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咱们介绍了肿瘤的局部治疗与全身/系统治疗(可见肿瘤(实体瘤)的局部治疗与全身/系统治疗是什么?),这次我们和大家分享一个相对比较新的肿瘤治疗方式:瘤内注射药物治疗一.什么是瘤内注射药物治疗?顾名思义,瘤内注射药物治疗就是通过直接把抗肿瘤药物打到肿瘤内,来进行治疗的一种方式。二.瘤内注射是什么治疗?看似瘤内注射属于局部治疗,但实际上瘤内注射是一种全身/系统治疗方式。为什么?因为,瘤内注射药物从机理上来讲,可能发挥“远隔效应”,即在特定肿瘤部位注射药物,引起本部位抗肿瘤效应的同时,可能观察到远隔的其他部位的肿瘤缩小。这种效应是如何实现的呢?例如,我们在A部位注射肿瘤药物,这个部位的肿瘤崩解坏死,释放肿瘤抗原,这个肿瘤抗原被提呈给机体的初始T淋巴细胞,此时T细胞受到了抗原的刺激,其受体进行了相应的转化,成为了可识别特异性抗原的T细胞。这些能够识别特异性抗原的T细胞在通过循环进入其他部位,如B部位的肿瘤环境后,可以识别B部位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释放多种炎症因子活化免疫微环境。整个过程,有两个关键,即,注射部位A部位肿瘤崩解,释放抗原促使T细胞”认识“”肿瘤,第二步,利用T细胞可以系统游走的特性,发挥多部位的抗肿瘤效应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肿瘤治疗时,尽管仅在A部位用药,却也有可能观察到B、C、D等其他部位肿瘤缩小的原因。目前瘤内注射抗肿瘤药物已经在多种转移性肿瘤中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探索。我们中心也开展一款蛋白酶体抑制剂,同时也是长效免疫细胞死亡诱导剂的瘤内注射药物的临床研究,此药物在兄弟中心入组的首例患者(乳腺癌患者)中,也观察到用药部位外肿瘤的缩小,感兴趣的患者朋友们也可以咨询。三.什么样的肿瘤患者适合瘤内注射?首先,因为瘤内注射存在一定的可及性的问题,即注射部位必需“够得到”,所以一般瘤内注射治疗适合浅表部位有肿瘤或部分胸膜间有肿瘤的患者,这些患者如果前序系统的抗肿瘤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可以尝试通过瘤内注射的方式,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发挥上述抗肿瘤治疗疗效。当然,瘤内注射药物和咱们之前提及的所有肿瘤常规治疗与临床试验治疗一样,同样可能面临有效和无效的结果,这一点,恐怕是当前所有肿瘤治疗不可避免的问题。以上供感兴趣的患者朋友们参考
纳米技术是21世纪战略技术的制高点之一,作为纳米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重要应用,纳米药物被看作是制药业未来的“芯片”。国际监管机构的指导文件(ConsideringWhetheranFDA-RegulatedProductInvolvestheApplicationofNanotechnology)认为,不仅是具备纳米级尺寸、具备纳米级功能的药物也可能被认定为纳米级药物。当前上市的抗肿瘤纳米药物,包括阿霉素脂质体、伊立替康脂质体、白蛋白紫杉醇等,已成为乳腺癌、胰腺癌等多个领域前线或后线的标准疗法。什么是纳米多肽偶联药物?多肽-偶联药物(PDCs)是继抗体偶联药物(ADCs)之后下一代的靶向治疗,由靶向肽、连接子和细胞毒性药物三个重要成分组成(如图)。在体内运输多肽最大的挑战是它们的不稳定性。而将多肽转化为纳米颗粒是提升输送能力的突出方法。纳米多肽偶联药物(NMPDC),与传统的PDC和ADC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安全性好:NMPDC为通过稳定化学键连接的偶联药物,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稳定性好,可大大降低由于在血液中提前释放毒素而产生的不良反应;2.渗透性高:小尺寸中性NMPDC更容易渗透到肿瘤深部并在肿瘤组织中富集;3.有效性好:NMPDC靶向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微环境中释放毒素,可充分利用旁观者效应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4.NMPDC兼具PDC高渗透性和ADC长循环特性,理论上具有优良的抗肿瘤药效和安全性。(图片来自于网络)NMPDC,已成为抗癌治疗的新兴研究领域。国内试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正在进行一项纳米多肽偶联药物的临床试验。试验药物为BL0020,是多肽材料和喜树碱类毒素(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的NMPDC。由于小纳米尺寸,电中性的特点,BL0020更易进入并在肿瘤部位富集,并特异性释放毒素,递送效率大幅提升,毒性大幅下降。临床前研究显示,BL0020在胰腺癌、小细胞肺癌、肝癌、乳腺癌以及软组织肉瘤等难治型恶性肿瘤模型中均显示出巨大治疗潜力。另外,BL0020中的活性物质为喜树碱类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碱类毒素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目前已有多款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如伊立替康、拓扑替康)和基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如戈沙妥株单抗(Trodelvy)和德曲妥珠单抗(Enhertu))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获批用于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尿路上皮癌、非小细胞肺癌、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治疗。因此,在临床研究中,BL0020也将在包括但不限于小细胞肺癌、胰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等多种实体瘤中探索疗效与安全性。各位患者如有需要,可咨询医科院肿瘤医院GCP中心俞大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的临床试验门诊于2018年7月正式成立。门诊配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研究经历的专职研究医生,将为您提供正在入组中的200余项临床研究的信息,这些临床试验将为您提供崭新的治疗药物和最先进的治疗方法。 服务对象: 1. 有意愿入组临床试验、寻求新药物和新方法,已确诊或者疑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入组建议和最广泛的研究选择。 2. 已入组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入组后治疗和随访服务。 门诊量:2018年,2019年及2020年门诊量均在1.5万人次以上,筛选患者逾5000人,推荐入组患者超过1500人,为大多数患者匹配到了合适的临床研究。 门诊提供信息: 1. 我院正在开展和入组中的临床试验项目:范围覆盖术前治疗、手术、术后治疗、放疗后的药物治疗、晚期初治患者的首次治疗、复发复治患者的后续治疗等。同时,我们已开展了肿瘤疫苗,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以及溶瘤病毒等细胞基因治疗,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了最多样和最先进的方案选择。 2. 常规诊疗信息:若入组不成功该如何进一步进行临床常规治疗。也会为患者推荐相应的本院专家。 临床试验获益: 1. 肺癌晚期患者,2005年参加临床试验,入组后治疗15年,至今疾病未进展; 2. 乳腺癌晚期患者,2002年参加临床试验,入组后治疗16年疾病未进展,2019年停药,定期复查中疾病未进展; 3. 软组织肉瘤晚期的25岁青年患者,2013年参加临床试验,获益5年,并后续接连参加多项研究,持续获益中; 4. 肝癌晚期患者,2006年参加临床试验,入组后治疗14年,继续用药中。 (当然,临床研究的药物治疗对患者也可能无效) 门诊地点:门诊楼一层,内科四诊室 预约方式:APP(医科院肿瘤医院)→预约挂号→其他肿瘤治疗门诊→肿瘤科临床试验门诊(自费50元)→获取“登记号”(表示预约成功) 注意:也可以通过好大夫直接预约加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发起的一项以罕见肿瘤为主的临床研究 提供免费的基因检测,如果有基因变异可以入组靶向治疗,若无基因变异入组免疫治疗 罕见肿瘤的名单参考这个简要的方案。我国对于罕见肿瘤的重视亦不足,造成目前有效治疗手段有限,生存及预后与常见肿瘤相比都较差的现状。因发病率低难以进行大样本的确证性研究,不能惠及于目前快速发展的新药和新技术,缺乏精准靶向治疗的临床有效性数据。 希望各位病友广为传播,让更多的罕见肿瘤患者找到希望。有希望加入的,可以联系我,微信+电话13552709927。 如果既往有基因检测结果,有对应的基因变异“EGFR突变(19外显子缺失突变,L858R置换突变或T790M突变),ALK基因融合,ROS-1基因融合,MET基因扩增或突变(D1010突变,14外显子突变,Y1003突变),BRAF突变(V600),BRCA1/2突变,HER-2阳性(突变或过表达或扩增),KIT突变, CDKN2A突变”,可以直接入组。
2024年10月21日,美国医学会期刊(JAMA,2022 IF:120.7)在线发表了医肿GCP中心述评文章—“MeetingtheUnmetNeedsinRareCancer:AdvancingTreatmentOptionsforRetinoblastomaandBeyond”。JAMA(Th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杂志)是由美国医学会主办的一种综合性临床医学杂志,是全球医学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之一,旨在“促进医学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它不仅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在公共健康政策制定、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JAMA不止关注专业领域的原创研究型文章,作为顶级医学期刊更加重视从宏观视角探讨医学研究的创新模式和发展方向。JAMA定期邀请各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对医学领域的时事热点和学科领域的方向性规划发表社论或述评。基于多年对于罕见肿瘤的研究基础和规划,医科院肿瘤医院GCP中心围绕罕见肿瘤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包括在国内建立首个开放、前瞻性、单中心的II期研究“基因分型指导精准治疗中国罕见肿瘤的平台(PLATFORM)研究”等,带领中国罕见肿瘤研究走在世界前列。JAMA杂志社特邀GCP中心李宁教授团队针对罕见肿瘤的新药研发工作从全球宏观角度提出临床试验的关键考量因素,设计要点及临床需求考量要点。文章提出1.罕见肿瘤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需要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约390万例,罕见肿瘤新发病例数总多达78万。所有罕见肿瘤整体的发病率和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相当。总体说来,“罕见肿瘤”并不罕见。然而,罕见肿瘤的低发病率,一方面造成临床医生临床诊疗经验的缺乏;另一方面导致其对应市场小、行业关注度低,难以吸引制药企业的研发投资。主客观因素使得罕见肿瘤的临床试验难于开展,相应规范指南无法形成,加剧了罕见肿瘤的诊疗难度,进一步将其推向少药、无药的深渊。 2.应根据肿瘤发病临床特点进行临床实践方案优化。由于罕见肿瘤单病种发病率低,造成临床上认知困难,无论诊断和治疗均缺少经验积累,也难以开展大规模循证医学研究。半数以上的罕见肿瘤缺少临床诊疗指南,或在指南中无标准治疗方案。因此,设计试验寻找罕见肿瘤专属的治疗方案进行罕见肿瘤的临床实践方案优化是未满足的临床需求。3.罕见肿瘤需要创新性的临床研究方法。在具有有效治疗方法后,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对照或无治疗对照通常是不符合伦理的。罕见肿瘤的非劣效性试验对于评估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可以避免患者接受可能不必要或有害的干预措施。在罕见的癌症中,患者群体较小,生存结果难以预测,更大的边际可能是有必要的,以解释固有的不确定性。在罕见癌症中,发病率低,疾病负担集中在少数患者身上,进行大样本量和长随访期的优势试验是不切实际的。这正是非劣效性试验的优势所在,它允许研究人员使用小样本和更短的随访时间,将新的或替代的治疗方法与既定的治疗标准进行比较。在罕见肿瘤中,非劣效性试验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证明疗效。它们还为卫生政策提供信息,指导未来的医疗报销决定,并帮助建立新的治疗标准。 4.卫生经济学在罕见肿瘤药物研发中的作用应纳入整个评估体系。卫生经济学考量是罕见肿瘤临床试验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开发和测试新疗法对罕见疾病的成本可能很大。目前的研究表明,较短的三周期方案不仅没有劣势,而且在经济上对患者更加有利,强调了评估临床和经济结果的重要性。未来关于罕见肿瘤的试验也应纳入成本效益分析,为决策提供信息,并确保“以患者为中心”,使其获得创新有效并且可及的治疗。 小结 罕见肿瘤代表了极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这体现在病人基数大,疾病亚型多,可用治疗少,社会关注低。本文通过一项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非劣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出罕见肿瘤的治疗方案应该与时俱进,不应照搬照抄。此外,文章强调了非劣试验在罕见肿瘤治疗选择中的重要性,其具有小样本、短随访期的优势,从而为卫生政策、医疗报销及新治疗标准提供信息。未来的罕见肿瘤研究应“以患者为中心”、结合临床和卫生经济学评估,逐渐摸索出针对罕见肿瘤具有临床价值及合理风险获益比的临床治疗方案。
01—关于马来酸奈拉替尼 EGFR是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的成员之一,该家族包括EGFR(ErbB1,HER1),HER2(ErbB2,Neu),HER3(ErbB3)和HER4(ErbB4)。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触发了许多调节生长、增殖和生存的细胞信号通路,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是一个成熟的分子靶点。非小细胞肺癌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腺癌。罕见EGFR突变表现多样,包括各种点突变和18-21外显子插入突变,其中最常见的是20外显子插入突变(9%)和18外显子点突变G719S/A/C(统称为G719X,占11.5%)、20外显子S768I(5.5%),21外显子L861Q(5.85%)。奈拉替尼是是一种细胞内激酶抑制剂,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2和HER4不可逆地结合。在体外,奈拉替尼降低EGFR和HER2的自磷酸化,下游MAPK和AKT信号通路,并在表达EGFR和/或HER2的癌细胞系中显示抗肿瘤活性。奈拉替尼人类代谢产物M3,M6,M7和M11在体外显示出抑制EGFR,HER2和HER4的活性。在体内,在具有表达HER2和EGFR的肿瘤细胞系的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中,口服奈拉替尼抑制肿瘤生长。奈拉替尼已在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强化辅助及晚期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中获批适应症。在肺癌EGFR罕见突变中疗效基于一项篮式研究,基于是否用过TKI治疗,总体应答率可达到40%,获益较为持久,为II期试验奠定了基础。02—中国II期临床试验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目前正在进行一项“马来酸奈拉替尼片治疗EGFR罕见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单臂、开放、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
与癌症病魔作斗争的无数个日子里,手术、放疗、化疗应该是每个癌症病友都非常熟悉的名词了,有人说化疗过程比患癌本身还要痛苦,它会使患者身体承受循环往复的胃肠不适、恶心、呕吐、脱发及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让癌症病友们欣慰的是,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靶向药物应运而生,靶向药物一度改变了患者对癌症治疗的认知:原来我能像正常人一样不用住院、不用放、化疗,就像吃降压药、降糖药一样就可以治疗这个闻风丧胆的“癌症”,还是可以正常的工作、生活。靶向药物进入体内会选择特异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所以相比于传统的化疗药物的无差别杀伤,靶向药物不会影响正常组织细胞的运转,因此副作用小,不仅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但其实无论是化疗、靶向药物还是免疫药物,绝大部分抗肿瘤药物,最终都逃不过耐药的命运。那什么是耐药,耐药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确定是否耐药,耐药后应该怎么办呢?1—什么是耐药耐药性通俗来讲是指肿瘤细胞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该肿瘤的疗效降低或无效。耐药是如何产生的?癌症本身就是一种细胞异常增殖的疾病,它的形成与进展都要经历极其复杂的发展过程。癌症和癌症治疗好像互相在对方的领域里升级打怪一样,人类在争分夺秒的使用各种手段研发出各种针对癌症的治疗方式,癌症本身也在修炼升级竭尽全力的摆脱各种治疗方式带给它们的控制和束缚,一个个耐药机制的形成也成为癌症治疗之路的一个个拦路虎。症治疗好像互相在对方的领域里升级打怪一样,人类在争分夺秒的使用各种手段研发出各种针对癌症的治疗方式,癌症本身也在修炼升级竭尽全力的摆脱各种治疗方式带给它们的控制和束缚,一个个耐药机制的形成也成为癌症治疗之路的一个个拦路虎。研究表明,造成癌症耐药的机制主要分为:药物外流增加,摄取降低、诱导药物灭活、药物靶点突变、信号通路改变、细胞凋亡异常和细胞表型转换等六大类,其通过复杂多变的体内作用包括借助体内各种转运蛋白的转运,与谷胱甘肽的结合,氨基酸突变或畸变抗性机制,构象变化等来实现癌症耐药。2—如何确定自己是否耐药了耐药一旦发生,靶向药物对癌症的治疗效果就会出现或轻或重的降低,严重时还会出现病情急剧恶化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情况来判断是否发生耐药:①自身身体状态:服药后肿瘤相关的症状(如气短、咯血、胸骨痛等)再次出现②影像学检查:病灶变大,或出现新病灶③基因检测:提示产生了耐药突变或其他通路的激活④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升高有些耐药的身体表现可能会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致,在自己无法判断是否耐药时,可向医生求助,医生会结合各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耐药。3—耐药后应该怎么办,需要换药吗在临床上,根据耐药发生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耐药后的缓慢进展、局部进展和全面进展三大类,不同的耐药程度要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要盲目的停药、换药。①缓慢进展: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缓慢增大应对:这种情况我们通常不建议马上换药,可咨询医生评估能否继续获益,判断能否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②局部进展:出现单发或者少数几个病灶的进展,整体肿瘤控制尚可。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同样可以继续使用原有的靶向治疗药物,同时对进展的局部进行干预,比如放疗控制骨转移,放疗或者外科手术、伽马刀等控制脑转移。③全面进展:出现全身或多发的进展,肿瘤明显增大,患者症状可有明显加重。应对:这种情况一般建议停药,可穿刺做病理及基因检测,明确耐药基因。如果发现有新的基因突变,可以使用对应的靶向药物治疗;若无靶向药,则经医生评估选择合适的全身治疗手段:如化疗、抗血管生成药、免疫药等。以上策略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要真正解决耐药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个人的情况、肿瘤类型、肿瘤位置、基因分型等多种因素。但我们要明白有拦路虎就会有武松,有病就会有药,耐药的问题常有发生,但耐药并不代表着无药可医。因此,发现耐药后,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听从医生的建议,积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与癌症斗争到底!
导语在肿瘤治疗领域,探索更有效的靶点并开发相应的治疗药物,将不断促进治疗瓶颈的突破,为广大癌症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可能性。2020年4月,首个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MMU-132成功获批上市,使得Trop-2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明星靶标,并引发了以其为靶点的ADC研发热潮。那么,什么是Trop-2?目前有哪些Trop-2 ADC?其适用人群及安全性如何?本文将一一为您解答。一1什么是Trop-2Trop-2全名为肿瘤相关钙信号转导蛋白2,是一种通常表达在人体多种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Trop-2首先在人胎盘滋养细胞中发现,在正常组织中保持低水平表达,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和修复。研究发现,在80%以上的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实体瘤中,Trop-2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1],使肿瘤生长速度大幅提高,与肿瘤的侵袭性、生长速度及患者预后紧密相关。Trop-2成为癌症治疗中一个极具潜力的靶点,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二—Trop-2ADC药物有哪些?适用于何种人群在过去的十年中,各种Trop-2靶向治疗快速发展,特别是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治疗方案有限的Trop-2阳性肿瘤(如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预后。目前,获批上市的Trop-2ADC仅有戈沙妥珠单抗,用于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但已有多个以Trop-2为靶点的新型ADC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除单药治疗之外,目前临床研究也在探索Trop-2与免疫疗法和小分子抑制剂等联合治疗的可能性。我院开展Trop-2ADC临床研究情况三Trop-2ADC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方式【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Trop-2ADC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淋巴细胞减少等,发生率约为50%[2]。在治疗过程中,务必保持警惕,定期监测血常规,建议与医生及时沟通,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严重程度调整给药方案,必要时可考虑预防性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安全保障提供帮助。【皮肤粘膜毒性】由于Trop-2在正常上皮组织中广泛表达,使用Trop-2ADC进行抗肿瘤治疗时,皮肤黏膜受到药物脱靶影响较大,大约70%的患者会出现口腔黏膜炎症等副作用[3]。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重视口腔卫生管理,例如使用含有类固醇的漱口水,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或接受支持性护理措施,以减轻治疗过程中的口腔黏膜疼痛。【消化道不良反应】Trop-2ADC常引起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但整体的耐受性良好,大部分患者无需特殊处理,或通过减药、对症处理可缓解。主要的处理方法包括:口服补液、少食多餐,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使用洛哌丁胺[4],需要时可进行预防性止吐用药。【输注相关反应】输注相关不良反应常见症状包括:寒战、发热、恶心、疼痛、眩晕、呼吸困难、低血压、荨麻疹、支气管痉挛等。临床使用Trop-2ADC治疗时,输注反应发生率通常较低,且大部分为轻症。为预防输注反应发生,可在用药前常规使用抗组胺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或糖皮质激素进行预处理,以最大程度减少输注反应风险,输液结束后建议观察至少1小时(参考试验方案、药物特性及患者情况而定)。若发生输注反应,需暂停用药并进行对症治疗,并由医生判断是否可以继续用药[5]。Trop-2ADC作为一类新型靶向药物,有望为多线治疗耐药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更多的生存机会,临床使用Trop-2ADC应加强安全性监测。目前多款新型Trop-2ADC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未来将可能出现更多针对Trop-2的创新疗法,包括更高效和优化的ADC药物、更精准的靶向抗体,以及联合免疫疗法和其他治疗手段的综合治疗策略。欢迎关注肿瘤临床试验登记平台,公开、免费、实时查询本平台所有在研临床研究项目。
01—什么是HER3靶点?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3,HER3)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这一家族包括被大众所熟知且已经开发成药的EGFR(又称HER1),以及HER2、HER3、HER4这4个靶点。该家族在结构上高度同源,均包含了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胞外区可分为4个结构域(图1)。结构域I和III参与特异性配体结合,结构域II和IV富含半胱氨酸,参与二聚体形成[1]。HER3与HER2形成异二聚体,参与下游的信号传导,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2] 。图1HER3结构,包括胞外区(结构域I至IV)、跨膜区和胞内区研究表明,HER3表达在多种肿瘤类型中普遍存在,包括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胃癌、肺癌、皮肤癌和胰腺癌等[2]。在许多癌症类型中,HER3高表达还与疾病进展或预后不良有关[3]。除了癌症进展和转移外,HER3高表达是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TKI耐药机制之一[4-5]。体外研究表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会促进HER3表达上调[6],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腺癌患者的HER3表达高于非腺癌患者,EGFR突变患者的HER3表达高于野生型患者[7]。 目前,已有同靶点抗体偶联药物(ADC)产品Patritumabderuxtecan(由第一三共和默沙东共同开发)递交上市申请,获得美国药品食物监督管理局受理并予以优先审评,拟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2线或以上系统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该申请主要基于一项II期单臂研究(HERTHENA-Lung01,NCT04619004),该研究中ORR为29.8%,mPFS为5.5个月,OS为11.9个月[8]。02—国内试验目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展一项针对HER3的ADC临床试验:评估IBI133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受试者的I/II期临床试验。
01—什么是DGKζ靶点? 二酰基甘油(DAG)是T细胞受体(TCR)刺激和磷脂酶Cγ1(PLCγ1)激活产生的第二信使,促进增殖和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的释放,在T细胞发育和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二酰基甘油激酶(DGKs)家族催化DAG磷酸化生成磷脂酸(PA),在受体刺激后抑制DAG水平,防止免疫细胞过度活化。DGK-alpha(DGKα)和-zeta(DGKζ)主要在T细胞中表达,并协同调节胸腺中常见αβT细胞和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的发育。DAG磷酸化是一个细胞内免疫检查点,调节该途径抑制免疫反应,类似于细胞外检查点CTLA4和PD-1。因此,DGKζ抑制剂具有克服免疫抑制潜力,可能与细胞外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成功,但在一部分患者中经常观察到对PD-1/PD-L1治疗没有反应或者获得性耐药。DGKα/ζ抑制剂作为一种潜在肿瘤免疫疗法,能够与PD-1/PD-L1抗体联用增强抗肿瘤疗效。 拜耳与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合作开发了BAY2965501,这是一种高选择性的口服DGKζ抑制剂。BAY2965501能够在体外增加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介导的肿瘤细胞杀伤,增强IL-2诱导的自然杀伤细胞活化。BAY2965501能够增强人和小鼠T细胞的反应活性,并克服免疫抑制因子如腺苷和前列腺素E2的抑制作用。在MB49、F9和Hepa129小鼠肿瘤模型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AY2965501单药治疗可抑制肿瘤生长。与抗PD-L1单药治疗相比,BAY2965501联合抗PD-L1抗体可降低肿瘤生长。 目前,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了3项DGKζ抑制剂的I期临床研究。02—国内试验目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展一项DGKζ抑制剂免疫疗法的临床试验:DGKζ抑制剂全球多中心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I期临床研究(NCC4545)。欢迎大家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