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本症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国内外医务界广泛重视。Smith(1993)报道眩晕是门诊常见症状的第三位。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 患者就诊时可能容易把眩晕和头晕、头昏弄混淆。 因此弄清三者的区别很重要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幻觉或空间位象体会错误。病人主观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摆动、升降及倾斜。常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头晕常表现以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感为主症,多于行立起坐中或用眼时加重。不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头昏常表现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头胀、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时加重。 不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系由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等所致。眩晕可能出现哪些伴发症状? (1)自主神经症状:血压变化,出汗,面色苍白,腹泻; (2)耳部症状:耳聋,耳鸣,耳闷; (3)眼部症状:眼前发黑,复视,视物模糊; (4)颈部症状:颈项部或肩臂疼痛,上肢麻木,活动受限; (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意识障碍,感觉运动障碍,语言或构音障碍等。伴眩晕的各种常见全身性疾病 1、脑血管性眩晕:突然发生剧烈旋转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10-20天后逐渐减轻,多伴有耳鸣、耳聋,而神志清晰。 2、脑肿瘤性眩晕:早期常出现轻度眩晕,可呈摇摆感、不稳感,而旋转性眩晕少见,常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 3、颈源性眩晕: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眩晕,伴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多种感觉。眩晕反复发作,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即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现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晨起时可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症状,即手臂发麻、无力,持物不自主坠落。半数以上可伴有耳鸣,62-84%患者有头痛,多局限在顶枕部,常呈发作性跳痛。 4、眼源性眩晕:非运动错觉性眩晕,主要表现为不稳感,用眼过度时加重,闭眼休息后减轻。眩晕持续时间较短,睁眼看外界运动的物体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常伴有视力模糊、视力减退或复视。视力、眼底、眼肌功能检查常有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表现。 5、心血管性眩晕:高血压病引起的眩晕通过血压测定可以明确诊断。颈动脉窦综合征可以导致发作性眩晕或晕厥。发病诱因大多是突然引起颈动脉受压的因素,如急剧转颈、低头、衣领过紧等。 6、内分泌性眩晕:低血糖性眩晕常在饥饿或进食前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至1小时,进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劳感,发作时检查血糖可发现有低血糖存在。甲状腺功能紊乱也可以导致眩晕,临床以平衡障碍为主,对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检查可以确诊。 7、血液病导致的眩晕:白血病、恶性贫血、血液高凝疾病等均可引起眩晕,通过血液系统检查可以确诊。 8、神经官能性眩晕:病人症状表现为多样性,头晕多系假性眩晕,常伴有头痛、头胀、沉重感,或有失眠、心悸、耳鸣、焦虑、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多种神经官能症表现,无外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晃动感。对于45岁以上的妇女,还应注意与更年期综合征鉴别。 眩晕的预防和治疗 患有眩晕的病人外出时应由家人陪伴,以防意外事件发生。 1、脑血管性眩晕:夏冬季节由于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发生各种脑血管意外,导致脑血管性眩晕的发生。应注意多饮水,不要突然改变体位,如夜晚上厕所时猛起,都容易引发脑血管性眩晕。一旦发生,应尽快到医院就诊,经确诊后可以适当给以扩血管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药物等。 2、脑肿瘤性眩晕:此类眩晕发病多较缓慢,初期症状较轻,不易发现。对于逐渐出现的轻度眩晕,若伴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或其他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应尽早到医院诊治,明确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3、颈源性眩晕:应注意平时工作学习的体位,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枕头高度适宜,不能垫枕过高,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治疗上多采用康复方法,如颈椎颌枕吊带牵引、推拿手法治疗、针灸等,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 4、对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内分泌 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压,治疗眼科疾病,在原发病恢复的基础上,眩晕可以自然缓解。 5、神经官能性眩晕: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的眩晕,首先应解除病人的焦虑不安情绪,可适当给以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但要避免长时期使用镇静药物,以免增加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
1、复位治疗后至少静坐半小时。由于复位治疗时耳石移位,有的患者当时没什么反应,也许随后会出现较为剧烈的眩晕反应,个别患者还可能会呕吐。另外,静坐半小时也有助于避免复位成功的耳石从椭圆囊重新返回致病的区域(半规管)。2、复位治疗后3~5天内抬高床头45度,半月内避免美发及行牙科检查。为避免复位后的耳石再次出来,建议复位治疗3~5天内摇高床头45度。如果不是手摇床,可以多铺一床被子,设置45度的斜坡,斜坡上面可以放一个较大较硬的沙发靠垫,沙发靠垫上面放枕头(注意不要单纯垫高枕头)。睡觉时轻轻向后躺下,可以平躺,也可以左右翻身。一周内避免美发及行牙科检查,美发及牙科操作会要求头部持续保持于特殊的位置,容易导致耳石再次脱落。3、复位治疗后半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低头、摇头、跳跃等运动容易导致耳石再次脱落。由于还有可能再发眩晕,所以在耳石症恢复前应当避免登高、游泳等较为危险的运动,包括瑜伽。4、复位治疗后要保证睡眠、多休息、清淡饮食、忌烟酒。焦虑急躁、睡眠不足、过度劳累、过食辛辣肥腻煎炸等上火食物及吸烟酗酒都容易诱发耳石再次脱落。5、老是头昏怎么办?部分患者复位成功后旋转感消失,但会持续一段时间(3天-半月)的头昏不稳感觉,是前庭功能尚未完全康复所致,不必紧张,可继续服用敏使朗等药物,保证睡眠,适当走动,这样有助于前庭功能尽快康复。部分患者复位后在头位变动是仍有一过性眩晕感觉,可能还存在不典型的残留耳石,还需继续复位治疗。当反复复位仍然存在类似情况时可以寻找有经验的耳石症复位专家手法复位。6、复位后尽早开始下床走路,走“一”字步行前庭康复锻炼。锻炼分三步走:初级阶段:能走就算。耳石复位后要尽早下床先走起来,只要能走即可,不管是否是双足一条线,不管双上肢的姿势,必要时可在家人帮助或者登山杖的帮助下行走。走多久?以自己能够耐受为度。如果走的好,可升级进入下面的中级阶段。中级阶段:双足一条线。前后脚在一条线上,记着:不是后脚尖紧顶着前脚跟,而是双脚有一段距离。如果走的稳,可升级进入下面的高级阶段。高级阶段:眼睛左右看。在中级阶段的基础上,迈左脚扭头看左前方的地面,迈右脚扭头看右前方的地面。(欢迎转载,但转载时务必注明原著作者,版权保护,违者必究!)作者:北京朝阳医院西院神经内科 刘明勇
因恐惧失眠而引起的失眠很多人因为曾失眠过一段时间,后来一到晚上就怕自己睡不着觉,越这样想就越睡不着,这可怎么办?专家指出,这是很多人都常有的“失眠期待性焦虑”,通常表现为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逼迫自己尽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对于这样一类人群,建议从保持良好的睡眠规律开始。既不要强迫自己入睡,也不要怕睡不着,睡不着就放任他,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不知不觉就会逐渐进入梦乡。因为疼痛等不适造成的失眠可以在咨询医生以后由医生开些缓解头痛的药方,或者求助于中医师进行调理。以头痛带来的失眠为例。取阳明经穴,疏通阳明气血;鱼腰、印堂、太阳为经外奇穴,对头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申脉、照海、调理阴阳跷脉,治疗失眠有良好效果;合谷、太冲为四关配穴,有镇静安神,平肝息风的作用。通过针灸使郁滞之气血得以疏通,不足之气血得以补充,达到“通则不痛”,失眠和头痛也就双双解除了。焦虑、手足无措等心理引起的失眠遇到突发事件后,人们往往会手足无措,晚上睡觉的时候也经常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始终处于进退两难、焦虑无助的状态。当出现这样的情况并进一步诱发失眠时,应该平静心态,仔细理清头绪,最好在睡觉之前不要过分考虑事情;同时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如何治疗原发性失眠?对于原发性失眠,按照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的诊断标准是这样概括的:原发性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或维持睡眠困难或睡眠后精力未恢复,这种状态至少维持在一个月以上并引起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社交、职业以及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同时排除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以及躯体疾病、酒精或药物等医学问题引起的失眠情况。这种失眠情况往往在青年或中年起病,病程的差异也比较大,如果是心理性或医疗性应激事件引起,病程可以是有限的几个月。目前对于原发性失眠的治疗往往有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心理治疗是通过解释、指导,让患者了解有关睡眠的基本知识,排解内心不良情绪,减少不必要的预期性焦虑反应;行为治疗主要是让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通过身心的放松和平和加快入睡速度;药物治疗方面,临床上可应用苯二氮卓类和抗抑郁类药物。尿频造成女性经常失眠怎么办造成女性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女性相对较弱的体质、她们多愁善感的性格以及来自家庭和工作等方面的压力等。特别是婚后的女性,往往还会因为生理上某些不大不小的变化导致失眠的出现,如尿频现象。尿频现象造成失眠的情况在很多婚后女性身上都有反应,那么,如果是这种原因造成女性经常失眠怎么办才好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还要弄清导致尿频的原因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专家指出,婚后女性发生的尿频现象,可能是因为尿道感染所致,也有可能是由于正常的生理变化原因造成的。女性在性生活时,阴道及盆腔受到刺激,容易造成盆腔和生殖器官充血,因膀胱和尿道与阴道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当生殖器官充血时会对膀胱产生压迫,所以会出现想排尿的感觉。针对这种情况造成的尿频导致失眠的现象,可以通过控制性生活频度、注意局部清洁卫生的途径来加以改善。婚后女性还容易出现阴道炎及外阴炎等疾病,一旦炎症波及尿道口,也会出现尿频症状。针对这种情况造成的失眠,女性可以通过多休息、多饮水的方式将细菌排出,以便间接缓解失眠情况。另外,最好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或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消炎药。总之,无论是焦虑情绪、过重压力等情绪因素影响,还是尿频、疼痛等躯体不适的作用,在着手进行治疗和改善失眠症状前都要找准诱因。所以,如果您经常失眠,并且迫切想要摆脱失眠,请注意发生在您身边的任何一点变化,这也许会为您的失眠治疗提供关键性的助力。妊娠期女性失眠的治疗方法失眠现象是妊娠期女性比较常见的表现。因为被失眠所困,准妈妈们体力上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饮食上营养吸收受到影响,情绪上消极抑郁,在这种状态下,孕妇本身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都难以保证,所以对于妊娠期失眠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那么,对于妊娠期女性失眠的治疗,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专家指出,因为妊娠期的特殊性,失眠的治疗要万分谨慎,最好通过脏腑气血功能的调节来对失眠情况加以控制。中医认为,根据具体致病原因,妊娠期出现的失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阴虚血燥型、痰热内扰型和心脾两虚型。因为病因不同,涉及到这三类失眠的调节方法也略有差异。以多梦惊悸、神疲食少为主要表现的心脾两虚型失眠,要以补益心脾、养心安神为治疗原则。炙黄芪、生地、炒白术、茯苓、木香、山药、远志、党参、酸枣仁、当归、砂仁、制首乌等药物综合作用能够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口苦呕恶、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是典型的痰热内扰型失眠的症状,竹茹、茯苓、黄芩、姜半夏、陈皮、生龙骨、苏梗、枳壳、生牡蛎、枇杷叶、酸枣仁、焦山栀等中草药相配合可以起到改善作用,同时符合清化痰热、和中安神的治疗原则。妊娠期女性失眠若以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舌红少苔为主要表现,则证明是阴亏血燥型失眠,治疗时要以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为原则。将百合、酸枣仁、地骨皮、熟地、砂仁、五味子、黄芩、柏子仁、远志、生白芍、苏梗等中草药配合服用,可助睡眠情况的改善。以上草药方剂都可起到安全调理睡眠的作用,只是服用剂量因人而异,所以在文中不便详述,欲知详情还请免费咨询我站在线医生。老年人长期睡眠不好怎么办?睡眠障碍在老年人群中比较普遍,老人们聚在一起常会提及“长期睡眠不好怎么办?”这样的话题。对于老年人而言,睡个好觉实属不易,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更好的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呢?引起老年人长期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神经衰弱、内分泌病、抑郁、焦虑及其他精神障碍。也有的老年人失眠是由于生活不规律,饮酒、喝咖啡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治疗失眠前先得摸清原因。找出原因,针对病因处理失眠:1、因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老年人内抑制减弱所致的失眠,应予以全身强壮疗法或给予改善神经细胞代谢的药物进行治疗。2、因精神刺激等外因所致者,当消除精神刺激或劝导病人正确对待,往往通过精神疗法而使病人获愈。不可因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而再次增加病人的精神刺激与负担。3、因某种疾病痛苦而使病人不能入睡者,应积极消除病人的痛苦,治疗原发性疾病。4、心因性原因对失眠产生一种恐惧或焦虑者,应使病人了解睡眠与觉醒的正常规律,从而消除心因性影响。从生活习惯入手:1、就寝和起床时间要有规律;2、减少呆在床上的时间,除非是睡觉,不要在床上看书或看电视;3、分散注意力,不要老是想着自己可能又睡不着了;4、睡前应避免喝咖啡、抽烟及饮酒,不要吃得过饱;5、积极培养业余爱好,丰富晚年生活;6、寝室环境应舒适,温度适当,通风良好。如果老人的失眠症状严重,经过一些调节之后仍没有改善则应像医生需求帮助,适当的服用催眠药物,以帮助恢复正常的睡眠。但由于老人的各项生理机能退化,用药时一定要遵从医嘱,且不可滥用药物,以防因用药不当引发老人的其它疾病。重度失眠 专家主张综合疗法虽然在失眠患者看来,想要提升自己的睡眠质量、治愈失眠是困难的,特别是重度失眠患者。但在睡眠专家眼中,只要选对方法,无论失眠情况多么严重都是能够彻底治愈的。现在,精神健康网专家就将简单讲解重度失眠怎样治疗。专家认为,重度失眠的治疗应采用涉及药物治疗、情绪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综合疗法。很多患者因为情绪波动变化大导致失眠情况严重,因此情绪治疗环节相当必要。针对此类患者,要通过调节情绪波动、化解内心矛盾来达到休养生息、平和心境的目的,从而间接改善睡眠欠佳的状况。受家庭矛盾、情感因素、社会竞争等因素影响,当事人不能从心理上很快的适应,于是失眠现象随之出现,如果不加控制,随着时间的迁延,环境中很多因素还会加剧失眠症状。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针对这类失眠人群的治疗,心理调节最合适不过。虽然重度失眠患者也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但药物选择方面应以中药为主,而且选药、服药环节都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指导。加上以上两方面的治疗,如果这三个方面和环节能够顺利完成,重度失眠患者就能看到治愈的曙光了中年人如何应对失眠问题?1、放松心情,诱导睡眠。身心松驰,有益睡眠。睡前到户外散步一会儿,放松一下精神,上床前或洗个沐浴,或热水泡脚,然后就寝,对顺利入眠有百利而无一害。诱导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有许多具体方法,例如:聆听平淡而有节律的音响,或音乐催眠音带,有助睡眠,还可以此建立诱导睡眠的条件反射。2、合适的睡姿。睡眠姿势当然以舒适为宜,且可因人而异。但睡眠以侧卧为佳,养生家曹慈山在《睡诀》中指出:“左侧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于右股间。右侧卧位反是。”这种睡眠姿势有利于全身放松,睡得安稳。3、若因出差在外,不适应环境而致失眠时,应先有思想准备,主动调适,有备无患,不致因紧张担心睡不好。同时还可采用以上助眠之法,则可避免失眠。4、平常而自然的心态。出现失眠不必过分担心,越是紧张,越是强行入睡,结果适得其反。有些人对连续多天出现失眠更是紧张不安,认为这样下去大脑得不到休息,不是短寿,也会生病。这类担心所致的过分焦虑,对睡眠本身及其健康的危害更大。5、寻求并消除失眠的原因。造成失眠的因素颇多,前已提及,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原因消除,失眠自愈,对因疾病引起的失眠症状,要及时求医。不能认为:失眠不过是小问题,算不了病而延误治疗。6、对吃些助眠食物,如牛奶、苹果、香蕉、橘、橙、梨等一类水果。总之,即使目前治疗失眠的方法很多,但如果忽视对原因的探究,应用再多、再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无济于事。因此,对于失眠患者来说,找出失眠的原因及相应治疗对策才是最关键的。
体位性低血压和体位性心动过速均可以由于自主神经损害而导致,治疗方法如下:1、防止加重因素:过快改变体位、早晨、大餐、长时间倚靠、温暖环境、增加胸腔压力(咳嗽、排尿和排便)和扩张血管药物2、弹力袜子3、减少盐的丢失,吃氟氢可的松0.1mg/日4、收缩血管药物a)增加血管阻力,米多君10mg2-3次/日,苯丙醇胺25mg3次/日b)减少容量:双氢麦角胺c)间接药物:麻黄素5、防止血管扩张a)前列腺素合酶抑制剂:吲哚美辛(消炎痛)和氟比洛芬b)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胃复安和多潘立酮c)β-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6、防止餐后低血压a)防止胃充盈:少食多餐b)腺苷受体阻滞剂:咖啡因250mgc)起床前或饭前浓咖啡或茶d)饮水:快速饮水、餐前5分钟饮水120-480ml,每天入量2-3升e)活动,增加去甲肾上腺素f)多肽释放抑制剂: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g)其他药物:布洛芬400mg;苯丙醇胺25mg;麻黄素滴鼻1到2次7、增加心脏输出:心得静和扎莫特罗8、增加红细胞数:红细胞生成素9、减少夜间多尿:去氨加压素10、减少舒张期跌倒,溴比斯的明60mg11、防止卧位高血压:减少氟氢可的松、晚6点后不用血管收缩药物、睡眠去枕、使用ACE抑制剂依那普利(上床后最大量)12、上述处理后心动过速依然存在,可以加用美托洛尔、普罗帕酮、维拉帕米。本文系袁云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头晕几乎是神经科医生接诊最多的主诉了,但“头晕”仅仅是一个症状,用于描述具有平衡失调特征的所有异常感觉,背后的病因多种多样,同时因为普通百姓分辨不清,不管是头昏沉、眩晕、晕厥,均以“头晕”二字代替,更增加了诊断的难度。不论是工作中接诊的病人,生活中咨询的亲朋好友,还是APP中的患者,头晕症状的非常多,结合临床中的经验,同时也查阅了部分文献,对“头晕”做一个简单的科普,大家可以做一些比照,大体知道自己是哪一种的“晕”。从神经科角度讲,头晕大体可分为四个范畴:(1)眩晕(veitgo),指的是患者出现运动错觉,表现为反复规律的旋转、倾斜、上下或水平直线运动感觉,在周围和(或)中枢前庭病变时发生,两侧前庭系统不对称时诱发。眩晕应该是症状表现最为明显和突出的头晕类型,病人大都描述“墙倒屋塌、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不敢乱动,经常伴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现眩晕时累及的部分为前庭系统,前庭系统分为周围和中枢,周围的前庭系统即耳朵深部的耳蜗和半规管,中枢的是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及其联系纤维,是我们人类保持平衡的系统,主要感受角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其实每个人的前庭系统敏感性各有差异,有的人天生前庭系统敏感性高,易受激惹,容易晕车等,这类人群是眩晕的高发人群;有的人天生前庭功能好,能抗住剧烈的旋转和加速,如飞行员、航天员等。以眩晕起病的患者,绝大多数还是外周前庭的问题,可能症状十分的严重,但经过前庭功能训练、复位等治疗后,可缓解,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中枢前庭系统受累引起的眩晕患者,因为中枢前庭系统即前庭神经核所在的桥脑是大脑的关键部位,梗死或出血等引起桥脑的问题可能会带来运动、感觉异常,严重会危及到生命。因此如果在眩晕的同时还有肢体运动、感觉的问题或者眩晕患者为老年人,有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我们还是要谨慎对待,看一下颅脑MRI,排除中枢的风险。(2)头晕(dizziness),严格讲应该是精神性头晕(psychophysiological dizziness),是一个诊断学名词,和病人口中的“头晕”症状不同。我们临床上对这类患者的描述多是“头昏沉感”,他没有前面说的眩晕患者那么明显的晕动感,就是感觉头脑不清晰,昏昏沉沉的,具体还有漂浮感、摇摆感、游泳感、眼花感、内在旋转感、脱离躯体感。有头晕主诉,但从不跌倒,体检无异常。这类患者多不是神经科的问题,可能有工作压力大、疲劳等亚健康状态,或者感冒、睡眠欠佳等前驱因素,部分患者可能还有情绪的问题,没有特异性,治疗上也是以休息,调节生活节奏为主,多数经过一段时间症状会自行消失。(3)平衡失调(dysequilibrium),或者称自身不稳感,指的是不平衡感或不稳感,无眩晕,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视力减退或复视、前庭功能减退、周围神经病或脊髓病变所致的本体觉障碍等。平衡失调是客观表现,一般都伴有视觉系统或者本体感觉系统的问题,可能会有不敢走夜路、脚底踩棉花的感觉等等,需要系统的神经系统检查排查病因。(4)晕厥前状态(presyncope),严格来讲,晕厥前状态几乎都是内科系统的问题,其发病机制是全脑血流的一过性下降,如直立性低血压、低血糖、心律失常等等,但因为牵涉到意识丧失的问题,所以也有很多就诊神经科。多数患者平时就有血压偏低、心律失常问题,在应激状态或者猛站猛起时,出现晕厥,该类患者应该避免上述情况,晕厥本身不可怕,如果因为一过性晕厥导致意识丧失,摔伤的后果会比较严重。此外,再补充说一下颈源性头晕(cervicogenic dizziness),好多头晕患者就诊时上来就说有颈椎病,头晕是不是跟颈椎有关。颈源性头晕目前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额诊断,关于它的病理生理,诊断标准和理想治疗,缺乏一致的意见。目前认为,颈椎病通过刺激颈交感神经和压迫椎动脉影响基底动脉供血,头部旋转运动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下降,引起头晕、晕厥、恶心、视觉障碍、猝倒、半身麻痹、半身感觉障碍等缺血表现。颈源性头晕诊断具有挑战性,只有在排除了其他可能的头晕原因后才能诊断。之前看过一篇文章,真正因为颈椎病引起的头晕非常少见,目前对此诊断泛化,应该进一步排查其他病因。头晕作为一个非特异性的症状,病因非常复杂和多样,临床上常有“让医生头晕的头晕,让医生头痛的头痛”一说,一个侧面反应了其诊断的复杂性,一个头晕来的患者,应该全面进行筛查,从致命病因到非致命病因。头晕来的病人,开始颅脑MRI正常,再次复查发现梗死的并不少见,所以谨慎对待并没有错。本文只是针对头晕进行简单概述,提高大家的认识。对于诊断不明的患者,建议到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杨旭主任或301医院耳鼻喉科吴子明主任处就诊,他们是研究头晕的专家,可行眼震电图、前庭功能检查等,更加深入细致,可能发现更多隐匿的问题。本文系尹西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头晕是一种很常见的毛病,绝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有过头晕的经历,据统计人群中眩晕的患病率为5%左右,占耳鼻喉科门诊病人的15%,在老年门诊则更为常见,可达81~91%,75岁以上人群到医院就诊的首位原因就是眩晕,生活在家中的老人也有50~60%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关于眩晕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中医认为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有关。实际上头晕只是一种原因很复杂的症状,像咳嗽、打喷嚏、头痛一样,而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但其背后一定是有某种潜在疾病。引起头晕的原因很多,至今仍是临床上的疑难病症,查找头晕的原因有时非常困难,甚至常常让医生感到“犯晕”。有些头晕是没有大碍的,比如饥饿时、坐车或劳累过度时感到的头晕,这些轻度的、生理性的头晕,没有必要害怕,经过一段休息补充,自然就会恢复,但有些头晕却不能忽视。什么是头晕?关于头晕有两个相似的概念,一是头昏、二是眩晕,二者听起来差不多,其实它们的的表现和原因都大不相同。眩晕(vertigo)是自身与周围物体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一种错觉或幻觉,包括旋转、颠簸、摆动、浮沉或漂移感,可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不敢睁眼,心慌出汗。眩晕往往是外周或中枢前庭系统病变所导致的症状。而头昏(dizziness)仅是持续的头脑昏沉和不清晰感,可伴有头重、头闷、头胀等感觉。头昏常常不是前庭系统的毛病,低颅压综合症,贫血,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眼科疾病、精神疾病(抑郁、焦虑)、失眠等原因都可能引起头昏。人为什么会感到眩晕?人为什么不会碰到墙上或树上去?你怎么知道伸手去拿某一物品会那么准确,不会将手伸得远些或近些而拿不到?别人推你一把时你的身体只是歪了一下,然后很快的纠正过来?这都是由于平衡三联起的作用。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系统-三方面的协同作用,使得机体平衡得以维持,定向功能正常运行,合称为“平衡三联”。凡是引起眩晕的病变都是由于损害了平衡三联,其中前庭系统对机体姿势位置的平衡维持最为重要。与眩晕的关系也最为密切。正常情况下,前庭系统协调机体平衡的活动很少为人们所感觉到,但当前庭系统受到较强的刺激或病理损害时,前庭感觉的刺激与来自肌肉、关节的、视觉感受器在空间定向上冲动不一致,就会产生眩晕。前庭系统由内耳、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以及前庭中枢共同组成,内耳或前庭神经的病变引起的眩晕称为外周性眩晕,而前庭神经核或前庭中枢病变引起的眩晕称为中枢性眩晕。外周性眩晕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50%),又称耳石症,表现为头位变化时发作的短暂眩晕,发作时间仅数秒-20秒, 很少>40秒;眩晕具有易疲劳性和自我好转性。2. 梅尼埃病又叫美尼尔病, 1861年法国医师美尼尔首先报告,故特以其名字命名纪念。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病,典型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性听力损失,耳鸣和耳胀满感。好发于30至40岁,有遗传倾向。基本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故有人称"内耳积水"或"内耳青光眼"。眩晕持续20分钟以上,一般24小时内会缓解,但听力会随著反复发作而渐渐变差。3. 前庭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前庭系统疾病,发病率仅次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梅尼埃病。好发于气候转换的季节,如晚秋、初春时节,成人常见,儿童少见,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表现为突发性眩晕,通常不伴耳鸣或听力障碍。有自愈倾向。 4. 前庭药物毒性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是眩晕,研究最多的是氨基甙类和利尿剂,其他一些药物,如抗惊厥药物、吗啡衍生物、抗怕金森病和麻醉药物等,对前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5. 突发性耳聋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又称暴聋。1万人中约有10个人发病,随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加,40或40岁以上者占3/4。多为单耳发病,左右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其发病急,进展快,治疗效果直接与就诊时间有关,发生后应视为急诊,立即到医院就医。6. 外周性眩晕中的其他疾病外耳道异物或耵聍栓塞,中耳炎、鼓室气压损伤、中耳及乳突肿瘤,耳硬化症,复发性前庭病,自身免疫性内耳病,迟发性膜迷路积水,迷路外伤、迷路出血、颞骨骨折等。中枢性眩晕中枢性眩晕是指前庭中枢病变所导致的眩晕,约占所有眩晕的5~10﹪左右。虽然比例不高,但其严重性却不得不让人警觉。除头晕外,往往还伴有视物成双,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和共济失调。中枢性眩晕的原因包括脑血管病、小脑肿瘤、IV脑室肿瘤、颅内感染等疾病,其中以脑血管病所造成的症状最为常见也最值得重视,比如椎-基底动脉狭窄或小脑、脑干梗死,主要是它发生的快,恶化的也快;若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危及生命,因此,当出现眩晕和上述症状时,必须尽快到设有神经专科的正规医院就医检查。关于眩晕的误区1. 眩晕=美尼尔综合症?2. 头晕=脑供血不足?3. 传说中的颈性眩晕?头晕时应该怎么办?突然发生头晕时,应该立即采取安全体位,防止跌伤。由于头晕只是一种症状,引起眩晕的原因繁多,既可能是“小毛病”,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所以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尽快到神经内科专科就诊,向医生详细叙述头晕的特点和持续时间,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性地接受必要的检查,以明确引起眩晕的原因。避免误诊误治。在未找出病因前,不能随意购药,盲目输液或牵引/按摩颈部,以免贻误病情。本文系郝玉曼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帕金森病:如果你现在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同时出现一侧手脚不能控制的抖动,并且该抖动以肢体静止时明显,活动时减轻,则要高度警惕患帕金森病的可能。该病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出现拇指与食指每秒3-4次的对合动作,专业上称为“搓丸样”动作。同时该病还可随病程的延长出现表现减少,肢体僵硬、动作减少,行走不稳等症状。2、特发性震颤:与帕金森病相反,如果你抖动以肢体活动时明显,静止时减轻或消失,同时家族中有相似患者,并且引用少量饮酒可减轻抖动的话,则应首先怀疑特发性震颤(又称家族性震颤及原发性震颤)。3、甲状腺功能亢进:如果你在手抖的同时,伴有消瘦、多汗、突眼、心跳加速等症状,则应到医院及时行血清甲状腺素及甲状腺B超检查,因为甲亢亦是引起肢体抖动的常见原因。4、酒精戒断症状:如果你有长期大量的饮酒史,此时因主动或被动原因处于酒精戒断期间,那么你此时出现肢体抖动震颤则多可能为一种戒断症状,该种抖动多为全身性,较粗大且同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精神异常、幻觉等瞻妄表现。5、小脑病变:该类患者可出现意向性震颤,所谓意向性震颤是指患者约接近目标物体其抖动约明显。并且小脑病变患者还可出现眼球震颤、言语改变以及站立行走不稳等共济失调表现。6、心因性震颤:该种肢体抖动震颤多见于中老年妇女,该种抖动最显著的特点为一种发作性抖动,尤其多见于在不良生活事件刺激后,可在情绪平复后自行减轻或停止。需强调的是,在诊断该病前首先需排除各种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肢体抖动。7、药物性震颤:很多药物都可引起肢体抖动,故在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如该药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副作用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且不可擅自加量、停用及延长服药疗程。如果因上述情况出现了该种副作用,也不必惊慌,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停用该类药物或替换药物,症状多能自行停止。
丹迪综合征( Dandy syndrome),又称前庭性视觉障碍性或视觉识别障碍性头晕综合征。系由多种病因引起内耳迷路耳石平衡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症。主诉在头位、体位变动和行进中出现头晕、不稳和视力模糊等症状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一旦活动停止上述症状立即消失。病情呈反复发作性,重症病人还可因行立不稳而导致外伤,对病人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给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一定影响。近年来,由于国内对该病本质的认识和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误诊、漏诊病例已有明显减少。 [病因] 1、先天病因(1)、解剖缺陷 由于内耳供血的终末动脉分支过细、侧支循环不好、血流灌注压欠佳和代偿功能建立不易等先天原因,导致耳石局部血液循环较差的解剖缺陷,而成为耳石功能易遭受损伤的内因基础。(2)、母体疾病 如母体的感染、中毒、代谢障碍、心血管疾病和外伤等,所导致的胎儿耳石系统发育不良和功能损伤,可成为其重要的先天致病病因。2、后天病因 如脑动脉硬化、高(低)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粘度血症、中毒、感染、外伤和长期烟酒过量等原因,可成为内耳的缺血、缺氧、中毒、水肿、坏死等后天损伤的常见病因。[发病机制]众所周知,内耳椭圆囊和球囊中的耳石膜比重比其周围的淋巴液为重,当头和/或躯干作直线运动时,将会引起耳石膜的位移,压迫或牵引其下的感觉神经纤维,由此种机械能转变为生物电能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将沿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及其各自的传导束与大脑、小脑、眼球运动神经核和脊髓前角等发生相应而广泛的连系,引起眼球、躯干和肢体等的一系列反射性运动。如头作上下、左右或前后直线运动时,双眼球将向反方向同向斜视和出现视物不清,此时大脑皮质反射地促使双眼球迅速反回到新的正视位置,以保证头动中能及时地看清新的前方景物。一旦耳石功能受损,这种前庭反射性眼球运动功能将有所减弱或消失。此时头动中的视线调整仅依靠于潜伏期较长和速度较慢的眼球视动反射来完成,视线不能迅速对准新的前方外界景物,因而视物不清。人们日常能行立坐蹲和起坐而不倒,系因双侧耳石功平衡系统向大脑、小脑、脊髓前角以及骨骼肌肉等结构不断地发出神经冲动,促使头颈、躯干和四肢伸屈、内收和外展肌群间的张力相互拮抗和不断调整而维持平衡的结果。一旦耳石平衡系统功能受损,这种前庭反射性平衡功能将被破坏,导致主动肌和拮炕肌群间的功能不能及时协调(不是过度就是不及),促使人们在直线运动中出现头和躯干的不断摇晃、头晕、行立不稳,甚至倾倒等平衡功能障碍,且于暗处或夜间行走时更剧(系缺少视觉的辅助之故)。经一段时间的锻练和治疗后,由于大脑和健侧耳石的代偿作用和平衡功能的重建,轻症病人常能自行缓解或全愈,少数重症病人或代偿功能较差者多恢复较慢或欠理想。[临床表现]1、一般情况可见于任何年龄组,但以中老年人较多见。性别和民族并无差异。常易在过劳、激动、失眠、长途乘车(乘机、乘船)、过劳、咽炎、血压波动过大、心动过缓或烟酒过量等情况下首次发病。2、主要症状 (l)、病发突然,常在点头、仰头、摇头、行走、蹲下、撑卧或翻身等活动中突然出现短暂性头晕、不稳和视力模糊,一般持续数秒或数十秒钟,甚少有超过一分钟或以上者。活动仃止后上述症状立即自动消失,再次活动时又复出现,故有明显的复发缓解特点。病情可轻可重,重症病例可伴有恶心、呕吐和倾倒。(2)、常保持正直、少动或不动头位,行立起坐和翻身、卧倒时尽量减慢头位和体位的变动速度和减小其幅度,以求减轻症状或由此引发的头晕不适。3、阳性体征(l)、 体格检查Dandy、Romberg、Mann等试验(+)。椭圆囊和球囊功能检查 指-指试验、头变位试验(直线运动)、直线行走试验等检查,多有一侧或两侧耳石功能亢进、减低或不平衡。听力检查 患耳可有轻度神经性聋。(2)、血管检查 头颈、眼底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多见于老年人,低血压病多见于中、青年人。椎动脉压迫试验(-)。4、临床分型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上的不同,可分为以下数型:(1)、椭圆囊型 头晕等症状主要见于起坐、起蹲、上下楼梯和台阶、乘坐电梯、跳高和从高处往下跳等上下直线活动中。病变主要位于椭圆囊,体检可见病侧椭圆囊功能亢进或两侧不对称。(2)、球囊体型 头晕等症状主要见于左右方向行走、 往一侧偏头、转头和卧位侧翻身等活动中。病变主要位于球囊体部,体检可见病侧球囊体部功能亢进或两侧不对称。(3)、球囊角型 头晕等症状主要见于前后行走、低仰头或撑卧等活动中。病变主要位于球囊角,体检可见病侧球体囊角功能亢进或两侧不对称。(4)、混合型 同时出现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临床症状,程度可有差异;相应的耳石功能检查可显示亢进或两侧不对称。5、既往病史多有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糖、高粘度血症、高或低血压病、链霉素等耳毒药物应用、耳咽部急(慢)性感染、颅脑外伤、耳气震荡伤和长期烟酒过量等病史,以及乘车、乘船、乘机、乘电梯和跳舞易引起头晕史。[辅助检查]听力重振试验(+),椎动脉压迫试验阴性, 成年人多有高血脂、高血糖、高粘度血症或高(低)血压等异常。[诊断]根据短暂性头晕与头位、体位的密切关系和明显的复发缓解特点,以及病变耳石功能检查的相应异常等特点多能作出诊断。再根据过去病史和有关辅助检查可作出病因诊断。[鉴别诊断]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其眩晕发作与病人的特定头位关系密切,位置性眩晕诱发试验阳性一般被认为是本病的诊断金标准。2、Menier综合征以反复发作性眩晕、耳鸣和耳聋为主,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犯病与头位、体位活动无关。 3、Lermoyez综合征临床症状的出现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一般先出现听力障碍和逐渐加重,达高峰时出现眩晕,听力随即逐渐恢复。犯病与头位、体位活动无关4、 Tullio综合征眩晕发作与外界某一频率的声音刺激密切有关,与头位、体位活动无关。声音刺激诱发试验阳性。5、 癫痫性眩晕以反复发作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波发放,抗癫痫药治疗有效。6、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头晕或眩晕持续时间较长,伴有脑干脑神经,感觉、运动传导神经束和小脑受损症状和体征,犯病与头位、体位活动无关。[治疗]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病因明确且能治疗者,应予以积极治疗。2、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如选服西比灵、脑复康、脑复新、甲钴胺等药物。3、加强耳石平衡功能锻练。如进行前后、左右和转头等头位运动,以及行立、起坐、起卧和翻身等体位锻炼,以增强耳石平衡功能的顺应性。4、及时对症处理如头晕频繁且严重时,可短期给予非那根、美克乐、敏使朗等药物,以减轻症状和提高病人治疗信心。5、加强预防工作,防止意外跌伤避免致病因素和诱发因素,以减免本病的发生。 注意头位和体位变化的速度不宜过快,幅度不宜过大,防止因头晕和行立不稳所引起的跌伤。本文系粟秀初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今日在门诊诊治一位困扰其多年的女性患者,主要症状就是双下肢在静息时肢体的不愉快感觉,并且主要发生在傍晚和夜间,活动后有减轻;无独有偶,在风湿免疫科病房会诊时,我又发现了另外1名女性患者,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可近半年来却出现严重失眠,究其原因却是因为双下肢疼痛感,和类风湿关节炎前期的疼痛不一致,她被迫下地行走,进食,如厕等等,好转后再次回到床上时又有双下肢的症状。这2位病人在我会诊后考虑为不宁腿综合征。 由此可见,不宁腿综合征真的不少见,只是有些人不重视,甚至就把自己当成失眠或者其他的诊断去就医,往往不是专科医生容易误诊或漏诊,耽误治疗。 不宁腿综合征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2大类。原发性原因为散发或遗传性;继发性大多由于其他疾病所致:周围神经病、铁缺乏、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尿毒症、服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停服镇静剂等。这2例病人我给予了药物治疗,观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