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被誉为肠道的“信使”,不少人谈“便”色变,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那“醉人”的气味...这么想就错了,便便可是门大学问,能反应很多问题的。今天我们来看看便便那些事。 粪便产自于消化道,消化道是食物变成大便的隧道,他有口腔、食道、胃、小肠、结肠、直肠、肛门等部分组成。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能将食物切断、捣碎和磨细,使其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食道为长约25cm,连接喉与胃的管道,能将食物强制推送到胃中;胃能够短暂储存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搅拌、研磨,使食物形成米糊状的食糜,并将其推向十二指肠;小肠长约6米,是营养消化吸收最重要的部位;大肠主要是吸收水分、电解质,形成大便的管道,在成人长约1.5米。直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粪便、引发便意及排泄粪便。 食物经小肠消化和吸收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分别被分解成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被机体吸收,大部分水分亦在此被重吸收。其液体状残渣流入大肠,经过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将水分水分吸收后,水样残渣变成固体样贮藏于乙状结肠附近,经直肠排出体外。 粪便通常由已消化但未吸收或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消化道的分泌排出物、食物分解产物、大量细菌组成,当然,在病理情况下,还包括血液、脓液、寄生虫等。 那么,正常大便是什么颜色的呢?灰白色、红色、黑色、茶色?正常大便颜色是茶色。 研究者将大便形状归纳为七种类型:1型即分散的硬块,似坚果,排出困难;2型腊肠状,但是成块;3型腊肠状,但表面有裂缝;4型似腊肠,光滑柔软;5型软团,边缘清楚,易于排出;6型绒状物,边缘不清,糊状便;7型水样,无固体物。三四型为正常大便形状。 正常大便均有一定的臭味,恶臭直肠肿瘤患者大便恶臭明显,肠道肿瘤溃烂可呈腐败臭味;酸臭消化不良或有大量脂肪时可呈酸臭味;腥臭味阿米巴肠炎粪便呈鱼腥臭味。 说完正常的便便,那么异常的便便包含哪些呢? 1.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交替腹泻便秘 2.大便性状改变:便血、粘液便、形状变细变扁 3.排便费力:有排便感、无大便解出 解完便便多回头看看,当发现以上异常时应该及时就医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膳食结构,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成就健康人生!
腹部外科手术后,患者由于恐惧心理及手术切口疼痛,以及受到传统观念得病需要静养等影响,术后不敢翻身、更不敢下地活动。当其听到医生查房嘱咐“穿好衣服下地活动”时可能就是个晴天霹雳,昨天才做完手术,今天就让下地,医生好“冷漠”、好“无情”,其实冷漠无情的背后隐藏着别样的温暖!那么“温暖”在何方呢?怎么能感受到呢? (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长期卧床,下肢静脉血流滞缓,血管内膜受损,血小板沉着,凝血因子活化,导致血栓形成。形成的血栓脱落后,流动到肺动脉,引起肺动脉栓塞综合征,轻者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活动后气短;重者出现咯血,危机生命。那么,早起下地活动后,静脉血液回流加速,可大大降低发生静脉血栓的几率,当然,肺栓塞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哦! (二)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腹部手术时由于腹腔探查、肠管暴露、以及麻醉对神经的阻滞等因素,术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蠕动减弱,胃肠功能从抑制到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肠管的蠕动,提早恢复肠蠕动,促使肛门排气,减轻肠内积气,减轻腹胀症状,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三)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 患者由于神经反射、麻醉、切口疼痛、术后卧床等原因,术后呼吸道分泌物淤积,纤毛运动减弱,使得分泌物粘稠,不易排出,坠积在肺内,引起“坠积性肺炎”。术后早期下地活动,腹腔内容物下沉,膈肌下降,胸腔空间相对增大,空气进出肺的量相对增加,呼吸幅度增大,呼吸道的分泌物变得容易咳出,从而可以预防肺部感染。 (四)促进切口愈合,减轻切口疼痛 术后早期下地活动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营养状况,有利于切口血液供应,从而促使切口早日愈合。同时,下地活动后患者自己以精神鼓舞,增强信心,缩短恢复日期,这种精神因素可以转移其对切口疼痛的注意。 当然啦,下地活动还可以预防肠粘连、肠梗阻的发生;对于肥胖以及营养不良的患者而言,还可以预防褥疮的发生哦! 对于外科医生而言,一句“穿好衣服下地活动”,看似“冷漠无情”,但是他们内心的期望确是患者的早日康复,隐藏着别样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