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大都比较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很多已出现副作用的朋友们会因难以忍受而选择停药。而很多未开始用药的朋友们会被这些副作用吓得惊慌失措,为此丧失了治疗的勇气。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无异于「因噎废食」。那我们该如何看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呢?01正确认识药物的副作用所谓药物的副作用,就是在正常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如明明只是想吃点止痛药来治头痛,结果头是不痛了,却出现了胃痛,胃痛就是用药后的副作用)。世界万物都有两面性,就算平常喝水解渴,也有副作用,比如喝多了总跑厕所。药物也一样,只要是药,不管是西药、中草药或中成药,有正向的治疗作用,自然就有负向的副作用。当一些轻微副作用出现时,我们不必过于紧张,因为所有的药物在研发、试验、上市过程中,经过了层层把关,确保药物副作用在合理的可控的范围内,才被批准生产,最终到患者手中。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药物的副作用,而忽略了它的治疗作用。这才是研发药物的真正目的。02药物副作用有规律可循绝大多数精神类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时间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发生在用药早期,有些可能出现在用药后2~3个月到半年等,但大多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随之消失。1.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时,很多患者在用药后不久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通常持续7~10天后便会逐渐消失。2.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等)时会出现白天嗜睡、犯困等表现。尤其在用药初期最为明显。3.服用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及抗抑郁药时会出现头昏、头晕和乏力等表现。大多数发生在用药第1周,但如果患者服药剂量很大,有可能伴随整个用药过程。4.有些患者在服用氯氮平、奥氮平、帕罗西汀、喹硫平、利培酮等时,出现体重增加,腰围变粗,脸部变圆变大等表现。有些患者会在用药后1周就有所表现,也有些患者有可能在用药后2~3个月出现。通常情况下,在用药后前3个月体重增长的比较快。5.有些患者服用某些精神类药物(如碳酸锂)时,有可能出现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这种情况与药物的使用剂量有关,多发生在用药量比较大的时候。6.有些女性患者服药(如氨磺必利)后还会出现月经量少、闭经、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通常是在用药后1~2个月后发生,在服用较大药物剂量时比较明显。7.有些患者在服药后也会出现便秘、痤疮、过敏反应、肝功能损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与用药时间及剂量有关。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副作用出现的规律后,就能在它们发生的时候,从容应对。03副作用并非每个人都会出现当你查看药品说明书时,会被上面罗列出的密密麻麻的副作用吓着吗?会为要不要吃而纠结吗?我们使用的药物经过消化道、皮肤或静脉,由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并且和各组织器官发生作用,这一过程十分复杂。它会受到年龄、体质、服药剂量、服药时间、是否合用其他药物、基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同一种药物吃进去,有的不会出现副作用,有的症状很轻微,有的却比较明显,这都很正常。说明书上列出的副作用是药品在研发过程中参与试验的所有人群的结果,而这些是否一定会发生,哪些会发生,哪些不会发生,程度有多重,因人而异,只有吃过才知道。有时“试错”真的难以避免。04药物副作用可防可控在我们使用某种药物前,最好提前看一下药品说明书,尤其是有关不良反应的描述,做到心中有数。但也没必要过分担心而整日惶惶不安,越是惶恐,越容易把自己的感受夸大。其实很多副作用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改善和避免的。比如,长期服用碳酸锂,通过定期监测血锂浓度,来避免发生严重副作用;又比如服用氟哌啶醇、舒必利出现手抖,可以及时向医生反映,调换成其他的药物或调整剂量。方法总比困难多。重要的是听医生的话,定期到医院做好各项指标监测,如果服药后,出现任何不舒服的感觉,都应该尽快与您的医生联系。最忌讳的是自己突然把药停掉,这会让你的治疗大打折扣或半途而废。05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药物副作用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两者总是如影随形。虽然副作用确实让人很烦恼,但用药的重点应该是看药物对治疗疾病有没有效。如果一种药物没有副作用,但疗效却很不理想,那干嘛要用那个药物呢?而且副作用与药效只有一线之隔。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治疗作用,如引起嗜睡的药物,对失眠患者来说,就是治疗作用;引起发胖的药物,对于伴有神经性厌食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不失为一种正向作用等。因此,我们要放平心态,科学理性面对药物的副作用。写在最后精神科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确实有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但绝大多数副作用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都是可以耐受的,且会随着用药的时间的延长而消失。即便有些副作用比较严重,不能自行缓解,也是有替代方案来解决的。所以,我们不能因此而擅自停药。最明智的做法是去看医生,他们会告诉你更有效的应对方法。
什么是焦虑症? 无论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在医院里,我们经常会听到“焦虑症”这个词。从医学精神科上来说,焦虑症是一个诊断,它是属于精神障碍这个大的范畴中的一种。严格来说,医学上所指的焦虑症又被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 急性焦虑 急性焦虑可能对于大家有些陌生,但是对于住过院的病人或者经历过急性焦虑的朋友来说,可能知道急性焦虑又叫惊恐发作或惊恐障碍。这种急性焦虑发作特别有意思和有特点,他们会突然出现心慌、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甚至有人在那一刻就会觉得受不了了,好像马上就要死去的感觉很强烈(医学上成为濒死感)。如果没有经验,往往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是不是心脏病发作了。 这时如果我们去到医院,一般就会有一个很明显的缓解了,当我们做了很多身体检查,包括心脏的检查后发现没有问题,这时医生就会考虑是否是急性的焦虑发作。一般急性的焦虑发作,即使不需要使用任何药物,大部分人都会在30分钟内有所缓解。所以当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用过分的紧张,只要让自己放松下来,就会有所缓解。 慢性焦虑 慢性焦虑的患者往往是表现为:长期的、没有固定对象的焦虑和担心,病程往往是1-2年,甚至是几十年。一般慢性的焦虑可能从青春期就有一些表现了,而且跟我们的性格、成长环境、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都有关系。慢性焦虑患者的焦虑水平会比平常人高很多,当没有什么值得焦虑的事情时,也会有莫名其妙的担心和不安。 然而当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他们的焦虑水平就会变得很高,比如家人回来的晚了一些,或者孩子最近没有打电话回来,他们可能就会担心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自己就好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立不安。所以慢性焦虑的人平时的焦虑水平就会是比较高的,当遇到事情时会变得更焦虑。 除此以外,焦虑症还会伴随很多其他的躯体症状,或其他的心理障碍。比如精神方障碍方面的有:抑郁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都会伴有焦虑症状,躯体方面的疾病比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也会伴随一些焦虑的症状。这些虽然临床上不会诊断为焦虑症,但是如果这些焦虑的症状已经严重的影响得到了他们的生活,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这种情况也是需要去处理和治疗的。 如何区分正常的焦虑和疾病的焦虑? 大部分情况当生活中出现一些事件,我们会有一些焦虑的症状是正常的。比如:我们明天要参加一个考试或面试,那么头一天晚上我们可能就会有紧张、焦虑、担心,这是一个正常的情绪反应。正常的焦虑往往是集中指向一个具体的事情上面,当事情过去了,焦虑的情绪会在一定时间内逐渐下降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也就是如果这个考试和面试过去了,我就不会在为这件事焦虑了,这样的情况就是相对正常的。 而病态的焦虑是,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了,他们还是处在一个焦虑的状态里,甚至有的人焦虑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会考虑是否达到了病态焦虑的标准,同时会采取一些治疗。 青少年焦虑 青春期本身是一个很敏感、脆弱,和特殊的一个时期,因为青少年在这个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再加上现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往往更容易出现青少年焦虑的问题。但在表现形式上和成人有很大不同,有时候并不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而是通过一些行为,尤其是一些不良的行为来表达焦虑的情绪。 最常见的焦虑表现,比如:厌学、违反学校的一些规定等等,这时家长就会变得比较着急,会觉得是不是孩子表现不好了?对学习没有兴趣了?反而会给孩子提出更多的要求,给他找更多的课外辅导。但是很有可能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甚至有些时候孩子会表现的比较叛逆,情绪很不稳定,严重的还会有一些暴力、攻击的行为。很多时候青少年的焦虑就被这些所掩盖和忽略了,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的家长去注意的,因为这些行为的背后往往是情绪的问题。 焦虑症的危害 焦虑症最大的问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功能,同时也会对我们的身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很多人觉得焦虑只是一种情绪问题,但我们也可以把身体看做是一个巨大的情绪表达的器官。当我们出现焦虑情绪时,身体也会表达这种不良的情绪,因为身体不会说话,所以身体会用各种各样的症状来表达焦虑的情绪。 躯体症状 身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舒服,比如:头晕、头胀痛、手麻等等。往往由焦虑引起的身体症状不是很精准,所以当我们去问他们具体哪里怎么不舒服时,很多人说不清楚,只是说感觉身体难受不舒服。还有一些常见的焦虑躯体症状:腹泻、消化不良、便秘等等,所以最开始就很可能去就诊其他的科室—消化内科,心脏科,呼吸科等,往往都是花了很多费用,做了很多检查都没有问题,最后才会考虑到是不是因为焦虑、抑郁等情绪的问题。当进行抗焦虑治疗后,身体的不适和疼痛也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缓解。所以当我们有一些躯体症状,又伴随有焦虑的情绪症状时,我们应该考虑是否是因为焦虑而引起的身体不适。 除此之外,很多研究都表明有些慢性疾病是跟焦虑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的。比如一些消化系统的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腹泻,甚至是癌症可能都与长期的焦虑情绪有关。所以焦虑不仅仅是一个精神障碍,长期慢性的焦虑如果得不到治疗,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比较大的伤害。包括我们的一些身体指标:血压、血糖,都有可能随着焦虑的水平出现一个不稳定和波动。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患者有高血压在服用降压药,当他进行了一个抗焦虑的治疗后,比他服用降压药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他的一部分血压升高很可能是因为一个长期慢性焦虑所导致的,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联合和治疗。 焦虑症状的误区 有些患者会有这样的担心,觉得如果一直焦虑下去自己会不会疯掉,会不会变成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确实让人很痛苦,尤其是急性焦虑发作时的濒死感,很多患者会担心长期的焦虑会导致失控,甚至一个更严重的精神疾病。这种担心是没有太大必要的,因为一个纯粹的焦虑症在精神障碍中属于一个功能性的障碍,相对而言是程度较轻的问题。大部分的焦虑症病人不需要住院,通过心理治疗,自我调节,有些可能需要服用一些药物,就可以有很好的康复,总的来说焦虑症不属于一个很严重的疾病的范畴。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焦虑的时间过长可能会引发抑郁的情绪,我们经常会说焦虑和抑郁就像双胞胎一样,常常会同时出现。但无论如何,都不会由焦虑或者抑郁转变为精神分裂。 焦虑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比较严重的情况(中重度),对于工作和生活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影响时,比如焦虑的无法出门,或者一出门就会发生急性焦虑的发作。这类比较严重的情况,我们还是首先推荐药物治疗,一般情况下药物可以在2周后产生一个比较明显的好转,迅速减轻和缓解焦虑的症状。 只有在恢复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才能继续进行心理治疗或自我的调节。很多人可能对药物治疗有些误区,其实药物对于焦虑症,尤其是比较严重的情况,是很关键的第一步,还是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的。 心理治疗 如果通过自我调节无效,还没有很严重的情况,可以首先尝试心理治疗。有些人可以通过单独的心理治疗得到改善,有些人则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会有更好的效果。因为焦虑跟我们的一些性格、环境因素有关,比如:对自我要求过高、过多的去承担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得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些不良的事件、挫折、家庭环境,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成人后形成一些焦虑易感的素质,或者出现一些焦虑的问题,这一部分更需要心理方面的疏通来解决。 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因为长期焦虑的状态,而发展出一些不适当的应对方式,甚至是其他的心理障碍。例如强迫症,强迫症是跟焦虑密切相关的一个疾病。强迫症的患者会反复做一些强迫的行为,例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实际上他们是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焦虑。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也是在与人交往或者接触时,会产生大量的焦虑情绪,从而产生一些回避的行为,这些都是心理咨询可以工作的方面。 正念疗法也是目前非常流行,被广泛应用的一个方法。包括些放松的训练,一些引导的冥想。这些对于焦虑症的症状都会有比较明显的缓解作用。 自我调节 当焦虑处于比较轻的时候,对工作和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时,通过自我调节的方法就可以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旅游、运动、瑜伽、冥想等等。可以让自己脱离焦虑的环境,彻底的放松下来。 焦虑治疗的误解 家属误解 焦虑症患者的家人或朋友,可能会有一些误解或错误的认识,比如:认为焦虑就是不够坚强、缺乏恒信和毅力、意志不坚定的表现,然后就会拼命鼓励患者要坚强起来,就可以去克服焦虑的症状。但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当焦虑症发展到比较严重的时候,已经不是一个意志力或者性格的问题了。 对于严重焦虑症的患者,他们要做的恰恰不是去勇敢的面对和克服,暂时的脱离焦虑的环境可能是比较好的一个方式,然后通过药物的治疗先缓解症状,然后再去进行鼓励、心理疏导会有更好的效果。 药物治疗的误区 很多人听到精神科的药物就会很不放心,会有很多的担心。首先有这些担心是正常的,但同时很多的担心也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而造成了过度的担心。例如:很多人认为精神科药物会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认为不能轻易的吃,害怕吃了就停不下来,这是最常见的一个误解。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是有一定时间的疗程的,即使焦虑的症状完全消失,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有一部分患者会认为症状消失了就不需要服药了,擅自停药很容易造成焦虑症状的复燃甚至复发。这时他们就会认为说药物必须要一直吃才有用,停药就会复发,所以就会认为药物有依赖性。 这个只是药物治疗的疗程问题,在经过急性期治疗后需要一个因人而异的巩固期的治疗,有的人需要的时间长一些,有些人则相对需要的短一些,一般来讲巩固期都要在三个月以上。 另外一个误区是,一些人担心药物里是否含有激素,因为服药后会食欲变好,然后会有发胖的现象。一般抗焦虑的药物里是不含激素的,也很少有会发胖的现象。但一些治疗精神病症状的药物可能会让人的食欲变好,也并不是因为含有激素的原因。还有一些情况,是因为病情有所好转,随着焦虑症状的减轻,患者的食欲会变好,因此会有体重增加的现象。 总的来说抗焦虑的药物还是比较安全的精神科药物,任何的药物都会有副作用,精神科的药物并不会比其他的药物有更严重的副作用。当然在刚开始服药时,都会有些因人而异的反应,例如:头晕、恶心等,这些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正常的。一般来说这些反应会在2周左右慢慢缓解,如果真的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副作用,需要到精神科门诊再去看医生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焦虑症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精神障碍,虽然它让人很痛苦,也很折磨人,但是焦虑症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治疗效果也是不错的。绝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一个系统的治疗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所以当大家面对焦虑症或焦虑症状时,有更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就能更好的去应对和处理,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最后也希望大家都可以远离焦虑,拥有一个更加幸福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对于心理问题的诊疗接受度也越来越高。那么哪些常见表现适合就诊心理科呢?在此简单列举如下:1.情绪低落、悲观厌世、不喜社交、沉迷网络;烦躁易怒、易冲动、兴奋话多、不知疲倦等;2.无故紧张害怕、坐立不安或过分恐惧某些事物、人物、场所或场景等;3.胡思乱想、做事不放心、反复检查、反复做同一件事或做同一个动作等;4.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有攻击性;对空骂空、凭空闻语或视物、奇装异服、乱跑乱串等;5.睡眠问题如失眠、多梦、早醒等;6.疑病;周身不适、痛无定处、怕风怕冷、头痛头晕、心慌难受、胸闷气短、嗳气返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肢体麻木、乏力、尿频尿急等,经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对症治疗效果欠佳;7.贪食、厌食、过分担心发胖等;过分关注容貌,要求整容等;8.身体生病后出现的精神失常、性情变化和睡眠问题等;9.儿童青少年情绪欠佳、烦躁易怒、自伤、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每遇考试或在校紧张、失眠或出现身体不适等;10.儿童好动难静、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肢体口角抽动、频繁挤眼、口出脏话等;11.不明原因的早泄、阳痿、性欲低下或亢进,夫妻性关系不佳等,女性厌恶过夫妻生活或性生活无感觉等;不认同自己的性别、愿穿异性服装和喜欢同性朋友等;12.嗜酒成性,自私自利,为能喝酒不计后果,敏感多疑,冲动,凭空闻语或视物等;13.一般心理问题或困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人生规划、职业选择、子女教育咨询、婚姻家庭问题咨询等;14.智力问题,心理测验和评估等;15.其他可能为心理问题的情况。
看心理医生时,医生说需要服药,很多患者会有疑惑:“心理问题怎么还需要吃药?能有用吗?”。大家都知道“心病还需心药医”的这一说法,但患者理解的“心药”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不是药物。他们难以理解药物可以调理一个人的情绪低落、烦躁易怒、做事纠结、多疑乱想、记忆减退和失眠多梦等等的心理问题,不相信药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解决这一困惑首先得让患者明白什么是“心病”,即心理或精神障碍。 所谓“心”指的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而“心病”指的是一个人的知、情、意等方面的出现了不和谐或异常。首先,需要理解,所谓“心”指的不是心脏,而是大脑,因此“心理”更科学说法应该是“脑理”,只是过去科学不够发达时的一种错误理解,如果没有成百上千亿个大脑细胞,就没有我们所谓的“心理”,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例如植物人,心脏仍在跳动,但已经没有了“喜怒哀乐”,没有了“意识情感”。因此,所谓的“心”不是一个抽象的、虚无缥缈东西,没有大脑,所谓的“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么,人的心理活动是如何通过大脑来实现的呢?研究表明,大脑有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神经细胞,细胞内不断地发生着许多化学物质的合成、释放或分泌、降解及清除等一系列过程,细胞间的信号传递也是千变万化,大脑的活动可谓波澜壮阔。人的任何一个心理活动及生理上的变化都离不开这些化学物质的改变及信号传递,只是这些变化在“暗中”进行而已。因此,人的思想、情感等不是凭空产生并游离于躯体之外的东西,不是神话故事,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综上所述,所谓“心病”实际是“脑病”,是大脑化学物质失衡和信号传递紊乱的结果,因此就不难理解很多心理或精神障碍患者,什么道理都明白,但就是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为等。说到这里,药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该就不难理解了吧?现在研究提示,抑郁是大脑内的一种叫做“五-羟色胺”的化学物质缺乏或大脑对其利用能力差的结果,而精神病性的幻觉和妄想则与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分泌过多有关。此外,大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的可以提高人的警觉和注意力,而乙酰胆碱的缺乏和谷氨酸分泌过多,则可能与记忆损伤有关。当然,问题远比这复杂的多,因为除了这些中枢神经递质外,还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参与人的心理活动。 那么有人问了,为什么心理治疗也能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应该说万变不离其宗,心理治疗主要是依靠语言,语言作为一种信号刺激,是可以使大脑产生化学物质的改变的。这个不难理解,举例来说,当你和别人吵架时,你会气愤难平,这就是语言信号刺激作用的结果。心理治疗就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专业方法来刺激大脑,调节心理失衡。因此,心理治疗和药物一样,都具有治疗的作用,药物是直接作用于大脑的化学物质,而心理治疗是通过信号刺激间接作用于大脑的化学物质,最终都是使得个体的大脑发生了细微的物质变化,从而带来了我们的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改变。 相比较而言,对于中、重度的心理或精神障碍,药物无疑更直接有效,心理治疗仅仅是辅助作用。而有些轻度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可能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配合度更高,治疗效果也是比较理想的。总而言之,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是治疗心理或精神问题的方法,有时候,药物治疗可能更快、更好、更可靠。
对于心理障碍,系统治疗,按时复诊,初诊医生能及时评估病情,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是保证疗效,预防复发的关键因素。但因心理障碍大都为慢性病,需长期用药,很多患者不能很好的坚持,甚至私自中断治疗或频繁换医生,导致病情反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需要终生服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以下误区可能是导致患者不能很好配合的重要因素:误区1:长期吃药会伤害大脑,甚至把人吃傻。释疑:现在的心理药物都是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的,是安全的,不会伤害大脑。心理障碍源于大脑的功能失调,长期的心理障碍(焦虑,抑郁,精神分裂,失眠,强迫等),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引起大脑功能和微结构的不可逆损伤。药物治疗的目的恰恰是治疗疾病,保护大脑免受疾病所带来的伤害,把人吃傻更是无稽之谈。误区2:开始吃药后,反而恶心,厌食,昏昏沉沉,心慌,坐立不安,乏力和睡眠不好等,还不如不吃药时好,吃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释疑:心理药物大都见效较慢(2-4周见效),治疗初期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反应,但大多副反应会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渐消失,疗效也会逐渐显现。所以坚持就是胜利,如疗效差,副反应较重,可考虑换药。误区3: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感觉没有症状了,就不用吃药了。释疑:易复发是心理障碍最让患者和医生头痛的事。心理障碍的药物治疗一般包括三期: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开始缓慢加量,加到有效剂量后维持一段时间,后开始缓慢减量,减到最小有效剂量后巩固一段时间。待医生评估后可以停药了,方能停。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停药反应,更易使病情加重或复发。首次发病的患者一般需要用药1-2年,第一次复发的患者大约需用药3-5年,多次复发的患者可能需要终生服药。误区4:停药后病又犯了,药物治疗不能除根儿,药物也可能有依赖性。释疑:除了镇静催眠类药物外,大多数心理药物是没有依赖性的,不会成瘾。病情复发,一可能是治疗不够系统,停药过早,二心理障碍本身就容易复发。所以坚持系统治疗,按时复诊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关于疾病除根儿的问题,绝大多数疾病,包括躯体疾病和心理障碍,目前的医疗水平都无法让其彻底恢复,想想感冒就明白了!误区5:西药副作用太大,伤肝伤肾,不能长期用。释疑:没有无副作用的药,包括中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但这三分毒身体是完全可以承受和处理了的,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只要是正规的心理药物,都是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的,是可以长期服用的,对肝肾影响很小。反而很多没有经过严格验证的保健品和有些中药,长期应用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误区6:用药后,体重增加明显,药里是否含激素?释疑:有些心理药物会引起体重增加,那是药的副作用,不是含激素的原因,如果体重增加太多太快,可以考虑换药。误区7:吃药一段时间后,病情没有好转,看来药物治疗不行。释疑:大多数心理药物见效较慢(2-4周),而且药物都是有有效率的,如果足量足疗程后,效果还较差,可以考虑换药,换药后往往效果就出来了。
--医生的职称是怎么分类的临沂市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郝贵峰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医院医生的职称到底是怎么评审的,到底什么样的医生级别高,医术好呢?下面就为各位满头雾水的患者提供了一份医院职称的小介绍,帮助您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找到高水平的好医生。医师编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医院为了更好的对医师进行管理而为每个医师设置的一个唯一的七位/八位编码,具体可向医院或医生本人咨询。1、医生临时停诊:是指医生由于个人或医院等某些突发原因停止在其之前公布的时间段进行看诊的一种状况。2、医生的职称分类:由低到高,医生一般分为住院医师(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是临床的职称评定级别,通过考试后每5年晋升一级。医生的职称不以其所在医院级别相挂钩,不同级别医院相同级别的医师,资格是一样的。一位正规医学院本科毕业的学生,是这样走上职业之路的。首先来到医院实习一年。一年后,具备资格申报执业医师。在通过了全国统一考试之后,第二年获得执业医师证书。获得执业医师证书五年后,有资格申报医师资格,也就是中级职称。前提是必须通过严格的全国英语和计算机考试。评审通过后,可以获得主治医师资格。在获得主治医师资格后,五年后,发表三篇省级论文,参加两项科技进步奖活动,并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考试之后,可以申报副主任医师职称,也就是高级职称。评审通过后,可以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作为本科毕业的医生,副主任医师的职称就是她所能获得的最高职称了。那么计算起来,没有特殊情况之下,一个副主任医师职称的获得必须在毕业12年之后,按照大学毕业21岁计算,最快要33岁才能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而一般的医院,职称的数量有限,往往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得按资排辈,等上几年,一般的副主任医师,年龄都在40岁上下了。如果您具有硕士学位,那么,在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称五年后,再次进行计算机和英语考试,发表三篇省级论文,主持两个科技进步奖的基础上,再发表一个专著,也就是俗称的写一本书后,方有资格申报主任医师职称。评审通过后,获得主任医师职称。副主任医师之后,再加上五年,那么一般的主任医师,年龄都在45岁上下了。因此,要判断一个医生的水平,按照职称是比较可靠的,因为这个职称的评定必须在医院认真工作多年,并且经过国家政府部门认真审核,是一个对其医疗水平的认可。判断一个医生的水平,也可以通过看这个医生的年龄来进行判断,年龄低于40岁的医生几乎可以肯定的说是不可能获得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职称的,但具体应以医院的医生简介为准。在三甲医院里,如果一名医生已40多岁,但医生简介里显示职称仍是住院医师(医师),说明这名医生只是中专或大专毕业,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医生是不能独立坐诊的,就像老师的助教级别,不能独立给学生上课一样。在一家三甲医院里,主治医师可以坐普通门诊,副主任医生以上才可坐专家门诊。一般来说,高年资主治医师,和40多岁的副主任医师是患者就诊的首选,因为这些医生是医院的主力军,富有活力,又能紧跟医学发展前沿。住院医师(医师)和年龄较大的主任医师不适宜患者首选,前者资历不够或医学背景太浅,后者已是职业生涯的末期,很少参与一线临床工作,也不会主动学习医学前沿的知识了,倚老卖老而已。看病请擦亮眼睛,找到好医生,事半功倍!找不对医生,可能不仅仅是事倍功半的问题了。
什么是焦虑症?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以紧张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害怕,常伴有头晕、心慌、胸闷、气短、口干、尿频、尿急、出汗、发抖和运动性不安等躯体和行为症状(相关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焦虑症主要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惊恐发作)两种形式。我国焦虑症的患病率约为4.98%。焦虑症与正常焦虑情绪反应不同:第一,它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第二,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病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第三,它持续时间很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月甚至数年迁延难愈。最后焦虑症除了呈现持续性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外,同时伴多种躯体症状。你感到焦虑吗?如至少有下列情形(过度焦虑,至少发生6个月)你可能患有广泛性焦虑,应尽速求医。1.?在工作、学校等很多不同的场所出现不合理的焦虑;2.?你无法控制或“切断”焦虑;3.?你受到至少以下3种情况的困扰:(1)不安,感觉焦虑或紧张;(2)容易疲劳;(3)存在注意力问题;(4)烦躁;(5)肌肉紧张;(6)入睡困难、辗转反侧、睡眠质量不满意。如你存在以下所列情况4种以上(1个月之内至少有3次下述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持续1个月),你可能得了惊恐发作,也应尽速求医。(1)心慌、心跳猛烈或心跳过速;(2)出汗;(3)震颤或发抖(4)感觉气短或有窒息感;(5)感觉咽喉部有阻塞感;(6)胸痛或胸部难受;(7)恶心或腹部不适;(8)头晕、感到站不稳或坐不稳,头部发飘,晕倒;(9)有不真实感或害怕会发疯;(10)感到自我失控或害怕会发疯;(11)身体各处感觉异常,如发麻、蚁爬感、针刺感等;(12)寒战或潮热感。焦虑症如何治疗?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松弛训练和呼吸控制训练等。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类)、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抗抑郁药物及谷维素、中药等辅助药物。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心情低落、悲观、自责自罪、兴趣减退、缺乏主动性、精力不足和大脑反应慢等,可伴随紧张不安、烦躁易怒、敏感多疑、头痛头晕、心慌胸闷、周身不定部位疼痛、失眠多梦、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等焦虑、精神病性症状和躯体化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抑郁症患病率高,我国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3.4%,目前我国抑郁症人数约为9500万,因此抑郁症又称为心灵感冒。抑郁症自杀率也很高,我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已成为全球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和负担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应该说是巨大的。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高、临床治愈率高的精神障碍,但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足,加之一些社会偏见的影响,在中国,仅有3.6%的抑郁障碍患者寻求了专业精神卫生医生的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看看你是否得了抑郁症?9项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HealthQuestionaire-9items,PHQ-9):指导语:在过去的两周内,以下情况烦扰您有多频繁,请选择符合你情况的选项。问题0123完全不会好几天超过1周几乎每天1.做事时提不起劲或没有兴趣01232.感到心情低落,沮丧或绝望01233.入睡困难,睡不安稳或睡眠过多01234.感觉疲倦或没有活力01235.食欲不振或吃太多01236.觉得自己很糟或觉得自己很失败,或让自己或家人失望01237.对事物专注有困难,例如阅读报纸或看电视时不能集中注意力01238.动作或说话速度缓慢到别人已经察觉,或正好相反,烦躁或坐立不安、动来动去的情况更胜于平常01239.有不如死掉或用某种方式伤害自己的念头0123评分规则:完全不会=0分;好几天=1分;超过1周=2分;几乎每天=3分。总分0-27分计算总分:0-4分:没有抑郁症(继续保持好状态)5-9分:可能有轻度抑郁症(建议咨询心理医生或心理医学工作者)10-14分:可能有中度抑郁症(建议咨询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15-19分:可能有偏重度抑郁症(最好就诊心理或精神科)20-27分:可能有重度抑郁症(一定要尽快就诊心理或精神科)得了抑郁症怎么办?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治疗等。1.药物治疗:目前以选择性五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剂为主,临床应用这类药物最多最广。其他种类的如文拉法辛、米氮平、安非他酮、曲唑酮、瑞波西汀和伏硫西汀片等也可根据病情选用。2.心理治疗:主要是支持性心理治疗,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予认知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患者中心疗法及精神分析疗法等。3.物理治疗:改良电痉挛治疗(MECT)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4.传统中医疗法:确切疗效尚待探讨。
失眠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入睡困难、早醒等,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症的主要症状是对白天活动表现的影响,例如感觉疲劳、烦躁、情绪失调、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差等,所以失眠者的能力和效率往往降低。包括短暂性失眠(小于一周)、短期性失眠(一周至一个月)和慢性失眠(大于一个月)。【失眠症表现】1、入睡困难。 2、不能熟睡,睡眠时间减少。3、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4、频频从恶梦中惊醒,自感整夜都在做恶梦。5、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6、发病时间可长可短,短者数天可好转,长者持续数日难以恢复。7、易被惊醒,有的对声音敏感,有的对灯光敏感。8、很多失眠的人喜欢胡思乱想。9、长时间的失眠会导致神经衰弱和抑郁症,而神经衰弱患者的病症又会加重失眠。【失眠的危害】1. 失眠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减弱。2. 失眠引起记忆力减退、头痛。3. 失眠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4. 失眠可导致植物神经紊乱。5. 经常失眠可引起老年痴呆症。6. 经常失眠使人过早衰老,缩短寿命。7. 儿童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治疗】(1)心理治疗: 一般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等。(2)药物治疗: 1)苯二氮卓类;2)抗抑郁剂;3)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辅助治疗(3)其他: 生物反馈,体育锻炼和调整生活习惯等。