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是呼吸科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雾化吸入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起效迅速,疗效好且全身不良反应少。但临床上,关于雾化姿势、持续时间、雾化液用量等方面仍存在众多误区。 针对临床上常提出的家长疑问,我归纳总结出以下要点。 疑问 1:雾化姿势有要求吗? 雾化姿势可以选择站立,保持上半身直立或者半仰卧的姿势。正确的雾化姿势应该是患者感觉最舒适的姿势。不要选择平躺时雾化,平躺时潮气量小,不仅会引起小儿憋气等不适,还会使有效气体交换减少,有效吸入肺部的药量减少。另外,考虑到雾化液倾倒的风险,所以不要完全躺卧。 疑问 2:雾化治疗要持续多长时间? 通常雾化时间(给予一剂药物的时间)取决于雾化药物的量和进入雾化器的驱动气流量。药物用量越大、气流量越低,则雾化时间越长。实际操作中,随着溶剂的蒸发、储罐内药液的浓缩、气雾中药量的减少,气雾微粒将增大,雾化效果也会变差。雾化吸入治疗时间一般以 5~15 min 为宜。 疑问 3:雾化液,加多少量才合适? 由于雾化器本身的结构问题,临床常用的喷射雾化器,使用时约有 1~3 mL 的液体无法雾化,附着在挡板和储液罐内,这部分液体是无效体积(死腔容量)。增加雾化器里的溶液量(填充量)能减少药物因无效体积导致的剂量损失比例,但这样也会导致雾化时间延长。考虑到这两种因素,通常建议单次雾化液的体积在 3~6 mL 为适宜。 疑问 4:雾化吸入,嘴吸还是面罩吸? 事实上,雾化吸入可采用吸嘴或面罩给药,但吸嘴通常是更优的选择。 原因一,面罩吸入可发生药物在面部和眼部的沉积。尤其是在给予抗胆碱能药物时,这些药物的沉积可能会导致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和青光眼的恶化。 原因二,面罩给药时,药物也会经鼻腔吸入,导致药物大量沉积在鼻咽部。所以,雾化给药时应该优先选择通过吸嘴吸入,同时提醒患者治疗时紧闭双唇。 对于持续雾化治疗的患者,为了提高患者依从性也可以采用面罩雾化,但选用密闭性好的面罩,同时引导患者用嘴吸气。 但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3岁以下小婴儿,建议用面罩吸入,3-5岁,可使用都保等干粉剂或气雾剂加储蓄罐配合使用,对于5岁以上可配合的儿童,可直接使用都保吸入。 疑问 5:喷射雾化的气体量如何调节? 雾化效果与气雾粒径大小及单位时间内的气雾量有关,而较高的气流量可以产生更多量的气雾和更小的粒径的气雾。通常情况下,药液体积为 4~6 mL、驱动气流量 6~8 L/min 可产生理想的气雾量和雾化微粒。 疑问 6:雾化时采用何种呼吸模式? 患者的呼吸模式影响着气雾剂在下呼吸道的沉积量。呼吸频率快且吸气容积小时,肺内沉积较少。吸气流量过快,局部易产生湍流,促使气溶胶因相互撞击沉积于大气道,导致肺内沉积量下降。吸气容量恒定时,随着潮气量的增加、吸气时间延长,深而慢的呼吸更有利于气溶胶的沉积。因此,应当鼓励患者在雾化时采用正常潮气量的慢呼吸模式,间断采用深呼吸的慢呼吸模式。 疑问 7:什么是雾化「治疗矛盾现象」? 少数患者在雾化治疗后支气管没有舒张,反而诱发支气管痉挛的现象,称之为「治疗矛盾现象」。其产生的可能原因包括,雾化液非等张、雾化液中防腐剂或稳定剂诱发、雾化温度过低、对雾化液过敏等。 临床一旦出现「治疗矛盾现象」应积极寻找原因,同时注意避免使用含防腐剂的雾化药液。 注意提醒患者由于雾化液的蒸发导致温度降低,雾化时应将雾化器牢牢握在手中减少雾化器温度的降低。 疑问 8:如何减少雾化治疗相关感染? 与雾化相关的感染有:雾化器或吸入药物的污染,以及病原体在患者之间的传播。感染源包括:患者气道分泌物、残存的溶液以及患者的手。 因此,雾化器需要及时消毒、每位患者之间必须更换雾化器,同时尽量使用单一药液雾化。 对于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以 1:5000 的制霉素溶液涂抹口咽或者用药后及时漱口可以有效避免口咽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 疑问 9:如何避免雾化药物不良反应? 不同的雾化药物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如β受体激动剂雾化时可能出现心动过速、血压改变、精神状态改变、肌肉震颤等;M 受体阻断剂雾化时可能出现口干、心动过速、视物模糊、排尿困难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雾化时出现口咽部不适、声音嘶哑等。 这些都是药物固有的不良反应,通常无法完全避免,因此在雾化治疗期间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变现,出现异常时及时停药。 注意: 雾化治疗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给药; 避免使用非雾化药物雾化给药; 避免雾化对呼吸道有刺激的药物(如碱性药液、高渗盐水、蒸馏水、油性药液等) 避免使用中成药雾化吸入,因为中成药液体制剂大多杂质成分多,颗粒较大,长期雾化吸入堵塞肺部毛细血管和肺泡。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退热药,是目前应用最普遍也是目前认为最适合儿童使用的退热药,可是,您真的了解这两个药吗? 1.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属于同一种类型的退热药吗? (1)布洛芬(Ibuprofen) 和萘普生一样属于芳基丙酸类解热镇痛药,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对血小板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延长出血时间,但在常规治疗剂量使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与对乙酰氨基酚相似。 (2)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Paracetamol) 又称醋氨酚、扑热息痛,Panadol、Tylenol、Fortolin 等都是这类药物,为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其解热、镇痛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类似,但抗炎作用极弱(可能与药物对机体不同酶的敏感性差异有关),对凝血机制无影响。 对乙酰氨基酚毒副作用少,较易耐受,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很多复方制剂的感冒药里都有它的存在。 2.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属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解热、镇痛的作用,从而达到使发热者退热、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感等作用,但对体温正常者是无影响的,不会使其体温降低。 两者的退热效果是相似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对而言,单次剂量的布洛芬退热作用相对较强,降温维持时间相对较长,但对乙酰氨基酚体温下降的速度在口服后半小时比布洛芬更明显。 3.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儿童退热药安全吗? 没有一种退热药是绝对安全的,而且都有过敏的可能。但总的来说,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较轻微,在儿童中应用是较为安全的。 儿童对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耐受性都是差不多的,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与年龄无关,如果没有禁忌证,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可作为患儿退热药的首选。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儿科医生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其不良反应,不要随意使用,如实需使用时,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来综合计算(其中体重是优先考虑的)具体的给药量,应避免用药过量和用药过频。 4.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副作用有什么不同吗? (1)布洛芬的副作用 主要为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15%),与食物同服,可减轻其胃肠道刺激。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胃灼热感、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饱腹感等,一般都较轻微。 另外,出现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者不足 1%,出现头痛、嗜睡、眩晕、耳鸣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者约 1%~3%。 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有下肢水肿、肾功能不全、皮疹、支气管哮喘、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 (2)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 主要是反复多次的应用,超剂量所致,同时由于混合了病毒感染的因素,易引起肝炎。 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常规治疗剂量仅偶见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不良反应,少数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皮疹、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等。 但若治疗剂量的反复多次使用,尤其是高剂量长期用药,可引起肝转氨酶增高,但未见肝功能衰竭和死亡的报道;超剂量使用可导致肝功能明显异常,有造成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报道。 5. 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时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 布洛芬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故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儿禁用。 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如血友病)的患儿需慎用。 脱水或水分补充不够等低血容量的患儿使用布洛芬退热可增加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另外,罹患水痘的患儿使用布洛芬则可增加 A 组链球菌感染的风险。 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对对乙酰氨基酚通常不发生过敏,但<5% 的阿司匹林过敏的患儿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可能会发生轻度支气管痉挛性反应。服用剂量不应超过推荐剂量,否则可能引起头痛、呕吐、倦怠低血压及皮疹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肝病或病毒性肝炎、轻至中度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肺疾病患儿应慎用。如果患儿出现黄疸症状需立即进行肝功能测试。 如果伴有持续的呕吐、腹泻或液体摄入不足,出现明显的脱水者需及时处理,积极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如患儿出现囟门下陷、口唇干燥、眼眶下陷、少泪、虚弱等时意味着已经脱水了。若发现患儿具有脱水征时应注意补液,对于正处于哺乳期的患儿来说,最合适的液体就是母乳。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祛痰剂,适用于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引起的痰液粘稠、咳痰困难,也用于早产儿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性治疗。 氨溴索之所以能够在临床上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1)能够刺激 ‖ 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促进支气管上皮修复,改善纤毛上皮粘液层的转运功能; (2)可增加浆液腺分泌,使痰液中的黏多糖蛋白纤维断裂,促进黏痰溶解,显著降低痰液黏度; (3)可增强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促进痰液排出,改善通气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 (4)具有抗氧化及减少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 (5)与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红霉素等抗菌药物合用时,可增加这些药物在肺部的分布浓度,提高抗菌疗效。 1. 超给药途径用药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说明书上明确指出,该药需缓慢静脉注射给药。但临床上很多医生喜欢将其用于雾化治疗,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发挥作用,并根据临床经验判定雾化效果不错,安全性似乎也并无不妥。 氨溴索注射液能否用于雾化治疗,目前仍有很大争议。 不建议用氨溴索注射液进行雾化有以下几种原因: (1)雾化颗粒直径: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后,粒径难以控制在 0.5~10.0 μm 之间,不能最大程度沉积于气道和肺部; (2)理化性质:氨溴索注射液为强酸弱碱盐溶液(pH 5.1),而生理状态下人体气道表层粘液本身为中性,酸性的雾化刺激气道可导致气道痉挛引起呼吸困难,尤其在 COPD 患者中较为明显; (3)辅料因素:目前国内并无专门的氨溴索雾化制剂,所用的都是氨溴索注射液配置的雾化剂,药物中辅料的安全性尚不明确。且药物中含有防腐剂,雾化吸入后有诱发哮喘发作的风险。 虽然国内有一些关于氨溴索注射液雾化治疗肺部疾病的研究 [3,4],其结果表示氨溴索注射液雾化效果良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每项研究中氨溴索注射液的使用剂量相差甚远,且治疗时间短,受试者均未进行随访,故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观察评价。 2016 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中指出:我国尚无氨溴索雾化制剂,不推荐雾化使用氨溴索注射液 [2]。 2. 超剂量用药 临床上不少医院或科室,对于非危重的呼吸疾病患者,氨溴索注射液的用药剂量可以达到 60 mg bid 甚至 90 mg tid 静脉推注,远远超出说明书规定的 90 mg/d 的最大用量。 有研究报道 [5],大剂量氨溴索(15 mg/kg/d 或>1000 mg/d)对 ALR/ARDS 患者肺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主要涉及 3 个方面的机制: (1)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陷; (2)减少超氧化物阴离子及过氧化氢等的生成,减轻肺氧化性损伤; (3)减少多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过度炎症反应所引起的肺破坏作用,从而抑制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维护上皮细胞的完整,减少液体渗出和水肿的程度,进而在 ARDS 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外科手术患者中,超剂量使用氨溴索现象更是常见。有研究称 [6],超剂量使用氨溴索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术后呼吸系统症状,减少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术前应用还能减少手术时机械损伤造成的肺表面活性物质下降,起到良好的肺保护作用。 3.不良反应 大剂量氨溴索仅用于 ARDS 和严重肺挫伤等重症患者,在常规患者中的应用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且超剂量使用氨溴索也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上升。 2011 年 1 月 1 日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8] 共收到有关盐酸氨溴索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 2973 例,严重病例报告 169 例,其中有 79 例为儿童用药病例,用药剂量超出范围的病例占 64.56%。 儿童患者超剂量使用氨溴索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7],在氨溴索所致不良反应患者中,10 岁以下患儿所占比例高达 45.7%,其中超剂量用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占 43.75%。 综上所述,氨溴索注射液不论是超给药途径还是超剂量用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都不明确,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而且,超药品说明书的临床经验性用药,由于缺乏正式的安全性评价,在我国尚无相关法律保护,故而不建议采用。
1.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由胃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临床上常伴或不伴呕吐、恶心、发热、腹痛等症状。我国小儿腹泻病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有 2 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 6 月至 8 月,主要病原为致泄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 10 至 12 月,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 2.腹泻的定义:大便次数增多,大多伴有大便性质的改变,伴或不伴呕吐、腹胀、腹痛。病程一般为7-10天,有些甚至2周。 3.病因: 病毒引起: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 细菌感染引起:包括志贺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弯曲菌属、艰难梭菌(艰难梭菌引起的感染一般是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导致) 4.腹泻的管理主要包括脱水的识别,补液治疗,饮食疗法和药物干预四个方面。 首先,脱水的识别,家长要注意观察尿量是否正常?是否有眼窝凹陷?皮肤嘴唇干燥,哭闹,烦躁等脱水表现? 补液:指南和专家共识指出,腹泻患儿轻中度脱水早期用低渗补液盐补液,用法:取一包化250毫升温水随时喝。当然,重度脱水时需要在医院静脉补液治疗。 饮食:建议小婴儿母乳喂养,对于人工喂养肠道受损后奶粉不耐受的,可以改用3-7天氨基酸配方奶粉,情况转归后再继续之前喂养。腹泻期间建议粘稠饮食,少喝白开水。 药物治疗:腹泻严重时可口服蒙脱石散,小婴儿可口服蒙脱石混悬液。可口服调节菌群的益生菌。 都是相对比较安全的药物,注意良药连用时间隔两小时以上服用。
知识总结:手足口病来了,这些帖子不可不看!(楼主呕心沥血整理) smile大月半 04-10 16:25 最近手足口又进入了流行期,论坛已经有了帖子,现在整理一下,方便大家查找。 1. 关于手足口疫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作者:刘冲 来自:儿科时间 国家卫生健康委 4 月 9 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并表示 3 月份以来病例报告数开始上升,手足口病逐渐进入流行期。鉴于手足口病导致的重症和死亡病例多由 EV71 为主,要求各地加强 EV71 灭活疫苗接种指导,提高疫苗的接种率。 本文着重介绍了手足口疫苗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要点,整理如下: 1. 为什么要接种手足口疫苗?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 5 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 90%[1]。症状轻重不一。 轻者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或咽峡部出现散在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少数重症病例: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甚至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和/或循环功能障,病情进展迅速,可致死亡 [2]。 目前我国手足口病的病原主要是:肠道病毒 71 型(Enterovirus type 71, EV71)、柯萨奇病毒 A 组 16 型(Coxsackie virus group A type 16,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其中 EV71 占到重症病例的 74% 和死亡病例的 93%[1]。EV71 感染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但及时接种 EV71 疫苗,为预防重症手足口病提供有力武器。 目前我国的 EV71 疫苗主要有 3 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国药中生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2. EV71 疫苗的主要成分是是什么?必须接种吗? EV71 疫苗是全病毒灭活疫苗,该疫苗属于二类疫苗,不属于国家预防接种程序的范围,如果接种,需要在知情、自愿、自费前提下接种,费用大约 200~300 元/支,全程接种费用约 400~600 元。 3. EV71 疫苗的接种对象是? ≥ 6 月龄易感儿童,越早接种越好; 鼓励在 12 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 对于 5 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 EV71 疫苗。 4. 接种几次?接种剂量及方式是? 目前 EV71 疫苗接种程序为:基础免疫程序为 2 剂次,间隔 1 个月; 接种途径及剂量: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每次接种剂量为 0.5 mL。 5. 患过手足口病,是否还要接种? 如果既往感染的手足口病明确是由 EV71 病毒引起的,无需再接种 EV71 疫苗; 如果所患手足口病是由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或者无病原学诊断结果的,可选择接种; 注意:即使已经接种了 EV71 疫苗但仍然可能感染非 EV71 病毒所致的手足口病。 6. 接种 EV71 疫苗安全吗?可能出现什么反应? EV71 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接种后的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红、硬结、疼痛、肿胀、瘙痒等,以轻度为主,持续时间不超过 3 天,可自行缓解; 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易激惹等,呈一过性。 7. 接种 EV71 疫苗后保护效力如何? 和其他疫苗一样,接种 EV71 疫苗后不一定产生 100% 的保护效果,但是对于 EV71 感染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效力在 90% 以上;对 CV-A16 感染手足口病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无保护效力。 8. 接种后免疫保护的持久性如何? 现有资料认为:接种后 56 天到 8 个月,EV71 中和抗体滴度有所下降,8~14 个月抗体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抗体阳性率未见下降。免疫后两年的观察结果显示,中和抗体水平和临床保护效力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9. 接种的禁忌证是什么? 对疫苗的任何一种成分过敏的孩子、正处于发热的孩子、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的孩子不适宜接种。 10. 什么情况下需要谨慎接种? 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或者出血性疾病者; 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接种本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可能会减弱。接种应推迟到治疗结束后或确保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对慢性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即使基础疾病可能会使免疫应答受限,也应推荐接种; 未控制的癫痫患者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患者。 11. 应用 IVIG 的患者如何接种 EV71 疫苗? 接种 EV71 疫苗与接受 IVIG 治疗的患者应至少间隔 1 个月,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12.EV71 能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吗? 现阶段暂不推荐 EV71 疫苗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建议 EV71 疫苗与其他疫苗接种间隔 2 周以上。 13. 不同企业疫苗的能序贯接种吗? 现阶段建议使用同一企业疫苗完成两剂次接种,暂不建议使用不同企业疫苗完成接种程序 14. EV71 疫苗与其他疫苗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 ? EV71 疫苗属于第二类疫苗,如果和第一类疫苗接种时间发生冲突,应优先保证第一类疫苗接种
病原主要为肠道病毒,在我国以柯萨奇病毒 A 组 16 型(CoxA16)和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多见。肠道病毒属于 RNA 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不易被胃酸及胆汁灭活,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因此发病多在潮湿闷热季节。 传播途径人类是目前已知的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有手足口病的人群及隐性感染着均有传染性,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的粪-口传播,其次为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及污染的物品传播。是否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清楚。 儿童为主要感染人群,尤其是托幼机构的儿童。成人亦可感染,但相对较少。 危险因素(1)个体因素 5 岁以下儿童易感,早产儿、婴儿期未能母乳喂养者均更易患病,3 岁以下幼托机构儿童是高危人群,男孩由于好动,自身卫生情况较女孩差,因此患病高于女孩。 (2)卫生习惯 婴幼儿喜欢吸吮手指、咬玩具,这种特性容易导致手足口病的发生。饭前、便后或者没有良好洗手习惯的儿童极易发病。 (3)环境因素 居住环境卫生差,环境拥挤,空气流通不畅,或有人粪堆积,污水、垃圾滞留均使儿童易感手足口病。 (4)气候因素 由于病毒喜欢闷热潮湿的环境,因此每年 5-7 月是该病的高发期,在此期间要严格注意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1)接种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灭活疫苗,可预防由 EV71 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有条件者可以考虑接种; (2)做好手部卫生:外出归来或饭前、便后使用香皂或洗手液等清洗患儿双手,避免幼儿与感染患儿接触; (3)注意对幼儿奶瓶、奶嘴进行清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到人流集中或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4)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保持空气流通,对幼儿的玩具、卫生用具及餐具每天消毒; (5)一旦发现患儿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及早就医,同时避免交叉感染; (6)配合托幼机构每天进行晨检,疑似患儿应及早就医诊断,同时居家隔离。 护理良好的护理对于手足口病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1)饮食护理:给予患儿流食、无刺激性食物,避免生、冷、辛辣等食物,同时多摄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清淡食物,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 (2)口腔护理:指导患儿口腔清洁,饭前和饭后给予淡盐水漱口; (3)皮肤护理:保持皮疹周围皮肤干燥和清洁,经常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疹处引起感染,小婴儿加强臀部的清洁、干燥护理,尽量避免使用纸尿裤,降低红臀的发生率。 (4)心理护理:对大一点的患儿,可结合患儿生理和性格特点,以和蔼、亲切的态度与其交流,消除紧张不安心理,尽可能配合治疗,促进痊愈。
1. 浓度不能太高,< 0.3% 为安全。也就是众所周知的 500 mL 盐水加入 1.5 g kcl。其实,在微量泵广泛使用的前提下,考虑到很多心衰患者需要限制液体量,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作为第一推荐。因为做完这一步,下面很可能就要准备抢救心衰。如果患者血钾很低,很多时候这一做法也是杯水车薪。因此,患者如果能口服或者胃管肠内补钾,还请尽量选择口服和肠内。 2. 患者血钾非常低,或者患者血钾非常低,或者无法肠内补钾,还需要控制液体量。个人建议,记住一个新的「金科玉律」,就是速度,输入钾量应控制在 20 mmoL/h 以下,使用微量泵即可。 3. 见尿补钾。钾是通过尿排泄的,补进去,出不来怎么办?所以一般要求尿量 > 500 mL/24 h 或 30 ~ 40 mL/h。问题是,有的患者就诊时没有尿,难道非要等到患者排尿?太机械!很多患者,发生了休克。 4. 注意监测血钾浓度,防止出现高血钾。补钾莫机械:分清情况再补充很多资料中,提到了总量需要补多少,分几天补。说实话,我不想记录那么多数据,为什么呢?非常多的疾病都可表现为低钾血症,不能单纯的记录几个数据就「打天下」。有时候,患者确实有低钾血症,但是,却不需要刻不容缓的补钾。比如,夏天常见的胃肠炎,患者因为呕吐和腹泻导致低钾。如果没有症状,没有心电图改变,患者很快就会恢复。没有必补钾问题总结低钾血症靠简单检验即可做出诊断,但是其病因往往复杂,需要明确低钾的原因,才能正确治疗。 诊断时,一般要先结合病史,明确有无引起失钾的病因,如摄入过少,胃肠道失钾,排钾利尿药失钾,使用葡萄糖同时应用胰岛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特殊中毒,如棉籽油食用病史等。排除以上常见情况后,仔细观察患者,有可能会发现患者的特殊面容和特征,如甲亢面容,库欣综合征体征等,依据可能的病因进行相关检查。
春节期间难免饮酒,但开怀畅饮的同时,也需注意酒类对药物的影响。1948年哥本哈根的Jacobsen等人发现,作为橡胶的硫化催化剂双硫仑被人体微量吸收后,能引起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在饮酒后症状会更加明显。药物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且不乏抢救无效者,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的危害日益引起大家的注意。举个例子:多年未见的老友要来会面,老王很激动,在家里为老友接风洗尘,不知不觉几杯酒就下了肚。可就在两个人都很尽兴的时候,老王突然摔倒在地上,晕了过去。家人赶紧将老王送到了医院。医生询问老王有何特殊之处,家人说他没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只是这两天有些感冒,但吃了头孢后已经有些缓解……听到这里,医生打断他们的话说,他吃了头孢后怎能让他喝酒呢?说完就开始紧急抢救。幸运的是,经过抢救老王渐渐地醒了过来。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药物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许多药物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用药后若饮酒,会发生无力、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潮红、出汗、口干、胸痛、神志不清、心动过速、急性心衰、低血压、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甚至心肌梗死等。查体时可有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可达120次/min)及心电图正常或部分改变。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成正比关系,男性多于女性,成人多于儿童,注射给药多于其他途径给药。引起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匹胺、头孢孟多、头孢美唑、头孢美诺、头孢甲肟、头孢尼西、头孢替胺、拉氧头孢、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唑啉、头孢克肟、头孢克洛、头孢地嗪、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西丁、头孢氨苄等。咪唑类抗菌药物:甲硝唑、甲硝唑磷酸二钠、替硝唑、奥硝唑等。其他抗微生物药物:呋喃唑酮、呋喃妥因、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琥乙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异烟肼、奎纳克林等。降血糖药物:氯磺丙脲、甲磺丁脲、苯乙双胍、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妥拉磺脲、醋酸己脲、胰岛素等。其他药物:华法林、三氟拉嗪、妥拉苏林、水合氯醛、胰岛素、氢氰胺、醋酸环丙孕酮。含酒精的药物制剂如十滴水、藿香正气口服液、药酒制剂、酊剂、醑剂等;含酒精的外用消毒皮肤制剂和外用擦浴降温酒精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含酒精的饮料包括香槟酒、啤酒、葡萄酒、红酒、黄酒、白酒等,含酒精的食物有啤酒鸭、酒心巧克力等也可引起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如果您服用药物后饮酒出现了以下情况,就需额外注意了:面部潮红、血管波动性头痛、头晕、眩晕、球结膜充血、视物模糊、胸闷、心慌、心悸、气促、烦躁不安、幻觉、恶心、呕吐、乏力、心跳加速、多汗等,腹痛、腹泻、精神错乱、胡言乱语、言辞不清、口干等,严重的或伴有血压下降或升高、呼吸困难、抽搐、嗜睡或昏睡、大小便失禁、心电图异常、频死感、心前区疼痛(心绞痛)、休克、心肌梗死等。如果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治疗,否则可能会危及您的生命。由于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误诊率非常高,很容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症、酒精过敏反应等疾病,因此建议您找有经验的医师诊治,以免耽误您的病情。虽然治疗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并无特效治疗药物,但只要及时治疗、措施得力,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轻症患者只需对症治疗,重症患者必须高度重视。重症患者首先注意尽量缩短低血压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升压效果较好。对症治疗可采用:吸氧,输液(加入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6、10%氯化钾、ATP、CoA 等),利尿,呕吐者给予胃复安,伴心绞痛者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据报道,纳洛酮、醒脑静、葛根素、生脉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辅助治疗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也很有效。河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室赵宁民(副主任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