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5年前我院每日肠镜量不到10例,而近年肠镜量已经翻番,我完成的肠镜也越做越多,前不久一例肠镜检查,却让我久久不能释怀。这是个女性患者,23岁,未婚,自诉左下腹间断隐痛1年,看到患者花季年龄的少女,我并没有在意,心想着又一个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开始我的常规操作,直肠一点事没有,面对紧张的患者,我还安慰道,妹子,别紧张,看这不没事吧,可肠镜到了乙状结肠的时候我的心腾的纠了起来,不好,竟然有个新生物,并且几乎堵塞了肠道,虽然还没有拿到病理,但经验告诉我,这个小妹妹得了结肠癌,并且癌症已经是中晚期了!痛心!她上有年迈的父母,还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但是,因为这个疾病,可能全家人都可能要跟着受累,不仅要承担巨额的治疗费用,承受治疗带来的痛苦,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询问患者,这是她平生的第一次肠镜检查;在她的观念里,我还年轻,平时没啥大的不舒服,没必要做检查。直到腹痛越来越频繁了,才想起检查!可惜,已经耽搁了!!!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症状就是没有任何症状研究表明,约有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转变过来的。这个过程一般需5-10年,它一般经历这个过程: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这个过程很迟缓,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发现并及时切除掉,以绝后患。肠道病变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腹痛,便血等,甚至有一些病变的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的。有些人认为这样没有必要做肠镜,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而腺瘤在长大、癌变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而肠镜检查对于这些病变的早期发现则至关重要。千万不要等到有了明显的症状才去检查,当出现消瘦、贫血、便血、腹痛、包块等的时候,往往已经是进展期或晚期肠癌了。40岁以上的健康人都应该做一次肠镜检查而50岁以后是肠癌的高发期,也就是说腺瘤在40岁以前,一般还是良性的,所以在40岁前做一次肠镜,发现息肉及时切除并定期复查,进而做到与肠癌绝缘。可见无论是有过腹痛、腹泻、便血、便秘、消瘦等肠道症状的病人,还是年过40岁的健康人都应该做一次肠镜检查,有肠癌家族史者,可以3-5年做1次肠镜检查。如果既往有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病史者,可1-2年做1次肠镜检查。目前没有药物能够预防早发现消化道肿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定期复查肠镜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切除,早发现、达到早治疗的目的,将肿瘤扼杀在摇篮之中!
功能性胃肠病是胃肠的功能性疾病,我的门诊大概三分之一左右的病人是这类病人,病人并没有发现有结构、形态和生化上的异常。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常因存在各种各样消化不良的症状到医院看病,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烧心等。其症状无特异性,与很多器质性疾病类似,因此诊断必须进行一些相关的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血常规、血沉、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腹部B超、胃镜,有时甚至CT、磁共振检查等等,这对明确诊断是必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把器质性疾病误诊为功能性疾病。功能性胃肠病不会危及生命,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国内外研究表明,因消化不良症状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大多在检查后被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该如何判断功能性胃肠病?对功能性胃肠病的检查,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二种情况:1、患者自认为只是“胃肠紊乱”,只愿开药,拒绝胃肠镜等检查,由此可能造成误诊!2、患者终日担心自己的疾病,怀疑自己得癌,会到多家医院就诊,每次会要求医生进行详细检查;有些医生本身经验不足或担心漏诊误诊、避免纠纷也会要求患者多做一些检查,由此造成过度检查。为了防止以上情况,应注意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1、40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2、有食欲下降、体重下降、消瘦、贫血、呕血、黑便、进行性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3、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对有“报警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必须进行全面检查,直至找到病因。对年龄小于40岁,且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和胃肠镜检查。 所以很多人做了各种检查也没什么事,找不到器质性的毛病,反反复复好多年,吃药效果似乎有点又不太好。这很可能就是功能性胃肠疾病,多跟更年期内分泌失调、心态、不良生活习惯、先天因素等相关。上述原因导致胃肠道的运动发生了不协调,过快过慢,过于敏感,它的分泌发生了问题,他的脑肠轴互动发生了问题。治疗上:调整心态和睡眠、运动、饮食的调整、药物支持等多因素。睡眠心态等好了,再配合药物治疗,胃肠道功能会逐渐恢复。
幽门螺杆菌(一下简称hp)主要生活在胃黏膜表面,hp与胃癌、消化消溃疡、胃萎缩、胃淋巴瘤等有关,只要hp感染,胃里几乎100%都有炎症,只是轻重不同,多所人根除后获益大于风险,国内外各大指南建议尽可能的根除,个体还要权衡利弊,年龄过大或者过小不建议根除。 hp有传播风险,它主要通过口口及粪口传播。因为口腔可能存在hp,所以接吻也可能传播hp,胃内容反流后会有hp出来,所以家人密切接触人可以查,家人是可以传染的,家人根除根除后别人得hp相关疾病风险小,根除hp后不容易再传播。hp一般为慢性感染,如果传染了早传染了,所以大家不要恐慌,也不是每个家庭成员都会感染。 儿童感染后无明显症状,不建议检查和根除,因为不易短期发展治病,并且药物选择有限,建议18岁后检查。 一般来说,hp有90%可能根除,根除幽门螺旋菌公认的方案为四种药连续服两周,有些药如阿莫西林会有腹泻、甲硝唑胃肠道反应大,克拉霉素可引起口苦、恶心,在停药后会逐渐恢复。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瘙痒、手麻等不适,建议尽快就诊换药,一般2%得病人不耐受。5%一般会有轻度肝功能异常,但是停药后消失,因为用药时间比较短,只有两周,一般不做肝功能的检查。
门诊每天都有检查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有些患者挂号排队等了很久,但当轮到他们时却因各种原因不适合当天检查。今天小编在此就把在北京市海淀医院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告知大家。1、我科幽门螺杆菌检测使用的是碳 13 呼气试验检查。2、检查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3、地点:碳13呼气试验检查室在门诊楼三层2段。4、无论是首次检查还是治疗后复查幽门螺杆菌,检查当日需要空腹。4、检查前一个月内禁止服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甲硝唑等)、铋剂(复发铝酸铋、丽珠得乐等),检查前2周内禁止服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5、部分患者不能1次根除,需间隔3-6个月再次治疗。因再次治疗失败率较高,为减少治疗失败的发生,希望特别重视第一次治疗,尽量减少耐药的发生。友情提示:工作日的下午、周末、节假日不开诊。
自2015年底至今,我海淀医院消化内科与麻醉科合作开展无痛胃肠镜超过数千例,每周二全天、周三、周四下午、周五上午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及治疗。传统胃肠镜因检查时间长、患者痛苦多等原因,使很多人拒绝检查而延误诊断及治疗,造成终生遗憾。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已接受胃镜检查和治疗的病人中,约50%的人不愿意再接受检查,30%人有恐惧心理,其检查体验十分痛苦。无痛胃肠镜是采用一种新的技术,使病人在熟睡状态下完成整个检查和治疗过程。核心过程胃镜只需2至3分钟,结肠镜只需3至5分钟。检查后,一般只需休息5至10分钟左右即可回家。对于大多数胃肠道疾病,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如果在早期可以得到诊断,是可以治愈的疾病。胃肠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金标准”,且具有取活检及实施微创手术等优点。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胃肠镜检查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无痛胃肠镜检查使得患者不再痛苦,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无痛胃肠镜优点如下:1.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大大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不会因难以耐受而中断检查;2.整个检查过程舒适、安静,无记忆,无痛苦及不适感觉;3.减少了非麻醉状态下内镜检查对机体产生的各种应激反应,从而减少了“传统内镜”检查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消化道出血等相关并发症;4.创造了良好的检查胃肠道条件,提高检查质量。特别是麻醉下行肠镜检查时,肠管松弛,很少有肠痉挛,肠镜检查时间大大缩短;5.检查过程中患者安静,胃肠蠕动明显减慢,有助于仔细、彻底的检查,识别每一个病变,且能提高病理检验取材的准确性,从而能降低漏诊、误诊率;6.减少患者因痛苦不自觉躁动引起的机械损伤。无痛内镜的适应症1.进行诊断性上消化道内镜、结肠镜和不复杂的内镜治疗时,特别是对于焦虑、可能发生疼痛或可能进行内镜治疗的患者;2.进行时间长或操作复杂的内镜术。无痛内镜同样适用于体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已成为一种必然。无痛内镜在体检方面大力应用,可以大大减低消化道疾病的晚期发病率。
广大患者朋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我科自即日起恢复胃肠镜检查工作,请患者前往消化内科门诊就诊。为保障患者安全有序就医,我科将继续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诊疗服务,多措并举,在力保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各项业务稳步恢复。同时为做好疫情防控,请广大患者就诊时注意:第一,配合测体温,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第二,候诊时保持一米以上距离;第三,外来返京人员须集中隔离14天后才可正常就医;第四,就医全程配戴口罩;第五,配合出示本人近期行程记录。感谢您的理解和配合!本人近期行程记录查询方式为:①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下面二维码查询;②发送短信“cxmyd”到移动10086、联通10010、电信10001查询。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近十几年来,发病率持续升高,因此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及普通百姓的关注,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是累及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许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十分苦恼,对疾病的发生、控制及预后也很困惑;(1) 为什么是我得了溃疡性结肠炎?有很多患者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会患有溃疡性结肠炎,而别人却不得这种疾病?其实到目前为止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尚未明确,其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在欧美发病率较高,具有家族性,种族间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所以有人提出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临床中很多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有精神焦虑及紧张,过度紧张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紊乱,肠道运动失调,血管收缩,肠壁组织缺血受损从而导致肠壁炎症及溃疡形成,因此精神心理因素可能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肠道粘膜免疫系统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也有着重要作用,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因此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也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另外饮食,吸烟,感染都可能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的因素;(2)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饮食上应该注意些什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平素应注意饮食调理。以柔软、易消化、富营养原则,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勿食生、冷、烟酒、辛辣食品;那么具体哪些食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特别是活动期不宜食用呢?①粗纤维食物:大量的粗纤维食物会刺激肠道,并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原本就营养不良的患者而言更会加重病情。这样的食物有韭菜、芹菜、白薯、萝卜、粗杂粮、干豆类等。②海鲜及奶制品:海产品中的蛋白质不同于我们经常吃的食物中的蛋白质,某些异种蛋白质易引起过敏,加重炎症反应,所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一定要慎重食用海鲜。疾病活动期也不建议喝牛奶及乳制品。③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刺激,因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禁忌辣椒、芥末、酒等辛辣刺激食物,少吃大蒜、生姜、生葱。也不要食用过冷、过热的食物。④油腻食物:溃疡性结肠炎的腹泻常伴有脂肪吸收不良,严重者伴有脂肪泻。因此膳食脂肪量要限制,腹泻时不宜吃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调各种菜肴应尽量少油,并经常采用蒸、煮、焖、氽、炖、水滑等方法。(3)溃疡性结肠炎能治好吗?溃疡性结肠炎能治好吗,是大多数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溃疡性结肠炎疾病呈慢性过程,大部分患者会反复发作,轻度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较好,急性暴发型,有并发症及年龄大于60岁者预后不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平素做到控制饮食,劳逸结合,冷暖相宜,消除紧张情绪,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肠道感染等可能会降低疾病的复发率。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多以SASP诱导缓解,半剂量维持治疗,中重度患者可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诱导缓解,后以SASP或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大多需要3年时间;部分患者需要终生维持。本文系林连捷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当今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快,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不卫生,暴饮暴食,饮酒过度,吸烟,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睡眠不足等等导致胃病。因此,现在医院胃病患者人满为患。胃病可以分为良性或恶性。但是有些良性胃病可以转变成恶性的胃癌。今天给大家谈谈哪些胃病可以转变成胃癌。1.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同时有肠化和/或不典型增生者。这些病人容易发展成胃癌,需正规治疗并定期复查胃镜。2.胃溃疡:部分胃溃疡患者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据文献报道,有2%-3%会转变成胃癌。因此,要正规治疗,定期复查胃镜。3.胃息肉:胃多发性息肉或单个较大息肉容易演变成胃癌。4.残胃炎:胃切除术后,癌变通常发生在术后10-15年。5.胃间质瘤:间质瘤越大,癌变风险越高。本文系刘政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肠息肉癌变,会出现哪些症状?结肠息肉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基本都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的。常见的症状有①便血。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100~200ml。②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③腹痛。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⑤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肠息肉,可以分为几类?①肿瘤性息肉。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②非肿瘤性息肉。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③肠息肉病。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我们定义具备一下3项条件之一者,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①息肉直径≥10mm;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③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本文系青海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以前,学界将胃癌的癌前变化分为癌前疾病(即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癌前疾病(即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diseases,Precancerous conditions):与胃癌发生相关的胃的良性疾病,比如:胃息肉,2cm以下的炎性胃息肉,癌变率相当低;但是腺瘤性的胃息肉,尤其是大于2cm的没有蒂的广基息肉,癌变率高,一定需要胃镜下切除。胃溃疡:因为溃疡周围炎症、糜烂、再生及异型增生,可以发生癌变,尤其是胃角等部位。残胃炎:以前胃良性疾病手术以后,10-15年可以发生癌变,需要当心。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是指胃黏膜活检以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那些容易转变为胃癌的病理学改变,主要是指异型增生或者称为不典型增生。既往将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肠化)也认为是癌前病变,但现在不这么认为。因为发现多种类型的化生与年龄、胆汁反流因素相关,同时,基本未见药物可以逆转化生,化生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无异型增生或者不典型增生明显。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由于日本胃癌发病率高,对胃癌的研究全球领先,为了达成欧美和日本的诊断一致性。现在用上皮内瘤变表示癌前病变的程度。一般讲: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度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原位癌或可疑浸润癌。处理原则:低级别可以胃镜随访,如果担心没有取到更高级别的病变,亦可以胃镜下剥离手术(ESD),高级别患者必须进行内镜下手术,部分切不干净或未切干净患者还需要追加腹腔镜外科手术。胃癌前病变饮食注意事项和预防:l 常规我们建议所有胃病患者少摄取如下:香烟、老酒、浓茶、咖啡、牛奶。l 可吃动物肝脏、肾脏、鱼虾及甲壳类海产品、大蒜、芹菜、蘑菇、芝麻等。l 维生素C和胃液可共同防止致癌物前体亚硝胺化合物合成,可适量吃橘子、橙子、西红柿、菠菜、鲜枣、猕猴桃等。l 叶酸能促进核酸和氨基酸的合成,对修复被损伤或病变的细胞有一定作用l 可多吃绿叶蔬菜,如西红柿、菠菜、卷心菜、胡萝卜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轻、中、重度3型。l 无明显症状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少量饮酒,或食适量辣性物品(以不引起胃部不适为限),以增加胃的血液供应,促进胃的正常活动。l 轻度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轻,多无胃酸缺乏,饮食疗法无需特别注意。l 中、重度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明显,常可引起胃酸缺乏,但胃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分解食物等助消化作用外,还能协助铁、维生素B12吸收。除了要避免坚硬、过于刺激食物,按时定量外,宜食较丰富的蛋白质而较低脂肪饮食,以及山楂、橘子、苹果等,以适度刺激胃酸分泌。若可以耐受,进食时还可用少许醋类助消化。l 预防癌变: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促发胃癌的罪魁祸首。幽门螺杆菌导致产生细胞毒性因子,然后导致胃黏膜发生增生性或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胃癌发病率是非感染的3~6倍,杀灭幽门螺杆菌可预防癌变,萎缩性胃炎者建议根除。含硒药物或食物可清除使细胞老化的自由基,增强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本文系朱风尚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