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患者以及部分医务人员认为疼痛治疗中的局部注射疗法就是封闭,甚至百度百科和一些医学专著也将这两个术语混为一谈。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1.作用机制不同封闭的原意是在病灶的近端或周围注射局麻药,从而阻断痛觉向神经中枢传导。由此可见,这种治疗方法并不能去除病灶,只是为了减轻疼痛。而局部注射疗法则完全不同,它要求将具有治疗作用的抗炎镇痛药物直接注射到病变部位,适用于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性疾病。作用机制是消除无菌性炎症、松解粘连、解除骨骼肌和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显而易见,该疗法具有病变局部药物作用最大化,全身毒副作用最小化的优点。2.使用药物不同封闭使用较高浓度的局麻药,而且一般只含有局麻药。局部注射疗法中的局麻药浓度很低,除此之外,还有抗炎药物和B族维生素等。3.技术要求不同封闭只需把药物注射到病灶近端或周围即可,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一般医务人员都能操作。而局部注射疗法是把药物准确地注射到病变部位,它要求操作者的局部解剖学知识以及其他疾病相关知识必须扎实,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并且最大程度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4.对诊断的要求不同封闭的目的只是为了减轻疼痛,因此诊断不明确也可进行,往往疼痛减轻了病灶仍可存在并可能继续发展。而进行局部注射疗法前,必须明确诊断,了解病灶所在,才能做到药达病所。综上所述,封闭疗法是治标不治本;局部注射疗法标本兼治,它集中药力优势打歼灭战和快速战,是一种收效快、疗效好、全身毒副作用小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本文系张大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历史演变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一种疼痛门诊常用的微创治疗方法,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含有星状神经节的疏松结缔组织内,以达到颈交感干、颈交感神经节与节前、节后神经及其支配范围的可逆性阻滞。该方法最初是被偶然发现的,1883年Liverpool和Alexander在结扎椎动脉治疗癌症时,误伤了交感神经,却得到了意外的治疗效果。此后许多年中一直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切断颈部交感神经进行治疗,1920年开始推广经皮的微创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范围目前SGB是临床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法,不仅用于治疗其支配区域的头、颈、胸和上肢的疼痛性疾病,而且也用于心脑血管、植物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其治疗范围遍及全身。解剖定位颈部交感神经节位于颈部血管鞘的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一般每侧有三个交感神经节分别称为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颈下神经节。颈下神经节也称为星状神经节或颈胸神经节,其形状不规则,大于颈中神经节,位于C7横突基底部和第一肋骨颈之间的前方、椎动脉的后方、斜角肌群的内侧,肺尖在其下方。星状神经节呈卵圆形长约2 cm,宽约1 cm。星状神经节的下界位于胸膜的后方,被疏松的蜂窝组织和脂肪组织所包裹。另外,星状神经节也发出灰交通支、连接第七、第八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还发出分支围绕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组成丛,并随该动脉到达腋动脉的第一段。该节的另一些分支分别围绕椎动脉组成椎动脉丛,沿椎动脉上行。进入颅腔,围绕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直到大脑后动脉,在此和起自颈内动脉的神经丛会合。星状神经节发出的心下神经沿锁骨下动脉后方,气管的前方下降,加入心丛而参与心脏的活动。 作用的原理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涉及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上述系统的功能有调节作用。该阻滞方法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使许多自主神经失调性疾病得以纠正。通过阻滞星状神经节,解除星状神经节的过度紧张及功能亢进状态,使头、颈、上肢、心脏等血管扩张,明显改善心、脑血流量,增强机体的抗病功能及抗炎作用,调节内分泌系统,稳定全身自主神经系统。治疗效果(一)抑制疼痛当患者出现疼痛症状时,交感神经兴奋可以引起初级感觉神经元的敏感和兴奋,血浆中反映交感神经活性的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上升。交感神经节阻滞后其节前和节后纤维的功能受到抑制,可阻断脊髓反射通路,减少脊髓内P物质和血浆儿茶酚胺的释放[3],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使其分布区内血管收缩、腺体分泌、肌紧张受抑制,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代谢异常,并能通过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带走引起疼痛的炎症介质,从而阻断“疼痛-交感运动神经兴奋-局部缺血缺氧-疼痛”这一恶性循环。(二)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心脏的重要神经支配主要来自星状神经节,但这种神经支配存在着不对称,左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窦房结,心脏传导及心肌不应期的影响不同,甚至表现出相反的效应,右侧星状神经节发出的节前纤维对心脏的交感神经支配占优势地位。右侧交感神经节阻滞对心率的影响较左侧明显,但是单侧阻滞对心血管调节作用还存在分歧,Kim等发现对于有头颈疼痛的患者进行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后会增加心脏迷走神经的张力,而右侧阻滞则不会。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早期的实验就证明,阻滞星状神经节可以产生与静注前列腺素E(PGE1)相似的扩血管、增加血流的作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可调节脑血管运动神经的功能、解除血管痉孪,增加脑血流速度改善神经功能,明显增加脑部血流量[5]。所以,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血管意外等脑部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三)对内分泌系统和应激反应的作用当机体受到缺血等刺激时能够产生应激反应,应激通过大脑皮质、大脑的边缘系统刺激下丘脑自主神经,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传导可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病理过程。星状神经节阻滞使下丘脑的血流量增加,能起到维持垂体激素平衡的作用,与交感神经引起的反应相对应。星状神经节阻滞通过影响下丘脑的内分泌系统而调节不同应激激素,可减轻的垂体-肾上腺皮质引起的不良应激反应。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应用(一)阻滞方法 星状神经节阻滞有多种入路,临床上主要有前侧入路法、高位侧入法及辅助引导穿刺法等,其中前侧入路法最为常用。阻滞成功的标志为注射侧出现霍纳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 1. 前侧入路法(1)气管旁入路法:患者仰卧,肩下垫枕。常规皮肤消毒,术者位于左侧,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在气管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方约两横指(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C6横突)处用6.5号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一般的患者用食指尖可触及C7横突,引导进针,约穿刺2~3 cm,可触及骨质,表明针尖已经到达C7横突的前外侧,退针少许,回吸无血、气体、脑脊液即可注药。应注意穿刺星状神经节时并无异感,故不需寻找异感。早期应用此法较多,但因C7横突不易触及,且靠近胸膜顶,气胸发生概率较大,易损伤椎动脉,目前已较少使用。 (2)改良气管旁入路法: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垫一薄枕,于患侧胸锁关节上两横(食、中)指处,放置术者食指(行左侧阻滞时)或中指(行右侧阻滞时),距离左食指或左中指约1 cm处放置左中指或左食指(食、中指指尖处于同一水平面),将胸锁乳突肌及其深面的颈动静脉鞘推向外侧与气管分开,右手持6.5号针头、于两指中间(相当于C6横突水平)垂直刺入,当针尾与气管前皮肤表面处同一水平位时(约相当于进针1.5~2.5 cm),无需触及角质,回抽无血、气体、脑脊液即可注药。近年有人提出,在C6和C7部位穿刺对星状神经节的阻滞效果相似,而前者发生并发症明显少于后者。2. 高位侧入穿刺法患者仰卧,头转向对侧,皮肤常规消毒。术者位于左侧,穿刺点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界处,相当于环状软骨或C6横突水平处。穿刺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使针头触及C6横突,然后将针退出少许,针尾再向头端呈45°倾斜,针尖在C6横突前侧通过,超向C7横突的方向前进约1 cm,回吸无血、脑脊液即可注药。 3. 辅助引导穿刺法星状神经节位于椎动脉三角内,处于C7横突基部和第1肋骨颈之间前方,周围毗邻许多重要结构如气管、颈动脉、颈静脉、椎动脉、喉返神经、胸膜腔等毗邻脏器。传统的盲探式穿刺定位困难,准确性低,易损伤颈部血管和神经,因此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 目前利用超声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越来越多,超声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易行、无放射损伤等优点,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盲探式侵袭性操作,具有正确选择穿刺点、缩短穿刺时间、精确控制进针深度、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盲穿损伤临近重要器官,特别是对于肥胖、颈短、小儿、水肿、低血压以及畸形等较难穿刺的患者具有盲探式穿刺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应用超声进行神经节阻滞既能提高成功率又可减少并发症,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适应症1. 全身性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高血压/低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低下、厌食症、过食症、体位性血压异常、失眠症、全身多汗症、眩晕、全身性白癣、皮肤搔痒、溢脂性皮炎、脑卒中后疼痛、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疲劳综合征、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幻肢痛、断肢痛、糖尿病。2. 头部疾患:脱毛症、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群集性头痛、颞动脉炎性头痛)脑血栓、脑血管痉挛、脑梗塞等。3. 面部疾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非典型性面部疼痛、咀嚼肌综合征、下颌关节综合征。4. 眼部疾患:视网膜血管闭塞、视网膜色素变性症、葡萄膜炎、视神经炎、类囊胞黄斑肿胀、角膜溃疡、白内障、瞳孔紧张症、飞蚊症、视觉疲劳、屈光异常。5. 耳鼻喉科疾病:慢性副鼻窦炎、急性副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突发性难听、渗出性中耳炎、美尼尔氏症、良性发作性眩晕、鼻塞、扁桃体炎、耳鸣、咽喉部感觉异常症、嗅觉障碍。6. 口腔疾患:拔牙后疼痛、舌痛症、口内炎、舌炎、口唇炎、口内粘膜干燥症。7. 颈肩及上肢疾患:上肢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如雷诺氏病、雷诺氏综合征、急性动脉闭塞症、颈肩臂综合征、外伤性颈部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术后浮肿、乳腺切除术后综合征)网球肘、腱鞘炎、颈椎病、关节炎、掌多汗症、冻伤、冻疮、甲周围炎、甲纵裂症、腋臭。8. 循环系统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窦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官能症。9.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栓塞、肺水肿、过度换气综合症、支气管哮喘。9.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栓塞、肺水肿、过度换气综合症、支气管哮喘。11. 妇产科疾病:月经异常、月经前紧张症、月经困难症、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切除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女性不孕症。12. 泌尿科疾患:神经性尿频、夜尿症、尿失禁、肾盂肾炎、IgA肾病、游走肾、前列腺炎、男性不育症。13. 腰及下肢疾患:腰痛症、膝关节痛、足癣、肢端红痛症、鸡眼、冻伤及冻疮。 如何关注①复制“疼痛科郑拥军”,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号码关注。②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公众号的名字,即可找到。
质疏松腰背疼痛临床多见,表现为骨脆性大,极易发生骨折,导致患者易出现并发症,女性人群为骨质疏松腰背痛的主要患病人群。患者平时存在有明显的肌肉酸痛症状表现为休息以后明显改善,轻度外力作用明显加剧疼痛症状,这是该疾病的特点。病因骨质疏松是因人体内分泌代谢异常,骨骼的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骨生物力学性能下降,以骨骼内部质和量的病变为表现的全身性骨病,它的发生与激素调控主要为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活性维生素D、营养状态:钙、磷、蛋白质和脂肪等、物理因素:运动、日光、免疫机能和遗传等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慢性疼痛和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两大主症,其骨痛的主要原因:破骨细胞溶骨所致,以夜间痛为主要表现;机械应力造成的微骨折;以劳累后疼痛为主要表现;骨骼畸形所致的肌肉、韧带受力异常;严重的低骨量衰竭,长期卧床、制动所致。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身高缩短、驼背,骨折以及呼吸系统障碍。其中,骨质疏松性疼痛是其最常见。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于2001年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骨质疏松的发病部位人体中轴骨及四肢长骨骨干,以往的研究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变主要是松质骨的改变,实际上骨质疏松的病变不仅表现在松质骨,对皮质骨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骨质疏松的骨痛在发病早期不一定出现,这种疼痛主要表现在腰背部和腰骶部,通常发生在劳累或夜间,与负重的时间、程度有关。骨质疏松疼痛时无关节红肿、积液,四肢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均正常。骨质疏松骨痛与平时患者的负重活动量及气候、温度变化亦相关。骨质疏松较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前胸、两肋、腹部及腹股沟的放射痛,这是因脊柱椎体骨折畸形所致。当出现急性疼痛发作时,通常提示局部有新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此时可能会有局部肿痛等症状出现。临床症状约占临床症状的58%,其中腰背痛占70%-80%,多为钝痛,无固定压痛点,并向脊柱两侧扩散;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女性症状重于男性,女性停经后重于停经前,久坐、久站疼痛加重,平卧时疼痛有所缓解,深夜及清晨醒来时身体肌肉僵硬,骨骼疼痛感加剧,而白天则常常缓解;若用力咳嗽、大便时,疼痛加剧。当重度骨质疏松症发生椎体骨折时,椎体压缩变形严重,椎体高度丢失较多,可造成椎间孔缩小压迫神经根造成下肢麻木无力,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容易误认为是椎间盘原因;或是高位椎间孔受压造成胸段脊神经根受压致胸壁疼痛不适等相应神经症状,类似心绞痛,上腹部疼痛类似急腹症,合并冠心病时容易造成误诊。诊断1常规体验:常规体检对运动系统慢性疼痛的诊断是十分重要,通过对疼痛局部的望、触、动、量可基本了解病情,选择确定进一步诊断的步骤;2X线摄片;应选择疼痛部位及胸腰段的脊柱椎体正、侧位片。脊柱胸腰段的X线摄片对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及椎体变形有良好的提示作用,但对骨量变化的敏感度不够,所以当临床表现有骨质疏松提示时应考虑进一步检查。超声骨强度测定STU:能通过对骨骼的密度、结构及物理性能测定,全面反映骨骼内部的病变情况,临床建议桡骨、胫骨、指骨、趾骨等多部位检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STU测定桡骨、胫骨的声速传导明显下降,且胫骨的下降程度更明显。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是通过高低不同能量对骨骼内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此技术准确、方便,是目前WHO用于骨质疏松诊断的选用方法。临床建议腰椎、髋部、前臂、全身等两个以上的多部位测定。一般腰椎是骨质疏松诊断的首选部位,但受到影响的因素较多,尤其是骨性关节炎患者,其骨质增生可能会造成腰椎骨量的假阴性。髋部是60岁以上老年人较多的第二选择,因为此处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少,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松质骨骨密度状况。预防认知干预通过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谈话与宣教,提升其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帮助患者对疼痛进行准确表达,避免因局部疼痛症状难以准确、客观描述而影响治疗及干预;该项措施帮助患者对自身机体疼痛症状更好地理解,使得患者对加重疼痛症状的影响因素有准确认识,避免因认识缺乏导致病情加重;可以帮助患者接受疼痛状况,自觉改善生活习惯,进而减轻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针对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机体耐受性等进行药物干预,提高了用药依从性,确保遵医嘱进行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将疼痛曲线绘制方法告知患者,使患者对疼痛症状变化情况进行随时了解,同时可供医务人员掌握其症状变化情况,可以对治疗效果随时把握,使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疼痛治疗过程,避免被动接受治疗而导致用药依从性差以及配合度低等情况,可保证长期有效控制疼痛症状。治疗骨质疏松骨痛的治疗目的是恢复功能、减少骨折。治疗措施的选择应根据病情程度进行。骨质疏松早期通常无任何临床症状,偶尔发生的骨痛可自行消失,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逐渐加重。骨质疏松骨痛的治疗强调病因治疗,轻度疼痛时应用雌激素、二膦酸盐类药物,中度以上的疼痛和急性疼痛时则主张降钙素;如密钙息的使用。由于骨质疏松骨痛的原因是多因素的,所以雌激素、二膦酸盐类药物仅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来缓解骨痛的作用是有限的,而降钙素可特异性地作用于破骨细胞,降低破骨细胞功能,减少破骨细胞数量,抑制骨吸收,缓解骨痛。不仅如此,降钙素还可作用于中枢,抑制疼痛介质的释放,这种双重止痛机制可有效地缓解各种骨质疏松骨痛。降钙素不仅能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和骨质量的改变也是良好的治疗作用。但降钙素的临床疗效通常在用药后3-7天后(出现,此期间可联合应用非甾体类药物。骨质疏松骨痛的治疗还应重视病程的掌握,短时间的治疗只能是暂时缓解骨痛,而病情无法根本改善。雌激素、二膦酸盐治疗时间应在半年以上,而降钙素;如密钙息治疗,第1周50IU,肌注,1次/日,第2周,隔日1次,以后每周2次,应用时间至少3个月。肿瘤坏死因子TNF-ɑ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它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骨质疏松过程中可以作用于破骨细胞,加速骨的吸收,并加速成骨细胞的凋亡,减少骨的合成同时,在炎症反应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NF-α有可能通过血液和体液循环到达背根神经节或脊髓背角,直接作用于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内的神经元细胞,使其兴奋性增强,从而导致痛觉敏感。另一方面,骨质疏松中骨骼变形或明显骨折可以刺激或损伤骨膜等处的外周神经末梢,神经冲动到达背根神经节或脊髓背角后又可以刺激神经胶质细胞合成和释放TNF-α等细胞因子,再作用于神经元细胞,导致神经元兴性增高而出现痛觉敏感。在骨质疏松早期,尚未出现明确骨折,一般不会对外周神经造成明显的损害,通过血液和体液循环途径更为重要。骨质疏松较为严重时,“骨骼微结构破坏”等机械性因素刺激骨骼周围神经末梢,进而促进背根神经节内TNF-α等细胞因子上调的这一途径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也可能是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随着时间增长,疼痛逐年加重的原因之一。本文系王祥瑞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痛点注射”+“神经阻滞”概述20世纪20年代,封闭技术创始于苏联,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大量用于战伤急救,功效显著,屡立奇功。新中国建国后,被中国医疗界引进,并翻译作“封闭”两个字,逐渐演变为治疗软组织疼痛的常用技术,应用至今。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上都有很好的效果。进入二十一世纪,“封闭”成了贬义词。一般患者包括一部分医生常采用顾名思义式理解:麻了神经,让人不知道痛,病因不除,典型的掩耳盗铃,是糊弄人。再加上滥用激素,副作用被认识,广大患者谈“封闭”色变。认为“封闭”是个不入流的技术,打“封闭”的大夫是个不入流的大夫。技术还是那个技术,效果还是那个好效果。只是病人不接受了,大夫们也把它放弃了,真乃“物是人非”。其实“封闭”被严重误解了,它就是对因治疗,治的就是根。“封闭”在当下分出两个支流。一个是痛点注射,一个是神经阻滞。痛点注射的靶点是发生无菌性炎症的病灶,目的是去“消炎”;神经阻滞的靶点是神经根、神经干及外周神经纤维,目的是打断疼痛恶性循环--------疼痛---肌紧张(痉挛)或小血管痉挛---疼痛加剧---肌紧张(痉挛)或小血管痉挛加剧…。炎症是人体对抗一切外来损伤的统一反应,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凡是人体有血管的组织“遇事”即首先采用这种方式”自保”。人类认识炎症,首先从细菌感染开始,如肺炎、肠炎、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后来又认识了病毒侵袭导致的炎症,如肝炎、上呼吸道感染;再后来认识到一些无微生物入侵的自身发生的炎症,如肾盂肾炎、过敏性鼻炎、类风湿炎;到现在终于认识到由于各组织器官衰老、退变或慢性劳损等引起的大量的无菌性炎症,如腱鞘炎,筋膜炎、骨性关节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根炎、蛛网膜炎。尤其最后一种炎症,更为广泛,更为量大。人的一生中必然要遇到,也可以说是人体各个器官组织衰老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更好被感知,因为这种炎症要疼痛,尤其是椎管内神经根,蛛网膜炎疼痛更为剧烈。人体遇到损伤时,很容易触发炎症反应,从而来保护自己,消除损伤后,再使炎症消退。“触发炎症反应”与“停止炎症反应”保持一种平衡。反应过度、炎症失控。当人体出错或损伤太大、太久而无能力启动“停止炎症”程序时,大量慢性炎症性疾病就产生了,2003年的“非典”、乙型肝炎的活动期就是炎症反应过度,此时炎症反应就是第二病因,大量组织损伤来自它,助纣为虐;类风湿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就是炎症失控,炎症反应就是第一病因;大量疼痛性疾病尤是如此,且兼而有之。究竟为什么科学的人体会犯大量如此错误,当前的科学水平尚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含糊的回答:人类进化尚不完善。就慢性炎症引起的疼痛性疾病而言,这种不能停止的炎症带来不间断的损伤,一般如下:①炎症介质导致疼痛,早期是一种报警,后期就是一种长时间的痛苦。②炎症性渗出局限功能长期延续导致局部微循环系统瘫痪半瘫痪,违背了保护性反应的初衷。③长期的炎性损伤,缺血缺氧,使组织在细胞层面损伤,表现为低代谢状态下的异常增生,韧带硬化,筋膜增厚、钙化、骨化,从而使功能大为减退,形成很难恢复的损伤。④微循环障碍使代谢废物积聚,作为一种新的损伤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进入一种恶性循环。⑤使分布在此部位的神经纤维长期受激惹,自身释放致痛物质P物质,磷脂酶A,使小痛变大痛,使患者无限的痛苦。⑥长期的疼痛信号上传,使脑部疼痛中枢和外周神经重塑,疼痛更甚,学称---痛觉过敏、痛觉超敏,俗称----草木皆兵、草绳当蛇,虚假情报。⑦长期会引起情绪、性格变坏,给人以“疙了人”“敏感的极有个性”的印象,这在慢性疼痛超过一年的患者中非常常见。“封闭”是干什么的呢?举个小例子,劳损性腱鞘炎,患者已经休息了不干活了,劳损这个根本的病因已经去除了,但为时已晚,损伤已形成,并且已经失控,损伤——炎症——新损伤——炎症再加强——损伤加重……,循环往复。人体在这里马不停蹄的失控,形成慢性炎症,慢性疼痛。此时,全身用药,如输液、口服消炎止痛药物,因为微循环的障碍很难到达,此时“封闭”空降消炎药物直接到达,炎症得以控制消散。“封闭”就是帮助人体重新建立“触发炎症反应-停止炎症反应”的平衡,使人体重新恢复自我修复能力。当前新技术、新理念、新设备、高精尖医疗背后隐藏的高花费,动辄几万块的医疗费让医疗服务有少数人占用的趋势。“痛点注射”+“神经阻滞”这种治疗技术,理论科学、效果良好、价廉好操作,解决起问题来杠杠的,尤其深部注射在腰间盘病变引起的腰疼、腰腿痛上实践效果很好。中国有13亿人,何其庞大,为什么一定要“拽”高精尖,舍本求末,我们追求的是大众医学,大力推广的应该是大众能享受到的医疗技术。“痛点注射”+“神经阻滞”这是“封闭”的新名字,一种解决大众化疾病的好方法、好技术!!
正如我首页所说,疼痛作为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不是身处其中的人很难体验到其给人的肉体和精神所带来的煎熬。只有专业疼痛诊疗医生才深知:疼痛的折磨是灾难性的!因为它能使人的性格发生了变态:温顺的人变得暴躁、坚强的人变得懦弱,就连最顽强的人也不比最歇斯底里的姑娘显得更安静。因此,如果你有以下疼痛方面的问题,建议你到疼痛门诊寻找专业帮忙!头面痛神经源性疼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枕神经痛,蝶腭神经痛,非典型面痛,面肌痉挛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颞动脉炎,颞颌关节炎,血管性头痛,创伤后头痛,颈源性头痛,头面痛查因颈项部痛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肋骨-锁骨综合征,颈部肌肉扭伤,颈神经背支卡压症,颈椎不稳症,颈项部痛查因胸背部痛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胸椎压缩性骨折,胸痛,胸椎恶性肿瘤,胸椎小关节紊乱症,胸膜炎,脊间韧带损伤,胸背痛查因肩及上肢痛肩部疾病肩关节周围炎,肩峰下滑囊炎,喙突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冈下肌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肱三头肌长头腱鞘炎,大圆肌损伤及大圆肌下滑囊,菱形肌损伤,肩胛上神经卡压,肩手综合症,肩胛背神经卡压肘及前臂部疼痛性疾病肱骨上髁炎,肱桡滑膜炎,尺骨鹰嘴滑囊炎,前臂交叉滑囊炎,前臂交叉综合征腕及手部疼痛性疾病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尺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指关节挫伤腰背腹部痛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坐骨神经痛,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小关节紊乱综合症,脊神经后支综合症,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蛛网膜粘连,脊椎倒凸症,腰椎恶性肿瘤,腰椎小关节不稳,腰痛,第三横突综合症,下腰椎不稳症,脊间韧带损伤,腰椎退行性变,盘源性腰痛,腰椎压缩性骨折,腹壁肌筋膜疼痛综合症,腰痛查因 臂部疼痛大转子疼痛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股外侧皮神经炎,臀上皮神经综合征,股骨头缺血坏死,臀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坐骨神经症,骶髂关节炎,髂腰束综合症,致癌性骨炎,尾部疼痛,骶髂关节炎,髋关节扭伤,髂腰肌筋膜疼痛综合症,髂耻滑囊炎,髂腰三角综合症膝/腿及踝足部疼痛膝部疼痛膑骨软骨软化症,膑韧带损伤,膑下脂肪垫损伤,膝内侧副韧带损伤,鹅掌腱弹响,膝关节滑漠皱襞综合征,髂胫束摩擦综合征,膝外侧副韧带损伤,股二头肌腱腱鞘炎,腘绳肌痉挛,腘窝脂肪组织损伤,腓肠豆综合征,膝骨关节炎,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膝部滑囊炎,鹅足滑囊炎,女性特殊膝关节病小腿及踝足部疼痛腓肠肌劳损,踝部腱鞘炎,跟腱周围炎,跖管综合征,跟痛症,拇外翻与拇囊炎,足拇囊炎大腿疼痛股骨大转子滑囊炎,股内收肌综合症,股内收肌管综合症,缝匠肌劳损,阔筋膜张肌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股神经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大腿疼痛查因全身性疼痛中中枢疼痛,骨质疏松症(原发性、继发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症,脑血管后遗症,多发性硬化,马尾综合征,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Ⅰ/Ⅱ型),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假性痛风,抑郁症,躯体化障碍,顽固性呃逆,反应性关节炎,纤维肌痛症,风湿性多肌痛,多发性肌炎,不定陈述综合征周围血管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胸廓出口综合征周围神经疾病周围神经嵌压症腕管综合征,桡管综合征,骨间掌侧神经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旋前圆肌综合征,感觉异常痛综合征,浅表神经嵌压症,幻肢痛,灼性神经痛,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症,神经瘤,腕管综合症感染性周围神经疾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带状疱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末稍神经炎,酒精中毒性神经病,尿素症性周围神经病部分非疼痛性疾病面肌痉挛,膈肌痉挛,不安腿综合征,多汗症癌性痛各种癌症相关性疼痛急性疼痛手术、分娩、人流、胃肠镜及有创检查后疼痛只要笑脸,不要落泪
带状疱疹神经痛,是一种老年人经常罹患的神经痛。经常由于患者疲劳、缺少睡眠或应用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发病。疼痛非常剧烈。有患者描述为电击样、火烧样、针刺样皮肤疼痛,同时皮肤会出现带状分布的疱疹,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 这里要特别提醒患者朋友的是,该疾病既是皮肤的病变,也是神经系统的病变。带状疱疹急性期皮肤损害的同时,神经系统损害也在发生。带状疱疹皮肤病变最终都会愈合,而残留下的神经损害则会遗留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这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非常剧烈,往往持续数月、数年,甚至终身,且治疗非常棘手。 如何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呢? 首先,要预防带状疱疹的发生。包括避免受凉、避免疲劳、保证充足睡眠、均衡营养等。 其次,罹患带状疱疹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到疼痛科就诊。带状疱疹急性期的治疗非常关键。务必给予第一时间的抗病毒和止痛治疗和神经阻滞治疗。神经阻滞治疗的止痛效果以及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非常好的疗效。随着神经刺激仪和彩超引导技术的应用,其准确性和安全性日益提高。再次向患者朋友强烈推荐。 目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均不确切。既往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表明,神经毁损,对大部分患者均无效,甚至会加重疼痛。神经阻滞,对部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一定缓解作用。脊髓电刺激,是有询证医学依据的治疗方法,但也是对一部分患者有效。因此,虽然现在医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但相当部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无法治愈的。 最后,回答很多患者朋友的疑问,得了带状疱疹神经痛后的注意事项。主要注意休息,充足随眠,没有特别忌口,饮食均衡,避免辛辣饮食即可。本文系袁宏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由躯体感觉系统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并且可能导致功能丧失、疼痛敏感性增加及自发性疼痛。癌症相关性病理疼痛较其他的癌症相关疼痛而言,疼痛程度更为严重且治疗手段不同。Helen L. Edwards等发表在Cancers杂志的综述总结了癌症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评估及最新的治疗建议。 病因 1.癌症相关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癌痛(NCP,neuropathic cancer pain)可能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直接浸润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大约2/3的患者为肿瘤相关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如胸部肿瘤侵犯臂丛或盆腔肿瘤侵犯腰骶丛以及肿瘤骨转移引起脊椎塌陷导致脊髓压迫是肿瘤导致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受累的典型例子。副肿瘤神经综合征能影响任何水平的神经系统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自身。最常见的副神经肿瘤综合征为副肿瘤性小脑变性和感觉神经元病变。 2.癌症治疗相关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癌症治疗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为癌症治疗的副作用或并发症,包括手术、放疗及化疗。外科手术能直接损伤外周神经,如乳房切除术和开胸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放射治疗常诱发的神经变性。在放疗后数月或数年,放疗局部常出现进行性、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坏。其机制可能是放疗诱导的纤维化导致神经压迫或微血管改变导致神经和血管直接损伤。肺癌和乳腺癌放疗后臂丛神经病变就是典型的例子。化疗诱导的外周神经病变(CIPN,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常见,常为剂量依赖性。通常症状开始于化疗后的前两个月,随着治疗的进展而恶化,随后在停止化疗后稳定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导致CIPN最常见的的原因是化疗对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或其轴突的直接毒性作用从而引起袜套样和手套样的感觉缺失和感觉性共济失调。疼痛的特征通常为刺痛、烧灼痛、电击感,而自主神经、运动神经和颅内神经受累不太常见。 癌症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 临床上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征多样,包括许多不同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包括自发性和诱发性疼痛。自发性疼痛可为连续性或阵发性。诱发性疼痛可由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触摸痛或痛阈下降导致的对伤害性刺激导致痛觉过敏。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征包括射击痛、锐痛、刺痛、电击样和针刺样疼痛等。阴性症状包括感觉减退和痛觉减退,伴随斑状皮肤、出汗、发红或肿胀等自主神经症状。较其他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症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更难识别。这直接导致对其的认识和治疗不足。为此,2016年国际疼痛研究(IASP,the International Study for the Study of Pain)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Neuropathic Pain)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提出最新的评估分级系统用于临床和研究。NeuPSIG将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三层:可能、极可能和明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但NeuPSIG标准在临床实践和研究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尚未确定,所以未被普遍使用。此外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和体征评估的工具有LANSS、DN4、PDQ 。但这些评估工具偏向于对阳性体征的检测,而癌症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在感觉缺失时存在疼痛。因此,这些现有的筛查工具并不适合癌症患者。此外,定量感觉实验(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QST)因其测量值相对稳定、临床意义大而作为另一种检测手段可用于研究和临床领域。 目前对癌症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管理证据基础有限。因此,对癌症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治疗和逐步治疗没有明确的共识。欧洲内科肿瘤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最近出版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及其他治疗指南。该指南提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心理治疗。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现有的主要治疗手段,单独或联合使用阿片类、非阿片类及辅助性镇痛药物。辅助药物是指传统上的其主要适应症不是疼痛,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但这类药物经常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药物使用,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s)、抗癫痫药、类固醇类药物。该指南推荐将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度洛西汀和TCA(剂量为75毫克/天)作为癌症神经病理性疼痛一线治疗的单一药物。阿片类和非阿片类药物联合TCAs或抗癫痫药物也被用于癌症相关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但有研究表明在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辅助镇痛药4到8天后虽能适度改善疼痛,但0-10数字评估量表评分不大可能超过1分,并且增加不良反应。因此,ESMO指南建议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辅助药物时需监测药物剂量和副作用。氯胺酮曾被推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但现有的证据不足以明确其利害。 2.介入治疗:如神经毁损等,因为证据不足或不确定,ESMO指南并不推荐将其作为癌症性病理疼痛的治疗。 3.心理治疗:由有经验的疼痛治疗医师及心理医师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知识宣教是重要且有效辅助治疗措施。 4.以疼痛机制为基础的治疗手段:该领域涉及疼痛病因的评估(如炎症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的部位(外周或中枢敏化)及相应的分子靶点。但目前这一领域有待研究。 醉翁之艺的点评 神经病理性疼痛实际上包括一系列不同的亚组或所谓的感官特性。这可能由不同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引起,因此对治疗的反应也就不同。临床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表现复杂,治疗困难。癌症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在癌症这一基础病的背景下更显复杂。因此,对癌症疼痛全面和准确的评估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区分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伤害性疼痛,还要更精准的描绘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征。详细的疼痛评估可以提示疼痛的发生机制及有针对性的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并为治疗方法提供明确的依据。因此对癌症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准确评估、疼痛神经病学机制及靶向治疗是目前优先的研究领域。 (徐卉红编译; 陆智杰审校)
“疼痛”是人的一生中难以避免的一种症状,目前已被认为是与“呼吸、血压、脉搏、心率”四大生命体征并列的“第五生命体征”而日益受到重视。急性疼痛可以作为疾病的一种警示信号,敦促您前去就医;但慢性疼痛,就失去了这种警示意义,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慢性疼痛也是一种疾病,比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剧烈,各种生活压力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等等,都导致与疼痛有关的疾病与日俱增。2007年我国首先以卫生部发布文件的形式明确了“疼痛科”这一新兴学科的诞生,它的业务范围是“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这当中自然包含了各种非癌症性疼痛以及癌痛。专门的疼痛诊疗机构为各种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了一个解决之道。如何在到疼痛科就诊时向疼痛科医生描述您的疼痛病情。这当中也要讲点学问,一般来说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向医生详细描述。1.疼痛病史。什么时候出现的疼痛,持续了多久?2.疼痛的性质如何?通常会用到如下一些词汇,比如辣痛、牵拉样痛、烧灼痛、刀割样痛、麻痛、胀痛、隐痛、闷痛等;3.疼痛的强度:一般可分为轻微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疼痛、剧烈疼痛等,有时医生还会利用数字评分法来对您的疼痛进行评价,比如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烈疼痛,1-9按数字大小分别表示疼痛的强弱程度;4.影响疼痛的因素:诱发或者加重的因素是什么?缓解因素又是什么?5.疼痛的部位,这个很重重要。应当描述清楚具体的疼痛部位;6.所接受过的疼痛治疗也应描述;7.曾经做过哪些检查,最好在就诊前带齐相关资料,这样可以让医生对您的病情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免于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为您节省下不少银子和就诊时间。本文系何睿林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周老先生原本在养老院里安享晚年。半年前突如其来的带状疱疹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左侧胸肋部和上腹部发出的疱疹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较快愈合了,但是有色素沉着的疤痕区域却遗留下8-9分的严重持续性针刺样疼痛,严重影响睡眠,并有皮肤麻木感。3个月后,几经周转的周老先生终于找到仁济医院疼痛科就诊,疼痛医师给其进行了针对受损胸椎椎旁神经、肋间神经和相关肌肉筋膜的松解术治疗,以减轻疼痛、修复神经和促进异常组织正常化。治疗后配合抗神经痛药物,周老先生仅剩下2-3分的轻度疼痛,总算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了。带状疱疹是一种主要在中老年人中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在一般人的概念中,带状疱疹只是一种皮肤病。然而许多患者在急性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仍然承受着持续性或发作性的剧烈疼痛,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这种疼痛有时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同时伴随失眠、焦虑和抑郁,令人痛苦不堪。而且此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往往很难治疗。由于普遍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认识不够,很多患者到院后常常前往皮肤科或神经内科,待到疼痛无法缓解或加重时才辗转来到疼痛科。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延误了最佳的神经痛治疗时机,有的甚至发展成顽固的慢性疼痛。因此,患带状疱疹后应早期正确治疗神经痛,以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认清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再次激活而产生。在儿童时人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水痘。在水痘愈合后,尽管机体已经对病毒产生了免疫能力,但病毒仍潜伏在脊髓背角处的感觉神经节(感觉神经和脊髓之间的连接处)。对此病毒的免疫能力会随着年龄而逐渐下降,特别是在过度劳累或压力过大、有免疫系统抑制、感染或恶性疾病时,病毒会被再次激活并突破免疫防线。病毒从神经节沿轴突扩散至表皮,引起相应皮肤节段上累及身体一侧的特征性带状疱疹,即高出皮肤的带状或片状小红点。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躯干和脸部。带状疱疹水疱内含有病毒,会对还没有建立自然免疫能力的儿童具有感染性。由于机体已经具有了免疫能力,所以带状疱疹常见以局限于特定部位的皮疹、疼痛和不适为特征的较小发作,有时仅有受累区域的发红或对接触敏感,这使得诊断较为困难。确诊带状疱疹后需要早期给予抗病毒药物。如果在皮疹出现的48到72小时内开始治疗,症状通常在数周内缓解。然而,早期抗病毒治疗虽然被认为减少了疼痛的持续时间,但仍不足以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所以带状疱疹疼痛时还需早期治疗神经痛,以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什么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通常被定义为在疱疹发生1个月后仍存在的带状疱疹相关疼痛。患者对其疼痛的特征性描述是持续性烧灼痛、跳痛,伴有间歇性刺痛感。在疤痕区域还常伴有瘙痒和麻木。90%以上患者有触摸痛,即非有害性刺激(例如衣服接触或风吹皮肤)就会产生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最严重类型的疼痛。它不仅使人身体衰弱影响日常生活功能,导致睡眠障碍和厌食,而且导致心理社会问题。长期后遗神经痛患者产生焦虑和抑郁症的比例是正常人的4倍,导致中重度功能障碍的比例是正常人的2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病理生理学虽然还没有被完全理解,但是目前主要认为是病毒引起神经纤维损伤持续的结果。受到激惹或损伤的神经会发出扩大的疼痛信号至脊髓和大脑,而大脑和脊髓又会错误解读疼痛信号,导致疼痛信号的混杂和放大,引起所谓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没有方法确定在带状疱疹后谁会有后遗神经痛,尽管发生率随着年龄显著增加。在60岁以上得带状疱疹的老年人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估计在27-68%。而且带状疱疹后1月有疼痛的患者中10-25%会在一年后有疼痛,这可能对其生活质量有毁灭性的影响。因此,早期治疗神经痛非常关键。如何治疗神经痛由于带状疱疹病毒可能引起许多神经损害,使用传统镇痛药治疗很困难。因此,需要缓解神经痛的特定治疗方案。多模式正确使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其他治疗对于有效缓解神经疼痛具有重要作用。1.药物联合治疗目前的趋势是同时联合使用多种类型药物以实现额外或协同效应。研究显示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具有更好的镇痛作用。常用抗神经痛药物种类包括镇痛药、抗惊厥药、神经营养药和抗抑郁药等。2.神经肌肉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疼痛控制不充分时可以考虑神经肌肉介入治疗,以精准治疗受损神经和异常的肌肉筋膜。方法包括硬膜外阻滞、椎旁神经松解术、交感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和肌筋膜松解等。已有研究显示椎旁神经介入治疗对于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效。此外,仁济医院疼痛科还开展了射频镇痛治疗、肉毒素注射等新技术,为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早日摆脱疼痛、回归社会带来了新希望。3.辅助物理治疗许多物理治疗正被辅助使用,例如体外冲击波、经皮神经刺激、激痛点干针和心理支持等。这些疗法具有简便、安全的特点,对于部分患者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紧张和焦虑会加重疼痛,而物理治疗对于患者改善情绪、放松神经肌肉具有积极作用。综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会严重影响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疾病。目前仍无法预测带状疱疹后患者谁会继续疼痛数周、数月甚至终生。因此,在早期抗病毒治疗的同时,早期正确治疗神经痛对于停止慢性疼痛的进展是非常重要的。
人人都会经历的盆腔痛盆腔痛是指肚脐(胸十神经)以下腹部,下到耻骨尾骨及耻骨尾骨之间区域包括外阴肛门睾丸等这个区域的疼痛。盆腔痛人人都会经历,其发生率可能居各种疼痛之首,比如,吃坏了肚子,腹泻,连续拉上4到5次,很多人就会感到肛门及小腹等区域隐痛甚至刺痛难受,这就是盆腔痛的一种,女孩子痛经也是盆腔痛的一种,这类盆腔痛的病因明确,通过调整或去除病因,往往会立即痊愈,但有一些盆腔痛患者就不那么幸运了,疼痛可能会持续存在或间断发生超过六个月,这就形成慢性盆腔痛了,就需要到疼痛科来综合评估,正规治疗后,才能控制,请记住,是控制,通过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盆腔痛复杂到底复杂在哪里?盆腔痛难治,原因非常复杂,首先从解剖角度看,盆腔内包括消化系统的直肠及肛门:泌尿系统的膀胱及尿道:生殖系统的前列腺、阴道、卵巢、子宫,以及盆腔外部的阴茎、睾丸,还有精索附睾等:盆腔壁的构成也非常复杂,骨性结构包括后面有脊柱、髂骨及两侧髋关节和前面耻骨联合,肌肉韧带结构包括盆底肌肉及各种固定韧带。等等以上的各种结构损伤都会引起不同特点的盆腔痛,而且由于盆腔内神经交错,感觉、运动、内脏等多种神经都参与盆腔的感觉,不同的部位或系统的损伤可能会出现同一种症状表现,导致诊断困难,难以明确病因;其次从生理功能角度看,盆底的器官感觉非常敏感,正因为敏感,才能精细的完成排便排尿的排放与控制,才能在性生活中得到高潮,而且随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进行,盆腔内的肌肉、韧带、血管也会发生相应改变,而且由于这些功能需要频繁实施,这就使盆腔内的结构器官组织更加对疼痛敏感。第三与盆腔器官功能社相关会心理因素:在人的成长发育衰老过程中,盆腔内的器官会相应发生改变,比如性器官成熟,男女都会有性生活,一旦有感觉异常,会对患者造成巨大的身心影响,随着老年化,老年女性的阴道粘膜会萎缩、男性前列腺可能会有钙化慢性炎症等,这些敏感区域的变化,患者的心理会出现很大的压力,长期影响不但会出现精神症状改变,也会导致躯体症状加重:第四个原因:不同的临床相关科室的思维角度会有差异,对患者的同一个症状会有不同的解释,导致诊断治疗差异大,甚至出现有病与无病的争议,既有不同专业之间的意见不同,也有医生与患者的争议存在。 总结以上四点,你说盆腔疼痛复杂不复杂,真正的包括了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多因素,所以治疗时一定要全面综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如何治疗盆腔痛?前面讲了,盆腔痛的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治疗诊断都比较困难,那么作为一个盆腔痛或疑似盆腔痛患者,如何就医尼?这里送你几点建议:1、盆腔及肛门阴道阴茎睾丸等部位偶尔出现异感,不要紧张,可以通过散步、深呼吸、下蹲等动作放松,要意识到,偶尔出现异感很正常,许多这种情况,如果能有这种豁达的态度,往往不知而痊愈;2、如果疼痛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可以到疼痛科或其他相关科室做相应检查,比如盆腔核磁共振、盆腔B超、腰骶椎检查等,排除所谓的器质性病变,主要是肿瘤,如果排除了肿瘤,就不要过分焦虑,此时,充分放松仍然是有效的治疗措施;3、如果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就必须到专业的疼痛科治疗,采取注射、射频神经调控、及药物等综合治疗,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肛门直肠、前列腺膀胱、精索和妇科手术后出现的盆腔痛盆腔手术后,引起盆腔痛的原因一方面盆腔内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病人的感觉也会发生相应改变,二方面手术创伤对盆腔敏感组织造成损伤或重建后功能不完善,三是手术后一段时间,疤痕及手术残留的线结等刺激卡压等。目前这类患者比较多,往往会和手术医生和医院发生纠纷和争吵,双方都不愉快,其实,作为医者,一定是会盼望病人痊愈的,但人体实在太复杂了,有时会事与愿为,此时作为患者,一定要大度豁达,过分纠结,有些甚至归己为运气不好,命不好,反而从心理层面加重病情,这是非常可惜的。 本文系许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