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患友,大家好:国庆节之后,我的门诊时间将全面恢复,现向大家说明一下:一、门诊时间:东川门诊部:周一下午、周四上午,挂号费:30元二、两种主要预约方式1、微信公众号“广东省人民医院”:2、“好大夫在线”APP或小程序:三、其他预约方式
目前,我国血管瘤患儿已超过800万,每年大约新增3万多例血管瘤患儿,其中60%以上没有接受正规治疗或治疗被延误,导致血管瘤挤压骨骼造成发育畸形、并发症显现以及破溃出血感染,致残率高达15%,同时与欧美相比相差20%的生存率也意味着每年有6000—8000个孩子失去生命。作为中国儿科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奠基人与开拓者,张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微创介入治疗在全国的推广与发展,他希望通过微创介入治疗能帮助更多患者,“尤其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所以,他一直深耕儿科肿瘤与血管病微创介入治疗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开展包括儿童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畸形、视网膜母细胞瘤及肝母细胞瘤等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临床经验丰富的他已独立完成儿科介入手术万余台,尤其很多介入治疗都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情怀”——这是采访中记者感受最为深刻的,虽然张靖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过,可从他的研究以及实际行动中我们能深深地感受他的所作所为是对这个词汇最美好的诠释:没有华丽的辞藻,张靖一直在用朴实的行动为患儿点亮“生命之光”。医风高洁、心怀大爱的他,用自己的所言所行真切诠释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家本色;数十年如一日不负重任、砥砺前行,始终在医学创新之路上坚守、前行,为血管瘤患儿健康,为我国介入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没有接触过患有肿瘤的孩子,是不会想到他们有多么的让人心疼。”视网膜母细胞瘤,这个被称为“眼癌”的肿瘤发病率占小儿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每年大约有1100个孩子会被新诊断为这一疾病,这也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恶性肿瘤。然而更为恐怖的是,以往治疗中,治疗方案更多的是尽快摘除孩子的眼球,以避免肿瘤转移危及生命,这在张靖看来是“很悲哀的”。天真无邪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患上这种癌症,尽管表达和理解能力都有限,但现实的当头一棒就是——他们可能会永远失去一双能看到五彩缤纷世界的眼睛。那怎么样既能救命,又同时能保住孩子的眼睛呢?作为在国内首先创建儿童医院介入治疗科的张靖发现,“针对儿童肿瘤,介入治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针对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这样的恶性肿瘤,现已成为主流的治疗方式——经股动脉插管,将导管选择性插入眼动脉,做眼动脉灌注化疗,不仅可以降低全身毒副反应,还可以留住患儿的眼球。正是他在国内首创眼动脉化疗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使保眼率提升超过20%,因此他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虽然肿瘤“来势汹汹”,但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其实也大可不必谈“瘤”色变。即便是良性肿瘤,有时也让张靖心痛:“其中60%以上没有接受正规治疗或治疗被延误,导致血管瘤挤压骨骼造成发育畸形、并发症显现、破溃出血感染,致残率也高达15%。”名字与数据听起来十分骇人,不过他也给家长们吃下定心丸:“这种发生在婴幼儿身上的常见疾病,发病率为5%—10%。家长们也不必惊慌,只要治疗得当,治愈率高达99%。”张靖介绍,血管瘤的治疗包括加压治疗、局部注射治疗、激素治疗、口服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激光治疗及硬化治疗等七种手段。“血管瘤中血管就像树根一样盘枝错节交结一起,很难切除干净,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介入医生只要通过脉管介入的方法,药物就可以顺着血管到达每个治疗部位,达到更加彻底治疗(肿瘤)的效果。此外,他还特意强调:“看病过程中要切记两个误区:首先,不要以为孩子初期的血管瘤不明显或者瘤体小而抱有侥幸心理不重视,应该第一时间咨询医生的意见,科学治疗;其次,切忌病急乱投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以免造成过度治疗。”在张靖看来,“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完美的疗效”,才是每个医者的责任与使命。提起治病救人,张靖说,这或许就源自幼儿时期心中救死扶伤的愿望,而为了追逐这一梦想,他毅然将学医“烙”在了高考的志愿栏上。硕士毕业后,张靖接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抛出的橄榄枝,前往放射科介入室工作,2003年,他辗转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跟随著名介入学家罗鹏飞进修肿瘤及血管性疾病介入治疗技术,之后为了提升造诣,他还出国进行深造和学术交流。作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介入诊疗中心之一,在张靖的带领下,广东省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瘤科现拥有病床50张,介入手术室3间,年各类手术量近5000台。张靖说,介入治疗,其实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被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他将这种治疗比作是“游走于血管道中的‘精灵’”,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人体内的各种管道和局部影像引导进行的微创治疗。而这项技术也已得到国家卫健委的重视。2021年10月9日发布的《“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中,就明确指出要大力扶持介入治疗,还将介入治疗列为首要核心专科能力建设方向;同年11月3日国家卫健委还发布《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方案》,其中更是将微创介入列为五大临床服务中心之一。这在张靖看来,“微创介入医学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作为一名医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张靖教授从一而终的初心。未来,他将带领团队奋力前行,肩负起微创介入治疗推广与发展重任,用更为先进的医疗技术,“抚平”患者身上的疾病,为血管瘤患儿的健康,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欢迎光临本人的完美微创介入治疗中心,为您提供个体化的精细医疗方案治疗! 微创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导管、导丝等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由于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多种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的优势,因此在妇产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1952年Cromer等首先将动脉化疗应用于宫颈癌的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 *1979年Heaston等将放射介入治疗技术应用于产后出血的治疗。 *1988年邓建林等将介入治疗应用于产后出血获得成功。 *1987年Scarabelli等报道动脉灌注化疗对于滋养细胞肿瘤初治者其治疗反应率近100%。 *1995年陈春林等对子宫颈癌的动脉化疗进行了系列研究 *1996年陈春林等对子宫内膜癌进行了系统的术前动脉化疗研究。 *1998年笪坚等首次将血管性介入技术运用于输卵管妊娠的治疗,为输卵管妊娠的保守治疗又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999年刘萍等首先开展了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系列研究并于2000年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进行了详细的专题报 道。 妇产科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以及最新进展 1、恶性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肉瘤、滋养细胞肿瘤、卵巢癌等 2、良性病变: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3、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宫颈妊娠、宫角妊娠、瘢痕妊娠等 4、妇科大出血:异位妊娠破裂出血、人流后出血、产后大出血、肿瘤出血等 5、不孕症,输卵管积水:输卵管造影、再通术,栓塞术 6、盆腔淤血综合征 7、盆腔血管畸形 8、其他:经阴道活检或引流术;卵巢输卵管脓肿抽吸引流;盆腔囊肿介入硬化治疗;子宫颈支架引流宫腔积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髂动脉瘤 等案例:子宫内膜癌:巨大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输卵管造影+再通术: 术后第1个月即怀孕,生下1健康男孩。微创介入治疗已经深入应用到各种良恶性妇科疾病中,具有安全性、微创性、可重复性等优点,提高了患者生活、生存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眼动脉灌注化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科普动画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for Intraocular Retinoblastoma经眼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Is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 that infuse chemotherapy select into the ophthalmic artery是将化疗药物精准地灌注眼动脉的一种介入微创方法prior to the procedure a nasal vasoconstrictor oxymetazoline is administrate is toreduce the blood supply to the nostril passage.在手术之前,先使用血管收缩剂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以减少鼻部血流after in the general anesthesia, femoral artery access is obtained,全身麻醉后,建立股动脉通道and intravenous heparin is administrated,全身肝素化Underlie fluoroscopy guide,在透视引导下4F guide catheter a is advanced into the internalcarotid artery at level of C2,4F导管插入至颈内动脉第二颈椎水平under roadmap guide,在路径引导下a microcatheter is advanced over microwire beyond the ophthalmic artery origin,导管在导丝引导下置于眼动脉开口上方select catheter ophthalmic artery is then performedby slow retracted the microcatheter until the tip engage the origin,缓慢的回撤微导管直至头端进入眼动脉开口处Superselective angiography is them performed confirm the position of the microcatheter,超选择性造影以确定微导管的位置and assess the hemodynamics flow patter of the ophthalmic artery,同时评估眼动脉血流动力学the chemotherapy agent melphalan is then infuse into the ophthalmic artery over 30 minute period,化疗药物美法仑在30分钟左右灌注入眼动脉the microcatheter position is assess infusion by fluoroscopy,透视下确定微导管的位置enhance chemotherapy delivery to the tumor achieveis not only by superseletive ophthalmicartery infusion but also from nostril vasoconstriction effect reduce the nostril mucous in prior of oxymetazoline administration药物疗效的提高不仅是因为将化疗药物经眼动脉直接注入瘤体,而且之前的鼻部血管收缩剂也能促进更多的药物进入瘤体after the chemotherapy have been delivery,化疗药物完成灌注后the catheter withdraw and femoral sheath is removed,撤出导管和拔股动脉鞘after of average three cycle the retinoblastoma is expertly significantly decrease in size在平均三次介入后有效地局部化疗表现是RB瘤体体积显著缩小and regress completely or be sufficiently small enough so local chemotherapy are effective,或退化完全,或变的足够小a success treatment avoid enucleation and delivery toxicity associate systemic chemotherapy成功的治疗能够避免眼球摘除与静脉化疗的毒性。
骨髓抑制是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全身并发症,表现为术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中一种或数种血细胞的减少。介入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将传统的静脉化疗改变为动脉化疗,显著地提高了保眼率,同时降低了并发症。介入治疗RB中使用的美法仑、卡铂和拓扑替康都具有骨髓抑制效应,虽然介入是经动脉化疗,比起全身化疗副作用已经大大减少,仍需要监测血细胞计数以避免出现严重骨髓抑制(通常是指3-4度以上的骨髓抑制)。因此我们要求家属在介入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给患儿查血规。介入治疗后通常表现为1-2度骨髓抑制,其中大部分患儿均无症状,仅在血常规检查时发现有血细胞下降; 少数患儿可能发生3-4度骨髓抑制,这时患儿易并发感染,常有出血倾向, 有时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及时妥善处理。介入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常需要3-4疗程,每个疗程中间隔约4周,由于各地医疗条件相差较大,很多基层医院不知道如何处理介入后的骨髓抑制,因此必要的宣教显得尤为重要。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一般规律及治疗目前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骨髓抑制的分度01234血红蛋白(g/L)≥110109-9594-8079-65<65白细胞(109/L)≥ 4.03.9-3.02.9-2.01.9-1.0<1.0粒细胞(109/L)≥ 2.01.9-1.51.4-1.00.9-0.5<0.5血小板(109/L)≥ 10099-7574-5049-25<25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三系血细胞的减少:粒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系(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数量减少。1. 粒系减少 粒系减少主要为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对粒系抑制而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白细胞总数更为重要。白细胞生存时间较短,因此化疗时最先表现为白细胞数目下降。对于骨髓抑制的患者,白细胞减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当白细胞降至1.0×109/L以下并持续5天以上,患严重细菌、真菌或者病毒感染发生率可>90%,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化疗的进程,降低治愈率,增加治疗费用。因此,化疗后及时有效的提升白细胞、粒细胞水平是肿瘤治疗时的重要原则。白细胞的减少与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可引起发热,因此重建造血功能,加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恢复成为骨髓抑制治疗的关键环节。2. 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半数生存期为120天,化疗影响较小。以前对红系抑制的关注较少,原因在于贫血的处理相对简单而且见效迅速,输血或输入浓缩红细胞均可。但实际上贫血不仅使患者的组织缺氧导致一般状况差,而且还可能降低化疗的效果。 3.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半数生存期为5-7天,血小板下降出现较晚。血小板减少后患者会出现乏力,精神状态差,反应迟钝等症状,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为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皮下或内脏出血等, 多发生在血小板最低稍有回升时, 可危及生命, 特别是皮下或内脏出血不易发现,危险更大。治疗骨髓中含有多能干细胞,可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祖细胞,然后在生长因子和激素的作用下发育成各种类型的血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 能促进粒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成熟, 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 增强粒细胞的吞噬及杀菌能力。1986年完成了G-CSF的纯化和分子克隆并用于临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rhG-CSF, filgratim,商品名:Neupogen, 惠尔血(进口)/瑞白(国产)),所以用G-CSF 可有效的缩短粒细胞缺乏症的时间,有利于感染的控制,成为改善化疗药物造成骨髓抑制的主要手段之一。重组人白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IL-11, 商品名称: 巨和粒)是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祖细胞的增殖,诱导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增加体内血小板的生成,从而提高外周血小板数量。在治疗骨髓抑制的过程中需注意两个关键节点:一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109/L,二是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 ,它们分别是3度骨髓抑制时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的临界点,是容易出现并发症的信号,也是需要给予干预的指征。一旦出现骨髓4度抑制,强有力的支持治疗必不可少,必要可输血治疗。如当血小板低于20×109/L 时, 输注机采血小板,可有效提高提高血小板数量。 一般认为, 对于粒细胞减少同时伴有发热的患者应使用抗生素;对于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无论有无发热, 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也有文献认为抗生素原则上不作为预防只要在保护性隔离下应用G-CSF使白细胞升至正常范围可避免发生感染, 因此,此类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合并感染者需根据标本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家长对策1. 患儿回家后尽量避免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勤洗手,正常饮食(特别提醒:不需要食用任何补品),充分睡眠。2. 介入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给患儿查血常规。3. 当血常规发现为3-4度骨髓抑制时,即白细胞白细胞小于2×109/l或中性粒细胞小于1×109/l, 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常用药物为瑞白,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24-48小时开始使用, 用量5ug·kg-1·d-1(5ug每千克体重每天),静脉点滴或皮下注射,用药期间隔日复查血常规,当白细胞总数超过10 ×109/L 时,及时停药;血小板计数为(20-50)×109/L,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 常用药物巨和粒,用量25 ug·kg-1·d-1(25ug每千克体重每天),皮下注射,用药期间隔日复查血常规,当血小板计数恢复后,及时停药。当血小板低于20×109/L 时,输注机采血小板。4. 当患儿有发热,体温>38 ℃, 除外输血、输液及药物肿瘤本身所致,同时存在3-4骨髓抑制时,除第3条处理外,还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小结介入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后通常表现为1-2度骨髓抑制,其中大部分患儿均无症状,仅在血常规检查时发现有血细胞下降,这时如患儿无其他异常情况,可无需处理,会自行恢复; 少数患儿可能发生3-4度骨髓抑制(其中大部分患儿也是无症状的),这时患儿易并发感染,常有出血倾向, 有时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及时妥善处理。因此要求患儿在介入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给患儿查血常规,当出现骨髓抑制时,家长不要慌张,及时就医,并将这次出现症状、检查结果、处理等在下一次介入时告诉您的主治医生。本文系张婧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查看评论>大洋新闻 时间: 2014-12-03 来源: 广州日报(Gettyimages供图) ●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现年龄,中国比欧美晚近一年 ●介入治疗即使晚期也有逾五六成能保眼 医学指导/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介入血管瘤科主任张靖 日前,一条“咸阳四岁女孩患眼癌不堪痛苦,父母盼能安乐死”的新闻在网络热传。记者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了解到,新闻中女孩所患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占小儿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我国每年都会新增1000多例。该中心介入血管瘤科主任张靖说,作为恶性肿瘤,这个病会危及生命,有的患儿可能会被直接摘除眼球,失去了保眼乃至保视力的机会,“这么多年来,我国估计已有数以万计的孩子,因为这个病而无辜被摘除眼球。”发现得越早,保眼的机会越高。张靖介绍,眼睛瞳孔反白光,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最早期的典型症状,家长一旦发现,应立即带孩子就诊。相对于传统的全身化疗,使用介入经供血动脉的局部靶向化疗,对全身的副作用较小,而且保眼率更高,即使是最晚的E期视网膜母细胞瘤,保眼率也可达55%~63%。 文/广州日报记者伍仞 通讯员周密 我国患儿检出时间比欧美晚一年 张靖介绍,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小儿第二大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15000至1/20000,近年来还有增加的趋势。在我国,每年新增病例千余例,大约占全球新发患儿的20%。他介绍,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病大部分与基因有关,出生后发病,门诊曾接诊过1个月大的病例,大多数小朋友发现病情时是在3岁以下。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平均检出时间是在儿童21个月大时,而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检出时间约为9~12月龄,“也就是说,我国的平均检出时间比欧美发达国家整整晚了一年,作为一个恶性肿瘤,晚一年发现无疑对治疗、预后都带来很大影响。” 最早典型症状:白瞳 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早期,肿瘤还限制在眼内生长,此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瞳孔散大、白瞳症或斜视等,“最早的典型表现就是白瞳,因为视网膜在正常状态下是不反光的,但肿瘤长在视网膜上会反光,看上去就是瞳孔呈现白色,家长稍微注意就能发现。此时,通过眼底摄像机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查出。”张靖说,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及转移情况,视网膜母细胞瘤可分为A至E期,A期、B期大部分可以用激光、冷冻等局部治疗保住眼球。 我国大部分患儿都是在出现其他症状时才被带到医院就诊,此时肿瘤往往已经较大,导致继发性青光眼,患儿会出现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眼红等症状。假如没有很好地控制,进一步发展,肿瘤可向颅内或框内转移,甚至突出眼外长成“大包”。到了全身转移期,治疗难度很大,甚至会危及性命。 盲目摘眼治疗 错失保眼机会 作为一个恶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目标首先是“保命”,其次是“保眼”,并且争取保存视力。“在还未发生转移时,保命的目标通过手术摘除眼球就能达到,手术技术门槛很低,这也导致一些本可保眼的病例被误摘眼球,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地区或基层医院。”张靖说,70%的国内医生都认为视网膜母细胞瘤只能通过摘眼治疗,导致国内的摘眼率明显高于国外,欧美发达国家的患儿,摘眼率只有6%~12%左右,“估计这么多年来,已有数以万计小孩的眼睛被无辜摘除!”他表示,摘除一边眼球后,眼眶内没有支撑物,会引起颅骨发育畸形,外观明显改变;而如果是双眼同时发病的病例,直接摘除两边眼球无疑剥夺了孩子今后数十年人生中的光明。 咸阳的那名四岁小女孩,去年11月已摘除左眼,不幸的是,今年5月份脸上又长出个“疙瘩”,医生诊断是出现了转移。张靖表示,对于已经转移了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即使摘除眼球也可能会残留癌细胞。 介入治疗 保眼率高于传统化疗 张靖介绍,要保眼,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全身化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对化疗敏感,95%的病例全身化疗后都有效,然而,这种治疗方法的复发率也高达83%,还可能带来全身性副作用、耐药、继发性白血病等后果。 2008年,美国首次报道了经导管眼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取得良好疗效的病例。这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经股动脉插管,将导管选择性插入眼动脉,进行眼动脉灌注化疗,因为肿瘤组织药物的高浓度和正常组织药物较低浓度,可以降低全身毒副反应。数据显示,在视网膜母细胞瘤C期以前,介入治疗的保眼率可达100%,到了D期有70%~80%的几率可保眼。即使到了最晚的E期,保眼率也有55%~63%。而D期、E期做全身化疗,保眼率分别只有50%和30%。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数据显示,即使全身化疗失败后再进行介入治疗,保眼率也可达55%。目前未发现会引起严重的全身并发症,骨髓抑制多发生于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同时治疗或者小婴儿病例,对症治疗后都可以恢复。 至于治疗的“最高目标”保视力,张靖介绍,人的90%视力靠眼底黄斑区。对于长在黄斑区旁边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由于阻挡了黄斑区,会影响视力,而介入治疗后,在保眼的基础上肿瘤缩小了,很多小朋友的视力可以恢复。但如果肿瘤正好长在黄斑区上的,视力就很难保了。
7元眼药水可治宝宝血管瘤<< span="">查看评论>大洋新闻时间: 2014-11-21 来源: 广州日报作者: 伍仞激光治疗血管瘤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容易留疤。(Gettyimages供图) ●血管瘤往往在出生一两周出现,先是米粒大小红点,6个月前发展迅速 ●治疗方法有七种,早期治花费小且可以不留疤痕 医学指导/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学影像部主任、介入血管瘤科主任张靖 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期最常见、最多发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达10%,四个低出生体重儿中有一个会长。血管瘤一开始往往只有“蚊子咬”的小点,之后半年内可能会发展成又平又宽的一片“草莓样”红斑,甚至有的发展迅速,影响呼吸、听力、视力或者饮食。专家介绍,血管瘤有一个特殊的病程:6个月大以前发展迅速,7个月到2岁是稳定期,3岁以后会逐渐消退,手术切除会留下疤痕,盲目观察又可能导致过度生长,因此既要避免延误治疗,也要避免过度治疗。大部分血管瘤都无需动手术,半岁前做激光治疗效果也不好。早期、正确的综合治疗,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取得完美的效果。比如,在血管瘤刚出现时,每天坚持涂一种每瓶卖7元钱的眼药水,可以让血管瘤部分消退,有的孩子甚至可以不需要其他治疗。 文/广州日报记者伍仞 通讯员周密 发病 四个低出生体重儿,一个长血管瘤 据了解,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约为4%~10%,女孩的发病率约为男孩的3~5倍,而成人极少长血管瘤。在早产低体重儿中,发生率高达25%,同时双胞胎发生率也比较高。“虽然发生血管瘤的婴儿中,10%有家族史,但它并不是一种遗传病。目前尚未证明有确切的食物、药物可导致血管瘤,因此无法预防。目前研究认为可能与胎儿内原基细胞向内皮细胞转变时发生基因突变有关。”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学影像部主任、介入血管瘤科主任张靖介绍。 有1/3的血管瘤在出生时就能发现,但通常血管瘤出现的平均时间是婴儿两周大左右,首先可能只是表现为“米粒”大小的红点,家长多以为是“蚊子咬的”,随后红点逐渐增大,患儿满月时增长最为迅速,红点范围扩大,明显形成瘤体或红斑。而深部的血管瘤,可能要等到3至4个月大时才发现。 约60%的血管瘤发生在头颈部,约25%发生在躯干,约15%发生在四肢。绝大多数(约80%)血管瘤都是发生在单个部位的,少数可以多个部位发生。虽然多数的血管瘤发生在体表,但少部分可发生在肝脏、胃肠道,甚至脑里面。 治疗 半岁前快速增长,需早期治疗 婴幼儿血管瘤有一个自然病程,出生到6个月大时是快速增长期,7个月大时进入稳定期,3~9岁是消退期。张靖表示,这一特殊的病程特点,导致血管瘤的治疗易出现两个极端:“有的医生知道会有消退期,让家长等待观察,但问题是,我们事先无法预计血管瘤会发展到多大。假如任由血管瘤破溃、出血、发炎,甚至瘤体过度生长,会给后期治疗带来困难,甚至要动大手术。而有另一部分医生,知道血管瘤有可能长得很大,或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盲目建议家长做手术一切了之,但如果在快速增长期做手术,有可能会复发,而且手术要麻醉、会留疤,尤其是对于颜面部的血管瘤,并非完美的解决方案。” “有些医院对血管瘤多是激光治疗,不同科室的首选也不一样,可能会误治。”他提醒,实际上血管瘤的治疗包括加压治疗、局部注射治疗、激素治疗、口服普萘洛尔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激光治疗、硬化治疗等七种手段,在刚发现血管瘤时,以最小的代价早期综合治疗,能达到最完美的疗效。 提醒 激光治血管瘤,最好到七八月以后 要达到血管瘤治疗的“完美效果”,即不复发且不留疤痕,就需要一发现就进行综合治疗,因为如果在治疗前血管瘤已经发生破溃,就容易留疤。张靖介绍,其实大部分血管瘤患者没必要动手术,一些早期的治疗方法非常便宜,比如对于长在手脚上的早期血管瘤可以进行加压治疗,也就是用绷带绑着,给血管瘤中的血管加压,使它长不起来。 另外,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在治疗血管瘤方面,也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张靖表示,这种滴眼液十分便宜,一般药房卖7元多,“只要是长在表皮、皮肤浅层的血管瘤,即平、宽、大的那种,一发现就涂这个药水,坚持到孩子6个月大,对后面的治疗很有利,甚至有的可以不需要其他治疗。” 至于长得较深的血管瘤,外用药水不起效果,就需要局部注射、口服药物治疗,待血管瘤表面变平,接着外用上述药水,待颜色变浅后再用激光,就可以达到“完美效果”。张靖特别提醒家长们,有家长反映“激光治血管瘤易复发”,实际上,这是治疗时机的问题。“有的在孩子一两个月大时就用激光去血管瘤,但激光只打在皮肤表面,‘打’掉了,下面的血管瘤又会继续往上长。因此,主张在前期先用方法控制住血管瘤的生长,比如涂药水使血管瘤颜色淡了,在孩子七八个月大、病情进入稳定期了,再用激光‘轻轻’地去掉。假如前期没有处理好,医生可能要用比较大能量的激光才能去掉,这样就容易留疤了。”张靖说。如果病灶很大,即使是手术切除也很难彻底清除,可以采用介入治疗。 既然7个月大后血管瘤进入稳定期,还可以自己消退,那这部分孩子是否可以不治疗呢?张靖表示,血管瘤完全消退往往要到5岁左右,而孩子2岁左右就进幼儿园,如果血管瘤长在颜面部,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留下心理创伤。所以如果血管瘤长在颜面部明显的地方,而且预期两三岁不可能完全消退的,建议先涂药水,再用激光把颜色去掉,以保证孩子心理健康。 血管瘤问答 问:什么时候应该咨询血管瘤专家? 答:出现以下情况必须带小孩就诊:诊断不明确、血管瘤较大、生长快速,或者血管瘤并发其他症状。如果小孩身体有多处血管瘤,则必须看医生,需要排除内脏包括肝脏、消化道等部位有没有血管瘤。因为这些部位如果出现血管瘤是比较危险的,所以需要治疗。 问:怎么诊断血管瘤? 答:绝大多数的血管瘤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及病史得到确诊。有时需跟血管畸形鉴别,包括静脉畸形及淋巴管畸形等。如果一个肿物不能诊断是血管瘤还是血管畸形,可以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鉴别,必要时可进行CT或MRI检查。如果怀疑是恶性肿瘤,可能需要进行穿刺活检。
“猫眼”之殇一种治愈率本应很高的罕见病,在中国却让数以万计的患儿失去了眼睛2010年6月29日,福州,身患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小男孩小锦,近一个月的求医路程将告一段落。手术后家人带着小锦来到了左海公园。linfeng/东方IC 数以万计的眼球被摘除,他们本有重见光明的希望。 2012年8月,非鱼(化名)一家遭遇不幸,10个月大的幼女被确诊患上俗称“猫眼”的罕见病,他们被告知,必须摘除眼球,否则将危及孩子性命。但他们拒绝了摘眼建议,求助于其他疗法。2013年6月,非鱼保住了女儿的眼睛。 非鱼一家成为不幸中的万幸。“猫眼”,也称眼癌,学名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简称RB),这是婴幼儿眼病中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发病时间多在五岁以下,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RB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 在中国,大部分医生都认为摘眼是惟一治疗办法。“十分之七八都是摘眼。” 深圳眼科医院主任医师唐松告诉财新记者。而在欧美发达国家,RB患者摘眼率仅为6%左右。 RB也是一种罕见病。全球发病率约为 1/15000-1/20000,近年有增加趋势。中国每年新增患病人数达千例,约占全球新发病人数的20%,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065%-0.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即被称为罕见病。目前,全世界确认的罕见病有近7000种,其中80%为遗传性疾病,约50%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发病,约占人类疾病种类的10%。按此比例,中国各类罕见病患者估计超过1000万。 根据医学文献显示,每个人的基因当中平均约有七组到十组基因存在缺陷,一旦父母双方存在相同的缺陷基因,孩子就有可能患上罕见病。但中国却缺乏与罕见病有关的知识宣传和治疗研究,不但缺乏预防手段,患病后治愈的几率也很低。 在已知的罕见病中,仅有不到5%的病种有治疗方案,RB有幸位列其中。但在中国相对滞后的政策环境下,罕见病药物的研发动力不足。全世界约有400种治疗罕见病的有效药物,面对繁冗的审批程序和药价管制,引进者屈指可数。治疗RB的关键药物马法兰1996年成为少数有幸进入中国市场的罕见病药品。不料发改委及药监部门的定价和国外售价差距悬殊,马法兰赔本退市后,黑市成为获得药物的惟一途径。 不该摘除的眼睛 在美国,RB摘眼率仅为6%-12%,但在中国,RB摘眼率在70%以上。 “国内许多医生还认为摘眼是惟一办法,观念非常落后。” 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心副主任医师赵军阳对财新记者表示,基层医院人员、设备不足,无法展开综合治疗,往往直接建议摘眼。 早在2008年,美国医界就已经广泛报道了经眼动脉进行局部灌注化疗令人振奋的临床疗效,介入治疗早期RB的保眼率可达100%,“我们广州妇儿医院介入血管瘤科从2009年就引入技术,开展治疗,效果显著。”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介入血管瘤科的副主任医师张靖对财新记者介绍说,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冷冻、全化等。“治疗手段已经从以摘眼为主,转化为以科学减容与局部治疗为主,大大降低了摘眼率。” 大多医生会对患儿家长建议,对于单眼患病孩子而言,长期治疗会造成痛苦和副作用,如骨髓抑制、永久的听力损伤和肾损害等。但实际上, “2004年始,部分国外专家就开始探索经眼动脉进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SOAI),不仅可以增加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而且全身毒副作用小,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张靖说。 局部动脉灌注化疗目前被国内外业界认为是一种微创、安全、痛苦小的肿瘤治疗方法。绝大部分患者都能接受治疗。具体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几种最有效的抗癌药搭配在一起,通过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把抗癌药和栓塞剂直接注入肿瘤组织。由此可以尽可能减小药品对患者全身毒副作用,同时发挥最大抗肿瘤效力。 国内获得介入式治疗的途径还很少。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介入血管瘤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RB介入治疗中心。“但RB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例如肿瘤科、眼科、介入科等,中国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张靖说。 “检查只能在上海做,介入式治疗只能在广州做,缺乏综合性医院提供全套检查治疗方案,医院之间又互不认可一些病历资料,这导致看病非常麻烦,花费也特别高。”非鱼说。 对新疗法认识不足导致很多RB患儿被草率摘眼。非鱼说,看到已经被摘眼的孩子,他也不会再多说什么,“这只会徒增父母的后悔与愧疚。” 求助黑市 但即便有幸接触新的疗法,药物的获得也相当曲折。用于上述介入式治疗的关键药物叫做“马法兰” ,是一种注射粉针,用来加速肿瘤钙化。 “这种药在国内没有进口,只能在黑市上买。”一位RB患儿父亲介绍说。 马法兰又名爱克兰、美法仑、Alkeran,是由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下称GSK)生产,可用于多种肿瘤的单一化疗及联合化疗。药品功能说明显示,马法兰可用于多种肿瘤,在单一化疗及联合化疗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首选药。对乳腺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儿童晚期神经母细胞瘤、甲状腺癌有效,动脉灌注治疗肢体恶性肿瘤有较好疗效。 但马法兰最初在中国的售价却被认为很低廉。1996年,GSK成功申请了此药的进口审批。但当时发改委有关部门规定,每瓶规格2mg×25片的马法兰,中国大陆的医院和药店统一最高售价仅为70元人民币。而据财新记者在美国药品销售网查询,同等规格药价折合人民币280元,粉针剂50mg/支,价格则折合人民币2000元。当时,马法兰一度成为众多进口药中最便宜的抗癌药品。唐松告诉财新记者,由于定价过低,GSK一度亏损数亿美元,最终马法兰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2014年,GSK将马法兰出售给南非Aspen制药公司。之后, Aspen没有再次申请进入中国市场的审批。 鉴于马法兰的疗效,国内的医生们仍会建议有适应症的患者使用,但要求自行购买。患者只能到欧洲、美国等地或者香港代购,经由“黑市”获得。 “马法兰效果好,但用量不大、效益欠佳,药商考虑成本,不愿花时间和精力申请进口批号,国内应该鼓励药商进口。”张靖表示。 迫不及待的RB患者家长不得不选择黑市交易。“广州、深圳与香港临近,从香港批量购买马法兰,再到大陆加价售卖,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多位RB患者家长表示,2000元左右,可以买到一盒马法兰。 价格难题 对于患者家庭而言,经过上述流程的介入式治疗的负担不轻,药物的费用尤其昂贵,一般家庭很难承受。 近三年来,非鱼一家在北上广深四地奔波,花费更达数十万元。在美国,纽约斯隆-凯特琳癌症纪念医院和费城威尔士眼科医院都能提供全套RB治疗方案,由眼科、麻醉科、儿科、放射科等专业科室组成。但非鱼计算过,如果在国内没有做过治疗或治疗很少就出国,纽约治疗费用约100万元人民币,费城治疗费用约60万元人民币。考虑到经济能力,大多数进行介入式治疗的患儿家庭只能选择往返奔波,多地就医。 在医生们看来,主管部门最初70元的定价也有为患者减轻负担之意。但低价之下,企业失去了积极性。 由于病人总人数少、人均研发成本高昂,现有的罕见病药物价格都十分昂贵。上海市医学会罕见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李定国对财新记者介绍,在美国、欧盟、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政府的医疗保险计划或广泛覆盖的商业保险分担病人家庭的支付压力。例如美国从立法上做出规定,任何商业保险公司不能拒绝罕见病患者的投保,罕见病患者只需每年比一般人多支付1000美元的保费,就可以使用任何药物,所有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而目前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仅有血友病用药进入了医保目录。 近几年来,患者和学者纷纷呼吁,希望把一些罕见病药品纳入医保目录。一位接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学者曾告诉财新记者,由于中国目前医疗保险筹资水平还较低,支付压力普遍较大,罕见病药物费用高昂且需长期支付,短期之内想要进入医保并不现实,慈善捐赠成为惟一的救助方式。 至于对企业的激励,据财新记者了解,罕见病用药在美国、欧盟、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等都获得了政策支持,包括赋予一定的市场独占期,对药物的研发提供税金减免,并提供审批的“绿色通道”等。在中国,虽然2007年药监部门公布的《药物注册管理办法》、2009年药监部门出台的《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2013年国家食药总局出台的《关于深化药品审评审批改革进一步鼓励创新的意见》都明确提出对罕见病用药实行优先评审,但据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华琳介绍,个案和政策条文背后,并未形成明确的制度。 罕见病药品难以进口,中国自主研发更加遥远。数据显示,研发一个创新药物平均约耗费13亿美元,历时约10年-15年,罕见病药品市场有限,研发难度高、风险大,若无政策激励,企业并无积极性。 在美国,为鼓励罕见病药品研发,至200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拨款2.46亿美元,资助超480个项目,直接推动至少43个罕见病药品的上市。 在中国,据中国药科大学医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丁锦希等学者研究统计,从1999年到2007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32种罕见病366个科研项目,计8935.8万元,资助力度仅为美国十分之一。 早诊之困 更令人遗憾的事实是,即便用介入式治疗这样的新疗法,对于晚期疾病,保眼率也是有限的。 对于大多数患儿来说,只要能够早期发现,早诊早治,就不必承担当前大部分患者所面对的巨大痛苦。 与绝大多数患儿家长一样,当非鱼发现女儿的眼睛出现异常“白瞳”时,RB已经到了晚期。通过女儿的眼睛,可以看到闪烁的白色光斑,光斑日复一日的吞噬黑瞳,直到形成“猫眼”。 瞳孔的不正常外观是RB最显著的表征,包括斜视、弱视、青光眼、红眼及发育迟缓等。“由于绝大多数是婴幼儿患者,早期不被家长注意,等出现白瞳、斜视、青光眼,或者因高眼压疼痛患儿哭闹再就医,为时已晚。”张靖说。 RB是治愈率最高的癌症之一,若能及时发现并治疗,约95%-98%的患病儿童能够康复,并且超过 90%的患者能存活至成年以后。不幸的是,中国并没有将眼底筛查列为新生儿必查项目,错失了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对于晚期患儿经积极治疗后其一年生存率仅为50%,严重影响患儿的视力及生命。”张靖表示,“中国发现80%以上都是晚期。”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RB患儿的平均检出时间整整晚了一年。“中国单眼平均检出时间27个月,双眼平均检出时间15个月,平均下来,普遍在21个月。”赵军阳说。而在英国,RB平均检出时间为9个月,在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RB平均检出时间在12个月以内。 眼底筛查在技术上并非难题。普及眼底筛查会大大增加医院的工作量。“大医院在时间上都是不够的。”一位眼科医生介绍说,“从散瞳开始到检查完毕,需要大概一个小时,是时间最长的检查之一。目前,眼底筛查只针对早产儿,主要目的是防止早产儿的视网膜病变。” 更大的难题在于资金投入。“眼底筛查一次就要两三百元,全国免费普及成本很高,即使作为自费可选项,很多医院也不具备条件。”唐松介绍说,有一种叫做“小孩照相机”的仪器,通过拍照检查眼睛,很多早期RB可以及时发现。“这个仪器一台要100多万元,基层医院一年接生两三百个孩子,肯定是买不起的。” 眼底筛查是否应该在全国普及,这早已引发业界争论。有观点认为,RB属于罕见病,没必要为低概率事件付出高成本。也有观点认为,新生儿眼底筛查对于RB意义并不大。“因为这个病是基因两次突变之后,才会发生病变,可能这个孩子刚出生时没有问题,但后来会发生病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季迅达对财新记者表示。 但毋庸置疑的是,罕见病患者是更为弱势的。非鱼认为,罕见病患者的境况正是检验一国卫生公共政策优劣最好的镜鉴。
张靖主任当选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儿科介入分会首届主任委员第三届亚太肿瘤介入大会(APCIO 3rd)于2013年11月15-17日在东方宾馆举行,会议同时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儿科介入分会的成立大会,在16日举行的儿科介入分会成立大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全国各地的儿科介入专家会聚一堂,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杨仁杰教授宣布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儿科介入分会成立,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学影像部主任、介入血管瘤科主任张靖教授当选为第一届主任委员,介入血管瘤科申刚副主任医师担任委员,李海波医生担任委员兼秘书。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介入血管瘤科发展迅猛,年手术量达2500余台,其中儿童血管瘤及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达到国际先进行列。张靖教授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受邀参加了第三届国际儿科介入放射学年会,并发表了2个重要的专题演讲。近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介入血管瘤科培养了来自北京、山西、河北、安徽、湖南、广西、成都、徐州等十余所省级儿童医院的儿科介入医生,为推动中国儿科介入放射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类对RB进行治疗的历史已有200年,1809年苏格兰医生James Wardrop开创手术治疗RB的先例,而眼球摘除也成为19~20世纪世界上治疗RB的惟一和标准方法,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甚至延续至今。1921年美国Verhoeff医生开创放射治疗RB成功的先例,使眼球摘除和外部放射治疗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RB治疗学的两个基石。美国的Reese和Ellsworth教授是这一时期RB治疗领域的领袖人物,他们在1963年制订了被广泛应用的眼内期RB的Reese-Ellsworth(RE)分级标准。这一时期RB的存活率在美国已近90%。1993年,他们的学生Abramson医生通过对RB长期存活者的随访观察,发现部分(35%)患者若干年后又发生了其他恶性肿瘤(第二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类型至少在23种以上,其中最常见的是成骨肉瘤。虽然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生被认为主要与遗传有关,但对遗传型RB患者进行的早期(小于12个月龄)外放射治疗可以显著增加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一旦发生第二恶性肿瘤,预后即很差。同时外放射治疗还可引起明显的眼眶畸形。这一结果促使国际上几个主要RB治疗中心开始尝试用全身化学治疗来处理RB。这就是为什么10多年来国际上对RB治疗概念逐渐发生重大改变的原因。现在,化学治疗结合多次积极的局部治疗逐步上升为一线治疗,而外部放射治疗则降为二线治疗,眼球摘除为三线治疗。这一变化被认为是RB治疗的新纪元。 由于影响外放射治疗效果的因素主要是肿瘤的位置、数量和大小,RB的RE分级主要用于评价外放射治疗的效果,对于化学治疗疗效的预测性较差。而影响化学治疗结合多次积极的局部治疗的效果的因素不再是是肿瘤的位置、数量和大小,而主要是玻璃体和视网膜下腔RB细胞的播散种植,因此2001年美国的Linn Murphree在第10届国际RB会议上提出了RB的ABC分级,并于2003年在巴黎召开的第11届国际RB会议上被各国专家确立为眼内期RB的国际分级标准(ICRB)。 根据1996年以来国外多个RB治疗中心的报道,单纯的化学治疗本身并不能完全治愈RB,但常常可使瘤体积显著缩小、继发性的视网膜脱离复贴、转移减少,从而使局部治疗得以实施。所以化学治疗有时又被称为化学减容术(chemoreduction)。对于遗传型RB,化学治疗还可预防新的肿瘤灶及第二恶性肿瘤(特别是颅内的三侧性RB)的出现。目前常与局部治疗合并应用,以治疗眼内期RB。常用的药物有长春新碱( vincristine )、依托泊甙( etoposide )、卡铂(carboplatin)、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环胞霉素A cyclosporineA)等。常用的方案是VEC方案,即长春新碱、依托泊甙、卡铂联合应用6个疗程,每个疗程2 d,疗程间隔3~4周。由于RB极易出现耐药性,有时可短期加用大剂量的环胞霉素A来加以逆转。在每个疗程开始前1~3 d进行全身麻醉下的眼底检查(EUA),记录病情变化,同时可行视网膜的冷冻治疗以增加化学治疗药物在眼内的积聚。一般2~3疗程后肿瘤即明显缩小,这时在EUA的同时开始局部治疗(如激光光凝治疗、冷冻治疗、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浅层巩膜贴敷放射疗法)。6个疗程完成后,每3~6周应进行一次EUA以记录病情变化或局部治疗。病情稳定后逐步延长EUA的间隔。有报道显示这一治疗方案可使100%的ICRB A级,93%的ICRB B级、90%的ICRBC级、47%的ICRB D级RB患者免于外部放射治疗和眼球摘除,但对于播散于玻璃体腔和视网膜下间隙的肿瘤细胞效果较差。对于眼外期和全身转移期的RB,化学治疗常和手术治疗(包括眼球摘除、眼眶内容物剜除)、外部放射治疗联合应用。对有脉络膜、巩膜、筛板转移的病例,化学治疗可防止肿瘤进一步向全身转移。对于全身转移期的RB,可进行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大剂量的化学治疗:首先进行常规剂量的化学治疗,以减少骨髓和血液中可能存在的肿瘤细胞;然后从骨髓或血液中收集造血干细胞冻存;再进行大剂量的化学治疗,然后将冻存的自体干细胞回输以恢复被抑制的造血系统。化学治疗常产生全身性副作用,临床应用时应在儿科和肿瘤科医生以及专科护士的配合下进行。依托泊甙可能和一些患者继发性白血病有关。最近世界范围内报导了16例全身化疗后导致急性白血病病例。 鉴于化学治疗的全身性副作用,临床耐药问题,以及导致继发性白血病等问题,国际同行对局部化疗(介入治疗)作了积极的探索。最早期的工作来自于日本。由于文化的关系,在日本,患儿家属无法接受为挽救生命而剜除眼球,他们宁愿他们的小孩带着未治好的RB离去。这样的现实促使日本医务工作者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化学治疗的疗效,并减少全身副作用。他们发展了一种局部化疗的介入技术,即使用球囊导管阻碍颈内动脉穹窿上大脑供血,再经导管于球囊近端灌注化疗药,迫使化疗药大部直接进入眼动脉,起到局部化疗的作用。该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因颅内血管大量分支及侧支的存在,大脑以及周围血管分支仍接受了高浓度化疗药。 2006年始,美国同行开始探索能否直接将微导管插入眼动脉进行局部灌注化疗,这样可以使肿瘤局部达到极高的化疗药量,而全身所接受的化疗药则极少。2008年他们报道了令人振奋的疗效。视网膜母细胞瘤介入治疗将是一项极有前途的治疗,尤其对于眼内期患儿,有望取代传统全身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