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带伤有哪些类型?根据损伤程度,韧带损伤可分为三种类型:韧带挫伤、韧带撕裂、韧带断裂。韧带挫伤:损伤相对较轻,局部发生水肿,休息后可逐渐缓解。韧带撕裂:即韧带部分断裂,通常采取保守治疗。恢复后,未受损的韧带会起代偿作用,不影响原来功能。韧带断裂:即韧带完全断裂,此时应采取手术治疗,这样可以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韧带伤了以后,如何治疗?治疗后效果如何?韧带损伤之后需立即进行正确评估与恰当治疗,治疗不当有可能发生不稳定或创伤性关节炎。治疗的原则是立即进行局部冷敷处理,加压包扎止血、制动、抬高伤肢。在此基础上进行明确诊断,早期处理,全面修复。1)保守治疗进行评估之后若为单纯性挫伤,无明显撕裂,则可行保守治疗. 支具制动保护:夹板或石膏固定制动: 物理治疗:包括低频超声波治疗、红外线治疗、水疗、热敷、电磁疗法,每天1次,每次10—15—20min,主要作用减少粘连及增加手部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一般采取局部敷药或喷药。伤势较重时,可以口服止痛、止血的药物。 中医中药治疗:针灸、按摩、推拿、膏药外用等。2)关节镜治疗关节镜下可对损伤韧带进行诊断及治疗,并判断损伤类型、程度,进行韧带重建。为诊断韧带损伤的金标准,也是治疗韧带损伤首选的微创手术方式。目前我院关节外科在程飚主任带领下,在关节镜手术治疗韧带损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3)开放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韧带损伤,需行开放手术,以临近的肌腱、筋腱等组织转移修复损伤韧带。4)康复训练术后逐步加强肌肉的锻炼,制定完善、合理的康复训练对韧带彻底修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严谨的评估,正规的治疗,完善的术后康复,大部分均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Bankart损伤 肩关节盂唇前下方在前下盂肱韧带复合体附着处的撕脱性损伤。因肩关节前脱位引起,是造成习惯性前方不稳定和脱臼的基本损伤。Bankart损伤经常伴随发生关节囊的异常,>30%的患者会有前下盂肱韧带复合体的延长及松弛。 Bankart损伤包括两类: 纤维性Bankart损伤(Fibrous Bankart lesion):关节囊破裂,盂肱韧带连同附着的关节盂唇从关节盂上撕脱。肩关节前脱位时最常见的是下盂肱韧带-盂唇复合体损伤,即经典的Bankart损伤,占创伤性肩关节前脱位的85%。 骨性Bankart损伤(Bony Bankart lesion):下盂肱韧带盂唇复合体损伤同时伴有关节盂前下方的撕脱性骨折。由于关节盂前下方的骨质缺损,可以导致梨形的肩盂变为“倒梨形”结构(inverted pearl),出现关节不稳的主要因素。 临床表现 包括肩关节的疼痛、交锁以及易脱臼的倾向。患者常常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肩关节。 诊断 旋转压力试验阳性。 影像学表现: 常规X片往往没有异常发现。 CT可以鉴别有无关节盂或肱骨头的骨性缺损。 MRI可以比较清楚的显示Bankart损伤。 治疗策略 取决于患者的年龄。 当患者首次脱位时年龄小于30岁,再次脱位的可能性>80 %,建议手术治疗,修补撕裂的韧带及盂唇。 如果患者首次脱位时年龄大于30岁,再次脱位的可能性就大为减少,可以先行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休息,6月内不能参加对抗性运动;口服消炎镇痛药可以减轻疼痛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消炎镇痛药物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PRP积极的肌肉锻炼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无效,或肩关节脱位再次发生时,则需要手术治疗。可在关节镜下或小切口做关节盂韧带及盂唇缝合术关节镜治疗小切口开放手术参考文献:1、Open Latarjet procedure for management of bone loss in anterior instability of the glenohumeral joint2、Glenoid rim fracture through anchor points after 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 for shoulder instability3、Arthroscopic Suture Anchor Fixation of Bony Bankart Lesions: Clinical Outcom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sults, and Return to Sports
五、0~6个月DDH的治疗方法(一)治疗基本原则对诊断为DDH的病例应早期治疗,其治疗原则包括:①获得中心复位;②维持稳定的复位;③促进髋关节正常生长和发育;④减少并发症。对0~6个月的DDH患儿,应用髋关节屈曲外展挽具或支具是治疗的主要方式。最常用的是可活动的Pavlik挽具(连衣挽具),其他还有各种固定或半固定的外展支具,如Von Roson外展支具、Ottobock外展支具、Ilfeld外展支具等(图3)。Pavlik挽具的作用及佩戴:通过屈曲外展髋关节、限制内收,使髋关节复位并维持复位;同时允许髋关节有适当的活动,保证关节软骨的营养和头臼间的力学刺激。Pavlik挽具的适应证是可复位的DDH。Pavlik挽具用于小于3个月的DDH患儿有很高的成功率,但用于年龄超过4个月或GrafⅣ型患儿成功率明显降低。Pavlik挽具的禁忌证:①畸胎型(先天性)髋脱位;②伴明显肌力不平衡,如脑脊膜膨出;③伴病理性韧带松弛或关节僵硬,如艾当综合征、多发关节挛缩症;④年龄>6个月。Pavlik挽具治疗的并发症:①Pavlik病,如果佩戴后长期无法复位,持续后脱位的股骨头可挤压髋臼,导致髋臼后壁损伤;②股骨头坏死,文献报道发生率为2.4%(0~15%);③过度屈曲导致的向下脱位或股神经麻痹;④其他并发症,如皮肤损伤、臂丛神经损伤、膝关节脱位。(二)髋关节发育不良伴或不伴髋关节不稳定(GrafⅡa-、Ⅱb、Ⅱc型)的治疗从第6周开始治疗。治疗指征:GrafⅡa-、Ⅱb、Ⅱc型。治疗方法:采用Pavlik挽具或其他固定式支具治疗,佩戴时间为23h/d,允许洗澡。6周复查,若超声恢复正常则终止治疗;若仍存在髋臼表浅,则继续佩戴6周。对3个月以内患儿,一般在12周内完成治疗。3个月以上患儿,佩戴时间会延长,全部治疗时间约为月龄的2倍,至体格检查、超声和X线片完全正常。如患儿在5~6个月开始治疗,Pavlik挽具可佩戴至8~9个月;对超过9个月仍残留发育不良的患儿,改用固定外展支具治疗。(三)髋关节半脱位及完全脱位(Graf D、Ⅲ、Ⅳ型)的治疗最早生后2周即开始治疗,全天24h佩戴Pavlik挽具。每周进行临床及超声检查,临床体格检查需要关注皮肤和神经方面的并发症,如有需要调整角度。佩戴Pavlik后第3周评估复位情况并确定后续治疗。①髋关节复位且稳定:继续每天24h佩戴Pavlik挽具3周;使用6周后改为23 h佩戴(允许洗澡),每3周复查。小于3个月的患儿,一般佩戴12周可恢复正常;大于3个月患儿,佩戴时间会延长,全部治疗时间约为月龄的2倍,至体格检查、超声和x线片完全正常。如患儿在5~6个月开始治疗,Pavlik挽具可佩戴至8-9个月;对超过9个月仍残留发育不良的患儿,改用固定外展支具。②髋关节复位但不稳定:脱掉挽具后仍然脱位,更换为固定外展支具,每3周复查。复查时若稳定,则更换为Pavlik挽具,治疗同①;若仍不稳定,则继续使用外展支具。治疗至体格检查、超声和x线片完全正常。③仍然脱位(复位失败):弃用Pavlik挽具治疗,闭合或切开复位+关节造影+人类位石膏固定(图4)。六、6~18个月DDH的治疗方法6~18个月DDH患儿的治疗目的:中心复位并维持复位,防止股骨头坏死。治疗方式可选择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闭合复位为首选。(一)复位前牵引仍有争议。以往认为术前牵引能够减少股骨头坏死的风险和切开复位的概率,家庭牵引可降低医疗费用H。但在更多的文献中牵引并未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且在实际操作中,牵引多为垂直悬吊牵引,理论上并不能放松髂腰肌和内收肌,因而无法增加闭合复位的成功率。不推荐在闭合复位前常规行牵引治疗。(二)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在全麻下进行,术中可行髋关节造影证实复位效果(推荐但不是必须)。闭合复位前根据内收肌是否紧张行内收长肌切断,必要时同时切断髂腰肌肌腱。以轻柔的Ortolani手法复位,并记录最大外展度数及内收脱位时的外展度数,两者差值为复位安全区。内收肌和髂腰肌的松解有助于增加安全区。同时记录是否需要内旋来维持复位。如果安全区<20°或需要超过10°~15°的内旋来复位,则认为是复位不稳定,此时可结合造影结果考虑切开复位。(三)髋关节造影髋关节造影时患儿平卧位,可选择正前方或内侧(内收肌下方)入路,术中辅助透视。正前方穿刺入路:穿刺点位于腹股沟中点股动脉外下方1cm处,垂直入针;内侧穿刺入路:穿刺点位于内收长肌下方,针尖指向同侧肩锁关节。术中透视:造影池<2mm,为满意的中心复位;造影池2~7mm且无明显间置物,提示部分病例通过石膏固定后的“靠港”效应可以达到复位;造影池过宽(>7mm或同股骨头直径比>16%),或臼缘软骨(Limbus)内翻、股骨头位于臼缘软骨以外(LeveufⅢ型或Tonnis造影结果Ⅲ度),均提示头臼间有软组织嵌顿并阻挡复位,此时应结合复位安全角考虑切开复位。(四)切开复位如果没有达到稳定的中心复位,则应考虑髋关节切开复位。切开复位可采用内侧入路或前方S-P入路(年龄>1岁的患儿)。内侧入路的优点为分离范围较小,出血少。缺点为视野小,可能会损伤旋股内侧动脉,从而增加股骨头坏死的风险(尚有争议);其次是通过内侧入路无法进行关节囊的修整与缝合。内侧入路包括:①前内侧入路(Weinstein—Ponseti):耻骨肌和股鞘间隙进入;②内侧入路(Ludl-off):耻骨肌(前)和内收长、短肌(后)间隙进入;③后内侧入路(Ferguson):内收长、短肌(前)和股薄肌、大收肌(后)间隙进入。切开复位可能需要处理的、阻碍复位的结构包括:①髂腰肌肌腱;②葫芦型缩窄的关节囊;③内翻变性的髋臼缘软骨(Limbus);④增粗变长的圆韧带;⑤臼底脂肪组织;⑥挛缩的髋臼横韧带。(五)人类位石膏固定人类位指髋关节屈曲95°~100°、外展40°~50°、旋转中立位。人类位石膏应防止外展大于55°~60°,否则会增加股骨头坏死的风险。注意股骨大转子处的石膏塑形,保证髋关节稳定。建议石膏固定时间为3个月,6周时可更换石膏,评估复位。该阶段固定的目的为稳定复位。3个月后更换为外展石膏或支具继续固定3~6个月,之后可改为间断外展支具。该阶段固定的目的为促进髋臼发育。(六)单纯髋臼发育不良和半脱位的诊断和治疗鉴别诊断:①髋关节完全脱位,股骨头与髋臼完全无接触。②髋关节半脱位,股骨头与髋臼仅有部分接触,Shenton线中断,包括TonnisⅠ度和部分TonnisⅡ度脱位病例。通过MRI或髋关节造影,根据臼缘软骨和股骨头的关系能够准确鉴别半脱位和脱位;此外,外展45°、内旋位x线片可辅助鉴别半脱位(可复位,Shenton线连续)和完全脱位(不可复位)。③单纯髋臼发育不良,表现为股骨头覆盖不良,不伴股骨向上移位,Shenton线连续。髋关节MRI能辅助髋臼发育不良和半脱位的鉴别。治疗:①单纯髋臼发育不良:定期随访观察,严重者可夜间佩戴外展支具;②髋关节半脱位:佩戴外展支具,每3个月复查。应选择合适的外展支具,最好能同时控制髋关节,以达到足够的外展,但外展不能超过55°~60°,以防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如Ilfeld 外展支具。(七)治疗后转归及处理1.头臼中心复位:停止治疗后观察,每3~6个月摄片一次。2.术后再脱位:一是安全角小、闭合复位不稳定,人类位石膏难以维持复位。应放弃闭合复位,择期切开复位,行骨盆和股骨截骨。二是切开复位后再脱位,应择期行骨盆、股骨截骨。3.头臼复位,但残余髋臼发育不良:早期的中心复位能最大程度发挥髋臼的塑形潜力,减少髋臼发育不良的发生。髋臼发育不良表现为髋臼陡直、髋臼指数>24°、Shenton线连续。应佩戴外展支具,尤其是夜间;密切随访至骨成熟,观察髋臼包容[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CE角)]改善情况及是否出现半脱位。闭合复位后残余发育不良的手术指征仍无定论。评估指标包括:患儿年龄、髋臼指数、髋关节偏离中心的程度(CE角、髋关节间隙差值≥6%)等。一般认为可以观察到4~5岁,若髋臼指数和CE角无改善则考虑手术干预。4.残余半脱位:表现为Shenton线不连续,通常伴有髋臼发育不良。可佩戴外展支具,密切随访,观察6~12个月。摄x线片尤其是站立位骨盆正位x线片,如显示有持续存在的半脱位(Shenton线中断)应手术矫正。髋关节MRI有利于明确半脱位程度和髋臼软骨外缘覆盖情况。若x线片表现为持续改进,处理同。5.残余股骨头坏死:应使受累的股骨头置于髋臼的包容下,使其修复和塑形。具体的处理方法同(3.)、(4.) (图5)。七、18~24个月DDH的治疗方法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及开始学步行走,18~24个月年龄段的患儿髋关节脱位的程度更大,肌肉软组织挛缩更重,治疗也更加复杂。治疗上仍可试行闭合复位,但闭合复位即使成功其残余发育不良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因此一期切开复位同时行股骨截骨、髂骨截骨也时是该年龄段DDH的可选择治疗方式。治疗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每例患儿的具体情况,相关因素包括:①试行闭合复位的稳定程度;②关节松弛度;③身高体重(身高>80cm、体重>10kg时,截骨更易操作且稳定);④单侧或双侧;⑤术前髋臼指数大小。对关节松弛、身高矮、体重轻的患儿可试行闭合复位;对超过1岁半、身高大于80cm、体重大于10kg、髋臼指数大于40°的患儿,或闭合复位失败的患儿,切开复位截骨手术可能为更佳的选择。股骨短缩旋转截骨一般应用于2岁之后的DDH患儿,目的为减轻头臼压力,矫正过大的前倾角;髂骨截骨包括Saher截骨术、Pemberton截骨术、Dega截骨术。Salter截骨为完全髂骨截骨,以耻骨联合为合页旋转,不推荐双侧同时行Salter截骨术。Pemberton截骨、Dega截骨为不完全髂骨截骨,分别以“Y”型软骨和骨盆后柱为合页旋转。原则上三种截骨术式均可用于1岁半以后的患儿,但Pemberton截骨对小龄患儿应慎重,最好用于3~8岁的患儿。文章来源:中华骨科杂志.2017,37(11):641-650.
三、DDH筛查DDH筛查首先是通过正确、规范的临床体格检查实现对DDH的早期诊断。随着20世纪80年代髋关节超声检查技术的逐渐成熟,超声检查成为DDH筛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DDH筛查是新生儿医生、妇幼保健医生和小儿骨科医生一项重要的工作。英国医疗咨询委员会(The Standing Medical Advisory Committee,SMAC)建议所有的新生儿都应纳入DDH的临床筛查,并强调多次检查,包括出生当天、出院时、6周、6~9个月和开始行走之后。超声筛查分为普查和高危因素选择性筛查两种模式。美国矫形外科协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建议对存在DDH高危因素者早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但并不推荐对所有新生儿进行DDH超声普查。本指南推荐对所有婴幼儿进行DDH临床筛查,出生后4~6周为筛查的重要时间点,不要晚于4~6周。对临床体格检查阳性或存在DDH高危因素者(臀位产、阳性家族史和怀疑髋关节不稳定)选择性行超声检查。临床筛查包括出生时新生儿医生或护理工作者对新生儿的临床体格检查(Ortolani和BaAow试验),以及出生后(出生后42天内、4~6个月)妇幼保健医生对婴幼儿的健康筛查(外展受限、臀纹不对称和双下肢不等长。超声检查是诊断DDH的重要手段,对有医疗条件的地区可采用超声普查(表1)。四、髋关节超声检查方法对小于6个月的婴幼儿,髋关节超声检查是DDH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髋关节超声检查包括静态超声、动态超声和静态动态联合超声,为筛查和诊断DDH的有效方法。超声检查重点评估髋关节形态、股骨头位置和髋关节稳定性。Graf检查法是最早采用髋关节冠状切面进行测量的超声检查方法(表2)。测量前需确定一个标准的冠状切面(图1),包括三个标志点:髋臼底的髂骨支下缘(强回声突起-③)、盂唇(三角形高回声-⑦)、平直髂骨(线状强回声-⑤)。标准平面需见软骨-骨交界、股骨头、髂骨支下缘、骨缘转折点(骨性髋臼顶由凹变凸的点)、平直髂骨外缘、软骨性髋臼顶、盂唇、关节囊、滑膜皱襞及股骨大转子。首先确定基线(平直的髂骨外缘)和骨顶线(髋臼底的髂骨支下缘与骨性髋臼顶的切线);再确定软骨顶线,由骨缘转折点(骨性髋臼顶由凹变凸的点)和关节盂唇中心点相连形成(图2)。基线与骨顶线相交成α角,代表骨性髋臼发育的程度;基线与软骨顶线相交成β角,代表软骨性髋臼的形态。基线、骨顶线及软骨顶线三者很少相交于同一点,仅出现在骨性髋臼缘锐利的GrafⅠ型髋关节。Graf法依据髋关节标准冠状切面声像图,观察髋臼形态及股骨头与髋臼的位置关系,并测量α与β角,将髋关节分为四大类型及九个亚型(表2)。Ⅲ型和Ⅳ型髋关节为半脱位或脱位的髋关节,分型的确定主要依据形态评估而非测量。Harcke检查法(髋关节屈曲横切面加压扫查):婴儿平卧位或侧卧位,髋关节屈曲90°,探头平行于股骨长轴,做髋关节横切面(声束与骨盆水平面平行),切面需清晰显示股骨干长轴、股骨头、髋臼及盂唇。正常图像显示股骨头与髋臼窝无间隙紧密接触。检查时应用Badow和Ortolani试验手法活动髋关节,超声动态显示股骨头与髋关节相对位置,判断髋关节稳定性。可将髋关节分为五种:稳定髋关节、松弛髋关节、可脱位髋关节、可复位髋关节、不可复位髋关节。该方法较依赖操作者的经验。
一、概 述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包括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及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使DDH的定义涵盖了更大的范围:未成熟的髋关节、轻度髋臼发育不良的髋关节、不稳定(可脱位或可半脱位)的髋关节、半脱位的髋关节和完全脱位的髋关节。DDH诊断敏感性提高的同时,也给诊疗带来了困惑。本指南集中讨论2岁以下DDH患儿的诊断和治疗。1992年北美骨科年会将先天性髋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更名为DDH,更准确地表明了该病的特点。一方面,出生时发现的髋关节发育轻微“异常”可能在出生后几周内逐渐趋于正常;另一方面,出生时“正常”的髋关节也可能逐渐发展为DDH。这种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使DDH的诊断更加复杂。出生后髋关节不稳定的发生率为1%,髋关节脱位为1‰-2‰,地域之间略有差异。DDH的确切病因不明,但发病有其内在诱因和外在诱因。内在诱因包括:关节韧带松弛、女性(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5~9倍)、基因缺陷(家族倾向性)、原发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外在诱因包括臀位产、第一胎、羊水过少等。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DDH家族史和臀位产。新生儿及婴幼儿绑腿或强迫伸髋并腿的襁褓方式也与DDH有关。另外,如果存在先天性肌性斜颈或足部畸形,则DDH的风险增加。目前公认的DDH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越早,治疗的方法越简单,也更容易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髋关节。筛查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应对新生儿进行基本的体格检查,并对体格检查异常或存在高危因素者行超声检查,以期达到早期发现及治疗的目的,减少DDH晚发现病例。二、体格检查规范的体格检查是早期发现DDH的重要手段。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其临床病理改变不断变化,因而各年龄段的体格检查方法不同。(一)小于3个月的新生儿及婴儿:最简单和基本的手法是屈髋外展活动。通过屈髋外展可以初步筛查出脱位并可复位(Ortolani阳性)和怀疑脱位不可复位(外展受限、Ortolani阴性)的患儿,并提示进一步超声检查。1.Ortolani试验(复位试验):婴儿平卧,检查者的示指和中指置于婴儿大转子外侧,拇指置于大腿内侧。屈髋90°,旋转中立位。轻柔地外展髋关节,同时示中指推动大转子向上方抬起,如果感受到复位弹响即为阳性。用于证实已经脱位并可复位的髋关节。2.Barlow试验(应力-脱位试验):婴儿平卧,检查者双手置于婴儿双膝。屈髋90°位,逐渐内收大腿,与此同时拇指在大腿内侧施加向后和向外的应力。如果感受到股骨头从髋臼后缘弹出的弹响并在放松应力下迅速复位,即为阳性,说明髋关节不稳定。用于证实可以脱位的病例。超过10周的婴儿很少能再引出。Ortolani和Barlow试验应在患儿安静放松时轻柔操作。由于DDH的病理改变程度不同,这两项体格检查不能发现双侧脱位无法复位的病例和髋关节尚稳定的髋臼发育不良病例。(二)大于3个月的婴儿:随脱位程度增加和继发病理改变,阳性体征包括髋关节外展受限、双下肢不等长及臀纹不对称。(三)已学步行走的婴幼儿:出现跛行(单侧脱位)或摇摆步态(双侧脱位),可有腰前凸增加(双侧脱位)、Trendelenburg征(单腿直立试验)阳性等。
平时如何预防肩关节脱位,包括运动时要注意哪些事项?正常人预防肩关节脱位的方法主要包括:① 锻炼肩关节柔韧性;② 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③ 肩关节躯体感觉训练;④ 每次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跑步、牵拉全身关节。肩关节发生第一次脱位后预防再脱位的方法: ① 肩关节制动时间严格遵守医生制定的计划。 ② 按前面预防肩关节脱位的方法锻炼。 ③ 3个月内禁止参加运动、训练。 ④ 6个月内禁止参加剧烈、对抗性运动。习惯性肩关节脱位预防再脱位的方法: 手术治疗是治疗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再脱位的最佳方法,同时也可预防肩关节不稳带来的其他损伤。
韧带损伤是常见问题,常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那么我们需要首先了解的是:韧带损伤的原因有哪些不同部位的韧带损伤机制有所不同,通常包括剧烈运动、紧急启动或急停动作、活动幅度过大、运动疲劳、弹跳、单腿跳跃落地、车祸或高空跌下等意外、退变性病变、缺血性病变等。其中运动性损伤为韧带损伤的主要原因。肩袖损伤:对肩袖损伤的病因有血运学说,退变学说,撞击学说及创伤学说四种主要论点。其内在因素是肩袖肌腱随增龄而出现的组织退化,以及其在解剖结构上存在乏血管区的固有弱点,而创伤与撞击则加速了肩袖退化和促成了断裂的发生,这4种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肩袖的退变过程,没有一种因素能单独导致肩袖的损伤。腕关节相关韧带损伤:①超负荷工作;②长时间过伸位易使舟、月骨韧带损伤;③跌落时桡腕韧带先受损伤,后波及到尺侧桡腕韧带。髋关节韧带损伤:腹股沟韧带、圆韧带、髂股韧带等的损伤多为剧烈运动和超负荷运动所致。膝关节韧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在日常生活和锻炼中相较于其他韧带(膝外侧副韧带、膝交叉韧带等)更容易损伤,约占膝关节韧带损伤的46.2%,多是由于篮球、足球、橄榄球等身体性接触运动项目和碰撞损伤导致,外翻力突然作用于膝关节外侧,使膝关节外翻超出正常范围造成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而深层副韧带比较薄弱,容易引起撕裂。另外,当膝关节处于伸直位时,膝关节或腿部外侧受到强大暴力打击或重压,导致膝关节过度外展,可造成内侧副韧带的损伤。相反,当膝关节处于伸直位时,膝关节或腿部内侧受到强大暴力打击或重压,导致膝关节过度内收,可造成外侧副韧带的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在胫骨过度前后移位、过度内外旋及膝关节过度屈伸运动时,在韧带起止点或韧带本身会发生断裂。这种损伤最常见于体育运动过程中。后交叉韧带损伤是一种膝关节常见损伤,主要见于车祸直接撞击胫骨上段的前方、膝关节受伤跪地以及站立时被撞击膝关节后上方等,受伤后胫骨相对于股骨的过伸、外旋和后移。踝关节韧带:踝关节韧带急性损伤是非常多见的运动损伤,在关节韧带损伤中发病率最高。其中又以外侧副韧带损伤最常见。旋后损伤是最常见损伤机制。踝关节的旋后损伤时距腓前韧带断裂最先断裂;如果损伤暴力持续,跟腓韧带随后断裂;距腓后韧带很少发生断裂。单纯内翻损伤也可导致外侧副韧带断裂。外侧副韧带损伤常同时合并足踝部其他组织损伤,包括跗骨窦韧带损伤、三角韧带损伤、副舟骨损伤、距后三角骨损伤、距骨软骨切线骨折以及跟骰关节损伤等。(图片来自于网络)
臀肌挛缩症:不能翘二郎腿,原来是种“病”手术后我也能学驾照了22岁的刘同学,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她年轻、漂亮、学业成绩优异,是同学、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是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刘同学也有自己的苦恼:从小到大,感觉自己走路姿势“怪怪的”,无法正常下蹲,夏天也不敢穿漂亮的裙子。刘同学说自己小时候经常被人叫“小青蛙”。暑假期间,刘同学想利用假期时间学习驾照,为毕业后的职场工作增加几分筹码。但在报名试驾的过程中,刘同学发现自己的脚不能正常的踩刹车和离合,这让刘同学更添几分烦恼。于是刘同学在网上查看有没有和自己类似的情况,竟然发现原来这是一种叫做“臀肌挛缩症”的病,得治。于是刘同学在“好大夫”网站上找可以治疗“臀肌挛缩症”的医生,发现大家都推荐上海市同济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主任程飚教授团队,于是慕名找到了上海市同济医院的程飚教授。程飚教授介绍说: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组织变性、坏死及纤维化,可致臀肌、阔筋膜张肌、髂胫束及相关筋膜挛缩,严重者累及髋关节外旋肌,继发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及内收、内旋功能障碍,进而表现为步态、姿势和形体异常的临床病症。目前一般认为,臀肌挛缩症多因臀部反复肌内注射用苯甲醇稀释的青霉素注射液而诱发,由于患者为瘢痕体质或体内缺乏某种免疫因子,导致正常的肌组织逐渐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挛缩带。早期病变仅局限于臀部肌肉、臀肌筋膜等软组织。由于此时幼儿骨骼发育尚未完成,挛缩带改变了附着在骨盆和股骨上端的肌肉力量的平衡,已经纤维变性的肌组织与其附着的骨盆、股骨发育不对称,骨盆、股骨发育快,而纤维化的臀肌发育相对滞后,若早期得不到处理,久之可逐渐造成骨盆及髖关节的继发性改变。NO.1临床表现及分型目前临床上多根据病变程度及临床表现分为两型三度,即典型类型和特殊类型,轻度、中度和重度。典型类型:具备外八字步态,臀部可触及条索状物,双膝并拢下蹲试验(+),不能跷二郎腿,Ober征(+),双下肢内收,内旋障碍等。特殊类型:除具有上述典型类型临床表现外,尚需具有骨盆倾斜致双下肢假性不等长。站立和行走时一侧下肢明显呈外展外旋位。跑步时步幅较小,如同跳跃前进。轻度(或Ⅰ度):跷二郎腿可达关节上方但明显受限,可伴有髋部弹响、肢体等长。手术松解结合系列功能锻炼,效果十分理想,恢复快。中度(或Ⅱ度):跷二郎腿仅能达胫骨结节处,但尚不合并肢体不等长。手术时,挛缩组织必须并彻底松解,术后需加强功能锻炼,效果仍十分理想,恢复较慢。重度(或Ⅲ度):跷二郎腿仅可达踝部,多双膝不能并拢,呈极度外旋、外展蛙式位。有骨盆倾斜致肢体假性不等长,双下肢内旋极度受限,甚或颈干角、前倾角增大改变。NO.2治疗及康复国内外学者多数认为肌挛缩症一旦确诊,如无手术禁忌证宜尽快手术治疗,以免继发骨盆倾斜变形、髋关节病等。常用传统手术方式有:挛缩组织切除术、臀肌肌腱Z形延长术、阔筋膜张肌腱膜转移、缩组织切断术、臀肌起点下移术、臀肌止点上移术等。传统的开放式手术虽然视野广阔,易于彻底松解挛缩组织,但患者创伤巨大,同时由于此类患者多存在瘢痕体质,术后创面再次挛缩的风险较高,且伤口大,患者接受度不佳。近年来,随着运动医学的发展,关节镜技术成为臀肌挛缩松解术的主流术式。镜下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相对传统开放手术,患者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后切口瘢痕小,相对美观,受到运动医学科医生及臀肌挛缩患者的追捧。NO.3术后功能锻炼及物理治疗1)术后床上功能锻炼,屈曲、内收髖关节2)练习并膝下蹲3)下地踩直线步行4)跷二郎腿坐立经程飚主任予以关节镜下双侧臀肌松解术后第二天,刘同学即可完成上述功能锻炼,效果非常满意,刘同学兴奋直呼“我也可以学驾照了”。功能锻炼的幅度、强度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循序渐进。治疗过程中,配合冰敷可减轻疼痛和水肿;同时还可应用物理方法治疗,如术后第2天即对臀部伤口及周围组织选用超短波、超声波等治疗。这些物理因子疗法具有活血化瘀、消除伤口红肿、促进血块吸收、改善组织血氧供应等功效,还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减少手术瘢痕形成,防止复发等。专家名片程飚关节与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导师专家门诊:周一、二上午特需门诊:周四上午现上海市同济医院骨科行政副主任,关节与运动医学科主任。上海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委,全国骨科关节镜学组委员,中国肩肘外科协作组创始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上肢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关节镜学组副组长,上海市手外科专科委员,上海市运动医学会理事,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Arthroscopy中文版编委,上海市医疗事故专家鉴定委员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