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裂一般是由长期便秘引起的,其症状以疼痛、便血为主,给患儿排便带来极大痛苦。长期肛裂会造成小儿因恐惧排便而不敢进食,导致营养不良,影响其生长发育。如发展为陈旧性肛裂,还需要手术治疗。所以,对于小儿肛裂,一旦发现,应及早治疗。一、小儿肛裂 – 病因婴儿期肛裂的病因主要与宝宝的饮食有关。比如人工喂养的小儿,父母未及时添加富含纤维素的辅食,宝宝的大便会出现干结且不容易排出,如果小儿用力排便的话,坚硬的粪便强行通过肛管时就会造成肛管皮肤较深的裂伤。另外,给宝宝使用粗糙的卫生纸,或因小儿患腹泻时大便有力地喷出都会导致肛门的损伤。小儿肛裂多因大便干燥、排便用力使干硬大便擦伤或撑裂肛管上皮(内皮)形成。在齿状线邻近有慢性炎症时,肛管组织因纤维化而弹性减退,由于解剖的特点,排便时肛管后方皮肤最易受损伤而发生较深的撕裂,伤处继发感染、感染致肛门括约肌痉挛、引流不畅和经常排便的擦拭而形成慢性溃疡创面。二、小儿肛裂 –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排便时肛门疼痛和便血。由于粪便通过时使肛裂张大,新创面内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剧烈疼痛发生少量便血,患儿因害怕疼痛而不敢排便,因而粪便干结,排出困难,使肛裂难以愈合。三、小儿肛裂 - 危害1、肛窦炎:肛裂形成后,肛管皮下会出现小脓肿,溃破之后又恶化成小溃疡。当溃疡分泌物渗透开后,自然会导致肛窦炎。2、潜性瘘管:所谓的潜在,意思也就是说有这种变化的趋势。并不是所有肛裂都存在这种可能性,要知道,肛瘘的形成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经久未愈的肛瘘才有如此。如果肛裂引发小脓肿,那么脓肿恶化的结果就是潜在性瘘管。3、肛乳头炎:在直肠柱与肛管相连的齿状线上,直肠柱末端的粘膜与肛管皮肤形成了数个圆锥状突起,呈黄白色的小乳头,就是肛乳头。和肛窦炎的形成过程一样,肛乳头炎也是由炎性细胞扩散感染而成。4、肛门处硬结:肛裂会造成局部长期慢性充血,这直接影响到血液循环及纤维组织活力,长期下来,必将引发组织增生,继而是肛门梳变厚、上皮层缺血、失去弹性、肛管变硬,最终向肛门梳硬结的方向过渡。5、裂痔:这是炎症长期刺激的结果,裂口下方的皮肤受到炎性细胞的刺激,淋巴及小静脉血流会受到一定阻碍,引起水肿和纤维变性,形成大小不等的赘肉,并慢慢变成小硬块。这就是所谓的前哨痔,也称为基地组织性外痔。四、小儿肛裂 – 治疗 减轻排便疼痛和促进创面愈合,应保持排便通畅和避免粪便干燥,温水或高锰酸钾水坐浴,使肛门括约肌松弛;或者外涂复方黄柏液、红霉素软膏。病程久的肛裂可用10%~20%硝酸银溶液涂灼裂口,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如果小儿因大便干燥而3-4天都排不出,家长在家里可以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如可以用消毒好的棉千沾消毒好的植物油轻轻刺激肛门,也可以坐在温水中刺激肛门也会大便的,也可用小儿开塞露塞入肛门或挤入少量甘油。要注意开塞露开口处不要剪得凹凸不平或非常锋利,以免在塞入时划伤肛门;在挤入甘油后一定要停留几分钟,待小儿有便意时再排便。如果没有开塞露,在家庭中可用软皂头上滴点水,这样就很容易塞入肛门而减少小儿的惊恐与不适。父母只要及时采取措施,可很快治愈。五、如何防治婴儿肛裂? 1、母乳喂养。母乳中主要是乳白蛋白,容易消化吸收,所以吃母乳的婴儿大便较软。培养孩子的定时排便习惯。家长要培养孩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同时每天让孩子摄取一定量的水分和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有助于保持孩子的大便通畅。2、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小孩发生了肛裂,父母应在小孩每次大便后用柔软的卫生纸轻轻擦干净,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一定浓度的高锰酸钾温水溶液坐浴10-20分钟,能起到局部消毒和加速裂口愈合的效果。3、婴儿也可患肛裂,如果婴儿患了肛裂,其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这是因为肛裂的临床表现为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剧痛,婴儿患了肛裂,父母只要及时采取措施,即可防治孩子肛裂,很快治愈。 防治孩子肛裂,护理工作要做好,因为,婴儿肛裂与成人的肛裂不同,是可以很快治愈的。六、如何防治小儿肛裂? 小儿肛裂 多食清淡饮食,宜多饮水。宜多食新鲜水果,以性味清凉为宜,如生梨、甘蔗、香蕉、荸荠等。宜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如青菜、茭白等。忌吃虾、蟹等海鲜发物,煎炒炙烤、炒货均忌食。禁吃一切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酒、葱、辣椒等。 为了有效地预防小儿便秘、肛裂和便血,家长应注意以下三点:1、培养小儿按时排便的良好习惯。要选择家长和儿童时间都不紧张时,让小儿排便,并每天耐心地按时进行,可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2、让小儿有适当的活动量,新生儿后期,可让小儿空腹时进行俯卧,婴儿稍大,就可让其在床上翻滚爬动,这不仅有利于预防便秘,而且对小儿健康发育也有好处。3、进行科学喂养。小儿的膳食应当结合其生理特点,满足生长需要,保障机体健康,因此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小儿固然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乳类、鸡蛋、瘦肉、鱼肉等),但也必须摄入适当比例的碳水化合物(如粮食、蔬菜等),也不一定都吃精白米、富强粉,应当多吃一些粗粮、蔬菜和水果等富含食物纤维的食品,这对预防小儿便秘有较大作用。当小儿已经出现便秘、肛裂、便血后,家长不能单纯使用通便泻药或向小儿肛门内塞进开塞露等方法,应让孩子多吃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多喝水,标本同治,减轻患儿的痛苦。
急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属病毒感染,常与呼吸道、肠道感染有关系。好发于7岁以下的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表现为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有咽痛、倦怠不适,继之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约20%的病儿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腹痛是主要症状,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疼痛发作间隙症状较轻。腹痛可在腹部的任何部位,但因病变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故以右下腹和脐周为主。最敏感的触痛部位可能每次体检不一样,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不似急性阑尾炎时固定,并且程度较急性阑尾性炎轻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偶可在右下腹部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当患儿在临床上出现发热、腹痛、呕吐且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发生于肠道炎症之后,无腹肌紧张者应考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远端回肠的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肠、大肠区淋巴结多。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病毒感染者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培养为阴性。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细菌侵及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出血及坏死,淋巴结内可分离出沙门菌。 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出现高热、腹痛者应考虑到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及早行腹部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防止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诊断标准:结合国内外文献,超声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正常肠系膜淋巴结直径小于7mm;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淋巴结长轴直径大于10mm,短轴直径大于5mm,纵横比大于等于2为肿大;横径大于1.5CM提示病理性肿大。淋巴结内血流的分布:血流信号沿淋巴门分布,该型通常见于非特异性炎的淋巴结。 若已确诊,多采用保守治疗,一般主要治疗方案是:1.暂时禁食,静脉补液,利于肠道休息,轻症的可以暂时少食;2.建议中成药口服,抗病毒治疗;3.可给予腹部理疗(如暖水袋热敷或就近就医给予超短波等),但如果患儿腹痛较重建议暂缓理疗;4.如果检查血常规出现白细胞增高等感染征象,可以口服或静脉输液注抗生素等;5.相应对症处理,如腹痛可口服解痉止疼药物,如颠茄合剂等,发热给予退热药物等。 但是极少数患儿可能经上述治疗,症状不见好转,或难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时,宜手术探查。由沙门菌引起者,如果形成脓肿或出现腹膜炎症状,则行手术引流。有些患儿可能并发肠套叠,应注意观察。沙门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疾病以胃肠炎最多见,也有引起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报道。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好发于儿童或少年。细菌侵及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出血及坏死,淋巴结内可分离出沙门菌。应先行保守治疗,若形成脓肿或出现腹膜炎症状时,则行手术引流。预后非常好,大部分不需任何特异治疗就可康复。部分患儿经抗炎、抗病毒治疗后预后好。死亡罕见,可能只发生在出现继发性特异性细菌感染时(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淋巴结破裂及破裂后引发的脓肿与腹膜炎)。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因为免疫功能不健全,任何对其机体产生刺激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目前各家医院或多或少都有过渡使用抗生素的问题,超声医生在报淋巴结炎这个诊断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会促使临床医生更过渡使用抗生素。事实上多数孩子都是一过性的功能性腹痛,腹痛一般不超过十分钟,痛过后一切正常,这主要与儿童胃肠道发育还不完善,饮食不规律、不合理等因素有关。当孩子腹痛发作时作彩超检查,多数能检查出肿大淋巴结,并不一定都需要使用抗生素,规律合理饮食,注意休息,如伴消化不良,用助消化药物即可,孩子们都可能自行痊愈。
睾丸从腹膜后间隙下降时,有两层腹膜构成的鞘状突亦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正常情况下,在胎儿出生前后,上2/3的鞘状突完全闭合,睾丸部鞘状突形成一盲袋,包绕睾丸,被称为睾丸鞘膜。睾丸鞘膜内积聚少量液体,可起润滑剂的作用,供睾丸活动。如果先天性鞘膜囊内液量异常增多或鞘状突闭合反常,造成囊内液体积聚,就形成积液。另外,在鞘状突闭合正常时,由于睾丸、附睾感染,肿瘤、丝虫病或外伤等后天性因素引起鞘膜内液体量增多,也可出现鞘膜积液。 小儿鞘膜积液与成人不同。对鞘膜积液的病理进行仔细的解剖研究,发现小儿的鞘膜积液几乎都有未闭的鞘突管与腹腔相通。鞘突管直径一般为2mm左右,位于精索前内侧,菲薄、半透明。有些鞘突管较粗,直径可达0.5cm。如鞘突管较粗,可容肠管进入,则形成疝。有些鞘突管细如头发丝,经仔细解剖才能辨认。女性胎儿的鞘突管称为NüCK管,沿圆韧带下降,未闭的NüCK管也可形成鞘膜积液又称NüCK管囊肿。【临床表现】 鞘膜积液可见于小儿各年龄组。绝大多数为男孩,表现为腹股沟或阴囊一侧或两侧出现肿块。大小变化不明显,如果未闭鞘突管口径较粗,晨起可见肿块缩小,天热时阴囊下垂故包块明显,天冷时阴囊收缩故包块不明显。女孩偶有鞘膜积液,称为Nuck囊肿。新生儿鞘膜积液相当常见,可能由于出生后鞘突管继续发生闭塞,部分病例可逐渐自行消退。 根据鞘突管闭合异常的部位,鞘膜积液基本上分为四型:(1)精索鞘膜积液:近睾丸部的鞘突管闭塞,而精索部鞘突管未闭,腹腔内液体经内环流注精索部鞘突管,又称精索囊肿;(2)睾丸鞘膜积液:睾丸鞘膜腔内积液,可有细的鞘状突与腹腔相通,但有时形成活瓣样结构积液不能回流,致张力过高;(3)精索、睾丸鞘膜积液:积液位于精索睾丸部,腔与腹腔之间有细小鞘突管相通;(4)交通性鞘膜积液:整个鞘突管未闭,腹腔内液体经鞘突管流注,由于鞘突管较粗,积液在平卧或挤压时变小,有时与腹股沟斜疝难以鉴别。【诊断】 阴囊或腹股沟部肿块,边界清楚,与腹腔无明显连续;肿块呈囊性,透光试验阳性。部分病例经反复挤压后,其张力可以降低,但无明显体积缩小。如肿块只限于精索部位,一般较小,约如指头大小,呈卵圆形,于肿块下方可清楚地扪及睾丸,牵拉睾丸肿块可随之移动。睾丸鞘膜积液悬垂于阴囊底部,呈椭圆形或圆形。如肿块张力较高,一般触不到睾丸,如肿块张力不高,可在囊性肿块内触及睾丸。少数病例鞘膜积液肿块向腹膜后突起,可在下腹部触及囊性肿块。【治疗】 鞘膜积液若体积不大,张力不高,可不急于手术,特别是1岁以内婴儿,尚有自行消退的机会。如果张力较高,可能影响睾丸血液循环,导致睾丸萎缩,应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手术注意结扎部位位于内环口上方,远端鞘膜囊可不予处理,一般在术后2~3月自行消退,也可采用鞘膜囊开窗放出积液使家长更以接受。以往采用治疗成人鞘膜积液的术式,如鞘膜翻转缝合或鞘膜切除,对于小儿鞘膜积液已摒弃不用。 尽管尚有其他方法用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但以手术治疗最安全可靠,复发率极低。单纯穿刺排液,因未处理未闭鞘突管,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穿刺排液后,向鞘膜腔内注入某些药物如乌拉旦、氢化可的松、尿素、酒素、四环素、石炭酸等,也有部分疗效,但这些药物有可能经未完全闭塞的鞘突管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腹膜炎,而且药物引起的组织学反应对尚在发育中的小儿睾丸是否会造成远期损伤尚不清楚故不宜采用。
肛周脓肿为新生儿和小婴儿常见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生后3个月之内,男孩多发,多以母乳喂养合并母乳性腹泻的患儿易患,而且许多患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目前认为,这类患儿很多合并肛瘘。 治疗上急性期以局部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尽量不用尿不湿,并保持局部暴露)、治疗腹泻为主,如无其他感染症状,建议不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生素,以免加重腹泻;可以温水坐浴,可加少量高锰酸钾,或者中药坐浴;局部结节较硬者可以外用百多邦等局部抗炎,如局部已有波动,提示脓肿形成,则应切开引流,并每日换药;如急性期不能治愈,则可择期手术。 近期发展很多免疫异常患儿新生儿或小婴儿期间曾患肛周脓肿,因此对于迁延不愈的肛周脓肿患儿建议除外免疫系统疾病。 本文系张志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宝宝肠套叠是小儿外科较为常见的急腹症,指的是某段肠管进入到了临近的肠腔内引起肠道梗阻的现象。肠套叠在我国小儿中发病率较高,多发生在添加辅食或断奶时,由于肠功能紊乱导致的。但该病早期容易误诊为消化不良或肠胃炎,治疗不及时引发严重并发症。婴幼儿肠套叠要做到提早预防,正确预防方法下面一起学习。首先宝宝到了添加辅食的阶段,应注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添加一种新的辅食之前要确定宝宝已对前期添加的辅食已完全适应,新的辅食一般需要的适应期为5-7天,避免同时添加多种新食物。为宝宝添加食物的量应当适当控制,遵循从少到多的原则逐渐增多,比如要为宝宝喂食蛋黄可以先让宝宝吃一点点,等到几天以后再增加到半个,再过一周让宝宝一次吃一个。为宝宝添加的辅食还应当遵循从稀到稠的原则,在为宝宝添加时应当以米汤开始,其后逐渐变为米糊、米粥,应从流质、半流质进而导致半固体流食,让宝宝肠道有充足的适应时间。炎热的夏季或宝宝身体感到不适时应避免为宝宝添加新的辅食,这段时间宝宝的食欲下降导致适应能力较差,此时加入新的辅食将会导致肠胃不适可能引起肠套叠,因此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添加辅食。此外,预防宝宝肠套叠的有效方法是避免宝宝腹泻,父母应多多留意天气变化适时为宝宝增减衣物,日常饮食应科学喂养避免过饥过饱,同时宝宝睡觉时要保护好宝宝小肚子。本文系陈立健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肚脐,俗称肚脐眼,中医称之为“神阙”。宝宝出生后,脐带即被结扎剪断,留下脐带的残端。正常情况下,脐带在出生1-2天后自然干瘪,3-4天开始脱落,10天以后自行愈合。如果出生后脐部护理不当,细菌会生长繁殖,引起脐部炎症。脐部护理相对简单,每天用棉签沾75%的酒精后,在脐部自内向外成螺旋形擦拭1周,共2次,把一些分泌物、血痂等脏东西擦拭干净;再用干棉签擦拭一次;早晚各一次;洗澡后或被大小便污染后更应如此处理。这样连续消毒7-10天,如果没有红肿、渗出物可以停止消毒。但一个小小的脐部,疾病多大10余种。那么,出现哪种情况时,需警惕疾病的可能需要去医院就诊呢?刚出生时,如脐部有一包块,表面有一层透明膜包绕,透过这层膜可以看到肠管、肝脏等组织,则考虑为脐膨出,这时则需要及时送到专科医院就诊。如出现肠管外露、则需使用消毒纱布覆盖后再用保鲜膜覆盖一层紧急送医。脐带脱落后,如脐部反复有渗液,棉签从脐部正中心可插入1cm左右,则考虑脐窦可能,是卵黄管发育异常的一种,此时可增加局部消毒次数,消毒时注意棉签需插入窦道里面旋转棉签消毒,这样效果更好。如果肚脐表面可看见一肉芽样组织,则考虑为脐茸,此时建议去医院就诊,可能需手术治疗。当脐部出现反复渗液、消毒后未见好转、周围皮肤发红或脐部可见大便、小便样物质流出,另或脐部可见肠管样鲜红组织,需警惕脐肠瘘或者脐尿管瘘的可能,需至专科医院就诊。宝宝逐渐长大,当哭吵时脐部可见一凸起物,表面皮肤完整,这是脐疝,一般2岁以内不需特殊处理,随着宝宝生长发育、脐部肌肉慢慢增厚绝大部分可自愈。
总结了一个表格: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区别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生后2-3天生后24小时内高峰时间生后4-6天消退时间足月:生后2周超过正常的消退时间,或黄疸已经消退而又出现早产:生后3周皮肤颜色淡黄明显发黄程度只限于面部和上半身常波及全身小于12mg/d1超过12mg/dl,每日上升超过5mg/dl其它伴有其他异常怎么办父母即不必担心如有以上任何一项,应高度重视注:以上为原创入门级科普文,大部分内容源于百度,供读者参考,不作为诊断依据。
小儿疝气包括腹股沟疝、脐疝、腹壁手术切口疝等,腹股沟疝较为常见且危险,这里主要分析讲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治疗及注意事项。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我们一年有近一千台这样的手术,这个疾病目前被研究的比较透彻,接下来黄医生跟大家分析一下腹股沟斜疝形成的原理,临床表现,腹股沟斜疝为什么要做手术,多大年龄手术好,手术方式怎么选,术后怎么护理及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腹股沟斜疝的发病原理是鞘突(阴囊和腹腔的一个通道)发育过程中未闭合,腹腔压力升高时(哭闹、咳嗽、便秘时腹压明显升高)腹腔内的脏器疝入鞘突管即形成了疝气。腹股沟斜疝男孩较女孩多见,右侧多于左侧,可双侧同时或是先后出现。疝出来的脏器多为小肠,女孩可为卵巢或是输卵管。由于小儿斜疝一旦发生,绝大部分逐渐增大,极少自愈,故需要手术治疗。 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表现腹股沟区可以摸到一个椭圆形肿物,较大的疝气可以降到阴囊,外观似心形。该肿物常哭闹、活动时出现,安静或是睡觉后消失。 斜疝为什么要手术治疗?绝大部分的疝气出现后会渐增大,极少自愈,如果疝气嵌顿(脏器疝出来后无法自动回腹腔)还有肠子等脏器坏死,睾丸坏死的风险。女宝宝还有卵巢、子宫坏死的的可能。 斜疝多大年龄做手术?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腹股沟斜疝在宝宝6个月后即建议手术治疗;如果反复嵌顿,手术年龄可以提前,如果是嵌顿疝手法复位失败,则不受年龄限制;疝气合并隐睾的建议在一岁到两岁间手术,不应该超过两岁; 手术方式怎么选?一般来说,根据每家医院的具体情况不同,选择传统或是腹腔镜微创手术。腹腔镜手术有微创,美观等优点,但也有需要插管麻醉,费用更高等不足,需要综合评估考虑,嵌顿疝只能做传统手术。对于有双侧疝气、不能排除另外一侧也有疝气、女宝宝疝气可以考虑做微创手术,总体来说,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综合多方因素。两种手术方式总体都是安全、可靠的。 手术后要注意哪些?对宝宝来说,手术毕竟是一种打击,手术后部分宝宝抵抗力较低,容易感冒,发烧等,要特别注意。术后尽量避免较长时间的咳嗽、便秘等增加腹腔压力,前七天尽量在床铺上玩,3个月内尽量避免剧烈活动。术后需要在手术医生那里密切随访。术后七天,一个月要到手术的医生那里随诊,查看恢复情况和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有疑问,建议及时跟手术的医生联系。 每一篇文章都是黄医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写的,真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觉得有帮助,帮我好评一下哈!谢谢啦! 很荣幸我的这篇科普文章被27个我的同行(儿外科医生和儿科医生)转载,作为小儿疝气这个疾病的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