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外科涉及到致痫灶定位、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及颅内电极定位问题。颅内电极采集到的发作期特征性脑电信号和皮层电刺激结果均需要绘制到大脑皮层的对应结构上,这对于致痫灶的定位和手术切除范围的制定都具有一定帮助。随着医学影像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不需要DSA也能够获得很清晰的血管成像。因此我们从2015年就参照Cardinale等人的方法,经过修改确立了适合我科的多模态成像方法。皮层表面采用Freesurfer软件自动分割提取,根据电极CT值明显高于颅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阈值重建得到颅内电极,动脉血管成像采用MRA分割得到,静脉血管采用MRV分割得到,这样对于骨窗外被遮挡的电极也可精确定位(图1),并利用皮层表面静脉与皮层沟回的关系确定手术中显露的部分脑区(图2),有利于更精准的致痫灶切除,对于位于皮层深部的致痫灶,通过保留SEEG电极(图3),手术中可以此电极为参考指导功能区手术的切除范围,在保留功能的前提下进行致痫灶切除。图1图2图3
乘坐高铁或者上飞机之前是需要安检的,很多超市门口也都安装了安检设备,身上带有金属的物品都能探测出来。癫痫患者做完脑起搏器手术之后,体内既有埋置在颅内的刺激电极,胸部皮肤下面还埋着刺激器,在通过安检门或是接触金属探测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就没有问题了: 1.如有可能,请求绕开此类设备,向安检人员出示患者识别卡(术后厂家会邮寄给患者登记地址的一张身份证大小的卡片),要求安检人员手工检查; 2.如果必须通过这些设备,请按照下列方式穿过:(1)若有两扇安检门,尽量从安检门的正中间走过;(2)若只有一扇安检门,应为通过时尽量远离安检门框。 3.快速通过安检门,不要在其中逗留。 4.出远门是尽量带着患者控制仪(跟BB机大小类似),如果怀疑脑起搏器被意外关闭,能够查看起搏器状态并打开。
拍检查片的方法 1 打开电脑,打开PPT,建立一个空白文件,白底的。 2 播放该PPT,电脑显示器为纯白。 3 把CT/MR片子放在屏幕前,手机关闭闪光灯,对焦拍摄。 4 每6-8张小图拍一张,平片照一张包括全图,检查照片里图片上的字要清晰,不虚。
虽然打肉毒素可以治疗面肌痉挛,但毕竟还是会复发,也不是长久之计。那么,有没有彻底治疗面肌痉挛的办法呢?其实,一劳永逸的办法还是有的。既然面肌痉挛是因为血管压到了面神经,那么把血管拨开,用特殊材料隔离血管和神经就好了,这就是微血管减压术。那么什么时候适合手术呢?一般发病1年以上就需要手术治疗了。病史1年以内的患者症状比较轻微,容易与眼睑痉挛、习惯性抽动症等疾病相混淆,因此,等到一年以后,就能够确诊是不是面肌痉挛,避免误诊误治(详情请看系列文章《长期眼皮跳动 或是面肌痉挛惹的祸》)。另外,发病1年以后再手术,并不会影响病人其他功能,更不会因为疾病进展而影响手术的效果。需要手术的患者,术前要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血糖和特殊的核磁。前三种检查主要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开刀。其中,血常规和凝血四项主要是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避免开刀后出血不止。如果血小板过少,就不适合马上手术了。查血糖主要是为了避免血糖过高影响创口的愈合,继而发生感染。这几项检查可以在门诊先做,但是门诊的检查费用有可能无法报销,所以,建议最好住院后再做术前检查。特殊的核磁检查——3D-TOF-MRA可以清晰地显示面神经和肇事血管的关系,指导大夫从密密麻麻的颅内神经和血管中,找出面神经和肇事血管,最大限度地避免手术时有遗漏,或者“伤及无辜”。一般的核磁,要么只能看到血管的成像,要么只能看到神经的成像。但面肌痉挛要求大夫清楚地找出血管和神经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特殊的核磁检查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这项检查在综合性的三甲医院都可以进行。一般情况下,患者在门诊的时候,给大夫看这种特殊核磁的片子和报告单,大夫就会告诉患者需要垫开哪根血管,而不是等到手术时,再慢慢找出肇事血管,从而让患者心里有个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大夫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手术时对颅内神经和血管的损伤也会更小,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正因为有了术前的充分准备,70%的患者手术后症状立刻就会消失;23%的患者需要数月到一年内才会消失。患病8年以内的面肌痉挛患者,手术后治愈率能达到93%;但是患病长于8年的患者,治愈率要低一些。因为面神经长期受压,会出现一些水肿、脱髓鞘(类似电线脱皮短路)的现象,导致治愈率下降到83%。总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手术方法还是可以根治面肌痉挛的。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多家著名医疗机构协办的“2017功能神经外科华夏会议”9月16至17日在北京召开。(我国著名疼痛医学开拓者韩济生院士在华夏会议致辞)(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李勇杰教授致开幕词)会议本着追溯历史、梳理现状、激辩前沿、展望未来的框架,深入探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难点、热点和疑点,共促交流与协作,共话发展与未来。当前,精准医学的概念广泛落地,脑科学的认知不断突破,功能性神经疾患的诊治范畴持续拓展。信息及工程技术的巨大进步更使得医学发展如虎添翼:从神经导航到机器人,从视觉模拟到增强现实,从脑机融合到人工智能,层出不穷的新科技正在促进医学实践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马克·哈勒特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在华夏会议作学术演讲)(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张国君教授作主题发言)许多过去无法想象的手术已变成现实,功能神经外科的前景更加让人激动:不久的未来,我们将看到神经调控在阿尔兹海默病和精神类疾患的更广泛应用、更加微创有效的癫痫灶定位和治疗方法、顽固性疼痛患者最终彻底摆脱折磨、更多脊柱手术的技术操作得以在日间手术完成,甚至瘫痪患者最大限度地回归到正常工作和生活。这一切将极大地造福患者与社会,也为临床医学、科学研究、产业转化提供巨大的舞台和机遇。因此,也比从前更加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中心甚至全球范围内的紧密协作和共同创新。本次会议参会专家涉及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疼痛科、脊柱外科、儿科、精神科、康复科、影像科和电生理专业的相关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这正是功能神经外科学在华夏会议中得以完美呈现的基础。会议的代表来自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其中百余位业内知名专家。会议循着纵向(历史、现况和未来)和横向维度(各个分支学科)对本领域进行了细致梳理、深入研讨和系统总结。美国NIH/NIDS人类运动控制实验室主任,国际临床神经生理联盟主席Mark Hallett重点讲解了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机制。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世界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协会前主席Andres M.Lozano带来更前言的报道——磁共振引导下超声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和深部脑刺激治疗阿尔兹海默病。来自美国的Paul S.Larson教授介绍了帕金森病多学科管理的经验和帕金森病的基因治疗。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前主席,北美神经调控协会前主席Ali Rezai讲述了脑机接口和运动功能恢复。会议积极创造平等互动、争鸣共进的会风,将华夏会议办成了一次国际一流的学术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