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们被失眠所困扰,今天给大家说说患有失眠的人群的日常调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调整生活习惯:尽量在相对固定的时间睡觉,每天晚上保持安静,避免使用电子设备等。2.饮食调理: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3.改变睡姿:睡觉时使用舒适的枕头和舒适的床铺,保持正确的睡姿,如侧卧位、仰卧位等。4.放松心情:通过冥想、深呼吸、渐进性放松等方法,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5.增加运动:适当增加运动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失眠。6.建立规律作息: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如每天晚上固定时间睡觉,早上固定时间起床等。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方法应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失眠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建议及时就医。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而夏季是湿气较重的季节,容易导致身体不适和湿气困扰。因此,夏季防湿、祛湿尤为重要,今天推荐几点夏季防湿、祛湿的方法:1.饮食调理: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甜食等容易产生湿气的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排除湿气。2.适当运动:夏季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3.保持室内通风:夏季室内湿气较重,要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潮湿的环境,可以使用除湿机或空调来调节湿度。4.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勤换洗衣物和床上用品,避免滋生细菌和霉菌,减少湿气滋生的机会。5.饮食调理:可以适量饮用一些祛湿的茶水,如绿茶、荷叶茶、薏米水等,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6.心情调节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因为情绪不稳定也容易导致湿气滞留。7.中医调理: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一些中药调理,如含有石斛、茯苓、白术等健脾祛湿的方剂,或者选用成药参苓白术散、霍香正气水,或者选用红豆薏米茶等,均有健脾祛湿的功效。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的祛湿方法还需根据个人情况和身体状况来确定,如果有严重的湿气问题,建议医院看中医辩证治疗。
很多患者看到化验单上蛋白尿的加号变少了,就觉得这是好事,那您可别高兴太早。 我们都知道肾有过滤垃圾毒素的作用,肾小球就是一个毛细血管网,正常的情况像一个筛子,把毒素垃圾过滤出去,把有用的营养物质给重新吸收回来;当这个筛子的眼大了,捞不住了,就会出现蛋白尿、血尿、肌酐升高等这样的症状。随着时间的增加,肾小球逐渐纤维化、硬化了,到一定程度这个筛子眼完全堵住了,蛋白确实漏不出来,但肌酐也漏不出来了,肌酐就是体内的毒素,它代谢不出去,然后进入我们血液进行循环,所以说肌酐就更高了,实际上这表明你的肾脏功能损伤更严重了。 我是刘医生,想了解更多的肾脏病知识,请关注我。 (内容同本人快手、头条号、视频号等,图片来自网络)
肌酐和尿蛋白没有谁更重要的说法,都重要,只是这两项反应的内容不一样。如果出现尿蛋白,只是说明肾脏有炎症,比如说肾炎,这个问一般好解决,但一般肾炎不管是急性或者慢性,长期大量蛋白尿都会影响肾脏功能。而肌酐升高就是直接提示肾功能已经受损了,所以保护肾功能很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尿蛋白升高会导致肌酐升高,但是尿蛋白降低并不会使肌酐降低。所以肌酐和尿蛋白都很重要。 我是刘医生,想了解更多肾脏病知识,请关注我。 (内容本人同快手、头条号)
失眠也称为睡眠障碍,中医称为“不寐”。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彻夜不眠、早醒、醒后不能再继续入睡。有的人睡眠质量差,似睡非睡,常伴有头痛、头晕、乏力、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病因病机】 1、情志所伤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心神扰动而不寐。或由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即《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2、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宿食停滞,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如《张氏医通·不得卧》云:“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或由过食肥甘厚味,酿生痰热,扰动心神而不眠。或由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失眠。 3、病后、年迈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等,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4、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素体阴盛,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亦有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神魂不安,以致夜不能寐或寐而不酣,如《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所说:“有心胆惧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寐者。” 【分证论治】 1、心火偏亢 症状:心烦不寐,躁扰不宁,怔忡,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宁心安神。 方药:朱砂安神丸。 方中朱砂性寒可胜热,重镇安神;黄连清心泻火除烦;生地、当归滋阴养血,养阴以配阳。可加黄芩、山栀、连翘,加强本方清心泻火之功。本方宜改丸为汤,朱砂用少量冲服。 加减:若胸中懊侬,胸闷泛恶,加豆豉、竹茹,宜通胸中郁火;若便秘溲赤,加大黄、淡竹叶、琥珀,引火下行,以安心神。 2、肝郁化火 症状:急躁昂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木通、车前子利小便而清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生地养血滋阴柔肝;甘草和中。可加朱茯神、生龙骨、生牡蛎镇心安神。若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郁金以疏肝解郁。 3、痰热内扰 症状:不寐,胸闷心烦,泛恶,嗳气,伴有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方中半夏、陈皮、竹茹化痰降逆;茯苓健脾化痰;枳实理气和胃降逆;黄连清心泻火。 加减:若心悸动甚,惊惕不安,加珍珠母、朱砂以镇惊安神定志。 若实热顽痰内扰,经久不寐,或彻夜不寐,大便秘结者,可用礞石滚痰丸降火泻热,逐痰安神。 4、胃气失和 症状:不寐,脘腹胀满,胸闷嗳气,嗳腐吞酸,或见恶心呕吐,大便不爽,舌苔腻,脉滑。 治法:和胃化滞,宁心安神。 方药:保和丸。 方中山楂、神曲助消化,消食滞;半夏、陈皮、茯苓降逆和胃;莱菔子消食导滞;连翘散食滞所致的郁热。可加远志、柏子仁、夜交藤以宁心安神。 5、阴虚火旺 症状: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腰酸足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 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黄连、黄芩直折心火;芍药、阿胶、鸡子黄滋养阴血。两方共奏滋阴降火之效。若心烦心悸,梦遗失精,可加肉桂引火归元,与黄连共用即为交泰丸以交通心肾,则心神可安。 6、心脾两虚 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 方用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益气健脾;当归补血;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行气健脾,使全方补而不滞。若心血不足,加熟地、芍药、阿胶以养;心血;失眠较重,加五味子、柏子仁有助养心宁神,或加夜交藤、合欢皮、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若脘闷、纳呆、苔腻,加半夏、陈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理气化痰。 加减:若产后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觥白,易疲劳,舌淡,脉细弱,或老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之证,多属气血不足,治宜养血安神,亦可用归脾汤合酸枣仁汤。 7、心胆气虚 症状: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触事易惊,伴有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前方重于镇惊安神,后方偏于养血清热除烦,合用则益心胆之气;清心胆之虚热而定惊;安神宁心。方中人参益心胆之气;茯苓、茯神、远志化痰宁心;龙齿、石菖蒲镇惊开窍宁;神;酸枣仁养肝、安神、宁心;知母泻热除烦;川芎调血安神。若心悸甚,惊惕不安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朱砂。 【预防与调摄】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睡觉,不经常熬夜,睡前不饮浓茶、咖啡和抽烟等,保持心情愉快及加强体质锻炼等对失眠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本病因属心神病变,故尤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恶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改善睡眠环境;劳逸结合等,对于提高治疗失眠的效果,改善体质及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均有促进作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现代医学】,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因嘌呤代谢障碍,使尿酸累积而引起的疾病,属于关节炎的一种,又称代谢性关节炎。患者多于30~40岁以后发病,男性约占95%,女性多发生于绝经期后,但因特异酶缺陷者可在青少年发病。一般间歇性发作,主要表现为拇趾、踝及指关节等部位红肿,且伴随针刺、刀割般的锐性疼痛,多数患者会伴发高烧。 由于首发于手脚未端关节,以致血流较慢,血液温度较低,造成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处而形成“痛风石”(病程超过5年),可致关节严重畸形,无法正常行走,甚至手握笔、书、筷子等物困难,如不及时治疗会自行破溃,伤口经年不愈,最终因感染而迫使截肢致残。 部分患者还会并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若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痛风性肾病,容易引发肾绞痛、血尿,直至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最终不得不换肾来维持生命。 【中医认识】中医学亦有“痛风”之病名,属于中医的痹症,历代医家有所论述。元·朱丹溪《格致余论》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本病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养,造成脏腑功能失调为发病基础,以外感邪气、跌打损伤为发病外因,湿热、痰浊、瘀血互结为发病特点,辨证应注意辨其虚实,初则属于实证,久则正虚邪实,或虚实夹杂。症状早期表现在肢体、关节经络,继则侵蚀筋骨,内损脏腑。 【分类】 凡属风邪偏盛者为行痹,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寒邪偏盛者为痛痹,关节僵硬,痛有定处; 湿邪偏盛者为着痹,关节肌肉麻木,重着肿胀; 热邪偏盛者为热痹,关节红肿灼热,疼痛拒按; 而过多的尿酸则属湿浊,因脾失健运使湿浊内生,肾分清泌浊功能失调致湿浊排泄障碍,加之酗酒暴食,劳倦过度等,则湿浊流注于关节、肌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治疗原则】 治疗在急性期以祛邪为主,用祛风除湿,清热利湿等法; 慢性期以扶正祛邪为主,用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法。 【辨证治疗】 湿热痹阻 由于湿邪入里化热,或素体阳升,内有蕴热,湿热交蒸而致。症见关节红肿热痛,病势较急,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腻,脉象滑数或弦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选四妙白虎汤加减,药用苍术、黄柏、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翘、木瓜、地龙、薏苡仁、老鹳草、川牛膝、威灵仙等。 风寒湿痹 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阻滞经络,痹阻不通而致。症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见局部皮下结节、痛风石。伴关节喜温,肢体重着,麻木不仁,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紧或濡缓。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选桂枝乌头汤加减,药用桂枝、白芍、生姜、黄芪、制川乌、麻黄、防己、当归、川芎、羌活、苍术、防风等。 痰瘀阻滞 由于久病体弱,痹阻经络,气血不通,痰瘀交结于关节而致。症见关节肿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局部硬节,或见痛风石。伴关节畸形,屈伸不利,局部皮色暗红,体虚乏力,面色青暗。舌质绛红有瘀点,苔白或黄,脉象沉滑或细涩。治宜化痰散结,活血通络。方选二陈桃红饮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秦艽、炮山甲、天南星、伸筋草等。 脾肾阳虚 由于素体阳虚,外邪侵入,迁延不愈,损伤脾肾而致。症见关节肿痛持续,肢体及面部浮肿。伴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呕恶,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象沉缓或沉细。治宜健脾益肾,温阳散寒。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药用制附子、肉桂、白术、党参、茯苓、黄芪、杜仲、补骨脂、仙灵脾、肉苁蓉、骨碎补、金毛狗脊等。 肝肾阴虚 由于久病伤津,阴液匮乏,不能滋养肝肾,邪居筋骨而致。症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关节变形,可见结节,屈伸不利。伴腰膝酸软,耳鸣口干,肌肤麻木不仁,神疲乏力,面色潮红。舌质干红,苔薄黄燥,脉弦细或细数。治宜补肝益肾,祛风除湿。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独活、桑寄生、白芍、熟地、杜仲、牛膝、龟版、鳖甲、菟丝子、女贞子、伸筋草等。 以上方药可视证加减:风邪偏盛加五加皮、寻骨风、透骨草;寒邪偏盛加制附子、细辛、桂枝;湿邪偏盛加萆薢、木瓜、豨莶草;湿热偏盛加栀子、黄柏、忍冬藤;关节疼痛加莪术、全蝎、徐长卿;关节肿甚加防己、泽泻、车前子;关节冷痛加细辛、干姜、制附子;肌肤麻木加穿山龙、海风藤、络石藤;阳虚甚加干姜、巴戟天、肉苁蓉;阴虚甚加生地、石斛、鳖甲;下肢关节痛加牛膝、独活、青风藤;上肢关节痛加桑枝、姜黄、威灵仙;腰膝酸软加川续断、鹿衔草、鹿角胶;血瘀明显加赤芍、红景天、生蒲黄;皮下结节或痛风石加僵蚕、白芥子、胆南星等。 本病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对症处理;慢性期应加强排除尿酸,辨证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饮食调理] 1.主食:可以选择大米、玉米、小麦、高粱、燕麦等偏碱性类食物;2.蔬菜类:选择冬瓜、黄瓜、南瓜、丝瓜和卷心菜等不舍嘌呤或含嘌呤较少的菜类; 3.水果:选择碱性类,如梨、西瓜和葡萄等。或者嘌呤含量低的水果如苹果、柠檬和香蕉等; 4.肉蛋类选择鸡蛋、鸭蛋和河鱼,其他尽量限制食用。 [日常护理] 适当运动,提升整体免疫力,避免受凉受潮、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穿舒适鞋,防止关节损伤。 [饮食建议] 进低嘌呤低能量饮食,保持合理体重,戒酒,多饮水。 中药泡脚方: 桃仁15 g 红花10g 草乌15g(先煎)鸡血藤15g 伸筋草20g 透骨草20g 生艾叶9g 地龙12g 水煎泡洗 水温40℃,每日一次。 注意: 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不建议泡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天一热就爱出汗,尤其是胖人,一动一身汗,让人浑身难受。其实,汗腺是人体自带的“空调”,是人体最天然的保养品,到了夏天出汗少的话,感冒、皮肤病、失眠就会找上门,心脏病发病率更是成倍涨,出一身健康汗对健康有益无害,但汗也是人体的晴雨表,有些异常出汗信号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 那么怎样才算异常出汗呢,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比如,同等条件下,和你一起吃饭的人无汗,而你却满头大汗,就说明有可能出汗异常,如果坐着不动都大汗淋漓,那无疑也是异常出汗了。简单地说,如果不是因为运动、穿衣厚或炎热而导致出汗,或稍微运动就会大汗淋漓,就意味着人体可能出现了异常情况,应当引起重视。 头部出汗异常 胃火旺 头部是诸阳之会,阳气本应该是最足的,其固摄力也应最强。一旦头上出汗而全身无汗或少汗,或者经常出汗,或许就意味着阳气有些虚弱,(对于代谢旺盛的儿童来说,头部出汗较多也是正常现象),另外,这还和胃火旺有一定关系。 建议:睡眠充足,多吃温补食物,如大枣、牛肉、山药、蜂蜜、茯苓。每天也可冲泡枸杞茶饮用。 额头出汗 肝阳上亢 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鼻子出汗 肺气不足 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颈部出汗异常 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不太多,若常出汗,可能与内分泌不调有关,也和体内湿热有一定关系,由于湿性黏滞,导致体内气机不畅,往往表现为上半身或颈部以上出汗。 建议: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多吃高蛋白类的食物,多喝水。 腋下出汗 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可能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胸口出汗 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情。 手脚心出汗异常 血虚 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糖友异常出汗 血糖不稳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青菊介绍,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好,患者也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病变,如果是调节汗腺分泌的神经出现病变,通常表现为上肢或胸部出汗增多或出汗部位不对称,可能出现在正常的室温下大量出汗,甚至大汗淋漓的情况。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的情况,当糖尿病患者因为药物、饮食或者运动等原因发生低血糖时,可出现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症状。所以,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大汗并伴有以上症状时,应当考虑是否是因为低血糖的原因所引起的。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患者会有夜间出汗的情况,早上起来还会觉得头疼、劳累,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发生了夜间低血糖。 建议:当患者出现夜间低血糖,一定要及时向医生求助,以免发生危险或意外。为防止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随身携带一些可以提升血糖的小零食,以备不时之需。 浑身出汗 气虚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 建议: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 睡着出汗 阴虚 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 建议: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另外,左右半身或上下半身出汗属偏汗,多见于风湿、偏瘫病人,有时也是中风临身的信号。额汗仅限于额头,若出汗量少,且无其他症状,属正常现象。若发生在病人身上,则可能是病情加重的征兆。乳间汗局限于两乳之间,可能是精神疲乏、体力劳累而伤及心脾所致。生殖器出汗出汗限于生殖器周围,常与肾病有关。手脚等四肢出汗多因血虚、阳亏引起。 汗液颜色异常 肝肺胆有问题 大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奎军说,,真正的汗水是没有颜色的。如出现黄色是因为微生物对汗水当中的一些微量原素发生化学反应所致。而且,某些身体有疾病的人,汗水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当出现不同于一般颜色的汗水时,就要考虑会不会是身体生病了,需要及时就诊。 黄汗 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 白汗 从中医看,白色属肺,肺色外露则现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常与心肺功能虚弱有关。有时,疼痛剧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红汗 汗液呈现红色,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也可能是药物所致,如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也可有红汗出现。 绿汗 汗液变为青绿色,提示有胆汁外泄,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汗的味道异常 身体有病症 尿臭味 汗液散发出尿味,汗干后也会在皮肤上留下结晶物,常见于尿毒症病人。 腥臭味 汗液带有特殊的腥味,可能和热证或湿热证有关,一般属肝热,或多见于肝硬化,可以用菊花泡水喝来缓解症状。 香味 汗液飘出香味来,常是糖尿病人的体征。 提醒:出汗后切忌喝冰镇饮料,要适当补充常温下的白开水或淡盐水,少量多次摄入。 夏天马上到了,虽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但是有的汗却是疾病甚至是大病征兆,这篇文章是微信上最全的出汗健康对照表,所有的异常出汗都有解决招数,转发到圈子里收藏起来,治病救人功德无量!
用药如用兵,再好的医生也要好的中药帮衬,才能施展医术。 同理,再好的药材,煎煮方法不对,也是糟蹋药物。 曾经在门诊上遇到有的家长用养生壶熬银翘散2个多小时,还叫嚣中药退烧没用,不如西药来的快,那有效成分早就挥发完了,还能退烧吗? 除了中药汤剂以外,中药还有很多的剂型,什么中成药、丸剂、散剂、膏方、药酒等等,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颗粒剂和中药超微饮片是中药发展过程中的新产品,我并不排斥它们,至少便于携带和服用就是传统汤剂不可替代的优势,至于效果怎么样,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少我在日常门诊中,对于遗尿症、抽动症、性早熟、厌食症、积滞等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的调理,就使用颗粒剂,而且临床效果良好。 对于新生事物的出现,还是要包容,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 言归正传,中药汤剂怎么煎服? 《本草纲目》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意思就是汤剂的质量与煎煮药物的用具,水量,火候,时间和方法密切相关! 药房代煎还是回家砂锅煎? 这个问题也不必纠结,我认为,如果你不会煎、没时间或者不想煎、不愿煎,那就交给药房代煎,试问有些爸爸妈妈连煮个稀饭都能糊锅,还指望她们煮什么中药? 对于1岁以内的宝宝,如果是治疗感冒、咳嗽等急性病,我建议在我们医院中药房代煎,因为我们的煎药包装机的最小剂量是50毫升,把每天的中药煮成50毫升,分成2-3次给1岁以内的宝宝喝,那是最好不过的了,量少又不苦。 对于1-3岁之间的宝宝,因这个年龄段喂药时无法讲道理,也建议代煎,每次50毫升,每日2-3次,那是比较合适的。 对于3岁以上的宝宝,推荐自行煎煮中药,如果实在不会或者不方便,也可以选择代煎,剂量为15-20毫升/岁。 如果你非常擅长煮药,那最好请自行煮药。 平心而论,现在很多年轻人自己喝中药,一般都选择药房代煎,这样方便不少,不过对比后就知道,药味比较淡,药效上还是和古法煎煮的中药有差距的。 不过有些中医给你开完药,怕你没时间,就会说“我们这里可以代煎”,这不是推荐不好的方法给你,也不是让你多花那点儿代煎中药的钱,是怕你因为太忙就放弃吃药。但是他们自己要吃中药,还是会用古法煎药,为的就是保证药效。 说这话就是提醒大家,方便的方法有方便的好处,但是也有不足。有时间尽量自己回家用传统的方法煎药,时间长了些也麻烦些,但能尽最大程度地保证药效,让身体更快地好起来。 说了那么多,到底怎么煎? 主要流程:煎煮前→煎煮中→煎煮后→服药 一、煎煮前(关键词:器具、清洗、浸泡) 1.选择什么器具? 陶器、砂罐子最好,搪瓷锅、不锈钢锅亦可,铁锅、铝锅会影响药效。 煎煮中药汤剂,用砂锅、砂罐及砂壶等陶瓷器皿是最佳选择。 原因有二: 一是陶瓷容器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二是它们导热均匀,保温性好。 铁锅、铝锅不能用,因为一些酸性的中药比如山楂、五倍子在煎药过程中金属成分会与中药成分产生化学反应,直接影响疗效。 2.需不需要清洗? 【饮片】 一般情况下中药饮片不需要清洗,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千万不要像洗果蔬那样大肆清洗,避免把炮制过药物的有效成分给洗掉。 【细小药材】 细小种子类的药材(葶苈子、苏子、车前子等)不要洗,会被冲走,也就直接影响药效了。 3.怎么浸泡? 煎中药的过程中,浸泡是特别关键的一步,一定不能省略,因为这一步直接关系到药物成分能不能尽量煎煮出来。 【时间】 一般以30~60 分钟,药材浸透为好。 至于放多少水,其实这不是很关键,因为释放出来的药物成份,就那么多,水多一点,药就稀一点,水少一点,药就浓一点。根据宝宝喝药的战斗力而定。 较花、草、叶而言,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浸泡时间要长些。 【水温】 芳香易挥发或容易吸水的饮片,宜用凉水浸泡; 质地坚硬黏稠、不含挥发性成分饮片,宜用温水浸泡; 一般夏天用常温的水、冬天用 25℃的水浸泡; 注意,不宜使用 60℃以上的热水浸泡。 二、煎煮中(关键词:水量、火候、时间、次数、煎法) 1.放多少水? 一般来说,水应浸过药材面 2~3 cm为佳,或者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 另外,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要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2.火候+时间+次数 煎药时的火候,一般是在药液未沸前宜用急火(大火),沸后改用文火(小火),煎药的时间、次数要根据药的功效和药的种类来定。 有研究报道显示,在充分浸泡的前提下,中药汤剂头煎(第一次煎煮),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约为80%,煎煮2次后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可达95%以上,故一般煎煮2次即可。补益类药物可煎煮3次。 煎中药,要将两次或者三次煎好的药液混合,再分碗服用,因为这样做药中既有煎十几分钟就可以煎出的成分,也有煎几十分钟才可以煎出的成分,比较全面有效。 常见的情况如下。 【一般药物】 头煎:武火煮沸→文火(20~30 分钟)→滤一碗 二煎:加水没过药材继续武火煮沸→文火(15~20 分钟)→滤第二碗。 【病在下焦、厚重滋补药物】 头煎:武火煮沸→文火(40~50 分钟)→滤一碗 二煎、三煎:加水没过药材继续武火煮沸→文火(30~40 分钟)→滤药。 【病在上焦、芳香解表类、感冒退热类药物】 头煎:武火煮沸→文火(5~15 分钟,具体参照医嘱)→滤一碗 二煎:加水没过药材继续武火煮沸→文火(5~10 分钟)→滤第二碗。 3.煎法 上面三个办法可以处理绝大多数煎药的工序,当然有一些复杂配伍的药物还涉及到先煎、后下、另煎等的情况,如果药方里涉及这些药物,医生会提前交代,处方上也会再这味药物的右上角以小字表明,这里也简略说一下: 【先煎】 这是针对一些有毒的或者是滋补类的药物来说的,它们通常需要多熬一段时间才出药效,将该药煮沸一二十分钟以后,再将其他药物加入共煮的一种煎药方法。 滋补调理药需先煎:此类药物大多为调补人体气血阴阳滋补药,要熬出有效成分的话需要长时间熬煮。如:生龙骨、生牡蛎、龟板、鳖甲、磁石、生石膏等药物。一般情况,头煎从沸后再煮 30 分钟甚至 60 分钟,二煎沸后 20~30分钟,滤液用。 有毒性的药物需要先煎:比如,附子,其中乌头碱是有毒性的,但只需要提前煎煮一个小时左右,乌头碱就可以被破坏,煎后可以先尝一下附子,以不感到麻口为好。 【另煎】 另一个罐子、直接煎好,用汤汁,最后再和其他药物的药汁一起混合服下。 名贵中药要另煎:为了充分煎出其有效成分,防止同煎时被其他中药吸附,尽量减少损失,如鹿角、羚羊角及人参、西洋参、枫斗等,宜单独煎汤,再将药液与煎好的汤药混匀服用。 【后下】 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要后下:多系花、叶、全草等,比如薄荷、藿香、佩兰、白寇仁、砂仁等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它们的挥发物质很容易散掉,需要药快要煎好的时候放。 需要后下的解表发散药(一般指感冒退热类中药),在头煎关火前3-5分钟的时候,就下到药罐里面。二煎时就不必纠结了。 【包煎】 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黛蛤散等均应包煎。 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也可包煎。 附绒毛药物,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常见药物如辛夷、旋覆花等。 【烊化】 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需要烊化,如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饴糖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再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冲服】 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牛黄、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等,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 鲜药,如鲜竹沥汁、鲜生地、鲜芦根等,也需要按医嘱取汁冲服。 三、煎煮后(关键词:滤药、热药) 1.滤药要注意啥? 煎好的药液最好立即滤出,每剂约50~200mL,混合后分次服用。如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大火浓缩后再服用。最好当天煎制,当天用完。 滤取药汁时,用两层干净的纱布蒙在碗上,再进行滤药可保证药液清澄。切忌等药汁冷了后再滤液。因为,随着药水温度的降低,药汁会被药材重新吸附,从而降低药效。 2.怎么热药? 药煎好后,可以放在碗里也可以灌到一次性的密封袋中。如果是放到碗里,热药的方法主要是两种:放到热水中烫热、倒在砂锅中重新加热。而如果是存放在一次性的密封袋中,热药就简单了,直接放在热水中烫热,然后倒出来就行了。 但是最好不要用微波炉加热中药。微波炉的原理是利用超高频率的微波,使分子之间产生摩擦和重新排列而升温,这样中药熬热了,可是药材里面的有效成分很可能被破坏了。 四、服药(关键词:温度、时间、剂量数、忌口) 1.温度,根据病情 【温服】 汤剂大多需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冷服】 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热服】 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服后盖好衣被,吃热粥,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2.剂量,遵医嘱 有的药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具体按照医生嘱咐来用就可以了。 3.服药的时间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煮好后分早晚二次服用,具体时间一般为早上 9 点一次,下午 4 点一次。 上学的宝宝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服药,不必拘泥于此。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 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 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 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 滋补药要空腹服用; 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 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4.忌口 服用中药汤剂时应忌: 烟酒,忌食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忌暴饮暴食; 节制房事,不能纵欲。 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一般为半小时; 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温馨提示 喝完中药,一定要记得漱口,避免中药染色。 不要熬夜,晚上十点就要入睡,促进免疫系统修复。 如果喝调理药期间遇上感冒发热,请先停药,先治感冒发热,再说调理。 如果您有蚕豆病、或对某些中药过敏,一定要提前告知医生。 如果您怕中药副作用,我告诉你,对症喝口汤,不对症用船装,离开剂量谈副作用都是耍流氓。一切用药,都是根据病情,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服药时间需根据病情而定,担心长期服用中药副作用的大可不必开始,看西医好了。 服中药能不能加糖?(点击链接即可): 《千年骗局,良药苦口利于病?》 服中药期间能不能吃白萝卜?(点击链接即可) 《萝卜君吐槽:为什么不让我和中药在一起?》 服药后的一些反应要注意 咳嗽者,服完药后,如果出现大量排痰,排完后,人觉轻松者,这是正常反应,排完了痰,咳嗽就会好。如咳嗽连续不停,人不觉轻松者,请停药,再找医生复诊,或直接去医院更换医生就诊。 慢性鼻炎、慢性咽炎者,调理期间,鼻炎者如果能出现喷嚏不止,眼痒流泪,大量鼻涕排出;咽炎者如果能大量咔出痰液,这是最好的反应。持续三天,就会慢慢缓解。如果不缓解,请找医生复诊。 奉劝那些病程比较长的患者,最好不要三天两头换医生,我建议当你认定一个医生开始诊病时,最好给他两次机会,因为都不是神仙能保证一次就看好,我觉得一个医生治疗两次的成功率,比十个医生治疗十次还要高。 吃药不忌口,医生跑断腿 感冒咳嗽的忌口 以清淡饮食为主,尤其风寒挟湿感冒的,忌瓜果生冷之外,一切零食如饼干、蛋糕、瓜子、辣条、膨化食品、葡萄干糖果、巧克力、酸奶、益力多等都要忌;难消化的糯米、芋头、各种糕点也要忌;鱼、虾、海鲜、鸡肉、鹅肉、肥肉、肯德基、麦当劳、烧烤、煎炸、大骨汤等大荤油腻不易消化之物要忌;芒果、榴莲、荔枝、桂圆、草莓、菠萝、菠萝蜜、提子、大枣、哈密瓜等热性或过甜之水果要忌。 如果不想感冒反复的话,就好好听话。真想吃,也要等感冒好了一周以后再说。 另外,感冒最怕爷爷奶奶拼命给小饭喂饭,感冒后,除了免疫系统外,人的大部份器官机能都处于半休息状态,胃肠消化也是半工作的状态,您给他吃正常的饭量都是负担,所以,进食一定要减量,吃半饱。水没很必要的话,也不要多喝,渴才喝,不渴不必要喝,免得喝成水中毒。 《扁鹊六不治》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 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 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扁鹊说这六种人治不了:一是狂妄、骄横、不讲道理、不遵医嘱的人;二是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养生的人;三是对服饰、饮食、药物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四是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五是身体极度赢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六是只相信鬼神、不信任医学的人。 再补充一条:拿着百度来的医学知识和医生探讨病情的人。
发表时间:2013年6月1日6:3:11 作者:曹满星,刘芳霞,刘宁州 【关键词】 神经性头痛 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现代中医及相关理论,并吸收、借鉴当代诸多医家经验,从概述、病因、临床特点及表现、针灸辨证治疗、按摩及其他现代疗法等诸多方面系统论述。以希神经性头痛在临床治疗方面取得很好的疗效,以迅速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 概述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有的病人可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有的病人的症状甚至可回溯10~20年。病人可以整天头痛,头痛的时间要多于不痛的时间。还有一部分病人,不仅具有肌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而且还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诉双颞侧搏动性头痛。这种既有紧张性头痛,又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称为混合性头痛。部分病人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 中医认为头为元神所居,“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脏之逆,均可导致头痛,而神经性头痛属于内伤头痛范畴,多属虚,病因多系痰热壅阻,风阳上逆,血络不和所致。治疗就应以补为主,多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法,也有夹痰夹瘀者,则应当攻补兼施[1]。 2 临床特点及表现[1,2] (1)部位不定或弥漫全头,头痛性质多样化或含糊不清。(2)头痛常年存在,但有波动性,头痛的轻重与患者情绪的改变、精神紧张、疲劳、失眠和天气变化有关。如因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3)患者常合并大脑皮质功能减弱症状,如头晕、失眠、早醒、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症状,也可有多汗、心跳、阵发性脸红、手颤、四肢腱反射活跃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4)神经性头痛常见于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抑郁症、焦虑症、疑病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等。 3 病因病机 神经性头痛指的是暂时没有找到很明确的病因的原发性头痛,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女性相对多一些,男性较少。有人认为其属于神经本身的问题,当神经受到压力或是有所病变时,就有可能会产生头痛的情况。如脑神经(如三叉神经等)、颈神经炎症及压迫、移位等均可引起相应的神经痛。另外,用脑过度,大脑受刺激,失眠、体虚、大脑高度紧张等等都能引起头痛。 中医认为,头痛病因病机甚多,各类病邪,诸经之病变皆可导致,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神经性头痛,多有反复发作史,外有风寒暑湿燥火之邪侵犯而起,内因气血痰火湿食之郁而致,有的病例又常伴有肠胃之气不足或气血不能上荣等症。临床上,以头痛来针灸科就诊者以神经性头痛为主,按中医辨证,以肝阳上亢、气血不足、血瘀阻络病机者多见。 4 针灸辨证治疗(参照)[1,2,4] 4.1 肝阳上亢 4.1.1 病机 患者平素心情急躁或抑郁、肝火上亢或气郁化火,致肝阳上亢。肝属木,喜条达,肝失条达,气火上扰清空致头痛。 4.1.2 主症 头痛、头胀或抽痛,以头痛为主,多偏于一侧,头痛剧烈、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脉弦。部分病人常因精神因素而发病。 4.1.3 治疗 平肝潜阳。取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穴,针宜泻法。 4.1.4 取穴 悬颅、颌厌、行间、风池、太冲。 4.1.5 方义 足厥阴肝经行于前额,会于巅顶,取足少阳胆经行于额角部,肝胆互为表里,取悬颅、颌厌为近部取穴,针感直达病所,用泻法有平肝、清热、镇痛之效。《百症赋》曰:悬颅、颌厌之中,偏头痛止。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即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肝经有疾,泻之原穴可泻肝火、平肝阳,行间为肝之荥穴,和太冲穴相配以加强平肝之力,风池为胆经之穴,和诸穴协同加强疗效。 4.1.6 病案举例 患者,男,68岁,头痛多年,多因情志不遂或饮酒举发。就诊前几天因酒后发怒致头痛,症见头痛目眩、面赤口苦、右肋隐痛、叹息频频、时欲呕逆、苔薄黄、脉弦,证属肝阳上亢、清空被扰,治宜平肝潜阳。取穴:风池、百会、头维、率谷、悬颅、阳陵泉、期门、太冲。连续针刺治疗5次,每次留针30min,辅以心理治疗而愈。 4.2 气血不足 4.2.1 病机 久病不愈、耗气伤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运化乏力,或思虑过度、气血暗耗,均可致气血双亏、清阳不展、脑失所养、髓海失充、络脉空虚而致头痛。 4.2.2 主症 头痛头昏,痛势绵绵,休息痛减,动劳则甚,神疲,心悸,面色少华,舌淡,脉细。 4.2.3 治疗 益气养血、和络止痛。取督脉、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穴,针宜补法。 4.2.4 取穴 百会、上星、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4.2.5 方义 督脉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故取上述诸经经穴。百会、上星为督脉经穴,气海、关元为任脉经穴,取此四穴以补益阴阳两经气血、和络止痛;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有强壮补益作用,配合脾经穴血海加强疗效;三阴交为太阴、少阴和厥阴经之交会穴,取此穴以补气养血;太溪为肾之原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取太溪补肾生髓。 4.2.6 病案举例 患者,女,19岁,学生,3年来头痛时重时轻,绵绵不休,遇考试前明显加重,影响学业,中西药叠进,但疗效不佳。核磁共振、脑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患者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证属气血不足、髓海失充,治拟益气补血、和络止痛。取穴:百会、上星、头维、关元、率谷、气海、合谷、三阴交、足三里。连续针刺10次,每次留针30min,头痛减半,面色渐荣,继续治疗10次,头痛痊愈。随访半年,头痛未发。 4.3 瘀血头痛 4.3.1 病机 久痛不愈,病久入络,络脉蓄血或有头部外伤。瘀血内阻,不通则痛。 4.3.2 主症 痛处固定,痛如锥刺,舌有瘀斑,脉细涩。 4.3.3 治法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取穴:阿是穴、分经取穴、合谷。针宜泻法。因瘀血头痛多由外伤或久痛络脉蓄血所致,故根据痛处进针(阿是穴),即“以痛为腧”之意,取合谷行气,根据头痛部位分属何经,即取该经的局部穴位和远部取穴。 4.3.4 病案举例 患者,男,40岁,教师,头痛数载,时作时止,始发于满头痛,逐渐局限于右侧头痛,刻诊痛势较剧、刺痛、欲呕、目胀、舌有紫气、脉细,证属血瘀阻络,治拟化瘀止痛。取穴:头维、率谷、颌厌、曲鬓、太阳、阿是穴、合谷。连续针刺治疗5次,每次留针30min,头痛告愈,随访半年,头痛未发。 5 现代其他疗法[2,3] 5.1 电针疗法 5.1.1 穴位选择 根据病情、病因、病种辨证选穴,神经性头痛、一般阳明头痛:取印堂、前头点。 5.1.2 方法 用毫针刺法,捻转20~40次。加电刺激,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5.1.3 适应证 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偏瘫、失语、头晕、焦虑症、抑郁症、失眠多梦及神经衰弱等症。 5.2 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是针刺头皮一定刺激区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新疗法。 5.2.1 方法 用捻转法,频率90~180次/min,每5min捻针1次,并使其产生针感,留针15min。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5.2.2 适应证 各种脑血管病、偏瘫、失语、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头晕、焦虑症、抑郁症、失眠多梦及神经衰弱等症。 5.3 刺络拔罐疗法(放血) 5.3.1 取穴 神经性头痛:前额头痛刺太阳、印堂,偏头痛刺太阳(双),头顶及后头痛刺大椎或百会。其他疾病根据病情、病因、病种辨证选穴。 5.3.2 方法 先在选定穴位处寻找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在痛点处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快速刺入,出针后再加拔火罐,每次放出少许血液,起罐后多数病人当即头痛轻松,精神放松,症状迅速缓解。症状较重者或头痛甚者可同时在太阳穴处刺络放血,方法:于所取穴周围显露静脉的部位常规消毒,用小号三棱针刺入血管放血,血止后拔火罐约5~10min。用2%碘酒棉球涂擦针孔,百会穴只放血不宜拔罐。7~10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每次放血总量3~5ml。 本法适用于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头晕、焦虑症、抑郁症、失眠多梦及神经衰弱等症。 5.4 梅花针疗法 5.4.1 取穴及方法 (1)重点部位:头部压痛较明显处。(2)以前发际为起点、后发际为止点、正中线为轴心,从前向后两侧各刺激5~6遍。(3)颈外侧部。(4)胸腰部。(5)颈背部夹脊穴。以上部位梅花针刺激后可适当拔火罐。 5.4.2 适应证 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头晕、焦虑症、抑郁症、失眠多梦及神经衰弱等症。 5.5 耳穴压迫疗法[5] 5.5.1 取穴 神经性头痛:一侧耳部的脑、太阳、耳尖、肾上腺穴,另一侧耳部的上、中、下耳背穴。 5.5.2 方法 将生王不留行籽置于0.5cm×0.5cm的胶布上,贴至耳部穴位,隔日更换1次,两耳前后交替贴压,换压10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10~15min。 5.5.3 适应证 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头晕、焦虑症、抑郁症、失眠多梦及神经衰弱等症。 5.6 刮痧疗法 在病人颈背部及夹脊穴刮痧可起到镇静安神,调整神经系统功能,缓解肌肉紧张痉挛的作用。 适应证,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晕、焦虑症、抑郁症、失眠多梦及神经衰弱等。 5.7 穴位注射和封闭疗法[6] 穴位注射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即在有关的针刺穴位或通过经络触诊发现阳性反应的某些部位注射一定的药物,利用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出现一定的针感,从而加强经络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常用当归注射液和维生素B12分别注射于风池和安眠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 可在颅表神经部位如风池穴(枕大神经痛)、眶上切迹(眶上神经痛)等处用2%利多卡因2~5ml封闭;也可口服卡马西平(0.1g, 3次/d)或苯妥英钠(0.1g, 3次/d)治疗。 5.8 推拿疗法[7] 5.8.1 基本手法 (1)患者取坐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沿颈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复治疗3~4min,然后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各1min,再拿两侧风池,沿颈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操作4~5遍。(2)患者取坐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自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各穴1min,然后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再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次。 5.8.2 随症加减 (1)太阳经头痛(头痛部位在后枕部连项)加以手法:单掌横擦后颈部,以透热为度,按揉并弹拨委中穴1~3min。(2)阳明经头痛(头痛部位在前额)加以手法:用单手拇、食指捏拿印堂穴处肌肉,一提一松,以皮肤透红为度,按两侧合谷1~3min以酸胀为度。(3)少阳经头痛(头痛部位在头侧即颞部)加以手法:用扫法在头部两侧后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两侧交替进行,各数十次,指按大墩穴1min以酸胀为度。(4)厥阴经头痛(头痛部位在颠顶部连及目等)加以手法:以拇指按揉百会1min,以酸胀为度,按揉两侧太冲、行间各1min,以酸胀为度,再擦两侧涌泉数十次,以透热为度。 6 按语 在治疗神经性头痛中,除了药物、针灸治疗之外,给予患者希望以及持续的鼓励和支持,以利于治疗效果,现代身心医学指出,心理调节疗法,就在于使患者内心的冲突外化,从而排解精神压力。因此,对于那些因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引起的身心障碍和心理因素而导致的神经性头痛的患者,比如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应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长期从事快节奏紧张性工作患者,可适宜的听音乐、聊天、散步,以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医学疗法和自然疗法相结合,使人们远离神经性头痛。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头痛.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7,344-351. 2 孙国杰.针灸学.头痛.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 3 杨长森.针灸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2. 4 杨兆民.刺法灸法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 5 刘森亭.耳穴贴压疗法.头痛.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 6 苗彦霞,刑玉瑞,刑芳瑞.水针疗法治疗百病.头痛.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0. 7 石学敏.推拿按摩.头痛.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55-257.
发表时间:2016/4/29 《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 [导读] 1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 2 北京石景山区古城街道金世界社区卫生服务站 黄葵胶囊属中成药,临床治疗应遵循中医中药辩证论治的原则,可能效果会更佳。 1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 北京 100043 2 北京石景山区古城街道金世界社区卫生服务站 北京 100043 摘要:本文通过归纳总结近年来黄葵胶囊治疗各种原发、继发性肾脏疾病,发现其对肾脏疾病的治疗: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肾小球免疫炎症反应、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利尿、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小管及肾功能、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等作用,临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但值得注意的是黄葵胶囊属中成药,临床治疗应遵循中医中药辩证论治的原则,可能效果会更佳。 关键词:黄葵胶囊;肾病;临床研究;进展 肾脏疾病种类繁多,临床分原发肾病和继发性肾病,其常见症状有水肿、高血压、少尿或无尿,多尿或尿频,血尿、尿中泡沫增多,腰痛及其他一些全身性症状等。目前中医药辩证治疗有很大优势,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进程。黄葵胶囊的主要成分是黄蜀葵花,其化学成分为5种黄酮类化合物单体:梅斗皮素、杨梅黄素、懈皮素-3-洋槐双糖苷、懈皮素-3-葡萄糖苷,金丝桃苷,性味甘,无毒,具有清热利湿活络的作用[1]。近年来临床应用黄葵胶囊治疗多种肾脏疾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归纳总结如下: 1.黄葵胶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研究 余氏[2]黄蜀葵花胶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132例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达72.24%,对湿热证组有效率为78.95%,显著高于非湿热证组,该药无明显毒副作用。同时本文资料显示慢性肾炎时血、尿SOD多呈下降趋势,但与尿蛋白量无相关关系,黄蜀葵花可显著提高血、尿SOD活力,可能与该药含有大剂量的黄酮类化合物有关。 邢氏[3]应用黄葵胶囊联合氯沙坦治疗100例慢性肾炎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脂、β2-MG、NAG均优于对照组,表明黄葵胶囊治疗慢性肾病确实有独特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提示黄葵胶囊能显著降低尿蛋白排泄量,明显改善肾小管的功能,延缓肾功能进展。 2.黄葵胶囊治疗IgA肾病研究 彭氏[4]应用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53例IgA肾病疗患者,结果表明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组降低尿蛋白的作用明显优于缬沙坦组,且两组在SBP和DBP方面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IgA肾病可提高临床疗效。 蒋氏[5]应用计算机检索方法研究1999-2012年应用黄葵胶囊治疗IgA肾病的53篇文献,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做出系统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黄葵胶囊可较少IgA肾病患者的尿蛋白,提高IgA患者蛋白尿治疗疗效,但在改善肾功能、改善血尿、降血脂等方面,黄葵胶囊的疗效不确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黄葵胶囊治疗肾病综合征研究 邓氏[6]应用黄葵胶囊治疗68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结果证实黄葵胶囊可降低尿蛋白,增强血浆白蛋白浓度,能改善脂代谢,有利于减少血栓及栓塞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延缓肾衰竭的发展。 谢氏[7] 黄葵胶囊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20例激素抵抗肾病综合征患者结果显示: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黄葵胶囊明显使激素抵抗的患者尿蛋白排出减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