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掌握正确的吸入药物方法,才能保证药物的疗效。记住吸入信必可都保后要漱口,及时清理沉积在口咽部的药物颗粒,防止药物可能引起的口咽部不良反应如咽部不适、声音嘶哑、局部真菌感染等。
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一种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或者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内炎性分泌物经鼻后孔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等部位,直接或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可以导致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是儿童和成人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 临床表现1. 患者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咳嗽,以白天咳嗽为主,部分患者以傍晚咳嗽为主,入睡后减少咳嗽,咳痰以晨起明显。 2. 多数伴鼻内分泌物后流、口腔粘液附着、咽部发痒、异物感或“浆糊黏着咽喉、喉中有痰”感觉,频繁清喉,且咳痰不利。 3. 患者有鼻痒、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 4. 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声音嘶哑、甚至讲话也会诱发咳嗽。 5. 患者可有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或者慢性咽喉炎等病史。 治疗原则治疗原发病如有鼻息肉者需要五官科手术治疗,鼻窦炎者积极抗菌药物治疗,必要时行鼻窦穿刺引流术,有慢性咽炎者可以含服清咽滴丸、口服黄芪响声丸等药物,过敏性鼻炎者可以口服孟鲁司特、抗过敏药物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仙特明等药睡前服用,也可以鼻部可使用内舒拿、布地奈德鼻喷剂等局部用药,生理性海水洗鼻鼻腔,口服如福多司坦,切诺祛痰药物等治疗措施。此外积极预防感冒,避免接触过敏源,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适当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哮喘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近年来十分引人关注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全球每20个人中就有1个患有哮喘,约计3亿人。然而哮喘的控制情况却仍不容乐观,目前国人的哮喘控制率却不足三成,许多哮喘患者因为得不到正确的治疗,病情反复,肺功能越来越差,甚至因哮喘的急性发作而死亡。哮喘控制率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与患者对哮喘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而导致哮喘患者症状控制未达到良好或者完全控制目标有关。 误区一:起病就用抗生素一些病人认为哮喘发病是因为感染引起,所以起病就要用抗生素。其实哮喘发作是由多种因素诱发,其中细菌感染只是占极少部分,即使在感染因素中,病毒感染占大部分。因此对于大多数哮喘患者而言,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能起到抗细菌感染作用,不能消除支气管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因此不能解决哮喘的根本问题。 误区二:症状控制后,不用继续治疗了一些患者非常重视哮喘发作期治疗,但病情一旦好转,就放松诊治,忽视或不重视缓解期治疗。殊不知,这样往往会造成哮喘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严重者发展为肺气肿、肺心病而失去劳动能力。 误区三:激素会产生副作用与依赖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消除气道非特异性炎症药物。很多患者一听说激素就非常排斥,生怕副作用或者激素依赖。其实,目前治疗哮喘的药物都是新一代的吸入类激素,基本没有全身副作用。患者在急性发作时,短程的静脉或者口服糖皮质激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效果确切、可靠,基本上不会出现明显副作用。当然长期的较大剂量全身用激素应尽可能避免。 误区四:哮喘不用治,长大后会自愈确实有一些儿童哮喘过了青春期就不发了,但“儿童哮喘不需要治疗,长大后会自愈”是错误的认识。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免疫系统发育逐渐完善,治愈的机会就越来越小。 由此可见,哮喘患儿更应得到积极而合理的治疗不能消极等待,否则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即使进入青春期仍未控制,也会由于儿童期的积极治疗而使病情大为好转。 误区五: 哮喘是治不好的由于哮喘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一劳永逸的根治还是很困难的。但是,患者和家属大可不必因此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控制疾病的信心,甚至产生绝望思想或只求治喘而不求症状完全控制。 实际上,随着近年来医学研究的进步,哮喘从症状上来讲是可以完全控制的。通过正确有效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像健康人一样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误区六: 缺乏系统治疗许多患者在平时哮喘症状严重的时候,自行加药,觉得症状缓解了,自行减药。其实妄加药存在很大的隐患,有些支气管扩张剂有副作用,如果患者自行加药,可能会引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假如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等并发症。所以,哮喘的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系统用药,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误区七: 期望值过高,欲速则不达有的哮喘患者急于求成,到处寻找“根治”哮喘的“灵丹妙药”,不仅花了许多冤枉钱,还耽误了正规治疗。不少患者等到出现了阻塞性肺气肿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时,才到医院找专家,此时治疗效果比早期就进行治疗的效果差很多。需要反复强调的是,哮喘早期就应前往正规医院接受规范化治疗。 误区八: 体育锻炼会加重哮喘一些患者哮喘因为担心哮喘发作而不敢参加体育锻炼,其实,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机体抵抗力。 大多数哮喘患者在没有发病的时候都能承受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游泳、自行车、有氧健身操、散步、慢跑、排球、板球,或者体操和摔跤等运动。 哮喘患者运动注意事项在运动前,要注意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在运动完之后,让机体慢慢地降温,而不是快速;在冬天时候最好采取室内运动;如果患者有过敏症的话,那么在花粉季节和空气污染严重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户外运动。 一旦您或者您的家人患有哮喘(如咳嗽变异性、胸闷变异性、典型哮喘、运动性哮喘、职业性哮喘、隐性哮喘、药物性哮喘等),应到正规医院呼吸内科就诊,接受规范化药物治疗,使哮喘达到良好或者完全控制目标,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和工作,舒畅呼吸。
胸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起源于局部轻微损伤,也可由于精神因素所致,尤其是起源于内脏疾病所致的胸痛往往有重要意义。胸痛的剧烈程度不一定与病情轻重相一致。 胸痛根据病因可分为:炎症: 如皮炎、皮下蜂窝组织炎、肌炎、皮肌炎、胸膜炎、心包炎、食管炎、肩周炎、带状疱疹等。 内脏缺血: 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肺栓塞等。 肿瘤: 如骨肿瘤、纵隔肿瘤、夹层动脉瘤、肺癌、白血病浸润压迫、肿瘤骨转转等。 其他: 异物刺激、化学刺激、外伤、机械压迫等。 心脏神经官能症:与精神压力、情绪紧张、心理因素有关。 根据疼痛起源可分为:胸壁病变: 如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肌肉病变、肋骨病变、肋间神经病变等。 心血管病变: 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心肌炎等。 纵隔及食管病变: 如纵隔炎、纵隔肿瘤、食管炎、食管癌、食管痉挛等。 临床上一旦出现胸痛,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疼痛的程度、疼痛的部位以及疼痛的性质等特点,做相应的检查,明确引起胸痛的病因,尤其是有无内脏疾病所引起的胸痛,根据病因给以治疗。
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心理也没有疾病。健康是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总称,换言之,健康至少包括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精神状态。著名健康学者马斯洛曾经表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更快乐,更幸福,而幸福的生活要自己努力争取来的。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激情,让单调乏味的工作充满生趣,使自己无忧无虑,身心健康,生活和平而安逸,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健康还需要人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使在生活中遭遇种种不幸和磨难,或者是患有躯体疾病,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的健康,不但有助于人们度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且有助于所患疾病的恢复,更能有助于人们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功能,防止以及减少疾病的发生。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第一: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果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就能对社会、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持正确的认识,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各种问题。我们必须要学会欣赏生命中的每个瞬间,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第二: 保持积极上向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稳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与信心。因此生活中应避免不良情绪的发展,遇到不好的事,要换个方法变个方式思考,你将大有收获。乐观是心胸豁达的表现,乐观是生理健康的目的,乐观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乐观是工作顺利的保证,乐观是避免挫折的法宝。 第三: 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应该把奋斗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尽量使自己有完满完成目标的可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十分愉悦。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就必须去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时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这就告诉我们,人不能去等,要学会适应。 第四: 拓宽兴趣。兴趣是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人的兴趣越广泛,适应能力就越强,心理压力就越小。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看书、写字、创作、绘画、舞剑、养鸟、钓鱼、种花等等。总之,兴趣越广泛,生活越丰富、越充实、越有活力,你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阳光。 第五: 学会自我调控情绪,排除不良情绪,让自己在愉快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喜怒哀乐,都在所难免,怎样调理呢?最简单有效的做法是用积极的暗示替代消极的暗示。当你想说“我完了”的时候,要马上替换成“不,我还有希望”。 第六: 要学会宽容,培养自己宽广的胸怀。一个人心胸狭窄,只关注自己,就容易生气,闷闷不乐,斤斤计较。而当你胸怀宽广时,你就会容纳别人,欣赏别人,自己的心境也就能保持乐观。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仁者无敌”。别怕吃亏,“吃亏”是福啊。生活中要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接受别人,还要善于接受现实。 愿您常常保持好心情,心理健康精气神,幸福快乐每一天!
感冒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冬秋季为好发季节。任何年龄和职业都可能发病,尤其是抵抗力较弱者易患,感冒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间质性肺病等疾病;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病、脑梗死等疾病者一旦感冒易诱发肺部感染,甚至使原有疾病加重。做好感冒的预防尤为重要。如何预防感冒呢? 1.冬秋季节早晚温差大,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好发季节。要关注天气预报,根据气温变化注意添加衣服,做到保暖御寒,老人、小孩和一些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的人,尤其是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在早晚出门时一定要带一件外套。 2.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最好在早、中、晚各开窗通风三次,每日15分钟为宜,即可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又能抑制细菌滋生,雾霾天室外空气污染严重时例外。晚上睡觉时一定要关窗,夜晚温度低,冷风侵袭很容易感冒,甚至诱发哮喘发作,或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加重。 3.在感冒流行季节请勿到人口密集和拥挤的地方,如果不得不去,体质较弱者最好戴上口罩,以防被交叉传染。 4.当您身边有感冒患者时,与患3者保持1m以上的距离,因为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所带病毒的唾液可以飞溅到约1m远。远离患者以免被传染。如果您患有感冒自觉戴口罩,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也要自觉戴口罩,以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5.对于上班族来说办公室是易传染感冒的地方,尤其在流行季节。如果避不开这些地方,可以用盐水滴鼻,是鼻子经常保持湿润。或者坚持每天用冷水洗鼻子,这样不仅可以清除污垢,还能增强鼻孔及整个上呼吸道对寒冷的适应性,减少感冒的发生。 6.冷水洗脸,提高御寒能力;热水泡足法“御感冒于肌肤之外”;勤洗手,减少细菌、病毒的存活和传播几率,远离感冒。另外,不要养成揉抠鼻孔的不良习惯,这样很容易把手上的病毒、细菌带到最易被传染的部位。 7.每天适当饮水,大量的水可以将病毒从身体中带走,保持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水分。 8.秋冬季要保证规律的作息和生活节律,养成早睡早起号习惯,每天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免抵抗力下降易患感冒及其他疾病。 9.坚持每天适当运动锻炼如登山、散步、骑车、打太极拳、跳舞、慢跑等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每天进行30-50分钟的有氧锻炼,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人体抵御感冒的能力,避免患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但对于老年、体弱多病者不宜过早或过晚出门锻炼,因为早晚室外温差大,易于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适宜上午9-11点,下午2-4点室外活动锻炼。 10.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以及其他系统慢性疾病者有接种指征者,每年应按时接种流感疫苗,每5年接种一次肺炎链球菌疫苗,预防和避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11.患有支气管肺部慢性疾病者可以皮下注射胸腺肽、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类药物,以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呼吸困难有时可被描述为“缺氧症”,常感觉不适。呼吸短促是一个就诊的常见原因,可从轻度、暂时至严重和持久,由于多种原因可导致呼吸困难,因此有时难以诊断和治疗。 呼吸困难的原因呼吸困难的原因并不一定与个体健康直接相关,一个人在强烈运动、到高海拔地区旅游,或经过重大温度改变后均可感觉呼吸急促。 但是,呼吸困难通常与健康问题相关。有时,这只是身材变形的原因,运动可改善症状。但呼吸困难可能是健康问题的一个信号。 呼吸困难的最常见原因是哮喘、心力衰竭、慢阻肺、间质性肺病、肺炎和与焦虑相关的心理问题。 若突发呼吸急促,可称为急性呼吸困难。急性呼吸困难的原因可能是:哮喘、焦虑、肺炎、窒息或吸入阻塞呼吸道的异物、过敏反应、贫血、严重失血、接触危险水平的一氧化碳、心脏衰竭、低血压、肺栓塞、肺塌陷、食道裂孔疝等。 如果一个人呼吸短促超过一个月,则被称为慢性呼吸困难。慢性呼吸困难的原因可能是:哮喘、慢阻肺、心脏问题、肥胖、间质性肺病。 一些肺部问题也可能导致呼吸急促,例如:早日肺损伤或瘢痕、肺癌、结核、胸膜炎、肺水肿、肺动脉高压、结节病。 呼吸急促也可能与以下心脏问题相关: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脏衰竭、心包炎。 诱发因素环境污染物(如化学品、烟雾、灰尘或雾霾)可能使呼吸困难患者的呼吸更加困难。哮喘患者可能发现过敏源暴露如花粉或霉菌,可能会引发呼吸困难。 一些污染物如吸烟是可以自我管理和预防的。慢阻肺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以上疾病均可导致呼吸困难加重。并非所有的呼吸困难患者均为慢阻肺,但90%的慢阻肺患者均为吸烟者。 诊断医生通常能够根据对患者的完整体格检查以及患者对经历的完整描述来诊断呼吸困难。患者需要描述呼吸困难何时发作、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医生需要通过做如血常规、IgE、心肌酶谱等实验室检查,可以使用心电图、X线和CT成像技术、肺功能、指脉血氧饱和度测定、心脏彩超等检查对呼吸困难进行更加特异的诊断,并评估患者的心肺和相关症状,发现心肺等问题引起呼吸困难。 治疗特异性治疗因人而异,主要根据病因治疗。哮喘引起的呼吸困难,患者通常对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有良好反应。有慢阻肺、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通常需要长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肺康复计划、腹式呼吸肌锻炼和吸氧等方案治疗。由肺炎等感染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需要针对性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有肺栓塞者需要抗凝等治疗。有心律失常、心脏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需要到心内科就诊。由焦虑心理因素引起者需要到相关专业科室就诊。
肺炎可由疾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通常是手)或吸入人们在咳嗽或打喷嚏时所产生的空气飞沫。有时,一个人患有病毒感染后(如流感病毒),也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通常具有传染性的肺炎很少,如“非典”,这类肺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较强,但发病率相对较低。感染其他病原体时,只要自身免疫力健全,一般不会得肺炎,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体才会乘虚而入,使人发病。 吸入性肺炎是由异物引起的,这些异物通常是经喉部进入肺内的食物或呕吐物,其可以刺激气道和肺组织,并增加肺部细菌感染的机会。
坚决戒烟,并避免处于吸烟的环境。 室内要常通风换气,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及良好的饮食和锻炼习惯。 雾霾天时尽量避免出门,出门时建议戴好防雾霾口罩,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合。 关注天气预报,根据气温变化合理增添衣物。 接种每年的流感病毒疫苗和最新的肺炎链球菌(肺炎球菌)疫苗。 勤洗手,尤其是在遇到感冒或肺部感染的患者以后。 有慢性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有疾病;积极控制血糖;对长期卧床的老人应经常变换体位,拍背排痰,以免发生坠积性肺炎;有进食呛咳的患者建议留置胃管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虽然肺炎是个常见病,但也容易与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癌、肺栓塞、结节病、肺血管炎、过敏性肺炎、肺水肿(左心功能衰竭)等)混淆,因此单凭临床经验是无法明确肺炎的,因此需要结合辅助检查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时甚至还需要通过动态随访检查结果来明确之。 诊断肺炎,最基本的需要结合病史、查体(可能听到肺部啰音),血液检查(了解白血球计数、C反应蛋白,或因感染而可能导致的其他异常)。而最主要的就是需要做胸部X线检查,其可以显示肺炎的区域、范围、程度。有时,根据有些病情还应进行更为精确的胸部CT扫描检查,显示病灶更清楚,尤其是位于脊柱旁、心脏后部位的炎症。并且,判断肺炎治疗的疗效,是否痊愈,也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时复查胸部X线或胸部CT。 此外,对于某些患者,还需要进行痰培养检查,以查看能否找到致病菌,以便针对致病菌及药敏结果进行治疗。 如果经过正规抗炎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没有好转,或感染严重者,或存在少见感染的高风险等患者,其可能还需要通过支气管镜检查,来进一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本文系温雪萍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