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解】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和《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长久以来被视为治蛔祖方,现代教科书也沿用此说。 然而自清代,诸多医家提出异议。
很多年前,现代医学就提出了肾衰竭患者不能吃豆类食物; 因为他们认为豆类食物所含的蛋白质为植物蛋白,而植物蛋白中非必须氨基酸的含量比较高; 而慢性肾衰竭患者因为肾功能减退,排泄代谢废物的能力下降; 非必
显微镜技术引领脊柱外科进入精准时代48岁的出租车司机谢师傅,平时就患有颈椎病,由于疲劳导致了颈肩痛加重,经过推拿治疗不仅无效反而加重,并逐渐出现了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小便失禁等症状,经人介绍找到柳州市中医医院脊柱一科的黄承军主任,经过详细的检查,综合磁共振等影像表现,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建议手术治疗。经过充分的准备,黄主任带领的手术团队为谢师傅进行了“显微镜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零切迹融合器植入术”,通过仅仅3厘米的微小切口就完成了手术,术后第二天患者症状明显缓解,5天后出院,1个月后完全康复恢复了工作。 37岁的何女士10年前做过“腰椎间盘摘除术”,因为一次不慎扭伤复发了,保守治疗两个多月无任何效果,看了很多专家都建议手术。以往这样的翻修手术技术复杂、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而且容易损伤神经,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后来慕名找到黄承军主任,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黄主任为她做了“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手术切口仅3.5厘米,出血还不到30毫升,术后第二天就能起床活动,两周后就回单位上班了。 脊柱显微外科是传统脊柱外科技术与显微外科技术的完美结合,除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外,手术视野照明充分、清晰度高,而且放大数十倍,手术医生对于解剖结构看得非常清楚,手术也因此可以更加安全而精细。上世纪80年代以来,脊柱显微外科技术在发达国家蓬勃发展, 已成为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金标准技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脊柱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严重滞后。 在传统的脊柱手术中,医生是通过裸眼手术。然而人的裸眼视力是有限的。举例而言,再优秀的射手,使用普通步枪裸眼瞄准,要想在500米距离上准确命中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装备了高倍率瞄准镜的狙击手却可以创造3000米以上超远距离一枪毙命的奇迹。显微镜就是脊柱外科医生手中的高倍率瞄准镜,有了这个利器,脊柱外科手术才真正进入了“精准时代”。在显微镜的辅助下,我们一定能攻克更多的脊柱疾病!
[关键词]隐匿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中医药疗法;综述,学术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在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一直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由于血管壁全层炎症引起的四肢中小动脉闭塞,从而导致肢端严重缺血,多见于下肢,临床上早期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晚期表现为严重静息痛、肢端溃疡和变黑坏死,最终需高位截肢。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亚洲和非洲多见。其发病率约占人口10人/10万,全队界每年发生肝癌约26万余例,其中45%发生在我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肝癌。目前肝癌治疗的总体疗效仍不令人满意,肝癌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取决于新技术、新方法和基础研究的不断突破。我国目前临床就诊的肝癌病例中,完全适合手术切除的病例仅20%左右,肝癌恶性程度高,极易发生早期播散和转移:许多合并慢性肝病的病例为多中心发生,发生率22%~48%,手术后复发率较高。复发是制约手术治疗和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可达50%~60%。绝大多数肝癌仍首选以介入疗法为主的非手术方法。如何利用现有的治疗方法来提高患者生存期,是目前临床医生面临的首要问题。 正常肝脏的血供25%来自于肝动脉75%来自于门静脉。肝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肝动脉 只要阻断了肝动脉血流 可使肿瘤缺血坏死而达到治疗作用大量血管造影临床材料表明直径>2 c m 的原发性肝癌除少数弥漫型或硬化小结节型(约占5~7 %) 外,均为肝动脉供血的多血供型,故行肝动脉结扎或栓塞可引起大部分多血供肿瘤的瘤体缺血坏死。自从1996 年Goidstein首创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 肝癌获得成功后,肝动脉栓塞术被公认为是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治疗方法。 经过多年大量病例的治疗实践国内外文献公认TACE 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 且TACE 较安全、严重并发症少。日本学者打田日出夫报道TACE 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3 年生存率分别为80.4%、62.9%、28%. 经TACE 治疗后肿瘤缩小并获得二期切除约占TACE总例数的6.2%~11.2%,二期切除者5 年生存率与小肝癌切除者相近。有少数病例经多次TACE 和综合疗法后肿瘤缩小~ 消失 有的至今生存10~20年以上,达到基本治愈的疗效。咨询电话:13597182639柳州市中医院介入科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病例介绍介入治疗前肝内肿瘤大小约6公分介入治疗九个多月后复查CT肝内肿瘤明显缩小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与能量代谢器官,对血糖的调节代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种肝脏疾病,一旦造成肝细胞广泛损伤,均可能导机体的糖代谢紊乱。出现葡萄糖耐量异常或血糖增高现象,由于该类型糖尿病与原发胰岛病变所致的糖尿病不同,有学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Hepatogenic Diabetes, HD),意指继发于肝脏实质损伤的糖尿病[1]。 绝大多数的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升高,但常伴高胰岛素血症,而C肽正常,提示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长期的胰岛β细胞代偿功能增加导致其最终的功能衰竭。 一.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 1.、高胰岛素血症:机体在正常情况下50%-80%的胰岛素需经肝脏清除。肝硬化时肝细胞数目减少,胰岛素灭活也自然减少;同时侧枝循环时部分胰岛素可绕过肝脏进入体循环,使肝脏摄取胰岛素减少,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水平可引起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数目的减少以及与胰岛素的亲和力的降低.。大部分胰岛素是通过肝脏降解,而C肽则主要在肾内降解。通过对血清中C肽和胰岛素的同时检测, 有助于判断胰岛素分泌情况和肝脏胰岛素摄取水平。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C肽分泌曲线正常,高峰出现在服糖后的120 min,2型糖尿病患者C肽分泌曲线低平,高峰后移至服糖后180 min,故通过OGTT实验可初步鉴别肝源性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 2、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肝硬化时,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细胞信号传导异常,胰岛素受体减少;加之由于血浆胰高糖素、生长激素及游离脂肪酸等拮抗胰岛素的物质其灭活减少而血浆水平升高,从而产生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肝硬化患者糖耐量异常及肝源性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随着胰岛素抵抗的发展,胰岛β细胞不能相应增加足够的胰岛素分泌,最终导致其功能衰竭。 3、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的多种酶活性降低:慢性肝病患者糖负荷处理能力低下:肝糖原异生能力减弱,葡萄糖激酶、糖原合成酶活性降低,影响葡萄糖磷酸化与糖原合成。 4. 升糖激素增多:肝脏是一些升糖激素的灭活场所,这些激素包括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等,慢性肝病肝功能降低时,这些激素灭活减少,促进了血糖的升高。 5. 营养因素:长期高糖饮食或静脉输注大量葡萄糖可能过度刺激胰岛β细胞使之衰竭,缺钾、缺锌可使胰岛β细胞变性而至糖耐量减弱;慢性肝病患者很多存在蛋白-热量营养不良,导致胰岛β细胞变形与功能下降。由于慢性肝病患者多具有消化吸收不良,致使体内缺锌、缺钾,影响糖耐量。 6. 其他因素:主要是医源性药物因素,如促进排尿的利尿剂(呋塞米,双氢克尿噻),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心得安等,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以导致糖耐量的降低。 二.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肝性糖尿病以隐性糖尿病多见,临床易被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随年龄的增长肝源性糖尿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理论上各型肝炎都可能并发糖尿病,特别是丙肝肝硬化可视为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由于肝病的影响,肝源性糖尿病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常常不突出。因而不能等到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才引起重视,必须对高危对象及时进行血糖检测。对于慢性肝病患者要把血糖作为常规检查项目,而对肝硬化患者则应在每次肝功能复查时进行血糖检测。一旦确诊肝源性糖尿病,即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及时有效的控制血糖,避免发生并发症。 肝源性糖尿病主要临床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肝病在前,血糖异常在后,有时血糖随着肝功能好转而改善; 2. 糖尿病相关症状轻微或无,出现时间也较晚,多呈隐匿性病程,发病与年龄相关[3]。 3.空腹血糖、胰岛素样免疫反应性(IRI)及胰高糖素样免疫反应性(IRG)增高,构成慢性肝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三联征。 3. 摄入葡萄糖后刺激胰岛素分泌释放反应明显降低,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更甚于空腹血糖升高。 4. 临床上极少出现相关的神经及血管症状,酮症酸中毒也罕见。 5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于肝移植后其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得以改善[4]。 三.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 肝源性糖尿病属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1)在糖尿病发生之前有明确的肝病史,有时与肝病同时发生;(2)无糖尿病既往史和家族史,糖尿病症状轻或无;(3)有明确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证据;(4)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但部分患者空腹血糖可轻度升高或正常,OGTT的曲线形态偏高,表现高峰、高坡或趋高型,若OGTT示餐前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餐后血糖≥11.1 mmol/L可确诊糖尿病,若>7.8 mmol/L而<11.1 mmol/L则诊断为糖耐量减退。因此,对不能做OGTT的患者应经常测定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值, 以求早期诊断糖尿病; (5)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偏高,餐后胰岛素反应不良或反应延迟,血清C肽释放试验一般正常或下降,C肽与胰岛素的比值明显减少;(6)血糖和糖耐量的好转或恶化与肝功能的改变相关;(7) 排除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及原发性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 四.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 肝源性糖尿病属于继发性糖尿病。与原发性糖尿病的不同主要在于,在治疗上降糖药物的应用并不是最主要的,而对肝病的控制和肝功能的改善应放在重要位置。随着肝病病情的好转血糖可随之降低或恢复正常,糖尿病病情也趋于好转。 1. 治疗目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但是应该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损害,由于慢性肝病患者肝糖原储备较正常人为低,因此治疗过程中更应注意。另外在评价血糖控制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值得一提的指标,即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般认为如果HbA1C≥7%,那么就意味着血糖控制不良。 2. 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方式的干预。 (1) 饮食:饮食疗法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做到的基础疗法。适当节制饮食可减轻胰岛细胞负担。对于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方面需要控制热量摄入,一方面又需要热量以防治营养不良,因此我们推荐 “少吃多餐”。少吃,可以缓解进食过多后带来的糖负荷过重,而多餐,既可以防止营养不良,又可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特别要控制总热量,按规定的理想体重总热量给予合理饮食。根据肝病程度酌情给予蛋白饮食,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多吃高纤维素蔬菜。 (2)适宜的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有利于更好控制血糖,改善糖耐量异常。一般应选择轻体力的有氧运动作为主要锻炼项目,每日一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且应在餐后2小时后进行为宜。餐后2小时内最好保持相对安静,以免对因活动过多加重肝脏负担和对肝功能构成不利影响。 3、药物治疗:糖尿病可以引起各器官损伤和很多并发症,其本身也是加重肝脏病变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肝功能本身就有损伤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应尽快控制血糖。目前的普遍看法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绝大多数患者需要药物联合治疗以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因此一旦诊断为糖尿病,即应该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用药物控制。 (1)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ā-糖苷酶活性从而延缓和减少肠道内糖的吸收,代表药物是阿卡波糖,其安全性良好,对肝功能影响小[5],能使餐后血糖曲线平缓。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胰岛素受体增敏剂:理论上可以改善胰岛素受体抵抗,但是由于其具有肝毒性及价格较贵,临床上对于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使用应慎重。对于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目前也不提倡使用胰岛素受体增敏剂。 (3)口服降糖药物:传统上包括双胍与磺脲两类,但均具有肝脏毒性。临床上慢性肝病患者就诊时一般肝功能已经损害明显,加上糖尿病用药须长期,因此对于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我们不推荐使用口服降糖药。 (4)胰岛素:对于慢性肝病患者使用能被肠道吸收的口服降糖药往往会增加肝脏的负担,最好的治疗手段是使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不但能促使肝糖原的储存,降低血糖,而且在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质的代谢过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在肝损伤时不用能被肠道吸收的口服降糖药,应当坚持用胰岛素治疗,待肝炎治愈后,再根据胰岛功能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 肝源性糖尿病的胰岛素使用方法与原发性糖尿病不能相同。 首先.因胰岛素降解的速度慢,为避免低血糖,胰岛素的用量应少于比非肝损伤的糖尿病病人。 其次,以短效胰岛素为主,慎用中效胰岛素:根据少吃多餐的饮食原则,按主餐的时间注射胰岛素。因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吸收缓慢,两主餐之间的作用还很强,故白天中效胰岛素用量要少,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的量要慎重,不要过大,避免夜间低血糖。不建议使用长效胰岛素,因如果出现低血糖,时间长,处理困难。 另外,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长破裂出血或肝性脑病禁食时,此时需要静脉高营养,将一天输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保持一致,以每3—4g葡萄糖1u给胰岛素的比例加入液体中,并加入适量氯化钾,输液速度均匀,每2—4小时监测一次血糖,若血糖偏高,再适当加大胰岛素的浓度。或有条件,最好用针筒泵另开放一条输液管道,补充注射适量胰岛素,可以随时调节胰岛素注入量,准确、安全。 肝源性糖尿病降糖治疗的达标标准: 餐后血糖6.7-9.0 mmol/L,餐后2 h血糖6.7-12.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9.0%[5] 积极治疗肝病是防治肝源性糖尿病的关键,慢性肝病并发肝源性糖尿病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多数预后是良好的。[参考文献]略
脂肪肝的致病机制复杂,涉及生活习惯、饮食习性、家族基因遗传易感性等,所以本病强调综合治疗。其中,能量摄入过多和消耗过少是脂肪成分沉积于肝细胞的是主要原因,因此除了饮食疗法外,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规范的运
西医治病,不讲究饮食宜忌的问题,但中医特别讲究,其中有许多深奥的道理,现略作阐述。肉食类宜:乌鸡、鸡蛋、鸭肉、瘦肉、鳖、泥鳅、鳝、田螺、各种动物肝脏忌:公鸡肉、羊肉、狗肉、鲤鱼、鲫鱼、海鲜、各种腌薰制
胃肠病多是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治疗,三分治疗,七分调养。只有治疗,没有注意饮食调养,胃肠病是很难根治的。但是近年来关于饮食指导的书籍鱼龙混杂,许多朋友面对各种说法无所适从,更有许多“专家”不从临床出发,不分体质的向每个渴望健康的群众推荐同一个食谱,这是十分有害的。 为此,我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大量临床观察结果,向各位朋友介绍胃肠病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这些观点许多和其它“专家”的观点不同,甚至刚好相反,请各位朋友仔细斟酌体会。 由于胃肠疾病的特殊性,其饮食与肝病、肾病、心脏病等患者的饮食自不相同。对于多数胃肠病患者而言,饮食宜忌大体如下: 宜吃:牛肉、羊肉、狗肉及其它多数非飞禽类动物的肉,各种动物的胃(如猪肚、狗肚,治疗胃病),各种动物的肠(如猪肠、鸡肠等,治疗肠病),生姜、胡椒。如有食辣椒的习惯,一般不忌辣椒,平时不习惯吃辣椒者,还是不吃为好。另外,如果是肠易激综合征,因辣椒刺激性太强,也不宜吃。 忌食:各种粥(稀饭)、牛奶、糯米饭(包括糯米制品如粽子、汤圆等,还有糯性强的玉米)、生冷食物(另外注意衣着,保证胸口及胃脘部不能受凉)、公鸡、啤酒(尤其是冰镇啤酒)、大蒜、洋葱、苦瓜、芥菜。进食时不宜喝汤。 平日脾胃虚寒,多食易饥者,应适当控制食量,宁可三分饥,不可十二分饱。并且应十分注意胸口和上腹部的保暖,尽量不穿西装等敞开胸腹部的衣服。 平日腹部胀气,消化不良者,不宜进食红薯、板栗、芋头等高淀粉类食物,也不能常吃大枣,因上述食物中医认为味大甘,甘则中满,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如患者舌苔黄厚腻且食欲差并口干口苦明显,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者,不宜牛肉、羊肉、狗肉,余同前。当然以上宜忌是相对的,比如,现在年轻一代人,有的人自幼喝奶,属于“终生不断奶”一类,其胃肠已适应了消化和吸收牛奶,所以牛奶就不用忌了,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要注意的。1、问:牛肉、羊肉、狗肉,俗以为发物,为什么胃肠病患者能吃? 答:牛肉、羊肉、狗肉及其它多数非飞禽类动物的肉,各种动物的胃,各种动物的肠,均为血肉有情之品,能温补元气,长养肌肉,能提供胃肠粘膜及粘膜下层以至肌肉层的修复必需的原料,故多吃为宜。尤其是动物的胃肠,更能补充胃肠修复的原料,以脏补脏,促进胃肠病的康复。动物的肉类中,以黄牛肉为好,因中医认为,五行之中,牛为土畜,所以可以补脾(脾属土),又黄色在五行之中也属土,所以黄牛肉最宜于脾胃虚弱者。2、问:胃肠病人为什么宜吃生姜、胡椒、辣椒之类? 答:人体胃肠之病,有伤于热者,多为嗜饮烈酒,或嗜食油煎炸烤食物,久而湿热内蕴,但终究为少数,因饮烈酒或进食油煎炸烤食物后,因食物刺激,多数会出现咽痛牙肿等证,患者自会饮凉茶或采取其它办法清降火毒。所以临床上胃肠病仍以伤于寒者为多,缘于春夏天热则贪凉饮冷,秋冬寒凉亦为爱俏而衣着单薄,寒伤于人体而不自觉。故胃肠病以虚寒为多。宜生姜、胡椒、辣椒之类。如平日不习惯辣味者,则不宜吃,或缓缓增加,不能猛食伤胃。各种蔬菜,除少部分气浓味重者为热性(如大蒜、洋葱)外,其余多为凉性,如胃肠病属虚寒的,不宜多吃,欲吃时在配料中加入生姜,或加入胡椒粉为宜。部分虚寒较重的患者饮烈酒后反觉较为舒适,也是同一道理,但考虑到酒精的危害,建议适量饮用姜糖水(糖尿病不宜)。 辣椒一物,习俗都认为胃病应属禁忌,实际上并不如此。因胃肠病以虚以寒为多,虚寒则气血不畅,进食辛辣能助气血通畅。我曾以冻疮为例说服患者进食辣椒。大家都知道,冬天手足受冻后常会生冻疮,生冻疮后局部气血不畅,出现疼痛、发热等症状,这时的疼痛发热不是因为热,而是因为寒,所以治疗冻疮时,我们可以给予温阳活血的药物治疗,或者只要局部没有溃烂,我们可以给患者贴上“辣椒膏”,贴上这种含有辣椒成分的膏药后,患者冻疮局部的热痛会更加加重,但一个晚上过去,冻疮就好了。所以,当我们确定患者胃部的疼痛和烧心等是因为“胃内有寒”时,我们同样可以让患者进食辣椒,可能患者会稍有不适,但绝大多数很快就可以缓解。当然,胃部的疼痛和烧心等可以是因为“胃内有寒”,也可以是“胃内有热”,如果辨别出现了错误,治疗不仅会没效,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如何来辨证认识,就在于医者的见地和辨证功夫了。所以,凡是我平时建议患者吃辣椒,那是因为我认准了他是“寒胃”,这时,患者尽管放心吃辣椒就是了。3、问:人人都说稀粥养胃,牛奶养人,为什么胃病反有不宜? 答:人人都认为稀粥养胃,是缘于西医的说法,认为胃肠有病,以糜粥养之,可减轻胃肠负担,粗略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是十分错误的。这犯了“一叶障目”的错误。人类自有始以来,从来都是进食粗糙的食物(早期人类还进食生鲜动物),进食精米还是近代以来才有的事。所以人类的胃完全有能力消化普通食物,普通食物根本伤不了胃。正如一个病人,平时能挑100斤的重担,患病的时候本还能挑50斤的担子,现在我们担心因他得病只让他挑20斤的担子,实在是小看他了。 但更重要的是,稀粥中含有能量太少,我们知道,一个小小的饭团就可以熬出一大碗甚至两三大碗的稀粥,所以看似量多的稀粥,只能提供给人体不多的能量,人体机能和脏腑的修复都必须以充足的能量来支持,所以吃稀粥很可能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因而不利于胃病的康复。有的胃肠病患者一天三餐进食的都是稀饭,那更是病愈无望了。 另外,胃病的产生,很多情况下是胃酸过多分泌的结果,或者是胃粘膜暴露在过酸环境中过久的结果。当人体进食时,当眼睛看到食物时,通过条件反射,胃就会分泌胃酸为消化食物作准备;当吞咽动作发生时,胃更会分泌更多的胃酸用来消化食物。当我们进食的不管是稀饭,还是肉类,胃酸的分泌都同样在进行,但是,如果进食的是稀饭,因其含水量多,很快就从胃内排空,胃粘膜就暴露在酸性很高的环境中;如果进食的是肉类,胃的排空延迟,胃粘膜反而较少地暴露在酸性很高的环境中,所以胃粘膜受到的伤害更小。所以我们鼓励胃病患者多吃肉类,不吃稀粥。同样的道理,牛奶也是液体,应避免进食;进食汤类同样对胃肠病不宜。当然我们并不禁止喝水,但如果在进食时掺杂了太多的水,对胃肠无疑是有害的(我主张如果要喝水,可在餐前15分钟以上或餐后15分钟以后再喝)。 从另一个方面讲,中医认为,水性寒,寒易伤中,进食时含水较多易影响消化功能。 胃病的人牛奶为什么不能喝?除了上面的原因外,因中国人数千年来,多数从不喝牛奶,所以在长期有进化过程中,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的胃肠不能适应消化和吸收牛奶,所以很容易形成消化不良。另外,中医理论中,牛属性为土,其奶色白属肺,味甘属脾,奶又为汁液,为血所生,所以牛奶是补养肺胃阴液的佳品,但据前所述,脾胃之病以虚寒(阳虚)为多,阴虚为少,以补阴之品来治疗阳虚之病,药病不宜,反不能受。4、为什么胃病患者不能进食糯米及糯米类食物? 答:糯米性质粘腻,在胃内消化过程中,由于食物不断地在胃中研磨,糯米类食物的粘性会粘起胃内稚嫩的粘膜,相当于不停的撕扯胃粘膜,所以妨碍胃粘膜的修复和再生,对于胃镜下本有糜烂的患者更为明显。5、近来有医生指出,胃病患者不宜吃鸡蛋,这种说法对不对? 答:鸡蛋是鸡的胚胎的雏形,含生殖之精,为气肉有情之物。若为受精卵,则生殖之精更旺,得阴阳之气更全。观鸡蛋一物,蛋清气清象天,蛋黄味浊象地,其中蕴含生殖之精,有天地交泰之象,故能补益精气,振奋元气,凡体质虚弱者皆宜,胃病属虚证者可进食。有人以鸡不宜于胃病,概而推导鸡蛋也不利于胃,是犯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但需认识到的是,鸡蛋以补益元精为主,凡是胃病中医辨证为实证者(尤其是湿热证)或肥胖湿重者不宜。或高脂血症者或有肝胆结石者多为湿浊内蕴,鸡蛋黄味浊助湿,最不相宜。其它宜忌的道理,以后有时间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