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趁着麻醉医生给病人上麻醉的空档,给大家聊聊手术室那点事儿。 一般来讲,全身麻醉的手术都是前一天确定的,局麻手术可以当天决定,差别在于肠道准备。对于神经外科手术,一般要求提前6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如果是第一台手术8点钟接病人,病房多会习惯性的要求病人前一晚10点钟以后就不要吃东西了。怕什么呢?怕患者在麻醉过程中以及复苏早期出现呕吐和误吸。一旦胃里有食物进入,暂且不说食物残渣,其引发的消化液分泌,一旦被呕出来进入呼吸道,就会引发严重的肺炎。这时候有糖尿病的患者就着急了,不让我吃东西,我要低血糖的诶!别担心,可以请医生帮你看临时的补液,糖水?胰岛素对冲一下就好了,不用紧张。还有高血压的患者也着急了,不吃降压药,我血压要很高的!放心,原则上禁是不禁药,必需服用的口服药,可以吞服。 患者被师傅推进手术室后,会被转移到手术床上,虽然盖着被子,冷空调以及陌生的环境,也常常会引起患者的高度紧张,我遇到过好几次患者血压飙到240的情况,脸憋的通红,这很可能会引发高血压脑出血或脑动脉瘤破裂,很可怕。其实患者可以尝试跟照顾她的麻醉医生和护士聊聊天,可以有效缓解焦虑和紧张。 其实很多焦虑和紧张是源于对手术流程的不了解,进入手术室后,打针,麻醉,导尿,手术,复苏,拔管,是一套完整的流程。了解这些后,如果碰到身边需要手术的亲戚朋友,可以告诉他们哦,良好的心态对手术成功很重要哦!
中国的脑外科手术,比较早的可以追溯到华佗时代,最著名的也就是他未完成的索命一刀,给曹阿瞒治头疼。根据不完全的资料,阿瞒经常头疼,每次都非常剧烈,休息后可缓解。以一个从业多年脑外科医生的经验,这个不会是脑卒中,可能是脑膜瘤之类的良性肿瘤,否则也不会活那么久。这样的手术,如果没有一个有一定无菌层级的手术室,阿瞒肯定要术后颅内感染的,会不会死不一定,但只要他还有口气,华佗是肯定活不成的,所以华佗的结局是都一样的。 闲话归闲话,无菌和抗菌,是神经外科手术最重要的环节,即便手术做的再好,一旦发生颅内感染,患者也是有生命危险的。一般来讲,术后前两天,患者体温高,血里白细胞高,最可能的是术后无菌性炎症,会自行缓解。如果体温持续偏高,比如经常超过38.5度,就要考虑有感染了。不过这个时候先不用慌,多数是躺久了引起的肺炎和没法洗澡引起的尿路感染。如果发现患者看到灯光会躲闪,或者脖子硬,脑子很痛,就要考虑颅内感染了。 颅内感染临床上主要通过腰穿化验脑脊液证实,比如发现脑脊液白细胞高,糖低,涂片或培养出细菌。颅内感染的治疗,一方面是选用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针对性抗生素,另一方面就是腰穿持续引流,将感染的脑脊液释放出来。因为人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新的脑脊液,所以经过几个来回,再配合抗生素应用,颅内感染就控制住了。当然,如果致病菌非常强,又形成了脑脓肿,可以考虑手术清除脓肿。如果碰到再强的抗生素,那么可能就有生命危险了。不过大家不用那么紧张,在现今,无菌条件的进步以及抗生素的研发,神经外科手术引发的颅内感染已经非常少见了,大家不用因为担心颅内感染而惧怕手术,要相信医生,相信医学,积极配合治疗,医生和病人,永远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众所周知,我们的大脑位于颅腔中,而颅腔和大脑之间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我们把蛛网膜与大脑之间的空隙叫蛛网膜下腔,这里面充满着脑脊液,所以我们的大脑就一直浸泡在脑脊液中。蛛网膜下腔中穿行着供应大脑血液的血管,而脑神经也从蛛网膜下腔中穿出。 我们把各种原因的出血导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在临床上可分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率、致残率高,所以患者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在情绪激动,体力劳动时发生。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过量饮酒等。和普通人相比,脑动脉瘤、脑动脉畸形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时,患者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可伴有呕吐,视物不清,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等。某些老年人不出现典型的头痛、呕吐等,仅表现为突发意识障碍。 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有快速、相对安全和敏感度高的优点。平扫可见脑沟和(或)脑池出血,即可明确诊断。对于头颅CT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也不能完全除外该诊断,可完善腰椎穿刺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提供诊断信息。此外,还需完善脑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确定出血原因,从而决定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现在的CTA检查不需要动脉插管,风险较小,不但敏感度特异度高,还可以快速成像清晰显示颅内脑血管和引起出血的脑动脉瘤情况。 一旦患者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积极控制出血和降低颅内压,防治动脉痉挛、各种并发症和再出血。同时,应当密切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呼吸管理,血压管理,心电监护,从而保持气道通畅,维持稳定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则应积极进行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 本文系雷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首先要说明的是,颅内动脉瘤虽然名字中带“瘤”,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它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所引起的颅内动脉血管壁的异常膨出,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轮胎鼓包那样。虽然不是肿瘤,但是颅内动脉瘤却十分危险。它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 很多神经外科的医生喜欢将颅内动脉瘤形象的比作“不定时炸弹”,因为吸烟、饮酒、情绪激动、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就连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患者年龄都与破裂风险关系密切。很多时候,甚至没有诱因突然发生出血。 由于小的未破裂的动脉瘤通常不引起患者任何的临床症状,因此很难早期查出,往往是由于别的疾病做检查时偶然发现。而一旦动脉瘤发生破裂,将会引起患者十分剧烈的头痛,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由于颅腔内的空间有限,如果一时涌入大量动脉血,这些积血将会压迫颅内血管神经,可能导致脑疝。据统计,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死亡率高达40%,再次破裂可达60%。即使患者侥幸生存下来,也可能面临遗留的神经功能障碍和复发的风险。 既然颅内动脉瘤既隐蔽又可怕,我们怎么来发现它呢?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造影(CTA)这两种无创检查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率很高。另外,脑血管减影(DSA)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因为DSA检查可以明确动脉瘤的大小、部位、轴向、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为后续进一步治疗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神经外科医生作为专业的“拆弹专家”,有哪些办法对付患者脑袋里的“不定时炸弹”呢? 1、保守治疗。适用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情趋向不明确,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动脉瘤位于手术无法到达部位或担心手术风险拒绝手术的患者。 2、开颅夹闭术。打开颅腔,暴露动脉瘤,在显微镜下用一种特制的夹子将动脉瘤的颈部夹闭。 3、介入栓塞。通俗地讲,就是在患者身上别处的动脉开一个小口子,将很细的导管从开口处插入,一直到末端到达动脉瘤的位置。再将更细的弹簧圈通过导管送入动脉瘤里,将动脉瘤填充。最后动脉瘤就像被混凝土填满的坑,失去危害性。 4、孤立动脉瘤加血管搭桥。 以上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情况,应该根据多方面因素,如动脉瘤部位、载瘤动脉情况、患者出血情况、患者年龄、身体、经济条件,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医院的硬件条件等综合考虑。 本文系雷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的有过头痛经历,受到一些电视剧的影响,一些病人在头痛发作的时候怀疑自己头脑里长出了肿瘤,甚至因此影响日常生活。那么,当头痛患者来到医院挂号就诊时应该挂神经内科还是神经外科呢? 事实上,因为单纯的头痛前往医院发现脑瘤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生活中的头痛都是功能性的,也就是说并没有器质性病变,这种功能性头痛应该去神经内科就诊。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该及时前往神经外科寻求医生的帮助:1、剧烈发作的头痛:病人以前没有头痛过或者间断疼痛,突然剧烈持续头痛,感觉“头脑要裂开”,无法忍受,甚至还呕吐。这就可能是卒中、颅内出血、脑膜炎等 2、逐渐加重的头痛:头痛逐渐加重,如果同时还有喷射式的呕吐,眼睛看不清,可能是由于颅内压力逐渐增高导致的, 3、头痛伴随以下症状:一侧的身体没有力气或者不协调;说话含糊不清,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对身边物品的大小、位置、形状判断不准确;走路不稳,要摔跤。这种头痛可能是脑卒中引起 4、外伤导致的头痛 生活中出现以上类型的头痛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切勿抱着“忍忍就好”的想法耽误治疗。 本文系雷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药物治疗基本方法是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如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或新的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但仅适用于狭窄程度不超过50%的无症状患者,对于超过75%狭窄的患者一般建议进一步治疗。 手术治疗基本方法是内膜切除,解除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恢复大脑血供,消除脑梗塞栓子来源。该手术比较成熟,开展有50多年了。因为该手术需要阻断手术侧颈动脉,以往该手术围手术期中风和死亡率为5.6%左右,现在该手术应用转流管在手术中维持颈动脉血供的同时切除内膜斑块,有效降低了围手术期中风和死亡率。该手术的缺点是需要全身麻醉,颈部切口及创伤大,恢复慢,优点是完全切除增生内膜和硬化斑块,再发生狭窄的机会较小,不需要终身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 介入治疗即在狭窄的颈动脉里应用球囊扩张再安置支架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起效快、恢复快、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等优点。通常在局部麻醉,在大腿根部穿刺,将一根直径在2毫米左右的导管放置入股动脉,将导管输送到颈动脉狭窄部位,选准位置后球囊扩张再安置支架来就完成了对颈动脉硬化狭窄部位的扩张成型,改善恢复大脑血流的供应。其缺点是支架释放过程中可能会诱发不稳定斑块的微小栓子脱落引起“中风”脑梗塞,以及血管痉挛、血管内膜破损以及术后再狭窄的可能。
【科普深度】入门级核心阅读【关键词】失语症;健康科普;作文;失语写作文,那不是小孩子的事情吗?相信很多朋友会说,小时候是为了考试才写作文,我都四五十岁了还写什么作文?如果我跟你说,写作文能预防痴呆,你还会内心抵触?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一生坚持写日记的人,患认知障碍的风险降低53%,是不是有点惊讶。写作是语言功能的重要一环,也是脑卒中后经常受损的功能。我遇到过一个患者朋友,她是一名园丁,就是因为写板书的时候被学生们发现字越写越小,才去检查发现脑梗死。那么写作为什么能够预防认知障碍呢?首先,写作是一种全脑锻炼的过程。写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回忆和组织语言,这个过程中大脑的多个区域得到激活,比如视觉性语言中枢、书写性言语中枢。此外,因为我们需要手指协调动作来书写或是打字,所以运动皮层也在活跃。通过不断刺激和锻炼大脑,写作帮助保持大脑的敏捷性,增强认知功能,能有效延缓认知衰退和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在年老时仍有读写习惯的人,其记忆衰退的概率比仅仅从事普通思维训练的人减少32%。其次,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强化记忆。当我们将想法写下来时,其实是在帮助大脑将这些信息更深地印刻在记忆中。此外,有研究者认为,写作如同一种重复性的“健身练习”。“深蹲”的次数越多,我们的外形会更加完美,肌肉也更紧绷。写作时,人们需要随时调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这一往复过程会加固新信息的储存,强化思维“肌肉”,增强记忆力。再次,写作培养思维能力,提升大脑灵活性。写作不仅仅是一个记录的过程,还是创造的过程。在写作时,我们往往需要想象情景、构建故事、表达观点。这一过程能够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提高大脑的灵活性,促进新的神经连接的形成。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对写作颇为有用,还能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写作还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减轻精神负担。大约30年前,德克萨斯大学教授詹姆斯·彭内贝克(JamesPennebaker)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们写下自己的经历时,能够缓解压力,改善身心健康。时至今日,“写作疗法”也已经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心理治疗工具。通过写作,我们能释放出心中难以排解的情绪,用文字整理头脑中杂乱的思绪和情感,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想清楚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这不仅让我们心情得到放松,还对大脑的健康大有裨益。总而言之,写作简单易行,对大脑健康又有无穷益处。不妨就从今天开始,养成写作的习惯吧。关注雷宇医生,健康与您同行!
【科普深度】入门级核心阅读【关键词】失语症;健康科普;感觉性失语;语言理解障碍;机制 (案例介绍)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案例,张三是个公司老板,因为经济环境不好,最近经常熬夜加班。有时候一阵疲劳感涌上来,他便觉得口齿不清,词不达意。在我这里检查后,发现是左边大脑的血管因为“烟雾病”萎缩了。我给他做了增加脑血流的搭桥手术,手术很顺利,张三第二天就爬起来开始看合同签文件了。可很快,张三的秘书就发现不对了,因为张三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而且把甲方和乙方也看错了。我询问张三是怎么回事,他开始时还扭扭捏捏,后来才小声告诉我,他不知道为什么,昨天还正常审阅的文件,今天就看不懂了,那些文字看着很眼熟,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像在看外语。我告诉张三,他应该是得了失读症。他沉默了一下,突然抬起头说,雷医生你不同情我就算了,怎么还咒我失独,我还没结婚呢!(什么是失读症)失读症简单来说,就是丧失阅读能力的意思!你可以理解为,26个英文字母你都认识,但是拼接成单词,你就看不懂了。除了脑梗以外,精神疾病、脑外伤、阿尔兹海默症、脑肿瘤等,都可能会通过影响大脑的视觉性语言中枢,导致患者无法调取记忆中学习过的文字符号,对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进行识别和解读。 (如何诊断失读症)一般来讲,脑中风引发的失读症比较容易判断,比如张三的情况,他会主动来找你哭诉。但更多的失读症患者是学龄期的孩子,他们可能完全不懂得怎么跟爸爸妈妈去表达他们看到的世界,他们敏感而自卑,甚至可能还会被身边的小朋友取笑和嘲弄。所以失读症是一种必须引起重视并及时治疗的疾病。关于失读症的治疗,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治疗重点,我们将在后面的专栏中详细与大家探讨相关的内容。今天就聊到这里,关注雷宇医生,健康与您同行!
【科普深度】入门级核心阅读【关键词】失语症;健康科普;感觉性失语;语言理解障碍;机制张三带着外婆来看病,说外婆自从去年脑梗之后,就变得不爱搭理人,还经常自言自语,但你要是问她“晚上吃什么?”她又像没听见一样。张三怀疑外婆是不是抑郁了,我告诉他,这可能是感觉性失语症在作怪。张三一脸疑惑:“医生,你别逗我,‘感觉’是接收信息,‘失语’是输出信息,你这是要把‘天南海北’拼一块儿吗?”张三说得对,‘感觉’确实是接收信息,但他的后半句就有点偏颇了。失语症,不仅仅是说不出话,它还影响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张三的外婆能说话,但听不懂,这正是感觉性失语症的典型症状。但别急,我们有办法确诊。除了进行针对性的量表评估以外,到医院拍一张磁共振,看到韦尼克区受到脑梗影响,也可以确诊。1874年,一个年仅26岁的德国小伙报道了这一病症,并将病灶定位在靠近听觉中枢的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相关成果被他写入其人生第一本著作《失语症的症状群:解剖基础的心理学研究》(DerAphasischeSymptomencomplex:einepsychologischestudieaufanatomischerbasis)。这一成果在当时,是继布洛卡区被发现后,对失语症研究的又一项重大推进,这一脑区也被用他的名字命名,小伙子叫卡尔·韦尼克(CarlWernicke)。感觉性失语症患者虽然听力正常,但就是听不懂别人和自己说的话。轻的时候,他们还能听懂一些,但常常理解错误;严重时,他们便会答非所问,滔滔不绝地独自说个不停,但用词混乱,让人摸不到头脑。错语症的病因在于:感觉性语言中枢破坏以后,语言能力会丧失,因此这样的理解障碍被认为是语音和语义转换过程受损的结果。此外,感觉性失语症也往往同时伴有失读症和失写症,但不如口语理解和表达障碍那样严重。对于张三外婆的情况,雷医生建议结合病因和康复治疗。首先,要改善语言区的供血,就像给语言区“喂饱饭”。方式可以是搭桥、放支架或是吃药。然后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重建听觉到语言的神经环路,也就是恢复从“语音接收”到“语义识别”的信息处理能力。雷医生特别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干预和家庭鼓励非常重要。因为神经重塑是个经年累月的漫长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耐心和坚持,而且脑梗后患者可能会变得脾气暴躁又缺乏耐心,重复的训练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厌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次我们将继续探讨脑中风与失语的那些事。关注雷宇医生,健康与您同行!致谢:感谢国家语言与健康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陆洋帆、林苡和丁红卫老师
【科普深度】入门级核心阅读【关键词】脑卒中;失语症;健康科普想象一下,在你的大脑里有一个叫语言区的地方,住着一群小精灵,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助你和他人交流、看书和写字,生活恬淡而美好。可是有一天,这个社区因为脑中风而停水停电,小精灵们无法工作,大脑便害了一种叫做“失语症”的疾病,你无法再与他人交流,也没有办法看书和写字。日本哲学家三木清说,“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可见失语症给人带来的孤独是多么令人绝望! 【失语症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词穷”的烦恼:张三想吃苹果,对他的老婆说,“我想吃一个。。。就是圆圆的,上面有一个把,又脆又甜,红色的那个”,可是就是想不起来它叫什么,一气之下绝食饿死了。这种情况偶尔出现不要紧,如果持续出现,就要怀疑是命名性失语。● “听不懂”的困惑:张三的老婆饿了,让张三去厨房给她拿一个苹果,张三说“你说什么?”“去拿个苹果!”“去拿个什么?”“去拿个苹果!”最后,张三老婆饿死了。也许她至死也没明白,张三不是想换老婆,而是患失语症。● 社交恐惧:张三最近越来越不爱讲话,不爱出门,大家以为他是在家缅怀饿死的老婆,事实上他是因为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而畏惧交流,不敢出门。● 情绪“过山车”:朋友们到张三家探望他,发现满地的啤酒瓶,张三躺在沙发默不作声,一劝他他就哇哇大哭,其他什么话都不说,大家不知所措只好怏怏地离开。情绪“过山车”是血管性语言障碍的常见表现,况且张三可能压根不知道大家跟他在说什么。● 生活“大挑战”:由于上次朋友被吓跑,张三的吃喝只能自己解决。虽然还认识去超市的路,但是付款时发现完全看不懂数字的含义,也不认识兜里的钱是多大面值,只好全部摊在售货员面前请对方处理。对于那些生活在失语阴影下的人们,日常的每一个微小步伐,都仿佛穿越了一片布满荆棘的原野,每一步都承载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挑战。 【失语症的应对策略】● 专业救援队:“早发现,早治疗”是应对血管性语言障碍的原则。要相信,专业的脑血管病医生和语言康复师是你的战友,他们一个从病因的上游,一个从病症的下游,将与你合力对战失语症。● 交流小助手:张三想吃苹果,说不出来,但可以用笔画出来,他老婆不就明白了嘛。要相信,大部分的功能都有替代表达的方式。● 简单交流法则:和张三交流时,要有耐心,就像和小孩子说话一样,简单、清晰、重复。● 社交活动加油站: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比如加入失语症支持小组,和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 支持环境搭建:生病的张三很自卑,要让他感受到,家人和朋友永远不会抛弃他。张三很可怜,但他若能得到医生、家庭、朋友和社区的共同关注和支持,重新回归社会并非痴人说梦。在后面的专栏中,请听雷医生与您继续分享脑中风与失语的那些事吧。关注雷宇医生,健康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