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 月,我院临床心理科开始开展团体治疗的项目,至今为止,共开展49个团体治疗小组,853人次参加了治疗,社会反响良好。有湛江深圳的患者慕名过来参加治疗:也有青岛的患者想要打飞的过来治疗:有一个2016年从美国回来参加过治疗的患者,最近想要他的妹妹专门从美国回国参加治疗。那么,团体心理治疗为什么如此有魅力呢?还要从团体治疗的疗效因子说起。 什么叫疗效因子呢?疗效因子是指在心理治疗中治愈病人所用到的能够起作用的因素。在著名的美国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的《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务》中,将治疗性的改变归纳为十一种“疗效因子”。 一、灌输希望 希望的灌输和维持对所有心理治疗都是重要的。参加团体治疗的来访者许多是抑郁症的患者,他们常常有深深的悲观失望,让他们对治疗对生命抱有希望尤其重要。有所希望不仅让成员能继续坚持治疗,而且对于治疗方法的信心本身就有治疗的效果。 二、普遍性 来访者进入治疗时,会认为他们是唯一的不幸者,许多成员进入团体之前都有焦虑不安的想法,认为自己的不幸是独特的,只有他们有这种恐惧或不能为他人接受的问题、念头、冲动和幻想。在团体中当听到其他成员坦露与自己相似的焦虑,彼此会产生共鸣,看到大家的共同性,不再认为自己的问题特殊。当听到团体中其他成员坦露出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时,会产生共鸣感,有一种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当来访者发现他们并不孤单,而且发现他人也有相同的难处和生活经验时,会有放松的感觉。成员间共同的经历促使他们相互间进行有力的真实性交流,这一点是仅靠治疗师难以达到的,这是团体治疗的魅力之一。 三、传达信息 解释和澄清本身即是有效的治疗因子。在团体中,治疗师提供的教导式指引,包括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等,以及治疗师或其他成员对生活问题所提供的忠告、建议或直接指导等,都能起到心理教育的功能。而成员间的直接忠告暗示传递了成员间相互的帮助和关心。 四、利他主义 人都有被需要的感受。来访者在团体中相互学习,体会不同的角色体验,不仅在互相施与受的连锁关系中受惠,也由给予他人帮助的行为本身中得到收获,感觉到自己是被人需要的。刚开始来访者起初士气比较低,沉浸在病态的自我关注中,自觉无法为他人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意见,他们初期认为自己是一个包袱,当发现自己也能帮助他人时,当发现自己对别人很重要时,会觉得振作和自尊提高,在施予与接收的连锁关系中受惠。 五、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 一个团体治疗小组类似于一个家庭。大多数成员进入团体时都带着从家庭中所感受到的非常不满意的经验。团体治疗师在团体中被视为父母的角色——来访者过度依赖领导者,赋予团体成员不切实际的全知与全能,而有些来访盲目反对领导者,对领导者保持警惕的态度。另有一些团体成员会努力争取团体的注意和治疗师的关心,当治疗师注意力过多集中于他人时,有些学员就笼罩在嫉妒中,或在其他成员之间寻求联盟,想要颠覆治疗师的领导。来访者根据其假想的世界,以及自己曾与双亲及兄弟姐妹互动的方式来与治疗师及其他成员互动,如依赖、抗拒、竞争。由此团体可以提供大量且具有矫治性的可能。原生家庭所固有的角色会不停地被探索和调整,并不断鼓励探索改善关系和尝试新行为,成员与治疗师一起解决问题,修通长久以来未完成、未处理的过去的事情。 六、发展社交技巧 社会学习,即基本社交技巧的培养是所有治疗团体中的疗效因子。来访中有相当是有社交恐惧的人,他们不敢上台讲话,不敢面对异性,不敢面对权威人物。在团体中待的时间较长的来访者会获得高度成熟的社交技巧。他们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回应别人,较少地批判,知道解决冲突的方法,不会主观地批评,而且善于体验和表达,学会换位思考。这些技巧对成员将来的社会互动有很大的帮助。这一因子对于有社交恐惧的来访者尤其有意义。 七、行为模仿 模仿是一种有效的成长动力。许多证据显示,在团体中治疗师的示范行为会影响成员。团体成员中有一些阅历资深的成员,团体成员也可以通过模仿资深的成员,在团体过程中不断尝试,一点一滴地学习他人的行为,继而放弃自己不适当的行为。在其他组员之间也会产生对良好行为的模仿。模仿成为团体治疗中有效的治疗力量。 八、人际学习 人际学习是一个宽广且复杂的疗效因子。人类不仅是需要同类相伴左右的群居动物,还希望被同伴赞同和认可。团体如同社会的缩影,每个成员的人际形态终将在团体沟通中呈现出来,通过其他成员的回馈,成员获知自己给别人的印象。人只有能觉察自己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团体提供了一个环境,允许成员以新的,更适合的人际互动方法交流,通过在团体过程中通过真诚的互动、心理洞察和矫正性的情绪经验,辨认自己不适应的人际行为,并试图重新改变,从而发展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九、团体凝聚力 人有归属的需要,来访者对团体成员有信任、归属和共同体验的需要。对于来访者来说 ,最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个团体在此,有一群人听我倾诉,它们不会遗弃我。团契中有这么多关心、爱和帮助,而我是其中的一部分。来访者在小组中感觉到温暖、归属感、价值感,并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和被其他成员无条件接受与支持,并发展出有意义的关系。在接纳及理解的环境里,来访者会更愿意表达自己、探索自己、渐渐能觉察和统整到以前不能觉察、不能接纳的自我,从而有机会发展与别人的深刻关系。来访者在有凝聚力的团体中获得团体尊重,从而提高自尊,建立自信。 十、情绪宣泄 情绪宣泄在治疗过程中很重要。来访者能在小组中讲出心事,对治疗师和其他成员表达出负面或正面的感情,能够说出以前不敢说或者不能说的困扰,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压抑下来,带来爆发,引起破坏性。许多治疗师都努力在团体中帮助成员释放压抑的感情。情绪宣泄是人际互动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开放的情绪表达对团体治疗的过程极为重要。 十一、存在性因素 生命有时候是不公平的,生命中有些痛苦和死亡终究是无法逃避的。无论“我”与别人多亲近,“我”仍需独自面对人生。面对生死,“我”更能诚实的生活而不被细枝末节的小事羁绊。无论从别人那里得到多少指导和支持,“我”必须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负起责任。存在性治疗的重要是来访者开始感叹万事万物的存在,真诚地活着,接纳各种可能性和限制,意识到自己对生命的责任。人的存在是在真诚状态下的自我创造,从而提供一种改变的力量。治疗师与成员同时存在,同在是所有疗效因子中蕴含的助人力量。 结合欧文亚隆提出的这些疗效因子,我院的团体治疗又有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通过主题形式开展,其中一些主题是:和自己和解、无条件的爱、爱在我家、关于要求完美、安全感、关于死亡、活在当下、减压、幸福密码等。为期15 次为一个疗程的团体治疗,不仅适用于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也适用于生活中有困扰有压力的人群,比如婚恋问题,亲子教育问题,自信不足问题,人际交际问题等等。 常常在治疗中听到来访者感叹,我怎么以前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治疗呢?有着各种压力和困扰的您?还在等什么呢?我们在此真诚地等着您哦!
据统计,目前与情绪有关的病已达到200多种,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绪有关。 恐惧、焦虑、内疚、压抑、愤怒、沮丧……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张关于情绪的地图。研究指出,70%以上的人会遭受到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癌症”与长时间的怨恨有关,常受批评的人爱得关节炎…… 如果您想不得病,就请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情绪是身体的报警信号 现在人们最爱说的一个字就是“累”,不仅累身更累心。生存压力让很多人越来越情绪化,有些情绪连自己都没意识到,但身体却早早地发出了“报警信号”。 当人情绪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比如恐怖会让人瞳孔变大、口渴、出汗、脸色发白;而情绪低落或过度紧张时,人会越来越讨厌自己的长相,觉得怎么穿、怎么梳妆都不顺心,然后就会发现自己头发爱出油、鼻翼出油、心烦冒汗,甚至下体分泌物异常或有味。精神科专家表示,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长时间处在某种情绪中不能自拔,就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不同情绪对应不同疾病 不同的情绪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病。比如恐惧、焦虑会导致腹部疼痛;批评、内疚引发关节炎;压抑导致哮喘;经常愤怒的人容易有口臭,还爱发生脓肿;恐惧会引发晕车和痛经。 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心理上的点滴波动它们都能未卜先知。在所有的心身疾病中,胃肠疾病是排名第一位的,比如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全球约有10%的人一生中患过该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遇到紧张焦虑的状况就会胃疼或腹泻,压力大的时候根本吃不下饭。司机、警察、记者、急诊科医生等患胃溃疡的比例最大。 其次是皮肤。对很多人来说,紧张时头皮发痒、烦躁时头皮屑增加、睡不好狂掉头发,还有反复无常的荨麻疹、湿疹、痤疮,都可能是长期不良情绪带来的后果。 第三就是内分泌系统。女性的卵巢、乳腺,男性的前列腺最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冲击。 大量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充满心理矛盾、压抑,经常感到不安全和不愉快的人,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一着急就喉咙痛;紧张的人则会头痛、血压升高,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经常忍气吞声的人得癌症的几率是一般人的三倍。 赶跑伤身的7种情绪 第一名:生气 “气死我了!”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健康角度来讲,闲气、怨气、闷气、赌气和怒气这五种气,不仅让人心情变差,还会在身体里留下“不良记录”。生气时面色苍白、嘴唇发紫、手脚冰凉,天长日久,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脏器病变。特别是身体不好的老年人,在生气的时候血压瞬间上升,很容易出现脑溢血、心脏病和心肌梗死。 制怒剂:要发火前可以闭上眼睛,想象着面前挂着一幅“怒”字。“怒”就是奴隶自己的心,这时要给自己心理暗示,千万不能做情绪的奴隶。生气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气头上不盲目做决定。 第二名:悲伤 “对心脏危害最大的莫过于悲伤。”心血管科专家告诉记者,“茶饭不思”、“借酒消愁”都是过于悲伤的表现。此时,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会使动脉收缩,容易导致心脏病发作。当一个人悲伤时,往往呼吸急促甚至泣不成声,容易造成肺气的损伤。 抑悲灵:悲伤时可以试着强装笑脸,这种“心理假动作”有利于释放不良的情绪。或者用“愉快回忆法”,想想之前的一些快乐,转移注意力,而且悲伤时一定要和人交流。 第三名:恐惧 “害怕公共场合与人交往,看到恐怖片就汗毛竖立惊声尖叫。”人在面临威胁,或者可能受伤时会本能地产生出一种情绪,这就是恐惧。它可能派生出很多种其他的情绪,比如紧张、焦虑、害怕、不安等。调查显示,“害怕失去工作”是男人最恐惧的一件事情。如果一直处于恐惧状态下,就会心慌心跳、呼吸急促、头脑混乱甚至晕厥。 消恐药:恐惧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不必有压力和负担。对于已经发生的恐惧事实,要设法冷静下来。想到事情最坏的结果并坦然面对。也可以先将自己恐惧的各种可能因素列举出来,学会直面它。 第四名:忧郁 性格内向、郁闷不畅、不善交往、遇事自解能力差……这是部分癌症病人的共同特点。长期处于忧郁状态,会导致过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类胆固醇的产生,加快人体衰老进程。不少老年人由于退休后儿女不在身边,在孤独和忧郁的阴影包围下,很容易“老得快”。 宽心丸:面对忧郁可以反向思维,看到问题中好的一面,并积极寻求快乐的心态。广交朋友可以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和三五好友下几盘棋、唱唱京剧甚至跳几支舞都有利于消除心中的郁闷。 第五名:敌意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每天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难免有“不对付”的,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敌对情绪会转化为焦虑,长期积累可能破坏免疫系统,更严重的会导致心脏受损。消极情绪与肺功能衰退有关,还会反过来加速老人肺功能衰退。此外,敌对情绪还会引起心脏病、哮喘等。 友善片:80%的敌对情绪是能被克服的,试着将对方的优点放大,正视社会和职场规则,多想一点工作,少算计人际关系。当出现敌对情绪的苗头时,可以给自己沏一杯绿茶,其中的茶氨酸有助平稳情绪,理清思路。 第六名:多疑 中国人是最多疑的。办公室里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强行与自己联系起来;丈夫晚归几小时,马上怀疑他是否有第三者。多疑的人往往感到孤独、寂寞、心慌和焦虑,特别是有些老年人,即便一点小事,也要琢磨猜忌很久。他们天天紧张不安,最终可能导致心理崩溃,也会因为寝食不安引起食欲不振和营养不良。 抗疑素:如果感到有多疑的情绪滋生,可以每天记录自己一个优点,这样有助于增强自信心,改善别人面对面沟通的能力,减少误解。 第七名:季节性失控 研究显示,在炎热的夏季,约有10%的人容易情绪失控,频发争执和摩擦;在冬季,抑郁患者会比平时多。这些情绪问题被统称为“季节性情绪失调”,对环境和气候格外敏感的人会产生焦虑或低落的情绪,严重的还会引起机体正常功能的衰退。 情绪阀:夏天时积极调整饮食起居,用跑步、游泳等运动方式转移负面情绪。冬天时多吃些蔬菜和水果,多参与户外活动,晒晒太阳,提高室内自然光线等,都有利于排解消极情绪。
当得知家人或者好友患有抑郁症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想做些什么才可以帮助他/她。其实,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就真的不要乱帮忙,因为你以为的【关心】,可能对抑郁症患者是一把【匕首】。 我不是医生,是一位深度抑郁加焦虑症患者。现在基本康复,回头看看,我想以自身经历提醒你,不要踩以下雷区。 一、不懂,就请收起自以为是 我曾是或正是一名抑郁症患者,在自救的路上孤独挣扎。多年来,时醒时醉,时好时坏。严重时,我如陷沼泽,越挣扎,越深陷;又好比大脑里住着两个人的灵魂,为了争夺我的肉体,格斗不止,内耗极大;正如雪利小姐文章里写的,我们不停地进行自我否定,又盼望着自我救赎。 如果你患有抑郁,不用过多形容,你懂我的孤独无助,悲伤无力,敏感自闭,行尸走肉般的一幕幕。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再强的同理心也不会有切身体会,也无法理解我们的思维,更看不到我们的努力。 御楼写过一篇有关抑郁症的普及性文章,对这样的文章,我们的反应是,就像量身定做描写我一样【全中】;你们的反应是,百科书里罗列的几行字【有病】。抑郁不像感冒发烧痛经一样,你懂那种疼,知道喝热水会好受。对抑郁症患者来说,你平时鼓励自己的热水,却滚烫的可以浇我们个遍体鳞伤。 所以: 别说 【我以前也抑郁过,但事情总会过去的】【你有什么好抑郁的,你看你这么优秀】【你就是想太多了】【人生就是有这么多坎坷,你一定会度过去的】【想想某某,人家那么苦不也过来了】【多大点儿事啊,至于吗】。 一时郁闷和一直抑郁完全不同。感到郁闷的人自我意志受到压力,可以像弹簧一样重新弹起。而得了抑郁的我们内心完全崩盘,压下去,就真的碎了。 不懂不要说风凉话,不懂不要对我进行评价。 你只要【静静的用心倾听,告诉我,在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一直都会在】 二、不要恨铁不成钢,收起你的责备与不满 抑郁的人们在正常人的眼里就像一滩烂泥,或者行尸走肉。你觉得我们的人生没有目标,工作没有动力,生活没有希望,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了兴趣。 作为家人,爱人,朋友,你觉得和我们一起做事,生活,交流都十分吃力。你觉得无论你对我们多么关心,我们都无动于衷,没有任何欣喜之色,感激之情,反而对你们毫不关心,冷漠至极。 你觉得我们没有以前那么开朗,自信,活泼,敏捷了;你觉得我们不修边幅,不注意形象,懒懒散散邋里邋遢了;你觉得我们赖床,发呆,行动迟缓,无所事事了。 其实你不懂所有的这一切已经让我们心里充满着【愧疚】。因为你们爱我,我又不争气,所以愧疚;因为工作不努力,所以业绩下滑,所以愧疚;因为不关心家人朋友,又不主动联系,所以我们愧疚。已经满怀愧疚的心,着实听不得至亲至爱之人的指责。 所以,请你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语气: 别怪我,别责备我,别嫌弃我。 别说【你再这样下去就完了】【你会毁了你自己的】【你太自我了】【你神经病啊你】【你这个人好纠结好烦啊】 我们的情绪十分敏感,如果身边的人再施加情绪,本来已经愧疚的心就会瞬间崩塌,陷入无底的焦虑与自责中。简单的一句话,就会造成巨大的精神刺激,后果很严重。 你只需要【静静的陪伴,耐心的倾听】 三、我想静静,请随手关门关掉音响不要嗨 抑郁症患者常常伴随着自闭。严重的时候觉得整个世界都不理解我,我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也是不重要的。很多朋友都曾跟我说过,抑郁的时候不想查邮件,不想打电话,不想发短信,不想说话,只想静静的一个人抱腿待着。 有一类抑郁症患者是神经介质出了问题,大脑所想的每一个指令,传达到身体去实践的时候都要付出很多比一般人多的能量。与人相处时候,对方的积极正能量会让我们感到压力,自卑,和愧疚。仅仅作为一个倾听者,也需要付出很多能量来做出回应,因为那个高速飙车或者老牛慢车一样的大脑在对你做出回应之前不知道有过多少担心。 你怀着好心拉我出去玩的时候,我真的很累的,只想待在家里静静的思考人生,请不要说【有什么不开心出去玩玩就全好了】。你不懂。我思考完了人生,会有自己想出去玩的时候;在我内心中两个人在格斗的时候,我没有能量分出第三个元神来出去玩。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绝对属于自己的空间来让心灵闭关修炼。这个现实空间,可以是自己的房间,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落,床上,沙发上,桌子底下,甚至柜子里面。无论哪里,都不要觉得奇怪,不要打扰,不要把我们拉出来,修炼好了再出关时候,我会感谢自己还活着,我又有了能量面对这个世界。 所以: 我做出奇怪举动的时候,请不要将我从柜子里拉出来,把我当怪胎一样看待。我只是想一个人静一静,给我一个没有压力,没有繁杂,没有人会打扰的空间,让我一个人静一静而已。 你只需要【轻轻的关上门,告诉我,如果需要,随时打电话给我】 四、请为我保密,对得起这份沉重的信任 心理医生职业操守中的一条就是绝对的保密。这才成为患者信赖的基础,才有可能进行治疗。如果你身边抑郁症的朋友对你倾诉,那么你是她/他的信赖。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或者可以找到心理医生的。 有找朋友倾诉,找医生治疗的举动,是抑郁症自救的第一步。内心的力量,是所有治疗的基础,所以,这份倾诉是绝对的信任,显得格外沉重。 倾诉是我们从自己的柜子里走出的第一步,是自闭很久之后想要呼吸新鲜空气的举动。闭关的时候,我们【静静的思考人生】,失控的大脑有很多想法,很多道理,我们都懂,缺少的只是走出去的勇气。 所以: 你不要对别人说起我对你倾诉的话,一旦发现,你便背叛了这份信任,我会觉得失去了朋友,会焦虑不安,懊悔伤心。 也不要对我讲很多大道理,道理我们都懂,你只要适当做出肯定,告诉我慢慢来,累了你就在我身旁。 同时,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这是科学帮助患者康复之路的第一步。 如果你想提供关心,又不想往朋友两肋插两刀,就请一定注意自己说的话,还有说话的语气和情绪。 1. 倾听而不一味劝说; 2. 肯定而不盲目鼓励; 3. 不责备,不评价,不批评,不反驳,不恨铁不成钢; 4.成为值得信赖又不必担心你会有情绪压力的人; 5. 提供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6. 让我们觉得自己对别人有价值; 7. 对于纠结,要先肯定顺着说,再拿出专业证据打消魔怔的念头。 8. 当她/他表现出求助愿望时,帮助和专业心理医生建立联系。
陈医生:您好! 我是苏州的一名强迫症患者。无意中看到您的那篇关于“为所当为'的博文,很有启发。我想结合自己的症状,谈谈我对“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理解,望指正! 我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反复地捡小垃圾;反复地挂毛巾;反复地看,读同一段文字,图片,视频等等。当然也有强迫的思维。先前,我看的心理医生教我:“顺其自然”,就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症状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对抗它,如果没有事情,可以做到满意为止,做到不想做为止;但是一定要结合‘为所当为’,就是有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去做,就是该干嘛就干嘛。这和您说的大致相同。但我觉得您说得更好,更细致,强调了马上去做!。那就是为所当为要求患者该干什么马上去干什么,即使痛苦也要坚持!我想着重向你请教的是: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可能有点可笑,有点钻牛角尖了,但确实是最令我困惑的! 按照您的说法,该逛街就逛街,该聊天就聊天等等。我的理解是,人每一刻都是有事情的,不管重要不重要,都是应该做的。比如,洗完脸挂毛巾,突然有了冲动,反复地挂毛巾了;这时其实应该走出卫生间吃早饭了,就应该马上停止挂毛巾,出去吃早饭,即使不满意,不舒服,痛苦,也要坚持!这个例子我的心理医生也是这么说的,容易理解。但接下来的例子,我的理解和他的说法有分歧。那就是比如我在看文字的时候,反复地看了,我觉得自己应该接下去看,或者看其它网页,或者下棋,或者聊天,都是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情,所以应该马上停止反复看,去做其它事情。他却说,没有重要的事情只管反复看好了,比如起草重要文件等。我在实践中的体验是,往往反复看了还是不满意,看了还想看,浪费大把时间,内心焦虑,越看症状越重。这个症状,是不是应该马上停止反复看,尽管有强烈的冲动,尽管很不满意,很不舒服,很痛苦,也要马上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接下去阅读,或者看其它文章,或者下棋等) 所以,我目前对“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理解就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该干什么马上就去干什么,尽管不满意,不舒服,痛苦,也要坚持!而既然吃饭,睡觉,聊天等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人的生活中可以说每一刻都是有事情的,都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应该反复地捡垃圾,反复地挂毛巾,反复地看同一段文字!当症状出现的时候,不要去对抗它,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一旦意识(认识)到自己接下来真正应该 做什么,不管重要不重要,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就要马上去做,尽管痛苦也要坚持!您觉得我这样理解“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和“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对吗? 强迫症真的如百度上所说,改变了我的人生。迫切希望得到您的帮助,也算和您有缘!谢谢! 陈巧平: 感觉你并没有理解好什么是“顺其自然”,这是“为所当为”的基础。 我们人生中的事是有轻重缓急之分的,不是所有的事是一样重要的。 而强迫症的病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把很多可以忽略不去管的小事也不允许自己出错,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反复检查和做这些小事,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小事花的时间精力多了,重要的事就变成没时间没精力做了,毛巾挂没挂好有什么关系呢?对我们人生有多大的影响呢? 很多人偶尔会做重复的事,他们做了就做了,他们不去烦自己做了,因此就不会纠缠其中了,重复行为也就仅仅只是偶尔为之的行为了,不会发展成为强迫的症状了。 强迫症的人爱把做的事分成“好的”和“不好的”,对于“不好的”,不允许自己做,不允许自己犯错,越想消除和控制“不好的”,强迫症状就越多了。 做错有什么可怕的呢?所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本质上就是在“尝试错误”,没有爱迪生勇于犯错,我们可能还没发明白炽灯呢? 每个人的成长也是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我们每个人能学会说话走路就是勇于犯错的结果。犯错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就是犯错的过程,犯错是会促进我们成长的。 允许犯错、允许生活中有“不好的”就是“顺其自然”。当然前提是不做违法犯罪不做伤害他人的事。认可可以犯错、生活中可以有“不好的”是常态的,这就是“顺其自然”。完美的状态却不是常态的,是偶尔有的状态。 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能让自己能成长、能开心的事情上就是“为所当为”。
这样一个辣眼睛的标题是不是惊到你了,觉得简直是在胡扯!想我们喜爱哥哥张国荣就因为抑郁而自杀的,及前段时间刚刚过世的乔任梁,还有大把的名人、明星备受抑郁困扰……这里说抑郁并不是指严重的抑郁症,更多是你出现不高兴、难过、悲伤的情绪。 来源 | 抑郁症 当我们出现抑郁状态时,其实是我们发现以前的自我和处世方式跟现在环境有点格格不入,自己难以适应而感到难受。开始会自我怀疑能力和人生前途,变得意志消沉。有时我们过多的把抑郁状态归咎于其他不相干的因素,比如:周围环境、他人的阻力、时运不济等。 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抑郁是一种显著的信号———想适应新的状况,就要做出重大改变。我们的潜意识渴望面对事实,而且在潜意识层面上,已开始了放弃与成长的过程。其实觉得不高兴或抑郁,是所有心理学名词里面最有正能量的一个。它正在提醒你需要做出调整和改变来适应新的环境和机遇,急需沉静下来深刻的自我反省,抑郁正在拯救一个跟社会开始脱节的你。 人生苦短,每个正常人都有抑郁的时刻,关键就看我们处理是否得当,下面分享7个于抑郁相处的技巧。 一、制定细节的、明确的目标 抑郁的人倾向于订的目标都太宏大或者模糊:“我想要快乐起来”、“我想要摆脱孤独感”;而不抑郁的人,会说:“我打算每周给我好朋友打两个电话”。前者令人更加惶恐;而后者让人更有掌控感,事实上也更能促成改变。 人抑郁的时候,容易深陷迷思,所有糟糕的念头都一并而来:比如我完蛋了,我再也好不起来了,我很糟糕,我怎么才能好起来。相信我,无数的人都有这样自我怀疑,而且无比绝望的时刻。试试看,此时给自己一个更具体的目标:比如说去写一篇文章,或者买一个拖把,跟朋友约一个饭局。让哲学家去思考人类终极的问题,我们来认真做好吃喝拉撒。 二、起身去做些事情,或是冥想 人在抑郁状态的时候,很容易在消极的想法里面沉迷深陷,就像踩着转轮的小老鼠,逃而不能。很多研究证实,在这样的情形下,做冥想会很有帮助。冥想当然有帮助——如果你会做冥想的话。 对于我个人最有帮助的是,当大脑无法停止转动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上,比如摸一下身边的物体,动动脚趾头,去走一走,或者去做件小事情。目的是,关注你身体的感觉,而借此将注意力放在当下。 三、关于冥想 冥想有很多种类,走路冥想、打坐冥想,诸如此类。我始终没有学会冥想这件事情——说来羞愧,每次我都以极快的速度睡着过去。但是当时老师说的一个技巧我一直在使用。他当时说,关注你的呼吸,关注你脑袋里面浮现出来的念头。 想像你面前有一个传送带(或者铁轨),当你有念头冒出来,将这个念头打包,放在传送带上,让它走掉;下一个冒出来,打包、放在传送带上,让它走掉。周而复始。我依然时不时会睡着,但这个技巧确实能够有效地把我从胡思乱想的迷思之中拖拽出来。 四、给自己创造一个情绪上的“安身之处” 人在抑郁状态下,很难回忆起什么快乐的感受。一个建议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情绪上的安身之处。让来访者在冥想的状态下,回忆/或想像一个让自己感到舒适、安全、快乐的环境/情境。这个环境可能是你小时候居住的房子、山清水秀的野外,或是年幼时好朋友的家,甚至是你想像出来的,让你舒服和快乐的环境。 但重要的是,你念头里面有这样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能够给你带来好的感受。当抑郁侵袭的时候,你可以偷偷跑“回去”休息一下,积攒些能量。 五、去运动 一个长达26年的研究综述表明,运动不止能够在短期内让人的心情舒畅,从长远的角度看,它也能预防抑郁症状的发作。最近和跑北京马拉松的朋友聊天,大家一致的反馈都说,长跑是修行,也确实能够舒缓压力和让人感觉更好。抑郁发作的时候人特别不想动。那,就在抑郁发作之前,运动起来吧。 六、思维方式 研究说,一个人如果倾向于对事件产生大的情绪反应,那么TA就更容易遭受抑郁症状的困扰。这亦是硬币正反面。人敏感,就容易受到情绪的困扰;而不敏感,又可能丧失创造力和想像能力。 所谓人在轻躁狂状态下,特别适合艺术创作,因为那时人跳跃、丰富,有想像力。抑郁也一样。抑郁带来坏处,它亦有它的好处。最大化那些好的部分,学着和那些坏的部分握手言和——当然很难,但值得尝试。 七、接受它/Live with it 研究说抑郁状态的人,看待事物比不抑郁的人更精准。也就是说,人不抑郁的时候更容易过度乐观。而抑郁的人往往对现实的评估更准确。我就说嘛,聪明的人才抑郁。人无知而快乐,聪明就得面对痛苦。 当然,当你看到了痛苦的真相,仍然能保持快乐,接受它,这是大智慧。大智慧不是生而即得,你也不一定非要有所谓大智慧——毕竟我们都是人而不是神。就当这抑郁是上帝送给你的万圣节礼物吧,Live with it 。 正确处理好你的抑郁状态,让它成为人生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而不是拦路石。如果你或你身边的朋友是过度抑郁,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咨询心理专家,寻求正确有效的解决方法。
克服抑郁症第1步:消除病耻感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会得这个病,因为我以前的症状就是睡觉挺困难。那时候我老开玩笑,说如果我上医院,被小报记者盯上了,是很麻烦的。 因为我胳膊长湿疹,去看湿疹的那个科叫皮肤性病科。抑郁症呢,是精神科。你看我去医院,从皮肤性病科出来,然后去精神科,然后从精神科出来,再回到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多吓人!我说你们能不能改一改,皮肤科就是皮肤科,干嘛非要跟性病放在一起呢?精神科听起来挺吓人的,也可以叫心理治疗科嘛。 听说现在很多医院不叫精神科了,都叫临床心理科,我觉得挺好。 总之,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不是丢人的事,要早一点认识,早一点治疗。 克服抑郁症第2步:正确认知 我发病是在02年左右,之前我还做过两次关于抑郁症的节目。但是,当有一天这个病到了我身上,我根本不相信,也不知道当时的状态就叫抑郁症。 当时直观的感觉就是情况很不好。什么事情都没有情绪。吃饭没有情绪,喝水没有情绪,甚至翻身都没有情绪。我在宾馆里躺着整整一周,一会儿睡,一会儿醒,什么事情都不想干,也有自杀的念头,而且做了实施,割腕、想跳楼这些都有。 得了抑郁症,我不主张各位病友自己扛,比如说去旅游,谈个新的女朋友,去吃吃火锅就会好了,不会好的。如果那样能好了,可能就不叫病了。一定要早一点去看医生。 克服抑郁症第3步:找对方法 如果被确诊抑郁症的话,我还是建议你吃药。 很多人说抑郁症吃药有副作用,但是你想想,如果你长时间不睡觉,或者总在一个不正常状况,即使不吃药,这对身体的损害也是非常大的。比较一下,还是吃药更划算。 除了吃药,我还建议大家试试心理治疗。我尝试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我现在觉得我对自己比以前仁慈很多。 克服抑郁症第4步:预防复发 有人问我现在抑郁还会复发吗? 说实话,我还会再发作,但是要轻得多,恢复得也快。这么多年了,我觉得自己有经验了,能够准确判断出,自己是不是要进入抑郁症发作的状态,可以早早的改变作息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觉得抑郁症很怕注意力集中。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可能难以摆脱。现在我学会了很多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学习书法,学习绘画。我每天在家里画鸡,画各种各样的鸡,书法也有很大长进,很高兴做这些事情。
作者:刘长铭,来源:中国教育报 刚出生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长之后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这个差异就是由家庭造成的。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前两年我谈过一个观点,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谓的重视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但是总体来说,每一次有关家庭教育这样的活动,可以看到座无虚席,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心态。 但是,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许多多过去还没有产生过的问题。每个即将当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都对即将出生或者即将长成的孩子有着许许多多的要求,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和许许多多的希望。 比如说,我见到了很多现在所谓的“胎教”,怀孕之前要注意如何调理爸爸妈妈的身体,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出生有一个更好的生理方面的基础。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们对他有很多梦想,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状元,我们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豁达、彬彬有礼、风趣幽默、举止文雅等等。 恕我直言,很多目标对家长来说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今天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开始做家长之后我们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实现的,是虚幻缥缈的。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于是,我们为了追求那些我认为虚幻缥缈的目标,就产生了许许多多我们今天看起来本不应该产生的现象。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奥数已经开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已经开始分快慢班。 所以今天我们社会上有更多的现象说明,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抢跑"。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都看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其实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的“抢跑”。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 所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我们所谓的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有句话是,"行行出状元",我理解就是无论采取对哪种人群进行统计分类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态分布的。 一个优秀的厨子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反之,也是这样。无论我们怎样对人进行分类统计一定是正态分布的,我们所谓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数的。绝大多数是平常的。但是,平常的人就没有幸福吗?难道我们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其实我们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是他们生活很乐观、很幸福。 我过去读过一篇文章,谈到了买房子,难道租来的房子没有生活吗?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拼命买房子呢?去年两会看到一个采访,日本的很多姑娘特别是东京的姑娘是不愿意嫁给有房子的人的,因为她认为这样的人什么都有了以后可能不愿意奋斗了,他们更愿意小两口从一无所有开始一点一点构筑自己的生活,这不仅是生活的构筑过程,也是情感构筑的过程。 如何与孩子沟通应该被当作一门艺术。 在沟通这个问题上,请每一位家长都思考一下,我们有丰富的话题吗?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吗?在沟通的时候,想过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吗?除了学习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沟通话题?我们是否曾经向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只要把分数搞上去,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 我们想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可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责任的教育已经彻底的丢掉了。什么都不用管,哪来的责任感?就会出现油瓶子倒了,孩子都会视而不见的情况。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也可能无言的方式更有效。不用说什么,上去拥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背、他的头,其实孩子学习问题上,家长帮不上什么忙。这种无言的动作孩子全都能够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艺术的方式。比如我们有一个老师,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他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从超市买东西手里拿一样东西没有结账,等到停车场上车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东西没有结账,其实他拿走了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但是家长认为这是培养孩子好品质的重要机会,所以让孩子把钱送还给了超市的收银员。孩子做完这件事情后,家长没有一句口头表扬,但是整个晚上,父母都表现得非常高兴。其实这种气氛孩子能够感受到,这就是对他的一种最好的奖赏。 有时候,沟通需要一些时机。我讲北京四中的一个案例。刚才赵老谈到,家长和孩子亲情的淡薄,我们在若干年前曾经采取一种方式,在军训的时候,我们让每一个家长给军营中的孩子写一封信。军训差不多为期十天左右,我们让这封信统一在第四天的时候交到学校,然后我们争取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时候让每一个孩子读到家长给他写的信。 我们对家长说,不能以我太忙没有时间写为理由,如果全班同学就你的孩子没有信,你的孩子可能很失落。平时家长不愿意谈的羞于开口的话都可以在信里写出来。为什么选择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因为绝大多数孩子这几天离开父母、离开家,特别是军营特别苦的环境,他已经开始产生对家的想念心情。在这个时候家长的一封信能够深深的进入他的心中。几乎没有学生看到信不落泪的。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沟通。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沟通我们应该选择一种方式,选择一种场合,选择一种心境,选择一种时机。 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进沙”。 我曾经在网上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芬兰的一个小孩子在十岁那年,为家里做了一点事情,他可能觉得需要有一些回报,于是就写到,“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邮局10芬尼,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如果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给你一个这样的纸条,你会作何反应?有些家长也可能会暴跳如雷。而这个妈妈看到这个账单没有说什么,把钱放在那儿了。小孩拿到钱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写的另一个账单:“彼得欠妈妈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妮……”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艺术。我认为,现大绝大多数家长缺少这样一种教育艺术。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打他、骂他都行。”这反映了家长的一种心态,在推卸自己应该担负的角色。在很多时候,家长小题大作,儿子接到了一个女孩子的电话,妈妈可能会拿起电话在旁屋监听,或者一个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电话,很多家长立刻跟老师反映,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这个孩子电话、通信的自由等等。其实这都是过于敏感。 我们学校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把这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原则。他说:"校长,我现在明白了,做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要眼睛揉沙子。"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一种宽容,我们要相信孩子能把这个事情想明白,能从这个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曾经读过一个台湾作家写过的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们到海边玩儿,孩子们希望下水,考虑到安全,他开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那么迫切提出要求,他同意了。 但是,他让老师们在远处布置一条防线,让孩子们不能超过这个防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上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孩子们说笑着,一个小女孩把衣服脱下来了。显然,她的衣服脱的太多了,这个老师特别惊讶,想着是不是要制止,但是他克制住了。后来,他看到这个小女孩把衣服拧了拧,然后把衣服穿上了,旁边的男孩女孩没有什么异常。因为孩子们的兴奋点不在这儿,但是我们成年人大喊一声,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就毁掉了。所以,这就是我们眼睛里要揉的沙子。 父母如何更好地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 网上有一篇我写的文章,文章的观点是,千万不要把孩子看的比你的生活伴侣更加重要。在我看来,夫妻关系是第一重要,正因为有了牢固的夫妻关系,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会有一个正常、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那篇文章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看完了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因为很多家长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最后导致家庭许多矛盾的产生。 一次家长会上,我谈这个观点的时候,我谈的是我们要有足够的时间跟孩子家人在一起,有家长说我的工作每天就是应酬,晚上都在外面吃饭,很少回家吃饭。我说我不认为任何一顿饭都要在外面吃。在这儿我坦白的跟大家说,我在其他的事情都不会撒谎,只有一件事情可能会撒谎,就是别人给我打电话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我会说"对不起,今天晚上有安排",其实,这只是借口,我认为和谐的家庭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一家人厮守在一起。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家是接待外宾的一个开放的家庭。有一次在他家碰到了一个日本高级官员的夫人,她讲到,父母一定要使自己跟孩子有足够多的皮肤接触,一定要抱孩子,这实际上感情的基础感情是发生在身体来的生物化学反应,没有这些条件这些反应不可能发生,不发生就没有情感发生,情感不是虚幻缥缈的,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多的接触才有更多的感情。 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不要把它过于艺术化、也不要过于技术化。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睦的家庭最重要。有了和睦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够很自然、很幸福的成长。我相信孩子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至于是不是那么早的学更多的东西,我个人的建议是希望家长不要看重“抢跑”。希望今天能够更加理性的来对待家庭教育,对待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孩子是父母关系的镜子 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孩子过度上网,不出门,不去学校学习,这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孩子所处关系的问题。作为心理医生,我们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解决好孩子周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2005年8月,我去北方的某省会城市给当地的心理咨询师讲课。三天的讲课时间里,有一个下午安排现场访谈,也就是说,让我当着几十名学员的面,跟咨询者交谈。选择案例时,一名咨询师告诉我,她所在的工作小组曾对市里的中学生“网络成瘾综合征”进行调查,发现在校初高中生符合“网络成瘾综合征”特征的多达18%,而且她手头上就有这样的案例。这名咨询师问我能不能就这样的案例现场访谈,我回答说当然可以。 在访谈之前,我向学员们陈述了自己对“网络成瘾综合征”的两点看法。 第一,不同意给孩子们戴上“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帽子。毕竟这一诊断不是真正的病因学诊断,而是现象学诊断,所以不科学;再说,孩子们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给予任何疾病诊断都会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使他们的成长受阻。还有,如果告诉孩子“你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征’”,那就像告诉抽烟的人“你患上了‘尼古丁成瘾综合征’”一样,并没有实际帮助。我还警告说,下个“时髦诊断”有可能是心理咨询师的自恋表现,不可不慎。学员们都笑了。有学员问:“如果家长问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回答?”我说:“那就告诉家长,孩子没什么问题,还是好孩子,只是上网多了点儿,你们不让孩子上网,才把问题弄大了。”学员们又是一阵哄笑。我严肃地说:“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可要耐心细致呀!” 第二,大家都是学心理学的,请大家一定记住,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问题,因为内心世界是所处关系的反映。孩子过度上网,不出门,不去学校学习,这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孩子所处关系的问题。作为心理医生,我们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解决好孩子周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下午,管先生一家三口如约而至,我和他们一起坐在讲台上,每人拿一个话筒,开始了访谈。 我先作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问管先生一家:“我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呢?” 沉默了一会儿后,管先生说:“我的儿子威威从上个寒假结束,就几乎没去上学,成天呆在家里或者到网吧上网,我和他妈妈怎么说都没用。威威已经上高二了,再这样下去,估计连专科学校都考不上。我和他妈妈都很着急。威威将来怎么办呀?” 管太太补充说:“威威越来越不服管,以前还听一点我们的话,现在我们还没跟他说完一句话,他就大喊大叫。有一次,我和他争论起来,他竟一掌把我推倒在地。”说着忍不住擦眼泪。 我把目光投向威威。威威看了我一眼,显得有点紧张,一句话也没说。 我问管先生夫妇:“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觉得一家三口谁最痛苦?”管太太脱口而出:“当然是做父母的。”过了几秒钟,管先生说:“我以前没想过这问题,总觉得儿子不听话、不懂事、不懂得为自己的前途着想,现在仔细想想,倒觉得儿子也很不容易。威威曾几次下决心戒掉网瘾,好好地去上学,但就是坚持不下去。看得出来,他挺矛盾的。他应该比我和他妈妈更痛苦。”说完,他怜惜地看了看儿子。威威有点坐立不安了,似乎被一些什么东西打动。管太太一脸惊奇地看着丈夫,似乎在猜测他这样说的真实含义。 我问威威:“你每天上网几小时?”威威答:“除了睡觉,基本都在网上玩游戏或聊天。”“网络能给你带来什么呢?”“可以让我听不见爸妈的唠叨。”“他们怎么唠叨了?”“他们成天在我耳边说学习怎么重要,一定要考上大学,还让和我一起去网吧的同学不跟我玩,弄得我一点面子都没有。有时候,我真想自杀。”威威越说越激动。管先生夫妇却毫无表情,大约这样的抱怨他们听得太多了。 我想缓和一下气氛,转而问学员们:“你们说说,威威为什么会那么长时间上网?”一个学员站起来说:“因为被父母管得太多了,到了网上,他可以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另一个学员说:“因为学习领域是父母和老师的地盘,而网络是自己的地盘,他在自己的地盘上呆,肯定觉得舒服。”有个学员说得更严重:“是父母把他推向网络的。”……眼看着访谈渐渐变成批斗会,我及时叫停,对管先生夫妇说:“台下的心理咨询师说了自己的看法。你们觉得对的,可以听;觉得不对的,可以不听。我认为你们是很负责任的父母,你们希望孩子有好的前途。” 我又问威威:“你的意思是,如果父母不管你,不对你唠叨,你心里不烦,就不那么需要上网?”威威毫不犹豫地回答:“那肯定。”管太太马上反驳:“算了吧!有一个月我们没怎么管你,你还不是成天在网上?”威威辩解:“那段时间,我也看书了!再说,你们虽然没说什么,但脸色比任何时候都难看!”管太太又忍不住哭了,一边哭一边说:“我早就不打算要你这个儿子了,权当没生过你,没你这不争气的儿子……” 等管太太的哭声稍停,我问:“假如杀人放火偷盗是最坏的,坏到了10分,那你觉得威威现在坏到几分?”管太太擦擦眼泪,似乎不想回答,直到我再追问,她才说:“两三分吧。”我笑了:“才坏到两三分,你就打算不要他?” 接下来,我在屏幕上投放了这样的一张幻灯片: 父母与孩子互动可能导致的结果(针对孩子过度上网) A.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不上或者少上网。 B.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也上网。 C.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不上学、只上网。 D.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好,孩子不上学、不回家、上网、乱交友。 E.父母与孩子关系恶化,逐渐导致极端恶果,如男孩子离家出走、抢劫、杀人、吸毒,或者孩子患上严重的精神病,甚至自杀。 我对管先生夫妇说:“我做心理咨询已经20年了,以上的各种结果都见到过。你们到目前为止,都试图达到A目标,或者最少是B目标,结果却不满意。这样做的直接恶果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坏,实际上可能导致E后果。心理医生或者其他任何人都不是神仙,不可能向你们承诺怎样做可以让孩子上清华北大。但是,心理医生的绝招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最坏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一定有什么惊人成就,但可以过健康的日子;也有可能孩子自己想通了,开始努力学习,以后考上清华北大,但我们不把这作为目标。现在的问题是:你们愿意有跟自己关系好的、健康的儿子,他将来有机会结婚生子,让你们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还是愿意让儿子永远从视野里消失,或者把他送到精神病院?”这是很严肃的问题。管先生夫妇低头沉思,威威也似乎有所触动。 我问威威:“你是男子汉,愿意选择哪条路呢?”威威泪水夺眶而出:“父母如果不逼我、不烦我,我当然愿意选择最好的路。”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儿流出来。那一刻,鲁迅的话在我耳边响起:救救孩子!当然,管先生夫妇是一片好心,只是由于好些事情没想清楚,才导致孩子用自己的前途与他们对抗。我的职业任务是:向父母和孩子呈现清楚的现实。 谈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承受着不少压力。我宣布休息20分钟,让大家消化一下。 休息完回到会场,我让在座的心理咨询师给管先生夫妇出主意,结果很快就有了一大堆主意,千奇百怪。归纳起来,大约有一正一反两派观点。 正方认为:威威还不懂得好好学习对自己有什么意义,所以要反复对他说以后竞争很激烈,如果不上好的大学,将来连饭都没得吃,以增加他的危机感,等等。 反方却认为:如果17岁的男孩连这些道理都不懂,那就是傻瓜,随便讲啥道理都是没用的;相信管先生夫妇已经把这些道理讲了无数遍,结果是越讲越没用,所以还不如抓住一个核心——守住父母和孩子的亲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营造友好的、理解的气氛,即使威威每天24小时上网,但他还是儿子,要让他享受“儿子的待遇”,不让网络阻隔亲情;亲情第一,上不上网简直太不重要了;等等。 听着各种主意,管先生夫妇表情极为复杂,威威则表现得有些慌张。我估计他在想:如果父母这样对我,我到底该怎么办? 三小时很快过去了,我对管先生一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在他们一家三口离开后,我建议对管先生家进行追踪咨询,并提出了一些咨询思路。 三个月后,学员打电话告诉我,说她后来又给管先生家做了四次访谈。情况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管先生夫妇一直努力改善与儿子的关系,把儿子上网看成次要事情,整个家庭温情脉脉。半年后,她又打电话告诉我:“威威上学了。上学那天,他对父母说:‘你们对我这么好,别说让我上学,就是让我跳火坑,我也愿意。’管先生很幽默:‘儿子呀,不管是上学还是跳火坑,你都是我们的好儿子。现在想想,上个屁网算什么,竟搞得差点儿把整个家毁了。’” 我听了大笑,既为好学员,也为威威这个曾经很可怜、现在却很强大的孩子。
今天一位朋友告知,她老公要好的一个同事被裁了。一些行业基本停摆了,裁员、减薪,甚至无薪。对于成年人来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怎么过呢?惶恐焦虑充斥着成年人的世界。这段时间,在心理科门诊我也常常看见疫情下焦灼的眼神。疫情还在继续,疫情可能还将继续,成年人,如果闯过心理的难关呢? 一、学着做断舍离。疫情之下,很多的行业收入下降,很多家庭的收入也随着下降,在这时候,正好可以学着做断舍离,哪些衣服可以不再买了呢?以前装不下的衣柜也可以趁机整理整理呢。哪些美食可以少吃些了呢?,粗茶淡饭下,之前查出来血脂高、尿酸高正好说不定可以降下来呢。 二、让自己休一下假。作为家里支柱的成年人,很多时候舍不得给一个放一个长假,长期拼了命的奔跑着忙着赚钱,身心俱疲。疫情下,虽然是被动的,也试着怜惜一下自己,给自己放一个假。睡个懒觉,晒晒太阳,品品茶。 三、多陪陪家人。工作时早出晚归,晚上周末也常常加班,有时几天都见不到老人小孩的面。疫情下待在家里的时间,正好可以陪孩子玩玩游戏,陪老人聊聊天。 四、充电学习。世界变化很快,也需要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学一门语言,学一门技术,学一些管理知识,让自己有能力抓住将来可能的机会。 五、放低身段。疫情使很多的行业受到冲击,原来自己擅长的工作可能暂时找不到也做不了,为了渡过难关,放下身段,只要能养活自己的工作都是好工作,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的工作都是光荣的。 六、养好身体,养精蓄锐。不用上班的时间也保持规律的作息,早睡早起,锻炼好身体。 七、抱团取暖。和家人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共渡难关。 潮起潮落,日出日落,是自然的规律。低潮终将会过去,太阳会照常升起。
临床心理科 陈巧平 案例一:一个小学四年级男生。因为近段时间在家上网课,妈妈在家负责监督辅导,一上课母子俩就开始吵架,母亲嫌儿子注意力不集中,东摸摸西摸摸,儿子嫌母亲管得太多,言语激烈时,儿子脱口而出,我想拿刀捅你! 案例二:某大二男生,本来在南京上大学,因为疫情被困在了家里,一进诊室就向医生抱怨,学校怎么还不开学呀?我在家烦死了,父母唠唠叨叨还吵架,我一天都不想在家待了。 案例三:某三十多岁女性,医生,我怎么现在一辅导孩子作业就秒变后妈了呢?老师一投诉我就更是火冒三丈。 这段时间,类似这样的案例,每天在心理科门诊上演着,疫情已经让大家都很难了,相爱着的一家人怎么能做到不相杀呢? 一、放低要求。过高的要求、过高的期望值会使双方都很焦虑,焦虑会使人放大负面的东西,结果家人之间相互各种看不顺眼。 二、换位思考。父母不妨试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因为疫情孩子回不了学校,见不了同学好友,各种活动也被取消了,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闷在家里也实在不容易呢。父母也试着让孩子理解自己,因为带孩子班上不了,家里收入下降,孩子的课业父母也不懂,只能看着干着急,父母也压力山大呢。 三、关系比事情重要。生气时,很多时候在乎的是事情,作业又没做完?被子又不叠?指责抱怨时,把事情看得比心情更重要了,心情不好了,关系怎么会好呢?因此诊疗时,我常常提醒父母,你是在养儿子呢?还是在养仇人呢? 四、家人之间多些共同的活动。一起在家看看电影,一起打打游戏,一起做下运动?这些共同的活动,不仅有减压作用,还增进了感情,改善了关系。 疫情之下,大家都不容易,相互爱着的一家人,要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相爱着的家人就好好相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