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一般发生在儿童身上,成人也可能感染。这种疾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可是一旦发展严重那后果不堪设想。受重庆电视台邀请做了一期关于手足口病的健康节目,而且近期有患者咨询,特将大家关心的问题总结如下。(图片来源于网络)问:我们常听说某地手足口病爆发,导致学校停课甚至发生死亡的案例,很多家长也是闻之色变,手足口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呢?答: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这些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因常在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水疱或溃疡,故称为手足口病,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多数手足口病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问:手足口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疾病吗?答:手足口病它以前就有,只是以前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感染,这个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症状比较轻,基本在一周内自愈,几乎不引起死亡。1995年以来,我国发现了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患者,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比较重,可出现严重的肺部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问:手足口病的小水疱长什么样?答:水疱小米粒至绿豆大,周围有红晕。疱内含浆液一般不破溃,一般2-4天后吸收干燥,一般不留瘢痕。这些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趾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嘴里的水疱容易破溃形成糜烂或溃疡,因疼痛而影响进食。问:手足口病需要治疗吗?答:手足口病多数为自限性疾病,并不需特殊治疗,一般1周左右即可自愈。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不到2%,病情危重者可在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但是我们家长不必恐慌,只要对幼儿加强观察,一旦出现高热、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严重的症状应及早就医。问:水痘早期症状也是发热和出现水疱,我们如何区分?答:可以通过水疱分布部位、水疱的形态、伴随症状这三点很容易区分。首先,水痘的疹子常出现“四世同堂”现象,即同时有红斑、丘疹、水疱和结痂,常伴不同程度瘙痒,皮损比较集中分布在躯干中心。而手足口病则多分布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而且一般不瘙痒,不结痂。问: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染的?答: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自然寄主﹐病毒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通过手指﹑餐具和食物)传播扩散。手足口病患者的咽部、肠道中及水疱中均有病毒存在﹐感染后病毒在咽喉部持续存在1~3周,从粪中排病毒的时间较长﹐可持续几周(1-18周),病毒在粪便和污水中可存活数月。粪-口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因此粪便污染的食物、水源和用具等是主要的传染源。偶然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如果患者便后不洗手或者患手足口病的孩子的大便没有处理好,病毒可能就会被带到环境中,通过亲密接触传染给其他孩子。问:我们成人是否也会患手足口病?答:成人亦可发生,但多数成人被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即使无症状者其体内携带病毒也可向外排出,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及个人消毒,避免传染给孩子。问:我们现在有没有疫苗预防手足口病呢?答:今年全球首个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在我国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市场,2016年3月22日起云南可接种手足口病疫苗。问:板蓝根能预防小儿手足口病?答:有些家长有“一包板蓝根包治百病”的想法,给孩子喝板蓝根以求达到预防手足口病的目的,目前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明板蓝根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不建议。问:手足口病是否像水痘和麻疹一样得过一次就不再复发?答:肠道病毒有几十种,大部分的肠道病毒都有可能出现手足口的症状,就算感染过某一种肠道病毒,产生了抗体,也有可能对另一种无效。目前刚上市的手足口病疫苗也只是针对肠道病毒71型,仍有可能因其他类型的病毒而引起手足口病。问:如何预防手足口病?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在暴发期间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发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在暴发期间应每日对共用的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家长外出回来应先洗手、换衣服再亲近小孩。问:我们如何消毒?用酒精吗?答:人肠道病毒对普通消毒剂如70%酒精、5%来苏尔等有抵抗作用,消毒效果不好;对氧化剂如1%过锰酸钾、1%双氧水和含氯消毒剂较敏感,可以选择这类消毒剂。此外,人肠道病毒对高温、干燥、紫外线等敏感,也是很好的消毒选择。作者:@杨希川教授-皮肤科医生医生个人简介: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病理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疑难少见病研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病理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委会毛发学组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委、重庆市皮肤性病学专委会委员等,为《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实用皮肤病杂志》及《皮肤病与性病》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5部,以第一和通信作者发表论文73篇,其中SCI收录14篇。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新浪微博:@杨希川教授-皮肤科医生本文系杨希川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孕妇用药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在胎儿发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器官功能尚不完善,如用药不当,就会产生不良影响。1956年妊娠早期妇女服用沙立度胺后发生近万例海豹畸胎,引起世界范围对药物致畸作用的重视。此外,许多药物能从母亲的乳汁中排泄,间接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也有可能引起中毒,所以哺乳期妇女用药应考虑药物对乳儿的影响。一、妊娠期妇女用药 (一)不同孕期用药特点 1、细胞增殖早期 为受精后至18天左右,此阶段胚胎的所有细胞尚未进行分化,对药物无选择性中毒的表现,其结果为胚胎死亡流产或仍能存活而发育成正常个体,因此在受精后半个月左右,几乎见不到药物致畸作用。2、器官发生期 为药物致畸的敏感期,此期为受精后3周~3个月(高敏感期为妊娠21~35天),胎儿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四肢、性腺及外阴相继发育。此期如胚胎接触毒物,最易发生先天性畸形。3、胎儿形成期 此期指妊娠3个月至足月,为胎儿发育的最后阶段,器官形成过程已大体完成,除中枢神经系统或生殖系统可因有害药物致畸外,其他器官一般不致畸,但也可影响胎儿的生理功能和发育成长。(二)药物对妊娠的危险性分级 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FDA颁布的药物对妊娠的危险性等级分级的标准。其中大部分药物的危险性级别均由制药企业按标准拟定;有少数药物的危害性级别是由某些专家拟定的。某些药物标有两个不同的危害性级别,是因为其危害性可因其用药持续时间不同而不同。分级标准如下。 A级:在有对照组的研究中,在妊娠3个月的妇女未见到对胎儿危害的迹象(并且也没有对其后6个月的危害性的证据),可能对胎儿的影响甚微。 B级:在动物繁殖性研究中(并未进行孕妇的对照研究),未见到对胎儿的影响。在动物繁殖性研究中表现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并未在妊娠3个月的妇女得到证实(也没有对其后6个月的危害性的证据)。C级:在动物的研究证明它有对胎儿的副作用(致畸或杀死胚胎),但并未在对照组的妇女进行研究,或没有在妇女和动物并行地进行研究。本类药物只有在权衡了对孕妇的好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之后,方可应用。 D级:有对胎儿的危害性的明确证据,尽管有危害性,但孕妇用药后有绝对的好处(例如孕妇受到死亡的威胁或患有严重的疾病,因此需用此类药物,如应用其他药物虽然安全但无效)。 X级:对动物或人的研究表明它可使胎儿异常。或根据经验认为在人、或在人及在动物,是有危害性的。孕妇应用这类药物显然是无益的。本类药物禁用于妊娠或将妊娠的患者。 (三)妊娠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 1.了解不同药物在妊娠期对胎儿的影响,安全选药 应尽量选用对孕妇及胎儿安全的药物。用药时间宜短不宜长,剂量宜小不宜大。凡属于临床验证的新药,以及疗效不确定的药物都不要用于孕妇。2.要谨慎使用可引起子宫收缩的药物 垂体后叶素、缩宫素等宫缩剂小剂量即可使子宫阵发性收缩,大剂量可使子宫强直收缩。3.要权衡利弊,在妊娠期绝不滥用抗菌药,最好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二、哺乳期妇女用药 (一)药物在乳汁中的排泄 乳母用药后药物进入乳汁,但其中的含量很少超过母亲摄入量的1%~2%,故一般不至于给乳儿带来危害,然而少数药物在乳汁中的排泄量较大,乳母服用量应考虑对乳儿的危害,避免滥用。(二)哺乳期妇女用药对婴儿的影响1、抗生素及磺胺类 尽管有些抗生素在乳汁中浓度很高,可是到达婴儿体内的药量有限,不能达到有效浓度,但可引起婴儿过敏反应和导致耐药菌株的发生。有些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和异烟肼给乳母应用后,有可以导致婴儿中毒,宜禁用。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 据报道,癫痫病乳母每日口服苯妥因钠和苯巴比妥各400mg,婴儿出现高铁血红蛋白症,全身淤斑,嗜睡和虚脱。3、其他 抗甲状腺素药物、抗凝剂、放射性药物、麦角制剂、锂、抗癌药、汞剂等一般认为在乳汁中浓度较高,哺乳期应禁用。(三)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 1.选药慎重,权衡利弊 2.适时哺乳,防止蓄积3.非用不可,选好替代4.代替不行,人工哺育常用皮肤病用药妊娠期FDA分类和授乳期用药止痛药妊娠期用药:对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B),酮洛芬(B),萘普生(B),阿司匹林(C),布络芬(B)、可待因(C),盐酸哌替淀(C)、喷他佐辛(C)授乳期: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可用;布洛芬、酮洛芬有争议;吲哚美辛与婴儿抽搐有关,尽量不用;可待因、吗啡和右丙氧芬可用。麻醉药妊娠期: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B)、利多卡因-肾上腺素(B)、利多卡因-丙胺卡因(B)妊娠期使用不禁忌。授乳期:利多卡因 B、利多卡因-丙胺卡因、甲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均可使用抗生素妊娠期:头孢氨苄(B),头孢克洛(B),头孢拉定(B),头孢羟氨苄(B);红霉素(B),阿奇霉素(B),克拉霉素(C),地红霉素(C);氟喹诺酮类(C);青霉素(B);磺胺类(C);四环素类(D);外用红霉素、新霉素及小剂量外用克林霉素和莫匹罗星以及超量的杆菌肽和多粘菌素均对胎儿没有任何危险。授乳期:可谨慎使用红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头孢菌素也可小心使用。应避免使用氟喹诺酮、磺胺及四环素。授乳期可外用红霉素、硫磺制剂和磺胺醋酰钠等。抗痤疮外用制品妊娠期:壬二酸(B),过氧化苯甲酰(B),甲硝唑(B),维甲酸(C),阿达帕林(C)授乳期:可外用壬二酸、过氧化苯甲酰及甲硝唑。动物实验研究外用维甲酸在乳汁中发现量很少,不认为有害。抗真菌药物妊娠期:氟康唑(C),灰黄霉素(D),伊曲康唑(C),酮康唑(C),制霉菌素(B),特比萘芬(B),两性霉素B(B)。外用抗真菌药:克霉唑(B),咪康唑(C),酮康唑(C),制霉菌素(B),特比萘芬(C),二硫化硒(C)。授乳期:生产商反对系统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和特比萘芬。生产商反对外用酮康唑、特比萘芬、特康唑和噻康唑;慎重外用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等。制霉菌素没有反对使用。抗组胺药妊娠期:赛康啶(B),溴苯那敏(B),氯苯那敏(扑尔敏)(B),西替利嗪(B),氯雷他定(B),西咪替丁(C),苯海拉明(B),非索那定(C),特非那定(C),阿司咪唑(C),授乳期:因为抑制泌乳及影响婴儿不推荐使用。抗疟药妊娠期:氯喹(D),羟氯喹(C),因氯喹引起视神经损害、智力障碍和惊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其法定适应证是治疗疟疾和肝脏阿米巴。授乳期:WHO强调氯喹可用。但AAP认为氯喹和羟氯喹有危险。抗蠕虫药妊娠期:甲硝唑(B),喷他脒(C),噻苯达唑(C)授乳期:不推荐系统应用甲硝唑,因为对动物有致癌性。抗疥虫药妊娠期:林丹(B),扑灭司林(B),克罗米通(C),伊维菌素(C),沉降硫磺(一般不选择)授乳期:可用林丹,沉淀硫磺没有资料可提供抗病毒药妊娠期:阿昔络韦(C),泛昔络韦(B),伐昔洛韦(B),金刚烷胺(C),病毒唑(X)授乳期:慎用阿昔络韦和万乃络韦糖皮质激素妊娠期:可的松(D),倍他米松(得宝松)(C),地塞米松(C),泼尼松(B),氢化泼尼松(B)授乳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被认为是“安全的”。外用皮质激素在授乳前不能用于乳房。 其它药物地蒽酚 C,卡泊三醇 C,煤焦油 C,环孢素 C,DDS C,氢醌 C,咪奎莫特 B,干扰素 C,甲氧沙林 C,米诺地尔 C,己酮可可碱 C,鬼臼树脂 C。《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妊娠妇女禁用的药物 抗感染药物 链霉素、依托红霉素、琥乙红霉素、氯霉素(孕晚期禁用)、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氟罗沙星、磺胺嘧啶(临近分娩禁用)、磺胺甲恶唑(临近分娩禁用)、磺胺异恶唑(临近分娩禁用)、甲硝唑(前3个月禁用)、呋喃唑酮、伊曲康唑、利巴韦林、伐昔洛韦、膦甲酸钠(注射剂禁用)、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孕早期禁用)、阿苯达唑、乙胺嘧啶 神经系统用药左旋多巴、溴隐亭(孕早期禁用)、卡马西平、扑米酮、夸西泮、咪达唑仑、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水合氯醛、地西泮(前3个月禁用)、奥沙西泮、氟西泮、氯硝西泮、三唑仑、艾司唑仑、赖氨酸阿司匹林(孕晚期禁用)、尼美舒利、双氯芬酸钠/米索前列醇、金诺芬、阿明诺芬、别嘌醇、麦角胺、丁丙诺啡、戊四氮、贝美格、吡拉西坦、他克林循环系统用药 地尔硫卓(注射剂禁用)、美托洛尔(孕中晚期禁用)、索他洛尔(孕中晚期禁用)、比索洛尔、丁咯地尔、阿托伐他丁、洛伐他丁、普伐他丁、氟伐他丁、非诺贝特、辛伐他丁、阿西莫司、普萘洛尔(孕中晚期禁用)、吲哒帕胺(妊娠高血压患者禁用)、卡他普利、依那普利、咪达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西拉普利、阿罗洛尔、卡维地洛、尼群地平、非洛地平、缬沙坦、赖诺普利(孕中晚期禁用)、厄贝沙坦(孕中晚期禁用)、特拉唑嗪、肼屈嗪、利血平、呋塞米、布美他尼(前3个月禁用)呼吸系统用药 厄多司坦、喷托维林、氯哌斯汀、非诺特罗、曲尼司特消化系统用药 雷贝拉唑钠、三甲硫苯嗪、哌仑西平、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碱式碳酸铋、胶体酒石酸铋、米索前列醇、罗沙前列醇、恩前列素、甘珀酸钠、吉法酯、醋氨乙酸锌、奥沙拉秦纳、生长抑素、复方铝酸铋、匹维溴铵、托烷司琼、甲氧氯普胺、茶苯海明(孕早期、晚期禁用)、硫酸钠、蓖麻油、欧车前亲水胶体、苯乙哌啶、复方樟脑酊、硫普罗宁、甘草酸二胺、甲磺酸加贝酯、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剂、非布丙醇、曲匹布通、羧甲香豆素、鹅去氧胆酸、西布曲明、奥曲肽、阿糖腺苷、柳氮磺吡啶(临近分娩禁用)、特利加压素、醋酸兰瑞肽、托烷司琼泌尿系统用药 布美他尼(前3个月禁用)、醋甲唑胺、醋羟胺酸、鞣酸加压素皮肤科用药 维A酸、异维A 酸、阿达帕林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 血凝酶、云南白药、依诺肝素(孕早期禁用)、华法林钠、双香豆素、双香豆素乙酯、醋硝香豆素、茴茚二酮、苯茚二酮、东菱精纯抗栓酶、去纤酶、羟乙基淀粉(孕早期禁用)、西洛他唑、沙格雷酯、吲哚布芬、伊洛前列素、氯贝丁酯激素类有关药物 曲安奈德、雌二醇、戊酸雌二醇、炔雌醇、雌三醇、尼尔雌醇、己烯雌酚、甲羟孕酮、尿促性素、氯米芬、亮丙瑞林、曲普瑞林、甲地孕酮、左炔诺孕酮、孕三烯酮、氯地孕酮、羟孕酮、米非司酮、卡前列素、卡前列甲酯、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苯乙双胍、二甲双胍、瑞格列奈、降钙素、碘化钾、重组人生长激素 抗过敏药物及免疫调节药物 苯海拉明(孕早期禁用)、西替利嗪(孕早期禁用)、依巴斯汀、左卡巴斯汀、曲尼司特、青霉胺、环孢素、他克莫司、硫唑嘌呤、咪唑立宾、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来氟咪特、麦考酚酯、雷公藤总苷、基因工程干扰素β-1a、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抗肿瘤药物 氮芥、苯丁酸氮芥、美法仑、氧氮芥、异环磷酰胺、甘磷酰芥、雌莫司汀、卡莫司汀、洛莫司汀、司莫司汀、尼莫司汀、福莫司汀、塞替派、卡培他滨、甲氨蝶呤、巯嘌呤、硫鸟嘌呤、硫唑嘌呤、氟脲嘧啶、氟尿苷、卡莫氟、去氧氟尿苷、氟尿脱氧核苷、替加氟、阿糖胞苷、吉西他滨、丝裂霉素、平阳霉素、柔红霉素、多柔比星、表柔比星、阿柔比星、伊达比星、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长春瑞滨、依托泊苷、替尼泊苷、拓扑替康、伊立替康、紫杉醇、他莫昔芬、托瑞米芬、福美坦、依西美坦、氨鲁米特、来曲唑、阿那曲唑、甲羟孕酮、甲地孕酮、亮丙瑞林、戈舍瑞林、曲普瑞林、丙卡巴肼、达卡巴嗪、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羟基脲、亮脯利特、利妥昔单抗、三氧化二砷、靛玉红、米托蒽醌生物制品 森林脑炎灭活疫苗、冻干黄热病活疫苗、冻干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Ⅰ型、Ⅱ型)、水痘减毒活疫苗、冻干风疹活疫苗、斑疹伤寒疫苗、霍乱疫苗、甲型肝炎活疫苗、伤寒菌苗、伤寒副伤寒甲乙菌苗、伤寒Ⅵ多糖菌苗、钩端螺旋体菌苗、冻干鼠疫活菌苗、冻干人用布氏菌病活菌苗、霍乱菌苗、金葡液生化制品 降纤酶、促红细胞生成素、阿糖腺苷维生素、营养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药物 帕米膦酸二钠、依替磷酸二钠、氯屈磷酸二钠、阿仑膦酸钠、伊班磷酸钠、葡萄糖酸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哺乳期妇女禁用的药物 抗感染药物 链霉素、氯霉素、林可霉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磺胺嘧啶、柳氮磺吡啶、磺胺甲恶唑、磺胺异恶唑、特比萘芬、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利巴韦林、膦甲酸钠、阿苯达唑、替硝唑、乙胺嘧啶神经系统用药 左旋多巴、金刚烷胺、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唑吡坦、甲喹酮、奥沙西泮、氟硝西泮、三唑仑、氟哌利多、氟哌啶醇、氯普噻吨、氟伏沙明、赖氨酸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尼美舒利、双氯芬酸钠/米索前列醇、萘普生、金诺芬、别嘌醇、麦角胺、羟考酮、丁丙诺啡、吗啡、戊四氮、贝美格、士的宁、吡拉西坦、他克林循环系统用药 地尔硫卓、比索洛尔、丁咯地尔、氟桂利嗪、阿托伐他丁、洛伐他丁、普伐他丁、非诺贝特、辛伐他丁、阿西莫司、培哚普利、福辛普利、西拉普利、比索洛尔、卡维地洛、厄贝沙坦、特拉唑嗪、乌拉地尔呼吸系统用药 厄多司坦、喷托维林、氯哌斯汀、右美沙芬、倍氯美松消化系统用药 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钠、胶体酒石酸铋、米索前列醇、罗沙前列醇、恩前列素、甘珀酸钠、膜固思达、生长抑素、复方铝酸铋、匹维溴铵、托烷司琼、西沙必利、依托必利、茶苯海明、酚酞、欧车前亲水胶体、苯乙哌啶、次水杨酸铋、复方樟脑酊、马洛替酯、硫普罗宁、非布丙醇、奥利司他、奥曲肽、乌司他丁、柳氮磺吡啶、醋酸兰瑞肽、甲磺酸萘莫司他泌尿系统用药 环噻嗪、苯噻嗪、泊利噻嗪、贝美噻嗪、乙酰唑胺、醋甲唑胺、黄酮哌酯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 双香豆素乙酯、茴茚二酮、苯茚二酮、东菱精纯抗栓酶、去纤酶、非格司亭、西洛他唑、吲哚布芬、伊洛前列素、氯贝丁酯激素有关药物 曲安奈德、雌二醇、戊酸雌二醇、炔雌醇、雌三醇、尼尔雌醇、已烯雌酚、亮丙瑞林、炔诺酮、甲地孕酮、左炔诺孕酮、孕三烯酮、氯地孕酮、羟孕酮、米非司酮、卡前列素、卡前列甲酯、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二甲双胍、瑞格列奈、降钙素、卡比马唑、碘化钾抗过敏药物及免疫调节药物 苯海拉明、曲普利啶、青霉胺、环孢素、他克莫司、硫唑嘌呤、咪唑立宾、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来氟米特、雷公藤总苷、基因工程干扰素α-2a、基因工程干扰素β-1a抗肿瘤药物 氮芥、苯丁酸氮芥、美法仑、氧氮芥、异环磷酰胺、甘磷酰芥、雌莫司汀、卡莫司汀、洛莫司汀、尼莫司汀、福莫司汀、白消安、甲氨蝶呤、硫唑嘌呤、氟尿嘧啶、氟尿苷、卡莫氟、去氧氟尿苷、氟尿脱氧核苷、替加氟、阿糖胞苷、吉西他滨、丝裂霉素、平阳霉素、柔红霉素、多柔比星、阿柔比星、伊达比星、长春瑞滨、依托泊苷、替尼泊苷、羟喜树碱、拓扑替康、伊立替康、紫杉醇、他莫昔芬、托瑞米芬、福美坦、依西美坦、氨鲁米特、来曲唑、阿那曲唑、甲羟孕酮、甲地孕酮、亮丙瑞林、戈舍瑞林、曲普瑞林、丙卡巴肼、达卡巴嗪、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羟基脲、亮脯利特、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门冬酰胺酶、靛玉红、米托蒽醌生物制品 森林脑炎灭活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斑疹伤寒疫苗、霍乱疫苗、伤寒菌苗、伤寒副伤寒甲、乙菌苗、伤寒Ⅵ多糖菌苗、钩端螺旋体菌苗、冻干鼠疫活菌苗、冻干人用布氏菌病活菌苗生化制品 降纤酶维生素、营养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药物 阿仑膦酸钠、伊班磷酸、葡萄糖酸锌
何谓脂溢性脱发?脂溢性脱发,中医称为“发蛀脱发”、“蛀发癣”, 西医又称雄激素性秃发、男性型脱发。多见于20-30岁男性,先从前额两侧鬓角部或顶部开始,表现为毛发进行性稀疏、细软、脱落,额部发际线后移,多伴有头皮瘙痒、油腻、头皮屑增多等表现,数年至数十年后,额上部和顶部的头发可完全脱光。脂溢性脱发的发病相关因素有哪些?脂溢性脱发的发病、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初发年龄与种族、遗传和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都具有相关性。半数以上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在生活条件较好、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中,脂溢性脱发的发病率较高。主要病因有2点:其一为先天性因素,即遗传易感性。脂溢性脱发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遗传特性需在雄激素作用下表现出来。青春期后与遗传相关的5α-还原酶在组织中增多,导致睾酮向双氢睾酮转化增加,而过多双氢睾酮可引起毛囊萎缩、退化,从而引起脱发。其二为后天性因素,即不恰当的生活方式。现今社会生存压力较大,多数患者由于学习、工作紧张,经常熬夜睡眠不足,机体长期处于慢性紧张状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受到刺激,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分泌雄激素增多,机体内分泌失调,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皮肤血管收缩功能失调,头皮血供减少,致使头皮营养障碍,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饮食不知节制,过量摄入油腻、辛辣及酒类等刺激性食物,刺激头皮油脂的分泌,影响头皮的血供,损伤毛囊,对毛发的正常生长大为不利。如何防治脂溢性脱发?1.合理膳食:减少油腻、含糖量高的食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可以促进毛发的生长,因此营养均衡的膳食尤为重要,如要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动物肝脏、鱼类等,可促进上皮正常角化;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尤其是维生素B2和B6,如菠菜、马铃薯、鱼类、动物肝脏、乳制品、豆类等;还有鱼类、虾、大豆、蛋类、瘦肉等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以及富含微量元素的海藻类、贝类等,不仅可以防止脱发,也对健康有益。2.充足的睡眠:晚上11点到早上6点是睡眠最佳时间。毛发代谢最旺盛期主要在晚上特别是夜间10点到次晨2点,这一段时间睡眠充足,就可以使毛发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反之,毛发的代谢及营养就会失去平衡而导致脱发。同时,充足的睡眠可以使机体处于放松状态,减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刺激,防止内分泌失调的发生,从而防止脱发。3.劳逸结合:心理负担大,精神状态不稳定,长期的焦虑不安会导致脱发。因此,应学会劳逸结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进行适当的运动可消除疲劳,使精神得以放松,保持愉悦的心情,内分泌的调节能处于正常水平,从而可以抑制脱发的发生。4头皮按摩:每日睡觉前,用两手十个手指的末端指腹按压轻揉头皮,从前发际开始,向头顶、再向后枕部按摩,循环数次,感觉头皮微微发热即可。可以增加毛囊周围的血液循环。5.保持头发的清洁:脂溢性脱发多发生于油性发质者,头皮皮脂分泌过多堆积于毛囊周围,抑制头发生长并造成毛囊损伤、萎缩。根据自己的发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清洁、护发剂,定期进行洗理是非常重要的。洗发宜用40度左右的温水。使用pH值在5左右的洗发香波较好。洗发剂需冲洗干净。清洗头发时,不可大力搓揉,否则毛发之间相互摩擦会使头发的毛鳞片受损,而应该用指腹轻轻按摩,一方面促进头皮头发的清洁,另一方面则促进头皮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改善毛囊内毛乳头营养状况,使头发获得更多养料,促进毛发生长。一般情况油性头发的人,由于头皮油脂分泌非常旺盛,头发易显油腻粘重,建议每天或隔天洗发一次。中性或干性的头发,建议一周清洁1次~2次。对于处于脱发活动期的患者洗发次数不要过勤,一般每周1-2次即可。不要频繁烫发或染发,并使用正规的洗发和护发产品。本文系徐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生儿痤疮,又称“新生儿脓疱病”,并不少见,发生于20%新生儿,容易误诊为“婴儿湿疹”,也容易混淆为“婴儿脂溢性皮炎”。问:新生儿痤疮长什么样?答:一般发生在生后2-3周左右,通常在4个月内消退。为青春痘样皮损,有丘疹、脓疱,但一般没有“粉刺”,这点不同于“青春痘”。因为好发头面部且有脓疱,又称为新生儿头部脓疱病。问:为什么新生儿会长“青春痘”?答:可能与出生前从母体获得的雄激素有关,同时马拉色菌(一种真菌)也可能参与了发病。新生儿痤疮并不增加青春期发生寻常痤疮的风险。问: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答:本病容易误诊为婴儿湿疹,也容易混淆为“婴儿脂溢性皮炎”,还要与婴儿痤疮鉴别。(1)婴儿湿疹:好发于出生2-3个月,表现为面颊、额部、头皮等部位红斑、丘疹、水疱等,伴有剧烈瘙痒,容易复发。(2)婴儿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生后2周,头面部出现红斑,其上有油腻状鳞屑,面部以眉区、鼻唇沟、耳后为重,瘙痒轻微。与新生儿痤疮同时发生并不少见。可以外用2%酮康唑乳膏,激素软膏。(具体请参考我的文章《乳痂竟然是脂溢性皮炎》)(3)婴儿和儿童期痤疮:常可见粉刺,偶尔有瘢痕形成。出生3-4月时才发生,也包括新生儿迁延而来者,男孩更多见,常在1岁前自行消退,但也有延续至3岁者,部分患儿在青春期有严重痤疮。可以外用克林霉素凝胶、过氧苯甲酰凝胶和维A酸类药物,严重者口服红霉素或异维A酸。儿童期痤疮是指2岁以后发生的。问:新生儿痤疮需要治疗吗?答:因为可自愈,症状轻者不需治疗,正常清洁护理即可,尽量避免使用油剂,保湿剂应尽量清爽,不要太油。对皮损较重且持续者可外用抗真菌药膏(如2%酮康唑乳膏),必要时外用激素软膏。作者:杨希川医生个人简介: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病理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疑难少见病研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病理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委会毛发学组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委、重庆市皮肤性病学专委会委员等,为《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实用皮肤病杂志》及《皮肤病与性病》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副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9部,以第一和通信作者发表论文74篇,其中SCI收录15篇。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厦门市第三医院皮肤性病科刘厚广: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皮肤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多是由于激素水平生理性下降、皮肤老化萎缩、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功能的减退使皮肤含水量减少、缺乏皮脂滋润、易受周围环境因素刺激诱发等所致。 1 老年人瘙痒的表现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高,晚间瘙痒比白天严重。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变薄,表面有糠秕状的脱屑,长期的搔抓,皮肤上会出现许多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重者可以发生皮肤感染。 2 老年人瘙痒发生的原因 人到老年,常因情绪波动、温度变化等诱发皮肤瘙痒症,这种病常被看作“鸡毛蒜皮”而被忽视。但因迁延不愈而病情时轻时重,久而久之会影响老人情绪,造成失眠,甚至于变得脾气暴躁,烦躁不安,不得不引起老年人的重视。 3 老年人瘙痒发病机制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发生,与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从皮肤上说,则多为皮肤腺功能退行性萎缩所致,因而出现许多皱纹,皮肤变脆,抵抗力下降;从内脏系统来说,多与内分泌改变、过敏性因素、动脉硬化、糖尿病、贫血、习惯性便秘及肝脏疾病等有关,有时还是某些恶性病的信号。面对顽固瘙痒的繁杂表现,要提高警惕,先自我辨别,以排除由各种疾病引发的瘙痒,凡患有持续性、复发性和顽固性的皮肤瘙痒症,而又不能迅速确诊,就应考虑到上述种种疾病的可能性。必要时去看医生,以寻找瘙痒的根源,进行病因治疗。 4 如何将瘙痒减轻到最低程度 4.1 保持心情愉快 转移对“痒”的注意力,防止精神因素加重全身瘙痒。要尽力避免搔抓,以防并发感染。 4.2 皮肤保养 老年人皮肤因为生理性退化的缘故,皮肤表现缺乏足够皮脂保护,皮肤干燥缺水,过勤洗澡会使皮肤愈显干燥,如洗澡水过热、用碱性大的肥皂或用力搓澡,都会加重皮肤干燥瘙痒的状态。另外,由于冬天气温较低、流汗量少,沐浴的次数应可减少,洗澡的方式以淋浴为佳,水温避免过高,也不要用力搓澡,有条件的用浴缸浸泡身体最好,浴后在全身或常瘙痒的部位涂抹点含油脂较多的润肤液以保持皮肤的滋润度。 4.3 衣物的选择 毛或混纺的毛巾、袜子、内衣裤或质地粗糙的内衣,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近年来保暖内衣非常流行,但有的保暖内衣是由多种复合夹层材料制作而成,两层普通棉织物的中间夹一层蓬松的化学纤维,以此来阻止人体皮肤与外界进行气体和热量交换,从而达到保暖的目的。但这种含化纤成分的衣物穿在人身体上容易产生静电,这些静电在人体周围可产生大量阳离子,它可使人体皮肤的水分减少,皮屑增多。同时,现在一些质量低劣的衣物中含有过多甲醛,甲醛也会导致人产生一些皮肤病,引起皮肤瘙痒。所以,老年人应尽量选择纯棉衣物,穿着也应宽松。 4.4 饮食 饮食宜清淡,忌烟、酒、浓茶及咖啡,少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食易致过敏的食物。研究表明,过多过勤地嗜烟酒、饮浓茶、喝咖啡或食辛辣食物,对皮肤也是一种刺激,皮肤会因刺激而产生瘙痒感。因此,适当戒掉不良嗜好对于老年皮肤瘙痒的防治十分重要。同时,多吃牛奶、蛋类、瘦肉、豆制品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及为维生素E等,还要适量喝水,以补充体内水分。 4.5 用药要慎重 不适当的外用药常刺激皮肤,加剧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水及激素类软膏。可以用赛庚啶2毫克,一天三次,口服润燥止痒胶囊。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疾病,属于湿疹的一种。通常在2到6个月大的婴儿时期即发病,常有皮肤干燥、难以忍受的剧烈瘙痒和皮疹。患者或其家人常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或过敏性结膜炎的病史。伴有过敏原致敏的特应性皮炎(医学上称为外源性特应性皮炎)患儿长大后,即使皮肤症状消失,也容易出现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尤其是幼年时期皮疹控制不佳的患儿。皮疹的良好控制可减少后续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平时家庭中的照料和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医生一般是如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医生一般根据是皮疹的多少和症状的严重程度来选择治疗方案。皮损数量不多、症状轻微的患者,一般外用药就可达到较好疗效;而症状明显、皮损面积大者,需同时联合口服药和外用药膏。1.口服抗过敏药物:特应性皮炎的瘙痒在夜间较明显,不断的搔抓常导致皮疹的加重,打断“瘙痒-搔抓-更痒”的恶性循环是治疗的重要步骤。如果患者由于瘙痒影响睡眠,推荐夜间口服第一代的抗组胺药,如扑尔敏,既可以减轻瘙痒,又在一定程度帮助睡眠。在此基础联合外用药物,才有希望加速湿疹的康复。2.外用激素药膏:外用激素软膏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主要药物。规范使用外用激素是安全的,但须在皮肤专科医师的指示下使用。开始治疗时一般需要激素软膏,这样可以使皮炎迅速恢复。为了维持疗效,通常在皮疹控制后改为间歇疗法或换用非激素软膏。一般不主张长期使用强效激素,尤其是在皮肤薄嫩部位,如面部、腋窝等部部位。3.局部免疫调节剂:是一类非激素外用药膏,如爱宁达(吡美克司软膏)、普特彼(他克莫司软膏),可以用于轻中度皮损,而且长期使用不会有传统外用激素药膏所产生皮肤萎缩、微血管扩张与局部多毛等副作用,因此更适合间歇性长期使用,以减低复发的机率。4.皮疹好了就可以停药了么?以前的治疗通常是在皮损出现复发时再擦药(所谓反应性治疗或按需治疗),这种皮疹发了就给药、好了就停药的疗法不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明显影响医患的治疗信心。目前推荐外用药物的长疗程间歇治疗,即在开始治疗时,每天连续外用药物2-4周(2/日),在皮疹得到基本控制或完全控制,不完全停止擦药,而是改为每隔3天在原来长过皮疹的继续外擦药物,维持数月甚至数年。维持治疗药物一般选择非激素软膏(如他克莫司软膏/普特彼、吡美克司软膏/爱宁达)或软性激素(如糠酸莫米松/艾洛松、丁酸氢化可的松/尤卓尔等)。这种疗法可显著降低皮疹的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和减少药物的总体成本。对于既往皮疹较多、反复发作患者推荐后面一种疗法。由于特应性皮炎患者存在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患者常有皮肤干燥。治疗过程中,在擦外用药的同时应尽早搭配润肤霜使用。在皮疹得到控制后,患者应常规使用适当的保湿产品。5.该选择哪种润肤霜?一般超市出售的乳液是适合用于正常皮肤的一般人。对于特应性皮炎患者存在皮肤功能障碍,应该选择无香精、低防腐剂,且已经过皮肤专科医师验证、可安全用于敏感性皮肤的温和产品。这类产品目前称之为医学护肤品,像来自法国的雅漾的三重滋润霜、施泰福霏丝佳系列和国内的薇诺娜等品牌,都有相应的产品系列,可根据当地情况和自身条件选择。6.该什么时候擦润肤霜?只要感到皮肤干燥或搔痒就可以擦,马上擦、随时擦都没有关系。平常的用法是,洗完澡擦干后,在没有穿衣服之前,或于五分钟内于全身涂抹温和润肤霜或上述的医学护肤品,此时的保水和滋润效果最好。若同时需使用医师开立的外用药物时,应先在皮疹处擦完药膏后,再擦上润肤霜。只要平时多下点功夫,特应性皮炎是可以得到良好控制的。特应性皮炎的上述治疗策略同样适用于其他湿疹患者。本文系宋志强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身体不同位置的斑块,用药后是否见效速度不同,哪些部位更容易恢复?答:面部恢复较快,手指部恢复较慢。毛发如果变白,恢复也较慢。☆2.白色斑块是如何变化的,是从周围逐渐向中央变黑,还是整个斑块逐渐变黑?答:一般情况复色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周边慢慢变黑,而就是以毛囊为中心的点状复色。☆3.皮肤发红发热,发生破溃是好事吗?会留疤吗?答:外用药后有轻微发红发热属于正常,但如发生破溃最好需要暂时停药,并到医院就诊☆4.涂药一两周,皮肤会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答:涂药一两周,皮肤一般变化不是很明显,疗效观察一般3-6个月。☆ 5.用药后皮肤能否恢复到像正常皮肤一样?答:用药后大部分能恢复正常,部分皮疹可能会与周边有所差别。☆ 6.皮肤恢复后,药物能不能立刻停?答:皮肤恢复后,可能需要维持治疗一段时间。本文系杨骥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过敏性皮炎和湿疹的防治北京世纪坛医院皮肤性病科周平过敏性皮炎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一、症状特点皮疹可呈多形性、对称性,反复发作,瘙痒剧烈,轻者仅有少许零散的小红丘疹、红斑及轻度肿胀,重者局部皮肤水肿,有弥漫性红斑,大小不等的水疱,甚至渗液糜烂。患者可有家族遗传过敏史,家族成员中有荨麻疹、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病史。有些特殊部位如肛门、阴囊、乳房、手、小腿、眼周、面部、头皮也是皮炎和湿疹的好发部位。二、病因及始动因子1、 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皮肤机械性外伤、感染等。2、 外界刺激如日光、紫外线、寒冷、炎热、干燥、多汗、搔抓,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学物质等,有些日常生活用品如香脂等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粗糙织物均可诱发。3、 某些食物,如蒜、葱、辣椒、牛羊肉、海产品可诱发本病。4、情绪应激。三、治疗注意事项1、明确病因,对症下药:皮炎和湿疹的病因多种多样,有些跟过敏有关,有些与过敏无关。患者很难自己发现,有经验的皮肤科医生能帮你发现潜在的致病原因。建议你最好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根据皮肤科医生的建议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过敏原测试,这样也有利于今后生活方式的调整,尽量避免过敏发生。2、典型的皮肤改变和接触史可以帮助诊断,确诊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和斑贴试验,用标准组的接触过敏原作斑贴试验有诊断价值(注意浓度和时机选择)。4、 对于顽固的湿疹,可以考虑光疗、强效外用激素和口服免疫抑制剂等。5、 找不到病因时应尽量避免外界刺激物和刺激性食品。选用一些内服药如抗组胺药、调节神经方面药物如维生素B、谷维素等。四、健康教育行为指导方案1、 避免各种刺激因素,忌热水洗烫,过度搔抓,去除可疑诱因,忌饮酒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品,避免接触激发因素如过度使用肥皂和清洁剂、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衣服粗糙、温度和湿度不适当、接触特殊的过敏原、情感压力、皮肤感染。2、不适当地执行医嘱,洗澡过频,可能会使病情加重。3、适宜的皮肤水化:皮肤干燥是引起湿疹的潜在因素。搔抓干燥皮肤会加重皮肤炎症。刺激因子和过敏原更容易进入干燥皮肤。皮肤在寒冷的季节和地区更容易干燥。频繁地洗手会洗掉皮肤自然分泌的油脂(包括医生、护士、理发师等职业)。4、使用润肤剂(需要持续使用):润肤剂提供了皮肤屏障,防止水分蒸发。形式:洗液、乳膏、油膏。洗液和乳膏一般是水性的。油膏一般是油性的。最好的润肤剂,应该不含防腐剂、香料、维生素、酒精和尿素。如北京世纪坛医院外用制剂:硅油软膏、鱼肝油软膏等。5、正确的洗澡习惯:在温和的洗液中浸泡20分钟。避免洗澡巾和肥皂等。用毛巾拍干皮肤,不要搽干。在皮肤尚干时,使用润肤剂。润肤剂必须在3分钟内使用,以保持皮肤的湿润。润肤剂必须是可吸收的。润肤剂需经常使用,以保持皮肤的湿润。
门诊经常碰到一些白癜风患者忧心重重的问:“我不能吃什么,需要忌口吗?”总担心,一不留神吃错了食物,从而加重那本来就比较难治的白癜风,甚至有的医生还交代病人,不准吃含维生素C、E等含量高的食物,不吃鱼虾等发物,从而引起病人很大的心理负担。其实,根据《欧美白癜风诊疗指南解读》,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复合物、银杏叶等这些主要的抗氧化剂,可以单用或联合光疗用于白癜风治疗,叶酸、锌、钙、硒等也可能有一些帮助,所以患者更不用担心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正常饮食无需去刻意忌口。但要注意白癜风在病情进展期慎用刺激性药物,避免外伤,以避免引起同形反应,使皮损皮损扩大。注意劳逸结合,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本文系卢晓燕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玫瑰痤疮又称“酒糟鼻”或“酒渣鼻”,发生在面部特别是鼻部,以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疱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美观,门诊和网上咨询很多,容易被误认为“过敏”或“皮肤敏感”,特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总结成文。问:玫瑰痤疮长啥样?有些什么类型?答:玫瑰痤疮严重程度不同,表现也不同,但一般都有潮红和毛细血管扩张,早期很容易被误认为“皮肤敏感”或“过敏”。常分为三期一型,各期之间没有明显界限:(1)红斑期:对称分布的红斑,初为暂时性,反复发作后持久不退,可见树枝状的毛细血管扩张,常伴毛囊口扩大及皮肤油腻。图:红斑后期持久不退图:红斑期可见树枝状的毛细血管扩张(2)丘疹脓疱期:随着病情的发展,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脓疱、结节,毛细血管扩张更加明显。图: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脓疱(3)鼻赘期:病情长久者鼻尖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隆起,表面凹凸不平。鼻赘期仅见于少数患者,几乎均为40岁以上男性。图:病情长久者鼻尖部肥大,主要见于40岁以上男性(4)眼型:高达50%的酒渣鼻患者可有眼部症状,表现为眼睛异物感、烧灼感或刺痛感,干燥、瘙痒、光敏、视物模糊,可以见到巩膜及其他部位毛细血管扩张或眶周水肿。问:除了常见表现,还有哪些特殊类型?答:除了以上常见的三期一型,另外,还有一些亚型:(1)肉芽肿型:表现为小的丘疹脓疱,也可见到大的结节。病理上为肉芽肿性炎。(2)口周皮炎和眼周皮炎:主要发生在口周或眼周,其他部位不明显。(3)暴发性酒渣鼻:又称面部脓皮病。表现为面部中央暴发炎症型丘疹和脓疱。发病前可以没有酒渣鼻史,眼部不受累。(4)皮质激素性酒渣鼻:局部或系统应用皮质激素都可诱发。要特别注意在一些所谓的纯“植物”、“中药”产品和一些劣质化妆品中经常加有激素,“美白”、“袪皱”产品是重“灾区”。(5)其它:还有儿童酒渣鼻部、神经性酒渣鼻等。问:玫瑰痤疮的好发年龄?答:经典的玫瑰痤疮大多数为中年人,这点与寻常痤疮不同,寻常痤疮主要见年轻人,但激素和不当护肤诱发的玫瑰痤疮也可以比较年轻。玫瑰痤疮在女性更多见,但病情严重者常为男性。问:玫瑰痤疮主要长在哪里?一定会有红鼻头吗?答:面中部特别是鼻部、脸颊、前额、下颌等部位最常见,一般鼻唇沟不受累。尽管玫瑰痤疮又称为“酒渣鼻”,但有时鼻部不明显或完全正常。问:玫瑰痤疮需要与哪些病鉴别?答:本病需要与痤疮、脂溢性皮炎、红色毛发角化病、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毛囊虫皮炎等鉴别,有些也可同时伴发,特别是玫瑰痤疮伴发痤疮、脂溢性皮炎并不少见。鉴别要点如下:(1)痤疮:俗称“青春痘”,发病年龄较轻,可见到典型的白头和黑头粉刺。图:痤疮:可见白头和黑头粉刺(2)脂溢性皮炎:一般鼻唇沟受累,分布部位可不局限于面部,头皮、耳后、眉部和胸背也可受累,表现为伴油腻性鳞屑的红斑,无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图:脂溢性皮炎:鼻唇沟常受累,无毛细血管扩张(3)红色毛发角化病:有细小的毛囊性丘疹和角栓。图:红色毛周角化病:有毛囊性丘疹和角栓(4)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与肉芽肿型酒渣鼻的表现有所重叠。好发于眼周,病理上有干酪样坏死。图: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好发于眼周,成串分布(5)毛囊虫皮炎:又称蠕形螨性毛囊炎。主要发生在免疫抑制者,如白血病、HIV感染,表现为红斑性毛囊性丘疹和脓疱。能查到大量毛囊虫,可外用扑灭司林霜和林旦乳膏。图:毛囊虫皮炎:可查到大量毛囊虫,图中至少有50条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玫瑰痤疮?答:玫瑰痤疮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面部毛细血管舒张和收缩功能失调,长期持续扩张,并在此基础上出现皮损。诱发和加重的原因包括:日晒、辛辣食物、饮酒、冷热刺激、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内分泌功能障碍等,毛囊虫和幽门螺杆菌不是主要原因。长期外用含皮质激素的软膏或护肤品等也是重要的诱因,目前部分激素依赖性皮炎也归类于玫瑰痤疮,但此分类有一定争议,不管如何分类,并不影响治疗的选择。问:如何预防?平时该注意什么?答:要特别注意防晒。平时忌食辛辣和刺激食物,不要饮酒,避免过冷过热刺激。尽量用泡沫少、温和的洗涤用品,可以配合医学护肤品的舒敏保湿系列产品。避免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规律。问:可以外用什么药?答:应针对不同表现和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外用药(1)可外用减轻红斑丘疹、脓疱的消炎杀菌药,如甲硝唑凝胶。壬二酸乳膏能改善丘疹、脓疱,还能减轻红斑。另外,伊维菌素、过氧苯甲酰凝胶、硫磺洗剂或霜剂、维A酸、磺胺醋酰钠等也可选用,但应注意刺激性。(2)目前认为外用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无效或效果不佳。(3)对红斑明显的可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软膏,其对红斑及丘疹、脓疱均有效,对红斑的效果优于丘疹、脓疱。(4)对潮红严重的可外用酒石酸溴莫尼定凝胶或滴眼液,能有效调节血管神经活动,并可逆性收缩末稍血管。也有研究证实使用0.05%羟甲唑啉滴鼻液或0.05%丁苄唑啉滴鼻液经鼻黏膜用药后有效。(5)同时配合温和的医学护肤品有助于皮肤屏障功能的恢复,在用药前使用还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6)应避免长期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药膏、护肤品、面膜等。问:如何选择口服药?答:针对不同时期和检查结果选择不同药物(1)对红斑期,以外用药为主,严重者口服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2)对丘疹脓疱期,特别是有眼部累及者,应加用四环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效果差,不作为首选。(3)对鼻部取材查出大量螨虫者,可配合口服甲硝唑或替硝唑等,因不良反应明显,而且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潮红无效,不常规口服。(4)如经以上治疗仍效果不佳者,可口服小剂量的维A酸类药物或硫酸羟氯喹治疗。但维A酸类药物易引起结膜炎,不宜用于眼玫瑰痤疮。(5)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对酒渣鼻无效。通过以上治疗效果不满意者!! 可以配合激光或强脉冲光治疗,主要适合红斑期,如效果好,可维持治疗。但也有些患者治疗后加重,需要特别注意。问:炎症好了,红血丝不消,肿么破?答:对于毛细血管扩张明显者,经治疗炎症控制后,可激光治疗,效果好(治疗前后效果见下图)。问:玫瑰痤疮的鼻赘怎么办?答:鼻赘期可选择CO2激光、切割术或磨削术治疗,以达到美容效果。作者:杨希川医师介绍:杨希川,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病理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疑难少见病研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病理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委会毛发学组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委、重庆市皮肤性病学专委会委员等,为《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实用皮肤病杂志》及《皮肤病与性病》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副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9部,以第一和通信作者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收录16篇。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更多科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皮肤科杨希川教授新浪微博:@杨希川教授-皮肤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