药。误区之三道听途说滥用药 研究表明,人体血压有节律性的变化,一般在上午和下午有两次高峰,夜间血压较白昼低。而高血压病人往往这种节律消失,血压变化大,清晨醒后变化最大,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卒。传统降压药多为短效制剂,需每日3次服用,维持作用时间短,无法使24小时的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目前多主张应用长效降压药物。由于高血压病人个体差异,药物的选择应该听取医师的建议,不要随便参照他人的治疗方法。误区之四降压过快过低 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平稳降压。误区之五降压不达标 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按现代高血压控制标准,凡合并糖尿病或并发糖尿病肾病时,目标血压水平应降得更低,应在130/80mmHg以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125/75mmHg,这样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但目前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积极措施达到目标水平,因而心脑血管事件仍居高不下。 误区之六单纯依赖降压药 高血压的病因较多,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同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原发性高血压在降压的同时,也要注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高脂高糖高盐饮食,不注意体育锻炼等等,这些因素也可促使体内一系列代谢变化,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或导致治疗效果减退。所以高血压必须重视综合性治疗。误区之七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长期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这也是一种误区。因为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要做许多实际工作的,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地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同时有利于医生更为准确指导患者用药。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可在家里自我测量每天1~2次,至少每周测量两次。每一季度尤其是季节变化时到医院做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使降压达标率得到提高和用药实现“个体化”。
男我们的医院,生机盎然;到处是爱心的流露,关怀的笑颜,体贴的温暖;女看病人走了,留下一声感谢,一片感恩的呼唤;住院病人消除了痛苦,睡意中透着满意的香甜;男医生护士们轻声细语的问候,让病房中飘洒着淡淡的喜欢;我们的医院,生机盎然,女我的心,宁静的依恋,依恋着我们的医院医院一路走来,文明之花沐浴着朝露,朵朵娇艳;男回眸历史的脚印,多少委屈,多少心血,多少泪水呀组成了医院的辉煌,这座大厦正翘起昂起的檐, 女年轻人,你无从知道:当年创业的苦涩,医院腾飞的艰难从我们医院的成立,发展到处都浸透着领导们心血一片片 男今天我们享受着文明的成果,把起跑线再画在高端我们的医院,生机盎然; 女拔地而起的病房大楼,先进的检查仪器,书写着医院奋进的足迹;领导们为医院的发展运筹帷幄,忙碌的身影奔波在医院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殚精竭虑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职工奋勇向前;男医生们忘记劳累,抹去心酸;沧桑的脸上刻画着的是文明的符号,爱的理念;女护士姐妹们娇嫩的肩上,承载着的是病人的痛苦,家人的焦虑,男女无奈的埋怨,还有病人愈后的甘甜;我们的医院,生机盎然; 男拓展训练的照片,记录下医院团队拼搏精神;女医院发展的脚步,记录下我们的甜蜜与辛酸;男默默的,我乘凉在这座医院,感受着领导的英明,前辈的艰辛,医护的和谐;女全院激荡的心,犹如日热的容颜;男小路幽深,护士犹如兰花点缀其间;女医院和谐,爱心碰发的火花,将病人沉寂的心儿点燃;男女全院人正在挥洒着一行充满爱心的浪漫诗篇,我们的医院,生机盎然男这里寄托着我们的梦想,这里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女这个梦想是全院人迸发出的幸福奇迹,男这个心愿是全院人追逐梦想的火炬接力;女波澜壮阔的2012转身已离去,男女2013我们将写下更为豪迈的誓言,宁津县人民医院将信心满怀,扬帆竞技,高歌迈向新的胜利!
(1)不愿服药的误区高血压病人90%以上的病人都是原发性高血压,这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有些人虽然已经发现高血压,但不在乎,甚至认为治疗不治疗均无所谓。持这种态度的人,是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极端错误的,一定要予以避免。循症医学证明,其服药与不服药的结局是截然不同的,长期不服药者则由于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其本身可促进或加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引起致残或死亡。因此,要认清降压治疗的重要意义,积极、有效、长期地控制血压至正常或理想水平。(2)不能坚持治疗的误区 这部分病人最多。有一些病人,服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特别是血压正常就停药,血压升高又服药;只是怕降压药有副作用,其实高血压所导致的危害一般来讲要比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要大的多,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将会引诱心脑肾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脑出血等症,血压持续升高时,除非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脑中风等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会自动恢复。因此,对于高血压病病人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和恒心,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或推迟重要脏器受到损害。(3)单纯依赖药物,不做综合治疗的误区有人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则地服药就可以,其实不然。因为高血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其中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如吸烟、酗酒、摄入食盐过多、体重超重、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缺乏运动、性格暴躁等。所以,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故治疗高血压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特别还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4)以感觉估计高血压的误区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多少、轻重并无平行关系。有的病人,特别是长期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产生了“适应”,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仍可不出现任何感觉不适。误认为只要没有不适感觉,血压就一定不高。所以,有时血压降低也会出现头昏等不适,若不测量血压而盲目地加量,反而不利,为此可能延误治疗。(5)不按病情科学治疗的误区有少数病人,把别人降压效果好的药物照搬过来用,这是既不客观又不现实的。如某人用某药降压效果非常明显,则另外一人却效果不好,甚至无效。因此应当根据病情,因人而异,合理选用药物,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况且高血压的合理治疗,需要根据全身情况选择最佳药物,这些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行购药服用,带有一定盲目性、片面性,也有一定的不安全的因素存在。(6)只顾服药、不顾效果的误区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目标是不仅要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小于130/85毫米汞柱),而且要长期稳定,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肾重要器官的损害,不定期测量血压,一味“坚持”服药,此为“盲目治疗”,会使得血压忽高忽低。初服药者,可三天测一次;血压稳定后可每1-2周测一次。以便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服药次数,将血压降至较理想的水平。(7)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的误区有的高血压病病人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认为降压应该是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不然,一般来讲除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外,其余高血压病病人均宜平稳而逐步降压。因为,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不但会使病人出现头晕、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适症状,还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这种情况尤其在老年人为甚。因此,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8)能降压的都是“好药”的误区有不少高血压病病人以为只要能降低血压的都是“好药”。应该指出,不少降压药服用后确可使血压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但有些(如短效降压药)不能使血压保持稳定;有些则副作用较多,甚至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理想的降压药物应该是: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连续用药而不产生耐药性;副作用少;能降低高血压病引起的并发症;降压效果持久;服用方便;药价适宜。(9)睡前服降压药的误区有的高血压病人,常将一天的降压药放在睡前或在临睡前服一次降压药,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也是危险的。因为当人入睡后,人体处于静止状态,可使血压自然下降10%-20%,称为血压昼夜节律。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为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了降压药,两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意外。这种情况在老年人高血压病者表现尤甚,必须加以避免。因此,高血压病病人降压药物应在晨起时服用,目的在于控制上午血压增高的峰值,以及预防与血压骤升有关的心脑血管意外事故的发生。对于长效降压药物也应选择晨起一次服用为宜。
脑血管病是当今危害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患病率高达1.788%,是我国人口致死的第二位原因。误区一:等等看,丧失了良机对策:早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时机脑卒中多为急性发病,主要表现是突然意识不清、肢体麻眜、甚至昏迷。研究表明:脑缺血发病后最初的6小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脑内神经细胞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时,就不可能完全恢复,甚至会出现再灌流损伤,这是脑卒中不能完全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若6小时内到医院就诊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患者可能完全恢复正常。因此应树立“时间就是大脑”的概念。误区二:用药不合理,导致医源性疾病对策:治疗个体化,合理用药有关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很多,有人不做任何检查,就用上了作用很强的溶栓药,用药期间也不做监测。正确的方法是:及时到正规有脑血管病治疗的专业的医院就诊。及时行颅脑CT,根据血压、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原、血管超声等检查结果,找出病因,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以防误诊误治。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冠心病患者在用扩血管药和降压药的时候发生脑血栓,这是因为病人长期高血压,脑血管已经硬化,阻力比较大。即使血压仍在正常范围(如100/70mmHg),也可能出现脑供血不足。这类病人用药时,应注意是否有头痛、头晕和血压的变化。误区三:重药物轻康复对策:早期康复治疗目前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输液、肌注加口服,多种药物同时应用,一个疗程接一个疗程。可是不少病人还是遗留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上肢屈曲挛缩,下肢僵硬、走路画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脑卒中的康复过程中没有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国家“九五”重大科研课题“脑血管病早期康复的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早期采用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以防止病理性运动模式的出现,恢复正常人的运动功能,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脑卒中病人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就可以开始康复治疗。误区四:重治疗轻预防对策:预防为主,越早越好脑血管病的形成是个慢过程,有许多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吸烟等。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发现和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可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药能够将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恢复正常,将坏死的神经细胞复活。然而,早期动脉硬化、早期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却是可以治疗的。
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Delayedencephalopathyafteracutecarbonmonoxidepoisoning)是指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抢救在急性中毒症状恢复后经过数天或数周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假愈期”后再次出现以急性痴呆为主的一组神经精神症状。或者部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急性期意识障碍恢复正常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愈期,突然出现以痴呆、精神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功能障碍。一般发生在急性中毒后的两个月内。(一)发病原因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比重0.967,在自然界极稳定,不易自行分解,也不易被氧化,对神经系统有剧毒作用。引起CO中毒的病因非常明确,是由含碳物质在燃烧不充分时产生的CO被人体吸入所致。散发的患者最常见于室内点燃煤炉或煤气燃气热水器,而门窗密闭通风不良,或阴天下雨气压低,大风吹进烟囱,CO气体逆流于室内,造成室内浓度升高,引起中毒。近十几年来,CO中毒的散发病例由以前的城市多发,而转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坯房改建成砖瓦房或别墅楼,而供热设施相对滞后,仍以煤炉取暖为主或安装土暖气。由于不注意通风,造成的CO中毒患者逐年增多。使用煤气热水器不当,引起中毒者也非鲜见。另外在工业生产中,如钢铁、水泥、建材化工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的吸入,也是造成CO中毒的原因之一。(二)发病机制CO一旦进入体内,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氧的300倍,但解离速度却比氧慢3600倍,极易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另外,CO还可以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2价铁结合,更加重了组织缺氧。由于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最差,最先受累的是脑组织,其次是心脏。急性CO中毒24h死亡者,血液和内脏呈樱桃红色,组织器官充血,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灶。脑组织缺氧后,最先受累的是脑内血管迅速麻痹扩张,脑组织无氧酵解增加,发生脑组织水肿,以细胞水肿为主。脑内酸性代谢产物堆积,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又可引起间质性脑水肿。重症患者出现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出血、小血管血栓形成。脑皮质可出现与表面平行的带状坏死如白线状,称之为分层坏死。有时呈弥漫性或局域性。有时可见苍白球坏死或形成囊腔。镜下可见,大脑皮质有弥漫性神经细胞局部缺血性改变,常在第3层明显。更为典型的改变为分层状神经细胞消失,低倍镜下可见较长的白色带状病灶,有时肉眼仔细观察同样可以见到,称为假性分层坏死(pseudolaminarnecrosis)。大脑深部白质纤维为脱髓鞘改变,可聚成片,髓鞘肿胀断裂呈球状,轴突亦有弯曲,断裂和破坏等。一般认为,额叶、颞叶受损相对较重,其次是基底核、苍白球、纹状体、小脑齿状核及丘脑。迟发性脑病时,以脑白质广泛脱髓鞘病变为主,髓鞘肿胀、断裂或消失,轴突弯曲、断裂破坏,引起此种改变的机制多为缺氧的直接作用及由于神经细胞变性而引起的继发性变性,小血管尤以小静脉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引起血流迟缓或血栓形成,也是引起髓鞘脱失的病理基础。国外病理学研究证实,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大脑白质的广泛髓鞘脱失,与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相似,但后者较重。国内病理报告较常见的是两侧苍白球对称性软化灶,其次是大脑皮质第2、3层及表层白质发生灶性或板层状变性坏死,大脑白质可见广泛脱髓鞘变性,以额叶或顶叶最显著,病程长时可见脑萎缩。编辑本段临床表现1、症状及体征(l)假愈期本病从急性期中毒症状改善到脑病发作(症状出现)之间有一段类似痊愈的时间,称假愈期。假愈期一般为二、三周,据统计87%的病人发生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一个月内。少数病人可短到一、二天,长达二、三个月。(2)起病症状多数起病较急,症状以人格改变和定向力减退多见,如不认家门、乱走、语无伦次、行为怪异、性格改变等。(3)主要症状及体征迟发脑病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类:l)智能障碍以痴呆为主,表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定向力减退或丧失。注意力涣散、思维障碍,语言和躯体活动减少,缄默不语,严重时可呈木僵状态。反应迟钝、不知饥饱,不会穿衣、袜,二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行走。2)锥外系统功能障碍绝大多数病人表现震颤麻痹,病人表情呆滞、不笑,面具脸、慌张步态,与帕全森综合症不同之处在于四肢肌张力增强比较显著,震颤不明显。个别病人表现多动症、舞蹈症,肌张力低,四肢有不自主的大幅度、不规则、不重复、变换不定的舞蹈动作,甚至影响静脉输液和戴吸氧面罩。很少见肢体徐动和扭转痉挛。3)精神症状包括行为怪异、哭笑无常、易激怒、躁狂、抑郁以及各种幻觉(幻听、幻视)。4)去皮质状态由于大脑白质损坏广泛和严重,以致大脑皮质神经原的冲动不能传出,等于大脑半球皮质处干广泛的抑制状态,脑干神经冲动上行传递也受阻。脑干功能尚正常,人处于去皮质状态,病人无意识。5)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系半球白质内有局灶性损坏灶,或半球皮质有局灶性病损。包括偏瘫、单瘫、失语、感觉丧失、皮层盲等。临床表现以痴呆加震颤麻痹最多见;其次是痴呆、震颤麻痹、精神症状;再次是痴呆较轻,而以震颤麻痹和精神症状为主,痴呆伴舞蹈症或上述各种类型伴局灶性损害、感觉障碍者较少见。多数病人行路困难,但有少数病人以痴呆为主,锥外系统症状不明显,这种病人很容易走失,应提醒家属随时注意,住院期间要加强看护。4、辅助检查血碳氧血红蛋白阴性,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血气分析正常;血清酶视假愈期长短,如假愈期较短,急性中毒时血清酶活性增高尚未恢复可表现异常增高。如假愈期较长超过一个月以上,此时血清酶活性己经恢复正常。颅脑CT检查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脑CT相似。半球白质密度弥漫性降低,基底节低密度区或灶性低密度改变。若合并脑出血或梗塞,可出现相应的病灶。病程较长的病人可出现脑萎缩改变(脑室扩大、脑沟回加深)。颅脑MRI检查一氧化碳迟发脑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脑水肿已消退。脑MRIT2WI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T1WI一般运用无异常信号或稍高信号;FLAIR可表现稍高信号白:DWI可呈稍高或高信号。晚期可呈现脑萎缩。脑电图检查:在假愈期中脑电图可以表现α波减少,慢波增多或正常脑电图。脑病发作后有部分病人脑电图正常。部分病人表现慢波增多(广泛轻~重度异常).DEACMP好发于中老年人,国外报道为2.8%~11.8%国内报道的30例中50岁以上老人占66.6%,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几乎不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编辑本段病理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大脑白质的广泛髓鞘脱失与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相似,但后者较重。国内病理报告较常见的是两侧苍白球对称性软化灶其次是大脑皮质第2、3层及表层白质发生灶性或板层状变性坏死,大脑白质可见广泛脱髓鞘变性以额叶或顶叶最显著,病程长时可见脑萎缩。编辑本段临床诊断对于急性CO中毒的患者,临床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清醒期再出现精神异常、智能改变肌张力增高和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为主的神经机能障碍时,应考虑发生了迟发性脑病,结合头颅CT或MRI有广泛性脑白质损害可以确诊此病。急性期治疗【常规治疗】1、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循环(1)血液稀释疗法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以扩充血容量,使血液稀释。(2)血管扩张药物烟酸、罌粟碱、川芎嗪、碳酸氢钠、己酮可可碱、盐酸倍他啶、环扁桃脂(抗栓丸)、维脑路通、海特琴、复方丹参片、葛根片等。也可吸含3%~5%二氧化碳的氧气。2、抗凝疗法关于抗凝剂的使用目前尚无一致意见。3、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潘生丁、阿司匹体、波立维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和减轻血栓形成。4、脑细胞赋能剂及脑细胞代谢促进剂神经节苷脂,奥拉西坦,小牛血脑蛋白提取物,脑复新、三磷酸腺苷,辅酶A、r-氨酪酸等。5、抗震颤麻痹药物伴有震颤者可试用苯海索(安坦)2~4mg3次/d也可用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每片250mg)从早1/4片、中1/2片晚1/4片始用,以后逐渐加至治疗量,可改善症状。6、骨骼肌松弛剂迟发性脑病多伴有肌张力增高情况可加用肌松药乙哌立松(盐酸乙哌立松)是首选药物。50~100mg2~3次/d。7、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注意营养,给予鼻饲。注意翻身及肢体被动锻炼,防止褥疮和肢体挛缩畸形。8、关于激素的使用关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疗效目前尚未获得一致意见。大量临床科研正在进行中。一般用地塞米松,10mg/d静脉点滴持续用1个月以上。【高压氧治疗】时间要在3个月以上或至患者清醒后。1、治疗机理(1)高压氧治疗可以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脑组织氧贮备量。(2)高压氧下增加氧的弥散距离,提高脑组织内供氧能力。(3)增加脑组织内有氧氧化,使细胞能量增多,加速脑组织修复。(4)促进脑组织内侧支循环建立和毛细血管新生,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5)高压氧机体体液免疫机能减退。(6)加速神经纤维髓鞘再生。3、注意事项(1)加强肢体活动和智能锻炼。(2)应配合物理疗法治疗。(3)避免给病人任何刺激,包括精神刺激,疾病刺激。(4)坚持治疗,不能中途停止。(5)加强护理,加强营养。(6)对以智能障碍为主而可以行走的病人要防止患者走失。(7)对迟发脑病的重度植物状态往往被误认为昏迷而大量、长时间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结果造成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使病人意识障碍加重、排痰困难,继发感染、缺氧。(8)不能连续不间断的作高压氧治疗。(9)加强护理对行动不便、卧床病人应保证营养,防止褥疮。对行走正常而痴呆患者要防备走失。4、治疗效果本病一旦发作,病程长,迁延难愈,但高压氧治疗有效,大多数病人可恢复到生活自理或更好的水平,年龄稍轻者尚可恢复工作能力。本病进展缓慢,年龄越老恢复越慢。 【康复期治疗】目前认为迟发型脑病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肌肉萎缩,肌束震颤,痉挛等)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迟发型脑病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在对肌肉萎缩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迟发型脑病通过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恢复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的多功能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肌肉萎缩肌张力增高的肢体进行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肌张力增高的模式,恢复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这种疗法可使肌肉萎缩的肢体模拟出正常运动,有助于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恢复肌肉萎缩患者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 【预后】经治疗大多数病人(80%)可以治愈(可自理生活),死亡率较低约1%左右,部分病人留有后遗症(不同程度痴呆或肢体功能障碍),死亡病例多因护理不善继发感染(褥疮、肺炎等)死亡。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大家好!自担任本届市政协委员以来,在市、县政协的领导下,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学习政协工作理论知识,一年来,我立足本职工作,加强思想修养,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履行一个委员的职责,在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现将履行职责和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向各位委员作述职如下,请予评议。一、加强学习,提高履职能力。坚持学习、改善学习,是适应形势发展和履行政协职能的迫切需要。我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作为增长才干、提高工作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基础和源泉,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不仅学习了与政协相关的知识,还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每次会议上,都认真聆听并记录领导的发言,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思想政治素养、科学决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真正树立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牵的思想,也为有效履行职能、做好政协委员奠定了基础。二、积极参加活动,履行委员职责。政协委员不仅仅是荣誉,而是代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就是要如实反映社情民意,为党委、政府及时了解下情,指导工作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这是委员的职责所在,这也是群众的期望所在。所以我积极参加了本届政协的各种会议。对会议议程的各项报告、议案都进行了认真讨论,积极发表意见、看法,明确表明了意愿、立场和态度。对大会交付表决审议的议案、决定、有关事项或进行选举时,都认真明确地进行了表决。在市政协13届2次会议期间,我提出《关于德州市医保一卡通的规定》的议案。德州各级医疗机构将提供患者就医电子身份认证、就医费用电子支付、居民健康档案流通与共享,从而简化就医流程,提高就医诊治质量,改善就医服务环境。提出《落实医药体制改革政策,大力扶持县乡医院》的议案,提出:“三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采取到城市大医院进修、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提高县级医院诊疗水平,2012年我院和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实行全面合作,部分主治医生到千佛山医院进修学习,提高了医疗水平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通过参加县政协卫生局组织的对我县乡镇医院现状的调研,发现普遍存在医疗水平低下,医疗设备陈旧落后,人才匮乏等问题,为切实把新医改政策落到实处,由县政协卫生局组织制定《宁津县人民医院帮扶工程方案》。按照方案,根据县卫生局的安排,从2012年4月开始,用两年的时间,将我县乡镇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有力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一年来到乡镇医院进行业务培训10余次。三、立足本职工作,发挥代表作用。我是卫生系统的政协委员,又是神经内科学术带头人科室主任,既要又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在岗位上发挥政协委员作用。我刻苦钻研专业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为使年轻医师尽快提高技术水平,科室制定学习计划,每年进行各种短期培训16次,将新理论、新技术、新概念学以致用,今年开展新技术1项,一年来诊治患者1万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00余人,抢救成功率在90%以上,培养带教进修人员10人。为了履行好人大代表职责,我积极承担医院的社会责任。在赈灾帮扶、共建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加市红十字会“博爱一日捐”,捐款活动,同时多次参加义诊活动,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和义诊服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义诊、咨询病人2000人。我为了普及医学教育,在《好大夫》网站发表科普文章200余篇,解答患者提问100多次,方便了患者。我带领内四科全体医护人员团结协作,努力进取,奋力拼搏,科室工作年年都有新起色,新发展.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均位于全院第一。我科共27名医务人员,收治的住院病人占全院的十分之一,这些年来不论是在医学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上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医疗水平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在全市神经内科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一致肯定和好评,也得到了病人、社会和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赞誉。在每年开展的病人满意度调查中,病人满意度均达99%以上,一年来收到患者表扬信20余封,锦旗10面。由于科室团结协作、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成绩突出,科室连续6年被评为县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和院先进科室、护理工作先进集体,我被评为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县医院先进科中层领导。2012年3月晋升为主任医师,2012年4月被聘为山东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年我领导的科室被德州市卫生局评为重点学科。我被推选为德州市突出贡献青中年专家。德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四、注重医德医风,提高服务水平。医院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单位,老百姓对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非常关注。做为政协委员,我非常了解群众对我院行业作风的批评建议情况。通过院外监督员座谈会,我了解到社会各界对我院的真实反映,为此,我身为科室主任,我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以及各级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执行卫生部行业纪律《医务人员十不准》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业守则》积极开展医药购销领域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教育和引导全科职工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收红包、拿回扣等丑恶现象,形成良好的医院风貌。全科室人员真正做到了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以病人为中心”,同时做到了把病人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求当作第一需要,把病人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满足病人的需求,力求让病人满意,让群众满意,让社会满意,让党和政府满意.,科室同志之间团结互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加班加点,从不计较个人报酬,科室凝聚力不断增强,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具有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得到医院领导和全院职工的好评。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工作。当选委员以来,我虽然尽心尽力、勤勉工作,但在积极主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走访群众,积极创新、提高提案力度方面做得不够。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时刻牢记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任,更好地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事业心,勇于奉献,扎实工作,不辜负政协领导和人民群众对我的希望和重托,不辱时代使命,牢记政协委员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争取更大成绩。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对我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虚心接受,做一个群众信任、满意、放心、称职的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