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问:崔医生您好,我家宝宝今天已经30天了纯母乳喂养,大便一直稀,有水也有些粘稠的,最近这两天发现宝宝还会拉泡泡,放屁还会带出便水,黄色的,放屁声音也很大,每次拉粑粑宝宝都会闹,拉完之后就不闹了。我想请教一下崔医生,宝宝这种情况是否正常?是否拉泡泡就是乳糖不耐受?做哪种检测可以确定是不是乳糖不耐受?若是吃乳糖酶是吃哪一种呢?孩子出现乳糖不耐受大人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期待您的回复。 崔大夫解答:母乳富含低聚糖,一种可溶性纤维素,为肠道正常菌群,特别是双岐杆菌的食物,但可至大便偏稀,所以母乳喂养儿大便多偏稀。只要婴儿生长正常不要担忧大便性状。生后2-3周至4-6个月是肠绞痛高发时间,会出现胀气,排便费劲,大便带气泡,阵发/定时哭闹,但体重增长正常,属良性发育问题。 乳糖不耐受会出现稀水便和排气过多,多继发于肠道损伤后,如轮状病毒胃肠炎;肠道过敏等。外源性乳糖酶或无乳糖配方有暂时效果。继发乳糖不耐受会于原发疾病好转后几周逐渐痊愈。但是对小婴儿来说,肠绞痛常见,与肠道发育不成熟有关,也会出现以胀气为主的现象,西甲硅油会有明显效果。 腹泻期间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可通过尿液检查,也可通过服用外源性乳糖酶诊断性治疗。服用乳糖酶,若有效即可诊断,并坚持治疗。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可服用乳糖酶1-2周;原发性乳糖不耐受需服时间较长,临床中少见。注意:1、发现有乳糖不耐受并不意味是原发性;2、选用不含牛奶成分的乳糖酶。
冬季了,腹泻患儿很多,很多患儿家属很紧张,希望马上能给患儿止泻,所以在这跟大家分享个人的肤浅经念,希望对大家有些许帮助。 1.婴幼儿(3岁内)秋冬季腹泻大部分是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这里就谈谈轮状病毒性肠炎,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周左右(病毒破坏肠粘膜,要那么久来修复)。 2.该病典型表现为先吐后泻,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有腥臭味考虑细菌感染),前三天腹泻次数每天多达十几二十次。部分病人在腹泻初或腹泻前会有发热和感冒症状。绝大部分病人没有并发症,极少病人会有心肌炎或脑炎等并发症(所有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出现)。 3.腹泻最怕出现脱水。病人眼窝凹陷,哭时少泪,尿少,这些都是脱水的表现。 4.治疗主要是纠正脱水,能吃的就少量多次的吃米汤(每升米汤要加3克盐,最好是能买到口服补液盐加到米汤中),每次吃50至100毫升,一两个钟一次,(怕一次吃太多引起呕吐);吃不下的或脱水较严重的病人就要打吊针补充液体了(是补充液体,并不能止泻)。还有两种药物是一定要用的:一种是思密达,一种是活性菌类,能起到帮助肠粘膜修复,帮助肠功能恢复的作用。记住,思密达必须与其他药物分开服,隔一两个钟。 5.呕吐多在病程的一两天内可止住,病人刚开始呕吐时最好的止吐办法是禁食4个小时(包括不能喝水)。呕吐止住后不要禁食了(有些人认为有吃才有拉,不吃也要拉,而且更会脱水!)吃母乳的可继续吃母乳,吃牛奶的最好临时改吃止泻奶粉(又称无乳糖奶粉)。就吃盐粥小孩也不肯,但是,不要吃油腻的东西或中药(欢迎中医朋友批评指正)。 6.轮状病毒性肠炎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传染,所以要注意卫生。腹泻后要注意清洁,避免继发尿道感染和臀部皮肤发炎。 本文系周镇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为什么小宝宝总是喜欢摸耳朵、揪耳朵、抠耳朵、甚至打耳朵? 作者:陶礼华 主任医师 湖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 来源:湖南省儿童医院 1.是否患有中耳炎 一些病毒与细菌常常隐藏在我们的体内或体表,当宝宝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它们会进入中耳引起感染。这时耳朵难受不舒服,宝宝就会揪耳朵打耳朵。 为什么宝宝容易患中耳炎呢? 它与孩子耳部的解剖生理密切相关。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根细细的小管连接耳朵与鼻咽部,叫做“咽鼓管”,婴幼儿时期,咽鼓管的发育不完善,形状又短又直,管腔相对较宽,咽鼓管的一端即鼻咽部开口处就几乎与鼻底相平,由于咽鼓管的这一特点,鼻咽部的细菌、病毒及痰液等很容易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特别是婴儿呼吸道感染,更容易引起中耳炎,因此中耳炎发病率较高,许多宝宝都有过中耳炎的经历,当宝宝抠耳朵时首先要排查中耳炎。 2.耳道里是否有“耵聍” 有些时候宝宝喜欢抠耳朵,可能是耵聍晃动引起嗡嗡的响声、或者耵聍堵塞后产生耳闷、听力异常等现象。 “耵聍”是怎样炼成的? 耵聍俗称耳屎,每个宝宝耳朵里或多或少都有耳屎,它是由耳道耵聍腺分泌的淡黄色东西,大多数呈薄片状,少数如粘稠的油脂,俗称“糖耳屎”。平时这些耵聍在耳道内,粘附外来灰尘,并滋润保护耳朵皮肤。正常情况下耵聍借打哈欠、吃东西等下颌运动自行排出。有些孩子可能出现耵聍逐渐凝聚成团阻塞外耳道的现象,称耵聍栓塞,俗称“铁耳屎”。 发现耳屎堵塞孩子耳朵怎么办? 当宝宝常常揪耳朵时,家长可用小电筒观察是否有耳屎阻塞。若流出来的糖耳屎,用棉棒轻轻擦干净就行了,薄片状的耳垢不必理它。用棉签掏耳朵,很容易将耳屎推到里面去,甚至还可能伤害鼓膜。铁耳屎还是找医生帮忙取为好,一般需要软化的滴耳液和专用的工具,耳屎取出问题就解决了,不需要使用药物。 3.是否过敏引起了湿疹 宝宝的皮肤娇嫩,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很弱。若宝宝经常揪耳朵,妈妈要看看宝宝是不是有这些情况:耳朵皮肤稍稍发红,部分地方有潮湿感,有些还黏黏糊糊的,一些宝宝的耳朵孔里可能有淡黄色液体流出,估计孩子是皮肤过敏患湿疹了。皮肤一般痒感明显,因此小儿会搔抓耳部,有些宝宝的湿疹会扩展到脸颊部、头皮及驱干皮肤,影响睡眠和食欲。 耳朵长湿疹怎么护理? 建议妈妈给宝宝买棉质衣服,它刺激小,吸汗能力强,适合宝宝娇嫩的肌肤。过敏体质的宝宝食物应清淡而富有营养,不吃或少吃油腻食物。注意保持房间的清洁,房间角落、床下这些容易积灰尘的地方要打扫干净。带宝宝出门玩时,尽量远离花丛,少接触猫咪、狗狗等小动物。 4.异物进入引起不适 有时候宝宝喜欢揪耳朵,可能宝宝是吐奶后的奶渍、哭闹后的泪水、洗澡洗头的水流入耳道内;有时候宝宝出牙会有耳朵的轻度不适感;有时候可能是好动的宝宝对自己身体的探索与体验;个别情况是小昆虫飞到耳朵里等等。 如何缓解宝宝耳朵的不适感? 对因处理 中耳炎: 尽快到医院看医生,早期用药,消炎止痛,耳朵不舒服的症状很快就会消失。 耵聍: 前面我们说过了耳垢的形成,一般而言不必理它,多数会自己出来的,只有“铁耳屎”要滴入软化液,使用专用的工具把耳垢取出来,揪耳朵的问题就解决了。 耳朵痒: 过敏体质或有过敏性家族史者,要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搔抓,日晒等,日常使用中性皮肤清洁品,经常使用婴儿适合的保湿润肤液,减轻皮肤痒等不适感。如皮肤过敏引起了湿疹,及时抹擦宝宝湿疹膏即可。 预防做好日常护理 1、衣着宽松,以棉质品为好。平常避免头部皮肤暴露在冷风或强烈日晒下,天气热或活动后,孩子头部容易流汗,及时抹干汗水,避免汗渍刺激耳朵皮肤。 2、平衡饮食:选择孩子容易消化的食物,最好是母乳喂养。添加辅食应逐渐增加品种,先试一种,待3-5日婴儿适应后,再添加另一种。量由少到多,由淡到浓。过敏体质宝宝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 3、勤洗澡、剪指甲:孩子新陈代谢旺盛,出汗多,宝宝皮肤皱褶处如耳根部、颈脖、腋窝、腿根部容易积垢,洗澡不仅清洁皮肤,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宝宝的环境适应能力。剪短指甲可避免宝宝搔抓皮肤导致感染。
孩子睡觉磨牙并不少见,很多时候,父母都认为是孩子肚子里长虫子了。其实,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孩子在睡觉时把牙齿咬得咯咯响。宝宝睡觉磨牙的6大原因1、肠道寄生虫肚子里有蛔虫。蛔虫寄生在孩子的小肠内,不仅掠夺营养物质,还会刺激肠壁,分泌毒素,引起消化不良。孩子的肚子经常隐隐作痛,就会造成失眠、烦躁和睡觉磨牙。另外,蛲虫也会引起磨牙。蛲虫平时寄生在人体的大肠内,孩子入睡以后,蛲虫会悄悄地爬到肛门口产卵,引起肛门瘙痒,使孩子睡得不安稳,出现磨牙。应对策略:给孩子驱虫。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晚餐吃得过饱晚餐吃得过饱,或者临睡前加餐,不仅影响营养素吸收、利用,而且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因为入睡时,胃肠道里还积存着大量没有被消化的食物,整个消化系统就不得不“加夜班”,连续工作,甚至连咀嚼肌也被动员起来,不由自主地收缩,引起磨牙。应对策略:不要在临睡前让孩子吃得过饱,吃饱后稍微待上一会儿再让孩子上床睡觉。3、缺乏维生素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孩子,由于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会引起骨骼脱钙,肌肉酸痛和植物神经紊乱,常常会出现多汗、夜惊、烦躁不安和睡觉磨牙。应对策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钙片,平时多晒太阳,夜间磨牙情况会逐渐减少。4、睡眠姿势不好如果孩子睡觉时头经常偏向一侧,会造成咀嚼肌不协调,使受压的一侧咀嚼肌发生异常收缩,因而出现磨牙。孩子晚上蒙着头睡觉,由于二氧化碳过度积聚,氧气供应不足,也会引起磨牙。应对策略:如果发现孩子睡姿不好,帮助他及时调整。平时不要让孩子养成蒙头睡觉的习惯。5、牙齿排列不齐咀嚼肌用力过大或长期用一侧牙咀嚼,以及牙齿咬合关系不好,发生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也会引起夜间磨牙。而且,牙齿排列不整齐的孩子,他的咀嚼肌的位置也往往不正常,晚上睡眠时,咀嚼肌常常会无意识地收缩,引起夜间磨牙。应对策略:定期带孩子去看牙科医生,根据医生的建议做牙齿矫正和治疗。6、精神因素有少数孩子平时晚上并不磨牙,但如果临睡前听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或刚看完恐怖、紧张的电视或动画片后,由于神经系统过于兴奋,也会出现夜间磨牙。另一个原因是压力大(通常表现为神经紧张或愤怒),如不适应幼儿园生活、害怕班里的某个小朋友、与父母或者家人争吵等,都会令孩子的精神紧张,导致孩子晚上睡觉磨牙。此外,一些过度活跃的孩子也会发生夜间磨牙。应对策略:睡前不要让孩子看那些过于刺激的电视。经常和老师、孩子沟通,如果孩子有心结,及时帮他解决,解除他的心理压力。* 如果经常磨牙的话,应该去口腔科检查一下,因有些口腔疾病也会引起夜间磨牙。* 有些孩子的磨牙症与其成长和发育关系密切;另一些孩子磨牙实际上是他们对疼痛(如耳痛或牙痛)的一种反应。和搓揉酸痛肌肉一样,孩子磨牙也是缓解疼痛的一种本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动消失。* 对于顽固的磨牙症,可使用牙垫,以保护牙齿,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临睡前服小剂量镇静剂,以降低大脑某区域的兴奋性,抑制磨牙。* 夜间磨牙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只有排除上述各种原因,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宝宝磨牙才会逐渐好转。
纯母乳喂养、人工喂养以及混合喂养宝宝的大便有何区别?大便次数有何讲究?哪些情况是大便不正常的状态?宝宝腹泻在用药上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采编 |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上海医药特别支持) 来源 | 上海药讯 婴幼儿年纪小,对自己身体的症状描述不清楚,年纪更小一点的只能通过表情等动作猜测其身体舒适程度。因此如果仅仅靠这些来判断宝宝的健康,会错过及时的治疗。婴幼儿的大便如同一张晴雨表更易观察比较,同时结合宝宝的生长情况,有助于家长居家就能初步了解和判断宝宝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于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就医非常有帮助。 一 纯母乳喂养、人工喂养以及混合喂养宝宝的大便有何区别? 由于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低聚糖,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有效地刺激胃肠蠕动,因此大部分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呈金黄色,性状比较稀薄或者呈均匀一致的软膏样,带有酸味且没有泡沫。母乳喂养的宝宝通常新生儿期便次数比较多,一天2~5次甚至7-8次,但大便量不会太多。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2~3个月时大便次数会减少到每天1~2次。由于配方奶粉中酪蛋白和钙质的含量较高,不易消化,人工喂养的宝宝大便大便通常呈土黄或棕黄色,性状会相对稠厚或者如硬膏,有时会含有颗粒,味道相对酸臭,每天约1~2次,没有明显的排便困难。混合喂养宝宝的大便性状和次数大多介于纯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之间。在添加辅食阶段,会有一部分宝宝由于肠道功能还不健全,对添加的新食物(如米粉、米粥、肉类等)的消化功能还不够,更容易发生便秘。 二 大便次数有何讲究?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次数相对较多,人工喂养的宝宝大便次数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喂养方式、月龄大小、配方奶成分和每个宝宝胃肠功能的不同,大便次数并不固定。一般来讲,只要宝宝精神反应、吃奶情况良好,体重增加正常,没有解便困难、腹痛、胀气的情形,家长就不用太过紧张。宝宝排便因人而异,每天排便次数不会完全一致,但排便规律比较重要。 三 哪些情况是大便不正常的状态? 大便是否正常,需要家长多观察、多比较。尤其要注意大便性状有无变化、有无排便费力,排便带血等情况,如果出现大便次数较平时增多或者减少,或者大便性状变的稀薄不成形,或者干结成块,甚至出现大便带血,大便带粘液的情况,那都是需要引起警惕,及时就医的。 当宝宝出现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大便干结成块,需警惕便秘的发生。月龄越小,便秘发生越早,越要引起注意及时就医,避免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的发生。虽然大多数便秘是功能性的,但如果不加注意并合理干预,宝宝会出现排便疼痛排便恐惧,加重便秘的发生。 反复的大便性状稀薄、次数增多,并且不会随着月龄增长而减少,需要警惕乳糖不耐受的发生。而一旦发现大便带血,更要及时就医。无论是大便带有少许血丝,或者大便表现为粘液脓血便、果酱样大便、柏油样便、甚至鲜血便,都需要马上就医,严密随访。这有可能和过敏性胃肠炎、细菌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发生有关,严重时有可能是消化性溃疡、肠套叠等疾病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更需要尽快就医。 四 婴幼儿便秘怎么办? 宝宝在添加辅食后有时容易造成大便干硬难排,家长可以从辅食种类上做出调整,调整辅食厚度、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一样到多样。可适当增加菜泥、果泥等食物,增加膳食纤维,多饮水,多活动。同时适当补充果汁,提高大便渗透压,增加大便水分促进肠道蠕动。也可补充一些益生菌和益生元,改善肠道环境,促进肠道蠕动。 五 宝宝腹泻在用药上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由于婴幼儿各个器官和系统还未发育完善,加之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儿童用药需要更为谨慎。当宝宝腹泻发生时,无论是轮状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肠炎等疾病,都要禁用止泻药(如复方苯乙哌啶),因为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胃肠动力,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感染性腹泻有时是很危险的。同时对于一些有耳肾毒性的药物(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婴幼儿腹泻时也是慎用的。成人腹泻的常用药物有时在儿童身上并不适用,比如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由于其本身对儿童软骨发育的影响,儿科医生更不更不建议使用。 婴幼儿腹泻时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微生态制剂(如益生菌、益生元)、口服补液盐等药物的使用,急慢性腹泻还建议早期补充锌元素。另外,口感好药性温和的中成药等也可以辅助治疗宝宝腹泻。具体使用药物的选择,用药剂量的多少,还是需要医生根据每个宝宝的具体病情,遵医嘱来服用。
对新手爸妈来说,宝宝哭闹的功力总是让人难以招架。 他怎么又哭了?怎样才能让他别哭了?老是哭会不会有问题?真希望有什么神功,能瞬间止住宝宝哭声,千万别哭坏了啊。 今天小编就请育学园诊所的孙旭医生,给大家“破译”一下宝宝的哭声。 2岁以内的婴幼儿尚不能用语言表达,所以对于宝宝的突然哭闹,家长总是显得无所适从。 我们需要通过观察一些细节,来寻找宝宝哭闹的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吗?是生病了才会哭闹不止吗? 另外家长也需要知道,宝宝发生哭闹时,该怎样有效安抚,以及发生哪些情况就要立即带宝宝就诊。 来到新世界,让我先哭一会儿 首先,哭闹是2岁以内的婴幼儿的普遍现象,也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 宝宝出生的最初6周内,平均每天都要哭110-118分钟;出生10至12周时,每天的哭闹时间会减少到72分钟。之后,随着宝宝的成长,哭闹时间也会逐渐减少。 当然,宝宝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哭得更多一些,有的则不那么爱哭,有的白天还好,夜间哭闹更明显。 宝宝哭闹不止,真的正常吗? 宝宝哭闹时,家长都会想:他这样哭是否正常呢? 我们虽然很难用统一标准去衡量宝宝的某一次哭声是否异常,但和宝宝最亲近的、最常接触的看护人,基本上都能辨别宝宝哭声的突然改变。 宝宝正常的哭声通常不频繁、声音响亮且婉转,当需求得到满足、不良刺激得到改善的时候,哭就可以停止。 而异常的哭闹是指:哭闹持续、哭声尖锐、哭声微弱、声音嘶哑,哄抱、喂奶等方式只能暂时平息或缓解,之后还会继续。 宝宝哭闹时,我们要怎么找原因? 饿了?尝试喂奶能否安抚宝宝。 虽然家长接触到的一些养育建议会说:对于小于3个月的婴儿,通常每2-4小时吃奶一次。 但在宝宝快速增长的时期,他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吃奶,因此宝宝哭闹时,可以先考虑是不是饿了。 尿了?感觉不舒服宝宝就会哭闹。 宝宝尿了、拉了,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或者受伤出现疼痛的时候,就会引起哭闹。所以家长要从以下几点查看: 观察是不是因为排便或排尿造成不舒适的感觉。看看是否需要更换尿不湿,有无尿布疹。 观察是不是因为衣服不平整,尿不湿勒得过紧,造成宝宝不适;手指、脚趾有没有被衣服或头发缠绕住(男宝宝还要检查有没有缠住隐私部位)。 观察全身有无皮疹(夏秋季要注意有无蚊虫叮咬),体温是否存在发热或者体温过低。 观察是否存在室内环境影响,比如温度过高过低,宝宝穿盖过多等。 困了累了?疲劳和过度刺激会使宝宝哭闹。 如果宝宝的生活规律被打乱,或出现疲劳、困倦的状态,以及玩得太兴奋、接触的陌生人过多,所处环境过于嘈杂,就常常出现哭闹。 这时可以试着安抚,让宝宝恢复平静,比如: 把宝宝抱到一个安静的房间,或放在婴儿车、安全座椅上 适当使用安抚奶嘴 给宝宝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 在宝宝耳边发出柔和的、有节律的、单调的嘘嘘声 用包被包裹,给宝宝安全感,即襁褓法(如下图所示) 肠绞痛?无诱因的莫名哭闹。 由于肠道发育不成熟,超过40%的婴儿都会出现这类情况。没有原因的哭闹,每周发作超过3天,每天超过3小时,可能伴随放屁多。 肠绞痛通常在宝宝刚出生的3-6周内开始,宝宝3-4个月时逐渐减少,4-6个月后自行缓解。 家长这样做,宝宝会舒服一些: 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 再家长看护下,让宝宝趴一会儿 口服西甲硅油,帮助肠道蠕动、辅助排气 食物过敏或不耐受? 配方粉喂养的宝宝,可能出现过敏或不耐受。母乳喂养的宝宝,也可能受妈妈饮食的影响出现食物过敏和不耐受。 有些母乳喂养的宝宝会因为妈妈吃了牛奶、鸡蛋、小麦、坚果类食物等,出现腹痛、肠痉挛及腹泻等消化功能异常的不良反应。 什么情况应该上医院看看?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如果宝宝出现下面的情况而哭闹不止,家长就需要考虑带宝宝就诊了: 宝宝持续哭闹超过两个小时 确定或怀疑宝宝受到伤害,如被人剧烈摇晃,担心出现“摇晃综合征” 宝宝持续发热,用物理降温和小儿安全的退热药都不能降温,或伴有抽搐发作 宝宝拒绝进食、频繁呕吐,伴随比平时相比,排尿明显减少,或大便中有血等情况 宝宝较平时出现行为异常,比如昏睡、反应差 宝宝存在呼吸过快或过慢,脸色苍白、青紫,口唇、 带宝宝上医院之前,建议家长可以记录一下宝宝的表现。这样能更准确地给医生提供所需要的信息,给找到宝宝的哭闹原因和解决办法提供帮助。 记录内容包含:宝宝什么时间开始出现哭闹;哭声是怎样的,持续了多久;家长曾尝试用哪种方式缓解,是否有效;宝宝的喂养方式及进食了哪种食物,吃了多少;宝宝还有什么和平时不同的表现。 最后提醒家长:宝宝频繁哭闹、哭闹不止时,家长切莫慌张,找到原因才能及时解决。如果遇到自己不放心的情况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
发热怎么办? 发热,是儿童就医的主要原因。因为退热药只能短暂改善患儿舒适度,不能阻止原发疾病的进展,而且还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在“必要时”才使用退热药——当患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时使用。 一、新生儿急性发热,应使用广谱抗生素 急性发热儿童中,绝大多数病因是良性、自限性的病毒感染,如呼吸道病毒或胃肠道病毒,但有少部分是细菌感染,如有中耳炎、肺炎和尿路感染,偶尔是非常严重的脑膜炎。 一般情况下,以下3种情况需要给与特殊注意:①体温≥41℃的所有儿童;②3个月以下的婴儿伴有任何原因的发热;③肛温≥38.9℃,且白细胞计数异常的6~24个月的儿童。 小于≤28天的新生儿,应怀疑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等。多数专家建议,新生儿急性发热应住院治疗,静脉给予广谱抗生素,待诊断明确后再进行调整。 目前推荐使用头孢曲松。头孢曲松能透过血脑屏障,半衰期较长,每天给药一次。新生儿(14天以下)每日剂量20~50mg/kg,婴儿及儿童(15天~12岁)每日剂量20~80mg/kg;婴儿及儿童脑膜炎,开始治疗的每日剂量100mg/kg(不超过4g)。 二、警惕与严重细菌感染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所有发热儿童都应仔细检查鼓膜、咽喉、胸部、腹部、淋巴结、颈抵抗和皮肤。瘀斑和紫癜通常提示有严重感染。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来系统评估发生严重疾病的危险性。 三、根据年龄和病史,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最新国内指南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 当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可使用解热镇痛药。 1、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2月龄的儿童 儿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每次最大剂量为15mg/kg,每4~6小时1次,1天最多4次。儿童应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颗粒剂、栓剂,不宜选用复方制剂 使用推荐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一般不会发生胃部刺激、侵蚀或出血现象,但超过最大剂量时会造成肝肾损伤,特别是肝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属于急症事件,需要尽快诊断和治疗。可口服、静脉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如果在服药后4小时内使用活性炭,可以使吸收减少50%~90%。 2、布洛芬:可用于≥6月龄的儿童 蚕豆病即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退烧时,应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但是可以使用布洛芬。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无效的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布洛芬退烧。儿童服用布洛芬每次最大用量为10mg/kg,每6~8小时一次,1天最多4次。 布洛芬退烧作用比较强,退烧过程中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布洛芬退烧不适用于有脱水症状的患者。 四、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不要交替使用 退热治疗主要目的是改善患儿舒适度。虽然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使用的降温效果比单用其中任一药物要好,但不能改善舒适度,因此国内指南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使用。 另外,两种药物作用机制相同,毒副作用类似。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血浆消除半衰期约为2小时,当两种药物药物交替使用时,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特别是肾毒性。 五、使用退热药,要注意两种不良反应 1、警惕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 患儿,女,11岁。因发热,自行口服半片(0.25g)对乙酰氨基酚,次日即出现巩膜、皮肤轻度黄染,且进行性加重,伴乏力、食欲缺乏。4天后,在当地医院就诊。由于口服0.25g即引起肝损害者极为少见,未引起临床重视。仅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治疗,未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25天后发展为急性肝衰竭。 2、观察布洛芬胃肠道出血症状 患儿,男,12岁。因急性呼吸道感染,给予头孢拉定3.0g静脉滴注,并口服布洛芬混悬液10ml,3次/天。2天后,患儿晨起排黑便4次,无腹痛及呕吐,被诊断为消化道出血。布洛芬可引起胃肠出血、胃肠溃疡,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禁用布洛芬;头孢拉定可减少维生素K合成,与布洛芬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罗双红,舒敏,温杨等.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11(2):81 王艺.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临床发热的评估[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2):135
原创 2016-12-29 刘燕萍 营养与疾病预防 作者 刘燕萍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锌是身体里200多种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及维持细胞膜结构。 小婴儿在4个月内,正是一生中生长最快的一段日子,若按单位体重计,对锌的需要量会是成年时的好几倍!然而每天就靠喝那几百毫升的母乳,竟也基本能够得到满足。母乳、牛奶等天然液态乳的锌含量是0.2-0.5mg/100ml。如果乳母的营养够好,婴儿在出生前得到的营养储备也够,添加辅食前的几个月无须担心缺锌。 深圳妇幼保健院发表于2008年的一项研究,观察添加辅食与锌缺乏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对象是363例6-12个月(正处于离乳期)已经发生锌缺乏的孩子,结果发现这三百多锌缺乏的孩子,母乳喂养、添奶粉混合喂养或纯靠奶粉人工喂养的比例差不多,各组孩子锌缺乏的程度也相当,说明无论哪种早期喂养方式都可能造成离乳期的锌缺乏。 既然不能归咎于母乳或奶粉,那就是辅食的添加出了问题。动物性食物是锌的良好来源,蛋黄、肝脏、瘦肉、鱼肉的锌含量多有每百克几毫克到十几毫克之多,是辅食中供锌的主力军,按照一岁以内每天需锌3-4毫克来看,如果能各吃上几口肉肉、蛋黄或鱼泥,确实也就够了。 研究发现,不到四个月就添加蛋黄,不到六个月就添加肉、鱼、肝的孩子,锌缺乏的程度更严重,而到了6个月还没吃蛋黄、到了八个月还没吃上鱼的孩子也是锌缺乏最严重的一部分。这说明了,“合理”添加辅食很重要!为什么呢? 过早添加动物性食物,造成肠道不耐受,可能引发腹泻。而腹泻的孩子,在粪便丢失锌的同时,锌吸收还成了问题,会造成体内严重缺锌,缺锌又会影响肠道上皮细胞完整性和消化酶的活力,继而形成腹泻与缺锌的恶性循环。 有些添加动物性辅食太晚的缺锌孩子,可能是早期喂养不太顺利,或是反复腹泻、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缠身,很难说缺锌是因还是果。若果如此,单纯补锌不是办法,不如从调理脾胃、防治疾病入手,改善胃肠功能,改善锌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才是治本。 说到食物锌的吸收和利用度,最要紧是食物中植酸对锌的干扰,当植酸:锌的克分子比值超过15时,膳食中的锌吸收率会降低50%以上,仅剩10%左右。小婴儿饮奶为生,自然不会摄入太多植酸,这主要会影响孕妇和乳母,如果大量吃过于粗硬的谷物(往往植酸含量很高),或以素食为生,造成植酸/锌过高,可能会引起母体锌缺乏,继而影响到宝宝。 辅食添加的原则是:每次添加一种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辅食种类,由泥糊状食物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建议从6月龄时开始添加泥糊状食物(如米糊、菜泥、果泥、蛋黄泥、鱼泥等),7月~9月龄时可由泥糊状食物逐渐过渡到可咀嚼的软固体食物(如烂面、碎菜、全蛋、肉末),10月~12月龄时,大多数婴儿可逐渐转为以进食固体食物为主的膳食。 添加辅食的顺序为:首先添加谷类食物(如婴儿营养米粉),其次添加蔬菜汁(蔬菜泥)和水果汁(水果泥)、动物性食物(如蛋羹、鱼、禽、畜肉泥/松等)。建议动物性食物添加的顺序为:蛋黄泥、鱼泥(剔净骨和刺)、全蛋(如蒸蛋羹)、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