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已经结束,天气也逐渐回暖。春暖花开之时,蚊子也逐渐增多,这的确令人感到烦恼。被蚊子叮咬后,皮肤容易出现红点,特别是家里的小宝宝们,在娇嫩的皮肤上出现了“小红点”,它是蚊子叮咬呢?还是血管瘤?小编作为专业从事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医生,就要跟大家科普一下婴幼儿血管瘤的医学知识了。怎么快速识别小宝宝们身上的红斑、红点是不是婴幼儿血管瘤?宝妈宝爸们,需要观察什么呢?小编列出了5点。① 这个小红点/斑生长的部位在哪里?② 它有没有持续生长?③ 范围变得更大了?④ 颜色变得更红了?⑤ 有没有突出周围正常皮肤呢?典型的婴幼儿血管瘤,是具有明显特点的:出生后1-2周时,皮肤可见类似于抓伤、蚊子叮咬和湿疹样的淡红色斑块或斑点。出生后到6个月为快速生长期,表现为红色斑点或斑块连成一片,并且隆起皮肤。进入6-12月为缓慢的生长期,隆起皮肤的红色斑块继续生长。1岁后,隆起皮肤的红色斑块开始缓慢消退。为了更直观地让大家感受婴幼儿血管瘤的红斑和红点与新生儿红斑、指甲抓痕、蚊子叮咬、湿疹的不同,小编特地找来图片供大家参考。小编强调!强调!再强调!如发现身体出现红色小斑点,斑块,青紫色肿块,红色肿块,或者正常皮肤颜色肿块等,尽早到正规的医院和正确的专业就诊。
婴幼儿血管瘤旧称为草莓状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的血管组织增生而形成的(所以它是先天性的疾病),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为特点,发生在皮肤和软组织的良性肿瘤。一般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男女发病比例约为 1:3。在患儿 1 岁以内血管瘤处于增殖期,1 岁左右逐渐进入消退期,大多数血管瘤可完全消退(各位家长要注意它的生长特点哦!)。最开始为鲜红色的斑块/斑点,随着时间迅速增生,生后 6 个月为早期增殖期,瘤体迅速增殖,明显隆起皮肤表面,形成草莓样斑块或肿瘤,如果肿瘤生长在皮肤的深层,颜色就可能为正常皮肤颜色或者是青紫色。6~9 个月为晚期增殖期。最终在数年(没错,是数年)后逐渐消退。婴幼儿血管瘤是血管瘤所有分类里面最容易治疗的血管瘤。如果婴幼儿血管瘤在快速生长期并没有表现出快速生长,而且比较局限、平坦,那么是可以继续观察的。只有明显生长的婴幼儿血管瘤才需要专业医师的指导治疗。因为婴幼儿血管瘤存在快速的增生期,所以年龄小的时候治疗是有必要的。而控制血管瘤的生长就是治疗的方法。只要控制血管瘤不生长了,待孩子1岁之后自然进入消退期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疗效。虽然说婴幼儿血管瘤最常见,而且治疗效果很好,但如果治疗方法不恰当也会出现很多并发症。最常见的就是局部的溃烂感染,特别是瘤体位于会阴部或者皮肤褶皱处。所以选择正确的、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尤其重要。
“背部巨大的血管瘤没有了,终于可以平躺过来。”2018年1月9日,在新年的钟声敲响后余音未了之际,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住一名刚刚剖腹产出生的小患儿,“背部巨大肿块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4×10*12/L)”。患儿于胚胎发育期四维彩超即发现背部异常血流信号影,父母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到孩子足月后进行剖腹产,可是出生后经过详细检查发现不但背部有巨大肿块并且血小板严重减少、D二聚体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彩超提示:1.背部血管瘤;2.动脉导管未闭,右心肥大。紧急请董长宪主任会诊协助诊疗,经董主任检查后初步诊断为“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伴血小板减少暨卡-梅现象(KMP)”,并且患儿目前严重黄疸+轻度心衰,依靠呼吸机勉强维持呼吸,会诊前一天输注一个治疗量血小板未见改善(血小板9×10*12/L),全身可见多处出血点,病情极其凶险。董主任当即与家属沟通,必须急诊手术才能有一线生机,并亲自陪同家属与2017年年底成功手术还未出院的卡梅患儿家属会面增加家属信心,经董主任细致沟通后家属坚定信心毅然决定手术。于2018年1月9日(患儿出生后第6天)董长宪主任会诊后当日下午16:00-17:30,历经一个半小时的努力奋战,与我院麻醉科、手术室密切配合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50ml,输注1个单位悬浮红细胞,未输血小板,术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继续治疗,术后两小时急查血常规显示:血小板70×10*12/L,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术后孩子的父亲留下激动的眼泪,感谢董长宪主任带领新生儿监护室、麻醉科、手术室共同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2016年7月22号,星期五,入院18人,手术12人,预术1人,住院总人数158人。 此时夜晚的时针即将指向十点,现已有9台手术安返病房,还有3台手术正在紧张的进行。12台手术诠释了全体医护人员的忙碌与艰辛。但我们丝毫没有懈怠,认真严谨的完成我们的每项职责。 病房内,天使们的身影依然在闪动,忙而有序,有条不紊的呵护每位患者。 手术室内,战士们依然冷静理智,严谨精确的在无影灯下完成一场场无声的战斗。 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是我们永恒的职责,精益求精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祝大家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