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中国人群患病率约在10-30%,也就是说我国约有1-4亿人患病,人数众多。患者会在接触过敏原时出现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流清水样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上该疾病可通过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和特异性脱敏疗法治疗。但这些治疗方式都存在不足,比如患者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尘螨、花粉和冷热变化,而这些因素都很难完全避免,试图依靠避免接触过敏原来阻止疾病的发生显然缺乏可行性。另外,目前临床中常用的鼻喷激素、抗组胺药、减充血剂等药物,治标不治本,要维持疗效患者就需常年规律使用,潜在的副作用使很多患者生畏,而且不少患者即使长期用药,治疗效果也不甚理想。脱敏治疗因脱敏剂种类受限、时间成本较高、患者依从性差,常常半途而废,而且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明确。如何快速彻底治疗过敏性鼻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过敏性鼻炎能手术治疗吗?能!!!但截至目前很多患者对过敏性鼻炎治疗方式的了解仍仅限于以上保守治疗方式,很少有患者了解手术在治疗过敏性鼻炎中的作用。翼管神经阻断术包括总干阻断和分支阻断两种主要手术方式,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较为确切的一种手术术式。这一术式自首次提出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但因翼管神经及其分支位置深在,鼻腔操作空间狭小,加之翼管神经周围其他神经和血管丰富,造成早期术中定位翼管神经困难,并发症多,限制了此术式的应用。随着近年来鼻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解剖研究的深入,这一术式已逐渐走向成熟并被患者接受。 那么,什么是翼管神经?它与过敏性鼻炎有何关系?翼管神经是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组成的自主神经,其神经纤维广泛分布于鼻腔黏膜,控制着鼻腔血管舒缩和腺体分泌。同时近年研究还发现翼管神经在过敏性鼻炎发病的神经免疫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阻断翼管神经或其分支不仅可以阻断鼻腔血管的扩张和腺体分泌,还可能潜在抑制过敏相关免疫反应,从而缓解鼻塞、鼻痒、喷嚏和流涕症状,达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 哪些患者适合手术治疗?翼管神经及其分支阻断手术适应症主要包括:已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但仍效果不佳的难治性过敏性鼻炎患者;需要备孕等不适宜长期用药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合并鼻中隔偏曲,合并有其它难治性状况的患者。以及其他经专科医生评估认为患者外科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的患者。 疗效如何?临床证据已经证明翼管神经及其分支阻断术对于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显著,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症状都较术前显著改善且疗效持续。
每到假期,带孩子来医院检查各种问题的家长变得多了起来。孩子晚上呼噜不断,成了“呼噜娃”,咋回事?孩子怎么长着长着嘴巴越来越凸,下巴越来越后缩?孩子鼻窦炎反复治不好,总是流鼻涕,怎么办?其实,这些看似“不搭界”的小毛病背后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元凶”——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是个啥?近日,一对父母带着六岁的孩子走进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的诊室。原来,最近他们发现,宝宝的嘴唇怎么变得越来越翘,牙齿也越来越外凸了?本以为是口腔矫正的事,来了医院一查,才发现孩子竟是得了腺样体肥大的毛病!像这样趁着暑假带孩子来医院看“牙齿外凸”、“睡觉呼噜响”、“呼吸阻塞”等由腺样体肥大引起问题的情况可不少,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赵可庆表示,暑假期间,自己每天接诊病人的一半都是来看腺样体肥大的2-8岁的孩子。啥是“腺样体肥大”?可能讲起“腺样体”的名字,很多人还不知道它在哪儿。其实,它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兄弟”——扁桃体。大家熟知的扁桃体位于上颚两旁,是“颚扁桃体”;而腺样体位于鼻咽部,又称为“咽扁桃体”。腺样体属于淋巴组织,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能抵御侵入呼吸道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腺样体和扁桃体一样,都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御门户。其实,腺样体会在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长大,2-6岁时为增殖旺盛的时期,这是正常的生理性肥大。一般情况下腺样体会在6-7岁开始逐渐萎缩,到成人期基本消失。然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腺样体反复受到炎症刺激,就可能会出现病理性增生,变成了难以消退的“过劳肥”,即腺样体肥大。肥大的腺样体会阻塞呼吸道,引发鼻塞、鼻窦炎、睡眠打鼾等。而孩子鼻呼吸不畅只能用口呼吸代偿,久而久之形成“腺样体面容”:上唇变翘、下巴后缩、牙齿突出,竟是“越长越丑”了!孩子还小,咋治疗?小孩腺样体肥大,要怎么治疗?一定要动手术吗?这是很多宝爸宝妈们的疑问与焦虑。对此,赵可庆表示,这个问题要结合孩子的病情与年龄来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评估病情时,因为考虑到尽可能让孩子免受辐射,所以我们在诊断的时候不会一上来就拍片。”赵可庆表示,医生一般会给前来就诊的患儿先进行保守治疗,让家长在家观察两三周,如果患儿在用药后明显好转,譬如“呼吸时嘴巴能闭住了”、“睡觉不打呼噜了”,那么就无需手术。而如果药物治疗没有效果,那么医生会给患儿进行鼻咽侧位片或鼻内镜的检查,进一步评估病情。而年龄,也是决定治疗方案的因素之一。“因为大部分孩子到6-7岁的时候,腺样体会开始逐渐萎缩,所以这个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赵可庆介绍道,一般对于8-9岁的大孩子不考虑手术,因为此时已经过了腺样体生理性肥大的高峰期,组织已经开始逐渐萎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不是病理性的呼吸不畅,而是因为小时候腺样体肥大而形成了不良的口呼吸习惯。因此,建议这一部分患儿接受口腔矫正,重新养成正确的呼吸习惯。对于2-3岁的小孩子,如果前期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较重,则应尽快手术,避免拖延病情、影响生长发育。而对于3-6岁过渡期的孩子,临床上倾向于进行保守治疗,成功率较高。既然到了年龄腺样体会自然萎缩,那么不做处理、“顺其自然”行不行?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赵可庆举例说,假如一个孩子2、3岁时就表现出了症状,此时距离腺样体自然萎缩还有几年,而小孩面部发育的速度是很快的,拖延了这几年时间很可能导致孩子面部发育不良,变成了“腺样体面容”。“而且肥大的腺样体里会储存很多细菌,迟迟不治疗的话会导致鼻窦炎反复犯,孩子老流浓鼻涕。如果腺样体肥大阻塞了呼吸,严重的话还会对呼吸中枢产生影响。”赵医生表示,家长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发现问题尽早治疗才是正解。 “二看”教你尽早发现腺样体肥大那么,家长如何早期发现孩子腺样体肥大呢?对此,赵可庆医生总结了“两看”。“一看”症状,如孩子是否呼吸变粗,是否总是张嘴呼吸,晚上睡觉是否老打呼噜,这些都是早期症状。如果病情发展更晚一点,则会表现为面容的改变。“二看”相关疾病,譬如孩子是否老是犯鼻窦炎、中耳炎、咽炎,气管炎老是治不好,这些都可能是由于腺样体肥大病灶引起的。如果以上“两看”都不明显,那么可以在孩子睡觉时拿抽丝的棉签或一面小镜子对准唇部,如果棉丝摆动或镜子升腾起雾气,则可基本判断孩子是张嘴呼吸的。无论是否是腺样体肥大引起的口呼吸,都建议家长带孩子前往耳鼻喉科进行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鼻部疾病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包括过敏性鼻炎在内的鼻部疾病更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鼻腔局部用药是治疗鼻部疾病的常用手段,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患者在鼻部用药方法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那么,鼻部用药,您用对了吗?这里,我们就来讲讲鼻腔局部用药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吧。鼻腔局部用药是利用鼻腔与外界天然相通的优势,于鼻腔局部操作、施加药物治疗鼻部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方式历史悠久,我国传统医书《五十二病方》、《本草纲目》、《医学起源》中都有“鼻疗”的记载。与口服或注射给药等全身给药方法相比,鼻腔局部用药具有施加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副作用小等优势。目前常用的鼻腔局部用药方式包括滴鼻剂治疗,喷鼻剂治疗和鼻腔冲洗治疗。我们先从滴鼻剂的使用方法说起,滴鼻剂是将药物滴入鼻腔以作用于鼻腔鼻窦以及鼻咽部黏膜的一种给药方式,因此滴鼻剂使用时务必使药物达到以上作用部位,为了实现这一点建议按照以下方法使用:患者仰面平躺,头稍后仰(见图1),每侧鼻孔滴入滴鼻剂1-2滴,用药2分钟后起身。我们再来看看喷鼻剂使用方法。喷鼻剂是利用高压给药装置将药物雾化后喷入鼻腔的一种给药方式,与滴鼻剂一样喷鼻剂的使用同样有讲究。由于人体鼻中隔(就是我们两个鼻孔中间那道“墙”)表面血管丰富,如果长期将药物喷至该面,就会造成鼻腔出血的状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使药物更好的进入鼻腔鼻窦区域,我们需要按照下面的方法使用喷鼻剂:将喷头塞入鼻腔(见图2),用右手为左侧鼻腔喷药,左手为右侧鼻腔喷药,这样做可以使喷头朝向鼻腔外侧方向,避免损伤鼻中隔黏膜。同时,喷药的时候,最好用另一只手将另一侧鼻孔按压住,将药液喷入鼻腔后用力吸鼻,这样能够保证药液更好到达用药部位。除了上面讲的滴鼻剂和喷鼻剂,目前在临床中还有一种常见的鼻腔局部治疗手段就是鼻腔冲洗。目前,鼻腔冲洗中使用的主要冲洗剂是盐水,使用盐水冲洗不仅可将鼻腔分泌物清除干净,同时盐水本身也具有杀菌的作用。使用鼻腔冲洗时要注意,冲洗时嘴巴微张,头部不要偏斜,不要讲话或作吞咽的动作,以免冲洗液通过咽鼓管逆流进入中耳腔(见图3)。冲洗时,冲洗液自鼻腔和口中自然流出即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鼻腔冲洗这种治疗手段只适合成年人和5岁以上能够正确操作冲洗器的儿童,不能操作冲洗器的儿童不建议使用这种治疗方式以免造成不适。此外,冲洗器中所用盐水的浓度也有讲究,一般有3%(高浓度)和0.9%(低浓度)两种浓度,高浓度一般用于有鼻塞的患者,使用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两周,以免造成鼻腔干燥不适,一般使用一到两周后就应转为低浓度洗鼻。以上是滴鼻剂、喷鼻剂和鼻腔冲洗的使用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临床中有时根据治疗需要以上提到的治疗手段需要同时使用,那么这时在用药顺序上就要注意了。原则上先用盐水冲洗鼻腔待鼻腔分泌物清理干净后再用其他鼻腔局部治疗手段,这样不仅可以为后续药物的使用创造更加清洁的环境,同时可以避免将刚刚置入鼻腔的药物冲掉。以上就是鼻腔常见的几种治疗方式的注意事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儿童慢性鼻窦炎是我国少年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其患病率约占18岁以下儿童的2-4%。患儿症状轻重不一,轻则只有鼻塞或流涕,重则可以导致孩子夜间睡眠质量差,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影响儿童身心发育危害不可小视。作为一名鼻科医生我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接触到了大量慢性鼻窦炎患儿,发现这些患儿的家长在慢性鼻窦炎的诊疗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和误区,借此机会把常见的问题作一解答。如何知道孩子得了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的初步诊断是基于症状表现的,也就是说如果您的孩子有鼻塞、流涕、面部疼痛或者咳嗽等症状中的全部或其中几项,并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超过12周以上,那他很可能就得了慢性鼻窦炎。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到医院进行鼻内镜等辅助检查以确定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同时这些检查还可以帮助排除过敏性鼻炎等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儿童得了慢性鼻窦炎是否需要吃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在儿童慢性鼻窦炎中的使用是临床中的一大误区。截至目前为止,并无证据表明抗生素的应用可以有效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考虑到抗生素的应用有可能带来细菌群落失调和抗生素耐药等副作用,所以临床上并不推荐将抗生素作为儿童慢性鼻窦炎的常规用药。鼻用激素使用安全吗?鼻用激素是目前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主要药物,但是临床中遇到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孩子使用鼻用激素安全吗?大量研究显示鼻腔局部使用激素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进入我们人体的血液内循,理论上不会造成孩子生长发育迟滞的问题,这一结论也已经得到了很多实验的证明。当然也不能绝对排除有些孩子可能对激素比较敏感,还是存在潜在的风险。所以我建议您可以在孩子用药期间定期(比如2周至1个月)给孩子测量身高,如果孩子的生长速度与不用药时没有明显变化,您就可以放心使用鼻用激素了。儿童得了慢性鼻窦炎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需要做什么手术?在给予患儿6-12周正规的保守治疗后,如果患儿的鼻窦炎症状仍然未能缓解那么这时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了。目前临床中儿童慢性鼻窦炎相关手术主要包括腺样体切除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术两种。腺样体也叫咽扁桃体或增殖体,是位于鼻腔后方的淋巴组织。腺样体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长大,2-6岁时为增殖旺盛的时期,10岁以后逐渐萎缩。目前已有明确证据表明腺样体切除能够有效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慢性鼻窦炎。如果进行了腺样体切除术后患儿的症状仍不能得到缓解,那么就需要进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了。当然具体的手术指征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和患者家属共同讨论决定。希望通过上述简单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儿童慢性鼻窦炎诊治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篇微博,一名叫花花的15岁女孩发现自己鼻子里面长了一个大脓包,便将其挤破后用水清洗,结果导致了颅内感染的严重后果,幸运的是经过医院的及时救治花花住院半个月后康复出院。很多人看到这条微博都会在庆幸小姑娘幸运的同时产生这样的疑问:用手挖鼻子到底是否会导致颅内感染?如果会,那么看似稀松平常的一个习惯又是怎么导致颅内感染的呢?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了类似花花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呢?借此机会我就和大家一起谈谈这个话题。首先答案是肯定的,在鼻腔存在感染的情况下挤压脓肿确实有可能产生颅内感染。其背后的原因与鼻腔血液循环的特点相关,简单的说鼻部的血管与颅内的血管确实存在交通,但平时鼻部的血液会通过正常的渠道回流,很少流经这些交通支流入颅内,但是如果在用力挤压的情况下血液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回流,这些交通支里的血流就会大幅增加,进而流入颅内。如果在挤压的局部又同时存在鼻部及面部的感染,那么就很有可能使感染沿着这些交通支蔓延至颅内。打个比方,这就像两条河流的主干之间存在着相互连接的支流,平时这些支流里的水很少,但是在一条河流的主干被拦截的情况下,这条主干内的河水就会通过两条主干之间的支流流入到另一条河流中,这和发生在我们鼻部血液循环里的情况类似。花花就是将本不应该“流入”颅内的细菌通过这些交通支“挤”到了颅内,这才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不幸。那么花花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鼻部的脓肿呢?应该说鼻部及其周围的面部血流都存在上文所描述的特点,因此我们也将鼻部和上唇之间的这一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发生在这一区域的感染处理起来要格外当心。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等待脓肿自行破溃脓液流出或者在无菌条件下将其挑破促进排脓,但在整个过程中严禁做挤压的动作。脓液排出后对局部进行清洁消毒后在破口涂上抗生素软膏消炎治疗即可,必要时科考虑口服抗生素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建议多喝水,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另外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即使没有脓肿的情况下用手挖鼻子这个习惯也应尽量避免,因为挖鼻子有可能造成鼻腔里皮肤和黏膜的破损,而鼻腔本身就是一个有菌的环境,正常情况下完整的皮肤黏膜屏障会阻止这些细菌感染皮肤,而在皮肤黏膜屏障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这些细菌就容易趁虚而入造成鼻部炎症甚至脓肿的发生。因此,如果鼻腔里存在分泌物或痂皮的情况下建议可以使用大容量的生理盐水洗鼻器冲洗鼻腔将其清除,这个过程不仅可清除鼻腔中的分泌物及痂皮同时盐水还可起到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而不应采取挖鼻的方式以免造成鼻部的感染。总而言之,无论鼻腔是否存在脓肿的情况下,挖鼻都不是一个好的习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这一不良习惯。
1.滴鼻剂的使用方法:患者仰面平躺,头稍后仰(见下图),每侧鼻孔滴入滴鼻剂1-2滴,用药2分钟后起身。2.喷鼻剂使用方法:将喷头塞入鼻腔(见下图),用右手为左侧鼻腔喷鼻,左手为右侧鼻腔喷鼻,喷头朝向鼻腔外侧方向喷鼻,切勿将喷头对着鼻中线方向喷药,以防导致鼻出血。特别提醒:长期安全使用鼻喷激素方法:使用初始阶段每天使用,如能有效控制症状可在2-4周后改为隔天使用,如果仍能有效控制则改为隔两天使用,依次类推。总之用药原则是根据个人情况使用最小的药量控制症状(有些患者每周用药一次即可控制症状)。3.鼻部常用药物的使用顺序:原则上先用盐水冲洗鼻腔待鼻腔分泌物清理干净后再用缓解鼻塞的药物(如地麻、达芬霖),然后再喷鼻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最后再用油性滴鼻剂(如石蜡油)。每项操作之间可间隔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