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染普通新冠病毒: 1、发烧 2、喉咙痛 3、无鼻涕 4、嗅觉、味觉失灵 5、身体酸痛 6、眼睛不红 二、感染德尔塔毒株: 1、身体没有发烧症状 2、喉咙痛 3、有鼻涕 4、嗅觉味觉失灵 5、身体出现酸痛 6、眼睛红,结膜炎 7、有红疹,皮疹 8、出现腹泻、腹痛 9、意识模糊 10、口鼻流血等
近年来,随着检查方法的增多一些新的疾病名称也随之闯入普通人的视野,颈动脉斑块,就是其中的代表。许多人会在体检的时候,发现颈动脉斑块,由此联想到血管被堵塞、大脑缺血、瞬间昏倒等场景,思索斑块是何时长出来的?是从哪里来的?斑块还会缩小或消退吗? 1.颈动脉斑块,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头颈部血管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病理改变,按照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形成期、继发性病变等阶段;继发性病变则包括斑块内出血、破裂、血栓、钙化等情况。因此,颈动脉斑块,通常并不会引起症状。这些病理变化,类似水管中出现了水垢,但是,多数情况下,还不会马上引起水管堵塞或漏水。 颈动脉斑块,其实是普遍存在的病变,依据今年5月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论文中的数据,本星球目前近20亿人存在颈动脉斑块,其中,咱们这儿接近2.7亿。颈动脉斑块在40岁以上人群中,检出率超过40%;在60岁以上人群中,几乎人人都有。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功能逐渐减弱,就会出现斑块。不过,斑块发生率如此高,并不代表完全没事,而是需要引起警惕,相关研究表明,50%到70%的缺血性卒中,由颈动脉病变所致。 2.发生颈动脉斑块后,是否引起严重的健康危害,主要取决于2个因素。第1是斑块造成的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体积较大,侧支代偿较差,就可能造成血管狭窄甚至堵塞,影响大脑供血,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如果狭窄程度不超过75%,或侧支代偿良好,症状就不明显,或者没有症状。第2是斑块稳定性,如果斑块易损或脱落,形成血栓,或者随血流到达大脑导致栓塞,就会导致脑梗塞。 3.颈动脉是反映全身动脉健康状况的窗口,发现颈动脉斑块,可能意味着身体其他部位,比如心脏和大脑的动脉,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斑块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是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和血管内皮因素。胆固醇是形成斑块的原料;破坏血管内皮的因素,主要是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年龄增大、遗传因素。血管内皮受到破坏时,胆固醇更容易进入血管壁,从而加大粥样斑块形成的风险。 4.颈动脉斑块具有缩小或消退的可能。实现斑块的缩小,需要3个主要措施。第1是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有效延缓斑块的形成及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53%,可以使78%的颈动脉斑块实现逆转;还有研究表明,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6mmol/L,颈动脉斑块出现明显缩小。第2是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第3是应用药物治疗,比如服用他汀,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从而延缓斑块的增长,减轻斑块造成的动脉狭窄程度。 5.预防颈动脉斑块,减轻斑块的危害,需要从生活行为入手,做好4项措施。第1是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大量喝酒,是催化斑块生成的危险因素,吸烟者的斑块检出率比不吸烟者高出12%。第2是积极进行身体活动,减少久坐。因为,久坐会导致血管内物质堆积,而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减少斑块的形成;第3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因为睡眠不足会增加炎症风险,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第4是控制体重,因为体脂总量与动脉僵硬度呈正比,预防颈动脉斑块,需要通过饮食调节及活动等措施,将体重控制到健康范围。 此外,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应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中药,对防治颈动脉斑块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血糖高只是症状,不是原因。 针对症状(血糖高),而不针对背后的原因,这样是治不好糖尿病的,只会让病情越来越恶化。导致糖尿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二、糖尿病是因为体内产生了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血糖居高不下。 目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有很多降糖药,最常见的手段是注射胰岛素,这些药可以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然而,这种方法只是治疗了糖尿病的症状,并不能治病,疾病只会越来越恶化,因为胰岛素抵抗(病因)不会有所改善。 三、胰岛素抵抗的真正成因 1.导致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正是胰岛素自己(并不是高血糖)。很多患者不改变饮食,依赖胰岛素降血糖,实际上可能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加重病情,而且,高胰岛素还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 2.胰岛素水平高,才是真正的病因。很早以前就发现,胰岛素抵抗发生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被诊断为糖尿病。一个人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程度,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患者。 事实上,这种糖尿病前期患者,在我们生活里很常见,很多人认为,胰岛素抵抗是由肥胖,长期血糖高等引起。因此高胰岛素才是胰岛素抵抗的原因。 3.胰岛素减少,能缓解胰岛素抵抗 有研究于今年7月发表在Obesity杂志上,研究将43名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分为2组。一组进行隔天断食法(alternate‐day fasting, ADF),就是将断食——不断食——断食——不断食……不断交替,每隔一天进行断食的饮食方式。在断食日,他们只能摄入25%的热量,不需要断食的时候,每天摄入125%的热量。另一组实行每日限食法(daily calorie restriction , CR),要求他们每天都摄入75%的热量。对照组每天摄入100%的热量,整体比前2组多出25%的热量,3个组以各自的饮食方式坚持实行1年的时间。整个研究进行下来,实行隔天断食法和每日限食法的人,摄入相同的总热量,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相同的减重效果.但隔天断食法的受试者比其他2组,空腹血胰岛素水平更低,对胰岛素抵抗表现出更好的改善。其他的指标,甘油三酯,血压,C反应蛋白等变化不大,虽然研究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 但它明确表明了,虽然隔天断食法与每日限食法有相同的减肥效果,但前者能更有效降低空腹血胰岛素,缓解胰岛素抵抗。可能胰腺β细胞,不喜欢被频繁地拉去做高负荷的工作,真正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元凶,可能并不是高血糖,而是持续较高的胰岛素。 4.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 在临床上,1-型糖尿病患者也经常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问题。按理说,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β细胞基本不会分泌胰岛素了,怎么还会产生胰岛素抵抗呢? 是因为血糖太高?还是因为注射大量外源胰岛素导致的呢?在Obesity杂志上,有一篇文章揭开了1-型糖尿病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原因。研究者先假设,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是由注射的外源胰岛素导致,为了将血糖和胰岛素的影响分开,研究采取了3个组(每组10人)的对比试验。 3个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胰岛素正常,血糖正常〕。GCK-MODY组 :〔胰岛素正常,血糖高〕。1-型糖尿病组: 〔胰岛素高,血糖高〕。通过对照前两组,分析高血糖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通过对照后两组,分析高胰岛素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发现,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血糖高,并没有引起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而正是高浓度的胰岛素产生了胰岛素抵抗。表明医源性高胰岛素血症,是1-型糖尿病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 5.两个研究告诉我们,高胰岛素水平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如果要逆转或缓解胰岛素抵抗,光降血糖还不行,关键要降低体内胰岛素含量。药物确实可以降糖,但是,没有降低胰岛素水平的能力,只要控制糖摄入,胰岛素水平才能下来。 6.高胰岛素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 胰腺癌很难被发现,往往在晚期才被诊断出来,这使它成为最致命的癌症之一,而且随着肥胖的增加,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肥胖和早期2-型糖尿病会增加胰腺癌风险,但其背后的因果关系一直是个谜。在2005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个研究,在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以后,发现高胰岛素与胰腺癌呈明显的正相关。 在所有参与者中,胰岛素浓度最高的病人比最低的患胰腺癌的风险高出2倍。继这个相关性研究之后,最近,2019年8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发表在CELL的一项研究又发现,高胰岛素与胰腺癌之间的重要关系。 研究人员通过降低小鼠(易患胰腺癌的)的胰岛素水平,发现低浓度的胰岛素能使小鼠降低患病风险。这也证明了高浓度的胰岛素,是产生胰腺癌的重要因素。 7.高胰岛素血症已经越来越普遍,有大量的肥胖成人体内都存在这种情况。 我们把目光都放在血糖上,治疗手段都是针对血糖,而真正的罪魁祸首胰岛素却被大部分人忽略。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它能帮我们看清肥胖、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联,为早期发现并预防胰腺癌提供了科学依据。 8.其实不只是糖尿病,现代西方医学治疗很多疾病,都只是发明药物,针对症状,而不是治疗疾病。最终结果是,病情越来越恶化,病人掏了很多医疗费,却在不断地加重自己的病情。 糖尿病的原因,不是高血糖,而是胰岛素水平太高,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大部分人都搞错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有点绕,或者说不理解。 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甚至是一个非常颠覆性的理论。 高胰岛素,这纷纷扰扰的万病之源,而它却掩人耳目,将罪责嫁祸于血糖,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贼喊抓贼』的意味。 无奈,现在治疗糖尿病,胰岛素被称为万能神药,用他来控制血糖(症状),实际上可能加重病情(胰岛素抵抗),等待病人的结果是各种并发症。 对于那些每天吃糖(米面糖)的人来说,胰岛素确实救了他们的命,让他们多活了几年,但是,他们同时也失去了一个逆转疾病的机会。 只是用药物来控制血糖,而不控制糖的摄入,这就像是在下雪天扫雪,如果雪不停,地上的雪是扫不完的。 生活中常见的很多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一些癌症等,看上去不一样,其实可能是互通的,实际上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巨大。 9.怎么做才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少吃或者不吃糖(低碳饮食),不刺激血糖,不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水平自然会下降。当然,还可以尝试其他方法,比如说今天分享的第一个研究,可以尝试隔天断食法,这种做法执行起来会有些难度,一开始不适应低碳,可能有低血糖的风险。当然,断食并不是完全的不吃不喝,完全可以根据身体的反应,可以适当补充点能量。其实道理也简单,只要减少进餐次数,减少升糖指数,不让胰岛素分泌太多,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最重要的,还是要少吃点米面糖。 10.最后不建议正在用药的人,停掉胰岛素和其他降糖药,如果没有改变饮食结构,需要继续用药,高血糖风险很大。如果尝试低碳饮食,可以慢慢减少药物,最后甚至可以停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1.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并且可大大降低胰腺癌的风险。可以说,中医药才是糖尿病的治本之法。并且能有效地防治并发症。最常用的中医药治法就是活血化瘀法。
一、错误的煎煮方法 1.错误一:由于家里没有煎煮中药的器具,很多网友会选择用不锈钢等金属器具煎煮中药; 2.错误二:有不少人从医院或药店买来中药饮片后,嫌“脏”,为了除去上面的污垢、尘土等物,在煎煮之前会反复用水淘洗; 3.错误三:多数网友以为中药煎煮越浓,煎煮时间越长,有效成分就越多。 二、正确的煎药方法: 首先煎药器具的选用,以砂锅为好。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或玻璃器皿。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黄铜锅、铝锅。因金属元素容易与中药里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其次,煎药的加水量在第一次煎煮时水超过药材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时以超过药材表面3厘米为准。 对于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强火(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弱火(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同时,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而定,一般汤剂煎煮2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2次或3次为宜。一般中药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 一般药物可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会发生变化。 先煎:入汤剂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应先煎一定时间后,再加入其余药物同煎。 后下:含挥发性有效成分,久煎易挥发失效的药物,或有效成分不耐煎煮,久煎容易破坏的药,入汤剂时,宜后下微煎。不必入煎(如大黄、番泻叶用于泻下通便)。 包煎:有些中药有毛可能对咽喉有刺激性,有些细小、质轻的中药如蒲黄等容易漂浮在水面不便煎煮,有些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中药直接入水煎煮易糊锅(如车前子),这些中药入汤剂时都应用纱布包裹煎煮。 另煎:部分贵重药材与他药同用时,入汤剂时宜另煎取汁,再与其他的煎液兑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的药渣吸附,造成贵重药材的浪费。 烊化:胶类药材(如阿胶等)与他药同煎,容易粘锅、熬焦或粘附于其他药渣上。既造成浪费又影响其他药材有效成分的溶出,因此应单独烊化(将胶类药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融化)兑服。 冲服:入水即化的药(如芒硝等)、液体类药(如蜂蜜、饴糖等)及羚羊角、沉香等加水磨取的药汁,不宜入煎,应直接用开水或药汁冲服。 另外,拿到药材后不必过度清洗,但在煎药前要加以浸泡,加冷水漫过药面,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宜浸泡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
一、概述“上火”为民间俗语,又称“热气”,可以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因此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具体症状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上火”在干燥气候及连绵湿热天气时更易发生。一般认为“火”可以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临床常见的“上火”类型有“心火”和“肝火”。解决方法是“去火”,即中医的清热泻火法,可服用滋阴、清热、解毒消肿药物,也可用中医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疗法。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品。二、病因“上火”从中医理论看,认为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就会出现阳盛阴衰的热证证候。一般认为实火(实热)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而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实火內盛。虚火(虚热)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阴血虚损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上火”(热证)的病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1)外感火热之邪;(2)寒邪入里化热;(3)七情过激,郁而化热;(4)饮食不节,积久化热;(5)房室劳伤,劫夺阴津。三、临床表现“上火”(热证)的临床表现有轻有重,常见的重症如中暑,多在处于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时间过长所致,可出现发热,甚至昏迷,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火热证。而通常所说的“上火”一般比较轻,多属于中医热证的轻症,如不伴有全身热性症状的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这种情况内生的火热情况比外感火热多。如工作生活压力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易从内生火。实火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鼻衄出血、耳鸣耳聋、疖疮乍起、身热烦躁、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红苔黄、脉数。虚火临床表现: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可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型。阴虚火旺多表现为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无苔、脉细数。气虚火旺常见症状有全身低热、午前为甚、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脉大无力、舌淡苔薄。临床常见的“上火”具体类型:1.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2.肺火: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3.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4.肝火:我们常称一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为“肝火大”。其实,一般俗称“肝火大”的体质还有下列症状: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5.肾火: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四、辨证施治1、辨别虚实论治:实火:实火指阳热亢盛实热证,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症见高热,头痛,目赤,渴喜冷饮,烦躁,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甚或吐血、鼻出血等。治疗上宜采用苦寒制火、清热解毒、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常用药有三黄片、黄连上清丸、牛黄清胃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火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种证型。阴虚火旺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常用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气虚火旺者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建议就医后使用汤药调理,常用中成药主要是补中益气丸等。2、按脏腑类型的辨证论治:(1)心火: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治疗宜滋阴清热;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治疗宜清心泻火。(2)肺火: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治疗宜滋阴清肺。(3)胃火: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治疗宜养阴清热;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等,治疗宜清胃泻火。(4)肝火:肝火表现为: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治疗宜清肝泻火。(5)肾火: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治疗宜滋阴清热。3、常用中药方剂:常用方剂:导赤散、黄连解毒汤、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白虎汤、大承气汤、二至丸等。常用滋阴中药:天冬、麦冬、玄参、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等。常用清热泻火药:大黄、黄连、黄柏、山栀子、石膏等。常用清热解毒药: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另外,还有中医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疗法。五、预防保健1、败火食物(1)清热解毒类:如菊花、黄瓜、板蓝根、番茄、竹笋、绿豆、豆腐、芹菜、荸荠、菱角、马齿苋、金针菜等,多有抗菌消炎作用,适用于各种实火证候。(2)苦寒制火类:如苦瓜、苦菜、厥菜、丝瓜、田螺、茄子、小米、荞麦、兔肉、田鸡等,可以寒凉之性化热降火,多用于实火证。(3)利湿泻火类:如冬瓜、西瓜、薏仁、扁豆、大麦、苋菜、甜瓜、赤小豆、黑鱼、鸭肉、鲤鱼、鲫鱼、泥鳅、莴笋、绿豆芽、鸡内金等,适用于各种实火证候。(4)攻下实火类:如大黄、知母、黄连、黄芩、香蕉、芹菜、马铃薯、芝麻、桃仁、海蜇、白萝卜等,适用于小便短黄、大便干结、口干口苦、腹胀纳差等症候。(5)凉血敛血类:如莲藕、梨、荸荠、生地、木耳、黄鳝、糯米、藕粉、荠菜、玉米须、芒果、鳗鱼、竹叶、白茅根、马齿苋等,可用于鼻衄、便血、尿血、牙龈出血等血热妄行的情况。(6)甘温除热类:如党参、白术、白菜、荔枝、栗子、大枣、胡桃仁、百合、黑芝麻、燕窝、蜂乳、高粱、茴香、刀豆、芥菜、樱桃、石榴、乌梅等,适用于气虚火旺的病况。(7)滋阴降火类:如甲鱼、海带、紫菜、海参、菠菜、猪血、猪肝、红糖、乌鸡、南瓜、蛤蜊、银耳等,多用于阴虚火旺、五心烦热、潮红盗汗、夜不能寐等症。(8)补脏熄火类:如黑豆、山药、花生、牛乳、薏仁、白木耳、鸽蛋、鹌鹑、雀肉、鳝鱼、羊肉、狗肉、韭菜、桑椹等,适用于因脏腑虚弱、阳气不举所致的各种虚火证候。2、生活调养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上要注意多吃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少抽烟喝酒。上火和心理状态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实是人们最好的灭火剂。可尝试去火的食品,但也需对症。比如吃莲子汤去心火,吃猪肝可去肺火,喝绿豆粥去胃火,喝梨水去肝火,吃猪腰去肾火。吃水果也要注意,有的水果属于热性水果,比如荔枝、橘子、菠萝、桂圆、石榴、芒果等。食品中的葱、姜、蒜、酒、辣椒、胡椒、花椒、熏蒸食品,四川的麻辣烫等都是容易上火的。3、冬季上火解决方法(1)喉干嗓哑:饮淡盐水;服蜜梨膏;饮橘皮糖茶。(2)咽喉肿痛:常吃生梨能防治口舌生疮和咽喉肿痛;用醋加同量的水漱口,可减轻痛苦;嫩丝瓜捣烂挤汁,频频含漱;咽喉疼痛时,可用一匙酱油漱口,漱1分钟左右吐出,连续3—4次。(3)口长水泡:切几片生姜入口咀嚼,可使水泡慢慢消除;临睡前洗好脸,挤点眼药膏涂在口唇疼痛处,翌日疼痛就会减轻,继续敷用几天,可使疼痛消失。(4)鼻塞难通:如左鼻孔不通,可行俯卧位或右侧卧位,右手撑住右后颈,掌根靠近耳垂,托起头部,面向右侧,肘关节向右上方伸展,伸得越远越好。由于经络的舒展作用,少则十几秒,多则几十秒,即可使鼻孔通气。如右侧鼻塞,可以相反动作治之。两侧同时鼻塞,可先后轮换动作治之。(5)嘴唇干裂推荐:黄瓜猕猴桃汁。做法:黄瓜200克、猕猴桃30克、凉开水200毫升、蜂蜜两小匙。黄瓜洗净去籽,留皮切成小块,猕猴桃去皮切块,一起放入榨汁机,加入凉开水搅拌,倒出加入蜂蜜于餐前一小时饮用。黄瓜性甘凉,能入脾胃经,能清热解毒,利水。可治疗身热、烦渴、咽喉肿痛。而猕猴桃性甘酸寒,能入肾和胃经,功能解热止渴,所以两种合用能润口唇。其他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也可以使用,如西红柿、柚子等。提醒:嘴唇干千万别用舌头舔,那样只会更干。(6)皮肤干痒推荐:红薯炒乳瓜(幼嫩黄瓜)。做法:红薯300克、乳瓜100克、香菜叶、葱段、蒜末。红薯、乳瓜切成块;油四成热时放入蒜末、葱段,倒入红薯块煸炒五成熟时再放入乳瓜炒匀,加入适量清水、盐、鸡精,汤汁收干即可。点评:红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及铁等,其性甘平无毒,能补虚健脾强肾,而嫩黄瓜也含有大量维生素,所以对皮肤有一定的好处。提醒:皮肤痒时不要使劲挠,挠破了容易感染。(7)头发干枯推荐:蜜枣核桃羹。做法:蜜枣250克、核桃仁100克、白糖适量。将蜜枣去核,洗净,沥干水分;与核桃仁、白糖一起下锅小火炖煮;待汤羹黏稠、核桃绵软即可关火食用。此甜汤滋补肝肾、润肺生津、养血润发。核桃性甘温,能入肾肝肺经,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黑须发、久服可以让皮肤细腻光滑。而蜜枣能补肺润燥,所以对头发好处较多。此外,其他坚果、鱼类和粗粮对头发也有很多好处。提醒:尽量不用吹风机吹头发,以免更干。(8)咽喉干肿推荐:蜜梨膏。做法:取生梨,用榨汁机榨成梨汁,加入适量蜂蜜,以文火熬制成膏。每日一匙,能清热去火、生津润喉。点评:蜂蜜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润肠通便,补肺润喉,又能解毒。梨甘微酸凉,入肺脾经,能治口渴咳嗽便秘。所以二者放在一起熬膏可以起到润喉的作用。新鲜绿叶蔬菜、黄瓜、橙子、绿茶、梨、胡萝卜也有很好的清火作用。提醒:“上火”期间,不宜吃辛辣食物、喝酒、抽烟,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经常漱口,多喝水。(9)鼻子出血推荐:水果西米露。做法:西米洗净后,倒入沸水中;煮到西米半透明,把西米和热水隔开;再煮一锅沸水,将煮到半透明的西米倒入沸水中煮,直到全透明,将沸水都倒去;煮一小锅牛奶并加少许糖;将西米倒进牛奶中煮至开锅;将煮好的西米牛奶晾凉,加入水果丁即可。采用一些清凉的水果如梨、橘子、苹果、猕猴桃、香蕉清解燥热,加上西米和牛奶的补养脾胃,是冬季调理的好方法。吃性冷的食物,如萝卜、莲子、松花蛋等可有效缓解。提醒:不要一次大量喝冷饮,以防伤肠胃。[3](10)其他茶叶:可兴奋神经中枢,消除疲劳,清热降火,润喉解渴,明目,消炎解毒。柚子:清热去火。4、吃辣上火的解决办法(1)烹调要注意。首先,最好选鲜辣椒做的菜。因为鲜辣椒的营养更丰富,“火力”也小一些,而干辣椒、辣椒面等就要少吃了。鲜辣椒经过高温烹炒,辣味会有所减轻。如果菜中已经放了辣椒,就别再放花椒、大料、桂皮等热性调料,否则“热上加热”,更容易上火。烹调前可先把辣椒放在醋里泡一会儿,或在烹调辣菜时加点醋,也可缓解上火。(2)主食最好选粗粮。因为其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可预防由肠胃燥热引起的便秘。玉米或红薯就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薏米也可去燥,若辅以百合熬粥,功效更明显。(3)搭配食材很重要。吃辣配些凉性食物,能起到“中和”作用,清热去火。鸭肉、鱼肉、苦瓜、莲藕、荸荠、豆腐、莴笋等都是凉性食物,可清热生津、滋阴降燥,是辣菜的最佳搭档。(4)吃辣时要多喝水或汤。吃辣容易引起咽干唇裂等症状,更要注意补充水分。菊花茶、酸梅汤等是最好的“灭火器”。喝杯酸奶或牛奶,不仅可以解辣,同时还能清热。(5)吃辣后最好多吃酸味水果。它们含鞣酸、膳食纤维等,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加速肠胃蠕动,帮助滋阴润燥。山楂、柚子、柑橘、苹果和梨等都不错。南方医科大学贾钰华教授、主任医师
脑供血不足的人会有四个改变 一、脑供血不足时身体是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1、脑供血不足的时候会导致身体的神经系统受到影响,很多患者会出现手脚发麻、肢体发麻的症状,并且会伴随着视物模糊、眩晕、耳鸣的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短暂性的失明。 2、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的时候,还会影响到运动神经功能出现失调。会导致出现嘴歪、流口水、吐字不清等症状,并且一侧的肢体会感觉很无力,活动的很不灵活。拿东西也没办法握的紧,在走路的时候会出现跌跌撞撞的感觉。 3、除了上述的两个症状以外,当脑部供血不足的时候还会出现嗜睡的现象。精神方面总是出现刚睡醒又想睡的情况,整天都昏昏沉沉的。并不是因为疲劳等一些原因而导致的,但是也有些人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症状,因为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持续性的失眠。 4、曾经性格很开朗的人群,会因为脑供血不足而导致性格发生巨大的改变。近期突然变得很孤僻、沉默寡言,性格也会变得非常的急躁易怒。 二、脑供血不足的原因 1、大脑的血液是有心脏泵血供给的,患有各种心脏疾病的人群,会出现泵血力或者是泵血不足的现象,当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就会导致出现大脑供血不足。 2、大脑内的血流量和血压的高低之间也有很密切的联系,血压过高或者是过低都会导致大脑血流量不足,这样一来就无法保证脑组织的正常供血。 3、患有脑动脉硬化的人群,会出现官腔狭窄、变细等症状,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血管的阻力增加而引起血流量减少。这类人群在用脑过度之后,常常会发生相对脑供血不足。 4、颈椎病也是一个会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原因,椎动脉是供应脑部重要的血管之一,当患者患有明显的颈椎增生等疾病的话,会导致椎动脉受压,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
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一、病因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有多种病因,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1、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2、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3、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证,这是由个体的体质素质不同,脾胃功能性状不同,对病因作用反应的形式不同所决定的。二、临床表现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三、辨证施治治疗原则: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代表方剂清中汤。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若湿热并重,腹痛痞满,呕吐不纳,舌白或黄,手扪之糙,渴不引饮,大便泄泻,小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黄滑者,治疗宜清热与燥湿并行,宜辛开清解法,可用王氏连朴饮: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方中黄连、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燥湿。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苦开泄,燥湿化浊。半夏又有和胃止呕之功。豆豉宣郁透热。芦根清热生津。诸药配伍,为燥湿清热之良方、若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拟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其它治法兹举例如下: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四、预防保健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也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因此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尽量不吃厚味膏粱、海鲜。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瓜蒌、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食疗方法:(1)薏米红豆粥:薏米:红豆=1:1,另外一半是大米,吃了有20多天后,可变为薏米和红豆之比为2:1,另一半是大米,粥要不稠不稀。(2)冬瓜汤:连皮冬瓜500克,加水清炖。(3)热较重者,可用麦冬50克,可熬粥,也可泡到菊花茶里饮用。
无发热咳嗽的预防中药方:黄芪10g 苍术10g 防风6g 广藿香6g,葛根10g 芦根10g 板蓝根10g 连翘10g,贯众10g 。 功效:益气健脾、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天一剂。 有发热咳嗽治疗方:金银花15,连翘15,大青叶15,贯众15,青蒿10,麻黄10,桂枝10,杏仁10,生石膏30,生甘草10克,浙贝母15,黄芩15,芦根15克,荆芥10。一天一剂。有发热咳嗽症状才服用。
一看流调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流行病学史最重要,一是是否去过疫区,是否近2周内去过湖北武汉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的疫区;二是是否曾接触过以上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特别是聚集病例; 三是有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接触史,同时又出现了上述的发热等症状,就要高度怀疑了。 第二看症状:新型冠病毒感染的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呼吸道分泌物并不是太多,少数患者伴有畏寒、鼻塞、流涕、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重症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我也提醒,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在1周后恢复,不要过度紧张。 第三看体温:如果体温异常,继续检查动态变化。可以先到社区医院检查,进一步恶化,可以到定点医院。轻度升高无症状可以在家观察。
1.全株供药用,能清热解毒、祛风活血、消肿止痛、抗菌消炎。主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阑尾炎、盆腔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闭经、创口感染、菌痢等。还用以治疗胰腺癌、胃癌、直肠癌、肝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有缓解、缩小肿块、延长寿命、改善自觉症状等功效,无副作用。2.药用部位全草,味辛、苦,性平。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止痛、通经接骨等功效,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风湿关节痛、腰腿痛、疮疡肿毒肺炎、阑尾炎、急性蜂窝组织炎、肿瘤、跌打损伤、骨折等。用于治疗胰腺癌、胃癌、直肠癌、肝癌、食道癌等有较显著效果。常用量9~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干品研粉,以酒调敷患处。3.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与耐药株)及痢疾(志贺氏、包氏、弗氏3种)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等均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平板挖洞法,试管法);叶抗菌作用最好,根茎部分新鲜的比干的好。用于兔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血症也有一定效果,故在动物体内也有明显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