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白内障? 答:白内障是最常见的导致老人视力看不见的眼病。它是指眼睛里面的晶状体由透明变混浊,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视力下降,严重的白内障会导致完全看不见。二、什么症状可能是白内障? 没有感觉的视力减退近视度数加深,需要经常频繁更换眼镜一只眼睛看东西有重影眼前有固定黑影视物发灰发暗或怕光等症状。三、哪些因素可诱发白内障? 答:很多因素均可导致白内障,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年纪大了,或多或少都有白内障,只是程度的差别而已。 另外遗传、紫外线过度照射、过量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度近视、外伤及眼内某些炎症性疾病等也可导致白内障。 四、生活中如何预防白内障?答:饮食起居要规律,营养要全面,注意劳逸结合,改掉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等。这些嗜好可增加晶状体混浊的危险。及时治疗能促使白内障发生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另外,应避免紫外线对眼睛的强烈和长时间照射。五、什么人群易患白内障? 答:最常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糖尿病患者或高度近视患者出现白内障的时间相对较早。另外,一些年轻的病人、新生儿、婴幼儿也可能发生白内障。六、如何诊断白内障?答:如果患者有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重影等出现时,就要到医院的眼科,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视力、验光、裂隙灯及眼底等检查,必须在排除其他眼病导致的视力下降,才能判断是否患有白内障及白内障的程度,并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措施。七、白内障药物治疗有效吗? 答:目前国内外都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能治疗白内障的药物。有的药物可能只起到减缓白内障的发展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治愈。因此,手术是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一些媒体和不正规的医疗机构经常宣传的治疗白内障的药物,实际上并没有科学依据。有些患者因此既花了冤枉钱,又耽误了治疗。 八、白内障一定要手术治疗吗?答:药物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众多患者的梦想,但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仍未发现能真正治愈白内障的药物。理论上来说,如果有一种药物能治愈白内障那么这种药也可能使人长生不老,因为老年性白内障实际上是人老化的一种表现。目前对已形成的白内障药物无明确的治疗效果,对已明显影响视力的白内障最有效的办法是手术治疗。九、白内障到了什么程度就需要手术?答:一般来说,白内障发展到明显影响视力时就需要手术。多数专家建议当白内障致视力下降到低于0.4时可考虑手术,特殊人群如司机、画家等对视力要求较高者,视力低于0.6时,即可选择手术。最新手术指南建议:不管视力多少,只要患者感觉视力不够用了,影响生活质量了,即可考虑手术。十、白内障一定要等到成熟了才能手术吗?答:过去的观点认为白内障成熟了才能手术,但随着白内障技术的进步及现代社会人们对视觉质量较高的要求,白内障引起视力下降并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时时即可考虑手术,而不必等到成熟再手术治疗。 理由如下1:白内障从出现视物模糊到成熟期有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如果拖延不做除了视力得不到改善,长期生活在模糊世界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二:白内障膨胀期会诱发急性青光眼发作,引起头痛,眼痛。三:过熟的白内障会诱发眼内发炎、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四:对于核性白内障患者来讲,白内障的核越老,手术难度越大,手术时间越长,而且超声乳化需要的能量也越大,超声乳化能量越大,对角膜内皮的伤害也相应增大,以后发生角膜混浊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有的时候为了避免上述不良后果的发生,不得不改用传统大切口的手术方法。因此白内障到了影响视力需要手术时一定要手术,而不要拖延到成熟甚至过熟期,否则视力恢复不佳。十一、有白内障,留着,不做手术会有危险么? 答:短期不治疗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在白内障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眼睛发炎,或者引起青光眼,造成日后即使手术也不能很好恢复的结果。如果有眼底病同时存在,也会因为白内障影响了眼底检查和诊断而延误治疗时机。 十二、老年人能耐受白内障手术吗?答:没有问题。我们最大做过一百多岁的老人。滴几滴麻醉药后即可施行超声乳化手术,整个过程只需十几分钟,既不痛也无需害怕。术后不需要特别的护理,和平时一样,只需按要求滴眼水。所以,最重要的是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只要没有严重的心脑疾病,经过手术前检查没有发现绝对手术禁忌症,不管多大年龄,都可以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高龄、糖尿病、高血压、老年性脑病等在某种程度上都不能成为拒绝手术的理由。因为任何人都享有看见的权利,只要控制好全身疾病,身体各项指标都在手术允许范围之内,就可以做手术。十三、做手术哪个季节最好?答:白内障手术没什么季节的要求。患者可能也会有很多考虑,认为天热不好,天冷也不好。实际上,一年四季都无所谓的,因为切口很小,闭合很好,只要手术眼不受伤,不乱揉眼睛造成切口裂开,就不会有感染的危险。十四、如果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疾病,还能做白内障手术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在进行手术之前,要将全身疾病控制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尤其要提出的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不但是为了提高视力、改善生活质量,更主要是为了便于观察眼底视网膜的情况,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便于控制病情发展。因此对于糖尿病病人,不但可以做白内障手术,而且是非常有必要做的。十五、什么是人工晶体?答:白内障手术就是把混浊的晶体去除掉,留下囊袋,植入透明的人工晶体。十六、白内障手术一定要植入人工晶体吗?答:白内障手术摘除了自身混浊的晶体后,就想照相机缺了一个镜头,我们是需要重新更换一个镜头的。因此必须植入适当度数的人工晶体,才能恢复较好的视力。当然也可以通过佩戴远视眼镜,但眼镜度数要高达+1000度左右,且视野小,不方便。所以最理想的方法是植入人工晶体,人工晶体植入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无晶体眼光学矫正方法,正常情况下,植入人工晶体后可以终生使用。十七、白内障手术安全有效吗?答: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眼科手术设备及手术技术的发展,白内障手术已经比较安全有效,尤其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切口小于3mm,无需缝线,仅在表面麻醉下即可很快完成手术,患者无痛苦,视力恢复快,如果不存在眼底病变,多数患者可以恢复理想的视力。是目前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十八:白内障手术后会不会“复发”? 答案是肯定的:不会。白内障手术将混浊的晶状体彻底去除,然后在晶状体的囊袋里重新植入人工晶体,去除掉的东西是不会长出来的。十九、但是的确少部分人在白内障手术后视力又下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答:这是因为出现了后囊膜的混浊。那么,老年朋友要问了,后囊膜是什么东西?既然容易混浊,为什么不在手术时摘掉?后囊膜是白内障的最外边一层,手术时必须完整保留,是用来支撑人工晶体的。 如果去除了后囊膜,就无法植入人工晶状体。但是后囊膜上有一些细胞,这些细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增生,当增生的细胞布满整个后囊膜,就出现后囊膜混浊,从而再次阻挡光线进入眼内。二十、后囊膜混浊可以治疗吗?需要再次手术吗?答:出现了后囊膜混浊这种情况,不要害怕,治疗很简单,用YAG激光把混浊的后囊膜的中央部分打掉,让光线能够进入眼内,就能恢复视力了。打激光不用住院,门诊就可以进行,几分钟就好了,没有丝毫的痛苦,也很安全,费用约200~300元。 二十一、什么情况容易发生后囊膜混浊答: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几率在不同年龄的患者有很大不同。儿童由于自身增生的能力比较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几乎100%会发生后囊膜混浊。年轻患者的发病率也会较高。老年患者术后的发生率大约在3~10%。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白内障手术后出现了视力下降,首先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做出明确诊断。引起视力下降的原因很多。眼球是一个复杂的器官,容易发生各种眼病,而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原因,与身体其它器官一样,眼睛也极易生病,其中各类眼底病最常发生于老年人。如果是患了眼底病,则需要进一步治疗,切不可延误了治疗时机。 这就提示我们,在白内障术后不能长期不管不顾,还是应该定期复查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二十二、白内障手术前的注意事项 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首先应该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用手揉眼睛,防止结膜感染(红眼病)其次要注意预防感冒、咳嗽,以免影响术后恢复。再次应做好各项全身以及眼科专项检查,对视力0.1或合并有青光眼的患者还需根据医生的要求做光定位检查,部分患者需做视野、眼电生理、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特殊检查。如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疾病,则应尽量将各项指标控制在接近正常的范围内(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7.0MMOL/L左右,高不超过8.3MMOL/L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50/90MMHG所有患者均应按照医生的嘱咐在术前3-5天,局部滴用抗生素眼药水。有眼睛发红伴分泌物、角膜炎及葡萄膜炎等暂不进行手术。二十三、白内障术后的注意事项1、术后第一、第三天来院复检,术后一周,一月复查2、睡觉不要向术眼侧卧3、不用手揉眼及外力碰撞术眼4、不参加大幅度运动及劳动, 避免增加腹压动作5、术后不饮酒,不食辛辣物, 预防便秘6、一周内勿洗头、洗澡,洗面时要避免污水入眼7、术后3 天内偶有眼部不适(异物感, 红痒,刺痛等),这种现象一周后逐渐消失。
当我们看到一个可爱的宝宝,一定会被TA明亮、清澈的眼神吸引。汉语中也有很多形容眼眸美好的词汇,比如水灵灵,亮晶晶,明眸善睐。然而,宝宝出生后发现眼睛发白发亮,真的都是好事吗? 在正常情况下,光线依次通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这些屈光介质到达视网膜,形成图像。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光线被视网膜和脉络膜吸收,此时瞳孔无反光,呈现黑色;在较强光线的例如闪光灯照射下,光线吸收程度有限,瞳孔则呈现橙红色反光。 那么什么是白瞳症呢?顾名思义,当光线照射瞳孔,瞳孔区呈现黄色、黄白色或粉白色的反光即称为白瞳症。白瞳症的原理主要为两点:其一为眼部缺乏吸收光线的色素,例如脉络膜缺失、白化病等;其二则是更为广泛、多发的因素,即瞳孔至视网膜之间有白色物阻隔而形成白色反光,在发生晶状体浑浊、前房或玻璃体炎症渗出、视网膜脱离、眼内肿瘤等情况下都可能存在白瞳症表现。小儿眼病中引起白瞳症的病种非常多,以下将对几种较为常见的病变进行简要的介绍。 先天性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是出生时即出现的晶状体混浊,由胚胎期晶状体的发育异常导致。每年全球新生儿中约有30万先白患儿,我国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五,是目前发生率最高的、可治疗的儿童致盲性眼病。先白的病因非常复杂,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均有关系。可为家族性,也可散发。其中约30%的先天性白内障为遗传因素所致,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散发病例则与患儿母亲孕期服用药物,代谢异常,接受大剂量放射线照射或胎儿在宫内风疹病毒感染有关。 先白患儿晶状体混浊形态多样,可表现为核型白内障(上排左)、点状白内障(上排中)、板层型白内障(上排右、下排左)、缝性白内障(下排中、右)或全白型白内障等。白瞳症的程度与晶状体形态有关,晶体混浊越致密,白瞳症越严重,患儿可能还会出现不追光、斜视、畏光或眼球震颤等症状。 手术是治疗先白的主要途径,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晶状体混浊的形态和致密程度有关。对于未累及视轴区或病变较轻、视功能影响较小的患者,建议定期随访,必要时使用药物扩瞳治疗,减少晶状体混浊部位对视网膜的遮挡。对于病变程度较重、遮挡视轴区的患儿则建议尽早手术,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根据患儿病情选择同期或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需要强调的是,手术成功只能说治疗成功了一半。对早期摘除白内障的患儿,需及时验配角膜接触镜或框架眼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定期屈光矫正,及时行斜弱视治疗。 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 RB) 视网膜母细胞瘤简称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占小儿肿瘤的3%。其实际发病率约占活产儿的两万分之一。RB可单眼(2/3)或双眼(1/3)发病,常发生于1-2岁的婴儿。约10%的患儿有家族史,目前研究认为与Rb1基因突变有关。 RB的病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眼内生长期,由于患儿小无法表述视力障碍,家长早期不宜发现,常至瘤体隆起突破玻璃体腔,形成瞳孔区反光的白瞳症时才发现,同时可伴有斜视、视力下降的表现。第二阶段是青光眼期,随着瘤体生长患儿眼压升高,会出现“牛眼”,并伴有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为眼外期和全身转移期,此时肿瘤已出现体内转移,近处转移至眼眶和颅内,远处随着血液和淋巴转移至全身。到达4期一般少见,但患儿多在1.5年内死亡。B超和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RB的治疗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较为成熟,在发达国家患儿的五年生存率已超过90%。国内由于普遍就诊较晚,既往主要治疗方案为眼球摘除。随着静脉化疗、玻璃体腔化疗和眼动脉介入化疗和外照射放疗等多种保眼方法的逐步开展和完善,以及眼底筛查和基层医生宣教工作的不断推广,我国患儿的生存率和保眼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Coats病) Coats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视网膜血管的异常扩张,血管内皮屏障功能丧失,致使血浆中的物质尤其是脂质、胆固醇等大量渗出并聚集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最终形成广泛的视网膜脱离,也是导致患儿呈现白瞳甚至黄瞳的原因。Coats病多为单眼发生,好发于10岁以下男孩,多无明确家族史。其发生也较为隐匿,呈进行性发展,患儿就诊时常已出现显著的视力减退、白瞳症或废用性外斜等。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有助于Coats病的确诊。早期病变表现为眼底赤道部与锯齿缘间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血管呈节段性增粗或粗细不匀,并以灯泡样血管最为典型,即局部血管瘤样扩张。异常血管可分散分布,但常聚集成簇状,以颞侧与上方最多,后极部极少;严重时4个象限均可发生。 Coats病是一种相对难治的疾病,总的治疗原则是以最小的创伤,保留视力,保住眼球。早期Coats病主要以激光治疗为主,旨在使病变区异常血管闭塞、渗出减少;而晚期发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者则需行玻璃体切除手术,但风险较大。所幸的是,我院赵培泉主任在多年的临床探索中创新和改良了多种手术方式,如两切口眼内激光、24G留置针巩膜外放液等,这些方法极大的提高激光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治疗次数,也为严重的晚期病例提供了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 ROP最早描述于20世纪40年代,高浓度氧气的支持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却导致一些孩子失明。ROP特定发生于低胎龄、低出生体重儿,有明确的吸氧史,主要病理过程为视网膜缺血至发育迟缓,代偿性导致血管发育异常、血管增生,继续进展则会导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随着危重早产儿成活率的不断提高,目前ROP是婴幼儿致盲的首要原因:早产儿中的发生率高达为13.7%;在我国,每年出生的130万早产儿中约有18万发生ROP。ROP早期隐蔽,发展快,至白瞳症的发生已是晚期的视网膜增殖甚至脱离。 对已确诊ROP的患儿,早期使用激光治疗、眼内抗新生血管药物注射和晚期的手术治疗——不同时期的ROP患者均有比较明确的治疗方案。但治疗越晚,视功能恢复情况越差。因此,防患于未然则尤为重要。 2014年更新的《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建议: 出生体重<2000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需行眼底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 对患有严重疾病或有明确较长时间吸氧史、儿科医师认为比较高危的患者,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首次检查应在产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进行。规范氧疗、规范筛查、早期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ROP进展,预防致盲。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 FEVR) FEVR是一类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主要病变为视网膜发育不全导致周边部视网膜无血管灌注,血管走行异常和渗出。FEVR在儿童致盲性眼病中约占13-16%,具有典型的家族遗传性。目前已发现KIF11等多个突变基因,涉及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X连锁遗传等多种遗传方式。FEVR多为双眼发病,临床表型差异很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而漏诊,中重者则多有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出现视网膜皱襞、黄斑异位、视网膜脱离甚至瞳孔膜闭眼前节消失,此时多已出现白瞳症,丧失视功能。在同一突变家系中,子代与亲代临床表型可能相差甚远;对于同一个体而言, 双眼病变程度也多不相同,可能一只眼表现为完全性视网膜脱离, 而另一只眼无明显临床症状。 FFA在早期FEVR患者的临床应用中有确诊价值,有阳性FEVR家族史、同时基因检测阳性者则可明确诊断。与ROP的治疗原则相似,FEVR早期出现渗出、新生血管时采用激光光凝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对已发生视网膜脱离、瞳孔膜闭、继发性青光眼等晚期病变的患儿则需行玻璃体手术治疗。 “FEVR就在身边,FEVR伴随一生”。由于其显著的家族遗传性,对无症状家庭成员的筛查是早期发现FEVR的重要途径;同时FEVR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治疗后亦可趋于活动,因此强调长期、终身复查,预防FEVR的发生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白瞳症的鉴别对于一名眼科医生而言,无论是学生阶段的考试,还是在临床工作中的诊断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除上述疾病外,犬弓蛔虫病、永存胚胎血管(PFV或PHPV)、色素失禁症、葡萄膜炎等也均可能出现白瞳症表现。 留给宝爸宝妈的,首先是对小儿眼病的高发性和复杂多样性有一个大致概念,同时对以上多种相关因素,例如早产低体重、家族史、对侧眼情况等等引起充分的警惕,从而重视新生儿眼病筛查,做到“防患于未然”;而当发现白瞳症时,则能有意识的及时就医,尽快明确诊断并予以有效治疗做到“及时止损”,控制病情的继续发展。 新华医院成立于1958年,在国内眼科界和儿科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眼科学科带头人赵培泉教授是目前国内小儿及成人视网膜疾病的资深专家,为国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类委员会(ICROP)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委会小儿视网膜学组组长,是国内极少数开展小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专家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诊治工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培训中心。新华医院眼科近年来初步建成了小儿视网膜疾病的基因诊断平台,目前是国内小儿视网膜疾病诊治的集散中心。赵培泉教授带领的团队进行的中国小儿视网膜疾病诊疗规范的兴起与推广的项目获得了近五年(2009-2013)中国眼科十大研究进展之一的荣誉。
本文系叶鸿飞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干眼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主要治疗方式为人工泪液替代治疗,也有专家推荐热敷,但热敷的治疗作用尚无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最近,英国眼科杂志报道了一项比较热按摩器与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中95名干眼症患者被随机分为接受热按摩器治疗组或人工泪液治疗组。热按摩器组患者每天接受两次治疗,人工泪液组患者每天滴5次0.1%玻璃酸钠滴眼液。4周后评估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渗透压试验和不良事件。(译者注:该研究用热按摩器为商业化产品,有振动、按摩和热敷3个功能,同时能执行两种功能,包括振动和按摩、振动和热敷、按摩和热敷,每组持续5分钟,每次治疗共15分钟)。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眼症状均显著改善,而热按摩器组改善更显著(p=0.032),不良事件是轻微短暂的。该研究为干眼症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热按摩器都能有效地改善干眼症。从本研究看,热按摩器是一个安全而有效的治疗选择。本资讯原文来自《英国眼科杂志》官网首页的“Top 10 Articles”,是该杂志被阅读最多的文章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朱雪梅医生研读并撰写了该眼科资讯。干眼症发病率呈现增高的趋势,目前治疗方法包括人工泪液、泪点栓塞、抗炎药物等。热敷也可以很好地缓解干眼症状,但传统毛巾热敷作用时间短,其温度一般仅能维持两分钟左右。为更加方便地进行按摩,有人发明了上述热按摩器,并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它确实可以缓解干眼症状。对于其机制,有学者认为,热加上振动按摩,可能起到类似针灸的作用,通过胆碱能抗炎途径减轻了眼表的炎症,但尚未证实。该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区分蒸发过强型与泪液缺乏性干眼。因为该热按摩器可以很好地治疗睑板腺功能不良,从而缓解蒸发过强型干眼。
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是眼部重要的年龄相关性变化。传统上认为,玻璃体后脱离的主要危害是引起视网膜裂孔、脱离等并发症的风险,而对视功能的影响仅限于飞蚊症,且一般认为无需特殊治疗。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下降虽在年长者中亦常见,但主要由白内障所致。两者似乎泾渭分明。事实果真如此吗?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为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认识。前瞻性观察性病例系列研究:入组双眼未发生PVD对比敏感度正常的实验组8人,其中一眼(共8眼)经B超和OCT确诊入组后发生PVD,另一眼(共8眼)始终未发生PVD,作为自身对照。对照组6人12眼、其中双眼PVD3人、单眼PVD3人,共包括PVD但选择观察的9眼和未发生PVD的正常眼3眼。结果:研究发现,起点时8人的正常眼(1.44 ± 0.27 %W)和随后发生PVD的眼(1.81 ± 0.61 %W,P=0.146)以Weber指数衡量的CSF无统计学差异。当PVD发生后,CSF平均下降52.5%且显著差于未发生PVD一眼(P=0.001)。且发生PVD的患者中,选择局限性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CSF(2.51 ± 0.46 %W)明显差于选择观察的患者(1.46 ± 0.21 %W)(P=0.001)。局限性玻切术后1个月(1.51 ± 0.28 %W; P=0.001)、3个月(1.38 ± 0.10 %W; P=0.0002)、12个月(1.34 ± 0.34 %W; P=0.0001患者CSF均显著改善,12个月时获得43.2%的改善且与未发生PVD一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VD发生与正常眼CSF显著下降相关。这种损害显著影响视功能,并且能够将有显著临床症状的飞蚊症患者与一般无需处理的飞蚊症患者区分开来。后记:虽是小样本、单中心的病例系列,这项研究仍给人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虽然既往已有飞蚊症可能引起对比敏感度下降的报道,但本研究不仅采用了自身对照,且在玻璃体后脱离尚未发展致严重并发症前即在患者自愿选择基础上采用手术治疗、且效果良好。该研究是对PVD的重新认识,对未来PVD诊治的带来新的思路。同时如作者所言,本研究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样本量偏小为其一,PVD和CSF下降间的因果关系也有待进一步证明。另外,本研究发现,对比敏感度更差的患者,手术意愿更为强烈,这也为精准医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生活质量日益成为临床导向的今日,对PVD患者何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论临床还是科研,都有太多的未知,值得探索。原文:Degradation of 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 Following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2016年9月由GIANCARLO A.等发表于AJO美国眼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